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古代西北城池是怎樣建造的
中國大西北地區城池比較多,現在我主要談談新疆地區的城池狀況。由於當地氣候乾旱缺雨,夯土築城,城牆十分堅硬,以漢代、唐代城址保存下來的較多。例如:高昌城、交河城、塔城、阿勒泰城、喀什城、和田城、焉耆城、庫車城,其構造都是非常堅固的。在城市遺址中,和碩曲惠城、和碩馬蘭城、伊黎惠遠城,都是早期的古城。從北疆到南疆,大部分城牆牆土都坍塌了,加之風沙彌漫城牆殘跡高低起伏,房屋也早已倒塌,大部分都是一片廢墟。還有很多古城遺址在黃沙彌漫中,不僅分析不出形狀,也查不到名稱這也是不少的。
甘肅地區的城池有:橋灣城、安西城、雙城子、高台城、永昌城、涼州城。
青海地區的城池有:大通城、西寧城、湟源城、察汗城、化隆城、古鄯城、樂都城。
內蒙西部的城池有:黑城、叉道城、定遠營城、防堤城。
寧夏的城池有:平羅城、銀川城、賀蘭城、韋州城、逍河城、廣武城、永寧城。
陝西西部的城池有:榆林城、靖邊城、定邊城、安邊城、鐵角城、古西城。
在這些古城中當年都有鼓樓和城市建築。
B. 古代城牆是如何造出來的為什麼現代又都拆了呢
在中國歷朝歷代中,從京城到州府再到縣城,幾乎處處都有各種類型的城牆,哪怕再小的居民區也都有類似建築進行防衛,比如木製柵欄。
第三點就是時代的發展,出於城市規劃的原因,一些城牆必須要拆掉,比如說需要通火車城牆都是阻礙。以前城市規模太小,當時全國最大的首都也比不了現在隨便一個市,而且以前的規劃也不一定科學,為了更符合發展的需求,經過現代的改造後城牆就被拆除了。
如今只有幾個古來的城市依舊保留一小部分古城牆,作為過往歷史的見證。我們更應該抬頭向前看,過去那些不好的東西就讓它們隨風消逝吧。
C. 春秋時期築城的方法是什麼
築城按現代築城的分類標准,可以分為永備築城和野戰築城。永備築城包括城池築城體系和長城築城體系;野戰築城包括在攻防作戰和行軍、宿營中臨時構築的營壘、壕塹、距堙(高於城牆的土山)、地道、築城障礙物和對城牆的臨時加固措施等。
城池築城體系 中國古代的歷代統治者都把構築和加強城池作為國家設防的重點,城池的構築數量與當時統治的疆域、人力和經濟力相適應。城池築城體系是以城牆和護城河(或護城壕)為主體組成的環形防禦工程體系。在漫長的歷史中,守城者針對攻城者常用的攻城方式(攀登或毀壞城牆、破城門、掘地道、水淹、火攻等),對城池築城體系進行了不斷的改進。城牆由低矮變得高厚,使敵人難以攀登和撞毀;溝壕變得更加寬深,使敵人難以跨越;在牆與壕之間加築羊馬牆(矮牆),使守軍可在羊馬牆下對進攻之敵實施近距離的殺傷。此外,還在城牆上構築有雉堞、敵台、弩台、炮台、戰棚,在城牆拐角處構築有角樓,在城門上方構築有城樓,城門前構築有瓮城、箭樓等。這些設施既可用於觀察,又可用於射擊和隱蔽。重要的城池如都城、府城,在城中央或重要位置建有鍾鼓樓,平時用於報時,戰時用於報警。
長城築城體系 中國長城的出現是城池築城體系在邊境設防上的運用和發展。從先秦時期楚方城的構築到明代,歷史上先後有8個諸侯國和10多個王朝構築、修繕過長城,其中秦、漢、明3個朝代構築的長城規模最大。至明代,由於築城技術的進步,使長城築城體系更加完善,設施更加齊全、合理。長城築城體系是由綿亘的城牆、關隘、烽堠、障礙物等工程設施組成的有機整體。城牆、關隘是長城築城體系的主體,城牆與設於交通孔道的關隘相結合,構成了點線結合的築城體系。烽堠、障礙物等是長城築城體系的配套工程或外圍工程設施。明代長城在重要地段建有多道城牆,加大了長城築城體系的防禦縱深。
