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的地理名稱
下面這些是中國幾大分區的名稱和所代表的位置,至於你說的關中什麼的都是籠統的分區,是不規范而且劃分也並不嚴格的,每一個省就有好幾個方向說,說不過來
1.東北:東北三省和內蒙古一部分,包括遼寧,吉林,黑龍,大興安嶺東部地區
2.西北 :位於大興安嶺以西,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和長城以北,包括內蒙古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和甘肅省的西北部
3.華北 :指中國北部2省2市1區所在的區域,包括河北省、山西省、北京市、天津市和內蒙古自治區的部分地區
4.華中 :在自然地理上指中國秦嶺、淮河以南,南嶺以北,巫山、雪峰山以東長江流域。包括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浙江省、上海市和河南省、安徽省、江蘇省的部分地區。
5.華東 :一般指中國東部6省1市所在的區域,包括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東省和上海市
6.西南 :一般指西南部1市3省1區,包括重慶市,四川省、雲南省、貴州省和西藏自治區
7.華南 :指中國南嶺以南及武夷山以東地區,包括福建省、廣東省、海南省、台灣省、廣西壯族自治區。
㈡ 地理名詞彙編有哪些
九州傳說中的我國上古行政區的劃分。西漢以前,認為「九州」系禹治水後所劃分;東漢以後,有的認為九州是周制,有的認為九州是殷制。具體州名未有定說。《尚書》作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呂氏春秋》有幽州而無梁州;《周禮》有幽、並州而無徐、梁州;《爾雅》有幽、營州而無青、梁州。各家所說各州境界,也有一些出入。
八荒八為東、東南、南、西南、西、西北、北、東北八面方向;荒,荒遠之地。《說苑·辨物》:「八荒之內有四海,四海之內有九州。」「九州」指中原地帶,「八荒」指離中原極遠的地方。
郡縣我國古代的地方行政區域。春秋時「縣」大「郡」小,秦代郡大縣小。秦統一後分全國為36郡,後來又增加為40郡。漢高祖劉邦分為62郡,區域變小了。隋唐時改郡為為「州」。縣制始於春秋戰國,秦代縣屬郡,一個郡管轄幾個縣。漢代郡國並存,國以下也有縣。隋唐以後縣隸屬於州或府。
國周代分封諸侯,每個諸侯都建立一個「國」。秦代取消分封制,不存在國。西漢實行郡、國並置之制,國是漢代諸侯王的封域,也是行政區。國的區域與郡相當,所以常連稱「郡國」。
道地方一級行政單位。唐代將全國分為十「道」,後分為十五道,大略相當於漢代的州,隸屬於中央的監察區。北宋初沿襲唐制,分全國為十三道,不久即廢,改道為路。清代又恢復道,它的范圍較小,屬於省管轄,但比府、州為大。
路北宋廢道為「路」,初為徵收賦稅、轉運漕糧而設,後來逐漸帶有行政區劃和軍區的性質。最初分全國為十五路,後來分為十八路、二十三路。南宋失北方之地,仍以勢力所及分路十六,如福建路、廣東路、廣西路、湖南路等,和今天的省名相同,區域也大致相當。元代也有路,但比宋代小,相當於州、府。
省最初是指宮禁之地,魏晉時成為中央政府機關的名稱,金代開始有了「行省」,它是中央尚書省的臨時派出機關。元代省成為正式的一級地方行政區劃。全國劃分為12個大行政區,中央政府直轄的稱中書省(元時中央政府即是中書省,同時中書省在元及明初亦是政區名,指直隸中書省的地區),另外分設11個「行中書省」,也簡稱「行省」。明代改行省為承宣布政使司,但一般習慣上仍稱「省」,而中央機關已不再用省的名稱,於是「省」就專指最高一級地方行政區。清沿襲明代制度,分全國為十八省,「省」一直沿襲到現在,雖省的數量增加,但它作為最高一級地方行政區劃的性質沒有改變。
