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企業如何戰略轉型
什麼是企業戰略轉型戰略,通俗的講戰略就是走系統性路線;轉型就是要走市場路線;升級就是走專業化路線。戰略轉型升級就是要解決企業 「彎道超車」的問題。要想解決企業戰略轉型的問題,一方面我們要清醒地了解到企業現在所處的危機背景;另一方面,我們要深刻地認識到企業最終的發展趨勢,這都屬於宏觀層面的問題。只有回答了這兩個問題,才能明確企業戰略轉型的方向,真正找到企業的坐標。
關於企業轉型戰略正睿咨詢認為可以從產品升級、營銷升級、客戶升級、品牌升級、研發升級、生產升級、供應鏈升級、商業模式升級、管理模式升級、團隊升級、企業文化升級十一個方面展開,但是要注意不同的企業所處的行業不同企業現狀各不相同,企業轉型戰略需要建立在對企業系統診斷明確企業戰略轉型的方向,再量身定製符合企業的戰略轉型升級方案。感興趣的朋友可前往正睿咨詢官網了解戰略管理咨詢服務。
B. 中國企業如何實現徹底轉型
中國企業需要實現全方位、立體化的徹底轉型,實現戰略價值轉型 「天花板愈來愈低、地板愈來愈高、生存空間愈來愈小和在熱鬧空間內壓力愈來愈大」。這是當前企業生存和發展狀況的形象描述。作為以適應環境而生存作為惟一理由的企業,面對這局面惟一辦法就是轉型。 但在中國商業環境出現30年未有的大變局的背景下,此次企業轉型與以往歷次轉型有很大不同。因此,中國企業需要實現全方位、立體化的徹底轉型,實現戰略價值轉型,只有這樣,中國企業才能成功跨越生死門。 徹底轉型三步走 中國企業要生存就要通過戰略價值遷移來實現全方位、立體化的徹底轉型,具體說來包括三個方面。首先要構築新的生存發展體系,駛入全新發展軌道;其次要立足本行業,實現自我推動式轉型;最後是轉型需要有立體思維。 ●尋找全新生存空間 經營環境調整的全球性和深遠性決定了企業轉型視野、理念和策略。所有變化全部指向一個課題:「全球市場消費規模增長率縮小+企業資源要素成本全面上升」,這是最根本的不同,決定了此次轉型需要在全球化視野下,整合內外資源,轉換企業模式,構築新的生存發展體系。企業群體須進入「全新生存發展軌道」,才能走出當前,駛向未來。 「像IBM尋求信息社會服務機會那樣在機會背後挖掘機會,像GE挖掘新能源新材料那樣在創新空間里創立空間,像米塔爾在傳統行業塑造新業務那樣在價值演變中轉換價值,像微軟以服務代替產品那樣在目標進步中提升目標」,這些企業是尋找全新生存空間的樣板。 ●自我推動式轉型 企業生存危機是全球化背景下價值遷移的結果,這決定企業轉型驅動力和轉型空間。中國企業不是缺生存發展的糧食,而是缺乏消化吸收轉化為營養的能力。因此,中國企業需要的是自我推動式轉型,而不是環境拉動式轉型;立足本行業跨越式轉型,而不是換到新行業重新生存。 「像萬科那樣從多元化求大轉變為專業化求強,像格蘭仕一樣從成本領先到價值創新,從數量至上轉變為效益至上,從製造為本發展到創造為本,從銷售為上到品牌為上,從出口創匯到滿足本土市場深層次需求,從銷售額優先到企業可持續發展,從吸引資金為主到對外投資為主,從短跑制勝到贏得長跑」,實現企業系統轉變。 ●戰略價值轉型 分析30年前日本企業所面臨的調整和20年前美國企業所面臨的調整,中國公司面對調整空間是「有進有退」的戰略行為,是「有伸有縮」的突破行為,需要立體思維而非單維即可。筆者在總結成敗兩種轉型案例的基礎上,將戰略轉型關鍵領域集成為一個模型,我們稱之為「戰略價值轉型」,包括決策層、業務層、組織層和人與資產價值層四個層次。 決策層,從以個人英雄為中心的隨即決策,轉變為以集成各個責任利益權力主體而構建的戰略為中心系統決策;組織層,集成結構、流程和人力資源確保組織有效運營;業務層,集成新產品開發、客戶關系營銷和集成供應鏈體系,要麼實現產品領先,要麼實現客戶親密,要麼實現卓越運營,取保業務競爭力。