野戰築城設施 在古代,不論是城池的攻防戰還是車騎戰,都曾運用過野戰築城。如在攻城作戰中,進攻一方為瞰視和射擊城內守軍,構築距堙,而城內守軍也堆土山相抗衡;進攻者從城外挖地道進入城內,守軍則於城內掘壕塹橫截之,斬殺敵軍於地道出口或以煙熏、水淹等方法迎擊;攻城者還可將地道挖於城牆下,燒毀地道的支撐木,使城牆坍塌造成缺口,而守城軍則邊戰斗邊修復,或在缺口處內側搶建月城圍堵缺口。在車騎戰中,構築壕塹、鹿砦等障礙物以阻對方車騎奔突是較為常見的。在兩軍對戰中,一方處於不利情況時,立即將戰車前後相連接,構成環形屏障,車上放置盾牌,似城牆上的雉堞,軍士持長、短兵器和弓弩據以防守,外圍還可布設蒺藜等障礙物。這種以戰車構築的營壘,如防守時間較長,還可以土牆、防柵逐漸加固。上述車營從奴隸社會一直沿用到封建社會的明代。隋煬帝大業八年(612)第一次攻高麗之戰中,曾以木板構築「六合城」,城周長約4千米,高約20米,城隅建樓櫓,一夜即建成,可見構築速度之快。在兩軍對峙和行軍中,常根據情況構築立槍營、拒馬營、掘壕營和築城營等。其中以築城營的設施較完善,它是在營區周圍築高厚的土牆,牆上設堞牆、戰樓,城內設望竿(觀察設施),城外掘壕,並設置防柵、陷馬坑(即陷阱)等障礙物。
D. 修築一座宋朝城池需要什麼宋代城池的造價怎樣
需要修建城池所需的材料以及人工,在宋代修建一座城池的話花費巨大,所用民工的話大約需要幾百萬,而這些民工大多都是通過徭役或者是花錢招工的方式來僱傭勞工。如果遇到災年的話,那麼就會通過以工代賑的方式來僱傭勞工。
征徭役的話,對於當時的政府來說,還是很容易管理的。不過最難的便是招勞工了,因為在繁榮的宋代,不管做什麼都是比修城池要掙錢的,因此朝廷有時候會招不到人。而對於修城池所需的材料來說,雖然朝廷會努力籌集,但是如果實在沒辦法的話,那麼朝廷便會強制性的安排給下面的縣城。
不過,即便當時的宋朝為了防止官員貪污做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但是因為官員之間的利益往來,因此官員們會有很多的渠道可以拿到國家的銀錢。
E. 中國古代城市建設發展史,人們什麼時候學會用磚砌城牆的呢
城池在中國古代是一種軍事建築,是冷兵器時代下,為了防止敵人大規模進攻人口聚居的地方,從而興起建設的地方,然而城池的建設也歷經了漫長的發展史,比如我們所熟知的城牆,實際上我們現在看到的城牆,大部分都是在明代以後修建的,因為古代修建城池,是在明朝以後才學會的,那麼在明朝以前,人們怎麼建城呢?
案也非常簡單,用土坯累土,有很多人會問,用土坯的話,會不會一下雨就沖垮了呢,答案也是肯定的,在古代修建的城牆,尤其是明代之前的,一般下雨都會造成一定的損壞,畢竟那時候土坯修築的城牆,離堅固和耐用還很遠,所以為了加高和加固,往往城牆都有很大的厚度,比如楚國都城郢的城牆厚度就有14米。
也有說法認為,如果將城池外面修成斜坡,這樣會使得敵軍處於佯攻不利的位置,實際上在各個險要關隘所設置的城,大多都是如此,由於處於地理位置險要,使得敵軍進攻只能通過正面一條道路偷襲,給進攻帶來很大的難度,當然一般而言,處在平原上的城池不會這樣建設,其目的也是防止敵軍快速沖鋒的情況下,有可能通過斜坡高地迅速沖到,不利於軍事防守。
