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面對經濟全球化的趨勢,我國應如何積極應對
我國面對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具有辯證思維。
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則,堅持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
堅持真正的多邊主義,推動國際經濟治理共商共建共享,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共同建設開放、包容、平衡、繁榮、綠色的世界經濟。
堅持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共享中國發展機遇,實現共同繁榮。
B. 對後疫情時代中國經濟如何突出重圍的評價和看法總結
在後疫情時代,中國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將是前所未有的。一方面,中國以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姿態和責任感,積極配合世衛組織的抗疫工作,及時向全世界通告疫情發展情況,並近乎決定性地取得了抗疫斗爭的階段性勝利。
在此基礎上,中國進一步履行大國擔當,宣布為全球共同抗疫提供公共產品,承擔應盡的責任,這無疑提升了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國際形象和地位。
另一方面,中國同發達國家尤其是美國的雙邊和多邊關系也面臨著更為嚴峻的挑戰:「中美脫鉤論」「中國賠償論」「中國病毒論」等論調甚囂塵上,美國對華戰略認知發生重大改變,自2018年以來已然惡化的中美關系雪上加霜。
與此同時,疫情所導致的經貿往來的中斷將不可避免地導致全球經貿格局的變動和轉移,將對未來中國的開放帶來新的挑戰。
(2)全球經濟中國如何突破重圍擴展閱讀
疫情使得人們的服務消費從線下轉移到線上,這種消費偏好在後疫情時代還將在很大程度上得以保留。例如,疫情期間,人們發現在線會議的效果很好,不但有助於疫情防控,而且參會者省卻了舟車勞頓的辛苦,辦會者也節約了張羅食宿等辦會成本。
在中國,即便疫情防控形勢已經穩定,越來越多的人也更願意選擇在線會議而非線下會議的方式。因此,一些主營在線會議業務的企業在資本市場備受追捧,也就不難解釋了。
C. 面對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多極化的發展趨勢,中國如何應對挑戰把握機遇,以實現民族和國家崛起
發展中國家和地區適應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積極利用國際分工深化和世界性產業結構調整的機會,採取符合本國國情的對外開放戰略和政策,引進外國資本、技術和管理經驗,提升本國的產業結構和產品質量,盡快地提高本國民族企業的競爭力大力發展對外貿易,使國內資源得到充分合理配置,實現本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此外,經濟全球化也可推進發展中國家的政治改革,加速民主化進程。
挑戰:
(1)發展中國家在當前經濟全球化進程中處於不利地位。隨著全球貿易和全球生產體系的迅速發展,以及跨國公司及其資本的不斷擴張,使發展中國家的民族經濟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壓力和沖擊,對發達國家的依附性也不斷增大。
(2)經濟全球化導致和加劇了世界經濟發展的進一步不平衡,南北差距不斷擴大,發展中國家更加落後於發達國家,尤其是造成那些處於最底層的發展中國家更加貧窮落後。
(3)發展中國家內部不平衡發展也在加劇發展的不平衡趨勢如不設法解決或抑制,將對投資構成潛在的威脅,刺激泡沫經濟的發展,為金融危機埋下隱患。
(4)經濟全球化帶給發展中國家的最大問題或者說最大威脅,是它們的國家主權受到沖擊和削弱,國家經濟安全受到挑戰。
(5)對發展中國家的改革帶來巨大的壓力。經濟全球化使得經濟傳遞和同步性加強,如何接受經濟的正傳遞,抑制副傳遞,成為發展中國家急需解決的重大難題。
D. 當前經濟全球化的困境與挑戰體現在哪裡,中國是如何應對的
經濟全球化給我國帶來的挑戰:
1.經濟全球化使我國的民族工業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和沖擊。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民族工業一直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沖擊。在我國加入wto後,這種沖擊對一些產業來講更是一個嚴峻的考驗。
