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現在的中國社會十五大奇怪現象,你見過哪些
一、跌倒被扶反訛賴
「見義勇為」是我們的美德,是應該得到社會的贊揚和被救助人的感謝。可這幾年竟然出現了越來越多的跌倒老人訛詐好心的救扶人,使得伸出援手的人寒心,使得社會誠信得到破壞,很多人遇到此情況不敢伸手,或是先取證才施以援手悲哀!這其中有「壞人變老」,也有「老人變壞」,還有「人老變糊塗」的。
二、買房買車欠巨債
這些年的生活壓力這么大 ,但是人們還是要想辦法貸巨款買房、買車,彷彿沒有房就沒有家,沒有車就矮人三分,至此欠下了要幾十年才能還完的巨額債務,生活質量沒有了保障,成了房子和車輛的奴隸。沒有自己產權的房子就是沒有家嗎?有車子真的就算有面子嗎?都沒有真正去算賬!
三、中小學生談戀愛
男女戀愛本來是青年以上人的事情,可現在戀愛的人群越來越年輕化,竟然中小學生也談起了戀愛。這么小就愛,不該找愛情的年齡,更是不會愛的年齡,不但使得學業荒廢,使得自己的一生就此註定失敗,小女孩也因為流產而把自己的身體毀壞。看圖中的男女學生,真是無知地痛快了一時,徹底損壞了一生。
四、不男不女超人賽
打開電視,除了動物世界以外,在大部分的節目中幾乎都能看到像男人的女人女漢子,像女人的男人偽娘,就連很多的節目男主持人都是偽娘狀。特別是什麼超男、超女,簡直就是性格的反串比賽一樣:叫一個女生是什麼「哥」正常嗎?這些人通常的說法是「追求個性」,個性難道是好壞、美醜、黑白的顛倒嗎?
五、黨員幹部求神拜
黨的幹部是唯物主義者,可是當今很多的幹部奉行迷信,算命、求神拜佛。自己貪的天翻地覆,心中完全沒有了百姓的安穩和社會的穩定,做著與國法黨規不容的罪惡,一邊再去求佛拜神。如果真的有神靈,難道神靈會去保佑這些無惡不作、喪盡天良的傢伙們平安?上坡踩著油門同時踩著剎車能行嗎?
六、獨生子女嬌慣壞
獨生子女現在和小皇帝成了同義詞,整體素質差、自我為中心、吃不得苦、驕橫自私、蠻不講理、不懂禮貌,這是社會的悲哀,是民族的悲哀。其實這裡面的問題除了與社會有關以外,與孩子的父母關系不太大,孩子的爺爺、奶奶、姥爺、姥娘們是培養這些小皇帝的老師和學校。「慣子如殺子」成了「慣孫如殺孫」的現實。
七、扎堆出遊找無奈
長假扎堆旅遊,搞得各景點人滿為患,觀景成了管人海,並沒有獲得旅遊的真正目的,真是「人人去擠,人人無奈」。可是人們不在長假期間出去,平時哪有時間?在長假期間去擠的人裡面有官員嗎?官員們平時是隨便能走的,去旅遊就是工作和休假,而普通人是休假去旅遊。因為普通人多,所以長假旅遊的人多。
八、電視電台把葯賣
打開廣播,聽到的幾乎都是賣葯的或健康講座的;打開電視,60個頻道保證隨時都能看到賣葯的節目,有時候同時有十幾個頻道都在賣葯。怨不得老人家上當的多,電視台把這些老人們給忽悠的相信了,所以很容易就上當。電視台一邊是宣傳「3.15」打假,另一面又在幫著賣假葯,掙人家的錢,再回頭打人家。
九、有權有錢移國外
有權的人移民了,成了「裸官」;有錢的人移民了,成了外國人。這些人的移民不單是「移民」的問題,關鍵是官員移民後還在中國撈錢,而後轉到到外國去花;名人和富豪在掙著中國人的錢,而後拿到外國花。這些人在中國還太平的時候使勁榨中國老百姓的錢,要是一旦中國出現動亂的時候,馬上就到外國避難享福了。
十、越來越多龍鍾態
人口老齡化的問題越來越嚴重,大街上、公園里老態龍鍾的人越來越多。不說人老了沒有人來照顧的話,只說人口結構就夠嚇人了:四十多年前,是4口人2個家庭平均有8個子女,8個子女能組成4個家庭,能有16個孫輩人。可現在是4口人2子女,1個孫輩人。照這樣下去30年後7個人死掉4個,50年後7個人還剩1個,中國還有人嗎?
