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學霸被勸退,為何那麼多留學生在美國都不能如期畢業
什麼導致了中國學霸被勸退?
說起留學被退,很多中國家長第一反應都認為那應該是考試作弊、學業作假、不遵紀守法的「壞」學生,是「no zuo no
die」的玩劣之徒。真實情況是美國大學里中國被勸退學生中不乏「學霸」、「尖子生」,而且近幾年出現了愈演愈烈的趨勢。
今天為大家帶來的這兩個故事,不僅展現了當前中國教育體制的一些弊端,更告誡了那些認為只要進入名校就可以高枕無憂的家長和孩子:出得去只是第一步,學的成才是重要的。國外大學寬進嚴出,對於大多數初來乍到的留學生來說,思維定式已經形成,語言關,文化關尚在摸索階段,留學的生活勢必充滿嚴峻挑戰。
這是一個悲戚的故事,這個學生能夠勇敢地講出自己的失敗,對其他學生是個警示。發生在他身上的事情,同時正在發生在佔40%左右的其他學生身上,這是一個驚人的數字,在媒體的報道鳳毛麟角。
這是因為,人們更喜歡聽那些亮麗的故事,某某某考上了哈佛、耶魯、普林斯頓,而沒有人說某某某被哈、耶、普遣送回家。今年耶魯畢業的大陸學生應該畢業12個人左右,但只有7、8個學生按時畢業,拿到了畢業證書,還有4、5個要等到明年畢業。
現實很殘酷。中國學生欠缺的,仍然是英語,哪怕你的SAT成績高達2400,你仍然需要英語。哪怕你的英語口語非常流利,你到美國後所面臨的最大挑戰,仍然是英語,主要是閱讀和寫作。你能活下來,你就是英雄,但很多學生在通向目標的路上,被絆倒了,艱難地掙扎。
考上名牌大學的確很重要,但是接到名校通知書的那一刻,才是道路的開始。學生需要做的,不是歡天喜地慶宴,而是立即沉下心來,全力學習英語,從口語,到閱讀,到寫作,全面地推進英語能力。
此時的學習不再是為了考試,而是為了秋後入學後能夠順利地學下來。現在吃點苦,後面的路就順當些,這是學生和家長必須要清醒意識的。
高分
考入加州大學,1年掛8門
重慶某中學的李延,以2230分的SAT成績被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經濟學院錄取。然而,去年5月,他被該大學勸退,轉入當地社區學校就讀。
論文、小組作業、學期演講、期末筆試,這些決定李延能否畢業的因素,無一不是他的攔路虎。每天花10小時完成各種SAT模擬試題。出國是李延在高二時做的決定,因為准備時間較晚,而SAT又是留美的重中之重,所以他參加了某個重慶市出國培訓班。
李延說,SAT的考試分為三個部分:分析性閱讀、數學、寫作,每一部分的滿分是800分,考查的是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它不僅是進入本科院校的硬性條件,也是美國大學衡量一個人是否聰明的標准。」
為了能獲得申請常青藤盟校的資格,李延每天都會花至少10個小時的時間完成各種SAT模擬試題,加上兼顧復習托福的時間,高二和高三兩年,李延每晚都只有6個小時的休息時間。
堅持
背200篇範文,做4遍歷年真題
「由於我很貪玩,所以成績底子並不好,但我想上一個好大學,所以再苦再累我都會堅持。」李延說,他用了兩年的時間,背了超過200篇範文,重復做過4遍歷年SAT真題和模擬題。
終於在3月的SAT考試中考了2230分,再加上托福107分的高分,成功申請到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Offer。加州大學是美國公立大學排名第一的學校,而洛杉磯分校又是加州大學下屬所有分院當中最好的。
問題
入學後,他遇到許多問題
然而,李延在進入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後,才發現,他遇到了一系列學習上的問題:
01
做不出論文
在美國,每學期第一堂課教授都會告訴學生論文的要求,讓學生有一個學期的時間去准備,而論文成績在期末成績中佔30%。但在李延的印象中,第一節課,他就發現自己完全聽不懂教授的講述,那些似曾相識卻又怎麼也想不起意思的單詞,從李延的耳邊飛快地掠過。
圖書館是美國學生查閱資料的地方,通常情況下,本科學期論文的完成要包括20個以上的資料源。而美國學生從高中開始就會接觸論文寫作。
但他由於在中學時從未寫過論文,對國內的畢業論文也是略有耳聞,所以他連論文方向如何定都不知道。「加上每次上課都聽不太懂,題目也沒有確定,看著圖書館里的那些資料,我覺得自己簡直無從下手。」
02
無法融入小組
小組作業通常會在學習半學期後展開,這也是西方教育的傳統,在學生的整個考評中佔25%的成績。它要求學生自己尋找合作對象,組成一個五人左右的小組,進行半學期的學科研究,最後完成30分鍾的學術演講。
而這些程序,初來乍到的李延毫不知情。李延說,第一節課教授就告知他會有一個小組作業,但如何操作卻沒有說明,這就導致李延認為會像在國內學習時那般,以學號或者由老師指定組合,所以,他也沒有去擔心尋找小組成員的問題。
直到半期後,許多課程教授紛紛要求學生提交小組成員名單時,李延才意識到自己落單了。「我去找教授,他們都告訴我這必須自己解決。
一個星期後,由於我還是沒有找到團隊,所以教授們只能給我指派。」李延說,他的組員包括兩個日本人與兩個中東人,至今他都不清楚對方的名字。
由於李延的性格比較內向,他並沒有主動與組員交流,通常開小組會議,他都是最後一個知道,有時甚至不會通知他。「他們就是這樣,認為被教授指派的人都是一些不好相處的怪人。」
03
學期演講困難
李延說,雖然學校沒有要求,但他所在的專業一學期至少要修滿3~5門課程才能按時畢業。然而,這些課的期末演講幾乎成了他的留學夢魘。
由於內向的性格原因,在國內從未參加過演講的李延,在得知要當著一百多人用英語陳述自己的學術報告時,他甚至有些後悔這么早到美國學習。
「為了不出醜,每門演講我都花了至少一個月的時間准備,把內容背誦過無數次。」李延告訴記者,他的第一門演講是管理,當他帶著自己的PPT走上講台,做完自我介紹以後,卻忽然忘記了自己的發言內容。
