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如何滅了中國

如何滅了中國

發布時間:2022-11-28 12:44:03

A. 中國歷代是怎麼滅亡的

農民起義勝利的也就小部分,大部分原因還是因為國與國戰爭吧,都想做皇帝,改朝換代改著改著就變現代史、革命時期了

B. 中國歷朝歷代滅亡原因 各個朝代怎麼滅亡的

夏王朝(約前21世紀—約前16世紀)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共傳十四代,十七後,延續約471年。夏王朝的建立,從禹開始。禹的父親崇伯鯀,是雄據大河南岸位於嵩山中的有崇氏部落首領。有崇氏與在大河北岸太行山東麓的共工氏,都是富有治水經驗的部落。在堯舜時期,為了爭奪王權,鯀與共工先後對堯舜展開了激烈的斗爭,都失敗了後來,禹又繼續聯合共工氏以及其他眾多的部落,在伊、洛、河、濟一帶,逐步展開治水的工作。禹接任了鯀的職位,放棄了鯀「堵」的治水方略,改為以疏導為主,就是依據地勢的高下,疏導高地的川流積水,使肥沃的平原能減少洪水泛濫的災害。經過治理之後,原來大都集中在大平原邊沿地勢較高地區的居民,紛紛遷移到比較低平的原野中,開墾那些肥沃的土地。那些草木茂盛、禽獸繁殖的藪澤地,成為人們樂於定居的地方。社會生產力有了顯著的提高,這就為奴隸制國家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經濟基礎。
滅亡原因:
1、內部生產力的衰退;
2、外部環境的長期不穩定;
3、夏王朝統治階級的觀念;
4、夏「桀」的個人因素(整日沉湎與聲色犬馬,大興土木,親近佞人)

商王朝(約前16世紀—前11世紀)是繼夏朝之後,中國歷史上第二個世襲制王朝時代。夏朝之諸侯國部落首領契因被封於商,所以他的後世子孫商湯率諸侯國於鳴條之戰滅夏後,將自己建立的王朝稱為「商」;至盤庚,又將國都遷往殷,所以商朝又稱為「殷」。經歷17代31王(共510年)後,末代君王商紂王於牧野之戰被周武王擊敗而亡。
滅亡原因:
1、商朝後期,絕大多數奴隸主貴族的生活奢侈腐朽,而且對待奴隸十分殘酷。如人祭和人殉等;
2、奴隸主貴族對平民和奴隸們的剝削和奴役日益加劇,階級矛盾激化;
3、商朝統治者連年對外進行戰爭,大規模地對夷方用兵,國內的青壯年幾乎都被征發,加劇了國內的矛盾;
4、戰爭俘獲的奴隸太多,他沒有處理好奴隸的安置,導致了大量的奴隸反水。

周王朝是中國歷史上繼商朝之後的一個世襲王朝,分為「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與「東周」(公元前770年-前256年)兩個時期。西周由周武王姬發創建,定都鎬京和豐京,成王時期營建洛邑;西周末年,周平王姬宜臼從鎬京東遷洛邑後,史稱東周。其中東周時期又稱「春秋戰國」,分為「春秋」(春秋五霸: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及「戰國」(戰國七雄:齊、楚、燕、魏、韓、趙、秦)兩部分。周王朝存在的時間從約前11世紀至前256年,共傳30代37王,約為791年。
滅亡原因:
1、地震、旱災等自然災害使人民的生命財產遭受極大損失,也讓危機日重的西周王朝雪上加霜;
2、周厲王橫征暴斂,加重了對勞動人民的剝削;傳至周幽王又破壞宗法制度,"廢後立妾,廢嫡立庶"並「烽火戲諸侯」使諸侯們失去了對他的信任;
3、王室衰微,各諸侯國與周朝王權的關系漸漸疏遠;
4、少數民族犬戎攻打鎬京,西周滅亡。
5、分封制使得周天子的權力架空,加之周平王東遷後更加淪為傀儡;
6、周朝的宗法制遭到破壞,各地諸侯王的勢力日漸增大;並利用王室這個旗號,「挾天子以令諸侯」,不斷發展自己勢力。

秦王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制王朝,由戰國時代後期的秦國發展而來,它結束了自春秋起五百年來分裂割據的局面,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漢族為主體、多民族共融的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秦原是周朝的一個諸侯國,其始祖伯益曾輔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賜了嬴姓。伯益的後人非子曾為周孝王養馬,憑著他的本事,馬繁殖得很快。周孝王於是把秦谷(今甘肅省天水市西南面)一帶分封給他,這就是「秦」的起源。前770年,秦襄公護送周平王東遷至雒邑有功,被封為諸侯,秦開始建國,佔領東周王室在關中的領地。春秋時期秦穆公任用虞國的百里奚為相,輔佐其施德諸侯,樹大國威,向西拓展稱霸西戎;而秦孝公起用「商鞭變法」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等富國強兵政策,使其為後來一統中國奠定了結實的基礎,《史記》記載「行之十年,秦民大悅,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後秦王嬴政滅掉了關東六國,完成國家統一,後北擊匈奴,南服百越。首創了皇帝制度、以三公九卿為代表的中央官制,以及郡縣制,徹底打破自西周以來的世卿世祿制度,維護國家的統一、強化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關注微號「大海、旅遊、人」
滅亡原因:
1、統一後,沒有給人民休養生息,徭役、兵役、賦稅負擔沉重;
2、政策律法沒有做及時調整,和賓士世下刑法依然殘酷;
3、政府運作失效和地方武力的缺乏,像陳勝吳廣這樣的一群亡命之徒,也能攻下大澤鄉;
4、原六國貴族後裔復辟勢力過於強大,秦二世個人能力素質有限;
5、各地起義風起雲涌時,而統治者仍忙於宮廷斗爭;最終導致秦朝內部統治四分五裂,完全喪失平叛的主動權。

漢王朝(前202—公元220年),漢高祖劉邦建立西漢(定都長安)和漢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定都洛陽),是繼秦朝之後強盛的大一統帝國。又因皇帝姓劉而稱「劉漢」。漢高祖劉邦至漢景帝劉啟時期的漢朝,經濟實力緩慢上升,成為世界第一大帝國,漢武帝時期,大漢王朝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王朝,霍去病越千里大漠大敗匈奴,封狼居胥而還,最遠達到今天的俄羅斯貝加爾湖附近,匈奴帝國戰敗而向西狼狽逃遁。中亞和西域各大國也都聞而懼之。張騫出西域首次開辟了著名的「絲綢之路」,降服中亞大國大宛,西域臣服,開拓了「北絕大漠、西逾蔥嶺、東越朝鮮、南至大海」的廣袤國土,昭宣時期再次復興。公元九年,王莽篡奪政權,西漢結束。25年,劉秀稱帝,建立東漢,定都洛陽。開創了光武中興和明章之治,漢朝時期,許多人將漢朝和約略同時期歐洲的羅馬帝國並列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文明及強大帝國。其疆域鼎盛時期,正北至五原郡、朔方郡,南至日南郡,東至臨屯郡,西至蔥嶺。西漢平帝時期(公元元年),全國人口達6000萬左右,且文化的統一。兩漢王朝有「文景之治」「漢武盛世」「昭宣中興」「光武中興」「明章之治」,為華夏民族兩千年的社會發展奠定了基礎,為中華文明的延續和挺立千秋做出了巨大貢獻。華夏族因此逐漸被稱為「漢族」。220年曹丕篡漢,東漢滅亡。
滅亡原因:
1、外戚、宦官勢力膨脹,各自結成利益集團,無休止的爭斗亂政;
2、娃娃皇帝太多(皇帝年幼,必然是太後臨朝,依靠外戚掌權);
3、土地兼並嚴重(私有化),大量農民失去土地;
4、地主豪勢力強大,後期形成地方割據勢力;
5、黃巾起義導致地方武裝興起,中央失去控制。

魏朝(220年—266年)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東漢末年,天下擾亂,群雄逐鹿,曹操在軍閥混戰中,勢力逐漸增強,並且控制了東漢朝廷,為曹魏的建立奠定了基礎。延康元年(220年),曹操逝於洛陽後,曹操之子曹丕逼漢獻帝退位、篡奪漢室政權,在許昌稱帝,遷都洛陽,建魏。至咸熙二年(265年),司馬炎篡魏,改國號為晉,曹魏滅亡。
滅亡原因:
1、新魏主更換太快,後期太小,難以駕馭士族權臣;
2、宗室權力被過分削弱「煮豆燃豆萁」,外姓將領獨大,奪權時曹魏皇室沒有外援;
3、司馬懿太長壽,強大的司馬氏家族興起無人制衡。

