㈠ 中國的陶分幾類
陶器可區分為細陶和粗陶,白色或有色,無釉或有釉。品種有灰陶、紅陶、白陶、彩陶和黑陶等。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獨特的藝術風格。早在商代,就已出現釉陶和初具瓷器性質的硬釉陶。陶器的表現內容多種多樣,動物、樓閣以及日常生活用器無不涉及。陶器的發明是人類文明的重要進程--是人類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創造出來的一種嶄新的東西。從河北省陽原縣泥河灣地區發現的舊石器時代晚期的陶片來看,在中國陶器的產生距今已有11700多年的悠久歷史。
㈡ 中國古代的陶器種類有哪些
紅陶
紅陶在中國出現最早,紅陶燒成溫度在900度左右,根據考古發掘資料,黃河流域距今8000千年的裴李崗文化和距今5000年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時期,都以泥質紅陶和夾砂紅褚陶為主。
彩陶
彩陶是仰韶文化的一項卓越成就,是用赭、紅、黑和的等色繪飾的陶瓷。彩陶藝術,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獨特的藝術風格。它是在陶器未燒以前就畫在陶坯上,燒成後彩紋固定在器物表面不易脫落。有的在彩繪之前,先塗上一磕白色陶衣,使彩繪節紋之前,先塗上一層白色陶衣,使彩繪花紋更為鮮明。彩陶花紋主要是花卉圖案和幾何形圖案,也有少數動物紋。幾何形圖案主要有:弦紋、網紋、鋸齒紋、三角紋、方格紋、垂幛紋、旋渦紋、圓圈紋、波折紋、寬頻紋,並有月亮、太陽、北斗星等紋樣。
動物紋樣,常見的有魚紋、鳥紋、蛙紋等。獸紋較多的是豬紋、狗紋和鹿紋,有的賓士,有的站立。這些動物形象的出現,反映出當時的漁獵在原始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人物紋樣較少見,1973年在青海大通縣出一件陶缽,其口沿內壁上畫有三組跳舞的人群,五人一組,舞人動作整齊,姿態優美,精美異常。植物紋樣,在距今6800年的浙江河姆渡文化陶器上,發現有稻麥粒、枝葉、花瓣,甚至有些已概括成為幾何形體,並和幾何形紋混和在一起構成紋樣,形成一種獨特的風格,別有一番情趣。
黑陶
出現於龍山文化時期。黑陶的燒成溫度達1000度左右,黑陶有細泥、泥質和夾砂三種,其中以細泥薄壁黑陶製作水平最高,有「黑如漆、薄如紙」的美稱。這種黑陶的陶土經過淘洗,輪制,胎壁厚僅0.5-1毫米,再經打磨,燒成漆黑光亮,有「蛋殼陶」之稱,表現出驚人的技巧,飲譽中外。這時期的黑陶以素麵磨光的最多,帶紋飾的較少,有弦紋、劃紋、鏤孔等幾種。
灰陶
灰陶在新石器時代早期斐李崗文化遺址中已經出現,仰韶文化、龍山文化時期都有一定數量的灰陶,特別是用於蒸煮的器皿,多為夾砂灰陶。到夏代(二里頭文化早期)以灰陶和夾砂陶則占據主要位置。
白陶
白陶是指表裡和胎質都呈白色的一種陶器。它是用瓷土或高嶺土燒製成的,燒成溫度在1000度左右。白陶基本上都是手制,以後也逐步採用泥條盤制和輪制。白陶器出現於龍山文化晚期,商代為鼎盛時期。商代後期白陶大量發燕尾服,安陽殷墟出土數量最多,並且製作相當精緻。到了西周,由於印紋硬陶器和原始瓷器的較多燒制與使用,白陶器即不再燒造了。