「原本精心准備的演講,講得亂七八糟。現在想起來,15分鍾的演講,我可能只說了6分鍾左右。」也放棄會計期末筆試(他預見到掛科數已經超過底限)
李延承認自己完全不適應沒有老師引導的自主學習方式,在經歷過小組演講、學術演講和論文的挫折後,他開始反思美國教育模式是否真的適合自己,他甚至已經放棄了筆試的復習。
「很多事情我想忘記,但是我還身在其中。」李延說,會計考試是所有科目的最後一門,在此之前他已經預見到自己的掛科數已經超過底限,所以他選擇了放棄考試。「不是真想放棄,而是不想面對了。」說到這里,李延掉下了眼淚。
勸退
一學年,9門考試掛8門
李延說,加州大學經濟學專業包括金融、會計、市場營銷、組織行為、管理、信息技術等32門,一學年至少要修24個學分,平均一個學期3~5門課程。
而李延在上半期選修了4門課程,分別包括會計、市場營銷、金融和管理,最終全掛,這對他的打擊非同小可,但日復一日的過去,他依舊沒有能找到自己學習的入門方法。
那是個星期一的下午,李延照例打開自己郵箱,看見一封來自加州大學學生中心的郵件,點開之後他頓感五雷轟頂。「他們告訴我,由於這學年9門考試我掛了8門,學習情況與入學成績不符,暫停我在加州大學的學習,讓我客觀評估自己的學習能力,建議轉入社區學校進行一年的培訓之後,再重新參加入學考試。」至此,李延結束了他的美國本科學習。
在總結失敗經驗時,李延並沒有把矛頭指向語言:「我覺得自己不是因為語言才失敗的,其實我的許多日本和韓國朋友都沒有過語言關,他們卻總是知道怎麼在圖書館里找到自己需要的資料,寫教授喜歡的論文。」
拒錄
托福103分,Gmat720分
李延的遭遇並非個案,四川大學金融系王雅的托福成績是103分,Gmat720分。去年,他申請了11所美國大學的研究生,今年4月,包括約翰霍普金斯、布蘭迪斯、倫斯勒理工大學、波士頓大學和杜蘭大學在內的7所美國一流學府對其發出了面試要求。
面試包括電話面試和Skype網路視頻面試。但至今為止,對自己的考試分數相當有信心的王雅,沒有獲得任何一所學校的錄取。
「我不斷問自己為什麼,但結果都不得而知。」王雅對記者說,他的口語很不錯,可是,當面對教授的一些學術問題和專業詞彙就變得不知所措了。在被問及平時與陌生人的交往能力時,王雅坦誠地表示,由於父母對他學習成績的期望,從小他就沒有去過什麼地方,也沒有太多與陌生人交流的經驗。「這也有可能是我被拒錄的原因。」王雅最後說。
美國常青藤盟校公布的數據顯示,進入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康奈爾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14所名牌大學的中國留學生退學率為25%,他們的共同特點為—都是曾經的高分考生。
那麼,中國留學生究竟要如何才能保住美國高校對其考試分數的信任度呢?留學教育專家認為,應該從國內教育者的角度出發,減少針對拔高考試分數的技能教育。
中國學生的應試能力全球聞名,一部分原因要歸功於能將歷年考試都能總結得十分精闢的教育研究學者,在他們的點撥下,學生能夠在短時間內掌握應試技巧,提高考試分數。「其實這對某些同學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李延的案例充分說明應試技巧教育的後遺症遠大於我們的想像。」
只有通過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幫助他們通過考試,才是留學教育的長遠之道。對家長而言,需要盡力做到—創造條件讓孩子性格開放,告訴孩子出國後強迫自己與當地人交流。
1981年托福首次登陸中國時,有20人參考,由於沒有口語環節,他們全部獲得了滿分,但去了美國不足一年,他們全部被退學回國。能看,能聽,就是連上廁所都不知道怎麼表達。從家長的角度出發避免類似問題,需要盡力做到四點:
擺正心態,不能只看考試成績,也要考慮孩子出國能不能適應學習。根據孩子的性格和自己的喜好去選擇學校。
家長應該客觀評估孩子的學習類型,如果確定自己的孩子是考試型,那就需要家長放下面子和偏見,考慮學一段時間的語言,讓他銜接本科的學習。應該告訴孩子,出國後的前三個月十分重要,需要強迫自己與當地人交流,倘若能在前三個月融入當地的語言環境,那麼過這一關就不是大問題。
家庭教育一向是教育的重中之重,中國傳統的矜持文化掩蓋了孩子的天性,故而父母應該有意識的創造條件,讓孩子開放性格。
『貳』 中國留學生被美國大學開除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作者:黃雨池
鏈接:https://www.hu.com/question/62925367/answer/220692227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我也來說幾句。本人美國學校計算機博士畢業若干年,從事過比較正規的學術研究,對此有一點發言權。首先,作弊被抓,毫無疑問學生應該受懲罰,學分作廢,開除,等等,學校條例規定怎樣就應該怎樣,美國各個學校態度都是一致的。這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但我想說的是這個老師發文中體現的一些問題。文中說經商和其他職業不需要做學問那種操守,我表示不贊同。做學問並不比其他領域在道德上更高級,這只是一個職業。經商有投機倒把的,做學問也有做假(沒被發現的)。成功而有社會價值的商業常常比大多數學者對社會貢獻更大。文中刻意製造做學問和其他職業在誠信上的對立,動機令人不解。尤其是結合對她所在學校水平的了解後,就更加匪夷所思。公允的說,袁教授所在的大學,以及袁教授本人,水平並不高(甚至是較低)。以這種學術水平,反復高調宣揚學術研究超然的道德地位,有些滑稽。從信的措辭,我感覺出作者的自命清高和言不由衷。最後一段說人格分裂更是誅心之論。人做錯了,應該批評或者懲罰;但說人格分裂,這屬於比較嚴重的人身攻擊。某些中國學生養成抄襲的習慣,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中國的中小學都沒有真正培養學術傾向的寫作,「部分抄襲」從來都是當作「借鑒」的。社會大風氣更是急功近利和追求短平快,包括家長的影響。學生只是有樣學樣而已。最後,發現袁教授雖名為美國教授,但主要都在國內的文學雜志上發文以博取雅名,似乎明白了她為什麼還得專門為此事寫一篇文章了。有「美國教授」這種名號,發在雜志上還真能唬住人呢。