州相傳堯時,分天下為九「州」,即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依《尚書》說)。冀州相當今河北省南部和山西省東南部一帶;兗州相當今河南省北部和山東省西南部一帶;青州相當今山東省東部和北部;徐州相當今河南省東南部、安徽省東北部、山東省南部和江蘇省北部地區;揚州相當今安徽省南部、江蘇省中南部以及江西省東部、浙江省和福建省部分地區;荊州相當今湖南、湖北兩省及河南、貴州、廣東、廣西部分地區;豫州相當今河南省南部、安徽省北部一帶;梁州相當今陝西省南部、四川省東部地區;雍州相當今陝西省和甘肅、寧夏的部分地區。舜時為十二州,增加了幽、並、營三州。到了漢代,又增加交州、朔方。三國時,共十八州。晉初分為十九州,後又分為二十一州,從漢到南北朝,州基本上是監察區,有時也是行政區。從南北朝起,州的范圍逐漸縮小了,當時江南的州實際上與郡無異。在唐代,全國共有300多個州,是行政區,但大的州,也可稱為「府」。明清統一改州為府。
府依唐代制度,大州稱為「府」。唐代府隸屬於道,宋代府隸屬於路。元代的府,有的隸屬於路,有的直轄於中央。明清改州為府,一府管轄幾個縣。
軍「軍」是宋代的行政區域,一個軍等於一個州或府,隸轄於路。如宋代的平定軍即清代的平定州,宋代的南安軍即清代的南安府,可見軍和州府相當。
山東(1)戰國、秦、漢時代,通稱華山或崤山函谷關以東為「山東」,泛指戰國時秦以外的六國領土。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的「山東」,指在華山以東包括作者故鄉蒲地(今山西省永濟縣)一帶。(2)春秋時的晉國、建都平城時代的北魏、五代時的晉國,均地居太行山西,所以稱太行山以東為山東。(3)金代開始,山東即指現山東半島一帶,成為行政區域名。
山西戰國、秦、漢時代,通稱崤山或華山以西為「山西」,即「關中」(今陝西省一帶),後來指太行山以西的區域為山西。元代開始,山西成為行政區域名。
江東一名江左。長江在蕪湖、南京之間作西南偏南、東北偏北流向,隋唐以前是南北往來主要渡口的所在。自此以下的長江南岸地區(即今蘇南、浙江及部分皖南地區),習慣上稱為「江東」。三國時這個地區是孫權的根據地,所以當時又稱孫吳統治區為江東。
江表泛指長江以南地區。在中原人看來,該地區在江外,故稱「江表」。赤壁之戰中魯肅所稱「江表英豪」,即指東吳的英雄豪傑。
江南泛指長江以南。古代一般指今湖南、江西及湖北的江南部分,近代專指今蘇南和浙江一帶。唐代「江南」又為十道之一,轄境相當今浙江、福建、江西、湖南等省及蘇皖二省的長江以南,湖北、四川省江南的一部分,以及貴州省東北部地區。宋代是十五路之一,轄境相當今江西及安徽省長江以南和江蘇省江南茅山以西地區。
河東戰國至漢時指今山西省西南部,唐以後泛指山西省。因黃河經河套後,流向由北向南,本區位於黃河以東而得名。秦代開始設河東郡,唐代設河東道,宋代設河東路,除唐代河東道包括今山西省及河北省西北部內外長城之間,其他轄境均在今山西省內。
關外(1)秦、漢、唐定都陝西的王朝,稱函谷關或潼關以東地區為「關外」。(2)明清稱今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為關外,因位於山海關以外得名。
關內(1)古代在陝西建都的王朝,通稱函谷關或潼關以西王畿附近叫「關內」。(2)明清稱山海關以西地區為關內。另外,今四川省康定縣以東地區亦稱為關內。