硬陶
硬陶的胎質比一般泥質或夾砂陶器細膩堅硬,燒成溫度比一般陶器高,而且在器表又拍印以幾何形圖案為主的紋飾,所以統稱為「印紋硬陶」。西周是印紋硬陶發展的興盛時期,其胎質原料根據化學組成分析,基本接近原始青瓷。因印紋硬陶所用原料含鐵量較高,胎色較深,多呈紫褐、紅褐、黃褐和灰褐色。印紋硬陶堅固耐用,絕大多數是貯盛器。商代印紋硬陶在黃河中下游地區和長江中下游地區都有發現。西周至戰國時期印紋硬陶主要盛行於長江中下游地區及南方的福建、廣東、廣西等地。
釉陶
漢代出現了一種在釉料中加入助熔劑——鉛的釉陶,又稱「鉛釉陶」。鉛釉陶的製作成功,是漢代制陶工藝的傑出成就。釉料中加入鉛,可以降低釉的熔點,還可使釉面增加亮度,平正光滑,使鐵、銅著色劑呈現美麗的綠、黃、褐等色,但經綠釉為最多,綠如翡翠,光彩照人。
墓葬中出土的鉛釉陶器表面,有時了現層銀白色光澤,有人誤稱為「銀釉」。根據考古工作者的科學研究發現,「銀釉」形成的原因是由於釉面長期受潮,釉層表面析出多層次的沉積物,在光線的折射下,產生的銀白光澤。
㈢ 中國古代陶器的種類有哪些
中國古代陶器的種類有:紅陶 彩陶 黑陶 灰陶 白陶 硬陶 釉陶
紅陶
紅陶在中國出現最早,紅陶燒成溫度在900度左右,根據考古發掘資料,黃河流域距今8000千年的裴李崗文化和距今5000年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時期,都以泥質紅陶和夾砂紅褚陶為主.
彩陶
彩陶是用赭、紅、黑和的等色繪飾的陶器.它是在陶器未燒以前就畫在陶坯上,燒成後彩紋固定在器物表面不易脫落.有的在彩繪之前,先塗上一磕白色陶衣,使彩繪節紋之前,先塗上一層白色陶衣,使彩繪花紋更為鮮明.
黑陶
出現於龍山文化時期.黑陶的燒成溫度達1000度左右,黑陶有細泥、泥質和夾砂三種,其中以細泥薄壁黑陶製作水平最高,有「黑如漆、薄如紙」的美稱.這種黑陶的陶土經過淘洗 ,輪制,胎壁厚僅0.5-1毫米,再經打磨,燒成漆黑光亮,有「蛋殼陶」之稱,表現出驚人的技巧,飲譽中外.這時期的黑陶以素麵磨光的最多,帶紋飾的較少,有弦紋、劃紋、鏤孔等幾種.
灰陶
灰陶在新石器時代早期斐李崗文化遺址中已經出現,仰韶文化、龍山文化時期都有一定數量的灰陶,特別是用於蒸煮的器皿,多為夾砂灰陶.到夏代以灰陶和夾砂陶則占據主要位置.
白陶
白陶是指表裡和胎質都呈白色的一種陶器.它是用瓷土或高嶺土燒製成的,燒成溫度在1000度左右.白陶基本上都是手制,以後也逐步採用泥條盤制和輪制.白陶器出現於龍山文化晚期,商代為鼎盛時期.商代後期白陶大量發燕尾服,安陽殷墟出土數量最多,並且製作相當精緻.到了西周,由於印紋硬陶器和原始瓷器的較多燒制與使用,白陶器即不再燒造了.
硬陶
硬陶的胎質比一般泥質或夾砂陶器細膩堅硬,燒成溫度比一般陶器高,而且在器表又拍印以幾何形圖案為主的紋飾,所以統稱為「印紋硬陶」.西周是印紋硬陶發展的興盛時期,其胎質原料根據化學組成分析,基本接近原始青瓷.因印紋硬陶所用原料含鐵量較高,胎色較深,多呈紫褐、紅褐、黃褐和灰褐色.商代印紋硬陶在黃河中下游地區和長江中下游地區都有發現.西周至戰國時期印紋硬陶主要盛行於長江中下游地區及南方的福建、台灣、廣東、廣西等地.
