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古代最長的連梁式石板平橋
中國古代最長的連梁式石板平橋是安平橋。
安平橋橋墩用花崗岩條石橫直交錯疊砌而成,有長方形、單邊船形、雙邊船形3種不同形式,單邊船形一端成尖狀,另一端為方形,設於較緩的港道地方;雙邊船形墩,兩端成尖狀,便於排水,設在水流較急而較寬的主要港道。
橋上築憩亭,東端為水心亭,西端為海潮庵,中部的中亭周圍保存歷代修橋碑記,亭前佇立護橋將軍,頭戴盔,身著甲,手執寶劍,雕刻形象威武,系宋代石雕藝術品;在三亭中間,還有2座雨亭;橋面兩側有石護欄,欄柱頭雕刻獅子、蟾蜍等形象。
(1)中國現存古代最長的連梁式石板平橋是什麼橋擴展閱讀:
設計參數
安平橋全長2070米,橋面寬3至3.8米,共361墩。橋面用 4至8條大石板鋪架,石板長5至11米,寬0.6至1米,厚0.5至1米,重4至5噸,最大則重25噸;橋上築憩亭5座,中部的中亭面寬10米。
周圍保存歷代修橋碑記16方,亭前佇立2尊護橋將軍,軀高1.59至1.68米,橋兩側的水中築有4座對稱的方形石塔,還有1座圓塔;橋的入口處築有1座白塔,高22米,磚砌,五層。
❷ 中國古代現存最長的連梁式石板橋
中國古代現存最長的連梁式石板平橋是位於福建省泉州市的安平橋。安平橋地處泉州市下轄的晉江的安海鎮和南安的水頭鎮之間的海灣上,由於古時候安海鎮叫做安平道,此橋因此得名。
中國古代現存最長的連梁式石板橋
在宋元時期,福建泉州是對外開放的港口城市之一,盛極一時,被譽為「東方第一大港」,作為當時的商貿重鎮,安海鎮修建安平橋目的是為了方便過往的商客通行,依靠泉州港帶動內陸城鎮的發展,安平橋也見證了「漲海聲中國萬商」的繁華樣貌。
安平橋始建於南宋紹興八年,即1138年,耗時十四年完工,全橋長約5華里,又被稱為五里橋,是中國現存古代最長的石橋,享有「天下無橋長此橋」的美譽。華里是我國的舊制長度單位,1華里等於0.5公里,所以安平橋在如今看來橋長約為2.5公里。
❸ 最長連梁式石板橋是什麼橋
中國目前現存的最長的連梁式石板橋是泉州的安平橋,全橋長約2255米。在古代,按當時的測量方式全橋大概長五華里,也被民間稱為五里橋,享有著「天下無橋長此橋」的美譽。安平橋至今仍可正常使用,其建造水平在當時的中國古代是相當高了。
最長連梁式石板橋的時代背景
在古代的中國,眾多橋梁都有採用連梁式的結構,主要分類有石板橋、木質橋以及石板和木質混合制建造的橋梁。
泉州安平橋是目前仍留存著的我國唯一最長的連梁式的石板橋,整個橋身均由石板製成,據史料記載修建於南宋時期,整個橋的建造前後耗費了十四年的時間。
建造安平橋所採用的石塊都是花崗岩,據考察所有石塊的平均重量在5噸左右,而最大的一塊重達25噸。
❹ 中國古代最長的連梁式石板平橋,它有著怎樣的輝煌歷史
安平橋是中國現存最長的海港大石橋,也是世界上最長的古代梁式石橋,將近千餘年的歷史,是古代橋梁建築的傑出作品,享有“天下無橋長此橋 ”的美譽。安平橋建於南宋紹興八年,歷時14年建成使用,工程十分浩大。它連接泉州境內的晉江市和南安市,橫跨在港灣之上,十分雄偉和壯觀。
三、安平橋的特點和保護。安平橋全長2070米,橋面由大石板鋪架,最大的石板重達25噸。在科技不發達的當時,想要運輸和 鋪設石板,肯定難度很大,充分體現了古代工匠的智慧。鑒於安平橋的歷史價值,1961年安平橋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了更有效的保護安平橋,在1997年禁止機動車和非機動車行駛,只有行人可以通過。
