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古代宮廷文化屬於什麼

中國古代宮廷文化屬於什麼

發布時間:2022-12-26 20:31:06

A. 中國宮廷文化典籍有哪些

1、《禮記》:

《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選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書中內容主要寫先秦的禮制,體現了先秦儒家的哲學思想(如天道觀、宇宙觀、人生觀)、教育思想(如個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學方法、學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會、禮制與刑律)、美學思想(如物動心感說、禮樂中和說)。

是研究先秦社會的重要資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匯編。

2、《通典》:

《通典》書名,中國歷史上第一部體例政書。

專敘歷代典章制度的沿革變遷,為唐代政治家、史學家杜佑所撰,共二百卷。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體例完備的政書,「十通」之一。

《通典》中記述了唐天寶以前歷代經濟、政治、禮法、兵刑等典章制度及地誌、民族的專書。

唐杜佑撰,共二百卷,內分九門,子目一千五百餘條,約一百九十萬字。

北宋時就有刊本,以後元明清各代有多種刻本流傳,其中以清朝乾隆武英殿刻「九通本」最為流行。

3、《文獻通考》:

《文獻通考》記載上古至宋寧宗時的典章制度的沿革門類較杜佑《通典》分析為詳。

計有田賦考、錢幣考、戶口考、職役考、征榷考、市糴考、土貢考、國用考、選舉考、學校考、職官考、郊社考、宗廟考、王禮考、樂考、兵考、刑考、經籍考、帝糸考、封建考、象緯考、物異考、輿地考、四裔考等24門。

(1)中國古代宮廷文化屬於什麼擴展閱讀:

宮廷,是封建帝王居住的地方,為了顯示皇家至高無上的地位和統領天下的威嚴,中國古代宮廷的設計、建築都特別追求雄偉壯觀和富麗華貴。

古代宮廷的設計,一般分為前後兩部分:前面是皇帝處理朝政的地方,後面是帝王、後妃們居住的地方。

皇宮中的主要宮殿都建在一條南北中軸線上,兩側的建築整齊而對稱。重重院落,層層殿堂,展示了皇宮的齊整、庄嚴和浩大。



B. 故宮的歷史和文化

故宮的歷史

故宮(Palace Museum,Forbidden City) 故宮舊稱紫禁城。

是明清兩代皇宮,中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198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故宮佔地72萬平方米,屋宇9999間半,建築面積15.5萬平方米。為一長方形城池,四角矗立、風格綺麗的角樓,牆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環繞,形成一個森嚴壁壘的城堡。

建築氣勢雄偉、豪華壯麗,是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精華。 故宮有四個大門,正門名為午門。

俗稱五鳳樓。其平面為凹形,中有重樓,重檐廡殿頂,兩翼各有重檐樓閣四座。

明廊相連,宏偉壯麗。午門後有五座精巧的漢白玉拱橋通往太和門。

東門名東華門,西門名西華門,北門名神武門。 故宮宮殿的建築布局有外朝、內廷之分。

內廷與外朝的建築氣氛迥然不同。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中心,是封建皇帝行使權力、舉行盛典的地方。

內廷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為中心,是封建帝王與後妃居住之所。此外還有文華殿、武英殿、御花園等。

乾清宮在故宮內庭最前面。清康熙前此處為皇帝居住和處理政務之處。

清雍正後皇帝移居養心殿,但仍在此批閱奏報,選派官吏和召見臣下。 交泰殿在乾清宮和坤寧宮之間,含天地交合、安康美滿之意。

其建於明代,清嘉慶三年(公元1798年)重修,是座四角攢尖,鍍金寶頂,龍鳳紋飾的方形殿。明、清時,該殿是皇後生日舉辦壽慶活動的地方。

清代皇後去祭先蠶壇前,需至此檢查祭典儀式的准備情況。 坤寧宮在故宮「內庭」最後面。

明時為皇後住所。清代改為祭神場所。

其中東暖閣為皇帝大婚的洞房,康熙、同治、光緒三帝,均在此舉行婚禮。 故宮 無與倫比的古代建築傑作紫禁城佔地72萬多平方米,共有宮殿9000多間,都是木結構、黃琉璃瓦頂、青白石底座,飾以金碧輝煌的彩畫。

這些宮殿是沿著一條南北向中軸線排列,並向兩旁展開,南北取直,左右對稱。這條中軸線不僅貫穿在紫禁城內,而且南達永定門,北到鼓樓、鍾樓,貫穿了整個城市,氣魄宏偉,規劃嚴整,極為壯觀。

建築學家們認為故宮的設計與建築,實在是一個無與倫比的傑作,它的平面布局,立體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偉、堂皇、庄嚴、和諧,都可以說是上罕見的。它標志著我們祖國悠久的文化傳統,顯示著五百多年前匠師們在建築上的卓越成就。

引人注目的三大殿 里最吸引人的建築是三座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它們都建在漢白玉砌成的8米高的台基上,遠望猶如神話中的瓊宮仙闕。

第一座大殿太和殿是最富麗堂皇的建築,俗稱「金鑾殿」,是皇帝舉行大典的地方,殿高28米,東西63米,南北35米,有直徑達1米的大柱92根,其中6根圍繞御座的是瀝粉金漆的蟠龍柱。御座設在殿內高2米的台上,前有造型美觀的仙鶴、爐、鼎,後面有精雕細刻的圍屏。

