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文學都分為哪些時期
最早使用當代文學這一提法的,是50年代後期文學研究機構和大學編寫的文學史著作,象華中師院中文系編著的《中國當代文學史稿》(寫於1958年, 1962年由科學出版社出版),山東大學中編寫的《1949—1959中國當代文學史》(山東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北京大學中文系1955級編寫的《中國現代文學史當代部分綱要》(內部鉛印,未正式出版)等.從那時開始,"當代文學"作為與"現代文學"相銜接和相區別的分期概念得到認可.
第一階段:1949--1978年
"第一次文代會"的召開,使長期被分離在兩個地區(國民黨統治區和共產黨領導下的解放區)的文學工作者終於"會師","五四"新文學的戰斗傳統和戰爭中形成的解放區文化傳統在目標一致的前提下合流了,並且正式確立了毛澤東的《講話》所規定的中國文藝新方向為全國文藝工作的方向,在當時,當身帶硝煙的人們從事和平建設以後,文化心理上很自然地保留著戰爭時代的痕跡,在這種文化氛圍的制約下,文學觀念由軍事軌道轉入政治軌道,兩軍對陣的思維模式具體地表現為片面強調階級斗爭的教條模式.
第二階段:1978年--1989年
文學的真正"復甦"來說,是以1978年8 月開始的"傷痕文學"為標志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標志著抗戰以來影響了中國文化建構四十年的戰爭文化規范被否定, 1979年1 0月在第四次文代會上,鄧小平代表中共中央致祝辭,明確提出了"不要橫加干涉"的意見,並且承認文藝創作是一種復雜的精神勞動,黨"不是要求文學藝術從屬於臨時的,具體的,直接的政治任務,而是根據文學藝術的特徵和發展規律,幫助文藝工作者獲得條件來不斷繁榮文學藝術事業." 198 0年,中共中央正式提出了 "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總方針.1984年胡啟立代表中共中央出席第四次作家代表大會作出了"創作自由"的許諾.8 0年代的文學充滿了生機勃勃的創新精神和活躍氣氛."五四"新文學傳統又漸漸地恢復了活力.
第三階段:90年代
90年代初的文化特徵:知識分子在"共名"狀態下持有的一元化的政治社會理想被淡化,多元文化格局在不自覺中逐漸形成.在文學創作上則體現為作家放棄了宏大歷史敘事,轉向個人化的敘事立場,特別是由此走向了對於民間立場的重新發現與主動認同.新文學的傳統在90年代表現出新的活力.
90年代的文學具有的"無名"特徵:出現了無主潮,無定向,無共名的現象,幾種文學走向同時並存,表達出多元的價值取向.其次是作家的敘事立場發生了變化,從共同社會理想轉向個人敘事立場.其三,由於時代"共名"的消失,使一批面對自我的作家在開拓個人心理空間方面的寫作實驗得以實現.個人立場的文學敘事,轉向更貼近生活本身的個人寫作方式,一批被稱為"新生代"的青年作家和女性作家應運而生.
B. 中國文學史如何分期
古代文學:1840年以前。
近代文學:1840——1919
現代文學:1919——1949
當代文學:1949年以後
另有三古、七段的具體劃分如下:
上古期:先秦兩漢(公元3世紀以前)
第一段:先秦
第二段:秦漢
中古期:魏晉至明中葉(公元3世紀至16世紀)
第三段:魏晉至唐中葉(天寶末)
第四段:唐中葉至南宋末
第五段:元初至明中葉(正德末)
近古期:明中葉至「五四」運動(公元16世紀至20世紀初期)
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鴉片戰爭(1840)
第七段:鴉片戰爭至「五四」運動(1919)
先秦文學可分為夏商、西周春秋、戰國三個時期。
C. 中國古代文學史的劃分方式
三古七段,是中國文學史的一種斷代方法。它將中國文學史分為上古期、中古期、近古期,在三古之內,又可以細分為七段。
三古、七段的具體劃分如下:
1、上古期包括先秦、秦漢(公元3世紀以前)
