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如何走出

中國如何走出

發布時間:2022-02-07 23:23:23

中國如何走出道德困境

2016年春運大幕已經拉開。圖為志願者在北京西站站前廣場為旅客服務,倡導文明出行。新華社發
新春臨近,億萬國人已經進入「春運」周期。浩浩盪盪的返鄉大軍和外出旅遊的人群中,種種不和諧的「小事」又一次集中爆發:「中國式過馬路」、在火車上搶座位、用酒店毛巾擦皮鞋……
每到節假日,總有與節日氣氛相悖的不文明事件搶佔新聞頭條,一次次拷問著國人脆弱的公德意識。不僅如此,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此類事件已經漂洋過海、走出國門:中國旅客在泰國航班上大吵大鬧、在埃及神廟塗鴉、在歐洲痛打便利店店員……一些網友直呼「丟人丟到了國外」,國際媒體也開始討論:中國人的文明素質能否與GDP同步增長?
如今的中國,是否面臨著公德危機?應該如何看待公共生活中並存的「醜陋」和「美好」?怎樣塑造中國人的公德意識和良好形象?記者就此進行了采訪。
1.現狀:不文明現象讓人憂
「去年有一次因為台風天氣造成列車晚點,有些旅客不聽任何解釋,就把我們圍起來指責、漫罵,有的動手打人、用安全錘把車窗敲碎,還有人把車票直接摔在了我的臉上。」說起旅客的種種不文明行為,官淼至今仍心有餘悸。
官淼是京滬高鐵G13次列車的車長。從2007年開始,她就工作在京滬鐵路大動脈上。從普通車、動車到高鐵,官淼見證了中國鐵路的飛速發展,也見證了國人文明素質的點滴變化。
「現在大多數旅客都能自覺維護好車上的公共秩序,不過還是會有人不太注意,比如,用電腦、手機等看視頻、聽歌時不戴耳機,聲音放得特別大;穿著鞋直接踩在座椅和小桌板上;任憑孩子在過道里吵鬧、嬉戲等。」官淼列舉了旅客的各種不文明行為。
作為首都圖書館的圖書管理員,王女士也有類似的煩惱:一些讀者高聲喧嘩、吃東西喝飲料、在書本上隨意塗畫……
「總是有一些不遵守閱讀秩序的讀者,真的很讓人頭疼。」面對記者,王女士無奈地搖搖頭,「桌子上明明放著『禁止喧嘩』的牌子,我也專門提醒過說話要輕聲細語,可他打電話的聲調還是那麼高。」
如今,逐漸富裕起來的中國人越來越追求生活品質的提升,旅遊休閑成為重要的娛樂方式。據統計,2015年我國接待國內旅遊人數接近40億人次,出境游達1.2億人次。伴隨著「旅遊熱」,不文明旅遊現象不斷被曝光。有學者把不文明旅遊總結為「五不」:不修邊幅、不講衛生、不懂禮儀、不守秩序、不遵法規。
2.成因:傳統模式難解公德問題
「我國民所最缺者,公德其一端也。」一百多年前,梁啟超就曾敏銳地指出中國人公德缺失的問題。
一百多年後,困擾依舊,甚至影響到了中國人的國際形象。公德缺失為什麼會成為頑疾?
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倪素香認為,在中國傳統道德文化中,道德規范是以家族為本位的,重視私德是其主要特色,而社會公德內容則較為貧乏,這與我國傳統的社會結構有一定的關系。
「從現實來看,市場經濟的發展必然要打破傳統血緣關系的狹隘視野,廣泛建立起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合作與交流的關系,必然要由『熟人社會』邁向『陌生人社會』,由鄉村邁向城市,而當今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社會公德規范尚處在建構和培育的過程中。」倪素香說。
中國倫理學會會長、清華大學教授萬俊人也表示,現代社會是一個日趨公共化的開放社會。傳統的家族式、地方性或特殊群體性的「熟人型」道德倫理,已不足以應對日益開放的公德問題。只有基於健全的現代法律秩序和現代社會的公共價值理念,公共道德才能獲得廣泛的價值認同,形成引領社會發展的力量。
中國社會科學院旅遊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劉思敏對不文明旅遊現象進行了研究,結論是人在兩種情況下行為最容易失范——一種是在休閑中釋放壓力和放鬆心情時,另一種是脫離了自己所生活和熟悉的群體或習慣時。「旅遊作為一種新興的消費方式,正好符合這兩種情形。」
3.解讀:極端個案不代表整體素養
「近年來出現的種種不文明行為,說明公德建設還任重道遠,但並不意味著中國社會面臨著嚴重的『公德危機』。」倪素香表示,總體上人們的文明意識是不斷提高的:「這段時間如果到車站、碼頭觀察一下,你肯定能看到不文明行為,但也會發現互相幫助、體諒的旅客非常多,可以說處處都有真善美;自覺遵守當地風俗習慣、舉止文明的遊客也越來越多。」
為什麼公眾會產生「世風不古」的印象?倪素香分析,一方面是因為公德是全民性的道德規范,內容上具有簡單性、易行性,如果沒有做到,就會產生不良社會影響,造成底線倫理失守。另一方面,由於部分媒體特別是網路媒體和自媒體對一些負面事件具有很強的敏感性,加之傳播速度快,很容易抓住公眾眼球。
「對不文明旅遊行為,要具體分析。有些是無心之過,是遊客把自己的不良生活習慣帶到公共領域中來了;有的則是遊客不了解旅行地的風俗習慣所致;還有一種比較惡劣的情況,就是遊客素質低下故意為之,但這只是極少數。」中青旅質監合規部總監李廣說。
在萬俊人看來,我國正處於社會加速轉型的關鍵期,公德領域呈現出「感天動地」與「觸目驚心」並存的兩極狀態,既有層出不窮的「最美」人物,也有時而遭遇的「最糟」事件。
「對公德現狀的分析評價,必須基於中國目前社會發展的特殊階段、時代背景和社會基本結構。武斷地做出好與壞的判斷都不能使人信服,也是不負責任的。」萬俊人強調。
4. 解局:教化與法治並重
「阿姨,對不起,是我爺爺不對。」一個七八歲的小姑娘因為自己的爺爺辱罵公交車司機,而鄭重地向司機道歉,司機感動地流下了眼淚。不久前,發生在河南鄭州97路公交車上的一幕在網上傳開,觸動了很多人。
「小姑娘的行為說明,公德教育需要從娃娃抓起。同時,針對社會不同群體的不同特點,要實行全方位、全覆蓋的公德教育。」中國倫理學會副會長、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王小錫說。
「除了加強公德教育,還應該完善法治。首先要在法律上明確公民應該遵守的基本規則,其次,應該完善社會信用體系,推進社會公德建設。」倪素香表示,針對部分法律難以落實、失德行為「死灰復燃」的現象,在加大執法力度的同時,可以建立個人信用檔案,將不文明行為計入檔案中,並與升學、就業、營商等掛鉤,讓失德者在社會上「寸步難行」。
事實上,相關舉措已在逐步推行。2015年4月,《遊客不文明記錄管理暫行辦法》開始施行,目前已有4批共16名遊客被列入「黑名單」;2015年8月,深圳交警發出第一份行人出行信用報告,闖紅燈行為將影響個人信用記錄。
倪素香同時指出,加強公共設施的建設管理、提供更人性化的社會服務,也是公德建設必要的環節。如配置更多的分類垃圾箱、完善道路規劃和建設、改造小區環境等,都能對人的行為產生引領作用,有效避免不文明現象發生。
官淼還記得,前幾年京滬線上剛開通動車組時,旅客在車廂里吸煙的情況時有發生。「現在,我們的服務措施不斷完善、宣傳力度加強,同時處罰執行到位,旅客基本不會在高鐵車廂里吸煙了。相信今後旅客出行的文明程度會越來越高。」