F. 古代城池的解構
一般的城池是四座城門。城門有一個「圍牆」,叫做 「瓮城」 , 是保護城門不被攻破的第一道防線。
角樓,就是 「哨所」 、「崗樓」 。因其視野開闊,便於觀察、瞭望。
G. 跪求古代城池的結構與組成。最好詳細一些。有圖。好的追加10分!
城池,又稱為城郭,詞中的「城」指城牆,是中國、韓國等東亞國家古代的軍事防禦建築。為保護百姓生命財產安全,築城是東亞國家的傳統;與歐洲國家比較起來,東亞的城郭規模一般較大。城池依等級的不同,可分為府級、縣級、廳級、堡級等;一般來說,層級越高,規模也越大,配置的官方建築也不同。
城池結構
城牆
城牆是城市的主要防禦線,也界定出城市的范圍。材料大多就地取材,初期以竹、木柵為主;發展到一定程度後,改為土石或磚等材料為牆。雉堞:女牆上的磚砌凹凸小牆,中央有射孔。女牆:外牆垣上及腰的矮牆。外牆垣:城外側的牆垣。馬道:城牆上的表面鋪磚。中腹填土:內、外牆垣之間的填土。內牆垣:城內側的牆垣。
城門
城池的城門數量由行政層級或規模決定。通常府城有8門,縣城開4門。通常分置於東、西、南、北四方。城門樓:城門座上的城樓,可分為樓閣式和碉堡式。城門座:城門樓的底座。城門洞:出入城門的孔道。瓮城:圈繞城門外的一道城牆,又稱為「月城」。
炮台
城池通常在城牆的險要處或轉角處設置炮台,增加防衛性。炮孔:女牆上留的大型射孔,方便炮筒伸出。炮位:放置大炮的地坪。
城內街道與設施
城內的基本設施與建設有官衙、市街、廟宇、學校、農田等。城內道路以聯系各向城門的街道為主。衙署:城市行政管理與軍事守備的官方機構。書院:城市的文教設施。文廟:祭祀文昌帝君或孔子的廟宇。武廟:祭祀關公或岳飛的廟宇。城隍廟:祭祀城市的守護神-城隍爺的廟宇。
現況
城池多位於現代城市的中心區,與近代的都市計劃沖突很大,因此多被拆除。目前多僅存斷垣殘壁,或孤立的城門可供憑吊。
古代城池建築特點
中國早期的城池,絕大多數是土築,到了明代以後,各地的城牆才開始大規模包磚。因此在中國古代歷史的絕大多數時間里,城池都是一副黃禿禿的模樣。早在三千年前的殷商時代,中國的先民已經掌握了版築的技術。所謂版築,就是築牆時用兩塊木板(版)相夾,兩板之間的寬度等於牆的厚度,板外用木柱支撐住,然後在兩板之間填滿泥土,用杵築(搗)緊,築畢拆去木板木柱,即成一堵牆。到了春秋戰國時代,版築的技術更是大大提高,普遍採用懸版夯築法,即用木棍穿過兩側夾板,以繩索固定取直,中間填土夯實,《詩經》中的「其繩則直,縮版以載」,說的便是這種方法。用這種版築技術築成的城牆,比以往更結實,因此可以取消舊法中兩側的護城坡,從而增加城牆的攀爬難度。當時有的城牆還採用土坯(單塊土坯尺寸約為1米×0.4米×0.2米)壘砌,上下交錯疊壓,以此提高牆體的密度和強度。自春秋以降,中國城池一直採用這種樸素的土築辦法,近兩千年過後,大名鼎鼎的元大都(北京)城牆,依然是由夯土築成。這種土築的城牆,樣子不太好看,而且不太結實,特別是一下雨就會因雨水淋蝕而損壞。當然也有例外,譬如東晉十六國時夏國赫連勃勃大單於(407~425年在位)修建的統萬城,便是土築史上的奇跡。統萬城採用「蒸土築城」法,即把糯米汁、白粉土、沙子和熟石灰摻和在一起夯築而成,雖為土城,但具有石頭一樣堅硬的質地和抗毀力。傳說負責施工的叱干阿利大將軍要求非常嚴格,近乎殘酷,修建好的城牆,他命人以鐵錐檢驗,凡錐入一寸者,便立刻將工匠殺死,填屍於牆內。在這種瘋狂的高壓政策下,歷時六年修建而成的統萬城,建築質量奇好,「其堅可以礪刀斧」,完全可以和現代水泥相媲美。當然,這只是特別的個例,大多數的土城牆,為保證牢固度和強度,只能往高、大、厚上靠攏。譬如兩千多年前齊國的都城臨淄,城牆寬度就達20米,楚國都城郢的牆厚也有14米之多。在冷兵器時代,這樣的厚度,其抗擊打能力,足以令人放心。此外,為保險起見,在高大厚實的城牆外,與城牆平行的還有人工挖掘的寬深壕塹(也可以引注河水,成為護城河)。大的都城,城外環周的護溝壕,通常寬度達到30米,深度也在4~5米。不過,土城也有土城的好處,那就是容易修補。