十一、坐車沒有騎車快
堵車已經是城市和高速路上的家常便飯了,要是出門不堵車倒是很稀奇的。基礎設施沒有跟上去,可是大量地汽車仍在銷售,不堵才怪。騎自行車每小時能走10多公里,可堵車有時候是沒有時間控制的,這樣騎車就比坐車快多了,而且是時間上有把握。怪不得很多車輛的後面都備有水和食品,因為說不準啥時就在路上動不了。
十二、花錢就把人民代
這些年來我們誰參加過選舉(機關工作的除外)?那麼人民代表是怎麼來的?花錢買的!凡是有錢的老闆基本都是各級政府的人大代表,凡是當上代表的都是花錢的。小老闆當鄉鎮級的代表,錢再多點當縣區的代表,錢再多的就是市代表、省代表了。我們老百姓誰讓你來代表了?你們只是有錢人的代表,只是官員們的代表。
十三、當官基本都腐敗
網上披露:處級以上的好官不多了!其實說的還是很寬松的,因為處級以上的好官不是「不多了」,而是基本沒有了,連有權的科級幹部好的也不多了。過去把「領導」與「公僕」列為同義詞,現在是「領導」與「腐敗」是同義詞了。現在不是誰腐敗抓誰,而是抓住一個就是腐敗的,那麼說明了基本都腐敗了。
十四、富豪多妻法不在
我們老百姓遵照「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一是必須要守法,二是給你老婆多了能養起嗎?可是富豪們既能養的起,也能擺平法律,「有錢能使鬼推磨」嘛!看以上的兩個,一都證明是有錢,二都證明有錢就能有社會地位,有了社會地位就不用守法遵法。官員養多情人,富豪們養多老婆,封建社會「刑不上大夫」『,現在是「刑不上官員和富豪」。
十五、水陸天空都公害
江河污染、湖海污染、天空污染、糧菜污染,到處是污染,到處是公害,人還能生存多久?害人的「雞地屁」,肥了官員,肥了富豪,他們把錢掙足了移民到外國,把這公害留給了國人。這不是簡單發橫財,而是喪盡天良、斷子絕孫的勾當。可是這些人還要「代表」人民去制定大事!
Ⅱ 當代中國社會問題有哪些表現形式
·中國當代的社會問題,從社會問題的具體表現形式劃分:人口問題、環境問題、勞工問題、貧困問題、教育問題、家庭問題、交通問題、犯罪問題、生態問題等。
社會問題在各時代反映的內容各不相同,在當代,最突出的社會問題是:人口問題、生態環境問題、勞動就業問題、誠信問題、青少年犯罪問題和老齡問題。
人口問題
人口問題是全球性最主要的社會問題之一,是當代許多社會問題的核心。雖然它在不同國家的具體表現各異,但其實質主要表現為人口再生產與物質資料再生產的失調,人口增長超過經濟增長而出現人口過剩。以中國為例,當前社會生活和發展所遇到的種種問題,無一不直接地或間接地與巨大的人口壓力相聯系。首先,人口壓力使社會在提供現有人口生活條件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遇到了難以克服的困難。突出表現為就業困難,住房緊張,糧食、燃料等生活必需品短缺。其次,人口壓力造成消費與積累比例失調、生態環境嚴重破壞、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降低等。
生態環境
生態環境問題突出表現為生態破壞、環境污染嚴重。它是社會運行和發展的重大障礙。預測未來社會問題的主要矛盾將集中到生態環境上。如不及早解決,它將給社會帶來巨大的破壞,甚至是全球性的、毀滅性的破壞。
勞動就業