⑵ 中國如何走出政治陷阱

中國的知識分子是最早覺醒的階層,但中國的知識分子可能是最早被消解的政治團體。中國的知識分子試圖把自己打扮成先知先覺者,但是,中國的知識分子很容易落入到歷史的窠臼,要麼重蹈覆轍;要麼拾人牙慧,成為當代資本主義國家民主政治的宣傳員。在公有制為基礎的國家,或者社會資源絕大多數掌握在政府手中的地區,民主政治的發展必須走自下而上的道路,必須逐漸剝離政治選舉中的財產收益,最大限度地保護國家的存量資產和公民的財產權利,只有這樣,中國的民主政治才能走出亞洲民主政治的歷史輪回,徹底洗刷清算與報復所留下的斑斑血跡。
中華民族是一個善於學習的民族。但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漸失去了自我,以至於在民主政治發展道路上,進退維谷,左右為難。曾經有一個在學術界私下流傳的笑話:中國學習蘇聯,結果卻建立了封建官僚體制;中國學習南斯拉夫,結果卻出現了地方保護主義;中國學習越南,結果卻打亂了正常的政治秩序;中國學習美國,結果卻出現了金融危機。
其實,民主政治作為一項國家制度,是不能雜糅百家,相互借鑒的。民主政治制度是一種根植於民族傳統的基本制度。民主政治制度不僅僅是技術層面的選舉制度,也不僅僅是選舉或者考試制度下的官僚制度,民主政治制度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融入到民族血液之中的文化傳統。如果盲目照搬西方國家的民主政治制度,那麼,最終的結果很可能是畫虎不成反類犬,民主政治改革成為禍國殃民的代名詞。
當前中國大陸與台灣在民主政治發展中呈現出兩種完全不同的形態。大陸試圖在憲法體制下,藉助於執政黨的力量,不斷地更換執政團隊,吐故納新,鞏固執政黨的利益基礎。但現在看來,這樣的改革的百弊叢生。首先,在缺乏民意基礎的情況下,「城頭變幻大王旗」,只能徒增選民的反感,而不會給執政黨帶來實際收益。在傳統的清官政治文化中,人們只注意行政首長的所作所為。行政首長要想樹立自己的威信,必須親自組閣,並且對自己的閣僚負責。可是,由於大陸實行所謂的公開選拔制度,行政首長的權力被上一級行政機關所取代,行政首長很難對執政團隊的行為負責,這就出現了行政首長形式上享有行政權力,但卻沒有實質權力的尷尬局面。所以,公開選拔幹部,非但不能組成精乾的團隊,反而出現了權責不明的現象。一旦出現重大安全生產責任事故或者突發事件,行政官僚體制運轉不靈的現象,就會直接暴露出來。現在越來越多的知識精英分子加入執政團隊,可是,在執政團隊中精英分子越多,行政的效率就會越低。
其次,從改革的策略和價值取向上來看,執政黨試圖通過吸收社會各界的知名人士加入執政團隊,以此來提高政府的公信力,但這樣一來,卻顛覆了憲法和法律所規定的公務員制度,使得一大批公務員正常的職務變動受到影響。這場改革非但不能提高執政效率,反而會挫傷公務員的積極性,使得相當多的公務員在正常的體制之外,尋找終南捷徑。http://zzh1125.blog.china.com/index.html
第三,由於沒有實行廣泛的總辭職制度,在執政團隊內部積累了大量的公務員。執政黨一次次進行精簡改革,然而,改革的結果卻是公務員的隊伍越來越龐大。在公務員隊伍無法分流的情況下,執政黨將一些國家設立的事業單位包括高等院校、科研機構,乃至大型國有企業行政化,並且把這些單位的崗位作為公務員的犒賞,而這樣一來,就使得許多企事業單位越來越具有行政化的色彩。在官本位體制下,這個社會逐漸形成了特殊的官僚結構。
第四,由於沒有定期的選舉制度,所以,在公務員內部出現了明顯的「內部人控制」現象,集體腐敗或者體制腐敗幾乎成為中國大陸的常態。只要進入公務員體制內部,那麼,就可以分享腐敗的成果。如果公務員試圖脫離這個體制,保護選民的利益,那麼,就會成為眾矢之的。那些離經叛道的公務員,要麼會失去黨內的職務,要麼會被繩之以法。執法機關的選擇性執法,非但不能起到震懾的作用,反而給公務員以明顯的心理暗示:只要在公務員內部循規蹈矩,跟隨上級首長亦步亦趨,那麼,就可以坐享其成;反過來,如果試圖顛覆現有的腐敗體制,那麼,最終的結果很可能會成為政治斗爭的犧牲品。