譬如當安史之亂,李光弼鎮守太原時,叛將史思明的大軍將至,如果要對方圓40里的太原城進行加固肯定是來不及的,於是一邊率領軍民在城外挖掘壕溝,一邊命人將挖掘的壕土做成幾十萬個土磚坯,命令用土坯修築營壘,哪裡被破壞,就用土坯補上。從軍事防禦的角度看,中國古代城池的構築,可謂布局精妙,機關重重。在高大的城牆頂部,築於外側的有連續凹凸的齒形矮牆,稱作雉堞,又稱垛牆,上有垛口,可射箭和瞭望,下部有通風孔,用來保護牆體。內側矮牆稱為女牆,又叫「睥睨」,一般比垛口低,起護欄作用,防止士兵往來行走時跌下。此外,城牆內部也都修有環城馬路和登城道。城牆每座城門的正中央,都建有城樓,這是城牆頂上精緻美觀的高層建築,平日登高瞭望,戰時主將坐鎮指揮,是一座城池重要的高空防禦設施。而在高大的牆體外側,每隔一定距離,還會有凸出於牆體外側的一段,這就是馬面(又稱敵台、墩台、牆台)。馬面有長方形和半圓形兩種,因外觀狹長如馬面而得名。馬面的使用是為了與城牆互為作用,消除城下死角,自上而下從三面攻擊敵人。它的一般寬度為12~20米,凸出牆體外表面8~12米,間距為20~250米(一般為70米)。這符合宋·陳規《守城錄·守城機要》中的記載:「馬面,舊制六十步立一座,跳出城外,不減二丈,闊狹隨地利不定,兩邊直覷城角,其上皆有樓子。」在使用冷兵器的時代,這個距離恰好在弓矢投石的有效射程之內。為了增強馬面的防禦和戰爭能力,在馬面之上一般都建有敵樓,可以屯兵和瞭望,又可以儲藏武器,使城牆的防禦性能發揮到最高點。戰時既可以利用它外凸和高大建築的特點,觀望敵人,觀察敵情,防止敵人迂迴城下攻城;又可以憑借敵樓從正面及左右兩樓間三個方面的交叉火力,狙擊敵人,隨時點線相連,編織嚴密的高空火力網,是城牆防禦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另外,城牆四角的角台,各建樓櫓一座,名為角樓。角樓的朝向與大牆呈135度角,樓的高度、體量介於城樓與敵樓之間,主要用以彌補守城死角即城牆拐角處的防禦薄弱環節,從而增強整座城牆的防禦能力。戰時,角樓內的守御者居高臨下,視野廣闊,可監控和痛擊來自多種角度的進犯之敵。從軍事進攻的角度看,一座城池的最薄弱環節,自然是城門。因此城池的設計者自然會對其加大保護力度,強化其防禦能力。規模小一點的城池,一般是設置懸門或吊橋,而大一些的城池,則要設置瓮城。瓮城是建在城門外的小城,又叫月城,是專為保衛城門而設的小城。《武經總要前集·守城》記載:「其城外瓮城,或圓或方。視地形為之,高厚與城等,惟偏開一門,左右各隨其便。」即便敵軍攻破了瓮城城門,還有主城門防禦,由於瓮城內地方狹窄不易於展開大規模兵力進攻,延緩了敵軍的進攻速度,而城牆頂部的守軍則可居高臨下四面射擊,給敵人以致命打擊,正所謂關門打狗、瓮中捉鱉。《詩經·鄭風·出其東門》雲:「出其闉闍,有女如荼。」「闉闍」,指的便是瓮城。可見早在春秋時期,城池的城防技術已經達到相當完善的地步。由城牆、城樓、護城河、馬面、敵樓、角樓、瓮城等組成的立體城防格局,基本在春秋戰國時期即已成熟定型,並一直持續到明清時代。
現存的古代著名城池
江陵城,又名荊州古城興城古城始建於明宣德三年(1428年),是我國現存最為完整的四座明代古城之一,200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興城古城歷經570多年的風雨滄桑。當年明清寧遠之役,清太祖努爾哈赤就是被紅夷大炮擊中,身負重傷,回盛京之後不久身亡。東南角建魁星樓一座。城內東、西、南、北大街呈+字形相交,古城的正中心,有一座雄偉壯觀的鍾鼓樓,它凌空飛架,與四座城門箭樓遙相對應,顯得威嚴壯觀,氣勢巍峨寧遠古城,寧遠古城是明末關外第一軍事重鎮。歷史上有名的「寧遠大捷」就發生在這里。今天你若來興城,出火車站第一眼就可看見站前廣場正中矗立的袁崇煥雕像。眺興城古城,從其形布局和城牆、城樓、瓮城的建築,以及至今架設在城牆垛口的紅夷大炮來看,我們不難想像當時硝煙彌漫戰場的情景。
