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正在遭受疫情肆虐的情況下,印度對中國做了哪些落井下石的事情
當中國疫情肆虐時,周邊友好國家紛紛向中國伸出援助之手,尤其是日韓兩國分別捐獻了100萬或200萬口罩,而印度方面卻做出了損人不利己的事情,禁止商家向中國出口口罩,而且謊稱中國故意拖延從武漢接回印度僑民,並且扣留中國香港商船大翠雲,上船搜查無果,於是便謊稱船上可能有用於軍事的高壓蒸汽釜。印度這一行為完全是損人不利己的體現,使得中印關系本來就不好,這次再雪上加霜。
之後他們又毫無理由扣押中國貨輪,在沒有發現什麼事情之後,謊稱有關於軍事目的的高壓蒸汽閥,他們真的是黔驢技窮,讓人可笑。
2. 印度人是如何看待中國的呢
那要看是在印度國內的人,還是來過中國旅遊的印度人。
記得之前在uc上面,有看過一個視頻,就是一個印度小哥,坐中國的高鐵。他自己錄了視頻,然後在視頻裡面,一直吐槽說,印度的媒體都是騙子。
在這個印度小哥的眼裡,他覺得,中國的高鐵,特別牛逼。和機場差不多,查一些方向的車,都很簡單。而且,高鐵特別穩,環境也特別好。還有安保這個,都比較嚴。
在這個視頻裡面,可以明顯的看到,這個印度小哥眼裡都是充滿著好奇和感嘆。
不過,也正如這個小哥所說,他覺得印度的媒體都在騙人。
所以,不難想像,印度國內的人,那些沒來到中國的人,都是通過網路或者是當地的新聞媒體,來獲取到中國的消息。而這樣的消息,往往帶有一定的歧視和謊言。
在之前,我也有看到過某個台灣人錄視頻,同樣在視頻裡面,他也一直吐槽台灣的媒體,都在騙人。
確實,有一些地區,在宣傳中國的時候,都會帶有一定的敵意。故意抹黑中國,貶低中國。所以,他們只會宣傳某些不好的事,對於中國強大的地方,他們都是避開的。
而正是如此,一些沒來到中國的外國人,對中國不了解,都還覺得中國很落後。
3. 印度此次挑釁中國,有哪些目的
「從自身利益來講,中國在南亞的行動並沒有錯誤,但我們必須意識到此舉難以避免的負面後果,並有所准備,防範可能出現的美日印三強遏華同盟。畢竟,對於冷酷無情的現實政治邏輯來說,單方面的啜泣,從來都毫無意義。」
中印對峙事件發生後,中國媒體猛烈抨擊印度的決策者。個人認為這是對的,因為我們的國土主權的確面臨著印度人的挑釁,我們必須對外擺明我們的態度。但是,從現實政治的角度看,我們不能不全面審視印度的決策動機。因為,媒體單純將印度人視為瘋子和狂人,僅僅是一種宣傳手段,絕非現實主義者看待問題的方式。
任何時候我們都應該意識到:印度政府絕不可能無緣無故地為了一片足球場大的荒地,而陷入與中國的盲目對抗,畢竟,今天的印度領袖或許殘酷無情,但卻絕不是一個盲目的蠢材。
實際上,對峙事件發生的很久之前,國內就應該意識到莫迪政府一定會有所挑釁,只要稍有俾斯麥式的外交視野,便能夠預見到今天的情況——本人此前不斷提出警示(文尾羅列文章)。
近年來,中國在海外拓展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偉大成就,然而需要清醒的是,與所有大規模跨國合作項目一樣,我們的拓展不可避免地附帶了一些地緣效應,並引發了外國的猜忌。其中最明顯的,就是南亞地區。
2013年之後,中國大舉加強了對巴基斯坦的援助(印巴邊境沖突多年不斷),並且在印巴爭議地區喀什米爾修建鐵路,以及在瓜達爾港設立可供軍用的港口。這些不可避免地與印度的安全利益產生一些沖突。
中巴走廊的建設,在加強經濟的聯系的同時,實際上也意味著兩國軍事互助更加便捷,這強化了巴基斯坦的戰略地位和實力,考慮到印巴邊境至今猶在持續交火,印度不可能對這一舉措漠然視之;
4. "中印對峙"中方何時會失去耐心
中印現在在洞朗地區的對峙引發了兩國民眾對中印第二次戰爭的遐想。從民間輿論看,雙方民眾的好戰程度都不低。在此以個人觀點分析下未來的走勢。
以7月20日為止的局勢看,雙方的對峙仍在繼續。本次是印軍推進到中方的地段,所以主動方在印度而非中國。
首先看中方的態度:中方反復要求印度先撤軍,並在新聞中高頻率出現在西藏演習等的新聞。從這些方面看,至少現在中方最高領導層仍是不希望打的。為啥這么說呢?凡是用兵,首先就是不能讓對手知道自己會怎麼打。而現在中方把演習之類本應保密的事情都宣揚出來,違反了上述原則,所以反而證實中方頂層現在還是希望和平解決,而非戰爭解決。這與外交部的反復聲明體現的核心是一致的。中方現在也不在乎明確這個態度,因為如果互相都能平和處置,才能有氣氛來緩和局勢,那麼現在中方至少首先是平和但嚴正的。這樣球就在印度一邊了。
印度作為挑起本次對峙的主動方是否會同意撤軍呢?