2.經濟全球化可能使我國產業結構低級化、邊緣化。經濟全球化雖使我國的勞動和資源密集型產業得到較大發展,但無法改變我國在國際分工中的不利地位,也無法實現產業結構的高級化、現代化。……
3.國際經濟運行中「游戲規則」的適應問題。對於發達國家來說,它們適應以自己為主導制定的經濟規則和經濟秩序,沒有制度和體制方面的限制,只有協調各利益集團方面的困難。……
4.我國所處的經濟發展起點和實力決定了我國在經濟全球化中處於相對劣勢。
5.我國企業競爭力薄弱。在全球化趨勢不十分明顯的時期,我國企業在規模、效益、研發能力等方面表現得不盡人意……
具體來說,應採取以下對策和措施:
一、必須堅定不移、積極主動地參與經濟全球化當中去。
經濟全球化是生產力發展的客觀必然,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客觀歷史潮流,它不是某個國家或者某類國家的政策選擇,而是跨世紀國際經濟關系變化的總體趨勢。如果我們否認乃至拒絕它,既非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也會給我們經濟發展帶來極大的危害。閉門自守必然導致落後,我國在這方面有過慘痛的歷史教訓。因此,我們應解放思想,更新觀念,順應歷史潮流,積極主動參與經濟全球化。
二、注重科技發展和人力資源培養戰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
科學技術在全球的高速發展和加速傳遞,為發展中國家經濟體制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提供了機會。發展中國家可以從發達國家那裡吸取技術發展的寶貴經驗和教訓,可以根據客觀需要和現實可能,直接從比較高的起點開始,在技術水平、生產組織形式等方面利用和借鑒一些現代化國家已有的較為成熟的文明成果。供參考。
E. 中國如何應對經濟全球化的挑戰
1、爭取對半式雙贏,以求在全球化過程中實現利益均沾我們不能僅僅強調與國際「接軌」,不能只是跟著發達國家制定的模式和規則走,而要參與制定全球化運行的規則,積極謀求本國的利益。我們旗幟鮮明的主張應是對半式雙贏,即要努力爭取獲得同等比例的利益。
只有這樣,才能防止自己滑落到很可能來臨的新一輪的「中心—邊緣」世界格局的邊緣。在全球化的制度形成中,我們要關注制度的定位,要關注本國獲得的利益份額。
2、盡快對外資企業實行國民待遇,以為本國企業爭取好的競爭環境一般來說,各個主權國家為了民族的利益,都對民族產業實行一定程度的保護,對所謂的幼稚產業尤其如此。但長期以來,一些發展中國家為了能較大地吸收外來資本,反而對外資實行一種較國內資本更有利、更優惠的政策,即「超國民待遇」。
迄今為止,中國仍在對外資實行這種「超國民待遇」。結果,對外資的「超國民待遇」的存在,導致地區差距擴大、引起不平等競爭,反而惡化了市場環境,甚至出現了大量的假合資和被迫合資的現象。
3、加大科教投入,創造知識資源,以確立應對全球化的根本之策長期以來,中國的國際比較優勢一直停留在農產品(相關,行情)和紡織品等傳統的勞動密集型方面,而且有越來越下降的趨勢。貿易狀況同中國的教育和科技水平密切相關。
科教在提高知識資源中的根本作用,以及中國目前科教現狀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都迫切要求把握時機,大力發展義務教育、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有效地實施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真正把科教興國落到實處,爭取使中國成為經濟全球化浪潮的弄潮兒。
試圖主動讓出國內教育市場來搞強中國科教事業和人才培養的做法,並不合乎日韓等新興國家的普遍經驗,當前亟須避免。
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
任何國家都迴避不了,我國要堅定不移地實行對外開放的政策,適應經濟全球化的趨勢,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充分利用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各種有利條件和機遇。
同時又要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風險保持清醒認識,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加強防範工作,增強抵禦和化解能力,切實維護我國經濟安全,更好地發展和壯大自己。我國主張,我國需要世界各國「共贏」的全球化,所有國家都應是全球化的受益者。
F. 後疫情時代全球經濟何去何從,中國產業鏈應如何突圍
產業鏈應該以國內為循環大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格局來突破重圍,
G. 我國應如何應對經濟全球化
經濟全球化過程無疑會給中國各種現實的或潛在的諸多挑戰,但其