晉朝(265—420年),是中國歷史上九個大一統朝代之一,分為西晉與東晉兩個時期。它上承三國,下啟南北朝,屬於六朝(中國歷史上三國至隋朝的南方的六個朝代)之一。265年司馬炎自立為皇帝,國號晉(265年—316年),定都洛陽,史稱西晉,280年滅東吳,完成統一。此後是綿延16年的「八王之亂」,永嘉之亂後,晉愍帝遷都長安,使少數民族乘虛而入,建立了十六個國家,3年後匈奴族首領劉淵攻克長安,俘晉愍帝,316年西晉滅,史稱「五胡亂華」。317年,晉室南渡,司馬睿在建鄴建立東晉(317年-420年),東晉曾多次北伐。383年東晉與前秦淝水之戰後得到暫時鞏固。兩晉時期少數民族遷至中原,加強了民族融合,北人南遷,開發了江南地區。兩晉總歷時一百五十六年。420年,劉裕建立宋,東晉滅亡。
滅亡原因:
1、統治集團腐朽,政治制度落後,權力分散;
2、白痴晉惠帝無力控制全局,導致宮廷實權派內斗,以及八王之亂,耗竭了國力;
3、沒有正確處理好民族矛盾,導致小數民族入侵(五胡亂華)。

南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分裂時期,由公元420年劉裕篡東晉建立南朝宋開始,至公元589年隋滅南朝陳為止。該時期上承東晉、五胡十六國【五胡指匈奴、鮮卑、羯胡、氐、羌;十六國指前趙 ( 匈奴)、後趙 ( 羯)、前涼 ( 漢)、後涼 ( 氐)、南涼 ( 鮮卑)、北涼 ( 匈奴)、西涼 ( 漢)、前秦 ( 氐)、後秦 ( 羌)、西秦 ( 鮮卑)、前燕 ( 鮮卑)、後燕 ( 鮮卑)、南燕 ( 鮮卑)、北燕( 高句麗、漢)、胡夏 ( 匈奴鐵弗)、成漢 ( 氐)】,下接隋朝,南北兩勢雖然各有朝代更迭,但長期維持對峙,所以稱為南北朝。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包含劉宋、南齊、蕭梁、陳,四個政權的更迭,但這中間除梁元帝以江陵作都3年外,其餘的時間,南方各朝的京城始終建在建康(今江蘇南京)。劉宋(420-479年)是其中疆域最大、最強、統治年代最長的一個政權,歷4代8帝,共60年。南齊(479-502年)國祚短暫,只有24年,但由於爭殺頻繁,竟歷3代7帝,平均3年一帝,是中國歷史上帝王更換極快的一朝。蕭梁(502-557年)歷3代4帝,共56年,其中武帝蕭衍個人享國時間最久,幾近半個世紀。陳(557-589年)首尾凡33年,歷3代5帝。陳承衰梁之弊,是版圖狹窄、人口孤弱、力量單薄的王朝,加之統治者又極度腐敗,最終喪亡於北方強敵之手;北朝(公元439年—公元589年)則包含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五朝。北朝是我國歷史上與我國南朝同時代並存的北方王朝的總稱,其中包括了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等數個王朝。北魏、東魏、西魏及北周均由鮮卑族建立,北齊則由胡化漢人所建。南北朝初期仍是世族政治,社會階層分為世族、齊民編戶、依附人及奴隸,對外交流也很興旺,東到日本和朝鮮半島,西到西域、中亞、西亞(埃蘭沙赫爾),南到東南亞與印度。關注微號「大海、旅遊、人」
滅亡原因:
(南朝)
1、門閥勢力各自為政,門閥與皇權摩擦爭斗不斷;
2、受外來勢力經常侵擾,經濟受創,政權不是很牢固;
3、部分皇帝昏庸殘暴,荒淫奢侈,激起地方將領叛亂;
(北朝)
1、六鎮(北魏貴族將領)之亂,引起了各族人民激烈的斗爭;
2、土地兼並嚴重引發社會矛盾,動搖國家(東魏、北齊)根基;
3、權臣勢力過大,皇帝年幼(西魏、北周)難以駕馭。

隋王朝(581年-618年)是中國歷史之中,上承南北朝、下啟唐朝的一個重要的朝代,隋朝更是五胡亂華後,漢族在北方重新建立的大一統王朝,結束了自西晉末年以來長達近300年的分裂局面,史學家常把它和唐朝合稱隋唐。隋朝源自581年隋文帝楊堅受禪於北周靜帝建立隋朝,至619年隋恭帝楊侑禪讓李淵,隋朝滅亡為止,國祚38年。581年北周靜帝禪讓給楊堅,北周亡,楊堅定國號為「隋」。在政治制度方面,隋朝確立了三省六部制,制定出完整的科舉制度,弱化世族壟斷仕官的能力。另外還建立政事堂議事制度、監察制度、考績制度,這些都強化了政府機制,深刻影響到唐朝與後世的政治制度。在軍事上,繼續推行和改革府兵制度;經濟上,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減輕農民生產壓力,另一方面采清差戶口措施,以增加財政收入,這些政策成就了隋初的開皇之治。為了鞏固隋朝發展,隋文帝與隋煬帝興建舉世聞名的隋唐大運河以及馳道,建立京師大興城(今西安)和東都(洛陽)。外交方面,隋朝的盛世也使得高昌、倭國、高句麗、新羅、百濟與內屬的東突厥等都受隋朝文化與典章制度影響,外交交流以日本的遣隋使最為著名。
滅亡原因:
1、大一統表面下的各種割據勢力暗流涌動,統治基礎很不穩固;
2、門閥對科舉制度不滿,與敵惡勢力勾結,對抗皇權;
3、隋煬帝個人因素:好大喜功、窮兵黷武、窮奢極欲與濫用民力;但是,像搞科舉、建東都、修馳道、鑿運河、征高麗,都是苦在當代,功在千秋的。

唐王朝(618—907年),是中國封建社會中統一時間最長,國力最強盛的朝代之一。618年由李淵建立,定都長安(今西安)。並且設有東都洛陽、北都太原等等陪都。627年,李世民登基後開創了「貞觀之治」,唐高宗以後,武則天以周代唐,史稱武周,705年神龍革命後恢復大唐國號。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後,政治清明,經濟雄厚,軍事強盛,四夷賓服,萬邦來朝,開創了全盛的「開元盛世」。安史之亂後,國力日趨衰敗。907年朱溫篡唐,唐朝滅亡,從此中國進入了進入五代十國(五代是指後梁、後唐、後晉、後漢與後周,十國指的是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荊南、北漢)時期。唐朝共歷274年(包括武周是289年),20位皇帝。唐朝聲譽遠及海外,與南亞、西亞和歐洲國家均有往來。唐朝以後海外多稱中國人為「唐人」。唐朝文化兼容並蓄,接納各個民族與宗教,進行交流融合,成為了開放的國際文化。唐詩、科技、文化藝術極其繁盛,具有多元化的特點。
滅亡原因:
1、邊患不斷(如安史之亂、安南叛亂、外有吐蕃入侵等),藩鎮割據;
2、宦官專權(如李輔國等),黨爭內耗(如牛李黨爭);
3、長年戰亂嚴重地削弱了唐朝的統治力量,阻礙了經濟發展,引起農民起義與外族入侵。