『叄』 哈佛大學越來越不歡迎中國式學霸是怎麼回事
美國的哈佛大學曾經多次拒絕SAT滿分的中國學生。SAT成績是世界各國高中生申請美國名校學習及獎學金的重要參考,滿分是2400分。很多家長和學生不服氣,質問哈佛大學,甚至以種族歧視告學校。但是這所美國名校回應的是,你除了滿分,什麼都沒有。
哈佛大學的教授表示:作為一般學校,這樣的學生是比較受歡迎的,因為他們資質很高,自製能力也很強。你讓他們做什麼他們都是可以完成自己的任務和自己的工作的。
但是這樣的人做非常頂端的事情則不適合,因為這些中國學霸長期的訓練已經讓他們對學習失去了熱情和激情,他們可以完成,但是他們不能很愉快地完成。他們可以完成的很好,但是他們不能完成得很開心。
至少從拒絕很多中國學霸的哈佛大學看,讓人維持長期的頂尖的學業和研究最大的動力不是靠習慣和管教,而是那種從事一件事時候的激情和熱情,這個是絕大多數中國學霸所欠缺的。
(3)中國留學生為什麼被哈佛大學開除擴展閱讀
不招中國學生的原因是中國學霸沒有什麼培養的價值:
隨著中國的經濟發展,很多家庭能夠承擔得起去國外讀優質大學的費用。越來越多的中國學生走出去留學。很多中國的學霸級別的人物,在中國可以取得幾乎可以呼風喚雨的成績,但是出了國以後,讓人震驚的成績不但沒有受到認可,反而成為了他入學的負擔。
一位美國著名華裔教授在談起這件事的時候曾經這樣表示:他說他以後盡量少的招收中國的學生,這個和種族歧視沒有關系,因為他也是中國人。他不招中國學生的原因是他認為他教中國學生是一種浪費時間,因為絕大多數的中國學霸沒有什麼培養的價值。
『肆』 世界的美好,等著你欣賞的眼睛去發現
只要心美,周圍的世界就美,心裡光明,那麼世界上就沒有黑暗,生活也就不會有陰天。
很多時候,在我們的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欣賞美的眼睛。其 實我們可以把這句話再完善一些一生活中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發現美的心靈。這個世界上的美需要一雙美麗的眼睛去發現,同時更需要一顆美麗的心,這樣才能更深切地感受生活的美好,並創造美好的生活。其實從本質上來看,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發現這個世界上美麗的不是眼睛,而是美麗的心靈。
台灣著名文學家林清玄曾經參加建一場演請會, 演講結東之後,有一位聽眾問林清玄:「林先生,我發現來聽你演講的人,不管男人還是女人,都長得非常美麗。我想請問你,是美麗的人特別喜歡讀你的書呢。還是讀了你的書之後都會變得美麗呢?」
這個人的提問立刻引起了周國人的鬨堂大笑。林清玄立即答復飽道;「你看到這些人這么美麗,那是因為你有一顆美麗的心,用美麗的心來看他們,就像現在我們看你一樣,覺得你也十分美麗啊!」
演講完之後,林清玄沿著夜暗的公園走回家,發現在月色中的公園也非常美麗,花樹溫婉,池水浮金,空氣中留著花香。他覺得這個世界非常美麗,有人特別客易看到,就是源於他們擁有美麗的心靈。
在現實生活中,令人遺憾的是,很多人通常只能看到花樹的美麗,公園的美麗,月亮和星星的美麗,山川和河流的美麗,卻很少能看到別人身上的美麗。假如我們能夠用美麗的心靈去發現別人的美麗,那麼於人於己,都會變得美麗。
一個在美國哈佛大學就讀的中國留學生,將要畢業的時候,因為學校工作人員的失誤,謊報給他一個錯誤的信息,稱他已經被美國一家非常有實力的公司看中。這個留學生聽了之後高興得一夜沒有睡覺,他其實一直想進入那家公司工作,沒想到夢想這么快就變成現實了。
正當他等待錄取通知的時候,那位工作人員非常抱歡地告訴他,自已把信息弄錯了,他並沒有被那家公司聘請。因為那家公司只從學校要了考試成績前50名的人,而他是第58名。留學生聽了之後不但沒有生氣,反而對那位工作人員說這都是他自己的錯,沒能讓自己考進前50名。
那位工什人員非常膠賞他的態度,於是馬上把他推薦列另一家大公 間,此法杯, 這位哈佛中國留學生的命通發生了一次重要特析,非含順利地開始了自己的職場之路。
人的切育語行動都是建立在心靈之上的,思維指導行動,行動影響習慣,習慣影響品質,品質決定命運。所以說,只要心美,周圍的世界就美,心裡光明那麼世界上就沒有黑暗,生活也就不會有陰天。改變自己的心靈,世界也就跟著改變了。家庭教育狂人陳忠聯教授說,雖然這個世界是不公平的,但是我們要把它看作公平的,因為假如我們認為不公平,那麼我們做事的時候就會用消極的眼光看待,只會抱怨上帝的種種不公,從而失去奮斗的目標和前進的動力;似如我們認為是公平的,就會在人生中積極進取,有所作為。心靈美好積極,才會發現這個世界美好積極,我們的人生才會活出色彩和滋味來。
他從小就是個內心孤獨的孩子,因為家庭非常貧困,他跟著父母四處漂泊,不斷地面對一個又一個陌生的生活環境。這樣的生活經歷讓他變得沉默寡言,他不敢和別人接觸,沒有什麼朋友。
12歲那年,他隨著父母搬到了聖保羅。離他們家不遠,有一個富人居住的小區,有一群孩子天天在草地上踢足球,他很想加入他們,但心裡卻擔心被他們瞧不起,受到嘲笑和拒絕。
有一天,一個孩子沖著站在一邊的他喊:「喂,過來我們一起玩兒吧」他沒有接受邀請,轉身跑開了。回到家裡,他哭著對母親說:「我很想和那些富人家的孩子一起踢球,但是我又怕他們瞧不起我,會聯合電越...母親恩愛地問:「他們欺負過你嗎?捉弄過你嗎」他搖了接失。「你怎麼覺得他們一定會敗負你呢?孩子,別總是把別人想像 得那麼可怕和丑隨,要用關好的心靈去感受他們, 這祥你就會發現你周圍的孩子都是那麼的美麗,他們可愛友好,非常樂意和你在一起玩耍。再說你和他們比,根本就不缺少什麼啊!去吧,孩子。」母親最後這么鼓勵他。