釉陶
漢代出現了一種在釉料中加入助熔劑——鉛的釉陶,又稱「鉛釉陶」.鉛釉陶的製作成功,是漢代制陶工藝的傑出成就.釉料中加入鉛,可以降低釉的熔點,還可使釉面增加亮度,平正光滑,使鐵、銅著色劑呈現美麗的綠、黃、褐等色,但經綠釉為最多,綠如翡翠,光彩照人.墓葬中出土的鉛釉陶器表面,有時了現層銀白色光澤,有人誤稱為「銀釉」.根據考古工作者的科學研究發現,「銀釉」形成的原因是由於釉面長期受潮,釉層表面析出多層次的沉積物,在光線的折射下,產生的銀白光澤 .
㈣ 簡答中國古代彩陶有哪些類型
彩陶因時間的不同,分別屬於不同的文化類型.
仰韶文化半坡類型彩陶
因1953年首先發現於陝西西安半坡村而得名.以卷唇盆和圓底盆、缽及小口細頸大腹壺、直口鼓腹尖底瓶為典型器物,造型較單純,年代約為公元前4800~前4300年.其紋飾主要有:①動物紋.以魚、蛙、鹿及鳥為裝飾對象,尤以人面魚紋、魚紋、魚鳥結合紋最為生動精彩.它變化多端,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②幾何紋.多以抽象化的動物紋、植物紋、編織紋演變而來,有寬頻紋、三角紋、曲折紋、斜線紋等.③編織紋.有線紋、籃紋、繩紋等.
02.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彩陶
1953年發現於河南陝縣廟底溝,分布區域為甘肅、青海、陝西、山西、河南等省.器形仍以盆、缽、瓶為主,還出現了瓮、罐等.多平底、大口、曲壁、小底,形體多呈倒三角形,造型挺秀、飽滿、輕盈而穩定.年代約為公元前3900年前後.紋飾有:①植物紋.以旋花紋、葉狀紋居多.②動物紋.有蛙、鳥等,較少見.③編織紋.有線、籃、繩等紋飾.④幾何紋.多由圓點、鉤葉、弧線三角和曲線等組成帶狀花紋.
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彩陶
1924年,因發現於甘肅臨洮馬家窯村而得名.分布於青海、寧夏、四川等地.器形以盆、缽、罐、壺為主,尖底器已消失.年代約為公元前3300~前2900年.紋飾有:①人物紋.如青海大通上孫家寨出土的舞蹈人物彩陶盆花紋描繪5人一組攜手起舞、腰帶隨之飄動.②動物紋.有蝌蚪紋、蛙形紋,最具時代特徵的為旋渦紋和波浪紋,紋飾旋轉、起伏,具有強烈的運動感.
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彩陶
1924年發現於甘肅和政半山地區,分布於甘肅及青海東北部,器形有短頸廣肩鼓腹罐、單把壺、斂口缽、敞口平底小碗等,年代為公元前2650~前2350年,紋飾有鋸齒紋、網紋,以及魚、貝、人、蛙等形的紋樣,以鋸齒螺旋紋、波浪紋、鋸齒紋最為典型.部分器物的蓋紐還被塑成人首形.為中國原始雕塑的重要作品.
馬家窯文化馬廠類型彩陶
1924年秋發現於青海民和馬廠塬,主要分布於青海、甘肅等地,器形基本沿襲半山類型的造型,但較之半山彩陶顯得高聳、秀美.出現了單耳筒形杯,耳、紐的造型富有變化.其年代約為公元前2350~前2050年.紋飾有同心圓紋、菱形紋、人形蛙紋、平行線紋、回紋、鉤連紋等.另外,大汶口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齊家文化等遺址中也出土有彩陶,但在數量、規模、藝術水平上與上述文化類型的彩陶有一定差距.古代陶器中還有一種在陶器燒成後畫上紋飾的彩繪陶.