五代十國(907年―979年)五代十國本質上是唐朝藩鎮割據和唐朝後期政治的延續。唐朝滅亡後,各地藩鎮紛紛自立為國,其中位在華北地區,軍力強盛的藩鎮國家即五代,其中有些是沙陀族所建立的。這五國雖然實力強大,但無力控制整個中國本土,只是藩鎮型的朝廷。而其他割據一方的藩鎮,有些自立為帝,有些奉五代為宗主國,其中十個國齡較長、國力較強的統稱為十國。本時期時常發生地方實力派叛變奪位的情況,使得戰亂不止,統治者多重武輕文。中國的內亂,也帶給契丹國南侵的機會,遼國得以建立。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的重要時期,其間河西和交趾地區逐漸離心,交趾(越南)最終脫離中國獨立。五代共有後梁、後唐、後晉、後漢與後周五個朝代。公元907年汴州朱溫篡唐建立後梁,這是五代十國的開始。太原李克用之子李存勖滅後梁,後唐建國。後唐之後五代君王均出自李克用的子孫與部屬。後唐歷經後唐明宗的擴張與整頓,國力強盛,但發生內亂後,被石敬瑭引契丹軍攻滅,後晉建立。不久契晉關系惡化,契丹軍南下滅後晉,建立遼朝。同時劉知遠在太原建立後漢,收復中原。郭威篡後漢建後周,後周世宗柴榮苦心經營,使後周隱隱有一統天下的希望,但柴榮在北伐燕雲十六州時不幸病亡。後周隨後被趙匡胤所篡,五代結束。在五代更迭中,中原地區之外存在過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荊南、北漢十個割據政權,合稱十國。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北宋後,與其弟宋太宗趙光義相繼消掃盪群雄,公元979年,趙光義滅北漢,實現統一。
滅亡原因:
1、藩鎮勢力依然強大,新生政權也無法控制,以致內亂戰爭不斷;
2、不少君主昏庸淫亂、殘暴蠻橫,軍務鬆弛,貪官暴吏欺壓百姓;
3、權臣勾結外族作亂,以及外族反撲中原擄掠殺伐;
4、政權太多,賦斂苛重,戰事頻繁,社會秩序、經濟基礎破壞嚴重。

宋王朝(960—1279年)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時代,分北宋和南宋。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宋朝。宋真宗、宋仁宗時期步入了盛世,北宋為了避免唐代末朝以來藩鎮割據和宦官亂政的現象,採取重文輕武的施政方針,一方面在軍事上積弱,1127年徽、欽二帝受金人擄去,迫使宋室南遷。1127年靖康之恥,北宋滅亡。靖康之變後宋高宗趙構在應天府南京(今商丘)倉促登基,繼承皇位,後南遷定都在臨安府(杭州),重建宋王朝,史稱南宋。後期抗蒙戰爭連年,到1276年,元朝軍隊攻佔臨安,1279年,8歲的小皇帝趙昺被大臣陸秀夫背著跳海而死,厓山海戰後,宋朝徹底滅亡。有學者認為宋朝滅亡是「崖山之後無中國」。宋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經濟、文化教育與科學創新最繁榮的時代,宋朝時中國GDP佔世界比重60%,為各朝代第一,期間出現了宋明理學,科技發展亦突飛猛進,政治也較開明廉潔。人口至大觀四年(1110年)的1億1275萬。西方與日本史學界中認為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的文藝復興與經濟革命的人不在少數。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的黃金時期。關注微號「大海、旅遊、人」
滅亡原因:
1、以文制武的方針,造成了軍隊內相互牽制,動輒掣肘,弊病叢生;
2、後晉石敬瑭割讓的「燕雲十六州」,使漢族江山的天然屏障失去,無法抵禦外族騎兵;
3、聯金抗遼、聯蒙抗金決策失誤,只看到了遼(金)的強大,沒看到金(蒙)的危脅;
4、統治階層對軍事的無知、無能、不作為,導致了開封防禦戰的失利;
5、皇帝昏庸,朝政腐敗,政治內斗嚴重,以及軍費開支較大,百姓負擔過重。

元王朝(1271-1368)由蒙古族建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帝國。定都大都(今北京市)。1206年鐵木真建立蒙古汗國。1260年忽必烈即位大汗並建元「中統」,1271年忽必烈取《易經》「大哉乾元」之意改國號為元,1279年滅南宋,統一中國。元朝的疆域空前廣闊,北至北海、東到日本海,西藏和台灣第一次被納入中國版圖。元朝實行一省制,在中央設中書省,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處理政務。造成了宰相專權和內亂頻發。地方實行行省制度,開我國行省制度之先河。商品經濟和海外貿易較繁榮。其間出現了元曲和散曲等文化形式。其整體生產力不如宋朝,後期因統治腐敗和民族壓迫,導致農民起義,1368年明軍攻佔大都,元朝在全國的統治結束,元政權退居漠稱北元。1402年元臣鬼力赤篡位建國韃靼,北元亡。
滅亡原因:
1、貴族生活糜爛,吏治腐敗,政府信用破產,土地兼並嚴重;
2、不平等的民族等級制度,以及對人民壓迫欺凌嚴重;
3、財政赤字高居不下,賦稅過重,外加自然災害嚴重;
4、管理者不注重學習,只會用武力打江山。

明王朝(1368-1644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封建王朝。歷經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國祚276年。南宋滅亡五十年後,元朝統治者日益殘暴黑暗,終於爆發了元末農民起義。朱元璋參加了當時的濠州大帥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分支,經過多年的南征北戰,1364年,朱元璋自稱吳王獨霸一方,史稱西吳政權。1368年,朱元璋稱帝,以應天府(南京)為京師,國號大明,明初定都於應天府,1421年遷都至順天府,而應天府改稱為南京。明前期,經過明太祖朱元璋的洪武之治,國力發展迅速,到明成祖時期,國力強盛,萬邦來朝,史稱永樂盛世。其後的明仁宗和明宣宗時期仍處於興盛時期,史稱仁宣之治,國力達到全盛,疆域遼闊。中後期由於與政治腐敗導致國力下降。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毅宗朱由檢於煤山自縊,明亡。隨後,滿清入主中原,1662年永曆帝朱由榔被殺,1683年清軍佔領台灣,明鄭結束。明朝商品經濟發達,出現商業集鎮和資本主義萌芽。文化藝術呈現世俗化趨勢。明朝是中國繼周朝、漢朝和唐朝之後的繁盛黃金時代,史稱「治隆唐宋」、「遠邁漢唐」。大明,無漢唐之和親,無兩宋之歲幣,天子御國門,君主死社稷,為後世子孫所敬仰。
滅亡原因:
文官集團膨脹,權力過大,以及後期閹黨專政危害統治。

清朝(1636—1912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二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 ,也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歷經十二帝,享國267年。
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領努爾哈赤建立後金。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 1644年李自成率大順軍攻佔明朝國都北京。一片石之戰後,清軍趁勢入關,政治上推行首崇滿洲、圈地投充、剃發易服、遷海令、文字獄等等,軍事上打擊農民軍和南明諸政權並大規模屠城(詳見滿清大屠殺),逐步掌握全國。後經康雍乾三朝發展至鼎盛,這一時期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得到鞏固,奠定了近現代中國的領土主權,同時君主專制發展到頂峰。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朝統治瓦解,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從此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來的封建帝制。
滅亡原因:
封建王朝到了清朝已是後期了,疲態已現。雖有康乾盛世,卻也只是迴光返照罷了。此時的時代主潮流是資本主義,所以封建社會被取代是必然的歷史事件。

C. 共和國之輝中 怎樣用伊拉克滅中國!

首先要選圖了 地圖太大的話.你就是十個伊拉克也把一個中國干不掉.其次.我們講戰術.在如此實力懸殊的情況下.當然是閃電戰了.飛艇迅速出擊.能炸多少是多少.一定要用到輻射工兵撒.最好的是找個空隙.坐在防空車裡面沖進中國大本營.迅速強力輻射.讓其地面部隊不能生存.如果人家就是生產直升機.那你就郁悶了.當然.戰爭也要講運氣的. 一般說來很難搞定中國.太強大了!中國就像是一個變態的所在.加油.讓靈感來戰勝敵人吧!