整個大殿裝飾得金碧輝煌,庄嚴絢麗。中和殿是皇帝去太和殿舉行大典前稍事休息和演習禮儀的地方。

保和殿是每年除夕皇帝賜宴外藩王公的場所。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在故宮的中心部位,是故宮三大殿之一。

建在高約5米高的漢白玉台基上。台基四周矗立成排的雕欄稱為望柱,柱頭雕以雲龍雲鳳圖案,前後各有三座石階,中間石階雕有蟠龍,襯托以海浪和流雲的「御路」。

殿內有瀝粉金漆木柱和精緻的蟠龍藻井,上掛「正大光明」匾,殿中間是封建皇權的象徵——金漆雕龍寶座。太和殿紅牆黃瓦、朱楹金扉,在陽光下金碧輝煌,是故宮最壯觀的建築,也是中國最大的木構殿宇。

中和殿是故宮三大殿之一,位於太和殿後。平面呈方形,黃琉璃瓦四角攢尖頂,正中有鎏金寶頂。

形體壯麗,建築精巧。 保和殿也是故宮三大殿之一,在中和殿後。

平面長方形,黃琉璃瓦四角攢尖頂。建築裝修與彩繪十分精細絢麗。

富有生活氣的內廷故宮建築的後半部叫內廷,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為中心,東西兩翼有東六宮和西六宮,是皇帝平日辦事和他的後妃居住生活的地方。後半部在建築風格上同於前半部。

前半部建築形象是嚴肅、庄嚴、壯麗、雄偉,以象徵皇帝的至高無上。後半部內廷則富有生活氣息,建築多是自成院落,有花園、書齋、館榭、山石等。

在坤寧宮北面的是御花園。御花園里有高聳的松柏、珍貴的花木、山石和亭閣。

名為萬春亭和千秋亭的兩座亭子,可以說是目前保存的古亭中最華麗的了。收藏文物100萬件游覽故宮,一是欣賞豐富多彩的建築藝術;二是觀賞陳列於室內的珍貴的文物。

故宮博物院藏有大量珍貴文物,據統計總共達1052653件之多,統稱有文物100萬件,佔全國文物總數的1/6。截至2005年12月31日,中國文物系統文物收藏單位館藏一級文物的總數已達109197件,現已全部在國家文物局建檔備案。

在全國保存一級文物的1330個收藏單位中,故宮博物院以8273件(套)高居榜首,並收有很多絕無僅有的國寶。在幾個宮殿中設立了歷代藝術館、珍寶館、鍾表館等,愛好藝術的人在這些無與倫比的藝術品前,往往久久不忍離去。

設在故宮東路的珍寶館,展出各種奇珍異寶。如一套清代金銀珠雲龍紋甲胄,通身纏繞著16條龍,形狀生動,穿插於雲朵之間。

甲胄是用約60萬個小鋼片連結起來的,每個鋼片厚約1毫米,長4毫米,寬1.5。

關於故宮的歷史

故宮(Palace Museum,Forbidden City)故宮總介紹: 故宮舊稱紫禁城。

是明清兩代皇宮,中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198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故宮佔地72萬平方米,屋宇9999間半,建築面積15.5萬平方米。為一長方形城池,四角矗立、風格綺麗的角樓,牆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環繞,形成一個森嚴壁壘的城堡。

建築氣勢雄偉、豪華壯麗,是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精華。 故宮有四個大門,正門名為午門。

俗稱五鳳樓。其平面為凹形,中有重樓,重檐為廡殿頂,兩翼各有重檐樓閣四座。

明廊相連,宏偉壯麗。午門後有五座精巧的漢白玉拱橋通往太和門。

東門名東華門,西門名西華門,北門名神武門。 故宮宮殿的建築布局有外朝、內廷之分。

內廷與外朝的建築氣氛迥然不同。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中心,是封建皇帝行使權力、舉行盛典的地方。

內廷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為中心,是封建帝王與後妃居住之所。此外還有文華殿、武英殿、御花園等。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在故宮的中心部位,是故宮三大殿之一。建在高約5米高的漢白玉台基上。

台基四周矗立成排的雕欄稱為望柱,柱頭雕以雲龍雲鳳圖案,前後各有三座石階,中間石階雕有蟠龍,襯托以海浪和流雲的「御路」。殿內有瀝粉金漆木柱和精緻的蟠龍藻井,上掛「正大光明」匾,殿中間是封建皇權的象徵——金漆雕龍寶座。

太和殿紅牆黃瓦、朱楹金扉,在陽光下金碧輝煌,是故宮最壯觀的建築,也是中國最大的木構殿宇。 中和殿是故宮三大殿之一,位於太和殿後。

平面呈方形,黃琉璃瓦四角攢尖頂,正中有鎏金寶頂。形體壯麗,建築精巧。

保和殿也是故宮三大殿之一,在中和殿後。平面長方形,黃琉璃瓦四角攢尖頂。

建築裝修與彩繪十分精細絢麗。 乾清宮在故宮內庭最前面。

清康熙前此處為皇帝居住和處理政務之處。清雍正後皇帝移居養心殿,但仍在此批閱奏報,選派官吏和召見臣下。

交泰殿在乾清宮和坤寧宮之間,含天地交合、安康美滿之意。其建於明代,清嘉慶三年(公元1798年)重修,是座四角攢尖,鍍金寶頂,龍鳳紋飾的方形殿。

明、清時,該殿是皇後生日舉辦壽慶活動的地方。清代皇後去祭先蠶壇前,需至此檢查祭典儀式的准備情況。

坤寧宮在故宮「內庭」最後面。明時為皇後住所。

清代改為祭神場所。其中東暖閣為皇帝大婚的洞房,康熙、同治、光緒三帝,均在此舉行婚禮。

故宮故宮,又稱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的皇宮,為我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無與倫比的古代建築傑作紫禁城佔地72萬多平方米,共有宮殿9000多間,都是木結構、黃琉璃瓦頂、青白石底座,飾以金碧輝煌的彩畫。