不可逆轉性又意味著像中國這樣的全球化後來者要改變其落後面貌,就必須融入
該潮流之中,充分利用其所提供的機遇,奮起直追地趕超發達國家,為此要制定
正確的戰略:增加綜合國力,維護國家經濟安全;要繼續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參
與國際競爭;要積極支持和參與國際經濟組織和地區性經濟組織,加強區域經濟
合作;努力提高和增強中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建立有效的金融風險防範機制。
經濟全球化過程無疑會給中國各種現實的或潛在的諸多挑戰,但其不可逆轉性又意味著像中國這樣的全球化後來者要改變其落後面貌,就必須融入該潮流之中,充分利用其所提供的機遇,奮起直追地趕超發達國家。恩格斯曾就落後國家在利用傳統來縮短自己向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過程時明確指出:只有「看到怎樣把現代工業的生產力作為社會財產來為整個社會服務的時候
----只有到那個時候,這些落後的國家才能走上這種縮短的發展過程的道路。」
中國在這方面有著慘痛的教訓。自近代中國人被西方國家強行納入全球化過程後
,曾經坐失了一次又一次改變自己在世界經濟體系中邊緣地位的機會。例如,第
三次科技革命浪潮使日本和東亞四小龍實現了現代化,而當時的中國遠離甚至抵
抗了這個全球化過程,造成自身的封閉和僵化而無法從中獲益。1978年以後,中
國新的現代化領導人面對全球化的發展趨勢,緊緊抓住其為中國所提供的有利外
部環境和寶貴發展時機,結束了與世隔絕狀態,轉變了經濟發展模式,實行改革
開放政策,主動加入到了全球化過程中:在經濟上以優惠政策吸引外國投資,從
而比較順利地參與到國際分工格局之中;進行了政治經濟體制改革和市場經濟體
制的建設,積極與國際慣例接軌。改革開放使中國從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獲得了現
代化建設所需的資金、技術、信息以及市場。中國的發展經驗證明,「關起門來
搞建設是不能成功的,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 「必須全面正確地認識和對
待經濟『全球化』的問題。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客觀趨勢,誰也回
避不了,都得參與進去。」因此,中國今天在面臨經濟全球化的嚴峻挑戰時,只
有勇往直前地應對,絕無後退可言。
----要增加綜合國力,維護國家經濟安全。
在經濟全球化時代,綜合國力的競爭更多地代替了政治軍事力量的較量。從
長遠看,一個國家只有加強自身發展,不斷增強綜合國力和提高國際競爭力,才
能保證國家的經濟安全。為此,中國要繼續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加快現代化
建設的步伐,迅速增加中國的經濟實力;要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即經濟與人口
、環境、資源的協調發展,增強中國經濟發展的後勁。為了服從國內提高綜合國
力的經濟發展戰略,在今後相當長的時期內,我們國際戰略的重點仍然是服務國
內改革、發展和穩定的大局,在國際上廣交朋友,在不失原則的前提下盡量避免
與他國的沖突;在加入全球化進程時要注意時序問題,即根據自身經濟的適應能
力來選擇加入到不同全球化領域的時間,以盡量減少風險和成本;在參與全球經
濟合作與競爭中,注意通過國內的制度安排或影響國際的制度安排來維護國家經
濟主權,在資源、基礎設施、支柱產業、重要的服務業以及信息技術產業方面國
家要掌握主動權,以保證國家的經濟安全。
----要繼續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參與國際競爭。
對外開放只是手段,經濟發展才是目的。在經濟全球化時代,一個國家不對
外開放如同不發展一樣,只有死路一條。事實證明,只有那些快速參與經濟全球
化的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獲得了較穩定和快速的增長,反之亦然。可見,經濟
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的發展也是有利的。即使是依附論的始作俑者普雷維什也指
出:發展中國家要謀求經濟發展,要像歷史上的美國和日本那樣由經濟體系的邊
緣變為中心,正確的做法「並不是努力割斷與中心的聯系,而是明智地利用這個
聯系」。[1]經濟全球化使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最大程度地擺脫了資源和市場的
束縛,為企業利用最有利的地點和資源從事生產經營活動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可能
。這就自然帶來了國際分工的發展、產業的轉移和生產要素的流動。中國應該在