D. 西方列強侵略中國的手段主要有哪些

從1840年至辛亥革命前的70多年中,西方資本帝國主義列強用軍艦大炮、政治訛詐、欺騙誘騙等戰爭的和非戰爭的種種手段侵略中國,並迫使清政府先後與英國、美國、法國、俄國、德國、日本、瑞典、挪威、葡萄牙、丹麥、比利時、西班牙、奧地利等國簽訂了各種不平等的條約章程等共400多項。
一、通過不平等條約攫取各種特權和利益
(一)割佔中國大片領土,勒索巨額賠款。
(1)英國:1840年,英國發動侵略中國的第一次鴉片戰爭,1 842年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迫使清政府割讓面積約80平方公里的香港島,並索要賠償鴉片費、軍費等費用共計2100萬元洋銀。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國於1860年3月派軍隊進駐九龍半島尖沙咀一帶。清政府在這一年與英國簽訂《北京條約》,將九龍司割讓給英國,並賠償軍費800萬兩白銀、恤金50萬兩白銀。1898年6月,英國與清政府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強行租借深圳河以南、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地區(即北九龍半島)及附近235個島嶼,包括大鵬灣和深圳海域,面積達975.1平方公里。這一地區稱為「新界」,佔香港地區總面積的91.8%,租期99年。同一年,英國與清政府簽訂《訂租威海衛專條》,強租威海衛及附近海面(包括劉公島、威海灣內島嶼及海灣沿岸十英里地方),租期為25年。這年2月,為了保持在長江流域的優勢,英國迫使清政府宣布不將長江,沿岸各省讓與或租給他國,從此,中國最富饒的長江流域淪為英國的勢力范圍。
(2)沙俄:從17世紀開始,沙皇域進行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侵略活動。1689年,沙俄與中國簽訂了《尼布楚條約》,侵佔了中國黑龍江上游貝爾加湖周圍大片地區。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沙俄於1858年與中國黑龍江將軍奕山簽訂了《璦琿條約》,割去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60多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黑龍江、烏蘇里江成了俄國可以自由通行的航道。恩格斯曾經評述說:《璦琿條約》使沙皇俄國「從中國奪取了一塊大小等於法德兩國面積的領土和一條同多瑙河一樣長的河流」。1860年,清政府與沙俄簽訂了《北京條約》,將烏蘇里江以東直到海邊的約4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劃歸沙俄所有。1864年,沙俄又以西部勘界為名,與清政府簽訂《勘分西北界約記》,割佔中國西部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44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1898年,清政府又先後同沙俄簽訂《旅大租地條約》及《續訂旅大租地條約》,將旅順口、大連灣及其附近海面租讓給俄國,租期25年。第二年,沙俄擅自將租借地改為「關東省」,設首席長官管理行政。
(3)日本:日本於1894—1895年發動了侵略中國的甲午戰爭,戰後清政府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把遼東半島和台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包括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日本還要求清政府賠償軍費2億兩平庫銀。1898年,日本強迫清政府答應不把福建租讓給其他國家,福建成為日本的勢力范圍。1904年,發生日俄戰爭,日本把沙俄勢力逐出南滿,奪得了對中國南滿的完全控制權。
(4)法國:法國參與發動侵華的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於1860年與清政府簽訂中法《北京條約》,要求清政府賠償軍費800萬兩白銀、恤金20萬兩白銀。1884年法國又發動了中法戰爭,清政府妥協退讓,在1885年簽訂的《中法新約》中規定中法兩國派員會同勘定中國和越南北部的邊界,承認法國對越南的「保護
權」。1897年,法國又強迫清政府同意不將海南島割讓給他國。1898年,法國再迫清政府簽訂《廣州灣租界條約》,強租廣州灣及其附近海面,租期99年。此外,清政府還答應法國不把雲南、廣東、廣西割讓給他國。
(5)葡萄牙:鴉片戰爭爆發後,葡萄牙人加緊其侵略中國的步伐。1840年9月,葡萄牙國王頒布法令,宣布澳門為葡萄牙的一個「海外省」,並推行了一系列殖民政策。1887年3月葡萄牙強迫清政府簽訂的《里斯本協定》,承認葡萄牙人永居澳門。這年12月清政府又被迫簽訂中葡《北京條約》,承認葡萄牙強佔澳門的合法性。
(6)德國:1897年,德國借口傳教士在山東被殺事件,武力侵佔了膠州灣,並於次年3月強迫清政府簽訂《膠澳租界條約》,強租膠州灣,租期99年,德國還攫取了在山東築路、開礦的特權。山東成了德國的勢力范圍。
1900年6月,英國、俄國、日本、法國、德國、美國、義大利、奧地利八國聯合發動侵華戰爭。隨後,比利時、西班牙、荷蘭也加入了這一侵略行列。1901年,清政府與這11個列強簽訂了《辛丑條約》。條約規定,中國向這些國家賠償共4.5億兩白銀,以關稅、鹽稅和常關稅(內地關稅)作為擔保,分39年還清,年息4厘,本息共計9.8億兩白銀。這是鴉片戰爭以來中國對西方列強最大的一次賠款。
(二)侵犯中國關稅自主權。
為剝奪中國關稅的自主權,西方列強首先通過各種方式犬幅度降低中國關稅稅率。《南京條約》規定:英國商人「應納進口出口貨稅、餉費,均宜秉公議訂則例」,中國海關無權自主確定進出口貨物的稅率,必須與英國共同議定。1843年簽訂的中英《虎門條約》,其附件《海關稅則》進一步將上述規定細化。其中規定的進出口貨物稅率,都比鴉片戰爭前降低了50%左右,有的甚至降低了90%。例如,棉紗進口稅率由13.38%下降到5.56%,頭等白洋布每匹稅率由29.93%下降到6.95%。
通過控制中國海關來控制中國經濟命脈。1858年中英《通商章程善後條約》規定:中國各通商口岸的稅收「劃一辦理」,「邀請英人幫辦稅務」。1859年英國人李泰國被任命為中國的總稅務司,1863年英國人赫德繼任。赫德擔任總稅務司長達四十五年之久。中國沿海商埠和沿長江海關的稅務司,均由總稅務司委派英國人、美國人、法國人和其他外國人擔任,稅務司以下的較高級職員也全是外國人。中國海關總稅務司的大權,完全掌控在西方列強手裡,完全成了列強干預中國內政和控制中國經濟命脈的絞索。
攫取「子口稅」,即納關稅半稅。1858年清政府與英法兩國分別簽訂的《天津條約》及與英、法、美三國分別簽訂的《通商章程善後條約》規定:外國商人經營貨物,只要領取子口稅單,一次交納貨物價值的2.5%(當時的關稅稅率為5%),即關稅半稅,各項內地稅均可免除,「無論遠近,概不重征」。1876年中英《煙台條約》又將「子口稅」與受惠者范圍擴大到經營洋貨的中國商人。「子口稅」特權導致中國民族工業紛紛倒閉。
(三)攫取片面最惠國待遇和實行所謂利益均沾原則。
《虎門條約》規定:「設將來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國,亦應准英人一體均沾。」後來其他列強在與中國訂約時,也都取得了這項權利。從此以後,西方列強無論哪一國從清政府那裡攫取到任何一項最惠國待遇,其他列強國家一體受益。這就是臭名昭著的「利益均沾」原則。
(四)攫取領事裁判權。
《虎門條約》規定:「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國議定章程、法律,發給管事官照辦」,中國政府無權處理。隨後,其他列強也取得了領事裁判權。從此,外國人在中國可以為所欲為,連為外國侵略者效力的漢奸也受到這種治外法權的保護。
二、強設租界,建立「國中之國」
鴉片戰爭後,西方列強在上海、天津、廣州等大城市紛紛圈佔中國土地,建立和發展租界。這些租界成了「國中之國」,成了危害中國肌體的毒瘤。
最早在中國設臵租界的是英國。1843年簽訂的中英《虎門條約》規定:在中國的各通商口岸,英國僑民為「居留和經商」,都可在一定地區內租賃房屋和土地。其他列強隨後也效法這一規定。1845年11月,英國首任駐上海領事巴富爾,脅迫上海道台簽訂《上海租地章程》,劃定洋涇浜(今延安東路)以北、李家場(今北京東路)以南面積達830畝的土地為英租界。
1849年,上海道台又迫於法國人的要求,把英租界南面的500多畝地劃給他們做租界。1863年,以主教文惠廉為首的美國基督教聖公會教士,迫使上海道台劃定美租界:東到楊樹浦,南到蘇州河,西到今西藏路北路,北到今武進路及其迤東以北,面積約為7856畝。後來,英美租界合並成為公共租界,並擴展為8萬畝以上。法國租界也擴展到2萬多畝。
中國在租界的領土主權和司法權被列強嚴重侵犯。列強擅自擬定的《上海英法美租界租地章程》於1854年7月公布後才通知上海道台,章程規定租界內的行政司法不僅管理列強本國人,還要管理中國人。
19世紀後期,德國、俄國、義大利、奧地利等十幾個國家與清政府簽訂條約,在幾十個城市設立租界。如在廣州的英法租界共佔地2600畝;九江的英租界「鐫石立樁」,上刻「大英國地基」;廈門的公共租界稱為「萬國公地」。日本一次就在上海、蘇州、杭州等八處建立了租界。
三、利用傳教士進行的侵略活動
基督教傳教士是隨著16世紀以後西方殖民勢力向東方的擴張,隨著鴉片貿易的輸入而陸續進入中國的。1844牟強迫清政府簽訂的《黃埔條約》特別規定法國人可以在廣州等五口岸建教堂傳教。1858年在清政府與英法俄美簽訂的《天津條約》中,經傳教士策劃,塞進了允許在中國自由傳教的條又。1860年簽訂的中法《北京條約》,擔任翻譯的法國傳教士艾美(Louis Delamarre)在條約的中文本里私自添加了「任法國傳教士在各省租買田地,建造自便」的文字。 這些西方傳教士所辦的教會,很快發展為干涉行政、包攬訴訟、搜集情報、霸佔田產、欺壓人民的活動場所。在西方列強侵略中國的活動中,傳教士們積極為本國政府效力,有的在侵略活動中擔任先鋒,沖鋒陷陣;有的擔任軍師,出謀劃策;有的擔任後盾,提供各種力所能及的幫助。他們參與對中國人民的瘋狂掠奪和壓迫,雙手沾滿中國人民的鮮血。
四、中國人民的反侵略斗爭
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中國的愛國官兵就進行了英勇的反侵略戰斗,涌現出像林則徐、鄧廷楨、裕謙、海齡、關天培、陳化成等愛國將領;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也出現了前赴後繼、浴血奮戰的壯烈場面;在中法戰爭中,馮子材無所畏懼,領導取得了鎮南關大捷,劉永福領導黑旗軍威震敵膽,愛國海軍在馬尾海戰中表現出了臨危不懼、英勇戰斗的精神;在中日甲午戰爭中,左寶貴、鄧世昌、林永升、丁汝昌等愛國將領以身殉職,留下了可歌可泣的事跡。
除了愛國官兵的抗爭外,廣大人民群眾從未放棄反抗西方列強侵略的斗爭。
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廣州三元里民眾的自發抗英斗爭,顯示出了中國人民的英勇不屈的愛國精神;在19世紀六七十年代,還出現了大量的反洋教斗爭。在中國近代史上,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等大規模的農民戰爭曾經給入侵中國的西方資本帝國主義勢力以沉重的打擊,打破了西方侵略者圖謀把中國完全殖民化的迷夢。
但是,晚清政府及其主要當權者在西方列強面前,一味妥協退讓、卑躬屈膝,出賣國家和民族利益。正如孫中山所說的:他們是「親貴弄政,舞弊營私,官場黑暗,慘無天日」,「既知民怨之沸騰,更不惜與民為敵,壓迫加甚」。他們與帝國主義相勾結,其殘酷鎮壓中國人民反抗斗爭的逆跡比比皆是。
辛亥革命,就是在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家積貧積弱,人民生靈塗炭,內憂外患深重的悲慘境遇下爆發的。這場由中國民族資產階級革命派領導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雖然推翻了腐敗的清王朝,結束了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並未能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辛亥革命後,在西方列強的支持和卵翼下,出現了封建軍閥割據的混亂局面。1927年蔣介石國民黨背叛革命以後,又建立了代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買辦資產階級的反動統治,中國人民仍處於外失國權、內無民主的屈辱境地。
這期間,日本帝國主義妄圖獨霸中國的野心最為明顯。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在中國山東發動對德戰爭,從德國手中奪走對山東半島的控制權。1915年又強迫中國袁世凱政府承認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1931年日本發動侵略中國東北的「9〃18事變」,佔領中國東北全境。隨後,又與國民黨政府簽訂《塘沽停戰協定》、《秦土協定》和《何梅協定》,侵佔了中國華北地區。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妄圖獨霸中國。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八年抗戰。抗日戰爭勝利後,又經過三年的解放戰爭,推翻了蔣介石國民黨的反動政權,將帝國主義勢力趕出了中國,中國人民取得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資本主義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徹底勝利,成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從此宣告了近代中國屈辱歷史的終結。

