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20世紀蘇聯對中國的大起大落的原因是什麼給中國帶來什麼影響
簡單的說,20世紀蘇聯對中國大起大落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斯大林執政初期,政權還不是非常的穩定,對中國共產黨的力量持保守態度,這個時期雖然雙方關系穩固,但是總體而言,蘇聯還是屬於腳踩兩只船的狀態。
2、新中國成立後,雙方關系進入蜜月期,中國建國初期的建設很大程度上依賴蘇聯的援助。
3、斯大林去世赫魯曉夫上台後,中國不同意對斯大林的全盤否定,也不同意蘇聯對中國作為社會主義陣營農業國地位的界定,雙方關系惡化。中國很多建設停擺。同時為了備戰,很多工業遷移到了交通不便的三線。
4、80年代中後期,中蘇關系緩和,由於蘇聯內外部環境惡化急需同中國緩和矛盾,但是不久蘇聯解體。
『貳』 前蘇聯對中國的政治軍事的影響
1. 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依靠蘇聯提供的模式,理論以及世界觀。而中國共產黨對中國近代史的影響有多大你是清楚的啦。
2. 蘇聯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反法西斯陣營的主要力量之一,前期對抗德國打擊軸心國聯盟的實力(間接幫助中國抗戰)。
3. 在抗日戰爭前期蘇聯給中國提供很多物資和貸款的援助,後與日本簽訂和平協議以後停止援助。但最後出兵東北殲滅關東軍,大大縮短了抗日戰爭的時間(直接幫助中國抗戰)。
4. 在解放戰爭中,蘇聯雖宣稱中立,實際上給解放軍提供許多幫助,多少幫助了中國的解放事業。
5. 新中國成立後,蘇聯是第一個與中國建交的國家,並帶領其他社會主義國家與中國建交,為新中國打開外交通道起了很大的作用。後來還為新中國爭取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的席位缺席抗議。
6. 解放後,中國的政策「一邊倒」倒向社會主義陣營,確立了中國的外交態度與立場以支持蘇聯為代表的社會主義陣營為主。
7. 新中國的制度,政府機構與發展方向大多以蘇聯政權為參考。這個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中國的政治制度。
8. 新中國的經濟發展,借用蘇聯以五年為一個單位實行五年計劃,這個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中國的經濟發展方式。
9. 蘇聯在1949-1958年之間,為中國的經濟建設提供很多資金,技術和專家的幫助,如中國第一套和第二套人名幣就是蘇聯給中國印的。
10. 朝鮮戰爭中,蘇聯給中國賣了一些武器,對抗美援朝起了一定作用。並在鴨綠江畔出動飛機保護中國領空(那一帶被稱為「米格走廊」)。
3
『叄』 蘇聯對中國造成了哪些好的壞的影響
好的影響是給中國樹立了革命典型,新中國革命勝利後,通過抗美援朝堅定了蘇聯對中國的信心,開始大力援助中國,為新中國建立了完備的工業體系。
生搬硬套蘇聯模式雖然建立了完善的工業體系,但是忽視了農業現代化發展。
『肆』 蘇聯模式對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有哪些影響
蘇聯模式對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有促進作用。
1、正面:蘇聯建設社會主義模式在初期往往有利於使人民民主國家集中全國人力物力進行國家建設,迅速提升國力應付來自資本主義國家的威脅。
2、反面:隨時間推移,僵化的蘇聯模式對各國經濟的阻礙性越來越大,導致人民民主國家內部各種矛盾叢生,引發各國的經濟改革發生。
蘇聯模式的推行方法:
關於改造非社會主義經濟成分的問題。蘇維埃政權和社會主義建設決不能無止境地即過於長期地建立在兩個不同的基礎上,建立在規模最大的聯合的社會主義工業的基礎上和最分散最落後的小商品農民經濟的基礎上。
個體小農經濟無力採用新技術和新式農業機械加快農業的發展,不能提高農業的商品率,滿足城市和工業對糧食和其他農產品的需要;
不僅如此,小生產經常地大批地產生著資本主義和資產階級,使資本主義恢復所需要的條件增長起來。1929年底,在斯大林領導下,蘇聯開展了農業全盤集體化運動。通過這場暴風驟雨的群眾運動,蘇聯由一個主要是個體小農業的國家變成了大規模集體農業的國家。由多種經濟成分過渡到只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兩種形式的社會主義公有制。
當時,斯大林認為,社會主義經濟是一種純之又純的模式,看不到公有制居領導地位的條件下,還可以調動非公有制經濟成分的積極作用,來發展生產;