勞動就業問題源於勞動力與生產資料比例關系失調。這種失調在不同社會、不同地區表現形式不同。但它作為社會問題主要指人口過剩及經濟發展緩慢或停滯,造成勞動人口失業或待業現象。中國的勞動就業問題,首先表現為就業不充分;還存在現有從業人員冗員嚴重、勞動生產率低下、就業及待業人員素質低下等問題。就業問題的社會後果,一方面妨礙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從而誘發社會動盪及社會犯罪;另一方面,不利於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進而威脅整個社會結構的穩定性。
青年犯罪
青少年犯罪指少年或未成年人的違法犯罪,是世界各國面臨的日趨嚴重的社會問題。近30年來,世界各國青少年犯罪急劇增加,突出特點是:犯罪次數增多、犯罪年齡提前、蔓延廣泛、手段殘忍、團伙作案突出、反復性增強、改造難度加大。
家庭暴力
家庭暴力,是指發生在家庭成員之間的,以毆打、捆綁、禁閉、殘害或者其它手段對家庭成員從身體、精神、性等方面進行傷害和摧殘的行為。家庭暴力直接作用於受害者身體,使受害者身體上或精神上感到痛苦,損害其身體健康和人格尊嚴。家庭暴力發生於有血緣、婚姻、收養關系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成員間,如丈夫對妻子、父母對子女、成年子女對父母等,婦女和兒童是家庭暴力的主要受害者,有些中老年人、男性和殘疾人也會成為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家庭暴力會造成死亡、重傷、輕傷、身體疼痛或精神痛苦。
老齡問題
老齡問題又稱人口老齡化問題,一般指人口中60歲及60歲以上的人口比例增大,從而影響社會生產和生活的問題。人口老齡化是新世紀世界各國普遍關注的一項重大社會問題。在發達國家較為突出,不發達國家則被高出生率造成的人口年輕化掩蓋了這一現象。從人口年齡構成上看,中國將在20世紀末、下世紀初進入老年型社會。但由於人口基數大,未來中國老年人口總數都將居世界首位。人口老齡化給社會、政治、經濟帶來一系列影響和問題,它要求對社會生產、消費、分配、投資、社會保障及福利、城鄉規劃等都要作出相應的調整。
學術道德
學術道德問題十分嚴重,尤其是全國多所高校不遵守基本學術道德規范而相繼捲入學術造假事件。例如2008年初西安交通大學退休教授楊紹侃等6名老教授對能動學院教授、長江學者李連生等2007年申報的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項目中,存在造假、侵佔他人學術成果進行拼湊和包裝等嚴重學術不端問題進行實名舉報。李連生在2010年3月21日被西安交大認定存在「嚴重學術不端行為」,被取消教授職務,並解除教師聘用合同。
誠信問題
誠信問題,在現今社會中誠信為題尤為突出。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岌岌可危。
Ⅲ 有哪些典型社會現象
1、一切向錢看的錯誤價值觀,評判一個人價值和成就的因素就是有多少錢,這從根本上來說就是一種錯誤的價值觀念。
2、缺乏誠信。如今社會一些企業和個人缺乏誠信的觀念。俗話說:人無信不立。然而,在當今社會,企業產品質量不佳、貨款老賴現象不斷,社會誠信黑名單數量不斷增加,甚至人與人之間都存在著謊言。
3、「男女平等」,鑒於如今社會男多女少的現象,女性地位在某些方面遠超男性。
4、影視傳媒缺乏社會責任感。很多影片缺乏正確的價值觀。為了收視率嘩眾取寵,助長了不良價值觀。部分影片更是缺乏歷史觀念,隨意篡改歷史,以次充好,誤導觀眾,亂七八糟的抗日神劇層出不窮,根本不尊重歷史事實!
5、講真話,做實事,已成為一種稀缺品德,做實事的人比不上會拍馬屁的人。
6、高空拋物。隨著建築的越來越高,高空隨意拋物,如果碰巧有人路過,那麼會造成腎後果?
7.、酒駕。害人害己!