事實上,韓國和台灣民主政治發展的最大的成果,不在於建立了民主政治體制,而在於定期選舉之後,執政黨會千方百計地清算在野黨的各種貪污腐敗行為。由於實行周期性的選舉,被清算的在野黨也有可能在下次選舉中,重新上台執政。為了爭取更多的選票,也為了取得清算政治對手的機會,政客們會千方百計地打扮自己,重新贏得大選。
所以,不要被一些政治家華麗的政治言詞所迷惑。在民主政治發展過程中,亞州地區面臨的最大問題就在於,政治更像是一種集體分贓的活動。在絕大多數資源掌握在政府手中的時候,掌握政權就意味著取得了資源的支配權。正是在這種利益的誘惑下,才會有人前仆後繼,爭取攀登上政治舞台。
透徹的分析亞洲國家的政治生態,會令人產生悲觀情緒。筆者看來,私有化條件下的民主政治與公有制條件下的民主政治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私有制條件下的民主政治,是一種純粹的管理社會事務的民主政治;而公有制條件下的民主政治則是一種財產分配為主導的民主政治。在公有制條件下,或者在資源被少數族群所控制的條件下,民主政治選舉就是一種典型的政治掠奪。過分誇大民主政治選舉的功能,或者被某些少數政治人物的清廉形象所迷惑,從而對亞洲國家民主政治的發展寄予厚望,如果不是十分幼稚的表現,那麼就是別有企圖。
在有關憲政改革的討論中,曾經有學者指出,建立國家的目的不是為了分配公民的財產,建立國家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公民的財產,或者憲法就是要為公民創造財富提供機會。所以憲法過去不能、現在不能、將來也不能規定財產制度,一個國家的財產制度應當由民法或者財產法加以規定。這種憲法觀念,是一種來自於社會啟蒙思想家的傳統社會契約思想。這種觀念把國家看作是不食人間煙火的政治體制或者社會結構,而事實上,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是一個巨大的資產,誰掌握了國家這個資產,誰就擁有財富的分配權或者支配權。正因為如此,國家的憲法必須對財富的分配作出原則規定,只有這樣,才能防止少數人利用政黨之間的相互競爭,不斷地佔有國家的財富;也只有這樣,才能防止國家權力機關工作人員,利用自己所掌握的國家權力,掠奪或者侵吞公民的個人財產權。
保護公民的財產權利,是憲法的一項重要功能。假如憲法不能保護公民的財產權利,或者憲法不能有效地約束行政機關的權力,那麼,定期選舉制度就會變成毫無意義的充滿銅臭味的交易制度。事實證明,亞洲許多國家的政治選舉,更像是一場實實在在的權錢交易。政治家要想獲得選票,必須支付金錢;而要想得到更多的金錢,必須獲得充足的選票,取得執政地位。
走出這種權錢交易的歷史怪圈,並不容易。在這樣一場政治交易中,參與者都有可能獲取財富,但是反對者卻永遠失去分配財富的機會。這就是為什麼在亞洲實行多黨制的國家,腐敗現象絲毫沒有減少,反而有不斷增多趨勢的原因。新加坡是亞洲非常特殊的城邦國家,在這樣一個彈丸小國,執政黨通過高效率的運作,獲取了大量的財富,並且將其中的部分直接變成生活資料,在公共產品供給方面,滿足新加坡人的基本要求。正是這種生活資料的「公有制」,使得這個國家的執政者才能長期穩定執政。一些反對黨試圖破壞這種政治體制,結果他們輕則失去生活資料,重則被投進監獄。香港特別行政區是一個殖民地轉換而成的特殊政治地區。在這個地區實行官僚統治,但是,官僚體制在經濟發展方面無所作為,除了掌握土地拍賣權之外,行政當局幾乎在經濟領域不發生任何作用,正因為如此,在這個地區才會形成相對清廉的政治風氣,貪污腐敗現象才會相對較少。
