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有哪些
1、基本精神包括剛健有為,自強不息,人本精神,天人合一,禮治精神等。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家文化主張「積極進取、建功立業」;道家文化主張「順其自然、自我完善」;佛家文化主張「慈愛眾生、無私奉獻」。
2、剛健有為,自強不息:中國傳統文化里一直貫穿著剛柔、動靜、有為與無為等一系列相互對立又相輔相成,有著深邃辨證精神的范疇。
3、人本主義精神:作為中國傳統文化基本精神之一的人本主義,既不同於西方古典的以神為本,也不同於西方近代的追求個人的自由與民主價值。
4、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國傳統文化發展中提出的一個重要思想。這一思想認為,自然的發展與人類的發展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人們應根據自然的變化來調整並規范自己的言行。
5、禮治精神:中國傳統文化,不僅貫徹實施著人本主義精神,而且也滲透著一種禮治精神。作為一種社會理想的禮治精神,其實質是強調社會的有序,堅持社會的秩序。
⑵ 什麼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
剛健有為,自強不息——人本精神——天人合一——禮治精神
中國文化不僅豐姿多彩,而且有著迷人的氣質和豐富的內涵。這迷人的氣質和豐富的內涵就是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關於文化的基本精神,張岱年說:「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文化發展過程中的精微的內在動力,也即是指導民族文化不斷前進的基本思想。」由此可見,所謂文化精神,就是推動和指導著人們實踐的思想,亦即世界觀和人生觀。無疑,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推動和指導幾千年中國文化發展的世界觀和人生觀。顯然,世界觀和人生觀的內容是豐富的,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也是極為豐富的。張岱年認為,中國文化基本精神有四點:1.剛健有為;2.和與中;3.崇德利用;4.天人協調。張豈之先生在其《中華人文精神》中指出,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有七點;1.人文化成——文明之初的創造精神;2.剛柔相濟——窮本探原的辯證精神;3.究天人之際——天人關系的艱苦探索精神;4.厚德載物——人格養成的道德人文精神;5.和而不同——博採眾家之長的文化會通精神;6.經世致用——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精神;7.生生不息——中華人文精神在近代的豐富與發展。
⑶ 中國文化基本精神的主體內容是什麼
中國文化基本精神的主體內容包括天人合一、以人為本、剛健有為和貴和尚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實際是關於人與自然的統一問題,或者說是自然界和精神的統一問題。它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思想家對於主客體之間、主觀能動性與客觀規律性之間關系的辯證思考。以人為本,就是指以人為考慮一切問題的根本,就是要在天地人之間,以人為中心;在人與神之間,以人為中心。
中國傳統文化精神:
第一,剛健有為,自強不息。中國傳統文化里一直貫穿著剛柔、動靜、有為與無為等一系列相互對立又相輔相成,有著深邃辨證精神的范疇。
第二,人本主義精神。作為中國傳統文化基本精神之一的人本主義,既不同於西方古典的以神為本,也不同於西方近代的追求個人的自由與民主價值。
第三,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國傳統文化發展中提出的一-個重 要思想。這一思想認為,自然的發展與人類的發展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人們應根據自然的變化來調整並規范自己的言行。
第四,禮治精神。中國傳統文化,不僅貫徹實施著人本主義精神,而且也滲透著一種禮治精神。作為一種社會理想的禮治精神,其實質是強調社會的有序,堅持社會的秩序。
⑷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什麼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
剛健有為,自強不息——人本精神——天人合一——禮治精神
中國文化不僅豐姿多彩,而且有著迷人的氣質和豐富的內涵。這迷人的氣質和豐富的內涵就是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關於文化的基本精神,張岱年說:「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文化發展過程中的精微的內在動力,也即是指導民族文化不斷前進的基本思想。」由此可見,所謂文化精神,就是推動和指導著人們實踐的思想,亦即世界觀和人生觀。無疑,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推動和指導幾千年中國文化發展的世界觀和人生觀。顯然,世界觀和人生觀的內容是豐富的,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也是極為豐富的。張岱年認為,中國文化基本精神有四點:1.剛健有為;2.和與中;3.崇德利用;4.天人協調。張豈之先生在其《中華人文精神》中指出,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有七點;1.人文化成——文明之初的創造精神;2.剛柔相濟——窮本探原的辯證精神;3.究天人之際——天人關系的艱苦探索精神;4.厚德載物——人格養成的道德人文精神;5.和而不同——博採眾家之長的文化會通精神;6.經世致用——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精神;7.生生不息——中華人文精神在近代的豐富與發展。
⑸ 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本精神
中國傳統文化精神是自強不息、剛健有為的進取精神,以和為貴、和而不同的和諧精神。