❺ 中國現存古代最長的連梁式石板平橋是什麼
是安平橋。
安平橋(Anping Bridge),曾用名五里橋、西橋、安海橋,是中國福建省泉州市境內連接晉江市和南安市的一座橋梁,是世界上中古時代最長的梁式石橋,也是中國現存最長的海港大石橋,是古代橋梁建築的傑作,享有「天下無橋長此橋」之譽。
(5)中國現存古代最長的連梁式石板平橋是什麼橋擴展閱讀:
技術難題
安平橋的橋板,都是二三支的石料每條都是重數千斤以上的,當時科學還不發達,沒有起重機等機械設備,僅僅靠手工操作及簡易工具;運輸方面,沒有載重卡車,陸路肯定行不通。所以該項石料,都從金門轄下的大百嶼採取,用船由水道運來。
而這樣沉重的石板,怎樣架設,也是大難點,當時的工匠使用巧妙的方法,就是從水路運輸利用海運載到橋墩的位置,當潮水高漲的時候,船也隨潮高而將石板輕易地托起,與橋墩對齊固定,到了潮退的時候船隨潮水下降了,這樣石板就安放橋墩上,解開了綁扎石板的麻繩,船也就可以脫離了後駛開;
如果潮水上漲未能達到需要的高度時,即把杉排排地墊進船下,使船隻浮升至適當的水位時,把石板移動安置在橋墩上待潮水下退時,把船和杉排解開分離;
而在水淺的區域或海坪上,架設時把石料卸在橋墩邊利用絞繩的旋轉器(安設在橋墩上),用繩把石料縛住,沿著架設的斜輯吊裝到橋墩上;這兩種方法就是請人周亮工《閩小記》所謂「激浪以漲舟懸機以牽引」的施工方法。
❻ 中國現存古代最長的連梁石板橋是什麼
中國現存的古代最長的連梁式石板橋是安平橋,享有「天下無橋長此橋」之譽,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❼ 連梁式石板橋中國最早的是哪一個
中國現存古代最長的連梁式石板平橋是泉州安平橋。
安平橋已經有著八百多年的歷史,但是現在依然保存完好,還能夠使用。整個橋的長度達到了2070米,橋面寬度為3~3.8米,一共有361橋墩。
如此長的石橋,光是在上面漫步也需要十幾分鍾,因為整個橋梁都是採用花崗岩條石堆砌而成,所以安平橋保存還算完好。
安平橋使用的石墩重量都在5噸左右,最大的一個石條重量達到了25噸,要知道古代是沒有現在這么先進的起吊設備的。
而且在橋梁兩側的護欄上,還雕刻了許多獅子、蟾蜍等,在橋的入口處還有一個用磚堆砌高達25米的空心塔,讓人不得不感嘆古人的建橋技術發達和智慧。
石板橋為園林中橋的形式之一。又稱「梁式橋」、 「梁板式石橋」。系在水中立石柱、石樑、架石板而築成,多見於尺度較小的江南園林中。壘石為橋墩,上架石板,並以條石為欄,可負巨重。
石板橋為園林中橋的形式之一。又稱「梁式橋」、 「梁板式石橋」。系在水中立石柱、石樑、架石板而築成,多見於尺度較小的江南園林中。
為與園景諧調,石板橋多作水平線條,可呈「一」字,形式質朴,也可一折、二折至三、四折不等,以求得形式的變化和視景角度的變換,稱「曲橋」。
石板橋多低平,貼水面而過,既便於觀賞水中游魚蓮荷,又令人為感到水面比實際寬廣。橋上作木欄、石欄,比例低矮,簡潔輕快。
上部結構在豎向荷載作用下支座處不產生水平反力,主要承重結構用梁來承受彎矩與剪力的橋梁。構造簡單,施工方便,常做成上承式橋。
