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革命道路的意義是什麼
中國革命道路: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
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的理論,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重要內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第一,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是符合中國國情的唯一正確的革命道路。中國革命道路的理論,反映了大革命失敗後中國革命發展的客觀規律,中國革命的勝利,就是在這個理論的指導下取得的。
第二,中國革命道路理論,是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決中國革命具體問題的光輝典範,是反對「左」傾教條主義,堅持實事求是的光輝典範,是中國共產黨人進行理論創新的光輝典範,對於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開創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方法論意義。
第三,中國革命道路理論,不是機械照抄照搬俄國十月革命的經驗,而是從中國的實際出發,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革命的理論,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寶庫,為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人民進行革命樹立了光輝榜樣。
Ⅱ 中國革命的新道路之前是什麼道路
一)開展武裝反抗國民黨統治的斗爭
1927年8月,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緊急會議(八七會議),徹底清算了大革命後期的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錯誤,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方針.
八七會議以後,舉行了南昌起義、湘贛邊界秋收起義、廣州起義.中國革命由此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
(二)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
以農村為重點,到農村去發動農民,進行土地革命,開展武裝斗爭,建設根據地,這是1927年以後中國革命發展的客觀規律所要求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這條革命心道路的開辟,依靠了黨和人民的集體奮斗,凝聚了黨和人民的集體智慧.而毛澤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三)毛澤東不僅在實踐中首先把革命進攻的方向指向了農村,而且從理論上闡明了武裝斗爭的極端重要性和農村應當成為黨的工作中心的思想
1928年,毛澤東寫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社么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等文章,明確指出以農業為主要經濟的中國革命,以軍事發展暴動,是一種特徵;還科學闡明了共產黨領導的土地革命、武裝斗爭於根據地建設這三者之間的辯證統一關系.
1930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毛澤東指出:紅軍、游擊隊和紅色區域的建立和發展,是半殖民地中國在無產階級領導下的農民斗爭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農民斗爭發展的必然結果,並且無疑議的是促進全國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四)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理論,是對1927年革命失敗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紅軍和根據地斗爭經驗的科學概括.它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同當時黨內盛行的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把共產國際和蘇聯經驗神聖化的錯誤傾向做堅決斗爭基礎上形成的.
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理論的提出,標志著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初步形成.
(五)隨著革命心道路的開辟,中國革命開始走向復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紅軍和根據地逐步發展起來.紅軍游擊戰爭實際上已經成為中國革命的主要形式,農村根據地成為積蓄和鍛煉革命力量的主要戰略陣地.
特點如下:
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是由中國革命的具體特點而決定的.
中
國革命的敵人是帝國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他們之間相互勾結,力量強大,占據著我國發達的大城市,手中掌握政權和財富以及龐大的反動軍隊.而另一
方面,我們的革命隊伍相對還比較弱小,主要力量是工人和農民,手中沒有政權,也沒有足夠的武裝與反動派進行斗爭,這些就決定我們不能像蘇聯的十月革命那樣
以城市暴動的方式來奪取政權,必須找到屬於我們自己的革命道路.這條道路就是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斗爭道路.走上這條道路之後,我們就避開了敵人
統治集中的城市,在廣大農村建立革命根據地,依靠當地環境和廣大人民群眾,以武裝斗爭的方式建立自己的革命政權.
這條道路的重要意義在於找到了適合於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從此擺脫了反動敵人的鎮壓,尋找到了能夠與敵人抗衡的方法,將中國革命引向勝利!