上古期的第一段是先秦文學。
上古期的第二段是秦漢文學。
2、中古期包括魏晉至明中葉(公元3世紀至16世紀)
中古期的第一段從魏晉到唐中葉。
中古期的第二段是從唐中葉開始的,具體地說就是以天寶末年「安史之亂」爆發為起點,到南宋滅亡為止。
中古期的第三段從元代開始,延續到明代中葉。
3、近古期包括明中葉至「五四」運動(公元16世紀至20世紀初期)
近古期的第一段是從明嘉靖初到鴉片戰爭。
近古期的第二段是從鴉片戰爭開始的到「五四」運動爆發(1919年)。
根據這種范圍,大致可將文學史著作分為以下四類:
1、是按地域、國家、民族編寫的文學通史,如《歐洲文學史》、《中國文學史》、《漢文學史綱要》。
2、是在一國文學史中又分歷史時期的斷代文學史,如《魏(讀未)晉南北朝文學史》、《中國現代文學史》。
3、是在一國(或一個民族)文學史中又分不同類別的分類文學史,如《中國詩史》、《中國俗文學史》、《中國婦女文學史》。
4、是既斷代又分類的文學史,如《晚清小說史》。
D. 列舉中國文學的發展階段
中國文學可以分成上古期、中古期、近古期。三古之分,是中國文學史大的時代斷限。在三古之內,又可以細分為七段。
三古、七段的具體劃分如下:
一、上古期:先秦兩漢(公元3世紀以前)
第一段:先秦時期
在這個階段,文學的創作主體經歷了由群體到 個體的演變,《詩經》里的詩歌大都是群體的歌唱,從那時到中國文學史上第一 位詩人屈原出現,經過了數百年之久。上古巫史不分,史從巫中分化出來專門從 事人事的記錄,這是一大進步。而士的興起與活躍,對文學的發展又起了關鍵性 的作用。
第二段:秦漢時期
秦漢文學出現了不同於先秦文學的一些新的特點。首先是創作主體的處境有了變化,戰國時代游說於列國之間的士,聚集到統一低過的皇帝或者諸侯王周圍,形成若干作家群體,以歌功頌德或諷刺喻譎諫為己任。
楚辭的形式轉化為賦,漢代樂府民歌卻以一種新的姿態、新的活力,先是在民間繼而在文人中顯示了不可抗拒的力量,並由此醞釀出中國詩歌的新節奏、新形式,這就是歷史不衰的「五七言體」。
二、中古期:魏晉至明中葉(公元3世紀至16世紀)
第三段:魏晉至唐中葉(天寶末)
五七言古體詩繁榮發展並達到鼎盛的 階段,也是五七言近體詩興起、定型並達到鼎盛的階段。詩,占據著文壇的主導 地位。文向詩靠攏,出現了詩化的駢文;賦向詩靠攏,出現了駢賦。從「三曹」、「七子」,經過陶淵明、謝靈運、庾信、「四傑」、陳子昂,到王維、孟浩然、高適、岑參、李白、杜甫,詩歌的流程清楚而又完整。
這個階段的文學創作,宮廷起著核心的作用,以宮廷為中心形成若干文學集團,文學集團內部成員之間相互切磋,提高了文學的技巧。
玄學和佛學滲入文學,使文學呈現多姿多彩的新面貌。在儒家提倡文學的政治教化作用之外,玄學家提倡的真和自然,已成為作家的美學追求;佛教關於真與空的觀念、關於心性的觀念、關於境界的觀念,也促進了文學觀念的多樣化。
第四段:唐中葉至南宋末
由中晚唐詩人開始,注重日常生活的描寫,與日常生活相關的人文意象明顯增多,到了宋代這已成為一種普遍的風氣;由杜甫、白居易開創的反映民生疾苦積極參與政治的傳統,以及深沉的憂患意識,在晚唐一度減弱,到了宋代又普遍地得到加強。就宋代出現的新趨勢而言,詩人與學者身份合一, 議論成分增加,以及化俗為雅的美學追求。
唐中葉以後傳奇的興盛,標志著中國小說進入成熟的階段;而在城市文化背景下,唐代「市人小說」的興起,宋代「說話」的興盛,則是這個階段內文學的新發展。
第五段:元初至明中葉(正德末)
文學的對象更多地從案頭的讀者 轉向勾欄瓦舍里的聽眾和觀眾。文學的傳媒不僅是寫在紙上或刻印在紙上的讀物, 還包括了說唱扮演的藝術形式。儒生社會地位降低,走向社會下層從事通俗文學的創作,先是適應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學形式,繼而提高這些文學形式,於是出現了關漢卿、王實甫、馬致遠、高明等一大批不同於正統文人的作家。
元代的文學以戲曲和散曲為代表,以大都為中心的雜劇與以溫州為中心的南戲,共同創造了元代文學的輝煌,而明代流行的傳奇又是對元曲的繼承與發展。元末明初出現了《三國志演義》、《水滸傳》這兩部長篇白話小說,成為這個階段的另一標志, 預示著一個長篇小說的時代到來。
