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紙幣的發展史
紙幣是指以柔軟的物料(通常是棉)造成的貨幣,由國家(或某些地區)發行並強制使用的價值符號。紙幣本身不具價值,雖然作為貨幣的一種,但其不能直接行使價值尺度職能。紙幣是當今世界各國普遍使用的貨幣形式,而世界上最早出現的紙幣是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發明,即中國北宋時期四川成都的交子,中國則是世界上使用紙幣最早的國家。
中國錢幣發展史:
一、秦漢貨幣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統一衡制基礎地以秦衡為基礎,統一秦半兩。但鑄行不久,由於暴政與巨軍費開支,鑄造貨幣不斷地減重、變輕。 漢劉邦起兵之初,為了籌集軍晌便自行鑄錢。錢文襲用秦半兩舊名。但實際重量僅三銖左右。並允民間自行鑄造。因而大部分輕薄小型,文字淺平的小篆體半兩,均為漢半兩。 公元18年 ,始鑄五銖,至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五銖錢歷時近七、八百年。是我國鑄期最長的貨幣。留世數量巨大,品類繁雜。
二、王莽時期的貨幣
王莽自居攝二年(公元七年)開始,先後實行了三次幣制改革,錢制混亂,但鑄造了舉世瞻目的精美貨幣,其鑄錢質量卻是一代鼎盛, 王莽錢書法採用懸錢篆,鑄錢無論圓錢,布幣、刀幣,外廓高挺,因而對文字保護甚佳。
三、三國貨幣
魏、蜀、吳史稱三國,此時期幣制復雜,再加上戰火紛飛,史記不詳,如今被斷為三國時期貨幣,其鑄地和鑄時,難以解分。 三國時候,不同地域錢制各有差異:魏得五銖;蜀鑄五銖外,另有直百五銖;吳有大泉五百,大泉當千,大泉二千,大泉五千等。
四、兩晉南北朝貨幣
史書關於西晉鑄錢隻字未提,當時主要行用五銖錢。西晉統一中國時,府庫充實,國力強盛,因此,除了沿用漢代舊錢之外,應有自行鑄錢。 西晉末年,八王之亂後,各少數民族各自為政,許多還自行鑄錢。 巴族首領李特,李流等,建漢於四川,鑄「漢興」,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枚以年號命名的貨幣。
五、隋唐貨幣
隋文帝平陳之後,隋五銖為統一法定貨幣,隋五銖之「五」字左邊多一豎有若「凶」字。
唐初,仍用隋代舊錢,至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下令廢五銖,鑄開元通寶,自始結束了我國銖兩貨幣的歷史而進入寶文制貨幣。」開元通寶」四字錢文由書法家歐陽詢制詞並書,文字端莊凝重,展示出大唐一代興盛太平的風范。
六、五代十國貨幣
縱觀五代十國貨幣,以鉛、鐵為主,劣幣較多,精美者少見,反映了當時政局動盪,經濟蕭條,民不聊生的局勢。
七、兩宋貨幣
兩宋的幣制,主要為銅錢,但兼以鐵、鉛。白銀及銀幣在支付和購買上較前朝較為重要。紙幣開始正式產生和推行,這是兩宋時期幣制的最大特點。
南北宋銅鐵錢明顯不同,北宋銅錢多而鐵錢少,南宋鐵錢多而銅錢少。北宋銅錢小平多而大錢少,南宋銅錢小平少而大錢多,北宋以年號為錢文,而南宋不但以年號為錢文,且有紀年、紀監。另兩宋貨幣較以前最大的區別在於錢文書法,許多為各朝皇帝御書,或書法大家所寫。真行隸篆草俱備。是我國貨幣書法藝術的顛峰。
八、元代貨幣
蒙古人統治中國時,對中國的幣制,帶來了一種基本的變革,也就是使中國從此採用白錢為價值的尺度。中國的幣制,如果以質地來劃,則唐代是銅錢的分水線,唐以上是銖兩貨幣。蒙古人過去游牧時期主要採用物物交換辦法,採用白錢制主要受鄰近中亞外國民族影響,也是對外貿易的產物。蒙古在建元之前,就曾開始鑄造漢文貨幣,如「大朝通寶」爭、銅幣。在取得對中國統治權後,主要以紙幣為主,但也鑄造了不少銅銀輔幣。
九、明代貨幣
明代幣制以紙幣為主,但也鑄造了不少銅錢,且品類繁雜。朱氏鑄錢,自大中始,開始背文紀地紀值,這是明代銅錢的一個特徵,一直影響到清末鑄錢。且明代錢幣,一反往朝,均為通寶,而無元寶,主要避朱元璋之「元」字諱。
十、清代貨幣
清朝幣制,大體上是銀錢平行本位,且銀銅之間比價大體維持在一千文一兩上下。 清末,由於清庭腐敗,爆發太平天國起義, 太平天國錢幣的顯著特點是(一)錢稱「聖寶」,有別於歷代錢幣。(二)錢幣上無紀地、紀值、紀重標志。(三)錢文分書於正反兩面。
十一、新中國貨幣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定貨幣是人民幣,中國人民銀行是國家管理人民幣的主管機關,負責人民幣的設計、印製和發行。人民幣的單位為元,人民幣的輔幣單位為角、分。1元等於10角,1角等於10分。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發行人民幣以來,歷時50多年,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以及人民生活的需要而逐步完善和提高,至今已發行五套人民幣,形成紙幣與金屬幣、普通紀念幣與貴金屬紀念幣等多品種、多系列的貨幣體系。除1、2、5分三種硬幣外,第一套、第二套和第三套人民幣已經退出流通,目前流通的人民幣,是中國人民銀行自1987年以來發行的第四套人民幣和1999年發行的第五套人民幣,兩套人民幣同時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