所以,我們在設計中國民主政治改革路線圖的時候,一定不要沉醉在業已形成的政治體制框架之中,試圖通過照抄照搬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政治結構或者法律制度,改造中國的政治體制。在中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所謂民主政治,從微觀上來看就是實行一人一票,但從宏觀上來分析,必須建立徹底剝離財產屬性的社區自治制度,並且通過社區代表公開選舉產生國家政權機構,否則,一人一票的政治選舉很可能會出現周期性的社會災難。民主政治是保護公民財產權利的外在制度,而財產權利則是民主政治發展的基礎。只有優先確認公民的財產權利,才能出現真正的民主政治體制。這樣說絲毫不意味著民主政治只能在生產力發達階段才能實現,而是說在民主政治發展的過程中,必須把保護財產權利的法律制度放在突出的位置,只有在充分保護公民財產權利的基礎上,才能討論民主政治的發展問題。通俗地說過,不管哪一個政黨上台執政,都不能隨意剝奪公民的財產權利,到那個時候,民主政治才是真正的現代民主政治。
當前在中國大陸,新左派的一些代表人物主張大政府,試圖通過擴大政府的權力,確保整個社會資源公平分配;而一些極右派的代表人物則主張實行三權分立,通過實行聯邦制改革,在每一個聯邦主體內部實行三權分立,最終建立類似於美國的國家政權體制。在我看來,新左派對政府權力過大所造成的危害,缺乏歷史性的反思;而極右派的代表人物所主張的三權分立,無非是以中國的解體為最終目標,除了帶來持續動亂之外,不可能給中華民族帶來福音。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必須走自己的路,這既是歷史的教訓,也是中國當前政治體制改革的經驗總結。
在筆者看來,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必須注意以下幾個問題:首先,必須注意技術上的改革與觀念上的改革,不能用技術上的改革代替觀念上的革新。三權分立、公開選舉都是技術上的改革,這些改革是必要的。但是,在沒有進行觀念變革之前,筆者可以大膽直言,這些改革都可能會原地踏步。道理非常簡單,執政黨在掌握了國家資源之後,培養了一大批官僚人員,這些人可能比某些理論家們更了解中國的政治生態,所以,實行公開選舉之後,他們可以挾雷霆萬鈞之勢,橫掃所有的政治選舉戰場。當年蘇聯解體之後,許多人誤認為,自由主義知識分子會掌握政權,但是一夜醒來,他們才赫然發現,國家發生了變化,但是掌握國家政權的仍然是蘇聯共產黨的傳統官僚隊伍。這說明政治體制改革必須從觀念變革開始,如果沒有觀念上的改變,那麼,公開選舉很可能會換湯不換葯。
其次,必須注意社會知識階層的政治立場。在民主政治發展時期,社會知識階層會不斷發生變化,以前那些站在官僚體制外部,高舉批判旗幟的知識分子,很可能會由於政治利益的誘惑,而放棄自己的立場,從而走進體制內部,扮演幫凶的角色。現在大陸高校的一些知識分子,越來越習慣於從事政治投機活動,他們主動放棄自己批判的工具,在體制內部擔任一官半職,從而享受更多的社會福利。這種政治立場決定了中國的民主政治發展不能依靠知識階層,而只能從富裕起來的企業家或者廣大的小資產者那裡發現中國民主政治改革的原動力。中國知識分子搖擺不定的立場和近代以來經常呈現的投機心態,決定了中國的知識分子在民主政治發展過程中很難扮演中流砥柱的角色。少數知識分子被招降納叛之後,轉過頭來對昔日的戰友反戈一擊,這既是發生在中國的活生生現實,同時也是未來相當長時期內,中國的政治常態。知識分子永遠都是言語的巨人、行動的矮子,不可能在社會政治變革中扮演關鍵的角色。
概括起來說,中國的知識分子是最早覺醒的階層,但中國的知識分子可能是最早被消解的政治團體。中國的知識分子試圖把自己打扮成先知先覺者,但是,中國的知識分子很容易落入到歷史的窠臼,要麼重蹈覆轍;要麼拾人牙慧,成為當代資本主義國家民主政治的宣傳員。在公有制為基礎的國家,或者社會資源絕大多數掌握在政府手中的地區,民主政治的發展必須走自下而上的道路,必須逐漸剝離政治選舉中的財產收益,最大限度地保護國家的存量資產和公民的財產權利,只有這樣,中國的民主政治才能走出亞洲民主政治的歷史輪回,徹底洗刷清算與報復所留下的斑斑血跡。