從印度的政治局勢來看,莫迪上台後進行了大幅的金融改革,去年的廢鈔令搞得印度流通貨幣匱乏,今年搞的稅制改革也是搞得商家非常不滿。他的作風就是:今天下決定,馬上就執行,而不留充分的准備期。這個上面可見,這個莫迪政府的執政經驗其實是非常欠缺的。而他又喜歡搞大動作,綜合起來看,用中國成語說來就是「好大喜功」。這種人當政,一定是個「大折騰」。那麼在軍事上跟敵國搞點小摩擦就是政治上轉移民眾視線的手段了。他在國內搞得越糟,就越會喜歡搞摩擦。這個我們是要有思想准備的。說到印度人認為的敵國,第一個就是中國,第二個就是巴基斯坦。印度人看中國,就像中國人看日本,永遠記得你打過我。雖然中印1962年的戰爭本來也是印度入侵中國導致的,但印度國內的宣傳從來都是只說中國挑起的,而從來不提自己蠶食中國領土的。而且印度曾打敗過巴基斯坦,但從來沒有打敗過中國,所以這個恨是一直在的。所以,印度1962年之後始終將中國作為第一敵人的。但中國在邊境基本是採取守勢且不首先開槍的態度,所以中印邊境長期以來有對峙無戰爭,這也是印度方面時不時敢於蹭點小便宜的勇氣來源。而且與中國的邊境對峙上表現強硬是可以提升國內人支持率的,所以無害的用下也不錯。這就是事情開局的原因。
有了開局就得看怎麼終局了。這個就和印度政治游戲規則有關了。印度自稱是民主政治,其實印度的民主是民粹主義的風格更甚些。民粹主義的特點就是民間輿論綁架高層決策。這個政治風格下,一旦對峙事件被公開,印度進軍容易,撤軍難,難就難在怎麼給自己找個台階下。一般來說,印度有以下可能的方案:
1)占著不走。如果印度方面覺得中國拿他們沒辦法,那完全可能就賴皮下去。這個印度人絕對做得出來,因為如果按「占著的就是自己的」的暴力法則,他們永遠都是有理的。況且也不是第一次這么幹了。當然,代價就是要准備打仗。
2)現在高調宣揚對峙,順便試探各大國的態度,如果能引美俄日以前來增援,那好處統統收下。拖延到冬天,民眾不再關注了,前線士兵也受不了駐地的艱苦了,然後順勢找個借口,比如大雪封山,撤下來。當然要悄悄地。中國方面是樂見其成的,所以肯定也不會去宣揚。這事就這么過去了。
3)近期撤軍。近期的對峙是輿論焦點,這個得有個足夠好的借口才行。所以可能性不大。
選1還是選2,絕對是和印度高層的決心有關的。選1就得准備打,無論結果如何,印度其實都是不如不打的,這個往下會具體分析,但印度高層的智商未必不會被一時的意氣用事蓋過。選2則比較明智,得了好處還不丟面子。
如果真打,也有幾種打法,因為是印度入侵了中國,這個打估計也多半會是中國主動打。那中國的目標設定就會影響整個的打法。中國的目標會是怎樣呢?有幾種可能:
1)恢復洞朗地區到對峙前的狀態
如果僅僅是洞朗,雙方最多就是互相打打炮而已,基本不觸及各自的後方,將中印邊界變成印巴邊界的模樣。這個中印在1965年的邊界沖突就是這樣的。雙方打累了也就歇了,各自都會說打死對方多少多少,似乎都出了氣,對內都有交代了,但就是摩擦級別,估計之後也慢慢就變成沖突前的狀態了。
2)進占更多印度領土
中國之前沒有守藏南,其實是因為地理形勢造成,不是不想占藏南,而是無法在冬季長期守住。藏南其實在喜馬拉雅山南面,和西藏之間冬天要翻過喜馬拉雅山,難度可想而知,迄今這個情況沒有大的改變。所以,一旦開戰後遇到冬天,藏南地區的中國軍隊就幾乎是孤立的,在雙方技術水平差別不太大的情況下,軍事上毫無勝算。所以中國對印作戰的最大對手是世界屋脊的天氣,而不是印軍。為了不留下被打敗的可能,中國軍隊要麼在極短時間內打殘印軍,要麼就只能主動放棄所有印軍便於攻取而中方無法保證後勤的地區。這個極短時間有多少呢?沖突地區在9-10月就會開始封山,離現在只有2個月左右的時間。看現在的雙方外交的措辭,估計到封山都還沒打起來呢。所以這個可能性不大。
