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下元節為什麼沒人過
1、道教文化的衰落
中元節雖然沒有其他喜慶節日那樣受人歡迎,但在道教、佛教、儒家這三種文化的影響下,這個以「孝」為精神基礎的「鬼節」並沒有被人忘。相反,僅僅只有道教文化支撐的下元節,逐漸淡出大家的視野。尤其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後,它的發展更是戛然而止。
由於道教文化的衰退的原因,加之科學與理性思想的沖擊,導致大家的文化形態產生消解作用。所以大家對下元節的認識也越來越淡,因而道教團體的自身理論也出現諸多問題。在沒有辦法適應社會需求時,自然而然的下元節就成為了一種「弱勢文化」。
2、水官解厄的精神基礎
下元節很難獲得復興的主要原因是此節日的精神基礎。與歡慶節日和其他祭奠節日相比,下元節的基礎是消災解厄,但還有可能更薄弱一些。消災解厄的基礎之一是道教三官信仰。三官大帝的信仰則是對天、地、水的自然崇拜。原始社會中,這三者是生存的必要條件,沒有它們的人類就無法存活。因此人們常懷敬畏之心,虔誠地頂禮膜拜。
3、文化內涵的變遷
下元節被遺忘還有一點是由於在深秋氣候的影響下,導致人們心理發生了變化。因為需要與祖先溝通情感,以求祖先的保佑和慰藉。同時,秋天有恰好是豐收的時節,人們為了向祖先表達感恩,會選擇在下元節祭祀先輩。所以下元節慢慢變為一個表達民俗情感的節日。當然當一個節日原有的內涵發生改變時,這個文化將形成質變,甚至不再是傳統了。
下元節的風俗活動
在民間下元節的風俗主要有修齋設供、祭祀神靈祖先祈福免災。
1、修齋設供
在道教尤為受重視,要設供齋(上三壇為國家設之,中三壇為臣僚設之,下三壇為士庶設之),還要齋戒(祭祀之前,要沐浴更衣,不飲酒,不吃葷,以求內外潔凈,以示敬意)。
2、祭祀神靈祖先
民間在農歷十月十五下元節這天會准備豐盛飯菜用來祭奠逝去的先祖,以祈求祖先庇佑,免於災禍。福建莆田一帶還會在田間地頭祭奠水神,祈求風調雨順,農作物豐產豐收,民間工匠這天會祭奠爐神太上老君。
3、祈福免災
下元節這天,會在道觀做道場,持齋誦經,祈求下元水官為人間排憂解難,保安康。
『貳』 為什麼中國傳統節日中元節(盂蘭盆節)沒了
中元節依然存在。
七月半正式的稱謂是中元節,原本只是一個拜祭地官的節日。而且我們也同時有著正月十五的上元節(元宵)以及十月十五下元節(寒食節)。到現在這一天已經發展成為中國最大的一個祭祀先祖的節日,相傳這一天地府會把所有的鬼魂都放到人間,所以在祭拜的祖先與去世的長輩的時候也會祭拜孤魂野鬼,也是這樣,這天也被稱為鬼節。
這一天除中元節、七月半、鬼節這些稱謂外,還有個特殊的名字——盂蘭盆節。很多佛教寺廟都會在這一天舉行盂蘭盆會的超度活動,希望以此來救度在餓鬼道的眾生。
農歷七月十五,道家例行設醮為地官慶賀誕辰,同時信眾也出資設齋為祖先求冥福,請地官赦免罪過,早升天界。佛教地區根據《佛說盂蘭盆經》舉行超度歷代宗親佛教儀式,稱為盂蘭盆法會、盂蘭盆齋、盂蘭盆供等,以供佛齋僧,提倡孝道。
民間相信祖先會在農歷七月返家探望子孫,故在農歷七月底之前有祭祖的傳統,有的到墳地燒錢化紙,有的則在家以裝有金銀紙元寶的包裹當主位,用三碗水餃或其他果品為祭,上香行禮後將包裹在門外焚化。另外,農歷七月十五夜放河燈和點蓮花燈是中元節超度亡人的重要習俗。
『叄』 為什麼萬聖節晚上可以大街上扮鬼嚇人,七月十五就很少扮鬼嚇人的
孔子說:「敬鬼神而遠之」——子不語怪力亂神。在我們的心中:死亡是一種禁忌,對鬼神持敬而遠之的態度。我們不習慣與「鬼」開玩笑,我們的「鬼節」是庄嚴肅穆、沉靜哀痛的。而西方人則喜歡和死亡開玩笑,喜歡和鬼怪開玩笑,所以他們的「鬼節」是歡樂活潑的,以娛樂狂歡為主。
中西方人對人的生命延續認識不一樣,採用的祭祀方式也有區別。鬼神本是邪惡的東西,西方人用以激情的方式驅邪避害,我們則在這樣節日祭祀叩拜先祖,乃至燒紙錢打賞孤魂野鬼。當然、我們今天祭祀先祖,不是求保佑,而是教育我們的下一代要尊敬老人,孝敬父母,做人孝為先。
『肆』 7月14為什麼會是中國的鬼節,鬼節又怎麼來的
每年農歷7月14日是中元節,又叫鬼節,或著叫盂蘭節,是祭祀孤魂野鬼的大節日。
鬼節的來歷
第一種說法:
中元節源自道教,後來佛教改為現現在俗稱的鬼節。盂蘭節在印度語中意指「倒懸 」 ,「倒懸 」指的的是釋迦十大第子目蓮的母親死後後受餓鬼之苦,不能吃東西。後來得到釋迦幫助,用百味五果供養十方神佛並藉功德救母親。所以現在為了祭祀孤魂,都在鬼月農歷7月14日舉行普渡會,現在叫鬼節。
第二種說法:
傳說地藏菩薩,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閻王爺」,他的母親去世後來到陰曹地府,被關在牢房裡,經受十八層地獄的種種折磨,地藏菩薩是個孝順的兒子,看到母親受罪心中不忍,在七月十五這天竟恂私情,讓看守牢房的小鬼偷偷把牢門打開放他母親出來。
