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如何構建現代化國家

中國如何構建現代化國家

發布時間:2022-11-28 00:54:17

Ⅰ 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根本途徑和保證是什麼

現代化發展的條件及我國實現現代化的途徑

現代化發展不僅意味著一國經濟實力的增強、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更意味著一種新的社會結構的建構,即「個體、社會和國家之間保持相對獨立性」的社會結構的建構。這種新的社會結構區別於舊時代中的社會結構。在舊時代中,個人、社會依附於國家,國家或政權是社會關系的主體,個人和社會則處於從屬地位。現代化的社會結構完全打破了這一態勢,重新界定個人、社會與國家三者之間的關系。它主張發育個體、發育社會,致力於建構起「個體、社會和國家三者之間保持相對獨立性」的社會結構。因此,現代化的發展從一定意義上說就是結構起「個體、社會和國家三者之間相對獨立」的社會結構。

一、現代化發展的條件

現代化發展的實質就是構建起「個體、社會和國家三者之間的相對獨立」的社會結構。個體、社會要想與國家保持相對的獨立性,就必須得到應有的發育,即發育個體和社會。而發育個體、發育社會就必須建立起一種新的中介性的間接的社會關系。因此,建立起新的中介性的間接的社會關系是構建新型社會結構的前提,是現代化發展的條件。

所謂中介性的社會關系,即存在一個客觀中介物,他凌駕於所有人之上,規定著人們彼此之間的關系。在這種社會關系中,人們之間不發生直接的關系而是通過客觀中介物發生聯系,即他們之間是一種間接的普遍化的關系。只有在這種社會關系中,才能確立起組織的公共權威性,才能切實發育起個體和社會,也才能構建起「個體、社會和國家三者之間相對獨立」的社會結構和實現現代化的發展。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我們說建立中介性的社會關系是發育個體、發育社會和構建新型社會結構的前提,並不意味著只有建立起中介性的社會關系才能夠開始發育個體、社會和構建新型社會結構,二者其實是一種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關系。一方面,只有在中介性的社會關系裡,個體和社會才能得到切實的發育,個體、社會與國家三者才能建立起相對獨立的社會關系。另一方面,個體、社會的良好發育也有助於中介性的社會關系的建立。其實,中介性社會關系的建立是伴隨著個體、社會權利主體意識的增強而進行的,即中介性社會關系的建立和運行要依賴於個體和社會的發育。

近代西方社會就是通過變革舊有的社會關系,建立起中介性的社會關系而實現現代化發展的。綜合來說,西方的中介性社會關系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以上帝為客觀中介物的社會關系、以商品為客觀中介物的社會關系和以法律為客觀中介物的社會關系。即在西方社會建立中介性社會關系的過程中,上帝、商品和法律先後充當了客觀中介物,對人們彼此之間的社會關系進行了規定。

深入分析,我們可以發現,西方中介性社會關系的建立和近現代社會的展開與確立,實際上是依託於兩個重要的平台,即中世紀的宗教生活和近代商品經濟。在宗教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通過上帝或教會而發生作用的。「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更確立了個體之間的平等性,從而對個體權利主體意識的發育奠定了基礎。另外,西方中世紀經歷了政教合一和政教分離兩個階段。政教合一時期,教會獲得了神聖性、權威性和合法性。在政教分離之後,宗教組織的神聖性、權威性被保留了下來,同時又轉化為與世俗權力相對應的社會組織和力量,它的組織社區形式亦對民間社會生活具有自治或者自組織的功能,即宗教組織發展成為獨立於世俗權力之外的社會組織或社會力量,其對社會組織的發育及監督或對抗世俗權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句話概括之,即宗教生活促進了個體和社會的發育。

不過,僅有中世紀宗教生活的經歷是不可能充分發育起個體與社會的,也就不可能推進近現代社會的充分展開,因此,才有近代文藝復興思潮對它的反動。在個體與社會充分發育方面,商品經濟是另一個重要的平台。在商品經濟中,個體之間(社會組織之間、個體與社會組織之間)開展商品的生產與交換活動,即人們是通過商品——這一勞動的的物化,展開社會關系的。另外,由於商品是個人勞動的結晶和個人價值的體現,所以,在參與商品經濟的過程中,參與者(包括個體和社會組織)逐漸學會了維護自身的勞動價值或合法權利,即個體或組織的權利主體意識得到了培育和發展,即發育了個體和社會。