聽了母親的話,他走出了家門,加入到了那群踢球的孩子中間,愉快地和他們玩兒了起來。很快,他便和那群孩子成為好朋友,他們果然像母親說的那樣,非常友好且美麗。
他的名字叫盧拉,最後當選為巴西總統,被認為是世界上出身最低微的總統。但是他的內心卻充滿了陽光和河流,給周圍的人溫暖清澈的感覺,在他任總統期間,巴西 社會 穩定,失業減少,國際地位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一個叫婷的盲人姑娘,經過多年苦心練習,成了當地頗有名氣的鋼琴師,每次出門,她總忘不了給自己化一下妝。一次,她教一位女主人學琴,女主人打量她,忍不住贊嘆道:「你的妝化得真美!」但是想到她是盲人,又有些猜疑,於是詢問:「這個妝是你自己化的嗎?」「是呀!」女孩說。女主人由衷地贊嘆道:「你真是心靈手巧,比我化的妝漂亮多了!」但又接著問道:「可是你看不見自己的美呀!何必天天化妝呢?」女孩笑了笑說:「雖然我看不見自己的美,可是我把美帶給大家,不是挺好嗎?」
的確,美源自內心,只要我們內心是美好的,我們做出的事就美好。心裡有美,眼光才美,行動就美,也將給別人帶來美,給世界注人美!心美,世界才美。
『伍』 新生因發表情包被哈佛開除是怎麼回事
10名原本已經錄取、今年即將入學的新生,因為在社交網站Facebook上分享表情包、發布不當言論而被哈佛大學開除。
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教授Katherine Franke:這些學生絕對沒有言論自由權。憲法第一修正案保護的是免受公共機構侵犯的權利。哈佛有權決定學生是否違反了學校條例。
紐約大學法學院教授Amy Adler:哈佛大學的錄取政策很清楚,學生理應知道。這些學生卻做出了錯誤的決斷,哈佛也許不是因為他們的網路言論內容,而是因為他們的錯誤決斷而做出了開除決定(即故意違反校規)。
『陸』 俞敏洪講過的勵志故事
在現實認知觀的基礎上,對其描寫成非常態性現象。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側重於事件發展過程的描述。強調情節的生動性和連貫性,較適於口頭講述。已經發生事。或者想像故事。下面我為大家整理了俞敏洪講過的勵志故事七則,歡迎大家閱讀。
一、在哈佛自殺的中國留學生
什麼是心理承受能力?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一些麵粉放上水揉一下,然後一捏麵粉很容易會散開,但是你繼續揉,揉了千遍萬遍以後,它再也不會散開了,你給它拉長它也不會散架,它只會變成拉麵,這是因為它有了韌性。
人進入社會的過程就如同一團散的麵粉,然後被社會不斷地揉最後變成非常有韌性的過程。也就是說你的心理承受能力要經過不斷的鍛煉直至最後成熟的過程。「蹂躪、折磨、壓迫、挫折」等詞都是形容對人的某種考驗。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你鍛煉出來了,遇到失敗和痛苦你就能夠承受,如果你沒有這個能力你就承受不起這個壓力。
在國外有不少中國留學生自殺的現象發生,我去年去哈佛大學的時候,就聽說哈佛大學計算機系的一個中國學生自殺的消息。他自殺的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在哈佛無論怎樣努力老是考不了第一名,常受到教授的指責,他承受不了這種壓力,最後自殺了。悲劇的原因只有一個,就是他的心理承受能力太差。如果沒有承受失敗和孤獨的心理承受能力,即使去了哈佛你也可能失敗,而且失敗到一敗塗地。
自殺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但是你死了以後地球照樣轉,陽光依舊燦爛,不轉不燦爛的只是死去的你。如果你活著,你就會發現,無論發生多大的事情,只要你勇敢努力地活下去,世界上的一切美好都是為你而准備的:科羅拉多大峽谷的壯觀等著去看,尼亞加拉的瀑布等你去看,拉斯維加斯的風光等你去看,中國的長城等你去爬,而只有你勇敢地活著你才能去欣賞這些美好的事物。
所以,我們做人必須要有一個信念,在你最失敗的時候你要想到,生活中的一切美好事物是為你而存在的,總有一天你會見到這些美好的東西,這樣你就有了活下去的勇氣和奮斗的力量,就具備了心理承受力。
二、人為什麼要向狼學習
一個人必須要具有與人打交道的能力。這個能力非常非常重要。為什麼要學習與人打交道?我們看看狼是如何生存的就會知道其重要性:
人要學會象狼群那樣地「團隊生活」。狼有三個特點:
一是狼即使剩下最後一條的時候,它也會勇往直前地去掠取食物,也就是說它具有勇敢性和進攻性。
二是狼的群體性,很少有一條狼單獨掠取食物的時候,所以即使老虎看到狼群也會退避三舍,這就是群體的力量。一個人要想在社會上有所作為,他必須要認識到群體力量的重要性,並且要學會如何利用群體的力量,這樣,狼就能與山中之王老虎抗衡。
三是狼的淘汰機制。當狼群中的頭狼老了的時候,年輕的狼會把它從頭狼的位置上拉下來,這樣才能保持整體狼群的強大。人也是一樣,要想成大事,首先要勇敢,其次要能團結別人一起做事,最後他要能排除自己身上的不足之處,這樣你不會平庸。
三、大猩猩頭領
其實出國不出國並不重要,並不能以此決定一個人的地位和價值。重要的是一個人如何把握中國機會的能力。有一次我和聯想集團楊元慶一起聊天,我們兩個偶然發現我們都考過TOEFL和GRE,但是我們都沒有出國留學,都是在中國經過自己的努力也取得了成功。所以說人最重要是要鍛煉自己的能力,鍛煉自己確定目標的能力,鍛煉自己的競爭能力,鍛煉自己的技術能力,鍛煉自己與人打交道的能力,鍛煉自己的心理和生理承受能力,能為了一個目標去拚命地奮斗,最後取得成功。有這些能力,哪怕有一天你走入非洲叢林之中,你第二天也會變成一群猴子或大猩猩的頭領。如果你沒有這些能力,即使把你放到社會的最上層,你也會被別人一腳踹下來,並且摔得粉身碎骨。