橋梁中應用最廣泛的橋型。板的受力雖與梁稍有不同,但也是以承受彎矩與剪力為主的結構,因此也歸入這一范疇。
❽ 從古至今有哪些橋
1中國四大古橋
福建泉州洛陽橋
福建泉州洛陽橋
洛陽橋原名萬安橋,位於福建省泉州東郊的洛陽江上,我國現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橋。宋代泉州太守蔡襄主持建橋工程,從北宋皇佑四年(公元1053年)至嘉佑四年(公元1059年),前後歷七年之久,耗銀一千四百萬兩,建成了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橋。橋全系花崗岩石砌築,初建時橋長360丈,寬1.5丈,武士造像分立兩旁。造橋工程規模巨大,工藝技術高超,名震四海。建橋九百餘年以來,先後修復十七次。現橋長731.29米、寬4.5米、高7.3米,有44
座船形橋墩、645個扶欄、104隻石獅、1座石亭、7座石塔。橋之中亭附近歷代碑刻林立,有「萬古安瀾」等宋代摩岩石刻;橋北有昭惠廟、真身庵遺址;橋南有蔡襄祠,著名的蔡襄《萬安橋記》宋碑,立於祠內,被譽為書法、記文、雕刻「三絕」。
洛陽橋是世界橋梁筏形基礎的開端,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河北趙州橋
河北趙州橋
趙州橋又叫安濟橋,坐落在河北省趙縣城南五里的洨河上。趙縣古時曾稱作趙州,故名。趙州橋是隋朝石匠李春設計建造的,距今已有近1400年,是世界現存最古老最雄偉的石拱橋。趙州橋只用單孔石拱跨越洨河,石拱的跨度為37.7米,連南北橋堍(橋兩頭靠近平地處),總共長50.82米。採取這樣巨型跨度,在當時是一個空前的創舉。更為高超絕倫的是,在大石拱的兩肩上各砌兩個小石拱,從而改變了過去大拱圈上用沙石料填充的傳統建築型式,創造出世界上第一個
「敞肩拱」的新式橋型。這是一個了不起的科學發明。象趙州橋這樣古老的大型敞肩石拱橋。在世界上相當長的時間里是獨一無二的。在歐洲,公元14世紀時,法國泰克河上才出現類似的敝肩形的賽雷橋,比趙州橋晚了700多年,而且早在1809年這座橋就毀壞了。隋代著名石匠李春的傑出貢獻在世界橋梁建築史上永放光輝。
北京盧溝橋
北京盧溝橋
盧溝橋位於北京西南郊的永定河上,聯拱石橋。橋始建於金大定二十九年(公元1189年),成於明昌三年(公元1192年),元、明兩代曾經修繕,
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重修建。橋全長212.2米,有11孔。各孔的凈跨徑和矢高均不相等,邊孔小、中孔逐漸增大。全橋有十個墩,寬度為5.3米至7.25米不等。橋面兩側築有石欄,柱高1.40米,各柱頭上刻有石獅,或蹲、或伏,或大撫小,或小抱大,共有485頭。石柱間嵌石欄板,高85厘米,橋兩端各有華表、御碑亭、碑刻等,橋畔兩頭還各築有一座正方形的漢白玉碑亭,每根亭柱上的盤龍紋飾雕刻得極為精細。盧溝橋以其精美的石刻藝術享譽於世。蘆溝橋久已聞名中外。義大利人馬可·波羅的《馬可·波羅行紀》一書,對這座橋有詳細的記載。1937年七七事變在此發生,是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本土的開始,蘆溝橋因此成為有歷史意義的紀念性建築物。
廣東潮州廣濟橋
廣東潮州廣濟橋