以上是對西方近現代社會展開的條件及過程的簡單闡述。而就中國古代傳統社會來說,則缺少這樣的條件。

一方面,我國古代社會中沒有宗教生活的經歷。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宗教生活是發育個體、發育社會的必備條件,只是說宗教生活很好的培育了個體獨立性,尤其是思考的獨立性。從社會關系角度考察,我國古代社會是倫理化的社會,梁漱溟先生稱它是一個「倫理本位」的社會,它以家庭關系構建社會關系,使一切社會關系家庭倫理化。這實際上是私人關系在公共空間里的延伸,即把公共領域中的社會關系變成兩個人之間的個人關系。由此一來,使關系具有直接性、具體性特徵。彼此關系受著倫理情感和個人的具體屬性如身份、地位、學識、學歷乃至衣著相貌和談吐等等的影響,使關系有親疏好壞之分,而無法形成******所說的普遍化關系形態。社會關系「二人化」必然導致人對社會的依賴轉化為對兩個人之間相互關系的依附。任何人要在社會立足,不能不謹慎處理好與周圍的關系。因而它無形中造成關系對個人主體性的消解,使人們只見各種各樣的角色或義務,而不見作為權利主體之個體,因而在倫理化的關系中,難以發育出獨立的個體及其精神意識。同時也造成對一切組織的消解,使組織都處於人們關注的視線之外,人們眼中只見關系不見組織,由此造成公共領域(組織)不立,無論是國家公權力組織還是社會組織,都難以確立起組織的權威性。這種情況的極端表現即是公共領域私人化,即使產生組織也容易出現梁漱溟先生說的「組織私人化」問題。另外,中國傳統社會的政治結構是以「家國同構」為其典型特徵的。在古代社會中,全部權力集中於君主一人之手。君主(代表國家)掌握了絕大部分社會資源,乃至對個人生殺予奪的權力。由此導致中國社會扁平化,任何權利主體和社會力量都難以產生,發育個體、社會和市場自然皆無可能,社會資源要素缺乏合理的配置機制而表現得效率低下。

另一方面,我國傳統社會中缺乏商品經濟的文化形態,始終實行著重農抑商的社會政策。與西方社會重視商品的生產和交換不同,我國古代社會在價值上始終是抑制商品經濟的發展的,即商品生產和交換作為一種社會活動始終未得到全社會的認可,因此,也就不可能作為一種普遍性的社會活動而為廣大社會成員所參與和實行。由此,我國人民缺少參與商品經濟活動的機會,當然,也就無法培育或發展出權利主體的意識了。

二、當代中國現代化發展的途徑

現代化發展的途徑即是發育個體、發育社會,建立中介性社會關系和建構新型社會結構的途徑。就當代中國而言,市場經濟是我們實現現代化的途徑或必由之路。由於,我們缺少類似於西方宗教生活這樣的經歷,而且,這種組織生活的經歷無法彌補,所以,我們就必須轉向商品經濟,以期在商品的生產與交換過程中能夠發育個體與社會,培育起個體與組織的權利主體意識。

在現階段的中國,由改革開放而催生的市場經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現代化發展的平台。市場經濟作為人類活動的基礎和平台,它的過程必然交織著現代社會結構的生長和展開。事實上,隨著改革開放、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作為經濟主體參與經濟活動,因而在社會領域,人們的個體意識、權利意識和公共意識開始生長,各行各業的行業團體、學術團體和其他一些社會團體與利益群體也逐步產生。而在政治領域,則國家逐步讓渡權力,政府轉換職能,減少對經濟領域之干預,逐步形成一個相對完整的監督體系,建立了黨和國家的權力監督機構如紀律檢查委員會、監察局、反貪局等一系列黨政監督機構。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發現,參與市場經濟活動促進了個體和組織的權利主體意識的萌生,發育了個體和社會,初步建立了中介性的社會關系。因此,我們可以說市場經濟的發展促進了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是我國現代化發展的途徑。

Ⅱ 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決定因素是什麼

一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完善現代化國家的制度體系,完善體現社會公平正義的制度體系。

二是不斷改革和創新現代化的經濟體制和勞動生產方式,既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集中優質資源辦大事的優勢,又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發展經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為現代化建設增速加油。