但是適合中方在洞朗地區動手(或者說失去耐心)的時機會在何時呢?也在大雪封山之後。洞朗位置在山脊附近,那裡大雪封山時期接近半年,其中任何時候中方動手,印度的增援難度都是巨大的,就算能來也會很慢。如果此時中方突襲印度守軍,印度守軍是無法得到及時增援的,也就是孤軍。所以讓我們先耐心等著那裡下雪吧。
5. 印度人怎樣看中國
在中國的印度人,主要居住在北京、上海兩等地,他們是這樣看中國的:
1、上海印度人協會主席阿密特·懷卡爾認為:上海很安全
上海印度人協會主席阿密特·懷卡爾的老家是印度中部的那格浦爾。2009年,懷卡爾當時所在的一家德國企業把他派遣到上海,擔任亞太區銷售高級副總裁。現在,他11歲的大兒子和7歲的小兒子都在上海上學。2012年,懷卡爾被選為印度人協會主席,這個2006年由「上海印度女性聯盟」和「上海印度商人聯盟」合並的印度人社團,在他負責的這3年裡,會員從700人增加到1500人。在印度人協會的網站上,能查到所有委員會成員的手機號和電子郵箱,協會成員的名字和手機號也都在年度刊物上公開。
懷卡爾說,印度人協會經常組織公益活動,聯絡在華印度人的感情,比如一年一度的印度排燈節公益晚會。此外,他們也願意為上海市民做些貢獻。去年11月,上百名印度人協會的成員在上海市血液中心參加獻血。等到今年6月14日「世界獻血日」時,協會還會舉行這樣的活動。懷卡爾說:「我們很高興這樣做。」采訪中,懷卡爾再三稱贊中國人的守時和勤奮,他還說:「每次遇到新來的印度人,我都會告訴他上海給我們的安全感超過世界很多地方。我們應該給上海頒一個『安全獎』。」
普拉迪普·庫馬爾和太太安·麗塔住在上海世貿濱江花園的高層公寓里,天氣好的日子,從他們家的客廳能俯瞰黃浦江。在這個高檔社區,總共住著七八十戶印度人。庫馬爾來自印度首都新德里,有在日本、新加坡以及中國的香港、上海等地做跨國企業高管的經歷。2006年,庫馬爾看到中國咨詢行業的機遇,創立了自己的咨詢公司,同時也是另一家咨詢公司的合夥人。他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那時中國的GDP增速很快,相關政策使跨國企業在中國投資和運營非常容易,商業發展前景很好。
上海的生活讓庫馬爾一家感到滿意。談到在廣場跳舞的中國大媽,已經當上奶奶的麗塔說:「中國老年人比印度老年人更活躍,也更快樂,退休彷彿是他們新生活的開始。」由於一家人都是素食主義者,麗塔還教會來家的鍾點工做印度菜,這大大提高了他們在上海生活的幸福感。現在,麗塔是上海一家名為「米飯媽媽」的公益組織成員,她們致力於幫助上海的弱勢兒童群體。麗塔說:「印度人與西方人差別很大。中國人把我們看成半個外國人,因為我們的語言、相貌,也因為我們的亞洲特性。我很高興,當地人接納了我們。」
2、北京泰姬樓印度餐廳總經理麥赫諾·帕斯塔卡亞說:「印度要向中國學習
生活在中國的印度人,有時願意把兩國做對比。北京泰姬樓印度餐廳總經理麥赫諾·帕斯塔卡亞來中國24年了,1997年他娶了中國妻子,1998年在北京國貿開了第一家印度餐廳。帕斯塔卡亞學的是酒店管理專業,畢業後在印度創業,想出一個「工業廚房」的點子,和做外賣差不多,但不太順利。幾年後,他決定出去闖闖,曾考慮過到頗受印度人歡迎的中東地區,那裡有700多萬印度人,直到一個朋友問他「要不要一起去中國」。在那個信息相對閉塞的年代,帕斯塔卡亞對中國一無所知,但他還是做出了選擇。來中國不久,就認識了會說英語的鄭女士,用帕斯塔卡亞的話說:「印中文化真的有很多不同,我們認真交往、磨合了好幾年,1997年才結婚。」那時候,他想買咖喱等家鄉的調料要去友誼商店,但現在方便多了,網購就可以解決。說起北京的變化,帕斯塔卡亞侃侃而談:「那時剛修完的二環路、三環路沒過多久就又擁堵了。以後北京有七環也不奇怪。」對於北京的霧霾,他也會抱怨,但他覺得「污染和發展有關,哪個國家都一樣,印度也有污染」,而且北京近幾年已經好多了,幾乎沒有沙塵暴。