更不可能認識多種所有制並存的必要性。在這一點上,我們是不能苛求於前人的。但是,他在改造非公有制經濟上片面強調速度,採用行政的、強制的手段,實現農業集體化,並過早結束新經濟政策,實行轉軌,則是一大失誤。
『伍』 中國跟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異同點有哪些蘇聯對中國的影響有哪些
相同點
1都是以馬克思主義為直到思想的國家
2都建立了計劃經濟體制,也就是斯大林模式的經濟體制。
3都通過國家計劃推進了工業化進程
4都證明計劃經濟不適合和平發展,需要改革。
不同點
1前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起始比中國早,而且各個階段都比中國經理的時間長,蘇聯建立以後經理了二十年的民族資本充分發展時期,也就是列寧時代,而我國大約只有九年時間,然後就開始構築統一的國家計劃經濟,蘇聯計劃經濟運行時間自斯大林開始到戈爾巴喬夫結束經歷了近五十年,而中國不到二十年,而且還要刨除十年浩劫。
2中國發現問題計劃經濟問題早,改革比蘇聯早取代了階段性成功,政權得以延續,而蘇聯開始的晚,但過程快,經濟改革從開始到失敗不足三年,然後進行政治體制改革三年後再次失敗,蘇聯解體。
3指導方針不同,蘇聯側重於重工業,忽視輕工業,而中國力求全面經濟建設,因此後期蘇聯產業結構失衡問題非常嚴重。
4取得的成果和高度不同,俄羅斯經過長期穩健的經濟科技發展將國際建設成為,發達的工業國家,成為超級大國,而中國一直徘徊在發展中國家,即便今天我們的科技水平,歷經了三十年改革開放,並沒有取得如同蘇聯那樣深遠的進步,局部突破但平均水平依舊徘徊在中游。
『陸』 蘇聯和共產國際對中國革命的影響(積極、消極)
1。積極:指導了中共(其實也包括當時的國民黨)建立了組織和黨章黨紀,大大提高了組織活動能力;在建黨初期提供了活動經費(同樣包括北伐時期的國民黨),解了燃眉之急。北伐時期蘇聯直接提供了大量軍火、資金給國民政府,使得國民革命軍迅速打敗了北洋軍閥。為中共培養了許多傑出活動家。
2。消極:蘇聯和共產國際的援助歸根結底是以維護蘇聯的利益為核心的,在蘇聯在華利益和中國革命之間始終以前者為優先,有時甚至因此斷絕對中國革命的援助,公然侵犯中國主權。他們發出的指令很多並不符合中國實際,派來的一些代表和歸國人員有濃厚的「欽差大臣」作風,犯了許多瞎指揮的錯誤,一度幾乎葬送了革命成果。
『柒』 蘇聯對中國的影響具體體現在
正反兩方面都有,好的是都屬於人口和土地大國,怎麼管理怎麼發展、走怎樣的社會模式,蘇聯提供也示範了早期的社會主義案例,中國可以從它身上取其精華去其不足。不好的一方面是蘇聯的後期,從人類民主共和共產逐漸演變成軍國主義、強權主義、洗腦主義、排它主義以及自我主義等。嚴格來說蘇聯對中國政權所在地北方的影響更大,就像俄羅斯對哈爾濱的同化問題一樣,香港地區早期也影響著廣東地區的發展。作為早期的榜樣及發展參照,往往會形成文化、經濟甚至政治共同帶。蘇聯是第一個社會主義原創者,挑戰的是已經存在幾百年甚至上千年歷史的資本主義,利弊都是明顯的,受圍攻是必然的,但欺壓百姓、強權統治、要求高度思想意識統一卻不是必然的,或者說蘇聯模式只適合早期或初級型社會體制,它強調個人與國家在思想行為甚至喜好上都持續高度統一,稍有異響便成為文字獄、思想獄、洗腦獄的殘害對象,這種模式只能存在於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階段,適合工廠化管理,卻難以登上世界級的政治舞台。不管是哪種社會模式,任何公民有個人追求和喜好都是正常的,越是發達的地方,個人的個性自由度越大,而與之相反的是工廠化管理模式,講究削個性求共性,實現高效能的生產追求。這也是後期的蘇聯想把全國變成一個世界級工廠的原因,靠生產力換取外匯與收入,所有國民都變成了統治階層的生產勞動者,打擊及鎮壓所有有機會與其國有體系產生競爭及壯大的私人或集體經濟,導致了當時的蘇聯展示出一種扭曲的社會主義模式,變成了工廠管理主義模式。如何說資本主義是不認可社會主義模式的話,其實說白點的意思就是他們不認可當時的蘇聯從工廠發展模式變成了與董事會鬧革命及比打架人數的模式,資本主義眼中的蘇聯發展模式只是一個工廠模式(但也確實適合當時普遍受教育水平不高、人口數量巨大的蘇聯),他們自身才是行政管理階層,說白點就是坐辦公室的高層,所以高低有本質區別,這就是走商業競爭模式的資本主義當時眼中的走工業發展模式的社會主義。當時的蘇聯受到世界各國圍攻,內外因都有。內因方面蘇聯國民大多並不想成為工廠一員的類型,而當時的蘇聯政府卻需要大量勞動力,所以會嚴肅處理所有的異響分子,導致後來除了所謂的蘇共黨員外,大部分國民並不認可蘇聯的管理。外因方面,如果說德國和蘇聯是分別代表過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軍國主義及偏向型發展重工業的話,無疑德國目前還是比較成功的,但蘇聯卻消失了。都曾經做過對異族大屠殺,但德國的猶太人跑去了美國,而蘇聯的高加索人卻依舊大比例地存在於現俄羅斯。