三是建立和完善以人為本的大數據社會管理系統和信息網路平台,為人民群眾享受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務、社會福利和美好生活提供現代化的技術服務。

四是在大力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代化文化及文化產業,提升中華文明和文化的世界影響力。

五是在建立和完善現代化的生態文明理論體系和制度體系的基礎上,提高人與自然共生共榮的和諧度,不斷增強人類可持續發展的自然承載力、修復力和循環力。



(2)中國如何構建現代化國家擴展閱讀:

科技進步與創新是實現「五位一體」全系統現代化的驅動力和手段,利用科技創新和進步成果為人類造福的水平和效果,是衡量現代化水平的重要依據,建設現代化強國,依靠科技進步與創新是必然選擇,別無他途。

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新中國成立一百周年的階段性目標,全面建成以人為本、「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的現代化強國,直至實現共產主義,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中國共產黨人的奮斗目標,道路曲折而漫長。

中國共產黨在百年斗爭和實踐中深刻認識到「緊緊依靠人民、不斷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是實現偉大理想和最終目的的唯一途徑。沿著這一正確路徑前行,當前需對以下問題有所突破。

Ⅲ 新時代我國現代化強國之路如何走

新時代我國現代化強國之路:

1、執政者勵精圖治,敢於大刀闊斧力排眾議的進行政治改革;

2、國家政策具有連貫性;

3、重視經濟,大力推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4、順民心合民意,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等等,堅持走群眾路線,順民心合民意,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5、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我們要堅定不移的堅持下去,要大力推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促進社會經濟的全面進步,要堅持國家政策的連貫性。

(3)中國如何構建現代化國家擴展閱讀:

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初心。中國道路的成功實踐表明,要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真正實現共同富裕和人民幸福,必須把富強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價值觀決定了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政治方向和價值底色。

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就勇敢擔負起民族復興的歷史大任,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明確了中國革命的正確方向。民族獨立是國家富強的前提和基礎,只有徹底改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建立社會主義社會,才能為實現中華民族復興創造條件。

黨帶領人民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走中國特色的富強之路,一要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不斷提高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和水平。

在民族危亡之際,其他政治力量之所以沒能力挽狂瀾、救國家於水火之中,根本原因在於沒有一個以科學理論武裝的政黨作為領導核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必須有堅強的黨來領導。

參考資料來源:光明網—如何走中國特色的富強之路

Ⅳ 新時代如何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

1、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必須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

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關乎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方向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設計和發展國家政治制度,必須注重歷史和現實、理論和實踐、形式和內容有機統一。要堅持從國情出發、從實際出發。」

從國情出發、從實際出發是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一個重要原則。堅持這一原則,體現了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邏輯、歷史邏輯和實踐邏輯的辯證統一。

2、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必須堅持黨的領導,確保黨始終總攬全局、協調各方。

堅持黨的領導關乎國家治理主體中的領導核心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是黨和國家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

3、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必須堅持人民立場,尊重人民主體地位。

堅持人民立場,尊重人民主體地位關乎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國家是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其一切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其一切工作部署和工作安排,都應該來自人民,都應該為人民利益而制定和實施。



4、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必須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

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關乎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基本方略和方法手段。

5、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必須堅持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

堅持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關乎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整體聯動和集成效能。注重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內在要求,也是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方法。

Ⅳ 把我國建成怎樣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國家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由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提出的。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共產黨對現階段綱領的概括。其科學涵義是要求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本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適合中國特點的道路,逐步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把中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國家,即一方面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走社會主義道路;另一方面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不照抄、照搬別國經驗、模式,而是走具有中國特色的路。中國共產黨依據毛澤東倡導的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原則,總結長期探索所積累的經驗,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實踐,深刻地認識到建設中國社會主義的規律,在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科學論斷。黨的十三大、十四大和十五大對這一論斷形成了一系列科學觀點,制定了一系列具體政策、措施。主要內容有: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以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中國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必須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主義現代化軌道上來;建設社會主義有一個很長的初級階段,社會主義社會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集中力量實現現代化;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對外開放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要條件;使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依法治國,改革和完善國家的政治體制和領導體制;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堅持四項基本原則與堅持改革開放兩個基本點要互相結合,缺一不可;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改善和發展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加強民族團結:用「一國兩制」來解決國家統一問題;執政黨的黨風問題關繫到黨的生死存亡;反對帝國主義、霸權主義、殖民主義、種族主義,維護世界和平。