關西漢、唐時泛指函谷關或潼關以西地區為「關西」。
西垂殷周時對西方邊地的泛稱,相當於今甘肅省東南部一帶。
中原狹義的「中原」指今河南省及其附近地區,廣義的中原指黃河中下游地區,或指整個黃河流域,和中土、中州是同義詞。陸游《示兒》:「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詩中的「中原」,系指淮河以北淪陷在金人手中的地區。
關中相當今陝西中部平原(渭水流域)地區,因春秋戰國時地屬秦國而得名。白居易《秦中吟》之秦中,即指陝西中部平原地區。
劍外四川省北部有劍門關,關南的蜀中地區稱「劍外」。唐代京都長安在劍門關東北,以長安為中心,稱此關以南地區為劍外。杜甫詩句「劍外忽傳收薊北」,劍外,即指劍門關南的蜀中地區。
塞外「塞」指長城要塞。「塞外」又名塞北、朔北、漠南。指長城以北,今內蒙古自治區的中部和西部一帶。
西洋明代把今南海以西(約自東經110度起)的海洋及沿海各地(包括印度、阿拉伯半島和非洲北部),統稱為「西洋」。永樂至宣德年間鄭和七次遠航南海,通常稱為下西洋。明末清初以後,西洋泛指大西洋兩岸即歐、美各國。
南洋我國唐朝時候,由於歷史原因,不少人遠渡重洋,到現在的東南亞一帶謀生。聚居在東南亞各地的華僑越來越多,華僑就把東南亞稱做「南洋」。「南洋」包括11個國家。在中南半島上有越南、寮國、柬埔寨、泰國、緬甸、馬來西亞、新加坡,馬來群島上有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東帝汶、汶萊等。
東洋這名詞字面上的意思是東面的海洋。除了代表日本以外,還可以代表東亞地區。而東洋的說法,是相對南洋、西洋而有的說法。明朝初期以婆羅洲的汶萊為界,以東稱為東洋,以西稱為西洋,故過去所稱南海,西南海之外,明朝稱為東洋,西洋。不過,近代中國通常用它指稱日本,可作日本一詞的別稱。
華陽相當今陝西秦嶺以南,包括漢中和四川、雲南、貴州一帶。因這些地區均在華山之陽而得名。東晉常璩(qú)所著《華陽國志》即記載此地區的歷史。南朝時曾設華陽縣、華陽郡,轄境亦在此地區之內。
兩淮宋熙寧後分淮南路為淮南東、西二路,簡稱淮東、淮西,合稱「兩淮」。元代以後,指江蘇省長江以北的淮南、淮北二鹽場。
三楚秦漢時分稱戰國楚地為西楚、東楚和南楚,即「三楚」。西楚在淮水以北,泗、沂水以西,當今豫東、皖北和江蘇省西北部一帶。秦亡後,項羽曾於西楚的彭城(今徐州)建都,國號亦為「西楚」。東楚約當今江蘇(除西北部以外)、安徽東南部及浙江北部地區。南楚約當今安徽西南部及江西、兩湖一帶。
三都、兩都東漢時的「三都」為東都雒(luò)陽(即洛陽,在今洛陽市東北)、西都長安(漢城在今西安市西北)、南都宛(yuàn,在今河南南陽市)。唐代的三都指東都洛陽(三國魏時改「雒」為「洛」)、北都晉陽(在今太原市)以及京都長安。左思《三都賦》所指三都,是三國時的蜀都成都、吳都建業(在今南京市)和魏都鄴(在今河北省臨漳縣附近,故城早已毀)。班固《兩都賦》所指「兩都」,是東都雒陽(東漢的國都)和西都長安(西漢舊都)。唐代的兩都指東都洛陽、西都長安;五代則指東都開封府和西都河南府。
五京、兩京唐代的「五京」,指東京河南府(在今河南省洛陽市東北)、北京太原府(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南京成都府(在今成都市)、西京鳳翔府(在今陝西省鳳翔縣)、中京京兆府(在今陝西省西安市)。東漢的「兩京」,指首都雒陽和西漢舊都長安。宋代則以東京開封府(今河南省開封市)、西京河南府(洛陽)為兩京。明代永樂以後,兩京指京師順天府(在今北京市)和南京應天府(在今南京市)。