不形成對外過分依賴的前提下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和利用國際市場
的有利資源,彌補本國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的稀缺;充分發揮自己的比較優勢
和後發優勢來迅速實現產業升級、技術進步、制度創新和經濟結構的變革。
例如,中國在勞動密集型產品上具有比較優勢,中國可以首先從大力發展此
產業入手來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和國際競爭,在具備適當的積累後適時進行產業升
級,這會有助於經濟發展的成功。韓國的產業發展就走了從勞動密集型逐步到資
本和技術密集型的道路,結果不僅成功地實現了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而且在比
較短的時間內趕上了發達國家,在許多高技術領域的國際競爭中具備了一定優勢
。再如,中國要實現經濟現代化和提高國際競爭力,最終還得發展自己的高新技
術產業,但是中國的資本稀缺,科學技術還相對落後,因此,中國就需要在集中
有限的物力財力對部分重大科學技術項目進行重點攻關的同時,利用自己的後發
優勢積極引進國外的先進科學技術,在消化和吸收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和超越。從
實踐來看,像日本和韓國這樣的現代化後起之秀,無一不重視引進和吸收國外先
進技術。根據統計,直到1990年日本的技術進口仍然大於出口;韓國20世紀
60-80年代經濟發展所需要的技術主要以引進為主,特別是80年代更是如此,「
據初步統計,1981-1987年韓國引進的技術共2598項,是過去25年總和的60%;專
利支付費約15億美元,為過去25年總數的77%」 。
----要積極支持和參與國際經濟組織和地區性經濟組織,加強區域經濟合作
。
伴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各個國家、地區和民族的相互依賴程度加深
,世界的整體發展和全球性問題的解決離不開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共同參與
。因此,解決全球性問題的世界性經濟組織和行動越來越多,這也部分地反映了
廣大發展中國家要求改革現行國際政治經濟秩序、實現各國經濟協調發展、切實
解決南北差距拉大 [3]等問題的強烈願望。不過,今天的全球化過程不同於19世
紀的全球化過程,它不完全以西方為中心,而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特點,即全球
化過程與經濟區域化趨勢並行不悖。目前,世界上的大部分國家和地區組成了數
十個形式各異的區域性經濟集團。
中國在當今國際經濟環境大變換過程中,還基本上被排斥在世界經濟規則制
定權之外,這與其近年來在世界上的政治地位、經貿發展速度和所擁有的巨大發
展潛力極不相稱。因此,中國要有原則地盡快加入各種世界性的和區域性的經濟
貿易組織,以促使國際的制度安排更有利於我國的現代化建設:盡量在即將成為
其中一員的世界貿易組織中有所作為,因為它仍然是規范與完善國際經貿行動的
最重要組織;要力爭在APEC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和影響;要努力參與和培植地區性
經濟組織,特別是以台港澳為主體的華人經濟圈和東亞經濟合作組織,因為區域
經濟合作能夠減少或抵禦像亞洲金融危機這樣的經濟全球化的負面影響,對中國
的政治和經濟安全以及可持續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努力提高和增強中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一個國家的國際競爭力包括國家競爭力和企業競爭力。國家競爭力是由宏觀
經濟、科技水平、國際化程度、政府作用、人力資源等因素構成;企業競爭力是
由創新能力、公司治理結構、要素組合方式、相關產業的競爭能力等因素構成。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全球統一市場的形成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國與國之間
的經濟競爭最終是企業間的技術創新能力的競爭,國家的競爭力取決於企業的競
爭力。因此,提高我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是提高我國國際競爭力的關鍵。為此,
在不保護落後的前提下,注意保護民族幼稚工業和提高民族工業的自主發展能力
,對境內的外資企業盡量都要實行國民待遇原則,減少甚至取消對外商的優惠政
策和特殊待遇;同時,面對越來越激烈的國際競爭態勢,中國企業必須努力提高
自己的技術水平和經濟效益,在加快現代企業制度建設的基礎上和在市場經濟規