廣濟橋又稱湘子橋,位於廣東省潮安縣潮州鎮東,橫跨韓江。始建於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潮州知軍州事曾汪主持建西橋墩,於寶慶二年(1226)完成。紹興元年(1194),知軍州事沈崇禹主持東橋墩,到開禧二年(1206)完成。全橋歷時57年建成,全長515米,分東西兩段18墩,中間一段寬約百米,因水流湍急,未能架橋,只用小船擺渡,當時稱濟州橋。明宣德十年(1435年)重修,並增建五墩,稱廣濟橋。正德年間,又增建一墩,總共24墩。橋墩用花崗石塊砌成,中段用18艘梭船聯成浮橋,能開能合,當大船、木排通過時,可以將浮橋中的浮船解開,讓船隻、木排通過。然後再將浮船歸回原處。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座開關活動式大石橋。廣濟橋上有望樓,為我國橋梁史上所僅見。廣濟橋與趙州橋、洛陽橋、蘆溝橋並稱中國古代四大名橋,屬於全國重點保護文物,是中國橋梁建築中的一份寶貴遺產。
2其他著名古橋
福建泉州安平橋
福建泉州安平橋
安平橋是我國現存古代最長的石橋,享有「天下無橋長此橋」之譽。位於中國福建省泉州晉江安海鎮和泉州南安水頭鎮之間的海灣上。因安海鎮古稱安平道,由此得名;又因橋長約5華里,俗稱五里橋。安平橋屬於中國古代連梁式石板平橋,始建於南宋紹興八年(1138年),前後歷經13年建成,明清兩代均有修繕。目前的橋全長為
2070米,橋面寬3米至3.6米,以巨型石板鋪架橋面,兩側設有欄桿。橋墩用長條石和方形石橫縱疊砌築法,呈四方形、單邊船形、雙邊船形三種形式,尚存
331座,狀如長虹。長橋的兩旁,有石塔和石雕佛像,其欄桿柱頭雕刻著雌雄石獅與護橋將軍石像。整座橋上面的東、西、中部分別設有五座涼亭,以供人休息,並配有菩薩像。兩邊水中建有對稱方形石塔四座,圓形翠堵婆塔一座,塔身雕刻佛祖,面相豐滿慈善。中亭有兩位護橋將軍,高1.59至1.68米,頭戴盔,身穿甲,手執劍,是宋代石雕藝術的精華。該橋是中古時代世界最長的梁式石橋,也是我國現存最長的海港大石橋。1961年安平橋成為國家第一批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四川瀘州龍腦橋
四川瀘州龍腦橋
龍腦橋位於四川省瀘州市瀘縣大田鄉龍華村的九曲河上。明洪武年間(1368年—1398年)建。平橋,東西走向,長54米,寬1.9米,高5.3米,14墩、13孔。布局奇特,雄偉壯觀。中部8座橋墩分別以巨石雕鑿成吉祥走獸,計有四龍、二麒麟、一象、一獅。雕龍造形別致,口中銜「寶珠」,完全鏤空,可用手撥動。風起時,龍鼻發出響聲。象鼻捲曲,長牙上伸,胖身下垂,神態自若,給人以安詳、寧靜之感。雄獅、麒麟栩栩如生,各具特色。該橋為石墩石樑式平橋,既末用榫卯銜接,也未用粘接物填縫,全靠各構件本身相互壘砌承托。在建築技術上具有較高的價值,是我國古代橋梁罕見之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福建泉州永春東關橋
福建泉州永春東關橋