自強不息、剛健有為的進取精神。中國古代文化經典《周易》上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就是提倡人應效法日月星辰剛健運行那樣奮斗不息、積極進取,堅持獨立意志、人格尊嚴和做人原則。
以和為貴、和而不同的和諧精神。早在2000多年前,中國古代思想家就提出「和實生物」、「和而不同」等思想。主張國家之間、民族之間、人與人之間和諧共處;不同文明之間和諧共存;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世界這么大,我只想做個中國人,不是因為中國現在發展了,而是因為喜歡中國文化,文化來源於傳統,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本精神令人痴迷,在我看來,這里有最理想、最和諧、最具遠景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人活著為什麼,當然是為了人,這一點我們的祖先想得很清楚,所以我們的文化一直強調以人為本。不要覺得這個問題簡單,要知道,與人相對應的,還有兩股異常強大的勢力,一曰神,一曰物。
我想世界上的宗教可以分三種,一種崇拜神,一種尊重人,一種追逐物。面對過於強大的未知世界,人類很容易產生鬼神崇拜。社會活動離不開物,物是創造幸福生活的必備工具,對物的追求很容易用力過猛,「欲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有」,以至於本末倒置,把人變成了追求物的工具,走上了拜物教的歧途。自從第一次科技革命以來,全世界都被裹挾進科技競爭的賽道,技術創新的力量主宰著世界各國的命運。先進技術本來和幸福沒有必然關系,物既能給人自由,反過來也能限制人的自由,但如今擁有先進技術成了生存的先決條件,沒有哪個國家可以擺脫這種模式。
於是,我們深陷科技思維,以為科技可以救國,科技可以造福,甚至將科技上升到了道德上的正義地位。重視科技沒錯,不過不要忘了,世界上最殘酷的兩次世界大戰,就發生在科技最發達的國家之間。
精神永遠高於物質,物質是基礎,精神是主宰,沒有精神,物質就喪失了意義。世界上的競爭,從根本上來說,還是文化的競爭。而我們,擁有很好的文化。與科技思維相對應的,是人文思維,強調以人為中心,保持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既不做神與物的奴隸,也不做天地萬物的主宰。子不語怪力亂神。《莊子》說了,「物物而不物於物」。《荀子》里也說了,「君子役物,小人役於物。」
中國人沒有宗教信仰嗎,我們當然有,如果說西方信仰神道的話,我們信仰人道。尊重生命,尊重人的生命,人是天地萬物之靈秀,如何讓人的生命和天地萬物一樣自然生長,如何讓人的生命得到更好的寄託,這就是我們的宗教。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們的人道,也可以稱為自然之道。中國文化強調「以史為鑒,以天為則」,我們要向歷史學習,向天地萬物學習,最終提高自己的德行,決定自己的命運。
為什麼命運會和德行有關,大家還記得「德不配位」這四個字吧,有什麼樣的德行才能達到什麼樣的地位,哪怕一代帝王,如果德不配位,也不得不接受王朝的覆滅。這是天意,是自然之道,也是民心。
⑹ 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
1、以人為本的主體精神。
中國傳統文化的「以人為本」落實在政治上是「以民為本」,即民本思想。中國歷史上民本思想源遠流長,從春秋戰國時期一直到封建社會末期的進步思想家、政治家,幾乎都主張和宣傳「民本」思想,從而使之成為中華文化中影響最廣、延續最久的一種哲學和政治思想。
2、剛柔相濟的堅忍精神。
剛柔相濟是中國人人生態度的理論概括和價值提煉,中華民族精神中最具有積極意義的內容。孔子創立儒家重「剛」,但也不失「柔」。中國文化是強調「儒道互補」的,即陽剛必須與陰柔適當配合。
3、貴和尚中的中和精神。
「和」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個重要范疇,在中國文化的發展過程中起著獨特的作用,它不僅是一種思想觀念,而且也是中華民族的基本精神。「中和」思想的傳承特別重要。儒家傳統是以夷制夷,德化懷柔,多採取羈縻政策。
中國文化,是華夏文明為基礎,充分整合全國各地域和各民族文化要素而形成的文化。不同於中華文化的國際屬性,可以稱之為「中國的文化」(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文化)。
受中華文明影響較深的東方文明體系被稱為「漢文化圈」,特指社會意識形態,是社會政治、經濟與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的反映。從舊石器時代的發明創造,到康有為梁啟超的維新變法到孫中山的民主革命無一不是推動社會向前發展的動力。
中國文化不但對日本、朝鮮半島產生過重要影響,還對越南、新加坡等東南亞、南亞國家乃至美洲地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中國發達的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以及指南針技術首先應用於航海,才導致了人類所謂藍色文明和環太平洋文化圈的形成(李二和《中國水運史》);鄭和七下西洋更加深了這種文化的傳播和輻射,並由此形成了世所公認的以中國文化為樞紐的東亞文化圈。
隨著中國國力的強盛,國際地位的提高,世界各國包括亞洲、歐洲在內的一些國家都對中國文化以給予了高度的認同和重視。
⑺ 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是什麼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是貴「和」持「中」。注重和諧,堅持中庸;是浸透中華民族文化肌體每一個毛孔的精神。春秋末年齊國的晏嬰用「相濟」、「相成」的思想豐富了「和」的內涵。他將其應用在君臣關繫上,強調君臣在處理政務時意見「否可相濟」的重要性。通過「濟其不及,以泄其過」的綜合平衡,使君臣之間保持「政平而不幹」的和諧統一關系。孔子講: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中」,即中庸之道;不偏不倚謂之中庸。貴「和」持「中」作為中華民族的一項基本精神,使得中國人十分注重和諧局面的實現和保持。做事不走極端,著力維護集體利益;求大同而存小異,成了人們的普遍思維原則。當然,由於貴「和」持「中」的觀念說到底是一種否認斗爭、排斥競爭和簡單協同的道德;貴和持中是東方文明的精髓,它對社會秩序的和諧安定,處事中庸,求同存異,維護集體統一等有其良好作用.