Ⅲ 中國革命的道路是
革命道路是: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戰略方針。
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全國勝利的革命道路,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領導中國革命實踐中逐步摸索出來的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和總戰略。
其基本內容是,中國民主革命首先在敵人統治力量比較薄弱的農村,發動農民武裝起義,建立人民軍隊,建立革命根據地,把武裝斗爭、土地革命、建立政權結合起來,使之建成支持長期革命戰爭的戰略基地。
依託根據地積累發展革命力量,隨著革命戰爭、人民武裝和根據地的發展,逐步造成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態勢,最後奪取全國勝利。
理論體系:
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創立的這條革命道路,是世界無產階級革命戰爭史上僅有的,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暴力革命的學說:
1、創立了無產階級領導的革命戰爭首先把主要戰略方向指向農村的理論和斗爭藝術。
2、成功地解決了依託根據地積累、發展革命力量的問題。隨著根據地的發展、擴建,革命力量不斷得以發展、壯大。
3、解決了以農民為主體發展革命軍隊、進行革命戰爭的問題。解放了的廣大翻身農民,為保衛自己的利益,踴躍參軍、支前。中國革命戰爭,實質上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農民戰爭。
4、成功地解決了由游擊戰向運動戰發展的問題。
毛澤東同志在分析了近代中國的具體實際後,提出了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城市 的革命發展道路。在從具體實際出發,獨辟蹊徑的中國特色革命方針的指引下,我國取得了人民民主專政的偉大勝利。
現當代,在當今社會主義中國,這個革命史上偉大的創造對於我們依然具有很大的指導意義。舊社會層面來講,該理論可以更好地指引我們搞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更好地促進全面小康社會的實現;更好地加快「三農問題」的解決。
(3)中國革命的道路是什麼擴展閱讀:
中國特色革命道路的歷史背景:
中國共產黨探索革命新道路的歷史背景,從大的方面講就是大革命的失敗。
1962年召開了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毛澤東在會上發言時對黨探索革命規律的情況作了總結,黨在成立之初,對革命形勢判斷的並不十分精準、對革命規律的認識也並不十分清晰,而從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歷史和經驗來看,巴黎公社,十月革命,都是在城市中進行的。
所以在革命初期黨也自然地將工作重心放在了城市,並且很快掀起了第一次工人運動高潮,但以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的失敗為標志,第一次工運高潮很快又跌入谷底,在共產國際的促動下,黨的三大決定與國民黨合作。
國民黨一大召開,共產黨員以個人名義加入國民黨,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黨將主要的精力投向了開展民眾運動。在城市中領導了廣州沙面工人罷工、五卅運動等一系列規模浩大的工人運動,將大革命推向了高潮。
第一次國共合作初期,國民黨也是比較重視,但是有個問題,國民黨雖在政策上比較重視,但卻是只有政策而無行動,因為沒有人願意深入基層。毛澤東在國民黨一大上當選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候補委員,隨後他積極參與了國民黨中央的領導工作。
看到了國民黨浮於上層、少於深入基層的現實,1924年2月召開的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第四次會議討論了十項提案,其中四項是毛澤東提出的,他在議案中提出了加強黨員作用、重視基層群眾工作等建議
孫中山說:「迄今為止我和國民黨還沒有與農民進行接觸。在國民運動中出現這一大的疏忽主要是由我的擁護者們的社會身份造成的。」「我本人是資產階級出身,我的大部分擁護者屬於大學生階層、城市知識分子,有相當一部分屬於商界。由此,我們沒有合適的人去深入農村,在那裡紮根。」
也即國民黨缺乏吃苦耐勞、深入基層、扎實工作的農運人才。毛澤東曾說:「孫中山這個人有個好處,到了沒有辦法的時候,他就找我們。」就來找我們共產黨,而國民黨的弱項正是我們共產黨的強項。
據中共廣東區委1926年6月的統計:「國民黨中央黨部農民部的特派員差不多百分之九十九是我們同志。
毛澤東、彭湃等人不畏艱險、深入鄉村、開展農運,為日後將工作重心轉向農村積累了經驗。1925至1927年間,毛澤東撰寫了《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國民革命與農民運動》、《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等著作。就是這一時期開展農民運動的經驗總結。
Ⅳ 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是什麼
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概括起來就是:
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
毛澤東從中國特殊的國情出發,闡明了為什麼走農村包圍城市道路。
一、是闡明了中國革命走以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的必要性。
1、毛澤東指出中國的特點:「不是一個獨立的民主的國家,而是一個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國家;在內部沒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壓迫;在外部沒有民族獨立,而受帝國主義壓迫。因此,無議會可以利用,無組織工人舉行罷工的合法權利。」