㈤ 古代有什麼陶器
1、 夏代的陶器 目前中國史學界關於夏代何時開始,結束,夏的社會性質是什麼等,尚無定論,本書亦不打算加入這些問題的討論。我們以河南偃師二里頭文化早期的陶器作為夏代的陶器來介紹。 夏代陶器以泥質灰陶、夾砂陶較多,黑陶(包括黑衣灰陶)和棕陶次之,紅陶已極少見。還有少量白陶器。主要器形有:作炊器的鼎、罐、甑,作飲器的觚,作食器的豆、簋、缽、三足盤,作盛器用的盆、瓮、缸,等等。紋飾主要是籃紋、方格紋、繩紋,還有一些素麵磨光或在磨光陶器表面拍印的回紋、葉麥紋、渦漩紋、雲雷紋、圓圈紋等。夏代陶器盛行在器表加飾數周附加堆紋、劃紋、弦紋。陶器造型方面的特徵是:折沿平底、三底足、圈足為主,圜底器少量出現。 夏代陶器在燒成工藝上有些進步,出現了能產生更高溫度的饅頭窯:窯室呈圓形弧壁,並向上逐漸收斂,封頂隆起形似饅頭,故名。饅頭窯可以提高陶器的燒成溫度(火候)陶器的質量得以提高。 2、 商代的陶器 由於商代歷史長(一般認為有六百多年),文化面貌比較清楚,商代的陶器前後差別較大,陶瓷史家們往往把它分成三個時期來介紹: 商代早期的陶器:以泥質灰陶為主,夾砂灰陶較夏代為多,有少量紅陶、棕陶和白陶,而黑陶、黑衣陶已很少見。主要器形有:炊器類的鼎、罐、甑、鬲。鬲逐代替鼎而成重要炊器。飲器類的觚、爵,食器類的豆、簋、三足盤,盛器類的瓮、盆、大口尊缸,等等。大口尊、圈足盤、簋 是新出現器形。這時期陶器紋飾以印痕較深的繩紋為主,約佔五分之四強。另有少量磨光素麵,及磨光面上拍印的雲雷紋、雙鉤紋、圓圈紋,附加堆紋的運用已較前大為減少。 商代中期的陶器:以泥質灰陶和夾砂灰陶最多,約占同期陶器總數的90%以上,另有一些夾砂粗紅陶、泥質黑皮陶、泥質紅陶,白陶的數量占陶器總量的比例仍很小,但較商代早期有所增加。器形主要有:作炊器的鬲、罐、甑,作飲器的爵、觚、杯,作食器用的簋、豆、缽、鼎、作盛器的盆、瓮、大口尊、罐、壺,等等。在造型上,商代中期陶器口部折沿基本不見,多為卷沿,底部主要是圜底和袋狀足,圈足器增多,平底器大為減少。商代中期陶器的紋飾,繩紋所佔比重更大,幾達98%。在製作精細的簋、豆、盆、罐、壺、瓮的腹部、肩部、圈足上,常有由圖案紋飾組成的帶條,主要紋飾有:饕餮紋、夔紋、方格紋、人字紋、花瓣紋、雲雷紋、渦漩紋、曲折紋、連環紋、乳釘紋、蝌蚪紋、圓圈紋、火焰紋等。其中以饕餮紋組成的帶條最多,一般是三組饕餮紋構成一個條帶。饕餮紋在陶器上大量拍印,僅在商代中期最為盛行,到商代後期就很少見到了。 商代晚期的陶器,仍以泥質灰陶和夾砂灰陶為最多,另有少量的泥質紅陶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商代晚期我國白陶得到了高度發展,成為當時占陶器中比例不大卻十分名貴、重要的一個陶器品種,下面我們還要單獨談幾句。商代晚期陶器的器形,作炊器的鬲、罐、甑,作飲器的爵、觚、杯,作食器用的簋、豆、缽、鼎、作盛器的盆、瓮、大口尊、罐、壺,等等。紋飾仍以繩紋為主,另有一些刻劃紋、凹線紋、弦紋、附加堆紋、鏤孔,等等。商代中期盛行的饕餮紋、雲雷紋、方格紋等帶條狀精美圖案紋飾,這時期陶器上已很少見到,這一點是我們區分商代中期與晚期陶器的參考之一。在造型上,商代晚期陶器中的平底器,圈足器較前一時期明顯增多,袋狀足也不少,而圜底器則有所減少。 我國在6千多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時期,即能生產以瓷土或高嶺土為原料的白陶器。