誰知這一開牢門不要緊,牢房中的小鬼們蜂擁而出跑到人間為害百姓,所以就有了「七月半,鬼亂竄」之說。那些跑回家鄉的鬼紛紛向家人索要錢財以便回去用來生活和打通關節希望早日托生。後來人們把這一天就定為「鬼節」。
『伍』 為什麼西方的萬聖節很多人過而中國的中元節卻無人問津
中元節,俗稱七月半,也稱施孤、鬼節、齋孤或地官節,為每年農歷七月十四/十五日,與上元節、下元節合稱「三元」。民間有祭祖、祀亡魂、放河燈、焚紙錠的習俗。中元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三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中元節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
早先,傳統的中元節都是商辦官助,後來大部分的商被改造,無力承辦,又無官助,所以逐漸消失。雖然現在,商辦的節日里不乏洋節、新興節日,甚至諸如七夕節在內的一些傳統節日商家也會承辦相應活動,但是像中元節這種沒什麼噱頭,又鮮有人知的節日自然無人問津。
『陸』 中國陰歷的十月初一是鬼節嗎
鬼節,顧名思義,與鬼有關的節日、祭祀鬼的節日。鬼是在人類蒙昧時期,對生命的一種延伸。東西方文化對於生命延伸的概念略有不同,但人死為鬼一直是鬼文化的主流。
西方鬼節中有墨西哥鬼節等,但最著名的是萬聖節。此詞條將詳細介紹中外各個鬼節的起源文化等內容。我國一些地方將清明節、中元節、寒衣節三個節日,合稱為「三大鬼節」。
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後氣候漸漸寒冷。人們怕在冥間的祖先靈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時除了食物、香燭、紙錢等一般供物外,還有一種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時,人們把冥衣焚化給祖先,叫做"送寒衣"。
因此,十月初一,又稱為"燒衣節"。後來,有的地方,"燒寒衣"的習俗,就有了一些變遷,不再燒寒衣,而是「燒包袱」人們把許多冥紙封在一個紙袋之中,寫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應稱呼,這就叫「包袱」。有寒衣之名,而無寒衣之實。人們認為冥間和陽間一樣,有錢就可以買到許多東西。
『柒』 萬聖節,為什麼要扮鬼
扮鬼是為了不讓鬼作祟,嚇走厲鬼。萬聖節那夜是一年中最鬧鬼的一夜,所以也叫「鬼節」。
傳說當年死去的人,靈魂會在萬聖節的前夜造訪人世,據說人們想讓造訪的鬼魂看到圓滿的收成,並對鬼魂呈現出豐盛的款待。但同樣也有一些厲鬼,會在人間作祟,古時候人們還會點起火把,圍成一團,防止厲鬼們跑出去。
還有傳說在萬聖節的時候,人間和冥界的界限會變得非常模糊不清,而防止招惹到鬼的最好辦法,就是戴上面具,把自己裝扮成另一隻鬼。但其實這種行為也只是在自我安慰,更多人對鬼神之說有敬畏之情,後來萬聖節逐漸向歡快風轉移。
後來西方國家的人,為慶祝萬聖節的來臨,小孩會裝扮成各種可愛的鬼怪逐家逐戶地敲門,要求獲得糖果,否則就會搗蛋。還有點燃南瓜燈等風俗,並且還會穿上奇裝異服,在晚上的時候會弄惡作劇。
萬聖節吃的糖果有:太妃糖、奶糖、硬糖等。太妃糖英文Toffee的意思是西式糖果,也是糖的一個種類的統稱,用紅糖或糖蜜和奶油做成的硬而難嚼的糖。這些年傳入到中國,深受人們的喜愛。
『捌』 下元節為什麼叫鬼節 下元節鬼節要注意什麼
導讀:上中下元節三個節日是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其中中元節和下元節是我國傳統的祭祖節日,中元節被稱為鬼節,是因為每年農歷七月十五是鬼門大開的日子,下元節被稱為鬼節是因為什麼呢?下元節為什麼叫鬼節呢?想知道下元節鬼節要注意什麼,請看以下我帶來的介紹吧。 下元節為什麼叫鬼節