這些宮殿是沿著一條南北向中軸線排列,並向兩旁展開,南北取直,左右對稱。這條中軸線不僅貫穿在紫禁城內,而且南達永定門,北到鼓樓、鍾樓,貫穿了整個城市,氣魄宏偉,規劃嚴整,極為壯觀。

建築學家們認為故宮的設計與建築,實在是一個無與倫比的傑作,它的平面布局,立體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偉、堂皇、庄嚴、和諧,都可以說是上罕見的。它標志著我們祖國悠久的文化傳統,顯示著五百多年前匠師們在建築上的卓越成就。

引人注目的三大殿里最吸引人的建築是三座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它們都建在漢白玉砌成的8米高的台基上,遠望猶如神話中的瓊宮仙闕。

第一座大殿太和殿是最富麗堂皇的建築,俗稱「金鑾殿」,是皇帝舉行大典的地方,殿高28米,東西63米,南北35米,有直徑達1米的大柱92根,其中6根圍繞御座的是瀝粉金漆的蟠龍柱。御座設在殿內高2米的台上,前有造型美觀的仙鶴、爐、鼎,後面有精雕細刻的圍屏。

整個大殿裝飾得金碧輝煌,庄嚴絢麗。中和殿是皇帝去太和殿舉行大典前稍事休息和演習禮儀的地方。

保和殿是每年除夕皇帝賜宴外藩王公的場所。富有生活氣的內廷故宮建築的後半部叫內廷,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為中心,東西兩翼有東六宮和西六宮,是皇帝平日辦事和他的後妃居住生活的地方。

後半部在建築風格上同於前半部。前半部建築形象是嚴肅、庄嚴、壯麗、雄偉,以象徵皇帝的至高無上。

後半部內廷則富有生活氣息,建築多是自成院落,有花園、書齋、館榭、山石等。在坤寧宮北面的是御花園。

御花園里有高聳的松柏、珍貴的花木、山石和亭閣。名為萬春亭和千秋亭的兩座亭子,可以說是目前保存的古亭中最華麗的了。

收藏文物100萬件游覽故宮,一是欣賞豐富多彩的建築藝術;二是觀賞陳列於室內的珍貴的文物。故宮博物院藏有大量珍貴文物,據統計總共達1052653件之多,統稱有文物100萬件,佔全國文物總數的1/6,其中有很多是絕無僅有的國寶。

在幾個宮殿中設立了歷代藝術館、珍寶館、鍾表館等,愛好藝術的人在這些無與倫比的藝術品前,往往久久不忍離去。設在故宮東路的珍寶館,展出各種奇珍異寶。

如一套清代金銀珠雲龍紋甲胄,通身纏繞著16條龍,形狀生動,穿插於雲朵之間。甲胄是用約60萬個小鋼片連結起來的,每個鋼片厚約1毫米,長4毫米,寬1.5毫米,鑽上小孔,以便穿線連結。

據說,為製造這套甲胄,共用了4萬多個工時。 故宮始建於明永樂4年。

故宮博物院 故宮有什麼歷史和文化價值

1.北京故宮博物館的價值包含中國歷代每個朝代的發展史。

2.每個朝代的律法發展史。

3.每個朝代的國家治理發展史。

3.每個朝代的各種科技的發展史。

4.每個朝代的文化發展史。

5.每個朝代的人類進化發展史。

6.人類在朝代延續的基因庫。

7.人類在朝代演變過程中的浮沉。

8.人類思想覺醒每個朝代值得我們思考探索的等等;

9.館藏的珍貴不是在於他的市場貨幣值,而是在於很多都是無法再生的;

故宮的歷史 故宮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

北京故宮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

它是一座長方形城池,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牆,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 紫禁城內的建築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

外朝的中心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三大殿,是國家舉行大典禮的地方。內廷的中心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統稱後三宮,是皇帝和皇後居住的正宮。

從故宮學的視野看待故宮,不僅認識到故宮古建築、宮廷文物珍藏的重要價值,而且看到宮廷歷史遺存有著同樣重要的意義;更為重要的是,古建築、文物藏品、歷史遺存以及在此發生過的人和事,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文化整體。這一認識是故宮學得以產生的重要依據,也有利於進一步挖掘故宮的歷史文化內涵。

故宮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使人們對故宮古建築價值的認識有了深化。故宮所代表的是已經成為歷史的文化,而且有著宮廷文化的外殼,同時它卻代表了當時的主流文化,經過了長時期的歷史篩選和積累,當然不能簡單用「封建落後」來概括。

故宮和博物院不是毫不相干或對立的,而是有機的統一,相得益彰。 (2)中國古代宮廷文化屬於什麼擴展閱讀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為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之精華。

北京故宮以三大殿為中心,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餘間。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

北京故宮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首(北京故宮、法國凡爾賽宮、英國白金漢宮、美國白宮、俄羅斯克里姆林宮),是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1961年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參考資料:網路-北京故宮。