8、缺乏道德。隨便亂塗亂畫,亂扔垃圾,隨意破壞他人的勞動成果。
9、未婚先孕。子女未婚先孕,這類現象在現在的父母看來是正常的,這種改變令人吃驚!
10、校園暴力。年輕,缺乏法律意識,缺乏社會經驗,有時會發生暴力事件。
Ⅳ 常見的社會現象有哪些
常見的社會現象有哪些
1、不願為朋友的成功鼓掌,卻願為陌生的悲慘捐助
人們往往不願為朋友的成功鼓掌,喜歡帶點妒忌,帶點酸,帶點仰望,高處不勝寒的境遇,在當今成了特有的對成功者的描述。然而我們卻肯為陌生的悲慘捐助,伸出援手,一好一壞,我們往往更願意同情糟糕的,卻讓祝福好的變得難等可貴。如果你有朋友真心為你的進步開心鼓掌,請珍惜。
2、不願為強者的堅持援手,卻願為弱者的妥協流淚
當職場中有一個強者站出來堅持做一件很難成功的事,其他人便敬而遠之,一來怕他辦不好拖累自己,二來擔心自己幫不上忙顯得丟人,也怕沒有跟大眾站在一方而倍感孤獨。但卻願為弱者妥協流淚,看到職場里受委屈的往往會有憐憫之。
3、不願為規則的執行所累,卻願為潛規則的適應受罪
職場如戰場,明明可以按照規矩做好的部門,偏偏沾染上官僚主義的風氣,為潛規則受罪。距離我們很遙遠。很近的,比如容易有灰色收入的部門,不收禮不送禮的是規則.
收禮後就得為人拿到競標是潛規則,一旦成了「行規」,你對潛規則的拒絕,反而成了突兀而刺眼的針,於是你努力去適應......明明是差的風氣,還在盛行,企業就需要提前制定好規則,嚴格恪守。
4、不願為共同的利益奮斗,卻願為社會的不幸怒罵
網上噴子是最多的,一旦看到社會不幸便掀起一陣罵戰。但是時間是緊迫的,大家的共同利益還在奮斗中,你哪有時間觀前顧後理會其他?可事實還是相反的。
5、不願為長遠的發展謀福,卻願為眼前的小利冒險
大多數人不敢做大事,不能成大事,不願為長遠的發展投資,只想謀取眼前利益。所以才有那麼多迷茫的人,那麼多走彎路的事例。
Ⅳ 中國典型社會心理
1、核心價值觀念:在兩極之間尋求兼顧
在具有核心地位的價值觀念,如集體與個人、奉獻與索取、自我與他人之間的關系方面,當今社會心理表現出在兩極之間尋求兼顧的態勢。只強調集體的利益,而忽視個人的合理利益,曾是過去一個時期里社會主導價值觀念的一個重要特徵。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隨著市場經濟進程的深入,由於人們自我意識的覺醒,其利益動機也呈現增強之勢。一項調查表明,在今天「當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相矛盾時」,近三成(29.8%)的人選擇了「個人利益無條件服從集體利益」;57.7%的人選擇了「集體利益為主,兼顧個人利益」。可見,在個體取向的價值觀念呈現出增強之勢的同時,集體取向的價值觀念仍得到大多數人的認同與肯定。
2、金錢觀念:逐漸彰顯現代特徵
一些實證調查結果表明:近些年來人們不僅不再忌諱談金錢,而且還能進一步正視金錢的作用,這是改革開放以來人們價值觀念和社會心態的一種進步。更為可貴的是,在肯定金錢應有作用的同時,相當多的人並沒有將金錢的作用誇大化和偏頗化。對於金錢的態度,盡管在不同的人群中、尤其是在收入狀況不同的群體中存在著一定差異,但是,當今社會成員的主流部分對金錢所持有的態度,表現出了一種鮮明的現代、理性特徵和現代社會所要求具有的健康心態。
3、婚戀家庭觀念:更加開放、寬容與理性
有調查顯示,人們在隱私觀念、婚前財產公證以及對離婚的看法和處理婚姻關系等方面,表現出了鮮明的現代特徵。他們注重個人隱私的保護,甚至認為夫妻之間也應當適當保留隱私。對這一問題,表示贊成和比較贊成的人高達80%以上,明確表示反對的只有8%。婚前財產公證作為一種新的社會生活現象也得到一些人的理智地接納。七成以上的青年人認為「婚前財產公證對夫妻雙方都有好處」。而且,合理生育這一非常重要的現代婚育觀念在農民群體中也正在鮮明地形成並日益得到鞏固。
4、道德心理:新質與問題的交織