這一點的後遺症也或多或少地印證著蘇聯不被世界接納的原因,而非社會主義不被世界接納。在資本主義圍攻蘇聯的案例中可以看到封閉與自我的弊端,從蘇聯國民常年被壓抑與壓制的後果,全民反蘇聯的情緒中可以看出任何社會模式下的公民都是反對強權與橫蠻統治的。任何年代、任何國家都不可能脫離科學、文化、知識、經濟、公民素質去發展,國家需要強大,但國民求的首先是自身及家庭的穩定與富足。然後才有資格談對國家的奉獻與追隨,蘇聯就是忽略了這個人類天性的基礎需求層面,而偏偏卻又是資本主義牢牢吃透的人性特點。目前某地區的請願其實也是顯示出這種情緒,普通公民的安家樂業發展需求,往往才是大部分人的第一訴求,跟隨國家的要求往往在這個基礎上。首先,贏得了蘇聯及東歐社會主義各國對新中國的援助與支持,為穩定新生政權,維護國家統一做出了重大貢獻。新中國成立後,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率先承認新中國政權,並對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給予了極大支援。
其次,促進建國初期工業增長,奠定了我國重工業的基礎。「一五」期間建立了一系列的重工業基地,為以後工業的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建成了一大批重要工程,修建幾十條鐵路,大大改善我國交通運輸。
再次,採用蘇聯模式使得國家權力高度集中,這對我們在建國初期凝聚民族合力,打退國內外反革命勢力的反撲,突破國際反華勢力的政治封鎖、經濟禁運和軍事包圍,維護國家安全和統一的斗爭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於這種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本身存在嚴重的弊端,從歷史上看,蘇聯模式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產生的負面影響也是深遠的。
一、經濟上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方針,造成國民經濟比例失調,與民相關的輕工業得不到相應的發展,消費資料得不到滿足,最終又制約經濟的發展。否定價值規律和市場機制的作用,造成資源配置不合理,浪費嚴重;排斥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的作用,用行政命令手段管理經濟,把一切經濟活動置於指令性計劃之下,造成經濟效益低下,阻礙了勞動者生產積極性和創造性的發揮。這一套工業體制,正是中國直至今日仍然有所殘存的計劃經濟體制的根本。
二、政治上高度集權,缺乏對黨的監督。蘇聯模式強調了毛澤東在國家政治
經濟生活中至高無上的地位,權利高度集中使得其不可避免的出現決策失誤,並且在實踐中難以得到糾正。其晚年的一些錯誤,對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造成很大的阻礙作用;官僚主義盛行,個人崇拜,個人決定重大問題,個人凌駕組織之上的現象不斷滋長。各種特權現象滋生,助長了不正之風,破壞了社會主義民主。
蘇聯出兵東北
『捌』 蘇俄革命對中國革命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從馬克思列寧主義誕生之後,中國人民便尋找到了一條真正符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對中國共產黨的成長有著重要的影響:1921年,協助中國共產黨的組建。1923,幫助中國共產黨完成「第一次國共合作」,加速了中國革命的進程,在中國革命歷史上出現了轟轟烈烈的大革命。1924年5月援助中國在廣州黃埔建立黃埔軍校。黃埔軍校與以往的軍校不同,把政治教育和軍事訓練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注重培養學生愛國思想和革命精神,依照蘇聯紅軍的樣式。黃埔軍校的成立為國民革命軍奠定基礎,培養了大批人才。國民革命軍成立初期部分軍官為共產黨人,而軍中黨代表更以共產黨居多。
2
2評論
踩
— 你看完啦,以下內容更有趣 —
蘇聯模式對中國革命的影響