介紹沈陽故宮的歷史和文化

清初皇宮。

原名盛京宮闕,後稱奉天行宮。在遼寧 省沈陽市舊城中心。

佔地面積 6萬平方米,有建築90餘 所,300餘間,是中國現存僅次於北京故宮的最完整的皇 宮建築。在建築藝術上承襲了中國古代建築的傳統,集 漢、滿、蒙族建築藝術為一體,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 價值。

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 物保護單位。 沈陽故宮始建於後金天命十年(明天啟五年,1625), 建成於清崇德元年 (明崇禎九年,1637)。

清順治元年 (1644),清政權移都北京後,成為「陪都宮殿」。從康 熙十年(1671)到道光九年(1829)間,清朝皇帝11次東巡 祭祖謁陵曾駐蹕於此,並有所擴建。

沈陽故宮以崇政殿為核心,從大清門到清寧宮為中 軸線,分為東路、中路、西路 3個部分。 大政殿為東路主體建築,是舉行大典的地方。

前面 兩側排列亭子10座,為左、右翼王亭和八旗亭,統稱十 王亭,是左、右翼王和八旗大臣議政之處。大政殿於清 崇德元年(1636)定名為篤功殿,康熙時改今名。

殿為八 角重檐攢尖頂木結構。在須彌座的台基上,繞以青石欄 桿,殿宇八面全由木隔扇門組成。

正門前金龍蟠柱,殿 頂為黃琉璃瓦綠剪邊。殿內彩繪梵文天花,團龍藻井。

中路為整個建築群的中心,分前後 3個院落。南端 為照壁、 東西朝房、 奏樂亭;前院有大清門、崇政殿、 飛龍閣、翔鳳閣;中院有師善齋、協中齋、鳳凰樓;後 院是以清寧宮為主的五宮建築。

中院和後院兩側各有一 跨院,稱東宮、西宮。東宮有頤和殿、介祉宮、敬典閣; 西宮有迪光殿、保極宮、繼思齋、崇謨閣。

大清門是沈陽故宮的正門,是文武群臣候朝之處。為 五間硬山式建築,正脊、垂脊及兩山的「墀頭」均以五 彩琉璃鑲造。

崇政殿是故宮的正殿,建於後金天聰時,是清初朝 會之所,為五間九檁硬山式,俱辟隔扇門,前後有出廊, 圍以石雕欄桿。 頂蓋黃琉璃瓦鑲綠剪邊,殿內徹上明造, 梁架全部為和璽彩繪。

殿前東置日晷,西設嘉量。殿後 是鳳凰樓,同清寧宮、關睢宮、衍慶宮、永福宮、麟趾 宮五宮建在近 4米的高台之上,四周繞以高牆,獨成一 座宮院。

鳳凰樓建於後金天聰年間(1627~1635),是休 息和宴會之所,入關之後,曾存放玉璽、帝王像及行樂 圖。 樓為三層歇山式,深廣各 3間,四周有圍廊,頂蓋 黃琉璃瓦綠剪邊。

西路為乾隆四十七年至四十八年(1782~1783)增建。 包括戲台、嘉蔭堂、文溯閣、仰熙齋等,最前面為校馬 場。

文溯閣是清代收藏《四庫全書》的七閣之一,為三 重□硬山前後出廊式建築,黑琉璃瓦綠剪邊。 梁枋間彩 繪「白馬獻書」圖案。

東側有一碑亭,內立乾隆親撰的 《御制文溯閣記》(正面)和《宋孝宗論》(背面)。碑文 詳細記錄了建閣經過和《四庫全書》的收藏。

沈 陽故宮在清朝滅亡後,被辟為博物館,是中國較 早的博物館之一,先後稱為沈陽古物陳列所,奉天故宮 博物館,國立沈陽故宮博物院,故宮陳列所等。 1949年 以來,對故宮的建築進行了全面的維修。

1955年命名為 沈陽故宮博物館。1986年改為沈陽故宮博物院。

故宮的歷史

故宮

位於北京市區中心、天安門廣場北1公里、景山南門對面。又稱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皇宮,現存最大的帝王宮殿和古建築群。

建於明永樂5至18年(1407—1420年),已有500多年歷史,東西寬750米,南北長960米,佔地72萬平方米,有殿宇宮室9000多間,居住過24個皇帝,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宮殿建築群。建築壁壘森嚴,外圍是一條寬52米、深6米的護城河,裡面是周長3公里的城牆,牆高近10米,底寬8.62米;城牆上開有4門,南有午門,北有神武門,東有東華門,西有西華門;城牆四角還聳立著4座角樓,造型別致,玲瓏剔透。推翻清朝後,1914年設古物陳列所,開放故宮前半部,1925年改為故宮博物院,正式開放。

故宮是皇權統治中心,大體上可以分為兩大部分(有內廷與外朝之分),南為工作區,即外朝,北為生活區,即內廷。外朝內廷的所有建築排列在中軸線上,東西對稱,秩序井然。

外朝是皇帝處理政事的地方,是皇帝行使權力、慶典和召見大臣的場所,主要有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其中太和殿最為高大、輝煌,富麗堂皇,它寬60.1米,深33.33米,高35.05米,建於三層漢白玉雕欄高台上,有86根直徑一米多的楠木大柱,頂有金龍藻井,內設金龍寶座,是皇權至高無上的象徵。皇帝登基、大婚、冊封、命將、出征等都要在這里舉行盛大儀式,其時數千人三呼「萬歲」,數百種禮器鍾鼓齊鳴,極盡皇家氣派。太和殿後的中和殿是皇帝出席重大典禮前休息和接受朝拜的地方,最北面的保和殿則是皇帝賜宴和殿試的場所。