五嶺越城、都龐、萌渚、騎田和大庾五嶺的總稱(一說有揭陽嶺而無都龐嶺),綿亘於湘、贛、桂、粵邊境地區,為長江、珠江分水嶺,又名南嶺。其中以越城嶺(2118米)最高。大庾嶺古稱梅嶺。毛澤東《七律·長征》「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所指「五嶺」,即此。
函谷關故址在今河南靈寶縣東北,因關在谷中,深險如函(匣子)而得名。公元前241年,楚、趙、魏、韓、衛合縱攻秦,至函谷關敗還,當時該關亦為秦國與關東六國的分界。崤山東自河南新安縣境,西迄潼關,高峰凌絕,形勢險要。賈誼《過秦論》「秦孝公據崤函之固」,即指此。
易水在河北省西部,有中、北、南3條支流。源出易縣境,流人南拒馬河,最後注入大清河。荊軻所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即指此水。
陽關西漢置,故址在今甘肅孰隍縣西南古董灘附近,因在玉門關之南,故名。王維《送元二使安西》「西出陽關無故人」中的陽關,即指此。
㈢ 中國古代地理的一些名詞 像中原 江南這些。。要全一點的。。帶江南內的一些主要地區名解釋。。。
瓊州
百越-----中國古代南方越人的總稱。分布在今浙、閩、粵、桂等地,因部落眾多,故總稱百越 。亦指百越居住的地方。也叫「百粵」、「諸越」。
嶺南---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嶺南,是指中國南方的五嶺之南的地區,相當於現在廣東、廣西、海南全境,以及湖南、江西等省的部分地區。歷史上,嶺南也包括曾屬中國皇朝統治的越南紅河三角洲一帶。越南脫離中國獨立後,「嶺南」之概念逐漸將越南排除在外。由於行政區劃的變動,現在提及到「嶺南」一詞時,特指廣東、廣西和海南三省區,江西和湖南部分位於五嶺以南的縣市並不包括在內。
楚----惟楚有才,於斯為盛----湖南長沙。長沙有文字可考的歷史長達3000多年(文化聖人、萬世師表孔子誕生於公元前551年),因屈原和賈誼的影響而被譽為「屈賈之鄉」,又稱「楚漢名城」;這里山清水秀,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千年嶽麓書院素有「惟楚有才,於斯為盛」的美譽。
瀟湘---指的是湖南湘江吧
南昌:滕王閣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南昌,為漢豫章郡治。唐代宗當政之後,為了避諱唐代宗的名(李豫),「豫章故郡」被篡改為「南昌故郡」。所以現在滕王閣內的石碑以及蘇軾的手書都作「南昌故郡」。 洪都:漢豫章郡,唐改為洪州,設都督府。
〕星分翼軫,地接衡廬 星分翼軫:古人習慣以天上星宿與地上區域對應,稱為「某地在某星之分野」。據《晉書·天文志》,豫章屬吳地,吳越揚州當牛斗二星的分野,與翼軫二星相鄰。翼、軫,星宿名,屬二十八宿。 衡:衡山,此代指衡州(治所在今湖南省衡陽市)。 廬:廬山,此代指江州(治所在今江西省九江市)。
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 襟:以……為襟。因豫章在三江上游,如衣之襟,故稱。 三江:太湖的支流松江、婁江、東江,泛指長江中下游的江河。 帶:以……為帶。五湖在豫章周圍,如衣束身,故稱。 五湖:一說指太湖、鄱陽湖、青草湖、丹陽湖、洞庭湖,又一說指菱湖、游湖、莫湖、貢湖、胥湖,皆在鄱陽湖周圍,與鄱陽湖相連。以此借為南方大湖的總稱。 蠻荊:古楚地,今湖北、湖南一帶。 引:連接。 甌越:古越地,即今浙江地區。古東越王建都於東甌(今浙江省永嘉縣),境內有甌江。