律許可的前提下,積極組建我國的大型企業集團或者跨國公司,開展國際經營,
參與國際競爭,增強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建立有效的金融風險防範機制。
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後,借債在很長時期內一直是利用外資的主要形式,
90年代以後外商直接投資逐漸成為利用外資的主要形式,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獲得
國際直接投資最多的國家。到1996年中國的外債總額約為1288億美元,其中80%
以上是長期債務,總債務償還占商品和服務出口的百分比僅為8.7%。按照國際上
通行的債務安全指標,中國對外債務規模合理,有足夠的償債能力。但是,我們
要居安思危,防患於未然,因為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使資本自由流動加速,其
中絕大部分是進行投機性炒作的短期資本,常常導致金融危機的發生。有鑒於此
,我們在進行現代化建設時,應當立足於內資與合理利用外資相結合,像日本和
四小龍進行現代化建設時一樣,固定資本投資主要靠內部積累,讓整個金融盡量
處於「高儲蓄率-高投資率-高經濟增長率-高儲蓄率」的良性態勢中;加強政府
在利用外債方面的統一管理,以利用中長期外債為主,保持適當的速度和規模,
防止形成債務災難和危機;利用外資應以外商的直接投資為主,並根據國民經濟
發展和國家經濟安全需要,引導外資的投資方向;在資本流動方面切忌不顧國情
過度開放,特別要注意謹慎開放資本帳戶,控制投機性過強的短期資本的大進大
出。
總之,在經濟全球化時代,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也需要中國
的進步。中國只要能夠在參與全球化過程中趨利避害、揚長避短,參與程度與自
己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承受能力、吸納能力相適應,保持自己獨立自主的發展
特色,充分利用新經濟發展所帶來的機遇,清醒地認識和防範它可能帶來的不利
因素與風險,不斷增強自己的國際競爭力,那麼經濟全球化不但不會危及自己的
經濟安全,反而有助於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促進現代化戰略目標的早日實現。
H. 面對經濟全球化的機遇和挑戰,我國應該怎樣做
實施更加積極主動的對外開放戰略,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則,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的戰略,積極學習、參與國際貿易規則制定,積極推動國際經濟秩序朝著普惠共贏方向發展。
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推進,加速了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促進了各國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依賴,為社會主義國家打破思想禁錮、促進價值觀念變革、擴大對外開放、利用世界資源、發揮「後發優勢」、快速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中國改革開放的30年,就是逐步參與經濟全球化的30年,在經濟全球化中,中國是少數幾個贏家之一。中國經濟在經濟全球化大潮中採取了正確的經濟政策和政治導向,持續保持高增長率,綜合國力不斷增強。
經濟全球化為中國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經濟全球化為中國有效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提供了有利條件。促進了中國企業的發展,使其在世界市場的競爭力逐漸增強。有利於中國利用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資金及管理經驗。經濟全球化為中國進行人才交流提供了更加寬闊的市場。
經濟全球化使中國經濟同世界經濟的聯系越來越緊密,每天都發生著中國與世界之間的商品和生產要素的大規模流動。通過這種日益密切的經濟聯系,中國在影響著世界,世界也在影響著中國。國際性的經濟波動和通貨膨脹、通貨緊縮、金融危機等現象將通過國際經濟的傳遞機制影響到中國,如果中國的經濟結構存在某些類似的隱患,這些現象不可避免地要在國內出現。