內廷有在中軸線上的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御花園以及東西兩側的東六宮和西六宮等,這是皇帝及其嬪妃居住的地方,俗稱為「三宮六院」,是帝王處理日常政務的庭院,也是帝王後妃和皇子居住、玩樂、奉神的地方。在居住區以北還有一個小巧別致的御花園,是皇室人員遊玩之所。

故宮規制宏偉,布局嚴整,建築精美,富麗華貴,收藏有許多的稀世文物,是我國古代建築、文化、藝術的精華。故宮內藏有歷史珍品和宮廷文物90多萬件,是收藏文物珍品最大的博物館。常設陳列有:陶磁館館藏陳列、宮廷原狀、珍寶陳列、鍾表陳列、繪畫陳列、青銅陳列、明清工藝陳列、玉器陳列等。1987年故宮已列入世界遺產清單,成為人類文化瑰寶。

游故宮最好以中路為主,若時間許可的話,可到西路走走看看。

C. 宮廷文化通常有著尊貴精緻等特點

宮廷文化通常有著尊貴精緻等特點原因如下:

維護王權和鞏固統治。清朝入關後的一系列服裝改革要求,是清王朝鞏固統治,穩固政權的體現。

為了加強民族認同感,清政府要求漢人易服。這不僅僅是對服裝的認同和體現階級特點皇權尊貴不可冒犯,這種貴族氣質與宮廷文化融合在一起,彰顯著極其強烈的皇權獨尊、帝王神聖的觀念和意識。

中國擁有最長時間的封建社會歷史,中國封建王朝的宮廷文化內容包括宮廷文化的靈魂與核心—皇權獨尊觀念、完備的禮儀制度、皇位的傳續、宮廷生活方式、宮廷文化在眾多文化中的統攝地位、罪惡的淵藪、宮廷中的藝術寶藏、宮廷內的異域文化和民間文化等。

D. 宮廷文化的介紹

中國擁有最長時間的封建社會歷史,本書對中國封建王朝的宮廷文化進行了分析闡述。內容包括宮廷文化的靈魂與核心——皇權獨尊觀念、完備的禮儀制度、皇位的傳續、宮廷生活方式、宮廷文化在眾多文化中的統攝地位、罪惡的淵藪、宮廷中的藝術寶藏、宮廷內的異域文化和民間文化等。

E. 中國古代宮廷文化屬於上層文化嗎

算是

F. 試論中國古代宮殿建築的文化內涵

中國建築,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和光輝的成就,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建築體系之一,有7000年以上有實物可考的歷史。3000年前已形成以木構架為主要結構、以封閉的院落為基本的群體布置方式的獨特風格。它的發展從未中斷,並對朝鮮、日本和東南亞各地的建築有重要影響。它從陝西半坡遺址發掘的方形或圓形淺穴式房屋發展到現在,已有六、七千年的歷史。修建在崇山峻嶺之上、蜿蜒萬里的長城,是人類建築史上的奇跡;建於隋代的河北趙縣的安濟橋,在科學技術同藝術的完美結合上,早已走在世界橋梁科學的前列;現存的高達67.1米的山西應縣佛宮寺木塔,是世界現存最高的木結構建築;北京明、清兩代的故宮,則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建築精美、保存完整的大規模建築群。至於我國的古典園林,它的獨特的藝術風格,使它成為中國文化遺產中的一顆明珠。這一系列現存的技術高超、藝術精湛、風格獨特的建築,在世界建築史上自成系統,獨樹一幟,是我國古代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像一部部石刻的史書,讓我們重溫著祖國的歷史文化,激發起我們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信心,同時它也是一種可供人觀賞的藝術,給人以美的享受,所以,我國古代的建築藝術也是美術鑒賞的重要對象。

中國建築體系是以木結構為特色的獨立的建築藝術,在城市規劃、建築組群、單體建築以及材料、結構等方面的藝術處理均取得輝煌的成就。傳統建築中的各種屋頂造型、飛檐翼角、斗拱彩畫、朱柱金頂、內外裝修門及園林景物等,充分體現出中國建築藝術的純熟和感染力。七千年前河姆渡文化中即有榫卯和企口做法。半坡村已有前堂後室之分。商殷時已出現高大宮室。西周時已使用磚瓦並有四合院布局。春秋戰國時期更有建築圖傳世。京邑台榭宮室內外樑柱、斗供上均作裝飾,牆壁上飾以壁畫。秦漢時期木構建築日趨成熟,建築宏偉壯觀,裝飾豐富,舒展優美,出現了阿房宮、未央宮等龐大的建築組群。魏晉、南北朝時期佛寺、佛塔迅速發展,形式多樣,屋脊出現了鴟吻飾件。隋唐時期建築採用琉璃瓦,更是富麗堂皇,當時所建的南禪寺大殿、佛光寺大殿迄今猶存,舉世矚目。五代、兩宋都市建築興盛,商業繁榮,豪華的酒樓、商店各有飛閣欄檻,風格秀麗,明清時代的宮殿苑囿和私家園林保存至今者尚多,建築亦較宋代華麗繁瑣、威嚴自在。近現代中國建築藝術則在繼承優秀傳統相吸收當今世上建築藝術長處的實踐中,不斷發展,有所創新。