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窮:窮盡,引申為「直到」。 彭蠡:古代大澤,即今鄱陽湖。 衡陽:今屬湖南省,境內有回雁峰,相傳秋雁到此就不再南飛,待春而返。 浦:水邊、岸邊。
彭澤:縣名,在今江西湖口縣東,此代指陶潛。陶潛,即陶淵明,曾官彭澤縣令,世稱陶彭澤。
吳會(kuài):秦漢會稽郡治所在吳縣,郡縣連稱為吳會。吳郡,治所在今江蘇省蘇州市。
蘭亭已矣,梓澤丘墟 蘭亭:在今浙江省紹興市附近。晉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上巳節,王羲之與群賢宴集於此,行修禊禮,祓除不祥。 梓澤:即晉·石崇的金谷園,故址在今河南省洛陽市西北。
勢拔五嶽掩赤城:山勢超過五嶽,遮掩住了赤城 拔:超出。五嶽:東岳泰山,西嶽華山,中嶽嵩山,北嶽恆山,南嶽衡山。赤城:山名,在今浙江天台縣北,為天台山的南門,土色皆赤。
我暫時找到這些了
㈣ 地理專業術語
地理專業術語有:
1、水循環和洋流類:
常見地表水用語:淡水資源、河川徑流、冰川融水、季節性積雪融水。
常見水循環用語:海陸間循環、海上內循環、陸上內循環、地表徑流、資源型缺水、水質型缺水。
常見洋流用語:風海流、季風洋流、寒流、暖流、漁場、增溫增濕、降溫減濕。
2、地理區位類
常見農業區位因素用語:自然因素:地形、土壤、氣候(光照、熱量、降水、晝夜溫差)、水源(灌溉水源)等。社會經濟因素:市場、交通運輸、政策、勞動力、科技、工業基礎等。
常見工業區位因素用語:自然因素:位置、土地、水源等。經濟因素:農業基礎、原料、燃料、市場、交通、勞動力、技術、資金、地價等。社會因素:政策、個人偏好、工業慣性、社會協作條件、國防安全需要、社會需要、歷史條件等。
常見城市區位因素用語:自然因素:地形、氣候、河流等。社會經濟因素:自然資源、交通、政治、軍事、宗教、科技、旅遊等。
3、土地利用類型:耕地、林地、草地、建築用地等。
4、植被類型:森林、草原、荒漠。
5、農業地域類型 水稻種植業(季風水田農業)(如亞洲)、商品穀物農業(如美國)、現代混合農業(如澳大利亞)、 大牧場放牧業(如阿根廷)、乳畜業(如西歐、美國五大湖周圍)。
6、農業區位因素:氣候、地形、土壤、水源、市場、交通、科技、政策。
7、耕地類型:水田、旱地。
8、耕作制度:一年一熟、一年兩熟、兩年三熟。
9、農業(結構)生產部門: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
10、糧食作物:水稻、小麥、玉米
11、工業區位因素:土地、資源、勞動力、交通、市場、技術、政策。
12、工業類型:原料指向型工業、市場指向型工業、動力指向型工業、技術指向型工業、勞動力指向型。
13、交通運輸方式:鐵路、公路、水運(河運和海運)、航空、管道運輸。
14、人口增長模式:原始型(「高高低」)、傳統型(「高低高」)、現代型(「三低」)。
15、城市外部形態(城市地域形態或城市空間形態):團塊狀、組團狀、條帶狀或放射狀。
16、城市空間結構:同心圓、扇形、多核心模式
17、城市的布局形態:集中緊湊式、分散疏鬆式。
18、城市功能區:住宅區、商業區、工業區
19、城市化問題:環境污染嚴重、交通擁擠、居住條件差、就業困難、社會秩序混亂。
20、溫度帶:熱帶、亞熱帶、溫帶(中國還可細分為暖溫帶、中溫帶、寒溫帶)、亞寒帶、寒帶。
21、干濕地區劃分:濕潤地區、半濕潤地區、半乾旱地區、乾旱地區。
22、陸地地形類型:山地、高原、平原、丘陵、盆地.