下元節為中國民間傳統節日,農歷十月十五,亦稱「下元日」、「下元」,是傳統的祭祖節日,所以很多人認為是鬼節。 農歷十月十五,是古老的「下元節」。此時,正值農村收獲季節,武進一帶幾乎家家戶戶用新谷磨糯米粉做小團子,包素菜餡心,蒸熟後在大門外「齋天」。又,舊時俗諺雲:「十月半,牽礱團子齋三官」。原來道教謂是日是「三官」(天官、地官、水官)生日,道教徒家門外均豎天桿,桿上掛黃旗。晚上,桿頂掛三盞天燈,做團子需三官。民國以後,此俗漸廢,惟民間將祭亡、燒庫等儀式提前在農歷七月十五「中元節」時舉行。 下元節鬼節要注意什麼 家中祭祖和逝去的親人的注意事項 沐浴後,著合適的服飾,在灑掃干凈的家中擺好幾案,上面放上魚肉、水果為祭品,略備祭酒。在下元之夜,焚香、祭酒,紀念祖先和逝去的親人。如家中有院落,在月出之後於院中進行更好。祭拜時,可根據被紀念者的身份採用適當的禮節。 家中祭下元水官,祈禱消解困厄的注意事項 在同一副幾案上進行就可以了。紀念完祖先之後,再次焚香、祭酒,向下元水官訴說生活的苦厄與煩惱,求祈生命之路更加安詳順意。這個過程中,在墊子上正坐即可,不必行拜禮等禮節。為了營造節日氛圍,可以在正廳下、幾案旁等處懸掛提燈(一般的燈籠即可,燈籠色調應莊重平和)。
參觀道教文化場所,參與有關的節日活動 可以根據各地的情況,如果本地有道觀等道教文化場所,可著前述服飾前往。在道觀中觀看和參與有關的節日文化活動,了解道教文化知識。 參加各地大禹紀念場所的祭祀活動 禹的紀念場所在中國各地分布廣泛,陵、廟、碑等很多,可根據各地實際,參加這些場所舉行的祭祀禹的各種文化活動。 家中做下元節的節日食品,食用或贈送親友 可以蒸些麻腐包子一家人共同食用,可以做些糍粑,穿漢服贈送親友,說些舒緩困厄、吉祥如意的祝福話語。 進行「水色」等戶外活動的注意事項 可以多人參與。皆穿漢服,於月出時乘綵船在河湖之上巡遊。並可以在船上擺放祭品,置備樂器,懸掛燈籠,進行前述的紀念祖先、祭下元水官、祈禱祝福等活動,並可以分食下元節日食品。特別適合邀請病者(可以出行的)、遭遇變故的困厄者等親友,集體為其祈禱、解厄,舒緩病痛、放鬆身心,祈禱幸福。
『玖』 鬼節是西方還是東方的節日
鬼節在西方和東方都有相應的節日不過叫法不同。
西方叫萬聖節,東方叫中元節、清明節。
萬聖節:
萬聖節又叫諸聖節,在每年的11月1日,是西方的傳統節日;而萬聖節前夜的10月31日是這個節日最熱鬧的時刻。在中文裡,常常把萬聖節前夜(Halloween)訛譯為萬聖節(All Saints' Day)。
為慶祝萬聖節的來臨,小孩會裝扮成各種可愛的鬼怪向逐家逐戶地敲門,要求獲得糖果,否則就會搗蛋。而同時傳說這一晚,各種鬼怪也會裝扮成小孩混入群眾之中一起慶祝萬聖節的來臨,而人類為了讓鬼怪更融洽才裝扮成各種鬼怪。
中元節 ,俗稱鬼節、施孤、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三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也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中元節有放河燈、焚紙錠的習俗。
農歷正月十五日稱上元節,乃慶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稱中元節,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稱下元節,乃食寒食,紀念賢人。中元節在農歷七月十五日,部分地區在七月十四日。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中華民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時年八節」之一,一般是在公歷4月5號前後,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後及10日前10日後兩種說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節。清明節原是指春分後十五天,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也叫做民族掃墓節。
『拾』 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熱衷於過萬聖節等國外節日,卻忌諱中元節等傳統節日
而萬聖節其實是大家對萬聖節前夜的誤稱,為慶祝萬聖節的來臨,小孩會裝扮成各種可愛的鬼怪向逐家逐戶地敲門,要求獲得糖果否則就會搗蛋。而在東方,每年的農歷七月十五是中國的傳統祭祖大節——中元節。又稱鬼節但是中西的文化差異使同樣是以「鬼」為主題的節日卻有著不同的形式和內涵一個熱鬧非凡,一個莊重肅穆,一個受年輕人追捧,一個被年輕人忽視。為何同是「鬼節」,卻被如此區別對待呢?
我們真正需要做的,是重視我們自己的傳統節日,了解傳統節日背後的文化內涵,然後將節日與其背後的中國文化一起帶去世界,為更多人了解,吸引更多的人參與進來。中元節也好,萬聖節也罷,其實都是歷史積攢下來的文化,體現的是不同國家、不同種族的觀念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