中國古代建築的藝術成就令世界各國人民嘆為觀止,取決與它那獨特的結構。在我們來看一看古代建築的特點。下面是我們從網上和圖書館查閱收集來的關於古代建築的信息。

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特點是多方面的。從美術鑒賞的角度來說,以下一些特點是應當了解的。

一、巧妙而科學的框架式結構

這是中國古代建築在建築結構上最重要的一個特徵。因為中國古代建築主要是木構架結構,即採用木柱、木樑構成房屋的框架,屋頂與房檐的重量通過梁架傳遞到立柱上,牆壁只起隔斷的作用,而不是承擔房屋重量的結構部分。「牆倒屋不塌」這句古老的諺語,概括地指出了中國建築這種框架結構最重要的特點。這種結構,可以使房屋在不同氣候條件下,滿足生活和生產所提出的千變萬化的功能要求。同時,由於房屋的牆壁不負荷重量,門窗設置有極大的靈活性。此外,由這種框架式木結構形成了過去宮殿、寺廟及其它高級建築才有的一種獨特構件,即屋檐下的一束束的「斗拱」。它是由斗形木塊和弓形的橫木組成,縱橫交錯,逐層向外挑出,形成上大下小的托座。這種構件既有支承荷載梁架的作用,又有裝飾作用。只是到了明清以後,由於結構簡化,將梁直接放在柱上,致使斗拱的結構作用幾乎完全消失,變成了幾乎是純粹的裝飾品。

二、庭院式的組群布局

從古代文獻記載,繪畫中的古建築形象一直到現存的古建築來看,中國古代建築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種簡明的組織規律,這就是每一處住宅、宮殿、官衙、寺廟等建築,都是由若干單座建築和一些圍廊、圍牆之類環繞成一個個庭院而組成的。一般地說,多數庭院都是前後串連起來,通過前院到達後院,這是中國封建社會「長幼有序,內外有別」的思想意識的產物。家中主要人物,或者應和外界隔絕的人物(如貴族家庭的少女),就往往生活在離外門很遠的庭院里,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層層深入的空間組織。宋朝歐陽修《蝶戀花》詞中有「庭院深深深幾許?」的字句,古人曾以「侯門深似海」形容大官僚的居處,就都形象地說明了中國建築在布局上的重要特徵。

同時,這種庭院式的組群與布局,一般都是採用均衡對稱的方式,沿著縱軸線(也稱前後軸線)與橫軸線進行設計。比較重要的建築都安置在縱軸線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兩側的橫軸線上,北京故宮的組群布局和北方的四合院是最能體現這一組群布局原則的典型實例。這種布局是和中國封建社會的宗法和禮教制度密切相關的。它最便於根據封建的宗法和等級觀念,使尊卑、長幼、男女、主僕之間在住房上也體現出明顯的差別。

中國的這種庭院式的組群布局所造成的藝術效果,與歐洲建築相比,有它獨特的藝術魅力。一般地說,一座歐洲建築,是比較一目瞭然的。而中國的古建築,卻像一幅中國畫長卷,必須一段段地逐漸展看,不可能同時全部看到。走進一所中國古建築也只能從一個庭院走進另一個庭院,必須全部走完才能看完。北京的故宮就是最傑出的一個範例,人們從天安門進去,每通過一道門,進入另一庭院;由庭院的這一頭走到那一頭,一院院、一步步景色都在變換,給人以深切的感受。故宮的藝術形象也就深深地留在人們的腦海中了。

三、豐富多採的藝術形象

如前所述,建築不僅僅是技術科學,而且是一種藝術。中國古代建築經過長時期的努力,同時吸收了中國其他傳統藝術,特別是繪畫、雕刻、工藝美術等造型藝術的特點,創造了豐富多採的藝術形象,並在這方面形成了不少特點。其中比較突出的,有以下三個方面。

1、富有裝飾性的屋頂

中國古代的匠師很早就發現了利用屋頂以取得藝術效果的可能性。《詩經》里就有「作廟翼翼」之句,說明三千年前的詩人就已經在詩中歌頌祖廟舒展如翼的屋頂。到了漢朝,後世的五種基本屋頂式樣——四面坡的「廡殿頂」,四面、六面、八面坡或圓形的「攢尖頂」,兩面坡但兩山牆與屋面齊的「硬山頂」,兩面坡而屋面挑出到山牆之外的「懸山頂」,以及上半是懸山而下半是四面坡的「歇山頂」就已經具備了。我國古代匠師充分運用木結構的特點,創造了屋頂舉折和屋面起翹、出翹,形成如鳥翼伸展的檐角和屋頂各部分柔和優美的曲線。同時,屋脊的脊端都加上適當的雕飾,檐口的瓦也加以裝飾性的處理。宋代以後,又大量採用琉璃瓦,為屋頂加上顏色和光澤,再加上後來又陸續出現其它許多屋頂式樣,以及由這些屋頂組合而成的各種具有藝術效果的復雜形體,使中國古代建築在運用屋頂形式創造建築的藝術形象方面取得了豐富的經驗,成為中國古代建築重要的特徵之一。