⑶ 中國如何走出中等收入國家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很多發展中國家在人均收入達到3000至5000美元後,人均收入增長長期陷入停滯,而遲遲不能進入發達國家行列的現象。經過改革開放以來30多年的持續增長,目前中國人均GDP已經超過6000美元。在未來20年內,中國經濟是持續增長而轉變為發達國家,還是會步拉美國家與東南亞國家的後塵而迷失在中等收入陷阱之中,這目前已經成為國際社會討論的焦點問題。
中國如何走出中等收入國家陷阱
首先,從資本層面來看,盡管中國的投資率已經相當之高,然而在提高資本的邊際收益率方面,中國還至少有兩方面潛力可挖。一方面,中國經濟目前存在著製造業過度發展、服務業發展不足的產業結構失衡。通過調整激勵機制來刺激服務業投資的發展,不但有助於緩解製造業的產能過剩,而且有助於提高居民部門的相對收入水平。另一方面,目前中國的很大一部分投資是由國有企業完成的。
其次,從勞動力層面來看,中國政府應從延緩勞動力數量下降與提高勞動力素質兩方面下功夫。在延緩勞動力數量下降方面,中國政府應盡快調整計劃生育政策,在未來也可以通過適當延長退休年齡等方式來緩解人口老齡化的沖擊。
再次,從全要素生產率來看,中國政府至少應該從如下幾個方面來構建中國的創新體系,提高中國居民與企業的創新能力:第一,中國政府應努力提高研究開發支出在GDP中所佔比率;第二,中國政府應該加強對國內知識產權的保護,以增強個人與企業進行科技創新的動力;第三,中國政府應進一步發展完善國內金融市場,尤其是大力發展包括天使投資、風險投資、私募股權投資、產權交易市場、創業板市場、中小板市場、主板市場在內的一系列直接融資體系,為國內主體的創新活動提供市場化融資支持;第四,中國政府應保持與擴大對外開放,努力從國外引入新的科學技術,並通過參與國際競爭來增強本國企業的創新能力。