E. 中國封建制度是如何滅亡的

中國封建制度在形式的上的滅亡是在辛亥革命的時候,不過那個時候只是形式上的滅亡,辛亥革命也只是推翻了一個皇帝而已,事實上在當時的中國社會任然存留著大量的封建殘余勢力,這些封建殘余勢力還一直左右著中國社會的發展,一直到經過了8年抗戰,3年內戰以後,新中國建立,封建勢力在慢慢的被消滅了!

F. 八國聯軍打北京中國是怎麼滅的

主要西方國家那時有大炮 中國人心惶惶,慈溪太後跟皇帝先跑,官兵也跑 所以才導致圓明園的毀滅 採納

G. 清朝怎麼滅亡的 清朝是如何滅亡的

1、清朝的滅亡過程:在清朝後期鴉片戰爭結束以後,去過的外國列強相繼侵入中國,使中國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喪失嚴重,清朝政府被迫開始了變法革新,但是最終以失敗告終。由於清朝政府的軟弱無能,在後期又相繼爆發了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使中國徹底的淪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

2、1912的2月12日,在袁世凱的引誘之下,大清王朝的最後一位皇帝溥儀頒布了退位詔書,正式宣布退位,溥儀退位以後隨即中國成立了民國政府,實現了五族共和,大清王朝從此徹底滅亡。

H. 中國歷代滅亡的條件是什麼

請參考:
中國歷代主要王朝滅亡原因
一、相關統計:
被篡位而亡的:西漢、東漢、唐,共3個。
因反叛而亡的:夏、商、周、秦、隋,共5個。
因農民起義直接而亡的:元、明,共2個。
因農民起義間接而亡的:東漢、隋、唐,共3個。
直接亡於外族、外國侵略的:北宋、南宋,2個。
間接亡於侵略的:西晉、東晉,2個。
被革命推翻的:清,1個。

二、相關分析:
1、從夏開始的歷代王朝最大的危險是反叛。各主要王朝共有五個直接亡於反叛。
2、其次是農民起義。直接亡於起義的只有兩個,但間接亡於起義的卻有三個。也就是說,在中國歷史上農民起義成功者並不多,但是卻可以動搖王朝的基礎。當農民起義後,統治集團內部有人反叛時,滅亡對這個王朝來說就不可避免了。這就是反叛是王朝的最危險的。需要指出的是,史界一致認為秦亡於農民起義的觀點值得商榷。陳勝、吳廣起事是導火索,而楚貴族項氏、秦帝國的基層官吏劉邦、蕭何才是推翻秦帝國的主要政治力量。隋末也是如此。
3、直接亡於侵略的只有宋王朝。先是被金破京城掠走二帝,最後亡於元。晉雖亡於五胡亂中原,最主要原因是內亂,即八王之亂。
4、從歷史走勢來看,自西晉後中華民族生存的外部壓力逐漸增大。南北朝時期外來勢力並沒有建立起統一的中央政權。但宋以後卻建立了統治中國長達八十九年的元朝,而明之後則是統治中國長達二百六十五年的滿清王朝。到了1840年後中華民族(包括蒙、滿在內)面臨的挑戰就變成世界性的了。
5、歷代王朝政治的類同性。從各王朝滅亡的基本的或是主導性因素來看無非是暴政、昏政、惡政。當王朝初立除去極少數外,大多都有一個發展期、鼎盛期,然後就進入衰敗期,也就是暴政、昏政、惡政階段,最後滅亡。發展期王朝的統治集團政治上還算清醒,鼎盛期就忘乎所以,衰敗期更荒唐可笑、愚不可及。所謂中興之主也只是曇花一現。這是各王朝滅亡的共同原因。令我們傷心的是繁榮的宋朝確實被落後的游牧民族滅亡的。看來落後並不一定挨打,有時卻可以打他人。關鍵是制度。