此後便源源不斷。到商代晚期白陶燒制達到了高峰。商代晚期白陶器在河南、河北、山西山東等地的遺址或墓葬中均有出土,以安陽殷墟出土為最多。此時的白陶器不僅選料精細,而且製作相當規整、精緻,器表又多飾有饕餮紋、夔紋、雲雷紋、曲折紋等精美花紋圖案,形制和紋飾都有仿製當時的青銅禮器。商代晚期白陶器是當時 陶器中的珍品,也是我國陶瓷器中的瑰寶。商代以後,由於瓷器的出現,白陶便迅速衰落了。 商代陶器在燒成工藝上有很大提高,饅頭窯是主要的窯型。在江南地區新出現一種比饅頭窯更為先進的陶窯--龍窯。近年來考古工作者在浙江上虞,江西吳城均發現了商代龍窯。這種窯一般依山勢建在山坡上,窯身呈長條形傾斜砌築,外觀上形似一條龍從下而上,故名龍窯。龍窯比起橫穴窯、豎穴窯、饅頭窯來,有多種優點:因依山而建呈傾斜向上狀窯爐本身就有自然抽力,窯爐火勢大,通風力強,升溫快:可據生產需要和技術條件,增加窯的長度,從而提高窯的裝燒量,還比較容易維持窯內的窯爐氣氛(這對燒瓷器更重要,下面我們再詳講),這就使商代陶器有很大發展,並在商代中期開始了我國由陶到瓷的過渡,誕生了我國最早的瓷器--原始青釉瓷器。 3、西周的陶器 西周隱患仍以泥質灰陶和夾砂灰陶為最多,也有少量夾砂紅陶和泥質紅陶。泥質黑陶和白陶,到西周後期已經不見了。西周陶器的器形,作炊器主要有鬲、 甑,作飲器的主要有爵、 觚等。但已經很少,作食器用的重要有豆和簋,作盛器用的主要有勰、罐瓮、盆、盂等等。在造型上,西周陶器以袋狀足、圈足、平底為主要特徵。紋飾仍以紋理較粗的繩紋為主,另有一些劃線紋、篦紋、弦紋、刻劃三角紋等。這時附加堆紋已很少使用。 西周時期燒造陶器的窯爐主要還是饅頭窯,龍窯的使用還是相當少。 4.春秋時期的陶器 春秋陶器以泥質陶為主,夾砂灰陶次之,另有少量夾砂紅陶和夾砂棕陶。常見器形,作炊器的主要是鬲、釜、甑,作食器的主要有豆、盂、盤,作盛器主要有瓮、盆、罐。此外,大約從商代晚期開始出現的專用於隨葬的陶明器,春秋時期有較大的發展,有仿青銅禮器的鼎、 盤,也有仿日用器的鬲、罐、豆、盂,等等,陶器的造型以平底器和三足器為主,有少量圈足器。春秋陶器紋飾更為簡單,主要是粗繩紋、瓦旋紋。可以看出,春秋時期陶器不僅品種減少,而且紋飾單調,大約是因為當時的陶器手工業的主要力量,用於生產和發展更為先進適用的原始瓷上去了。 商周時期特別要提到的一個重要陶器品種是建築用陶。我國目前書籍的最早的建築用陶器,是商代的早期的陶水管。西周早期又出現了陶瓦,春秋時期出現了磚。建築用陶不僅增加了商周陶器的品種,而且從根本上改進了我國建築面貌,為我國獨特建築風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同樣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商代早期的建築用陶水管是作為宮殿群排水管用的,是一種一端粗,一端細的圓筒形管, 一般長約40、徑約14、壁厚約1。2厘米,表面飾有細繩紋。管較細的那端有約15厘米一段的繩紋被抹去,便於與另一管較粗一端套接。商代晚期還出現一種\"三通\"陶水管,是為了作縱橫兩條水管丁字形相交用的,其形制與作用跟現在自來水用的三通管相似。西周的瓦有筒瓦、板瓦和瓦當。筒瓦和板瓦均一頭寬一頭窄。筒瓦大的長可達50厘米,小的也達22。5厘米,厚1。2至1。5厘米。