一)「蘇聯模式」的萌芽和形成 「蘇聯模式」萌芽於列寧時期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1917年列寧領導的無產階級最終取得了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但連年的戰爭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使得當時的蘇聯(亦稱蘇俄)經濟瀕臨崩潰的邊緣。國內,蘇俄反革命叛亂不斷;國外,帝國主義國家對在資本主義世界裡出現的新生社會主義國家仇恨尤加,不斷對蘇俄社會主義國家進行武裝干涉。在這種內憂外患的情形下,列寧領導的蘇俄政府推行了「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主要內容有:①余糧收集制,將人民大眾的余糧收歸國庫,以應戰時需要;②工業國有化,大力發展重工業,優先滿足戰爭要求;③取消商品貿易,實行國家配給,最大限度地防止社會財富減少;④實行強制勞動,最大可能地創造社會財富。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在當時情況下適應了蘇俄的國內需要,並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這只是「戰時」的需要,一旦離開這一特定時期和特定環境,其弊端就暴露出來了。畢竟,這一政策不符合經濟發展要求,脫離了農民的需求,損害了農民的利益,破壞了工農聯盟。 於是在內憂外患趨於平和後,列寧政府及時改變了這一政策,推行了適合生產力發展要求的「新經濟政策」,其內容有:①以固定的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②恢復商品貿易,推進市場發展;③發展國家資本主義,增加國家財富;④實行按勞分配,取消強制勞動。「新經濟政策」的實質是:在無產階級掌握政權和國家經濟命脈的前提下,通過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發展經濟,緩和工農矛盾,是對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 蘇聯模式的形成:三大運動 列寧逝世後,斯大林執政,推行了包括「工業化運動」、「農業全盤集體化運動」、「政治大清洗運動」等在內的三大運動,促成「蘇聯模式」的形成。 1、工業化運動 其內容主要有:優先發展重工業,特別是優先滿足軍事工業發展的要求;在這種重視重工業、忽視輕工業發展的畸形發展模式下,斯大林政府又提出以「布爾什維克的速度」進行發展的要求,資金的不足更加限制了重工業的發展。在經濟能力有限、無法滿足發展重工業要求的情況下,斯大林政府創設了「貢稅論」,即所謂的工業產品和農業產品的「剪刀差」:提高工業產品的銷售價格,降低農產品的收購價格。政府從中取得「額外收益」,即所謂農民大眾為國家建設支付的「貢稅」。 2、農業全盤集體化運動 即,對農民集體進行公社化,對農村土地進行集體化作業。在面臨時間短,速度快的問題時,斯大林政府以行政命令開路,這在很大程度上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特別是「消滅富農」政策的提出,更加劇了政府和民眾的情緒對立。 3、政治大清洗運動 斯大林政府在政治上堅持「階級斗爭越來越尖銳」的指導思想,推行「大清洗」運動,甚至在運作過程中撇開了司法程序,實行個人專政,將黨政軍高級領導幹部作為重點打擊對象。大量黨政軍高級領導幹部遭到迫害,造成國家人才的極大浪費。 小結蘇聯模式的特點 1、政治方面。 第一,蘇聯實行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尤其是斯大林時期形成的一人專政體制對蘇聯影響深遠;第二,蘇聯實行自上而下的幹部委任制,極力加強對行政幹部的領導和管理;第三,監督機制軟弱低效,特別是斯大林執政時期將中央監察委員會先轉變為黨的監察委員會,後乾脆將其直接取消,導致政府和社會對中央委員會的監督軟弱低效。第四,形成地位特殊的國家安全機關,由斯大林政府直接領導,加強政府的統治。 2、經濟方面 蘇聯實行單一社會主義公有制,堅持將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作為區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根本標志,同時大力推行指令性計劃經濟,限制了市場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3、思想文化方面 文化上推行專制主義,阻礙思想文化的發展。 4、對外關系方面 面臨帝國主義的包圍,蘇聯在外交上推行霸權主義。 (二)「蘇聯模式」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影響 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分為兩個時期:1949年建國至1978年改革開放為第一時期,改革開放至今為第二時期。這兩個時期中國是在繼承和批判「蘇聯模式」的基礎上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的,積累經驗和吸取教訓並存。 第一時期的建設,中國基本上照搬或沿襲了「蘇聯模式」。 