東關橋又稱「通仙橋」,位於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縣東關鎮東美村的湖洋溪上,歷來是交通要沖,為閩中、南往返的必經之地。東關橋始建於南宋紹興十五年(公元1145年),是閩南絕無僅有的長廊屋蓋梁式橋,全長85米,寬5米,共六墩五孔兩台,橋基採用「睡木沉基」,船形橋墩以上部分為木材構造,技藝之精湛,構造之奇生特實屬罕見。現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被載入《中國名勝詞典》。
浙江溫州泰順泗溪東橋
浙江溫州泰順泗溪東橋
泗溪東橋位於浙江溫州泰順的泗溪鎮下橋村,
為疊梁式木拱廊橋。始建於明隆慶四年(1570)。清乾隆十年(1745)、道光七年(1827)重修。橋長41.7米,寬4.86米,凈跨25.7米,離水面9.5米。處在「將軍逗獅」風水模式中的溪東橋,「虹氣臨虛,影搖波月」。橋拱上建有廊屋15間,當中幾間高起為樓閣。屋檐翼角飛挑,屋脊青龍繞虛,頗有吞雲吐霧之勢。此橋無橋墩,由粗木架成八字形伸臂木拱,頗為罕見。東溪早時以碇步渡水,津道多阻,林正緒倡首建造蜈蚣橋(即溪東橋)。林正緒生平端方正直,好行義舉,乾隆癸亥年(1743)邑侯張考首書「達尊有二」匾相贈。此橋修建者是修北澗橋的人的徒弟,故而有人也將這兩橋稱為「師徒橋」。因此橋外型美觀,號稱「最美的廊橋」。
江西婺源彩虹橋
江西婺源彩虹橋
婺源有一種頗有特色的橋——廊橋,所謂廊橋就是一種帶頂的橋,這種橋不僅造型優美,最關鍵的是,它可在雨天里供行人歇腳。
宋代建造的古橋——彩虹橋是婺源廊橋的代表作。這座橋取唐詩「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的意思取名。橋長140米,橋面寬3米多,4墩5孔,由11座廊亭組成,廊亭中有石桌石凳。彩虹橋周圍景色優美,青山如黛,碧水澄清,坐在這里稍作休憩,瀏覽四周風光,會讓人深深體驗到婺源之美。
江蘇揚州五亭橋
江蘇揚州五亭橋
五亭橋位於揚州瘦西湖畔,整個建築造型別致,比例適當,把穩重大方和玲瓏剔透巧妙地結合在一起。橋含五亭,一亭居中,四翼各一亭,亭與亭之間迴廊相連。中亭為重檐四角攢尖式,翼亭單檐,上有寶頂,四角上翹,亭內吸頂上圖案精美。橋基由十二塊大青石砌成大小不同的橋墩組成,共十五孔,總長五十五米。橋孔彼此相連,由橋外看去,每個洞外都有一幅不同的景物。每當晴夜的月滿,每個洞內各銜一月,別具詩情畫意。
廣西三江程陽橋
廣西三江程陽橋
程陽橋又叫永濟橋、程陽風雨橋等,位於廣西北部與湘黔兩相接的三江縣城古宜鎮北面20公里砟林溪馬安寨林溪河上,始建於1912年,歷時12年。整座橋長77.6米,寬3.75米,高20米,橋下部分為青料石壘砌的二台三墩,橋墩為六面柱體,上下游均為尖形,迎水角
68度;橋中間部分為密布式懸臂托間柱支梁木質橋面,共19間橋廊;橋上部分為木質樑柱鑿榫衡接構成重檐翹角,橋的兩旁鑲著欄桿,橋中有五座塔閣式橋亭。飛檐高翹,猶如羽翼舒展;橋的壁柱、瓦檐、雕花刻畫,富麗堂皇。整座橋梁不用一釘一鉚,大小條木,鑿木相吻,以榫銜接。全部結構,斜穿直套,縱橫交錯,卻一絲不差。橋上兩旁還設有長凳供人憩息。程陽橋是侗寨風雨橋的代表作,是目前保存最好、規模最大的風雨橋,也是中國木建築中的藝術珍品。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❾ 中國現存古代最長的連梁式石板橋是什麼
中國現存古代最長的連梁式石板平橋是泉州安平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