Ⅵ 如何推進中國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

您好,很高興能幫助您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深刻領會和認真貫徹中央要求,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推動實現這一總目標,是深化行政體制改革的重要任務。
一、充分認識行政體制改革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的作用
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一個國家制度和制度執行力的集中體現。在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就是在黨領導下管理國家的制度體系,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等各領域的體制機制、法律法規安排。國家治理能力,是運用國家制度管理社會事務的能力。要更好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必須從各個領域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深化行政體制改革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三中全會就行政體制改革提出了許多明確要求,強調要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優化政府組織結構,創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強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這些都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要緊緊圍繞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目標,深化行政體制改革總體研究,細化改革的重點任務、路線圖和時間表,到2020年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決定性成果,建立起比較完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體制,形成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以此為基礎,把各方面制度優勢轉化為管理國家的效能,實現黨、國家、社會各項事務治理制度化、程序化、規范化。

Ⅶ 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強國

第一個階段,從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斗1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到那時,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將大幅躍升,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

第二個階段,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斗15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到那時,我國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將全面提升,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成為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領先的國家,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我國人民將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華民族將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7)中國如何構建現代化國家擴展閱讀:

協調推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

其中,「四個全面」里第一個「全面」的表述,由之前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變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標志著我國即將邁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發展階段,開啟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

Ⅷ 什麼是現代化 怎樣建設現代化是什麼時候提出的

現代化: 達到現代社會所需要的水平。現代化常被用來描述現代發生的社會和文化變遷的現象。根據馬格納雷拉的定義,現代化是發展中的社會為了獲得發達的工業社會所具有的一些特點,而經歷的文化與社會變遷的,包容一切的全球性過程。

我國提出建設四個現代化始於1954年一屆人大。1954年召開的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明確提出要實現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和國防的四個現代化的任務。

(8)中國如何構建現代化國家擴展閱讀: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意義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重大任務。上個世紀80年代,黨中央提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分三步走的戰略目標。黨的十八大強調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

黨的十九大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發展大勢,提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戰略目標: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實現宏偉願景,必須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堅定不移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加快形成先進的生產力,構建雄厚的經濟基礎;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顯著提高發展質量,不斷壯大我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

Ⅸ 如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明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點。再過三年我們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三年是決勝的三年、攻關的三年,特別要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或者說是重要的標志。

明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及其兩步走戰略安排。2020年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主題將轉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四個全面中的第一個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轉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樣可以保持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連續性。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意義

中央和地方財政關系調整,要建立在有利於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的基礎上。兩個積極性特別是地方積極性的發揮,以科學規范的現代中央和地方財政關系為前提。根據新修訂的預演算法關於國家實行中央和地方分稅制的原則。

同時針對現行中央和地方財政關系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十四五規劃綱要作出了建立權責清晰、財力協調、區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財政關系,適當加強中央在知識產權保護、養老保險、跨區域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事權,減少並規范中央和地方共同事權等部署。

以上內容參考人民網-楊偉民:十九大明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及其「兩、人民網-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夯實現代財稅體制基礎

閱讀全文

與中國如何構建現代化國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尼黑酸枝傢具保養用什麼材料 瀏覽:3
越南政權如何交接 瀏覽:809
義大利什麼時候能成立 瀏覽:694
在中國哪裡賣房子 瀏覽:509
為什麼英國沒有威爾士元素 瀏覽:146
英國貨幣對人民幣多少 瀏覽:261
印度尼西亞礦產怎麼樣 瀏覽:448
去印度買手錶怎麼樣 瀏覽:708
哪個明星去了中國好聲音 瀏覽:981
信奉印度教有哪些國家 瀏覽:162
中國庚子年年都有什麼事 瀏覽:960
義大利怎麼考駕照 瀏覽:636
500馬幣是多少印尼盾 瀏覽:104
伊朗在地球儀上哪個位置 瀏覽:103
如何在中國和越南聊天 瀏覽:489
從印尼到印度多少公里 瀏覽:748
印度汽車關稅如何 瀏覽:260
義大利時區是哪裡 瀏覽:381
越南第一網紅叫什麼 瀏覽:322
如何去印度尼西亞購批發買龍魚 瀏覽: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