經濟全球化和區域化以其深刻的影響作用於各國經濟,我國採取措施積極應對經濟全球化,重點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加速經濟改革,佔領技術至高點。應加速推進我國經濟法制改革,促進市場機制的完善,盡快建立和健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宏觀調控和管理體系。加強和擴大對外交流,中國也要發展自己的跨國公司,中央提出來要「走出去」的戰略。健全機制,提高風險意識。適時開放,逐步進入國際市場。
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經濟全球化對我國經濟的發展是一把雙刃劍。要想在未來的世界經濟格局中保持一定的地位並獲得進一步的發展,只有積極融入而不是迴避和拒絕經濟全球化,而以我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也應加強團結合作,維護自身的利益,國際組織應更多地考慮發展中國家的利益。我們自身也應當抓住機遇、直面挑戰。
I. 面對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以及挑戰中國採取了哪些措施
1、利用「分享中國發展機遇」促合作,迎接全球化機遇和挑戰。
新興經濟體的快速發展和跨國公司的供應鏈整合將成為全球化新的推動力量並將帶來市場機遇;而隨著全球資源、市場、資金和技術創新上的競爭加劇,我國也將面臨來自發達國家和其他新興經濟體的雙重競爭壓力,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增值潛力將受到擠壓。
在應對思路上,應充分利用各國在經濟復甦過程中希望更多地「分享中國發展機遇」,開展互利合作,進一步提升我國在全球分工的地位和利益分配格局中的增值空間。
2、制定整體戰略,積極推進我國區域和雙邊自貿區建設。
近期各國加快推進自貿區戰略和區域一體化新趨勢,將對我國產生顯著的貿易和投資轉移效應,在亞太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中存在被邊緣化的可能。
為此,除了繼續支持以多邊為主推進全球貿易投資自由化,我國需加快制定自貿區總體戰略,在擴大公眾了解、加強內部協調、減少國內阻力的基礎上,加強與不同區域、不同特點經濟體開展大膽接觸和深度探討,加快推進我國區域和雙邊自由貿易安排的建設。
3、繼續擴大開放,積極參與全球治理和規則制定。
金融危機後,各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和規則制定,希望在利益分配格局中爭得更大發言權和實際利益。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快速提升和與世界經濟的不斷融合,全球治理及其規則的走向直接影響到我國切身利益,各國對中國發揮更大作用既有期待、也想盡辦法予以制約。
對此,我國一方面要敢於承擔與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大國責任,另一方面應看到規則制定和我國市場開放重點與改革長期目標具有一致性。因此,需以更加積極、開放的態度參與全球治理和規則制定,既要像入世抉擇時「以開放促改革」,更要努力推進國內改革為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提供必要條件。
積極應對
「十二五」時期,中國經濟的「引進來」和「走出去」都將提升到新的層次和高度。一方面,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將是「引進來」工作的重點。從中國經濟的現實出發,需要發揮外資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以及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方面的積極作用。
另一方,「走出去」將是未來中國經濟國際化的一個重要環節。相對於「引進來」的工作而言,這方面的工作任務更重、難度更大。我國正在成為對外投資大國,會有更多的企業「走出去」開展跨國經營。
但面對投資保護主義措施的干擾和阻礙,中國經濟「走出去」必將面臨更大挑戰。可以說,從「走出去」到「走進去」、「走上去」,中國經濟國際化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不斷提高中國經濟對外、對內開放水平。「十二五」時期,需要積極利用好國內外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不斷提高對外、對內開放水平,形成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的新優勢。
以上內容參考: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全球化未來趨勢及對我國的影響
以上內容參考:中國經濟網-積極應對世界經濟變化與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