6、對各王朝的評價。因夏商周史料太少不敢妄評,僅對秦以後的各主要王朝從個人立場上加以評價。
最牛的當屬兩漢,漢族稱謂就源於此,那個朝代把政治軍事外交融為一體成就非凡。透過莊重不失飄逸、規范又泛著靈氣的漢隸就知道漢代是怎樣一個時代了。
最喜高談闊論要數魏晉了,另外,那個時代最時髦的是男人減肥,男人對自己容貌的關心甚至到了令今人惡心的程度。是美男子最多的時代。
最強盛的是唐朝,贊美的資料太多恕不贅述。我只想強調一點唐詩影響了中國語言。
政治上最寬松的是宋代。雖然宋代積貧積弱,但那是中國自秦漢至今文字獄最少的朝代。這就是為什麼宋朝給我們留下眾多文化遺產的原因。要知道宋代的數學論文明清的數學家是看不懂的。可惜蒙古騎兵的鐵蹄踏碎了這種學術環境。
最不可思議的是明朝的政治開放度。明朝承認元朝為中國正朔,任用天主教徒徐光啟主政務,為了保衛邊防從葡萄牙購進大炮。重視國民教育。等等。假如明朝的那些皇帝們不濫用酷刑,中國的歷史將會怎樣?雖然歷史不能假設。所以明朝也有許多值得贊頌的地方。
最愚蠢的是清朝統治者及其集團。其愚蠢表現為:利用李自成造反滅明,順手得了天下,卻做了寄生蟲。用全國民眾的血汗養著八旗;不思進取,康熙時皇宮內就有西洋管樂隊,清軍進關時用的火槍到鴉片戰爭時一點沒改進;不知吸取中國文化的精髓以強壯自己,卻想方設法抽取其筋骨;清朝晚年大廈將傾,卻不順應世界潮流實行君主立憲,卻死抱帝制僵屍不放,禍害了包括滿族在內的中華民族,也害得大批滿族同胞們辛亥革命後不知如何養家糊口。君不見今日世界發達國家君主中立憲制國家的比例嗎? 基本上走的路線都是政治腐敗(一般歷史書上會認為起於外戚或者宦官專權,不過,這個紅顏禍水一樣沒有必然的聯系),民不聊生自然變成官逼民反,外部形態就是農民起義,接著軍閥混戰,混戰到一個程度以後,打破京城奪取政權。

宋朝和明朝是例外,尤其是宋朝是徹底的侵略戰爭的失敗者。明朝是沒有經過嚴格的軍閥混戰而是農民起義的絕對勝利,8過,和宋朝的原因一樣的是,接替者(被接替者)是侵略性質的外族。

PS:清朝雖然也是外族,我認為那不是侵略戰爭,而是軍閥戰爭,明朝到滅亡的那天作為中國的主流政權還是沒有承認清政府的獨立性,所以,以古代的定義來講,這是一個造反的軍閥而不是侵略者。

政治腐敗是根本原因,中國歷朝相信人治,人治的好處就是遇到好皇帝就是太平盛世,壞處就是遇到壞皇帝(壞皇帝除了暴君、昏君以外,類似於平庸的好人之類的懦弱軟弱型的人物也算),就會天下大敵。有時候皇帝平庸天下並不亂是因為平庸的皇帝撞上了不錯的重臣。 韓子曰:「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要說第一個提出重民思想的人不好得出確定的結論,但是我們可以知道在從氏族社會到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的過程中重民思想可以說是一直存在的,從《史記》中的記錄就能夠看出,五帝本紀中「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征。」來說明「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說明氏族社會很看中百姓的生存狀況,湯征諸侯。湯曰:「予有言:人視水見形,視民知治不。」說明奴隸社會也把「民」的狀況如何當做衡量統治好壞的標准。《尚書》中夏書的五子之歌也寫到其一曰:「皇祖有訓,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西周統治者吸取夏、商兩朝特別是商紂的興亡教訓,總結出一套「眀德慎刑」、「保民」的理論,周人認為夏商的滅亡是由於「惟不敬厥德,乃早墜厥命」(《尚書》),而正是因為文王的「保民」大德「怙冒聞於上帝,帝休,天乃大命文王殪戎殷,誕受厥命越厥幫厥民」(《尚書》)而又吧「保民」視為「德」的突出標志,強調「天命」的歸屬的轉移是以「人王」能否「保民」為依據的。周公就把夏滅亡的原因歸諸夏人「不克開於民之麗」,「洪舒於民」,「天惟時求民主,乃大降顯休命於成湯,刑殄有夏」;把殷滅亡的原因歸為殷的後嗣諸王「罔顧於天顯民祗,惟時上帝不保,降若茲大喪」。武王伐殷做《泰誓》說:「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百姓有過,在予一人,今朕必往。」周公談到「慎罰」曰:「予旦已受人之徽言咸告孺子王矣。繼自今文子文孫,其勿誤於庶獄庶慎,惟正是乂之」。周人憧憬「欲至於萬年惟王,子子孫孫永保民」。重民思想在這時已經初具雛形了。

夏商與西周

夏朝的創始人是禹。大禹因治水有功,得到了人民的擁戴,舜便將部落聯盟首領的位子讓給他。禹登位後,推行以寬容對待諸侯,平定四方。大約在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奴隸制朝代——夏朝。
禹建立夏朝後,仍然推行公共推舉、首領讓賢的禪讓制。當初,眾人推舉皋陶做王位繼承人;皋陶早死,眾人又推舉伯益做繼承人。但是,當時禹的兒子啟已經有了很大的勢力。禹死後,啟自立奪取王位。於是「王位世襲制」取代了禪讓制,並在中國歷史上延續了4000多年之久。
夏朝建立了自己的軍隊、監獄,這是我國歷史上國家政權的首次產生。但夏朝初年,政治並不穩固,曾經發生過「太康失國」的事件。太康是啟的兒子,即位後不理朝政,被諸侯打敗,逃到洛內。直到少康即位後,打敗反叛的諸侯,夏朝才開始興盛起來,這一盛世史稱「少康中興」。夏朝早期結束,進入中期。
帝孔甲時,夏朝開始衰落。夏朝的末代君主桀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他窮奢極欲,大量搜刮民財為自己建造宮殿,引起人民的反抗,對著太陽指桑罵槐:「你這個太陽什麼時候滅亡啊?我真願意與你一起滅亡!」桀又用武力壓迫其他諸侯國,諸侯不能忍受,紛紛叛變。這時,亳地的一個諸侯——商發展起來了,它的首領叫湯。湯推行仁政,以寬容待人,人們都很敬仰他。夏桀聽說後,曾經把湯囚禁在夏台,但為財色所惑,又把他放了。湯重用伊尹等賢人,發展自己的勢力。大約在公元前1600年,商湯起兵攻夏,桀的軍隊大敗,夏朝滅亡。夏朝立國約470年,傳14代17帝。
湯建立了商朝,改變歷法,變更服色。經過伊尹的輔佐,商朝的國力很快就強大起來了。
商朝進入中期後,王位宗室混亂,四方諸侯都不來朝見。大約在公元前1300年,商王盤庚將都城遷到殷,故商朝又叫殷朝。盤庚遷都後,百姓安寧,商朝的勢力重新復興,這是因為盤庚能夠遵循成湯德政的緣故。隨後,武丁任用傅說,修明政,推行德教,商朝再度中興。
商朝末年,社會混亂。商朝的最後一個君主叫紂,是歷史上繼桀後又一個出名的暴君。他寵愛妲己,興建富麗堂皇的鹿台,大肆搜刮民財,濫用酷刑。還曾經五次東征。這非但沒加強他的統治,反倒引起諸侯反抗,國內的反叛勢氣像開水沸騰了一般。
紂立九侯、鄂侯,及周國的首領西伯姬昌為三公。前兩者都因為不滿紂王之意而被處死,叔父比干強勸他改正過失,被紂挖心處死。周文王西伯聽說這些事情後,暗自嘆息。紂於是就將西伯囚禁在羑里。後來周朝大臣以財物和美色為代價,使紂赦放西伯,並賜給他弓矢斧鉞,使他能夠征討其他諸侯。
西伯被放回周國後,作用姜尚、周公等人,勢力日益強大。西伯逝世後,其子姬發即位,自立為武王,大約在公元前1046年,周國進攻商朝,與商軍決戰於牧野。周軍大獲全勝,趁機進攻商都朝歌。商朝滅亡。周朝建立,定都鎬京。
周朝建立後,為了加強對全國廣大地區的管理,實行分封制。周王自稱天子,將自己的勢力范圍分給諸侯,諸侯在自己的領地里再將自己的一部分勢力分給卿大夫,卿大夫再將自己的一塊勢力范圍分給士。再下面就是平民和奴隸。士是統治階級里地位最低的一級,但卻有權力控制平民與奴隸。這標致著中國歷史上的奴隸制社會達到了頂峰。
諸侯雖然可以管理自己的領地,有分封其他階級的權力,但必須忠於天子。要定期向周天子繳納貢物,發生戰爭時要帶兵保護周王。周朝經過兩次分封,全國勢力的諸侯達到了八百多個,這樣,周王就把治理全國的權利,牢牢地掌握在手中。
西周共傳了十二個王。第十個王周厲王統治時,嚴密地派人看守國人,堵住百姓誹謗的口。人民受不了。公元前841年,發生國人暴動,將厲王趕走。大臣登位掌權,史稱「共和」,這是我國歷史上有明確紀年的開端。
西周的最後一個王是幽王,他寵愛褒姒,廢掉申後,引起了申侯的不滿。因為褒姒不愛笑,幽王於是虛報軍情,諸侯來時卻沒有發現敵情,褒姒望著累得氣喘吁吁的諸侯,哈哈大笑。幽王很高興,於是就多次點燃烽火,後來就失去了信用。公元前771年,申侯起兵攻入鎬京,諸侯們都不來援救。西周也就滅亡了。從此後,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各個諸侯王為了擴張自己的勢力,相互爭霸。歷史進入了春秋戰國時期。
夏朝時,我國已經能夠造出青銅器。進入商周時期後,青銅業興盛起來。最著名的青銅器工藝品是「司母戊方鼎」,是迄今為止所發掘出來的最大的青銅器。此外,還有「四羊方尊」等青銅工藝品也很有名。人們稱夏、商、周三代為青銅時期。
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殷商時期發明了甲骨文,它是一種將文字刻在龜甲、獸骨上面的原始文字,出土於殷墟。它記錄了商王的活動,反映了商朝的政治經濟情況。晚商周初時期,發現了一種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由於古人稱青銅為金,所以這種文字叫「金文」,又稱為鍾鼎文。它也是研究商、周歷史的重要資料。商周時期的文字的主要造字法是象形,但也有了形聲、會意等造字方式 朝:
孔甲亂政,夏王朝的統治日益衰落。
直至夏的最後一個國王桀,他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桀雖然有智有勇,但很殘暴兇殘,殺人成性,加上酗酒好色,勞民傷財,殘害百姓。東邊的商部落便趁機騎兵伐桀,滅掉了夏朝。
夏自禹至桀,歷十四世十七王,存在了將近五百多年時間。