筒瓦表面有各種繩紋、雲雷紋等,內壁中部有一長約5厘米的圓柱形或圓錐形瓦釘,用來把瓦固定在房頂上。板瓦一般長48-53厘米,寬29-34,厚1--2厘米。板瓦的外面也有一至二個約長3厘米的園瓦釘。瓦當時筒瓦窄端粘接一個圓形或半圓形堵頭,用於靠近房檐邊沿處的。 春秋時期建築用陶又有了新發展,出了方形或長方形薄磚。這是我國建築的用磚之始。陶水管、板瓦、筒瓦、瓦當大量使用。特別要注意,,春秋時期的瓦同西周的瓦明顯的不同:春秋的比西周瓦略小而稍薄:春秋時期的瓦基本上沒有瓦釘(或叫瓦鼻)少量用瓦釘的瓦,也不是如西周瓦把瓦釘固定在筒瓦的內面,板瓦的外面,而是把瓦釘製成帶有釘帽的單獨構件,在板瓦或筒瓦一端近頭處挖一個小圓孔,使用時將瓦釘通過瓦上圓孔插入房頂上以固定瓦;再就是筒瓦或瓦當的一端出現了稍小於瓦頭的瓦榫頭,便於兩個筒瓦相接處更為吻合。 以上介紹的是夏商周時期的以河南、陝西、晉南等地區為中心的中原地區的陶器情況。我國當時中原地區以外的地方同樣有各具特色的有些還是比較發達的制陶業,有很多值得重視研究的隱患,這里不便詳細介紹了。有志於此的讀者可細心研讀那些地區的考古發掘報告與研究著作。 夏商西周春秋陶器中,還有一個引人注意的品種印紋硬陶需要提及。印紋硬隱也是陶器,只是胎質比一般的泥質陶、夾砂陶細膩、堅硬,燒成溫度比一般陶器高些,器表拍印有幾何形圖案為主的紋飾,所以叼印紋硬陶。它的特點是:胎的化學成份跟原始瓷器的相似,只是鐵的含量多些(詳見下節),器表和器里均多呈紫色、紅褐色、灰褐色或黃褐色;器表多有拍印幾何形圖案紋飾;有的有一種光澤;胎較堅硬,扣之可發出金石聲。夏代遺址中即有此類陶器出土。西周則是印紋硬陶的發展興盛期,器形有瓮、壇等,有的器高達9厘米。春秋時期印紋硬陶繼承前代的發展。印紋硬陶是由陶到瓷過渡的一種具有原始瓷某些特點的陶器。
㈥ 陶器的種類
1、紅陶
紅陶是新石器時代出現的一種器表呈紅色的陶器。人它的燒成原理是:陶坯入窯焙燒時採用氧化焰氣,使陶胎中的鐵轉化為三價鐵,器表便呈紅色。根據陶胎粗細及含砂與否,可分為泥質紅陶和夾砂紅陶。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馬家浜文化等都以紅陶為主。
2、印紋陶
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至漢代模印紋飾陶器。在做好的陶坯上,趁未乾前用印模將所需花紋在所定部位捺印上去後進行燒制。
3、白陶
白陶,就是指表裡和胎質都呈白色的一種素胎陶器。它是用瓷土和高嶺土為制陶原料,燒成溫度在1000度左右。白陶基本上都是手制,以後也逐步採用泥條盤制和輪制。器型種類不多,有鬹、盉、爵、豆、缽、罍、壺、卣、觶等。白陶器在河南豫西一帶的龍山文化晚期和二里頭文化早期遺址中皆有發現。
4、黑陶
黑陶,誕生於中國新石器時代,古老的中國制陶技藝,有黑如漆,聲如罄,薄如紙,亮如鏡,硬如瓷的美譽。因以黑色陶器為主要特徵,又稱為「黑陶文化」。黑陶按質地可分為三種:泥質黑陶、夾砂黑陶、細泥黑陶。
5、彩陶
彩陶:亦稱陶瓷繪畫,它是我國悠久的「國粹」——陶瓷藝術之中的藝術,早在距今七千年左右的半坡文化時期,陶上便出現了最早的彩繪。而瓷上作品相對紙本更具張力,彩陶藝術中融合了藝術家的各種創作思想、風格、語言,創作出風格各異而又多姿多彩的藝術珍品,是我國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寶。