帕斯塔卡亞在北京開的印度餐廳很受歡迎,吸引了很多社會名流。短短幾年內,他又開了兩家分店。生意走上正軌,讓帕斯塔卡亞更熱衷於傳播印度文化,他說:「很多中國人對瑜伽的印象就是減肥美體,其實它更強調呼吸冥想,是用來修身養性的。我希望能盡一己之力,讓更多中國人了解印度。」
來自印度南部城市安得拉邦首府海得拉巴的珊妮,是獨生女,她有個好聽的中文名字「月光」,是當年一個去印度的中國女孩給起的。月光很喜歡這個名字,來中國後,她得知「月光」有了新的含義,不過,這個開朗的女孩笑著說:「在中國發展不可能成『月光族』的,這也是我來中國的原因。」月光說,印度人口多,很多人都有兄弟姐妹,所以像她這樣的獨生子女很少見。
月光的父親曾在英國、中國香港經商,她13歲首次來中國時第一站就是香港,然後又去了廣州和深圳。月光說:「你問100個印度人剛來中國時是否適應,可能99個都說不適應,因為印中的文化差異很大。可是我很適應,我想是因為從小到大我一直都和中國有聯系的原因。」現在,她最喜歡的中國小吃依然是粵菜系中的蝦餃。一年半前,月光到北京讀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的MBA。談到為什麼放棄美國名校而選擇中國大學時,月光說,印度以前是英國殖民地,印地語和英語都是官方語言,她在印度的商學院里學到的知識也都以歐美為範本,因此,選擇去美國留學意義不大。相反,她認為,再過二三十年中國肯定能超越美國,因此,她想「畢業後留在中國工作,見證歷史」。月光說,印度要向中國學習的地方很多,我注意到中國商場里的售貨員、旅遊景點咨詢處和高速公路收費站等服務場所的工作人員多是女性,而這些工作在印度都是由男性來做。
來自印度班加羅爾的尼廷·達尼在義大利讀研時,一次到上海實習的機會讓他對中國產生興趣。2011年畢業後,達尼來到上海,現在,他是一家名為「綠色倡議」的環保組織負責人,同時兼職做室內攝影和建築咨詢。「綠色倡議」經常組織宣傳環保的活動,如每月邀請環保產業的相關專家和高管講座,每次參加的人數都有上百人。達尼對政治話題不感興趣,但更關注中國政府的環保舉措。達尼說:「在印度,環保問題還沒有像在中國這樣被重視。印度政府面臨的主要挑戰仍是電力、供水等基礎設施建設,大氣污染和食品安全問題最近才被重視。」
達尼認為中國政府的治理很出色。他舉例說:「與上海相比,班加羅爾的交通很差。10公里的路程,我需要花一小時甚至一個多小時。」但他覺得,印度在旅遊業上有優勢,景觀和風俗仍保持原貌,但在中國,「所有的東西都被裝點過,越來越西方化」。對達尼來說,他希望可以簡化來中國的簽證手續。
3、印度學者:「印中不要因為糾結過去錯過良機」
中國與全球化智庫執行秘書長苗綠博士說:生活和工作在中國的4.5萬印度人對中國的改革開放起著推動作用,通過人員往來可以增進了解,促進中印兩國經貿、文化發展。但是人口大國印度在中國的人數還不夠多。
一位在中國生活了8年但不願透露姓名的印度學者說:印中兩國媒體有時會有關於對方國家的負面報道,如炒邊境話題,其實印度普通百姓不太關注這些報道。他認為,歐美媒體也經常有對印度的負面報道,這很正常,西方不願接受其他國家崛起的事實。說起1962年的那場戰爭,他認為,印中合作才是未來的發展趨勢,如果因為糾結過去錯過良機,就太可惜了。他還談到,「莫迪總理對華友好訪問,希望印中往前看」。以前印度的領導人喜歡把耳朵捂上自己做決定,但莫迪不是,更喜歡傾聽別人的意見,比較開放,親和力強,因此贏得很多海外印度人的心,有不少印度人為投莫迪一票而特意回國。