23、我國14大地形區: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雲貴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柴達木盆地、四川盆地,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遼東丘陵、山東丘陵、東南丘陵。
㈤ 講給孩子的中國地理好詞好句
1、我國領土四端:頭上頂著黑龍江,腳踩曾母暗沙島,嘴喝兩江匯合水,帕米爾上擺擺尾。
2、中國十四鄰國名稱:東朝鮮、北蒙古,東北、西北俄羅斯,西部哈吉塔阿巴,西南印度尼不丹,南部還有緬老越。
3、中國的行政區劃:兩湖兩廣兩河山,四市四江福吉安,雲貴川蒙青陝甘,新藏兩寧加海南,港澳是我好河山,台歸之日盼團圓。
4、香港特別行政區:珠江口東是香港,素稱明珠和天堂。
新界九龍香港島,發展經濟各有長。
進口原料搞生產,電子鍾表和服裝,銀行如林船如梭,金融中心自由港。
九七回歸更發展,一國兩制好主張。
再來一組
1、「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形象地反映了垂直地帶性。
2、「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春雨是指暖鋒天氣。
3、「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適用於赤道地區。
4、「孤帆遠景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是指長江的中游。
5、你是北大西洋暖流,我是摩爾曼斯克港,因為你的到來,我的世界成了不凍港。
6、你的足跡徘徊與北回歸線和南回歸線之間。
7、地球繞著太陽轉,於是我們擁有了一年四季。
8、當燦爛的太陽跳出東海的碧波,帕米爾高原依然是群星閃爍。
9、千島寒流遇到日本暖流時,會溫暖整個海域。
10、你是摩爾曼斯克,我是北大西洋暖流,你應該被抱緊有風我來頂。
㈥ 中國地理名詞解釋
中國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的西岸。領土遼闊廣大,陸地總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僅次於俄羅斯、加拿大,居世界第3位,第四位為美國。差不多同整個歐洲面積相等。
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山地、高原面積廣大。東西相距約5000千米,大陸海岸線長達18000多千米,氣溫降水的組合多種多樣,形成了多種多樣的氣候。
省級行政單位總共34個,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
人口的突出特點是人口基數大,人口增長快,民族眾多。資源豐富,但人均資源佔有量相對較少。中國可分為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藏地區四大部分。
㈦ 求中國古代地理名詞,要古今異義的,比如江左,山東,中國之類的,請盡量全一些
中國(古義中原,今義PRC簡稱);河西(古義黃河陝西部分,今義河西走廊);山東(古義崤山以東,今義山東省);關東(古義函谷關以東,今義東北);河北(古義黃河以北,今義是河北省)。
㈧ 快點幫我想想50個地理名詞誒,還要解釋。
★盎格魯撒克遜美洲——
北美洲,就經濟政治地理而言,是指美國南部國界以北的美洲,即通常所說的盎格魯撒克遜美洲。美國和加拿大占據了北美洲的絕大部分,這兩個國家受英國殖民(盎格魯-撒克遜民族)的影響極大主要語言為英語,與主要受西、葡文化影響的拉丁美洲有顯著區別。