四、新東方背單詞與愛迪生做燈泡
生活中的失敗有很多,就拿你們正在苦苦奮斗的背單詞來說。你學了一個單詞,你背了十遍都沒有記住,背了十一遍才勉強記住,實際上你前面背10遍的過程就是一種失敗,你忍受了前面十遍的失敗才贏得了十一遍的成功,你就會永遠記著這個單詞。所以說失敗可以無數次地重復,而且不會帶來什麼嚴重的後果,但是成功卻永遠只有一次,而且是永恆的。愛迪生燈泡做了二千多次的實驗,但是最後他成功了,直到今天,人類的黑暗仍然被愛迪生發明的燈泡照耀著,愛迪生取得了永恆的成功。所以人承受失敗的能力有多強,他成功的機會就會有多大。
五、墊腳石的故事
小時候,我家門前有一條路,一下雨,這條路就被水沖出一條溝,這條路不寬不窄,中間必須墊一塊磚頭,你才能走過去。不墊磚頭,你就過不去,有時候你一怕,很容易就掉到溝里去了。所以,每次下雨的時候,我都要撿一塊磚頭,墊在溝中間,來往行人方便多了。新東方就是這么一塊磚頭,使得每一個學生,在他奮斗最艱難的時候,最疲憊的時候,我們給他墊一塊磚頭,他不至於掉到溝里去。我們就是這塊磚頭,這塊墊腳石,讓他們可以順利地跨過這個溝坎。新東方確確實實幫助過無數學生跨過這個溝坎,給了他們力量,給了他們知識,給了他們方向,做到這一步也就夠了。我不要在雨中給他一架直升機,讓他飛到陽光燦爛的地方去。我只要在這泥濘里,給他墊一塊磚頭。如果新東方起到這樣的作用,我就滿足了。如果學生回過頭來看,新東方確實給他在泥濘道路上行走的時候,在他過溝坎的時候墊過一塊磚頭,沒有讓他摔倒,繼續往前走,我覺得新東方就可以滿足了。
「新東方精神」就是一塊泥濘道路上的磚頭,一塊墊腳石。
六、失敗者身上的熊貓基因
這是俞敏洪老師在新東方托福班上講述的一個經典故事。俞敏洪老師用這個故事說明新東方宣揚的一個重要觀點:艱難困苦是幸福的源泉,而安逸享受是苦難的開始——
文明社會是競爭的社會。在文明社會中,一定要通過競爭才能達到一個更高的層次。道理很簡單,比如說體育比賽中,誰跑得最快,誰就是冠軍。體育比賽中競爭是有形的,但在日常生活中的競爭卻是無形的,就更加需要我們警覺起來,隨時隨地地給自己激烈的競爭意識。
比如現在教室中有三四百人,到明年這三四百人中可能有一半人已經出國了,另一半人留在國內。而留在國內的一半同學,通過自己一段時間的努力,可能最後又會有一半人成功,一半人不成功。
其實出國的同學也是這樣,出了國並不代表成功。在座的同學們現在可以說基本都是同一水平的人,但是,幾年之後就可能顯出這樣或那樣的差距來。所以說競爭是無形的,但卻是非常殘酷的。整個社會的競爭體系結構是一個金字塔式的結構。
你可以說我可以不競爭,我每天吃吃飯,睡睡覺不是挺好的。當然你可以這么做,但是文明社會並不允許你這樣做。因為如果你這么做,你就會被社會拋在後面,落在金字塔的底層。在金字塔的底部只會產生兩種結果,一是你會感到整個金字塔的重量都會壓在你的身上,你會感到好象整個社會都在欺負你。二是由於你在底部,你就處於黑暗之中,你就會感覺就是見不到陽光,你通向金字塔頂部的唯一道路你是要通過自己的努力,這樣你到了頂部,你就會無限風光在險峰。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假如你想出國留學,其實並不難,每年中國有數以萬計的人拿到全獎到美國和加拿大去讀書,你想成為他們中的之一是不困難的。但假如你想去哈佛大學讀書,而哈佛大學每年只錄取一二百中國學生,你就加入一個非常殘酷的競爭行列中去,如果經過努力你擠身於這一二百名中的一員,實際上你就爬到了出國留學這條道路上的金字塔的頂端。假如你想通過提升英語能力,在國內外著名企業工作,你也可以看到,越是著名的企業工資待遇和發展機會越好,競爭也就越激烈。我有一個朋友在微軟研究院、另外一個在麥肯錫工作,他們都並沒有留過學,並沒有出過國,但因為自己戰勝了無數競爭對手,工作極其出色,年薪都是在四五十萬。
大家可以看到,在爬金字塔的過程中,你越往上走競爭也就越激烈,你的對手的能力也就越強。你想在能力高的一些人中取勝,你的能力就要更高,你就要加倍地付出勞動和努力。但如果你想退出競爭,結果就會很慘。退出競爭會意味著你將失去更多的能力,達到絕望的邊緣。
打個簡單的比喻:我在美國看到一個關於熊的故事片,講的是熊貓和北極熊本來有著共同的祖先,但是由於氣候的變化,同一祖先的熊就分為兩批,一批移到了中國四川的溫帶地區,另一批移到了北極的寒帶的地區。按照一般的邏輯,進入寒帶地區的熊就會被凍死、餓死,而在溫帶地步的熊會很容易活下來。但是結果卻相反。
由於環境好,熊貓就由以前比較兇猛的動物變成好吃懶惰,瀕臨滅絕的動物。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結果呢?道理很簡單,因為熊貓犯了兩個錯誤,因為首先它退出了競爭的行列。溫帶地區的食肉動物很多,如老虎、獅子、狼,它們常會和它搶食物吃,所以熊貓一生氣不吃肉了,退出了和那些兇猛動物競爭的行列。緊接著它又犯了第二個錯誤,那就是由於吃草的動物也很多,它決定連草都不吃了,決定吃其它動物都不吃的東西:竹子。這是它犯的'另一個致命的錯誤,它選擇了唯一的食物來源而生存。
就像一個人,如果他只具備一種技能,而且不會根據環境的需求不斷更新或改變自己的技能,當社會不需要這種技能的時候,他就會失業或下崗。熊貓也是這樣,當竹子越來越少的時候,就有大批的熊貓被餓死,最後只剩下了全世界僅有的幾只大熊貓。
而移居到北極的那一支熊的後代,卻漸漸進化成為了北極熊,在冰封雪凍的北極生活得很滋潤,一點也不存在滅絕的危機。它比熊貓要兇猛,體重比熊貓要大至少兩倍。它本來是陸生動物,但是最後也能在海中游泳幾個小時,並且能捕食水中大量的生物,吃海豹,吃海象,吃各種蝦和魚,最後實在沒有東西可吃,在零下四十度的北極,它卻也能夠席地冬眠。過了三四個月以後,北極熊冬眠結束,拍拍身上的雪又是一條好熊!