在這個道德更新與重建的時代,一些傳統道德規范在當今青年一代身上依然普遍存在,最典型的是孝敬父母仍是絕大多數青年人所遵從的行為准則。另一典型方面是,節儉觀念仍然得到較大比例的青年所認同。應該說,當今的道德觀念中的確隱含某種矛盾與張力,難免存在某些空白或無序,而道德新質的生長則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在當今時代,我們應該更多地從道德轉型論來正視道德的新質與道德問題。
5、消費心理:面對富裕時代的最初挑戰
近年來人們的生活質量意識也逐漸增強,從而引起了消費觀念的變化,消費方式正在由節儉型轉向享受型。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消費心理中也呈現出某些畸形特徵,比如出於面子需要和攀比心理所導致的炫耀性消費、超前消費、過度消費等,都是最鮮明的表現形式。
邁進富裕起來的時代,我們必須謹防某些「富裕病態」的發生。應該特別指出的是,我們整個社會還不富裕,不同階層之間的收入還有差距,城鄉之間的發展還不平衡。科學發展觀要求我們建構一種理性、健康的現代消費觀。
6、生活滿意度:感受國家強於感受個人
從現實來看,在一個維度上,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年來,生活滿意度的普遍提高,是整個國家發展成就在人們主觀層面上的一種直接呈現。而在另一個維度上,人們對國家發展的滿意度比他們對自身生活的滿意度更高。換言之,人們對國家經濟、科技、教育、體育等發展的宏觀方面的評價比較高,但具體涉及到自己生活方面滿意度就略顯偏低。調查顯示,不同群體的生活水平都比原來有了較大程度的提高,然而人們對生活質量期望提高的速度似乎呈現出一種更加快的增長態勢。因此,這就可能隱含著兩個值得密切關注的問題:一是,由於實際存在的差距會使獲利較少的社會群體在進行比較時產生相對剝奪感;二是,不同社會群體在特定方面的需求上升速度超過了社會相關方面供給能力的增長速度。
2、社會心理嬗變中的突出問題
1、困惑成為轉型期社會心理中的一種必然現象
改革開放後尤其是近10多年以來,社會心理呈現出日益開放狀態,其重要標志就是:標准多元化了。過去人們判斷事物的標准大多是單維的、非此即彼式的。而現在人們看待事物時更多地呈現出以下態勢:第一,更趨向於強調事物的客觀性、多樣性;第二,標準的多維性導致了人們心態的寬容性。人與人之間進行理解或溝通的途徑或渠道無形中增多和擴大了。
總的看來,心理上的困惑一方面是由於轉型期特有的規范缺失。舊的標准或規范有的已經失效,但新的一時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心無所依;另一個原因是標准多元化導致的困境。所以,消除新的不確定性,是我們新的文化建設和價值體系建設所面臨的重要任務。
2、正視社會分化與期待社會公正
社會轉型時期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社會分化現象的出現。在當前的社會心理中,一方面,人們一般能夠正視社會分化,將其看作社會變遷的具體形式之一;另一方面,人們又期待著對與社會公正有關的問題盡快而有效地解決。
應該說,如果理性地、歷史地看待社會發展中的分化現象的話,那麼,一定時期內不同社會群體之間利益差距加大是有其一定規律性的。關鍵性問題在於,社會要建立並完善能夠體現社會公正原則的制度化體系。目前,以收入差異為主要表現的利益差異現象的凸顯,使貫徹社會公正原則成為保持社會和諧和提高社會凝聚力的一項重要措施。
3、呼喚嶄新交往時空中的誠信