商朝
武丁死後,他開創的太平盛世,沒能長久延續下去。祖庚、祖甲以後諸王,特別是帝乙帝辛時期,國內矛盾十分尖銳,東南方的侯起來反叛。面對這種情況,商王帝辛(紂)少年英勇,派部向東下征討萊夷,自己攻打南方九苗,將商的勢力延伸到了東海和長江流域,但是其連年的征戰,極大消耗了國力,進一步激化了國內矛盾,國內兵力空虛,使其對西北的控制下降,給了周以可趁之機。在周武王時,周起兵攻商,商王帝辛(紂)倉促間只能以奴隸為軍抵禦周人,結果,商王的軍隊毫無鬥志,「前徒倒戈」,牧野一戰,「血流浮杵」,國內商軍盡墨,帝辛逃到鹿台自焚而死。商王朝就此滅亡。

西周
史的發展總是不平衡的。商周時期中原已進入青銅時代的繁盛時期,周邊的一些地區仍相對落後一些。因此,為財富及利益所驅動,周人與其它國族的戰爭幾乎一直不斷。江漢流域是蠻族的根據地。昭王率大軍征伐南蠻,遭到蠻族的強烈抵抗,周朝軍隊幾乎全軍覆沒,昭王也死於漢水之中。這是西周早期遭到的一次嚴重失敗,從此失去了對南方各國的控制能力。穆王與宣王也曾南征,均未獲得重大戰果。東方的夷族也時常侵擾周境,戰事不斷。噩侯馭方不堪周朝的奴役,「率南淮夷、東夷,廣伐南國東國」,一直打到成周附近,震驚朝野。周王派西六師、東八師前往作戰,仍無力抵禦。後靠同姓諸侯的兵力增援,才取得了勝利。西北方的犬戎是西周時期最重要的外患。穆王時,犬戎的勢力逐漸強大,阻礙了周朝與西北各國的往來,穆王西征犬戎,「獲其五王」,並將一批犬戎部落遷到太原,打通了周與西北各國的道路。以後,犬戎仍屢次侵犯周境。宣王之子幽王,寵愛褒姒,想殺太子宜臼,立褒姒之子伯服做王位繼承人。宜臼的母親是申侯的女兒。申侯勾結犬戎攻打周王,殺幽王於驪山之下,犬戎乘機掠走大量財寶。西周就此滅亡。宜臼靠諸侯的幫助,登上王位,是為平王,翌年遷都洛邑,從此,歷史進入東周時期。

東周
秦莊襄王元年(前249年),東周君欲趁秦連喪昭襄、孝文二王合縱伐秦,秦莊襄王以呂不韋為大將,起兵十萬,執東周君而歸,盡收鞏城等七邑。周朝至此徹底滅亡

秦朝
公元前246年秦始皇執掌秦國政權,公元前221年統一秦王朝建立。
准確地說:秦始皇共執政達36年,其中執撐秦國政權25年執撐秦朝政權達11年。
秦始皇用10年時間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大業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存在15年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巡遊南方回歸山東至河北道上病死.丞相趙高與李斯結謀殺害了太子扶蘇,另立其弟胡亥繼位,即秦二世.二世昏庸暴政,二世元年(前209)七月,終於爆發了以戍卒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大起義,各地反秦力量都來參加.後趙高殺丞相李斯,又殺二世,立始皇孫子嬰為秦王.公元前206年劉邦入關,至咸陽城外壩上,子嬰出城降,秦亡。
秦亡後,歷史進入了以項羽為首的「楚王」和以劉邦為首的「漢王」的「楚漢戰爭」階段。前202年,項羽敗死,劉邦即漢朝皇帝位。

漢朝
西漢
多年戰爭帶來了巨大的破壞。因此堨西漢初年,採取黃老無為而治的手段?實行與民休息的政策,人民負擔得到堏輕。 漢文帝 、 漢景帝 時經濟逐漸恢復,史稱 文景之治。 漢武帝 時政治、經濟、軍事都已經很強大。堨政治上,加強王權,取消了大部分的堌姓諸侯王。採納 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使 儒家 思想從此時起成為了中國的主流思想?並且歷經2000年, 民國 成立後失去官學地位,但至今仍然是堎人最主流的價值觀念。經濟上,將鑄堁、鹽鐵收歸中央管理。加強農業生產?開鑿 白渠。軍事上為了抵抗 匈奴 ,出現了 衛青、 霍去病等將領,擊敗 單於。外交上,兩次派 張騫出使 西域 ,開辟了 絲綢之路。 到了西漢後期,政局動盪。外戚 王莽在 8年 奪取政權,建立 新朝,西漢滅亡。
東漢
23年 , 王莽政權在 赤眉起義 、 綠林起義下終於滅亡。其中綠林軍擁立漢宗室 劉玄作皇帝,恢復漢的國號,年號 更始。其後赤眉軍推翻劉玄的統治。 25年 ,自稱漢朝宗室的 劉秀在鄗縣(今 河北 高邑 東南)之南即皇帝位,是為漢光武帝?沿用漢的國號,以這一年為 建武元年。定都 洛陽 ,史稱 東漢 。 37年 終於消滅各處割據勢力,實現全國統?。 漢光武帝廢除王莽時的弊政,社傳安定,史稱 光武中興。但是分封土地,也造成了土地兼並頞常厲害。 東漢中期以後, 宦官 把持朝政,皇帝的廢立都受到宦官的栧制,而且宦官與 外戚之間經常發生斗爭,造成政局不穩。 184年, 黃巾起義爆發。 220年, 漢獻帝被廢,東漢結束,漢朝也宣告滅亡

唐朝
其實很簡單,唐朝滅亡是由於統治瓦解,地方節度使過多,像什麼安祿山,史思明,就是因為節度使的關系,使他們各自佔山為王,讓唐朝統治瓦解,至此出現五代十國,使趙匡義有機會等上皇帝寶座,建立大宋。。

宋朝
1、內部腐敗
2、軍隊戰鬥力差;
3、蒙古軍隊中有很多漢人部隊,作戰能力很強;
4、周邊的金、西夏、大理、吐蕃先後亡國,蒙古完成了對宋的包圍。
北宋是1127年被完顏·守緒統治的金政權滅亡。
南宋是被孛兒只斤·忽必烈建立的元王朝滅亡。