C. 中國傳統製造業如何轉型
傳統製造業是中國私營企業內居於主導地位的產業,特別是沿海的浙江、廣東、福建省,以加工貿易為主的傳統製造業是改革開放後私營企業快速發展的基礎。中國加入WTO後,製造業和加工工業中的紡織、服裝、鞋襪、中小型器械工具、食品加工等,成為私營企業出口創匯的主體,並獲得了快速增長。
現存的問題主要是以下方面:
其一,勞動者權益保護體制正在形成,工人工資的標准隨之上升,私企老闆已預知今後幾年工資成本的大幅上升;
其二,對傳統製造業和加工工業來講,對經過原始積累階段但缺乏現代公司運作知識的企業家們來講,創新就好像是葉公好龍,這也恰恰在中國企業家身上驗證了美國哈佛大學的一句名言:「企業不創新是要死的,但創新可能死得更快」。這是因為,對傳統製造業和加工工業企業而言,創新不僅需要技術和資本,更需要新的企業管理制度和新的市場,創新需要超額利潤。在這點上,中小型私營企業在相當程度上會在「創新」競爭中,成為壟斷公司和大型專業公司口中的小魚,中小企業要想獲得超額潤,只有在同業大鱷們打盹的時候才能完成。
其三,中國的資本市場發展嚴重滯後,對中小企業發展的創業基金尚且不足,因此,對民營企業的創新資本更不要指望資本市場的支持。而傳統製造業和加工工業的現金流盡管在表面上看較為充分,但若轉型或在新的領域投入資本,將隨時可能發生舊產業資本的資本鏈扭曲,而新產業資本頭重腳輕的局面,甚至可能最終引發企業的資本鏈斷裂。
由此,我們就需要換一種思維方式看待中國企業的轉型,簡言之,我認為傳統產業的轉型不應是對舊產業的革命,而應是穩定存量並逐漸優化存量,在新興產業上下功夫,新興產業作為新的增量,可謀求其高開高走,力爭緊跟甚至超越國際市場步伐。
客觀認識中國國情後,我們將發現:
第一,中國作為世界的製造中心不是什麼壞事,這是中國的國情。中國有大量勞動力,有加工工業所需的資源,有能源的供給(盡管不充分),有可形成龐大產品生產能力的基礎,有為製造業和加工工業發展提供支持的配套產業,有提升製造業和加工工業產業升級的技術實力。這些,在其他國家、其他區域都很難匹配得如此齊全,所以,作為製造中心也是要有資格和條件的。對此,中國要當仁不讓。
第二,傳統製造業的轉型,決不是要削弱製造業的規模,也不是不再作世界的製造中心,而是在國家經濟整體發展上,重點發展新興產業及新興產業在整體產業中的規模。與此同時,提升傳統產業的製造能力、技術水平、管理能力。在轉型內容上,科學把握供需市場的變動規律,逐步抬高在國際市場的產品價格平台。
也就是說,國家要對傳統產業的轉型加以政策干預和引導。有效地控制傳統產業,主要是控制出口加工型產業的數量,抓出口總額、控制企業數量。因為,如果中國加工產品的出口總量下降10%,我估計全球加工產品的價格就會上升5%以上(當然,這還需要認真推算,我僅是估算),中國加工品出口總量減少30%,我估計全球加工品價格的升幅完全有可能上升30%以上。這種價格空間的變化,足以使中國的出口加工型企業完成一次次的優存劣汰。而政府要做的就是制定產業准入門坎,阻止或限制劣質公司的進入和生存,維護「Made in China」的全球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