近年來,誠信問題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和學術研討的熱點,並逐漸成為制度創新和有關立法的新生長點。誠信固然首先是一種心理機制,但在本質層面上則是一種社會狀態。在現代社會里,高速率社會流動以及交往空間的不斷擴大,使人們越來越多地面對著一個陌生人的社會,沒有血緣關系的人際關系,更多地需要誠信來加以鞏固和擴展。盡管作為一種法治社會,現代社會增加了更多的法律契約關系,但是,作為現代社會有效互動的最重要心理機制的誠信,仍然在人類社會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
3、未來的社會心理新質
從已經表現出的價值觀念與社會心態的總體態勢來看:一種從傳統取向向現代取向的演變正在成為日漸明顯的趨勢,這與中國社會發展進程的方向是一致的,也將能夠進一步促進中國社會現代化事業的深入。
中國社會發展已取得的成就的積累效應和未來可預見的目標實現在強有力地吸引著人們努力的方向。隨著社會發展的進一步有序化、協調化、和諧化,同時也通過社會成員自身的不斷探索、嘗試,一種更具合理性的、健全的價值觀念體系及其所促進的社會心態將會逐漸形成。合理的、未來取向的社會心理世界的建構原則應該是:基於實際的理想主義和正視問題的樂觀主義。
在未來一個時期,社會心理將可能呈現出的主要態勢是:一個維度上,進一步的理性化,但在理性化的同時,對精神價值的追求將會有所增強;而另一個維度上,在心態呈現出更加開放態勢的同時,對問題的預見性也會進一步提高。因為經過改革開放20多年的發展,人們對於問題的心理承受力無疑已增強了,對改革進程也不再持一種盲目的樂觀態度,問題意識正在成為一種普遍素養。人們在心理上不僅能夠發展地看待事物,而且能夠從更多的參照系出發,其他國家的發展經驗正逐漸地納入到我們的參照系當中,人們開始有了世界意識,表現出一種未來取向。未來取向的社會心理新質包括這樣一些主要內容:更注重人性完善,如責任心培養、誠信教育、同情心與愛心激發,人與人的相互關愛;同時呈現出許多全球化的特徵,如風險意識、環保意識、公共服務意識、珍愛生命意識、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等。這種社會心理世界將更加趨於符合時代理性,
Ⅵ 常見的社會現象有哪些
常見的社會現象有四種,分別是:人口問題、生態環境問題、就業問題、青少年犯罪問題。
1、人口問題
人口問題是全球性最主要的社會問題之一,是當代許多社會問題的核心。雖然它在不同國家的具體表現各異,但其實質主要表現為人口再生產與物質資料再生產的失調,人口增長超過經濟增長而出現人口過剩。
2、生態環境問題
生態環境問題突出表現為生態破壞、環境污染嚴重。它是社會運行和發展的重大障礙。預測未來社會問題的主要矛盾將集中到生態環境上。
3、就業問題
勞動就業問題源於勞動力與生產資料比例關系失調。這種失調在不同社會、不同地區表現形式不同。作為社會問題主要指人口過剩及經濟發展緩慢或停滯,造成勞動人口失業或待業現象。
4、青少年犯罪問題
青少年犯罪指少年或未成年人的違法犯罪,是世界各國面臨的日趨嚴重的社會問題。近年來,世界各國青少年犯罪急劇增加,突出特點是:犯罪次數增多、犯罪年齡提前、蔓延廣泛、手段殘忍、團伙作案突出、反復性增強、改造難度加大。
Ⅶ 目前中國有哪些主要社會問題
在當前中國的具體表現有:輟學、待業、貧困、傷殘、自殺等有關青年成長和前途方面的問題;早婚、婚前性行為、未婚先孕、大齡青年婚姻、結婚費用、住房、離婚等方面的問題;倫理標准、社會責任、信仰危機、心理扭曲等方面的問題;酗酒、斗毆、賭博、賣淫、強奸、搶劫等方面的問題。

(7)中國社會現象有哪些典型的擴展閱讀
中國社會學家孫本文也認為,社會問題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社會共同生活發生了障礙,二是社會進步發生了障礙。這兩個方面決定了社會問題涉及的人數,或為社會全體成員,或為社會部分成員。20世紀50年代末,美國社會學家C.W.米爾斯區分了個人麻煩和公共問題兩個方面。