⑷ 中國文化如何走出去

中華傳統文化走出去應當遵循以下原則:

第一,在傳播內容上,先術後理,首器次道。海外異域,國情民情迥然不同,文化傳統差異巨大。在國內叫得好、叫得響的作品、項目,在國外不一定叫得好、叫得響;反之亦然。想當然把國內的做法,運用到國際上傳播,很可能適得其反。比如說,在國內傳播傳統文化,我們一般是先從理論上講其重要意義,解決認識問題,然後再著手貫徹實施具體項目。而在他國,相關背景缺乏,文化圈差異帶來的理念截然相異,對我了解有深有淺,感情有好有差,判斷事物的價值標准不一,認知不等於認同,因此或許正好相反:先實施具體的文化項目。如此說來,我們應尊重差異,不強求對方點贊苟同。特別是,不糾纏於文化觀念「形上」的是是非非,而在文化的實證和器物層面上多下工夫,先讓對方感性了解,然後激起其主動的思考、理性的好奇、熱情的學習。
《意見》恰恰體現了這一原則。在例舉的中華傳統文化代表性項目中,大部分具有「普世」的實用價值。有誰能拒絕一個健康身心的需要呢?像我們包含神奇針灸、豐富多彩的醫葯,色、香、味俱全的烹飪飲食,養生技擊一體的武術健身等,頤養了生生不息的中華民族,對其他國度的人民亦大有補益。像園林、戲曲、民樂、書法、國畫等傳統文化藝術,千百年來熏染陶冶出來的精神產品結晶,情感色彩濃厚,如音樂被稱為「無國界的語言」,自然也能讓「國外民眾在審美過程中獲得愉悅、感受魅力」。中華典籍、中國文物聞名於世,更能激起世人探尋文明根源的驚奇。不同文明的交融,一定是先在物質的、感性的表層上相互接觸,然後慢慢深入至神經和骨髓上去。在此基礎上,面對人類共同的問題,放下各自的矜持或傲慢,大家平等坐下來一起研究,然後進行深度的合作才有可能,我們所說的漢學交流、智庫合作、圖書出版,也有可能進一步地展開和擴大。
第二,在傳播方式上,途徑不一,模式多樣。任何文明、文化傳播,都要藉助一定的載體、手段。古代受地理和技術條件限制,各個不同文明板塊來往有限。近代以來,科學技術大踏步提高,國家和民族交流逐漸多了起來,但文明主體的互動染上了大規模殖民和戰爭的色彩。世紀之交,互聯網等新技術、新媒體的出現,正在把人類居住的這個星球變成一個信息瞬間傳遞、擴散的「村落」,構建一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中華文化傳播格局」具有了現實的可能性。
2017年1月19日,在中國實學研究會、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領導幹部學國學促進會主辦,26國學網承辦的「國學孔院行」啟動儀式上,有專家就提出:應結合當地政府和學校的有關文化項目,契入進去,豐富其內容,使活動的單向展開變成一種雙方的需求。我們理解,《意見》提出的「充分運用海外中國文化中心、孔子學院,文化節展、文物展覽、博覽會、書展、電影節、體育活動、旅遊推介和各類品牌活動」來助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國際傳播,可以分為三個層面:一個是我們有較大主動性的文化中介機構或人員:比如說海外中國文化中心、孔子學院,還有華僑華人、各方面出境人員,我駐外機構、中資企業、遍布世界各地的中餐館;一個是雙方合作開展的活動項目,比如說文化節展、文物展覽、博覽會、書展、電影節、體育活動、旅遊推介和各類品牌活動(這些活動有時我們也可以作為主動的一方);一個是對方主辦的各項文化活動,如果有可能我們也可以考慮參與進去。這樣看來,只要積極性調動起來,並給予適當政策鼓勵甚至資助扶持,機會還是很多的。與某些西方國家文化滲透的圖謀不同,我們不是去故意搞亂別的國家和人民,而是更多地從對方的角度著想,豐富其精神文化生活。《意見》提出要「綜合運用大眾傳播、群體傳播、人際傳播等方式」,其中「大眾傳播」強調了文字(報紙、雜志、書籍)、電波(廣播、電視)、電影、電子網路等大眾傳播媒介和工具,受眾龐雜;「群體傳播」相對范圍小,針對的是利益、觀念、目標、關心等因素相互聯結起來的集合體;「人際傳播」專指個人與個人之間的信息交流,感官參與度高,可使用語言和大量的非語言符號(如表情、姿勢、語氣、語調)等等。
文化不只是抽象的觀念,還和經濟利益掛鉤。20世紀70年代以來,人類開始進入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智能生產力時期,文化除了傳統的意識形態和教化功能外,出現文化經濟化、經濟文化化現象。過去是賣產品(成本+利潤),現在是賣品牌、賣文化、賣價值觀。文化產業已成為全球成長最快、利潤最大產業之一。但是,不要說同歐美發達國家比較,就是和日韓相比,我們在世界文化市場的份額也是很低的——這與文明古國的歷史地位、第二大經濟體的現實很不相稱。新世紀伊始,我國的文化產業年年攀升,潛力巨大。為此,要充分運用我們的經濟對外貿易、「企業走出去」前期奠定的基礎,配合國家制定的經濟開放新格局(如「一帶一路」),擴大人文交流,尤其注重「發展對外文化貿易,讓更多體現中華文化特色、具有較強競爭力的文化產品走向國際市場」,使得雙方受益、多方獲利。
「中華文化國際傳播與交流新模式」究竟是什麼?恐怕一下子也很難講清楚,雙方都能接受的模式,需要在實踐中磨合、探索。本土化、世俗化本來就是一個很長的歷史過程,要互通有無、友好協商,切忌自以為是、單向流動。在傳播我方文化活動、文化理念的同時,還應注意發掘和汲取所在國的文化精髓。傳播、交流實質是不同文明的對話。換個角度、換個方位看自身,對我們在今天從形式到內容上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而言,也是一個外來的比對「刺激」因素。當一種文化具有全球性影響和眼光時,對比使它能夠回到對自身的反思和自覺中。
第三,在傳播目標上,虛實結合,互利共贏。所謂「實」,就是讓交流的雙方能夠受益得利;所謂「虛」,就是《意見》指出的「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釋好中國特色、展示好中國形象」——這是我們單向需要達到的一個目標——它同時也意味著我們向對方的好故事、好聲音、好特色、好形象的學習。
「故事」在傳播交流中最富有親和力、感染力。來自於生產生活的故事,富有人情味,傳達的信息可看可聽,大家都樂於接受。如果上升到理論的層面,那就要能作出「打通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匯聚和表徵中國的努力、思考和期望,提煉出中國方案、中國智慧。這有利於我們盡快擺脫「國大聲弱」的困局,構建對外話語體系,使我們不僅身置國際舞台中心地帶,還能在舞台中心發出強音。