三、近古期:明中葉至「五四」運動(公元16世紀至20世紀初期)
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鴉片戰爭(1840)
明嘉靖以後文學發生了劃時代的變化。這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隨著商業經濟的繁榮、市民的壯大、印刷術的普及,文人的市民化和文學創作的商 品化成為一種新的趨勢;
2、在王學左派的影響下,創作主體的個性高揚,並在作品 中以更加強烈的色彩表現出來;在文學作品中對人的情慾有了更多肯定的描述;
3、詩文等傳統的文體雖然仍有發展,但已翻不出多少新的花樣。而通俗的文體顯得生機勃勃,其中又以小說最富於生命力。這些通俗 文學藉助日益廉價的印刷出版這個媒體,滲入社會的各個階層,並產生了廣泛的 影響。從以上各方面看來,明代中葉的確是一個文學新時代的開端。
第七段:鴉片戰爭至「五四」運動(1919)
與明清易代相比,鴉片戰爭的炮聲是 更大的一次震動。鴉片戰爭帶來千古未有之變局,從此中國由封建社會淪為半封 建半殖民地社會。西方文化開始湧入中國這片古老的土地,而中國許多有識之士 在向西方尋求新的富國強兵之路的同時,也尋求到新的文學靈感,成為一代新的 作家,龔自珍、黃遵憲、梁啟超便是這批新人的代表。與社會的變化相適應,文 學創作也發生了變化。救亡圖存的意識和求新變於異邦的觀念,成為文學的基調。 文學觀念也發生了變化,文學被視為社會改良的工具,在國民中最易產生影響的 小說的地位得到充分肯定。
E. 中國文學史的分期
中國文學史可以分成上古期、中古期、近古期。三古之分,是中國文學史大的時代斷限。在三古之內,又可以細分為七段。
三古、七段的具體劃分如下:
上古期:先秦兩漢(公元3世紀以前)
第一段:先秦時期
第二段:秦漢時期
中古期:魏晉至明中葉(公元3世紀至16世紀)
第三段:魏晉至唐中葉(天寶末)
第四段:唐中葉至南宋末
第五段:元初至明中葉(正德末)
近古期:明中葉至「五四」運動(公元16世紀至20世紀初期)
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鴉片戰爭(1840)
第七段:鴉片戰爭至「五四」運動(1919)
上古期
上古期的第一段是先秦文學。在這個階段,文學的創作主體經歷了由群體到 個體的演變,《詩經》里的詩歌大都是群體的歌唱,從那時到中國文學史上第一 位詩人屈原出現,經過了數百年之久。上古巫史不分,史從巫中分化出來專門從 事人事的記錄,這是一大進步。而士的興起與活躍,對文學的發展又起了關鍵性 的作用。先秦文學的形態,一方面是文史哲不分,另一方面是詩樂舞結合,這種 混沌的狀態成為先秦的一大景觀。所謂文史哲不分,是就散文這個領域而言,在 講先秦散文時我們無法排除《尚書》、《左傳》、《國語》、《戰國策》等歷史 著作,也無法排除《周易》、《老子》、《論語》、《孟子》、《莊子》等哲學 著作,那時還沒有純文學的散文。至於詩歌,最初是和音樂、舞蹈結合在一起的, 《呂氏春秋》里記載的葛天氏之樂,以及《尚書·堯曲》里記載的「擊石拊石, 百獸率舞」,都是例證。《詩經》、《楚辭》中的許多詩歌也和樂舞有很大關系。 風、雅頌的重要區別就是音樂的不同,據《史記·孔子世家》,《詩》三百五篇 都可以和樂歌唱。《楚辭》中的《九歌》是用於佘祀的與樂舞配合的歌曲。
上古時期的第二段是秦漢文學。秦漢文學出現了不同於先秦文學的一些新的特點。首先是創作主體的處境有了變化,戰國時代游說於列國之間的士,聚集到統一低過的皇帝或者諸侯王周圍,形成若干作家群體,他們以歌功頌德或諷刺喻譎諫為己任。如武帝時期的司馬相如、東方朔,吳王門下的枚乘、鄒陽。這些「言語侍從之臣」正好成為大賦這種漢代新興文體的作者。與漢代大一統的政治局面相適應,漢代文學失去了先秦文學的生動活潑與多姿多彩,而形成格式化的、凝重板滯的風格。然而,對於中國詩歌來說,漢代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朝代。《詩經》那種四言的軀殼到漢代已經僵化了,楚辭的形式轉化為賦,漢代樂府民歌卻以一種新的姿態、新的活力,先是在民間繼而在文人中顯示了不可抗拒的力量,並由此醞釀出中國詩歌的新節奏、新形式,這就是歷史不衰的「五七言體」。