他認為,在社會上流行一時,同時又使個人深感其害的問題不一定就是社會問題。只有超出個人特殊生活環境,與人類社會生活、制度或歷史有關的,威脅社會多數成員價值觀、利益或生存條件的公共問題,才具備形成社會問題的條件。
Ⅷ 社會現象有哪些啊
社會現象有:仇富現象、彩禮現象、追星現象、社會泛娛樂化現象等等。
社會現象是指所有與同物種共同體有關的活動,產生、存在和發展密切聯系的現象。自然界現象是動物群體在自然界的種種反應總稱。
社會現象按照是否對本物種發展有利分為積極社會現象和消極社會現象。研究關注社會現象有利於把握動物發展規律,探討社會良好發展進程,改變不良習性等問題。

主要信息:
通常將社會現象一詞來表示社會中所發生的一切現象,或者表示同社會中或多或少有利益關系的普遍概括的現象。按照這種看法,所有關於本物種的事情,都可以稱得上是「社會現象」。
當我們在盡兄弟、夫婦或公民的義務,或者在履行一種契約時,我們是在實踐道德、風俗和法律所規定的義務。社會現象不同於有機體的現象,後者是通過某些形態和動作表現而存在的。它們也不同於心理的現象,心理現象只存在於個體意識之中和通過個體意識表現出來。
斯賓塞的教育學說與此相反,主張理性教育,即所謂讓兒童自主,放任自流,不加以強迫。
但是他這種教育學說只不過是個體臆想,從未聽說過有哪個民族實行這種方法,因此不足以作為對上述事實的反駁材料。社會強制力之所以特別表現在教育方面,是由於教育的目的在於將個體培養成為社會的一分子。
Ⅸ 中國典型的體育社會現象
體育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和社會生活的一部分,同樣受到各種社會問題的侵蝕和腐化。體育社會問題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千擾了社會秩序、妨礙了人們生活、影響了社會安定,並使體育的發展背離原有的精神和正常軌道。體育社會問題不僅危害社會秩序,同時對體育的健康發展產生負面影響,因而引起了我國人民群眾、政府和體育理論工作者的關注。特別是我國的某些典型的體育社會問題愈演愈烈,引起了全社會公開喊「打」的呼聲,甚至在全國人大會議和全國政協會議上,部分代表形成提案,要求國家司法機關立法予以懲處。 在本文中,第一部分是對體育社會問題的界定。體育社會問題是我國體育社會學界中使用得多而定義不確定的概念之一,長期以來存在著各種不確定的說法,並且和體育違規行為及其它社會問題存在混淆。本部分通過對「體育社會問題」概念的辨析,明確提出了自己的界定觀點,同時指明了體育社會問題的兩重屬性。第二部分是對我國當前存在的主要的體育社會問題的闡述,並且對體育社會問題的危害作了分析和歸納。因現存的體育社會問題種類繁多,並且舊的問題的解決伴隨著新的問題產生,這要求我們在現實生活中不斷地去摸索和發現。第三部分是對我國體育社會問題產生原因的分析,只有找到病根,才好對症下葯。我國體育社會問題產生的原因,有體育本身具有的工具性和競爭性;有宏觀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歷史……等的原因;有微觀的個人主觀故意原因;有綜觀的社會或個人的不合理的價值取向原因。第四部分是對我國體育社會問題的治理提出探討,闡述了治理的必要性、方式、手段和基本要求,特別著重分析了治理體育社會問題的兩個基本點:改革體育體制、完善體育法制。考慮到某些體育社會問題在現實生活中的影響,闡明了對體育社會問題的治理,應分為控制和解決兩種途徑。對於我國的體育社會問題不能文過飾非,也不能視而不見,我們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地研究它,結合全社會的力量,有條不紊地解決或控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