⑻ 中國精神是什麼
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
「中國精神」包含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是中國傳統文化長期發展的思想基礎。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文化發展過程中的精髓的內在動力,是指導民族文化不斷前進的基本思想。廣泛流傳,推動中國文化傳統與民族精神發展的作用。
共同的華夏認同及其卓越的包容性與涵攝力
中華文明以及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格局,是境內諸民族、地域文化以及宗教傳統長期交流、融合的結果。長期的歷史,形成了朴實而深刻的愛國主義精神,中華傳統中的愛國主義精神,是對大一統國家的愛戴與忠誠,其實質是對漫長歷史中形成的中華民族文化傳統及其疆域空間的認同與守護意識,由此形成了中華民族強大的凝聚力與民族團結傳統。
中國精神具有卓越的包容性與涵攝力,能吸納或兼容一切外來的民族精神及文化傳統,事實上,中國文化傳統長期以來在保持自己的獨立性的同時,一直就在通過不斷欣賞和學習外來文化,吸收其精華,進而成就了華夏文化海納百川、雍容大度的傳統,並在今日全球時代形成更加積極的作為與貢獻。
⑼ 中國文化的特徵和基本精神是什麼
中國文化的特徵:
1、世代相傳
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某些短暫的歷史時期內有所中斷,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變,但是大體上沒有中斷過,總的來說變化不大。
2、民族特色
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國特有的,與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歷史悠久
中國文化有五千年的歷史。
4、博大精深
「博大」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廣度豐富多彩,「精深」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測。
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
1、天人合一
中國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強調人與自然的統一,人的行為與自然的協調,道德理性與自然理性的一致,充分顯示了中國古代思想家對於主客體之間、主觀能動性與客觀規律性之間關系的辯證思考。
2、以人為本
中國傳統文化價值系統的確立,中國傳統文化主體內容的嬗變,中國古代各種哲學派別、文化思潮的關注焦點,以及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政治主題和價值主題,始終圍繞著人生價看目標的揭示,人的自我價值的實現、實踐而展開。
3、剛健有為
剛健有為作為中國文化基本精神之一,是人們處理天人關系和各種人際關系的總原則,是中國人的積極的人生的最集中的理論概括和價值提煉。
4、貴和尚中
貴和諧,尚中道,作為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也在中華民族和中國文化的發展過程中起過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國文化的精髓:
中國自古就是一個禮儀之邦,「禮」乃中國文化的精髓。古代的「禮射」不僅貫穿與融合了華夏數千年璀璨的歷史文明,而且深度影響了世界,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為維系和發展優良的社會秩序與生態和諧而共同遵守的道德規范;是人類文明與智慧的結晶。「禮」和「射」分別為中國古代六藝之一,包括「禮、樂、射、御、書、數」。
古代中國的《禮記·射義》思想傳入江戶時代的日本,孕育了日本江戶時期射箭中的「文射」儀禮。日本現代的弓道正是將《禮記·射義》和江戶時代的《射法訓》一道兒奉為國之經典的。
⑽ 中國傳統文化的四個基本精神是什麼
1、和而不同。
現實中,「和而不同」就是在堅持原則的基礎上,承認、包容乃至尊重差異,以達共存共榮。「和而不同」是中華文化為不同國家、不同文明之間的和諧共生共長所作的經典詮釋和處世准則,也是中華文化為人類文明所奉獻的核心價值理念。
2、天人合一。
作為中華文化的主體精神之一,「天人合一」思想在幾千年的歷史流變中,不但塑造了中國人普遍持久的和平文化心理,而且對於今天人類追求和平與發展以及社會和諧仍具有重要啟迪。
3、包容特徵。
中國人常用「海納百川」來形容一個人的氣度胸襟,這四個字也可以用來形容中華文明的包容品格。正是這種強大的包容性,使得中華文化遭遇各種外來文化的沖擊,不僅沒有消亡,而且一次又一次地在挑戰中進行文化更新,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燦爛的中華文明歷史新階段。
4、人格價值。
中國傳統文化著重強調個人對整體的義務、責任與擔當。中國傳統文化以及傳統知識分子的人文情懷寓於他們的政治關懷和社會關懷中,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人文情懷的典型表達。
推動中華文化的復興:
一是吸收消化人類文明中有益的內容,特別是人類文明中最具活力及最具價值的思想理念,激發中華文化傳統中活的因子,通過與中華文化創造性的結合,進而轉化形成新的中華文化;
二是通過對傳統文化本身的批判和反思,找出中華傳統文化中超越時空的思想因子,成為中華文化對人類文明貢獻或引領的內容,同時也成為中華文化復興的重要要素。
以上內容參考:人民網-中華文化的基本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