2、襯托性建築的應用

襯托性建築的應用,是中國古代宮殿、寺廟等高級建築常用的藝術處理手法。它的作用是襯托主體建築。最早應用的並且很有藝術特色的襯托性建築便是從春秋時代就已開始的建於宮殿正門前的「闕」。到了漢代,除宮殿與陵墓外,祠廟和大中型墳墓也都使用。現存的四川雅安高頤墓闕,形制和雕刻十分精美,是漢代墓闕的典型作品。漢代以後的雕刻、壁畫中常可以看到各種形式的闕,到了明清兩代,闕就演變成現在故宮的午門。其它常見的富有藝術性的襯托性建築還有宮殿正門前的華表、牌坊、照壁、石獅等。

3、色彩的運用

中國古代的匠師在建築裝飾中最敢於使用色彩也最善於使用色彩。這個特點是和中國建築的木結構體系分不開的。因為木料不能經久,所以,中國建築很早就採用在木材上塗漆和桐油的辦法,以保護木質和加固經過長期的實踐,中國建築在運用色彩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例如在北方的宮殿、官衙建築中,很善於運用鮮明色彩的對比與調和。房屋的主體部分、也即經常可以照到陽光的部分,一般用暖色,特別是用朱紅色;房檐下的陰影部分,則用藍綠相配的冷色。這樣就更強調了陽光的溫暖和陰影的陰涼,形成一種悅目的對比。朱紅色門窗部分和藍、綠色的檐下部分往往還加上金線和金點,藍、綠之間也間以少數紅點,使得建築上的彩畫圖案顯得更加活潑,增強了裝飾效果。一些重要的紀念性建築,如北京的故宮、天壇等再加上黃色、綠色或藍色的琉璃瓦,下面並襯以一層乃至好幾層雪白的漢白玉台基和欄桿,在華北平原秋高氣爽、萬里無雲的蔚藍天空下,它的色彩效果是無比動人的。當然這種色彩風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與北方的自然環境有關。因為在平坦廣闊的華北平原地區,冬季景色的色彩是很單調嚴酷的。在那樣的自然環境中,這種鮮明的色彩就為建築物帶來活潑和生趣。基於相同原因,在山明水秀、四季常青的南方,建築的色彩一方面為封建社會的建築等級制度所局限,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南方終年青綠、四季花開,為了使建築的色彩與南方的自然環境相調和,它使用的色彩就比較淡雅,多用白牆、灰瓦和栗、黑、墨綠等色的樑柱,形成秀麗淡雅的格調。這種色調在比較炎熱的南方的夏天裡使人產生一種清涼感,不像強烈的顏色容易令人煩躁。從這里也可知道,我國古建築的色彩的運用,除了上面提到的兩種主要格調外,隨著民族和地區的不同,也有一些差別。

現在我國現存最完整的要數北京的故宮了,北京是古代經濟和政治的要地,建築的種類亦是很多,宮殿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築了,現在我們來了解一下宮殿藝術的欣賞:

我國由於經歷了漫長的封建社會,歷代帝王為了滿足其驕奢淫逸的生活和維護其統治的威嚴,往往大興土木,營建各種宮室殿堂。秦始皇統一中國後興建的阿房宮,就已達到驚人的規模。西漢初年修建的未央宮,宮城周圍達8900米。漢高祖劉邦曾因見到這座宮殿建築的奢華而動怒,主持這一工程規劃的蕭何說:「天子以四海為家,非壯無以重威。」這說明統治階級已經認識到,規模宏大的宮殿建築也可以作為鞏固其政權的一種工具。蕭何的這個看法,使以後歷代帝王更加重視都城和宮殿建築。所以,秦漢以後,宮殿建築始終在中國古代建築中佔有重要的位置。可惜許多宮殿建築都已成為遺跡。現在保存下來的規模最大、最完整、也是最精美的宮殿建築,首推北京的故宮。 整個故宮規模宏大,極為壯觀。僅以宮殿的核心部分紫禁城為例,它東西長760米,南北長960米,佔地72萬多平方米。根據宮廷建築的一般習慣,故宮也可以分作皇帝處理政務的外朝和皇帝起居的內廷兩大部分。故宮中的乾清門,就是外朝和內廷之間的分界線。外朝以「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為主,前有太和門,兩側有文華殿和武英殿兩組宮殿。內廷以「後三宮」——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為主,它的兩側是供嬪妃居住的東六宮和西六宮,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三宮六院」。故宮的這種總體布局,突出地體現了傳統的封建禮制「前朝後寢」的制度。而整個故宮的設計思想更是突出地體現了封建帝王的權力和森嚴的封建等級制度。例如,主要建築除嚴格對稱地布置在中軸線上外,特別強調其中的「三大殿」,「三大殿」中又重點突出舉行朝會大典的太和殿(俗稱金鑾殿)。為此,在總體布局上,「三大殿」不僅占據了故宮中最主要的空間,而且它前面的廣場面積達2.5公頃,有力地襯托出太和殿是整個宮城的主腦。再加上太和殿又位於高8米分作三層的漢白玉石殿基上,每層都有漢白玉石刻的欄桿圍繞,並有三層石雕「御路」。使太和殿顯得更加威嚴無比,遠望猶如神話中的瓊宮仙闕,氣象非凡。至於內廷及其它部分,由於它們從屬於外朝,故布局比較緊湊。

當然,整個故宮建築由於是為體現帝王的政治權力而服務的,因而不可避免的產生嚴正而刻板的缺點,但是,從故宮建築群的整個建築藝術來說,它體現了我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特殊風格和傑出成就,是世界上優秀的建築群之一。而這一傑作,從明代永樂年間創建後,五百餘年中,不斷重建、改建,動用的人力和物力是難以估計的,真可謂「窮天下之力奉一人」。 所以,這宏偉壯麗的故宮,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結晶。