中古期
中古期從魏晉開始,經過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到明朝中葉為止。
中古期的第一段從魏晉到唐中葉。這是五七言古體詩繁榮發展並達到鼎盛的 階段,也是五七言近體詩興起、定型並達到鼎盛的階段。詩,占據著文壇的主導 地位。文向詩靠攏,出現了詩化的駢文;賦向詩靠攏,出現了駢賦。從「三曹」、「七子」,經過陶淵明、謝靈運、庾信、「四傑」、陳子昂,到王維、孟浩然、高適、岑參、李白、杜甫,詩歌的流程清楚而又完整。杜甫既是這個階段最後的一位詩人,又是開啟下一階段的最早的一位詩人,像一個里程碑矗立在文學史上。「建安風骨」和「盛唐氣象」這兩個詩歌的範式,先後在這個階段的頭尾確立起來,作為一種優秀的傳統,成為後代詩人追慕的極致。這又是一個文學創作趨於個性化的階段,作家獨特的人格與風格得以充分展現。陶淵明、李白、杜甫,他們的成就都帶著鮮明的個性。此外,這個階段的文學創作,宮廷起著核心的作用,以宮廷為中心形成若干文學集團,文學集團內部成員之間相互切磋,提高了文學的技巧。以曹操為道的鄴下文人集團在發展五言古詩方面的作用,齊梁和初唐的宮廷詩人在建立近體詩格律方面的作用,都是有力的證據。在這個階段,玄學和佛學滲入文學,使文學呈現多姿多彩的新面貌。在儒家提倡文學的政治教化作用之外,玄學家提倡的真和自然,已成為作家的美學追求;佛教關於真與空的觀念、關於心性的觀念、關於境界的觀念,也促進了文學觀念的多樣化。 中古期的第二段是從唐中葉開始的,具體地說就是以天寶末年「安史之亂」 爆發為起點,到南宋滅亡為止。唐中葉以後文學發生了一些值得注意的變化:韓、柳所提倡的古文引起文學語言和文體的改革,宋代的歐陽修等人繼續韓、柳的道路,完成了這次改革。由唐宋八大家共同實現的改革,確定了此後的文學語言和文體模式,一直到「五四」才打破。詩歌經過盛唐的高潮之後面臨著盛極難繼的局面,詩人們紛紛另闢蹊徑,經過白居易、韓愈、李賀、李商隱等中晚唐詩人的努力,到了宋代終於尋到了另一條道路。就宋詩與唐中葉以後詩歌的延續性而言,有這樣兩點值得注意:由中晚唐詩人開始,注重日常生活的描寫,與日常生活相關的人文意象明顯增多,到了宋代這已成為一種普遍的風氣;由杜甫、白居易開創的反映民生疾苦積極參與政治的傳統,以及深沉的憂患意識,在晚唐一度減弱,到了宋代又普遍地得到加強。就宋代出現的新趨勢而言,詩人與學者身份合一, 議論成分增加,以及化俗為雅的美學追求,也很值得注意。作為宋詩的代表人物, 黃庭堅與江西詩派具有比較明確的創作主張與藝術特色。蘇軾、楊萬里、范成大、 陸游等也各以其自身的特點,與江西詩派共同構成有別於唐音的宋調。唐中葉以後曲子詞迅速興盛起來,經過五代詞人溫庭筠、李煜等人之手,到了宋代遂蔚為大觀,並成為宋代文學的代表。柳永、蘇軾、周邦彥、李清照、辛棄疾、姜夔等 人的名字也就永遠鐫刻在詞史上了。唐中葉以後傳奇的興盛,標志著中國小說進入成熟的階段;而在城市文化背景下,唐代「市人小說」的興起,宋代「說話」的興盛,則是這個階段內文學的新發展。
中古期的第三段從元代開始,延續到明代中葉。從元代開始敘事文學占據了 文壇的主導地位,這是具有重大意義的。從此,文學的對象更多地從案頭的讀者 轉向勾欄瓦舍里的聽眾和觀眾。文學的傳媒不僅是寫在紙上或刻印在紙上的讀物, 還包括了說唱扮演的藝術形式。儒生社會地位降低,走向社會下層從事通俗文學的創作,先是適應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學形式,繼而提高這些文學形式,於是出現了關漢卿、王實甫、馬致遠、高明等一大批不同於正統文人的作家。元代的文學以戲曲和散曲為代表,以大都為中心的雜劇與以溫州為中心的南戲,共同創造了元代文學的輝煌,而明代流行的傳奇又是對元曲的繼承與發展。元末明初出現了《三國志演義》、《水滸傳》這兩部長篇白話小說,成為這個階段的另一標志, 它們的出現預示著一個長篇小說的時代到來了。