⑸ 中國經濟如何走出困境

長期看來!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取決於增長方式的徹底改變,把擴大增長內需和改善民生作為經濟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⑹ 中國企業如何走出去

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是我國在新一輪對外開放中的一項重要戰略決策。我國要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不斷增強綜合國力,就必須順應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在繼續推進「引進來」戰略的同時,實施「走出去」戰略,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與競爭,更好地利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走出去」戰略的主體是企業,既包括國有企業,也包括民營企業,同時還包括混合所有制企業。這些企業內在的追求利潤的動機和外部不斷增強的競爭壓力,使得它們有參與國際跨國經營的動力和積極性。因而,「走出去」應當首先提高國際競爭力。
中國企業在走向國際化時,必須結合自身實際,從管理、技術、融資模式上有所創新,步步為營,吸收國內外先進的技術與管理經驗,注重企業文化的形成。第一,初期考慮在小規模市場中實施並購,待積累一定和相當的並購能力之後再進入較大規模的市場。第二,優先從合作夥伴中選擇並購對象。如果沒有合作夥伴就不要急於並購。第一步必須要做好內向國際化,與外國企業合作在國內市場上競爭。當合作夥伴較多時,收購機會出現的概率就大。第三,優先以獲取技術為收購目的,選擇規模實力相對較小、存在盈利狀況的業務為收購標的物。如果收購資產能達到目的就不必採取股權收購方式。第四,有效利用國際化專業團隊的能力,尤其是公共關系公司。還可考慮聯合其他機構,共同完成並購交易。第五,並購是一種必須親身歷練才能獲得的能力,穩定的核心人物是關鍵。這個人選必須在並購初期就確定並且全程主持、參與交易過程和交易後的經營管理。第六,要調動目標公司原高管人員的積極性(如升職為董事)。不要一味追求「主人」的感覺,把未經全球市場檢驗的中國企業「真經」傳至各地。