元朝
元朝後期,蒙元統治者不斷向人民收取各種名目繁雜的賦稅,人民被壓迫被掠奪更為嚴重。早在泰定二年(1325年)就發生了河南趙丑廝、郭菩薩領導的起義。順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發生的劉福通領導的紅巾軍起義,同時元朝統治階級內部卻依舊在為爭權奪利而互相征戰,由此加速了元朝滅亡的進程。至正十六年(1356年)到至正十九年(1359年),起義軍首領朱元璋不斷擴充自己的勢力,統一了江南的半壁江山。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開始北伐,在大將徐達、常遇春等的協助下,於1368年八月攻陷元大都,元順帝北逃,元朝的統治結束,中國復國。同年,朱元璋在應天(今南京)稱帝,建立了明朝。之後,在漠北的元君臣仍沿用大元國號,史稱北元。北元於1388年天光帝被阿里不哥後裔也速迭爾襲殺後(一說1402年鬼力赤即位後)去國號。元朝滅亡後皇室血脈一直在蒙古代代相傳直到1696年蒙古被清朝征服為止。

明朝
明朝的末期是內憂外患。此前有宦官之亂,英明的大臣基本被殺光,餘下的再沒有血性。而崇禎帝又是一個心有餘卻能力不足的皇帝。他徘徊在詔安李自成和不詔安之間,又徘徊在與滿清的戰與和之間,最後坐失良機。
本來他有機會盪平李自成,兵據滿清,但他一再錯殺前方得力干將,導致北京淪陷。 此後南明彼此分裂,被滿清各個擊破,更是悲中之悲

清朝
19世紀上半葉,英國開始大量向中國販售鴉片導致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的爆發。鴉片戰爭失敗後,繼位的咸豐帝所面對的時局是西方列強開始入侵,迫使清政府與其締結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是中英《南京條約》。第二次鴉片戰爭失敗後又簽定了《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等。根據這些條約,清政府被迫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清廷的威信一落千丈,同時中國也自此逐步淪為半殖民半封建社會,主權受到嚴重損害。由於人民的負擔逐年加重,因此引發了一系列的反抗運動,大規模的太平天國運動,一度對清朝的統治構成了嚴重挑戰。
至1880年代,清朝軍隊的裝備和洋務運動之前相比已有了明顯的提高;在1884年至1885年中法戰爭期間的一系列戰役中,清軍和法軍互有勝負。戰後,清朝設立了海軍衙門,並建成了近代海軍艦隊--北洋水師。
洋務運動雖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由於時人多數未明當時的國際形勢,少數人的急迫性並無法改變多數官僚的舊思維,清朝的維新運動最終未達日本明治維新般的成效,結果導致1894年甲午戰爭的失敗,並於1895年與日本簽定《馬關條約》。隨後,由光緒帝與梁啟超和康有為領導發動的政治改革運動--戊戌變法,又因為慈禧太後和保守派的反對,而軟禁了光緒帝,變法因此失敗,因為只有103天,因此稱為「百日維新」。
19世紀末,在《馬關條約》的影響下,列強紛紛在中國強行取得「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如俄國的勢力范圍是長城以北和新疆,英國的是整個長江流域,法國的是雲南和兩廣,等等),大有一舉瓜分中華之勢。因此,中國國內的排外情緒高漲,引發義和團運動仇殺洋人,八國聯軍入侵。1901年因此而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慈禧太後為了攏絡人心開始推行「新政」,進行了包括建立新軍、廢科舉在內等一系列改革。不久,中國發生了立憲與革命的改革路線之爭,一開始立憲派占上風,清廷也答應實行君主立憲。不過,1911年5月組成的「責任內閣」中的大多數成員為皇族身份,故被稱為「皇族內閣」,結果引發立憲派的不滿。同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各省隨後紛紛宣布獨立,清朝的統治開始走向瓦解。

I. 當時清兵怎麼打下中國的,他們才多少人,戰線那麼長。

古代戰爭和你想的不一樣,也跟演電影的不一樣。

首先當時明朝已經是強弩之末了,各地飢荒、瘟疫、起義不斷,就算明朝不被滿人推翻,也會被農民起義軍推翻。而且由於中國是大國,中國的老百姓奉行的傳統是誰做皇帝都一樣,主要是天下太平有飯吃。由於嚴苛的階級制度,誰贏了最後小百姓還是小百姓,能撿一條命就是萬幸了。
中國古代的兵,都是半農半兵,比如《木蘭辭》裡面寫木蘭從軍,東市買這個,西市買那個,打仗什麼都要自己買,國家什麼都不發。而且特別的一點就是花木蘭是鮮卑人,漢人每次打仗都要徵募被他們降服的少數民族。杜甫寫一到戰亂老百姓是「牽衣頓足攔道哭」,不是電影里演的非常激動,「終於打仗了」,「終於可以報銷祖國了」那是拍電影的志願軍,多數的兵都是被迫或者被抓的。
明朝是中國第一個實行職業軍人的王朝,朱元璋劃出軍營、邊關周圍百里的農田讓士兵們種地,這樣明朝就有了一隻非常強大的軍隊,就是邊關的關營鐵騎。清兵打了很長時間一直沒打進來,就是因為吳三桂的鐵騎兵死守邊關。但是後院著火,李自成把北京攻陷了,吳三桂早就聽說李自成這人比滿洲可恐怖多了,這人一大嗜好就是愛屠城,果然進了北京李自成就燒殺搶掠,把吳三桂的家都給抄。吳三桂當時死守已經沒有後援,後撤又要遭遇李自成,怎麼都是死,只有放清兵進來,自己有活路。
你說明朝就算清兵入關,明朝也可以組織地方勢力分別抵抗是吧?這還是你電影看多了,明朝後期百姓已經是災禍不斷了,誰還願意去打仗,大兒子死飢荒,二兒子被李自成殺,還讓小兒子去抵抗清軍?贏了又能怎麼樣,還是回家種地,有沒有命回來還是兩說。漢人吹噓大唐,貞觀之治、貞觀長歌、貞觀盛世,一共就14年,安史之亂首都都讓人貢獻了,以後就是戰亂不斷了。為誰打,為皇帝,可以憑什麼。所以中國出現了一個普遍的想像,統一中國的往往是一小股勢力的崛起,慢慢壯大,等待時機一下就把帝國統一了,阻礙的只有敵對勢力,沒有尋常百姓。
包括抗日戰爭的時候,為什麼中國軍隊那麼不經打,很多兵都是抓來的,就沒有什麼戰鬥力。明朝接連的天災人禍,能打仗的人早就躲起來了。

J. 秦王如何滅六國統一中國的

秦王20年(前227年),嬴政派王翦、辛勝大舉攻燕,燕、代聯軍抵抗,被秦軍破於易水之西。次年,秦又征調大軍支援王翦,大敗燕軍,攻陷燕都薊城(今北京),燕王逃向遼東。秦將李信窮追不舍,在衍水(今遼河流域)大破太子丹軍,燕王被迫殺太子丹,將頭顱奉獻秦軍求和。秦王25年(前222年),秦將王賁滅燕,俘虜了燕王喜,至此燕國滅亡。

秦王22年(前225年),秦將王賁率兵攻魏,挖開黃河,水淹魏都大梁,魏王假請降,魏亡。滅魏以後,秦國乘勝向楚國開進。秦王24年(前223年),秦將王翦攻入楚都壽春,楚王負芻被俘,楚亡。秦王26年(前221年),秦將王賁攻齊。齊王建被俘,齊亡。

秦始皇從秦王17年(前230年)滅韓開始,到始皇26年(前221年),歷經10年時間,終於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大業。

閱讀全文

與如何滅了中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度9億人參加哪些大選 瀏覽:209
怎麼加入英國外賣 瀏覽:581
印尼巴談島哪裡好玩 瀏覽:669
印度拉達是什麼車 瀏覽:645
中國象棋如何玩斗獸棋 瀏覽:606
英國地鐵什麼時候出現 瀏覽:209
印度用什麼錢最貴 瀏覽:687
印尼黑酸枝傢具保養用什麼材料 瀏覽:3
越南政權如何交接 瀏覽:809
義大利什麼時候能成立 瀏覽:694
在中國哪裡賣房子 瀏覽:509
為什麼英國沒有威爾士元素 瀏覽:146
英國貨幣對人民幣多少 瀏覽:261
印度尼西亞礦產怎麼樣 瀏覽:448
去印度買手錶怎麼樣 瀏覽:708
哪個明星去了中國好聲音 瀏覽:981
信奉印度教有哪些國家 瀏覽:162
中國庚子年年都有什麼事 瀏覽:960
義大利怎麼考駕照 瀏覽:636
500馬幣是多少印尼盾 瀏覽: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