北極熊的故事告訴我們,盡管北極生存環境惡劣,但對於環境的努力適應,導致了北極熊強大的體魄和強大的生存能力。無數的生物學家都做過實驗,同種生物放在兩種不同的環境中,一種是非常舒適的環境不需要努力就可以獲得食物和水,另一種是要通過努力才能取得食物的環境,最後的結果永遠是生活安逸的生物不是早死就是病死。而在惡劣環境下的生物卻過得非常快樂而且長壽。
人也是一樣,凡是那些在艱苦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人,都是比較堅強有活力並能取得成功的人。而在舒適安逸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人通常都是沒什麼出息的人,這從中國無數家庭的例子中都可以看到。所以說,退出競爭,避免艱苦絕對不是什麼好事,所以我在課上常對學生們說:艱難困苦是幸福的源泉,而安逸享受是苦難的開始。
七、兩個哈佛火槍手
這是俞敏洪老師在新東方給無數學員講過無數遍的一則小故事。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的是--
做任何事情,無論它多麼難,你只要做好我所說的兩步法,你就一定會成功。這個兩步法就是:
第一步:努力每天比別人多做一點。
第二步:把一個高的目標分成幾步來走。
在這里我想舉我一個朋友的例子。他只是一個中專畢業生,但是最後他到了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去讀書。他的經歷是這樣的:中專畢業後分到了山西內地一個小縣城的縣政府工作,工作兩年以後,他覺得在縣政府的工作平庸無奇,而且周圍的人都不思上進,平平淡淡。人就怕你想要比周圍的人過得更好一點,於是他就想要比周圍的人生活得更好一點,於是他就背著個破書包來到了北京。在北大旁邊租了個小平房,開始自學高自考。
這樣在北京堅持學習並最終通過了這個考試,拿到了高自考大專的文憑。其中他在學習的過程中認識了一些北大的教師和同學,這些人就鼓勵他考北大政治系的研究生。那時北大還接受大專生考碩士。於是他拿到高自考大專文憑後就開始准備北大政治系研究生的考試。經過兩年艱苦的努力,他竟然考上了北大政治系的研究生。在校期間積極參加學生會活動,曾經做到北大研究生會主席。
在北大上了三年研究生後,他只想畢業後留在北京工作,為社會多做一些事情。並沒有想到要去國外留學。但是在上班的時候,他看到周圍的同學好像都有畢業後留學的打算,他意識到留學對於他的工作和事業的重要性。並在一次偶然的機會認識了新東方的一個教師,經新東方教師的分析,覺得他出國留學很有希望,唯一要准備的就是要通過TOEFL和GRE的考試。於是他又要定決定,考TOEFL和GRE。結果邊工作邊學習,准備了兩年多,因為他的英語基礎也不是很好,最後他TOEFL考到了600多分,GRE考了2200多分。有了TOEFL和GRE的分數,他就有了出國最基本的條件。
於是他就開始聯系國外的大學。開始的時候他只是想聯系美國很一般的大學,但是在朋友們的鼓勵下,他有了聯系好大學的想法。他抱著試試看的想法開始聯系哈佛、耶魯等學校。最後他就被哈佛大學錄取了,但是哈佛大學沒有給他獎學金,於是他又到處借錢做自我擔保。在簽證時簽證官一看他是去哈佛大學讀書,只例行公事問了他幾個簡單的問題就給了他簽證。因為他沒有獎學金,所以到了哈佛以後過得很艱苦,第一年拚命地學習,結果成果優異,第二年哈佛大學就給了他獎學金。1999年7月的時候,他以優異的成績從哈佛大學畢業,我們曾經請他來新東方演講。他雖然目前服務於世界級大型金融機構,但據說一直想尋求回國發展的機會。他最近還和我聯系,希望在中國干一番事業。
他的奮斗過程很艱苦,也很令人佩服。從一個中專生奮斗到哈佛大學,他整整用了10年時間。但他這奮斗的十年,是踏實奮斗、目標明確的十年,是充滿可以實現目標的十年。他開始的時候並沒有想到自己能去哈佛讀書,他只是想取得中專、大專文憑、研究生文憑。但正像我剛才說的,當第一個目標達到了,肯定會有更高的第二個目標,第二個目標實現了,肯定會有更高的下一個目標。只要為了目標奮斗,你就一定能夠成功。
榜樣的力量是無究的,在他去了哈佛之後,他在北大的一個同學聽說他此事,心想既然他能去哈佛,我也不比他笨,我也能去。他是一位記者,而且在中國小有名氣,他覺得自己也行。於是他辭去了自己的工作,來到新東方學習TOEFL和GRE,學習一年多後,最後他TOEFL考了610多分,GRE考了滿分2400分。最後他通過聯系也被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錄取,學習公共管理專業。現在已經畢業歸國,做著對於中國社會的發展非常重要的工作。
這兩個哈佛學生的故事,第一個告訴我們的是,只要你設置了切實可行的目標,每天比別人多做一點,你就可以成功。第二個告訴告訴我們,有時也許你自己並沒有認識到自己的潛力的時候,而另外一個很平常或甚至並不如你的人給你做了榜樣,這時你就會產生無窮的信心和力量。
發現你的榜樣、追逐你的榜樣吧,你也可以成功!