⑺ 中國電視節目如何走出去

1、可以在配音製作方面,直接與當地專業影視機構合作,進行『本土化譯制』。

這種方式有效降低了製作和溝通成本,有助於中國影視劇在當地宣傳和推廣。中方語言專家和外方專業團隊的密切合作,也使中國影視劇能夠原汁原味呈現給當地觀眾。

2、加強國際合拍,從節目創意和研發階段與海外製作公司深度合作,從源頭上增強中國內容話語權,是提升中國國際影響力的重要方法。

發展之路

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影視譯制基地推廣部副主任孟毅在之前舉行的2016「中外影視譯制合作國際專家座談會」上表示,其在埃及、緬甸、巴基斯坦等七個國家的「本土化譯制」實踐已產生令人滿意的成效,摸索出一條適合中國影視劇「走出去」的發展之路。

以上內容參考人民網-中國影視劇如何「走出去」? 現實主義題材受青睞

以上內容參考中國新聞網-中國影視劇如何「無障礙」走向世界?

⑻ 中國文化如何才能走出去

中國文化早就走出去了。。。要不然你以為外國佬為啥要過春節和中秋。。
國外本來就沒有春節和中秋的。。。
至於問文化軟實力,這是和國家綜合實力相關的,如果國家綜合實力弱雞,基本就不用談文化軟實力了。。
就像隔壁印度阿三,其實他的文化軟實力很強的,只不過阿三這個國家綜合能力弱,所以給人的趕腳就是一個搞笑的角色。

⑼ 中國國有銀行如何走出困境

您好,對於你的遇到的問題,我很高興能為你提供幫助,
非常感謝您的耐心觀看,如有幫助請採納,祝生活愉快!謝謝!
以下是面對困境的方法:
1.靜心,越大的困境越要靜心
2.不要沉溺在糟糕的情緒中,跳出來
3.以第三人稱看待問題和自己
4.勇敢的踏出第一步
5.好好睡覺。讓自己不去再往絕望這台路上走,睡好以後更清醒更理智。建議在睡醒以後,拿紙筆找個安靜地方,仔細的把所有的情緒困撓寫下來並且理性的分析,和自己對話,明確下一步要怎麼走。
6.堅持運動。 跑步或者快走等,讓自己走出情緒的困境。運動可以產生Runner's high, 讓你情緒更好,人更積極正面。 重要的是,你運動的時候會讓你不會去想那些讓你心煩的事情,運動完成後,會更自信。
7.該怎樣還怎樣。 給自己定個時間限制允許自己不上班不見任何人等,但是過了這個時間段一定是該怎樣還怎樣,即使覺得自己很怪很難堪,一定要走出去,轉移自己的注意力。
8.找到新的生活目標。開始你想了很久但一直沒有做的事情,比如說畫畫,比如旅行,比如運動等,總之通過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這個新目標上,你就沒有時間去想那些讓人煩心的往事了。
9.相信時間的力量。 時間會沖掉一切,所有的高興痛苦悲哀都會隨時間而去。
10.相信自己的未來會更好。 相信人品守恆定律,相信這段時間只是攢人品階段,相信自己會有更好的。
困境中,如果能吸取經驗,讓自己成長,這是最好的結果。
如果被困境打倒,自暴自棄,這一定是最糟糕的結局。

閱讀全文

與中國如何走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尼的產地證標准選什麼意思 瀏覽:903
天弘越南市場股票是什麼 瀏覽:404
經濟企業如何投資中國 瀏覽:669
越南uk是什麼意思啊 瀏覽:13
中國人壽保險公司總經理是什麼 瀏覽:115
義大利燴飯用的是什麼米 瀏覽:458
印度尼西亞海路距寧波多少公里 瀏覽:882
義大利與哪個國家比較相似 瀏覽:936
義大利為什麼會擴張 瀏覽:814
印尼1998發生了什麼事 瀏覽:734
伊朗的飛機多少噸 瀏覽:704
中國普法教育微信公眾網如何登錄 瀏覽:687
班圖是哪個印度電影 瀏覽:642
2020義大利杯勝者有什麼獎勵 瀏覽:825
初到伊朗穿什麼 瀏覽:863
義大利語里愛怎麼說 瀏覽:908
一塊越南盾換多少人民幣 瀏覽:750
義大利語直接賓語代詞什麼時候用 瀏覽:206
印尼電話打哪裡 瀏覽:182
伊朗開放了多少年 瀏覽: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