近古期
明嘉靖以後文學發生了劃時代的變化。這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一、隨著商業經濟的繁榮、市民的壯大、印刷術的普及,文人的市民化和文學創作的商 品化成為一種新的趨勢;二、在王學左派的影響下,創作主體的個性高揚,並在作品 中以更加強烈的色彩表現出來;在文學作品中對人的情慾有了更多肯定的描述;三、詩文等傳統的文體雖然仍有發展,但已翻不出多少新的花樣。而通俗的文體顯得生機勃勃,其中又以小說最富於生命力。這些通俗 文學藉助日益廉價的印刷出版這個媒體,滲入社會的各個階層,並產生了廣泛的 影響。從以上各方面看來,明代中葉的確是一個文學新時代的開端。 從明嘉靖初到鴉片戰爭是近古期的第一段。明清易代是一個巨大的變化,特 別是對那些漢族士人的震動極其強烈,但清代初期和中期的文學創作基本上沿襲 著明代中葉以來的趨勢,並沒有發生巨大變化。在近古期第一段,文學集團和派 別的大量涌現以及它們之間的論爭,是一種值得注意的現象。
近古期的第二段是從鴉片戰爭開始的。與明清易代相比,鴉片戰爭的炮聲是 更大的一次震動。鴉片戰爭帶來千古未有之變局,從此中國由封建社會淪為半封 建半殖民地社會。西方文化開始湧入中國這片古老的土地,而中國許多有識之士 在向西方尋求新的富國強兵之路的同時,也尋求到新的文學靈感,成為一代新的 作家,龔自珍、黃遵憲、梁啟超便是這批新人的代表。與社會的變化相適應,文 學創作也發生了變化。救亡圖存的意識和求新變於異邦的觀念,成為文學的基調。 文學觀念也發生了變化,文學被視為社會改良的工具,在國民中最易產生影響的 小說的地位得到充分肯定。
隨著外國翻譯作品的逐漸增多,文學的敘事技巧更新 了。報刊這種新的媒體出現了,一批新的報人兼而具有作家的身份,他們以報刊 傳播其作品,寫作方法也因適應報刊這種形式的需要而有所變化。在古文領域內 出現了通俗化的報刊文體,在詩歌領域里提出了「我手寫我口」這樣的口號。
近古期的終結,也就是中國古代文學的終結,我們仍然劃定在「五四」運動 爆發的1919年。這是因為「五四」作為一次新文化運動,不僅在社會史上開 啟了一個新的時期,也在文學史上開啟了一個新的時期。在「五四」運動之前雖 然出現了一些帶有新思想與新風格的作家,但那仍然屬於古典文學的范疇。「五四」運動中涌現出來的那批作家才有了質的變化。我們既注意19世紀末以來文 壇發生的漸變,更注重「五四」這個大的開闔。「五四」闔上了中國數千年古典 文學的門,同時打開了文學的一片嶄新天地。
F. 中國文學分為幾個時代
中國文學發展史一般分為四個階段:
古代文學:先秦——清朝末期的文學(1840年前)。
近代文學:1840年——1917年的文學,是古典文學向現代文學的過渡時期。
現代文學:1917年——1949年創作的文學,也稱「新文學」。
當代文學:1949年7月全國第一次文代大會以後創作的文學。
G. 中國文學史上,現代與當代是如何劃分的
中國現代文學:1917年起,至1949年為現代,1949年以後為當代。
一般大學中文專業都是把中國現代文學限定在1949年以前,而當代是指建國以後的文學。這主要是為了開課的方便。
中國現代文學發端於五四運動時期,但以鴉片戰爭後的近代文學為其先導。現代文學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現實土壤上的新的產物,同時又是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文學的一個發展。
廣義上的中國現代文學史是指1917年到1997年。
文學史是研究文學發展歷史的科學。與文學理論﹑文學批評同屬文藝學的范疇。它們都以文學為研究對象﹐但研究的著眼點和側重點有所不同。
中國現代文學史產生背景
清嘉慶以後,中國封建社會已由衰微而處於崩潰前夕。國內各種矛盾空前尖銳,社會危機四伏。清朝政府極端昏庸腐朽。
一八四一年起,外國資本主義的大炮,打開了閉關自守的封建帝國的大門,揭開了中國近代史的序幕。中國社會逐步發生根本性變化。