『柒』 為什麼哈佛大學拒絕了高考滿分的中國學生
因為國內的高考制度人家國外的大學都不認可的,不管你高考考了多少分,對於哈佛大學來說,那都是沒有任何價值的,想考哈佛大學,你得參加它認可的考生達到相應的成績才行,深層次的原因,就是因為國內和國外的評價體系有本質的區別,國內就是讀書高考,一錘子買賣,人家國外講求的是綜合素質,會測評你各項素質的
『捌』 北大對留學生什麼態度
又快到暑假了,家長和孩子們都會不由自主地開始思考今後的規劃。我要不要出國讀書?我要不要送孩子出國讀書?這變成了焦心於教育問題的同學們和家長們最關心的問題。今天,學霸君給大家帶來了一篇采訪,采訪對象是曾經就讀於北大的高考狀元。她卻說:如果還有一次機會,我願意放棄北大,出國讀書。
近日,世界大學排名中心(Center for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發布了2018-2019世界大學排行榜,前100名高校中美國共有51所大學入圍,其中哈佛大學繼續霸佔榜首,斯坦福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分居第二、第三名。
中國的頂尖高校—清華和北大雖然勉強躋身前100名,但排名卻出現斷崖式下跌。其中北京大學從去年的54名跌至92名,清華大學從去年的65名下降到98名。
如何看待這次北大清華世界排名的大幅下滑?很多家長也關心:是否應該送孩子出國讀書,什麼時候送孩子出去讀書為好?學霸君今天請來一位北大畢業後又去美國留學的高考狀元說說他的感觸。
「我會希望本科階段就出國讀書」
我對北大有很深的感情。但如果讓我自己再選擇一次的話,我會希望有機會本科階段就可以出國讀書,我覺得只要是美國前50的學校,本科教育肯定不輸北大清華。當然,因為我目前在國外工作生活,想法肯定有局限性。
我從小讀書不錯,加上一點運氣,10來年前以我們省高考文科狀元的成績考進北京大學。北大的熱門專業,一個學院可以有十來個省級高考狀元,大家也不會把你太當回事。
畢業後,我成了出國大軍中的一員,到美國學習,工作,生活了一些年頭。目前我居住美國從事金融業工作,曾經教過托福,輔導過學生申請美國大學,一直關注國內的教育動態。
最近,北大清華在一份世界大學排名榜單中排名下降成為大家關注的話題。其實,排名的大幅變動,很可能是打分指標權重改變造成的,畢竟排名如果常年變化很小,排名發布單位肯定得不到太多關注,所以必須隔幾年有比較大可吸引眼球的變化。
其實,美國的教授對中國最好的大學是了解的,因為現在在美國攻讀理工科和經管類博士的學生中,中國學生如果不佔一半,至少也佔了三分之一,他們手下很可能中國人印度人加起來比美國人還多。
為了招到好的學生,美國教授也需要了解中國大學的檔次和排行,對於中國名校畢業生的水平,肯定也是認可的。但是學校層面的比較,坦率說美國大學一般不會在意和別的國家大學比較,他們認為自己就是全世界最好的。
但是,國內外大學水平相比到底有哪些差別呢?
我本科畢業於北大光華管理學院金融系,大二曾經在香港科技大學做交換學生,大四獲得獎學金參加香港大學暑期學校,後來又到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馬里蘭大學留學。
在國內外大學對比上,我的親身經歷或許能為大家提供一點有意義的參考。而且,我對這些學校都有著很深的感情,並不會因為情緒化的沖動(比如為了捍衛母校榮譽)刻意贊揚或貶低某一方。
「我在北大遇到了人生中教學水平最差的老師」
不得不很遺憾地說,我人生中見過的許多教學水平最差的老師,是在北京大學遇到的,甚至遠遠比不上我中學老師的教學水平。
為什麼呢?因為國內大學現在已經普遍採用唯論文化的考核體系,能在英文期刊發論文成為老師升職和學校排名的重要因素,所以國內大學的理工和經管學科特別喜歡引進海歸學者。
問題是,這些海歸學者中,科研教學都強的當然有,但也有一些可能是因為教學水平太低無法在國外找到滿意教職的,他們很能發論文,但是幾乎完全不具備教學能力,上課不知所雲。
攜程創始人梁建章:攜程中高層孩子都往美國送
我在北大讀書時,有一位海歸助理教授,號稱是全學院唯二能看懂一篇高深論文的牛人,但上課無聊到我只能帶筆記本電腦打游戲,還有男同學直接抱著籃球去上課半途就退場的。相比之下,美國大學老師雖然也有水平一般的,但完全無法勝任教學的我本人沒有遇到過。
就我在美國留學的經歷,除了相對更高的教學水平,國外讀書還有以下兩個收獲。
首先,能相對深刻全面了解國外社會。如果畢業後想從事中國和大學就讀國之間交往的職業,那獲得所在國學位是很有幫助的。另外,對國外社會運行方式的理解,也只有來自長期的生活學習經驗,比如在美國,學生給老師,下級給上級送稍顯貴重的禮物一般是不太適宜的,很多老師和上級並不喜歡學生或下屬這么做。
其次,更加嚴謹的學術標准也讓我獲益匪淺。海外大學和香港的大學的學術要求比中國內地高校更加嚴謹,接受這樣的訓練,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工作態度是很有好處的。國外優秀的大學的畢業要求確實比國內大學嚴格,平時的學習壓力確實更大,混日子是可能畢不了業的,正因為如此,能得到國外優秀大學的學位,日後在職場上,還是有加分作用的。
根據美國哈佛大學教育研究生院的研究報告,美國只有56%的大學生能夠在6年之內完成本科課程畢業。這種「寬進嚴出」的大學文化,加之中國留學人數的不斷攀升,導致中國留學生被美國高校開除的事件頻頻發生。
中國內地讀大學也有優勢,並非一無是處
當然,我並非說一定要出國留學才是好的,其實在中國內地讀大學也有一定優勢,關鍵看個人選擇。
中國內地大學畢業生有哪些優勢呢?