★欽諾克風——
春夏之交,在40°N以北,落基山以東的大平原地區,西風在翻越落基山脈後,氣流下沉,於落基山東麓形成的焚風叫做欽諾克風。(歐洲的焚風叫布拉風)
★陽光地帶——
美國的「陽光地帶」是七十年代出現的概念,一般指北緯37°以南地區,大致范圍是:西起太平洋沿岸的加利福尼亞州,東到大西洋沿岸的北卡羅來納州,北至密西西比河中游,南到墨西哥灣沿岸的一個區域。陽光地帶之意為:南部「日照充足,氣候溫和,適宜人類居住地帶」,亦有「這一地帶各行各業蓬勃發展,經濟日趨繁榮」之含義。這個昔日以貧困落後,種族歧視,人口外流著稱的地區,由於其低廉的房價吸引人口的大量遷入,隨著人口的遷移,以及當地豐富的能源、農業資源,吸引著美國的新興工業在南部的布局,從而形成了美國三大工業區之一的南部工業區。我們稱之為美國的「陽光地帶」。
★普列利亞群落——
是北美溫帶高草原植物群落。多分布於落基山脈以東,密西西比河以西。草被由1.5米高的禾本科植物組成,土壤肥沃,腐殖質多,春季開滿鮮花。適宜發展牧業。
★希列亞群落——
南美的熱帶常綠雨林一般稱為希列亞群落。植物種類成分極其豐富,而且相互雜生,很少形成純林,多南美特有種。樹高可達80—100m,有些樹種在樹干底部生有板狀根。
★沙巴拉群落——
在亞熱帶夏干氣候條件下,植物一般具有常綠、葉片硬、光滑等生態特徵,一般多為高於2米的落葉灌木。這種類型的植物在南美洲的40°—30°N的太平洋沿岸地帶,從不列顛哥倫比亞向下延伸到下加利福尼亞有典型分布,稱沙巴拉群落(歐洲稱馬基群落),與之相搭配的土壤是褐色土。
★坎普群落——
受熱帶干濕季氣候的影響下,分布於巴西亞馬遜河與巴拉那河間的巴西高原上的稀樹草原,稱為坎普群落。因排水良好,易受乾旱。多禾本科植物,雙子葉草本植物則以豆科和菊科占優勢。
★里雅諾群落——
受熱帶干濕季氣候的影響下,分布於奧里諾科平原的稀樹草原稱里雅諾群落,它的外貌和種類成分與坎普群落有一定差異。由於地勢較低,雨季遭受定期泛濫,土中水分較充足,草被生長非常茂盛,多為2m 以上的高草,以禾本科、莎草科以及菊科為主。
★潘帕斯群落——
占據著30°S 以南的大陸東岸地區,包括巴西高原南緣、烏拉圭、阿根廷的河間區南部以及潘帕斯東部。這里氣溫年較差不大、降水季節分配比較均勻的亞熱帶濕潤氣候,應該宜於森林發育,但實際上除了沿河兩岸有走廊林外,基本為無林草原,一般稱潘帕斯群落。草類中占優勢的是硬葉禾本科植物還有多種多樣的雙子葉植物,特別是菊科植物。豆科植物較少是該群落的一大特點。此外,由於植被發育歷史不長,所以特有種比較貧乏。
★嶺谷區、瀑布帶都市
阿巴拉契亞山脈大的西南區自動向西依次排列著山麓台地、藍嶺、嶺谷區和阿巴拉契亞高原幾個地貌單元。山麓台地和藍嶺岩性古老,與海岸的陡崖相銜接,河流至此陡落,形成著名的瀑布線,其間分布著眾多城市。藍嶺是崎嶇的山地。嶺谷區以上古生代沉積岩為主,有一系列平行褶皺和沖斷層,在地形上呈嶺谷相間的特徵,分布著縱橫交錯的水系。阿巴拉契亞高原包括阿勒格尼高原和坎伯蘭高原,地勢較為平緩。
★托納托風
因為大平原春季增溫較快,形成熱低壓中心,形成的陸龍卷風。美國境內落基山以東,五大湖以南,春夏皆有,春季最多。
★拉丁美洲
指美國以南的美洲地區,地處北緯32°42′和南緯56°54′之間,包括墨西哥、中美洲、西印度群島和南美洲。因長期曾淪為拉丁語組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現有國家中絕大多數通行的語言屬拉丁語族,故被稱為拉丁美洲。
★桑鮑人
黑人和印第安人的混血種人稱為桑鮑人
★中美地峽
即中美洲,位於墨西哥以南、哥倫比亞以北的美洲中部狹長地帶,東臨大西洋的加勒比海,西瀕太平洋。包括7個國家:瓜地馬拉、薩爾瓦多、宏都拉斯、尼加拉瓜、哥斯大黎加、巴拿馬和貝里斯。
西北地區東部:具體在陝西、寧夏、甘肅三省地區
華北大部:還用解釋嗎?