農村中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加速瓦解,沿海一帶出現了資本主義經濟,並且迅速形成了上海這類畸形繁榮的近代都市。
新的階級——中國的無產階級、資產階級乃至買辦資產階級——也隨之產生。「帝國主義列強侵略中國,在一方面促使中國封建社會解體,促使中國發生了資本主義因素,把一個封建社會變成了一個半封建的社會。
但是在另一方面,它們又殘酷地統治了中國,把一個獨立的中國變成了一個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中國。」(註:《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毛澤東選集》橫排本第2卷第593頁。)
從這個時候開始,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成為近代中國歷史發展的主要矛盾。
為了挽救民族危亡的命運,從太平天國到辛亥革命,中國人民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革命斗爭。
與此同時,「先進的中國人,經過千辛萬苦,向西方國家尋找真理」(註:《論人民民主專政》,《毛澤東選集》橫排本第4卷第1406頁。)
因而又有了西方文藝復興以來各種思潮在中國的傳播,為近代中國文化注入了新的內容。
H. 中國文學的發展經歷了哪些階段
中國文學史的分期
三古、七段 文學發展變化的九個方面 上古期 中古期 近古期
如果將中國文學史比作一條長河,我們從下游向上追溯,它的源頭是一片渾 茫的雲天,不可詳辨。我們找不到一個起源的標志,也不能確定起源的年代。那 口傳時代的文學,應當是十分久遠的,後來的文字記載不過是對那段美麗夢幻的 追憶而已。最保守的說法,從公元前11世紀,也就是《詩經》中的一些詩篇出 現的時候起,這條長河的輪廓就已經明朗起來了,後來逐漸匯納支流,變得越來 越寬廣。這中間有高潮也有低潮,但始終沒有中斷過。若論文學的悠久,只有古 希臘文學、古印度文學可以與中國文學相比;若論文學傳統的綿延不斷,任何別 的國家和民族的文學都是不能與中國文學相比的。
河流有上游、中游、下游,中國文學史也可以分成上游、中游、下游,這就 是上古期、中古期、近古期。三古之分,是中國文學史大的時代斷限。在三古之 內,又可以細分為七段。
三古、七段的具體劃分如下:
上古期:先秦兩漢(公元3世紀以前)
第一段:先秦
第二段:秦漢
中古期:魏晉至明中葉(公元3世紀至16世紀)
第三段:魏晉至唐中葉(天寶末)
第四段:唐中葉至南宋末
第五段:元初至明中葉(正德末)
近古期:明中葉至「五四」運動(公元16世紀至20世紀初期)
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鴉片戰爭(1840)
第七段:鴉片戰爭至「五四」運動(1919)
I. 中國文學史是怎麼劃分的和英國文學史劃分有什麼區別
中國文學史劃分:1、古代文學(先秦--清朝)。2、近代文學(1840年鴉片戰爭至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3、現代文學(「五四」文學革命以後)。4、當代文學(1949年以來的中國文學)。
按照文藝思潮的影響,英國文學史共分為:古典主義時期 ;文藝復興時期; 新古典主義時期; 浪漫主義時期; 維多利亞時期和 現代
J. 中國當代文學劃分為幾個階段,其主要依據
中國當代文學劃分為四個階段,一為1949年至1965年;二為1966年至1976年;三為1977年至1985年;四為1986年以後(或1986年至1996年)。
其劃分依據主要是,一、1949年7月「第一次文代會」的召開,標志著長期被分離在同統區和解放區的文學隊伍終於會師;二、「文革」使文學遭受到空前的劫難;三、「文革」的結束預示著一個新時代的到來;四、與中國社會在各個方面的變化相對應,文學的變化在80年代中期已有所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