2、這種國情就決定了中國革命不能像資本主義的國家那樣,經過長期合法斗爭以後再進行起義和戰爭,而是以武裝的革命對武裝的反革命為主要斗爭形式。
3、由於中國革命的敵人異常強大,而且長期占據城市,所以農村是孕育革命的溫床,而占人口80%以上的農民則是反帝反封建的主力軍、是無產階級最可靠的同盟軍。
二、是論證了農村革命根據地能夠長期存在和發展的可能性。
1、這種可能性一方面是由中國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特點決定的。對於這個特點,毛澤東有過生動的描述,他說:「微弱的資本主義經濟和嚴重的半封建經濟同時存在,近代式的若干工商業都市和停滯著的廣大農村同時存在,幾百萬產業工人和幾萬萬舊制度統治下的農民和手工業工人同時存在「。
」管理中央政府的大軍閥和管理各省的小軍閥同時存在,反動軍隊中有隸屬蔣介石的所謂中央軍和隸屬各省軍閥的所謂雜牌軍這樣兩部分軍隊同時存在,若乾的鐵路航路汽車路和普通的獨輪車路、只能用腳走的路和用腳還不好走的路同時存在。」
2、這六個「同時存在」將舊中國政治經濟發展的多樣性和不平衡性淋漓盡致地刻畫了出來。再從地理特徵來看,中國是一個幅員遼闊的大國,革命勢力有著充分的迴旋餘地,正所謂「東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
正是這種特殊的國情,決定了中國革命有在農村區域首先勝利的可能,同時也決定了革命的長期性和艱苦性。
三、是進一步闡明了工農武裝割據思想,詳細地論述了抗日戰爭中走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的勝利前景。
1、全面抗戰爆發後,共產國際和蘇聯認為中國應該以國民黨為中心結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要求共產黨盡量遷就、服從、支持他們,目的很明確,就是要中國拖住日本,減輕蘇聯在遠東方面的軍事壓力。
2、1937年11月王明回國後,由以前的「左」,又變成了右,他不折不扣地執行共產國際的意圖,主張運動戰,反對游擊戰,甚至提出「一切經過統一戰線,一切服從統一戰線」的口號,實質上就是一切聽命於國民黨。
3、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沒有錯,但放棄領導權那就會重蹈大規模失敗的覆轍。王明不僅自己宣講右的一套,而且還利用控制的《新華日報》大肆傳播他的論調,而對於毛澤東的正確主張,王明則予以弱化,如他以篇幅過長為由拒絕在《新華日報》上登載《論持久戰》。
4、王明的右傾言論在黨內產生了一定影響,使得黨內一些同志對於在國共合作抗日的新的歷史條件下,仍然要走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的必要性產生了動搖。
5、針對於此,毛澤東在一系列論述中分析了抗日戰爭的形勢,提出要堅持抗日戰爭的領導權,仍然必須執行獨立自主的山地游擊戰的戰略方針,仍然要堅持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並指出這是奪取抗戰全面勝利乃至中國革命最終勝利的必由之路。
這樣,中國特色革命道路在理論形態上逐步臻於成熟和完善了。
(4)中國革命的道路是什麼擴展閱讀:
中國特色革命道路的開辟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和現實價值,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揭示了中國革命發展的規律,指導中國革命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二、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暴力革命的學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人民革命斗爭提供了重要經驗;
三、中國特色革命道路理論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光輝典範,是毛澤東思想形成的重要標志;
四、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啟迪作用。
Ⅳ 中國革命舊道路是什麼
舊民主主義革命道路是指由資產階級領導的反帝反封建的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的道路。
從1840年鴉片戰爭6月開始到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建立是中國民主革命時期,其間,以1919年五四運動為界標,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79年為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後30年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舊民主主義革命包含了農民階級的反抗革命,以及資產階級領導的、以建立資本主義社會和資產階級專政的國家為目的的資產階級革命,這些都是反對外國侵略和本國封建統治的革命。
新道路:
從城市到農村,還是從農村到城市,曾經在十幾年裡「爭得一塌糊塗」。中國革命沒有走歐洲無產階級革命「城市中心」的道路,而是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
革命勝利後,取得全國政權的中國共產黨又進行了一場適合自己國情的社會主義革命,結束了存在幾千年的私有制,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這是一條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其路線圖大致是:上山——工農武裝割據——農村包圍城市——工作重心轉移到城市——奪取全國政權——社會主義改造。
Ⅵ 中國革命道路是什麼,建設道路是什麼列舉