㈦ 商代後期陶器有哪些形狀
商代後期陶器的器形,作飲器的主要有爵、觚、甑,作炊器的鬲、罐、甑,作食器用的簋、豆、缽、鼎,作盛器的盆、瓮、大口尊、罐、壺等。
鬶型器來源於中華原始文明的東部那個多以鳥為圖騰的部族,它最原始的形態即是鳥的抽象:鳥類尖尖的啄成為器物的流,頸幾乎原樣保留下來,軀體構成界限並不明顯的器身,雙腿和羽尾則形成此類器物三足支撐的基本形態。
但漸漸地,它開始向整個的動物群體蔓延。許多家畜的抽象形態,成了鬶型器家族的新成員。一件商代灰陶鬶,它是由3個誇張的圓錐體構成,加上柄、注、流的奇特製法和巧妙配置就造成了其獨特的抽象美。
怎麼看它都像一頭既可愛,又呆頭笨腦的豬;但它卻並不是一個確定的畜類,它所具有的是一種難以言述的美感,傳達著一個昂首伸嘴、躍躍欲動的生命的信息和動感。
另一件白陶鬶,同樣3個變形圓錐體的組合和柄、注、流,只是不再那麼豐滿渾圓,只是將背部適度地拉長了一些,憨態與乖巧既涇渭分明,又相源相本。
這時仍有精美的陶塑作品。江西省清江吳城商代後期遺址中,發現有鳥、人面、陶祖等陶雕塑品;在陝西省也發現有形象生動逼真的陶牛頭、陶鳥等。
㈧ 屈家嶺文化陶器的類型及形態特點
屈家嶺文化陶器以手制為主,少量加以陶輪修整,燒成溫度900度左右。
器型有高圈足杯、三足杯、圈足碗、長頸圈足壺、折盤豆、盂、扁鑿形足鼎、甑、釜、缸等,蛋殼彩陶杯、碗最富代表性。
陶器大部分素麵,少量飾以弦紋、淺籃紋、刻畫紋、鏤孔等。由部分彩陶及彩繪陶,有黑、灰、褐等色彩,紋樣以點、線狀幾何紋為主。
屈家嶺出土的陶瓮
㈨ 陶器的樣式都有什麼樣子
一般的陶器,多施有紋彩,除彩畫的稱為「彩陶」外,其他多屬於雕塑性質的紋飾。如繩紋、籃紋、席紋、指壓紋或竹木簽刻畫紋等。另外還有用鏤空、鑽孔等組成的花紋。雖然樣式簡單,但應是使用陶泥以從事雕塑的一個開端。
我國原始社會的彩畫陶器,以甘肅境內洮河流域最多,而在陶器上進行鏤空、鑽孔、組成花紋者,則以山東境內泗水、大汶河流域較多,如山東鄒縣的新石器遺址中,不僅有各種類型的陶器,而且還有鏤孔的陶豆、高足杯,雕鏤細致精巧,為後來的鏤瓷工藝奠定了基礎。
㈩ 陶器的分類
1、紅陶:紅陶是新石器時代出現的一種器表呈紅色的陶器。陶坯入窯焙燒時採用氧化焰氣,使陶胎中的鐵轉化為三價鐵,器表呈紅色。2、印紋陶: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至漢代模印紋飾陶器。趁陶坯未乾前用印模將所需花紋在所定部位捺印上去後進行燒制。3、白陶:是指表裡和胎質都呈白色的一種素胎陶器。
1、紅陶:紅陶是新石器時代出現的一種器表呈紅色的陶器。陶坯入窯焙燒時採用氧化焰氣,使陶胎中的鐵轉化為三價鐵,器表呈紅色。
2、印紋陶: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至漢代模印紋飾陶器。趁陶坯未乾前用印模將所需花紋在所定部位捺印上去後進行燒制。
3、白陶:是指表裡和胎質都呈白色的一種素胎陶器。它是用瓷土和高嶺土為制陶原料,燒成溫度在1000度左右。
4、黑陶:黑陶誕生於中國新石器時代,古老的中國制陶技藝,有黑如漆、聲如罄、薄如紙、亮如鏡、硬如瓷的美譽。
5、彩陶:彩陶亦稱陶瓷繪畫,它是中國悠久的「國粹」陶瓷藝術之中的藝術,早在距今七千年左右的半坡文化時期,陶上便出現了最早的彩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