首先,對中國國情和社會運行方式的親身體驗。 這一點看起來很空,但對學生日後長遠的發展是不可或缺的。除非親身經歷,否則是很難靠書本和他人的經驗補足的。香港和美國的社會運行方式更加制度化,而在內地,「人和」的作用更加突出。無論是學生會,社團活動,或同學關系,大學都為日後在社會上的工作提供了一個練兵場。
其次,基數龐大的校友網路非常有幫助。雖然美國(包括其他海外國家)的大學也能提供很好的校友網路,但大多數外國同學,除非日後從事涉華工作,否則對職業發展幫助有限。
此外,在國外一起讀書的中國同學往往家庭背景優越,但數量較少。內地大學能夠提供數量足夠大的校友網路,同學校友來自五湖四海,從事各行各業,這個優勢短期作用不太明顯,但當學生進入職場五年到十年,效應就會顯現出來。
近年來,媒體上常有討論國內高中生畢業後去哪裡上大學最好的文章,香港的大學招走大批高考狀元也常常成為話題。如果不能直接去英美澳加等教育發達國家讀書,去香港讀書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在香港讀書,如果能畢業留在當地工作,往往職業起點更高,並且工作三年左右即可獲得香港永久居留權。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學生畢業後往往能在金融/經濟領域找到比內地畢業生起點更高的工作,收入一般也更高。
此外,很多內地大學目前還是六人甚至八人間宿舍,洗澡要去公共澡堂,北方很多高校食堂也不太符合南方同學的口味。相比之下,香港學校的生活條件要好得多,對於南方學生可能更加適應。良好的生活條件對學習有著很大的促進作用。
『玖』 為什麼哈佛大學拒絕了高考滿分的中國學生
可能校方更看重學生的實踐能力、藝術細胞與功底以及身體素質吧。
『拾』 哈佛大學為什麼開除中國學生
你好,在這里我說一下自己的看法:
哈佛開除中國學生事件中,我們能看到世界名校的價值和底線,同時也開始反思中國式留學的根源和解決方案。
中國出國留學市場上,有些機構的VIP服務聲稱,交夠服務費,就保證進入世界名校。
「錢說話」的世界,這種交易是可能的。靠金錢、權勢、手段通往名校,讓我覺得不恥,不恥於教育的庸俗化。
而與此同時,以美國哈佛大學為代表的部分世界名校,開始加大驅逐(開除)成績不好、表現不佳的中國學生的力度,特別是新入校的學生。
美國名校的舉動,可以看出教育名牌真正的價值和底線。
不過,也產生了更大的疑問:中國學生一向被標榜為「勤奮好學」、「聰慧睿智」,怎麼也出問題了?
值得一提的是,相當一部分中國學生在英國學習時,完全不具備「學術文化」素養。
他們上課一般只會看手機,不回答問題、不參與討論、不與其他國家的同學交流,課下不回復老師的電子郵件、不加入社團活動,對他們而言,留學只是一個位置的移動,而他們封閉的狀態,形成了一個個與世隔絕的孤島。
這位同行對此產生的疑惑點到了咱們中國人的痛處。
「按照錄取要求,他們的雅思成績應該是6.5分以上,而且實際上有不少中國學生在7分以上,可是課堂上我提問的時候,總感覺這些學生聽不懂我的問題,即使聽懂了,他們的口語表達無法令人滿意,寫作的問題就更多了,很多中國學生的小論文(作業)很難讀懂,不符合學術寫作的要求……」
雅思英語的高分似乎只是「皇帝的新衣」,一到聽課、發言、討論的時候,我們「四六級」的老底就暴露出來了,只知道亂點頭,頭腦中的英譯中和中譯英亂成一團,開始「不著四六」了。
這些多年來沒有多少改觀的問題,姑且概括為中國式留學!其實,本質上是中國應試教育後遺症的海外延續。
中國院士的楊振寧教授,讓人驚訝地這樣評價中國教育:「中國的教育不比美國的差,而是比美國的好。在中國不是念得最好的小孩,到美國中學、大學去念書,都會變成佼佼者,這說明中國的教育不錯,確實壓力很大,可是有效果。」
長期在海外生活的楊教授只看到了國內學生在國外表現優異的表象,卻沒有發現中國學生在國內外表現有差異,恰恰說明了中國教育功利化對學生潛力的壓制——考試的壓力、升學的壓力。
網上報道的高考後中國學生肆無忌憚地把書撕得粉碎、藉此發泄的場景,我突然想到多年前一位中國的奧運冠軍,她在接受采訪時痛不欲生地說,再也不想練下去了!
功利的教育讓學生遠離學習,體制下的苛責讓工作變成掙脫不掉的夢魘。
教育與文化脫鉤,沒有文化感的教育,簡直變成了酷刑。
在功利目的的重壓下,中國學生失去了積極回答問題的靈性;在以老師為教學核心的課堂上,他們的演講能力沒有最大程度地釋放;長期浸泡在英語語法和閱讀題目中,他們的英語聽說能力在英語學習的黃金時期凋零了。
教育的目的應該是開放的,以此激發人的興趣點,擴展興趣的廣度和深度。
留學的層次不應該僅僅停留在取得學位的功利階段,而應該深入到文化層面,增強留學的文化存在感。而達到這一高度,功夫還在國內教育的改革、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