1. 中國特色革命道路即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
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是由中國革命的具體特點而決定的。 中國革命的敵人是帝國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他們之間相互勾結,力量強大,占據著我國發達的大城市,手中掌握政權和財富以及龐大的反動軍隊。而另一方面,我們的革命隊伍相對還比較弱小,主要力量是工人和農民,手中沒有政權,也沒有足夠的武裝與反動派進行斗爭,這些就決定我們不能像蘇聯的十月革命那樣以城市暴動的方式來奪取政權,必須找到屬於我們自己的革命道路。這條道路就是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斗爭道路。走上這條道路之後,我們就避開了敵人統治集中的城市,在廣大農村建立革命根據地,依靠當地環境和廣大人民群眾,以武裝斗爭的方式建立自己的革命政權。 這條道路的重要意義在於找到了適合於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從此擺脫了反動敵人的鎮壓,尋找到了能夠與敵人抗衡的方法,將中國革命引向勝利
2.中國特色建設道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由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提出的。
Ⅶ 中國革命新道路的內容是什麼
內容如下:
一)開展武裝反抗國民黨統治的斗爭
1927年8月,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緊急會議(八七會議),徹底清算了大革命後期的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錯誤,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方針。
八七會議以後,舉行了南昌起義、湘贛邊界秋收起義、廣州起義。中國革命由此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
(二)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
以農村為重點,到農村去發動農民,進行土地革命,開展武裝斗爭,建設根據地,這是1927年以後中國革命發展的客觀規律所要求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這條革命心道路的開辟,依靠了黨和人民的集體奮斗,凝聚了黨和人民的集體智慧。而毛澤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三)毛澤東不僅在實踐中首先把革命進攻的方向指向了農村,而且從理論上闡明了武裝斗爭的極端重要性和農村應當成為黨的工作中心的思想
1928年,毛澤東寫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社么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等文章,明確指出以農業為主要經濟的中國革命,以軍事發展暴動,是一種特徵;還科學闡明了共產黨領導的土地革命、武裝斗爭於根據地建設這三者之間的辯證統一關系。
1930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毛澤東指出:紅軍、游擊隊和紅色區域的建立和發展,是半殖民地中國在無產階級領導下的農民斗爭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農民斗爭發展的必然結果,並且無疑議的是促進全國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四)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理論,是對1927年革命失敗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紅軍和根據地斗爭經驗的科學概括。它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同當時黨內盛行的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把共產國際和蘇聯經驗神聖化的錯誤傾向做堅決斗爭基礎上形成的。
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理論的提出,標志著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初步形成。
(五)隨著革命心道路的開辟,中國革命開始走向復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紅軍和根據地逐步發展起來。紅軍游擊戰爭實際上已經成為中國革命的主要形式,農村根據地成為積蓄和鍛煉革命力量的主要戰略陣地。
特點如下:
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是由中國革命的具體特點而決定的。
中國革命的敵人是帝國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他們之間相互勾結,力量強大,占據著我國發達的大城市,手中掌握政權和財富以及龐大的反動軍隊。而另一方面,我們的革命隊伍相對還比較弱小,主要力量是工人和農民,手中沒有政權,也沒有足夠的武裝與反動派進行斗爭,這些就決定我們不能像蘇聯的十月革命那樣以城市暴動的方式來奪取政權,必須找到屬於我們自己的革命道路。這條道路就是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斗爭道路。走上這條道路之後,我們就避開了敵人統治集中的城市,在廣大農村建立革命根據地,依靠當地環境和廣大人民群眾,以武裝斗爭的方式建立自己的革命政權。
這條道路的重要意義在於找到了適合於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從此擺脫了反動敵人的鎮壓,尋找到了能夠與敵人抗衡的方法,將中國革命引向勝利!