東北地區南部:即遼寧南部地區。特指大連、丹東等地。
黃淮:黃河與淮河流域。在這個地區里,有山東、安徽北部、河南、河北南部、江蘇北部等省所在地區。
漢水流域:指湖北地區
江淮:指安徽南部、江蘇南部、上海、湖北、等省所在地區
江南大部:江南包括浙江、湖南、湖北、江西、福建、廣東、廣西等省。
華南大部:華南地區包括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海南五省。
1.中緯度地區指的是:30---60SN之間的地區!
回歸線兩側和沿海地區降水多`內陸少,--錯!沿海地區如有寒流經過,降溫建濕則乾旱!
2.陸上國界線:就是接壤的國土分界線嘛,與之相應的有海界線和空界。
大陸海岸線:也就是有領海的國家,和海接觸的那部分地區,稱之為大陸海岸線。
它們的區別:前一個是之陸地上與其他國家接壤的地方,後一個是與海接壤的地方。
3.領水面積指一個國家境內的水域面積之和。包括內陸水域和海域。
管轄的海域面積:就是一個與海接壤的國家,在國土12海里(1海里=1.852公里)的范圍內的所有海岸面積。
它們的區別:前一個包括後一個,前一個是國家范圍內所有的水域,後一個只是海域
哈哈,不知道對你有用沒有,我剛才網路粘貼的!忽忽~
㈨ 中國歷史地理的名詞解釋有哪些
歷史方面的有:四大書院 八大古都 四大名樓 淝水之戰 赤壁之戰 貞觀之治 安史之亂 王安石變法 王叔文變法及八司馬 土木堡慘敗 等等.
地理方面的有:1梅雨初夏季節在江淮地區經常出現的一種大范圍的降水氣候特徵.降水豐沛相對濕度大、雲量多、風力、大氣悶熱.
2.寒潮冬半年降溫幅度較大的大氣現象.標准日降溫高於10度溫度天距平高於10度溫度頁距平高5度.
3.伏旱發生在七月下旬八月上旬即梅雨過後在副熱帶高壓控制下形成的乾旱天氣現象.
4.干濕度地帶性海陸分布及其對比關系形成了大陸性氣候和海洋性氣候的差別大陸內部和東西兩岸各植被類型的差別以及景觀的干濕度差別這種差別常呈經度分異的方向變化故習稱為經度地帶性或稱為干濕度地帶性.
5.灘塗海陸之間的交接地帶其地貌沉積、土壤都與潮汐、海浪及泥沙來源密切相關.
6.黑潮暖流北太平洋副熱帶總環流系統中的西部邊界流具有流速強流量大流幅狹窄延伸隧道高溫高鹽等特徵為其特色其潮流因水色深藍遠看似黑色故謂黑潮.
7.冷島效應綠洲內部防護林和農作物使風速減速蒸散強烈使用相對濕度增加下墊面的改變使溫度變幅減小且平均值低於周圍荒漠.這些特點不僅有利於綠洲化過程持續進行還對綠洲邊附近的荒漠侵襲起著某種抑製作用.
8.土地資源從自然屬性看是指地質、地形、氣候、水文、植被和土壤等要素組成的自然綜合體其性質取決於土地要素的組合關系和綜合特點.從社會屬性看是具有可促使發展農業生產的具有經濟特徵的社會財富.
9.地域分異規律指整個景觀或地理環境各組成成分按確定方向發生有規律的空間分異現象.10.區域文化形成於一定地區的地理單元內的以一定地域概念為基礎的相對明確的地域范圍內形成的系統文化.
11.傳統文化是指在中國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並沿傳下來的具有一定特色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