建國之初,中國經濟是在蔣家王朝覆滅的破爛攤子上建立的,一貧如洗,舉步維艱。列寧時期推行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被中國政府用來作為支撐經濟和政治的起步和發展的手段,是適應當時的歷史環境和條件的,也起到了發展經濟、鞏固政治統治的作用。特別是在中國共產黨剛取得執政地位的一段時期,在經濟上實行計劃經濟、政治上進行「三反五反」運動、在思想文化上肅清封建主義反動殘余和資本主義腐朽觀念,都取得了很大成效;重工業的優先和強力發展基本滿足了當時斗爭和生產的需要。 但是,在政權基本穩固後,中國出現了和斯大林推行「三大運動」後類似的情形:經濟結構中過於強調重工業的畸形發展和單一化,導致輕工業和其他產業發展的失衡;在「一大二公」觀念指導下的集體經濟大鍋飯發展模式也並沒有產生預期的效果,反而成為阻礙經濟的枷鎖,人民的生產和勞動積極性普遍不高;政治上,黨內黨外派別斗爭不斷,導致大批革命和建設人才流失;在外交上,中國的「一邊倒」策略在中蘇關系緊張後也無法行得通,迫不得已提出「兩個拳頭打人」的外交政策。 種種跡象表明,「蘇聯模式」在中國建國之初,確實起到了促進經濟發展、穩固政治的作用,但是一旦離開那個特定時期和背景,其弊端暴露無遺。不過,這正好印證了馬克思關於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以及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關系的論斷。 改革開放使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進入第二個時期,即對「蘇聯模式」的揚棄時期。 這一時期,經濟上大力發展市場經濟。中國不再將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作為區分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根本標志,而是將他們視為經濟發展的手段,計劃和行政手段也只處於輔助地位;經濟結構不再一味強調重工業優先發展,而是重、輕工業協調發展;政治上,推行社會主義法制和法治理念,不再是一人專政、「人治社會」,而是依法治國、「法治社會」,將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推進到更高層次,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更加完備;思想文化文化上,兼收並蓄,外為中用,古為今用,在堅持馬克思主義主導地位的基礎上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社會建設上,從注重經濟效益,到注重經濟和社會效益並重,再到和諧社會的發展階段,更加科學理性。 總之這一時期,中國政府將「蘇聯模式」改造成適應中國發展的「中國模式」,基本適應了中國的現實和國情。 (三)前車之鑒,後事之師 總而言之,「蘇聯模式」在蘇聯和中國適用時的起起落落、成敗兼蓄,恰好論證了馬克思科學社會主義中關於社會發展的理論,即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關系。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和需要,當生產關系不適應生產力發展時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並最終被生產力拋棄,而由新的生產關系取代來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一定要為經濟基礎服務,上層建築不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要求時,必將被經濟基礎突破,由經濟基礎衍生新的上層建築以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
『玖』 蘇聯解體對我國的影響有哪些
如果說前期的蘇聯對於新中國來說是一個有力的肩膀,是一把遮風擋雨的大傘,那麼,後期的蘇聯就徹底變成了卧榻之側的惡熊了。自從斯大林去世後,赫魯曉夫上台,中蘇關系就逐漸惡化,最終在上個世紀60、70年代走向全面對抗。
當時,中蘇之間不僅爆發了珍寶島沖突、西北邊境沖突等一系列武裝對抗事件,蘇聯還拉攏中國周邊的其他國家,對我國進行打壓。典型的如印度、越南,正是在蘇聯的支持下,才爆發了後來的多次大規模戰爭。
蘇聯解體之後,來自北方邊境的軍事壓力徹底解除,中國內地再也不用擔心北方邊境地區百萬蘇軍的鋼鐵巨獸了,從此可以安心發展經濟,著手進行中華民族的全面崛起的偉大事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