Ⅷ 中國革命新道路的基本內容是什麼
中國革命新道路的基本內容是: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革命新道路
土地革命時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重要階段。大革命失敗後,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逐步地把黨的工作重點由城市轉入農村,在農村建立根據地,開展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武裝和工農政權,開創了中國革命新道路。
(8)中國革命的道路是什麼擴展閱讀
秋收起義雖然開始以攻佔中心城市為目標,但在遭到嚴重挫折後,毛澤東在革命斗爭實踐中認識到,中國革命必須適合中國國情,必須探索中國自己的革命道路。所以,他改變中央要求攻打長沙的指令,選擇向農村進軍,創建井岡山根據地,開始了全黨工作重心由城市向農村的戰略轉移。
這是中國革命具有轉折意義的偉大起點,為各地起義部隊建立、發展農村根據地樹立了榜樣。秋收起義和由此而開創的井岡山道路,成為中國革命道路的重要里程碑。
毛澤東在領導秋收起義、開創井岡山道路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及時把新的革命實踐上升為革命理論,逐步從實踐上和理論上形成了土地革命、武裝斗爭、黨的建設「三位一體」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革命道路。
Ⅸ 中國革命的新道路「是指什麼道路
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
毛澤東在領導秋收起義、開創井岡山道路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及時把新的革命實踐上升為革命理論,逐步從實踐上和理論上形成了土地革命、武裝斗爭、黨的建設「三位一體」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革命道路。
這條道路,把大革命失敗後革命的退卻與革命的進攻結合起來——在國民黨嚴密統治的城市實行退卻,向國民黨統治力量薄弱的農村發動進攻。這是一條與俄國革命以城市為中心完全不同的道路:在農村開展游擊戰爭,建立革命根據地,以保存和發展革命力量。這條道路代表了大革命失敗以後中國革命的正確發展方向,引領中國革命走向了勝利。
(9)中國革命的道路是什麼擴展閱讀:
時代背景:
秋收起義雖然開始以攻佔中心城市為目標,但在遭到嚴重挫折後,毛澤東在革命斗爭實踐中認識到,中國革命必須適合中國國情,必須探索中國自己的革命道路。所以,他改變中央要求攻打長沙的指令,選擇向農村進軍,創建井岡山根據地,開始了全黨工作重心由城市向農村的戰略轉移。這是中國革命具有轉折意義的偉大起點,為各地起義部隊建立、發展農村根據地樹立了榜樣。秋收起義和由此而開創的井岡山道路,成為中國革命道路的重要里程碑。
Ⅹ 中國革命的正確道路是什麼
中國革命的正確道路是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
中國革命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的理論,是毛澤東思想中最具獨創性的理論。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是農村包圍城市道路實踐的開始。毛澤東從理論上分析認為,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是紅色政權產生和存在的最基本原因;良好的群眾基礎、向前發展的革命形勢、相當力量正式紅軍的存在和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是紅色政權產生和存在的主客觀條件。
革命根據地是革命武裝斗爭的戰略基地;武裝斗爭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主要斗爭形式;土地革命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中心內容。
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的必要性在於:
第一,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決定了在內部沒有民主,在外部沒有民族獨立,沒有和平斗爭的條件,只能走武裝斗爭的道路。
第二,民主革命的中心問題是土地問題,農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軍,而中國革命的敵人又占據中心城市,革命只能在農村發動集聚力量,最後奪取政權。
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的理論有重要意義:
第一,在實踐上,走農村包圍城市道路被證明是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惟一正確道路。
第二,在理論上,走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理論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做出了獨創性的貢獻。
第三,走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理論是中國共產黨在反對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的斗爭中,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獨立自主地解決中國問題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