庫馬爾表示:「民間層面,印中兩國之間可以說相互信任。但在政府層面,彼此有些過於謹慎。我之前想把一些中國公司帶到印度,但印度政府花了很長時間才完成相關程序。在中國,美國公司注冊很容易,我的公司在中國注冊時也很容易。」他認為,中國穩步增長,印度也迅速發展,「兩國應以新的思維方式實現共同繁榮」。
在華印度人體驗中印差異 感嘆中國機會多更安全--國際--人民網
http://world.people.com.cn/n/2015/0415/c157278-26846086.html
6. 為什麼很多印度人都來中國旅遊
事實上,來中國旅遊的外國遊客中印度佔比並不高。在國人印象中,印度是個臟亂差的國度,雖然在經濟方面是後起之秀,但社會治安、民俗習慣等方面實在不敢恭維。出境游時,印度也基本被排除在必游清單裡面,與之相對應的是印度來中國旅行留學的人數逐年上升,但事實上印度出境游佔比最高的前幾名中並沒有中國,他們更傾向於去泰國這樣的國家。
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國自帶的神秘面紗也吸引了不少遊客。
還有一點,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出境游肯定會選擇性價比最高的,中國與印度相鄰,肯定要比去更遠的歐美國家劃算。即便如此,來中國旅遊的印度人仍然算不上太多。
7. 印度街訪:印度人民怎麼評價中國的
印度人很少有人正確了解中國,他們了解中國主要通過他們的媒體。而印度媒體絕大多數對中國缺少客觀的評價,他們宣傳中國是個貧窮落後而又臟亂差的國家,甚至評價上海是東方小孟買,而去過孟買的人都知道,孟買比上海差太多了。甚至有來過中國的個別印度人也說中國貧窮,原因是中國人很少戴首飾,印度的風俗習慣是越有錢的人首飾戴的越多。當然有少數人通過別的渠道或者親自來看過中國之後,對我國有了客觀正確的評價
8. 印度這次不得了!幫了中國一個大忙,網友直呼:乾的漂亮。怎麼回事呢
據我了解是由於美國開始在世界上打貿易戰,使國際貿易市場受到了嚴重的破壞,當美國要求印度增加對華商品關稅,減輕對美國商品關稅後,印度不僅一反常態拒絕了美國的這一要求,還宣布下調了中國等五個亞洲國家的進口關稅。甚至還直接提高了美國的進口關稅,而印度的這一做法,讓我國商品更好的進入印度,
隨著美國的不斷發展,其的野心也是逐漸增加,近年來更是和很多亞洲國家都有著或多或少的關系。就比如越南,就是在近幾年來十分親美的一個國家,美國也是對其進行了不少的軍事援助。此前更是以1美元的象徵意義,將本國的一艘退役軍艦售賣給了越南,以此提高越南與美國的交際關系。
而說到與美國走得比較近的亞洲國家,就不得不提及印度,此前印度想要進入聯合國常任理事國時,莫迪還曾向特朗普拋出了價值幾十億的軍火大單,以此表示本國的誠心,而美國也是如期所願的在聯合國會議中表示出了對印度的支持。
不過,話說回來,雖然印度是幫了中國,減少了中國與印度之間貿易關稅,但同時,中國也將會加大對印度的貿易往來,到時印度本國也將會在此基礎上獲得巨大的利潤,只能說是互利互助罷了。
9. 在中國定居的印度人,都是怎樣看待中國的
在國內定居的印度人,他們是如何看待中國?可能會讓你感到意外!
這幾年來,中國的發展越來越快,經濟實力逐漸增強,國人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明顯的改善,國內也相繼涌現出一批經濟強市。很多外國友人都對中國的發展感到十分好奇,紛紛前往中國旅遊,見識中國的變化。
對此驢友們有什麼不一樣的看法?歡迎在下方評論留言說說自己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