西安古城.陝西省省會,西北地區的交通樞紐。西安古稱長安,七大古都中建都歷時最長的古城,自公元前1027年起先後西周、秦、西漢、西晉、隋、唐等12個王朝在此建成都,歷時1160年。西安是中外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與古羅馬、雅典、開羅並稱世界四大文明古都,迄今已有3100年歷史。西安是封建盛世時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通往中亞和歐洲的絲綢之路的起點。西安有古代遺留並保存至今種類眾多的名勝古跡,享有「天然歷史博物館」的美稱。秦始皇兵馬俑、古城牆、碑林、大雁塔及周、秦、漢、唐四大遺址為首的自然和人文佳景,處處閃耀著華夏古代歷史文化輝煌燦爛的靈慧之光。古城西安,西周時開始在這裡面建成都豐京和鎬京在今西安城西灃水兩岸。秦都城咸陽的實際位置在今西安北面的渭河畔。西漢都城長安在秦都城與今西安城之間的泊河之東岸。隋朝在龍首塬之南另建都城,改名大興。唐朝復稱長安,京師東遷另建新城,即五代、宋、元長安城。明清時在唐皇城基礎上建西安城。以西安為中心的關中大地如同一個巨大的歷史博物館,以大量珍貴文物、遺跡向世人展示著中國歷史上曾最為輝煌的篇章。西安附近名勝古跡眾多:秦始皇陵兵馬俑博物館;西漢帝陵墓13座,以漢武帝的茂陵最雄偉;唐朝帝陵18座,以李世民墓昭陵和李治武則天合葬墓乾陵最宏偉。另還有驪山、華山風光名勝馳名中外。西安古城牆初建成於明洪武年間,是在原唐長安城的皇城基礎上修建起來的,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城垣平面呈長方形,周長約12公里,高12米、頂寬15米、牆面均為青磚包砌。城牆四角均有角樓,共有城門16個,四面各有一主城門,城牆頂內外沿築有女牆,城牆之外有護城河環繞。
至於圖片看參考資料或網上搜搜都行
H. 中國古代城市怎麼規劃
1.中國古代城市規劃具有統一性與多樣性的巧妙結合;以理性規劃為最高原則;城市形象爭取天時、地利、人和。使城市建設趨於對稱、序列,追求整體與完美,秩序與規律,和諧與統一的特點,這種高度理性美在世界上是無與倫比的。
2.強調嚴格有序的城市等級制度。家族聚居模式的底層院落式住宅對城市布局的影響巨大。為分清主次尊卑,產生了中軸線對稱的布局手法。這種手法由住宅組合擴展到公共建築再擴展到城市。儒家思想(社會等級秩序)深刻影響中國古代城市規劃。嚴謹、中心軸線對稱規劃布局。
3.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天人合一之規劃理念,體現人與自然和諧共存之觀念;充分考慮自然特色,不拘形式。
4.強調整體觀念和長遠發展。
望採納~
I. 中國古代城池建築布局是什麼樣的
城池,又稱為城郭,詞中的「城」指城牆,是中國、韓國等東亞國家古代的軍事防禦建築。為保護百姓生命財產安全,築城是東亞國家的傳統;與歐洲國家比較起來,東亞的城郭規模一般較大。 城池依等級的不同,可分為府級、縣級、廳級、堡級等;一般來說,層級越高,規模也越大,配置的官方建築也不同。
城池結構
城牆
城牆是城市的主要防禦線,也界定出城市的范圍。材料大多就地取材,初期以竹、木柵為主;發展到一定程度後,改為土石或磚等材料為牆。 雉堞:女牆上的磚砌凹凸小牆,中央有射孔。 女牆:外牆垣上及腰的矮牆。 外牆垣:城外側的牆垣。 馬道:城牆上的表面鋪磚。 中腹填土:內、外牆垣之間的填土。 內牆垣:城內側的牆垣。
城門
城池的城門數量由行政層級或規模決定。通常府城有8門,縣城開4門。通常分置於東、西、南、北四方。 城門樓:城門座上的城樓,可分為樓閣式和碉堡式。城門座:城門樓的底座。城門洞:出入城門的孔道。瓮城:圈繞城門外的一道城牆,又稱為「月城」。
炮台
城池通常在城牆的險要處或轉角處設置炮台,增加防衛性。 炮孔:女牆上留的大型射孔,方便炮筒伸出。炮位:放置大炮的地坪。
城內街道與設施
城內的基本設施與建設有官衙、市街、廟宇、學校、農田等。城內道路以聯系各向城門的街道為主。 衙署:城市行政管理與軍事守備的官方機構。書院:城市的文教設施。文廟:祭祀文昌帝君或孔子的廟宇。武廟:祭祀關公或岳飛的廟宇。城隍廟:祭祀城市的守護神 - 城隍爺的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