堪稱世界八大奇跡的長城亦是我過古代建築的一個典範,它像一條巨龍盤踞在中國北方的遼闊的土地上。中國的長城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偉大的建築工程,它始建於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秦朝統一中國之後聯成萬里長城。漢、明兩代又曾大規模修築。其工程之浩繁,氣勢之雄偉,堪稱世界奇跡。歲月流逝,物是人非,如今當您登上昔日長城的遺址,不僅能目睹逶迤於群山峻嶺之中的長城雄姿,還能領略到中華民族創造歷史的大智大勇。
長城位於中國北部,東起山海關,西到嘉峪關,全長約6,700公里,通稱萬里長城。
長城的修建持續了兩千多年,根據歷史記載,從公元前七世紀楚國築「方城」開始,至明代(1368-1644年)共有20多個諸侯國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其中秦、漢、明三個朝代長城的長度都超過了5千公里。如果把各個時代修築的長城加起來,總長度超過了5萬公里; 如果把修建長城的磚石土方築一道1米厚、5米高的大牆,這道牆可以環繞地球一周有餘。
長城的主體工程是綿延萬里的高大城牆,大都建在山嶺最高處,沿著山脊把蜿蜒無盡的山勢勾畫出清晰的輪廓,塑造出奔騰飛躍、氣勢磅礴的巨龍,從而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徵。在萬里城牆上,分布著百座雄關、隘口,成千上萬座敵台、烽火台,打破了城牆的單調感,使高低起伏的地形更顯得雄奇險峻,充滿巨大的藝術魅力。
各地的長城景觀中,北京八達嶺長城建築得特別堅固,保存也最完好,是觀賞長城的最好地方。此外還有金山嶺長城、慕田峪長城、司馬台長城、古北口長城等。天津黃崖關長城、河北山海關、甘肅嘉峪關也都是著名的長城游覽勝地。
中國萬里長城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冷兵器戰爭時代的國家軍事性防禦工程,凝聚著我們祖先的血汗和智慧,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和驕傲。
根據歷史記載,從戰國以來,有20多個諸侯國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最早是楚國,為防禦北方游牧民族或敵國,開始營建長城,隨後,齊、燕、魏、趙、 秦等國基於相同的目的也開始修築自己的長城。秦統一六國後,秦始皇派著名大將蒙恬北伐匈奴,把各國長城連起來,西起臨姚,東至遼東,綿延萬余里,遂稱萬里長城,這就是「萬里長城」名字的由來。但今天我們所見到的主要是明長城。
秦長城只有遺跡殘存。秦始皇為了修築長城動用了30萬人,創造了人類建築史上的奇跡。長城的修建客觀上起到了防止匈奴南侵,保護中原經濟文化發展的積極作用。孫中山先生曾評價:「始皇雖無道,而長城之有功於後世,實上大禹治水等」。
漢代繼續對長城進行修建。從文帝到宣帝,修成了一條西起大宛貳師城,東至黑龍江北岸,全長近一萬公里,古絲綢之路有一半的路程就沿著這條長城,是歷史上最長的長城。 到了明代,為了防禦韃靼、瓦刺族的侵擾,從沒間斷過長城的修建,從洪武至萬曆,其間經過20次大規模的修建,築起了一條西起甘肅的嘉峪關,東到遼東虎山,全長6350公里的邊牆。(但據報道,1990年一個徒步走完長城全長的中國人的計步器顯示的是6700公里。)
長城有極高的旅遊觀光價值和歷史文化意義。現在經過精心開發修復,山海關、居庸關八達嶺、司馬台、慕田峪、嘉峪關等處已成為馳名中外的旅遊勝地。 登高遠眺,憑古懷幽,古戰場的金戈鐵馬似乎就在眼前。如今,長城與埃及的金字塔,羅馬的斗獸場,義大利的比薩斜塔等同被譽為世界七大奇跡,是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豐碑和智慧結晶,象徵著中華民族的血脈相承和民族精神。

偉大的中華民族,文明傳承了幾千。中國建築,一個代表著中華民族的輝煌成就的標志,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光輝燦爛的一頁。伴隨著對勞動人民的深深敬佩。我們的研究接近尾聲了,古代建築的藝術成就,是我們每一個中國人的驕傲。讓我們期待中國的明天更美好。

閱讀全文

與中國古代宮廷文化屬於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伊朗為什麼沒參加北部戰役 瀏覽:690
印尼的什麼島嶼 瀏覽:687
英國有什麼品牌收音機 瀏覽:424
伊朗經銷商最怕什麼 瀏覽:252
印尼的豬肉消費為什麼那麼多 瀏覽:775
中國捐給日本什麼了 瀏覽:304
中國人的生活水平在世界佔多少名 瀏覽:868
義大利黑手黨怎麼找人 瀏覽:868
中國最高首府是哪個省 瀏覽:674
義大利葡萄酒怎麼鑒別 瀏覽:163
越南手機號怎麼扣費 瀏覽:798
10萬存越南能幹什麼 瀏覽:388
義大利英格蘭哪個球隊比較厲害 瀏覽:709
英國的水多少錢一方 瀏覽:483
蘋果耳機二代為什麼顯示越南製造 瀏覽:420
如何在光遇國際服分辨外國人和中國人 瀏覽:203
印度白蘿卜怎麼吃 瀏覽:470
義大利普拉托城市屬於哪個 瀏覽:812
去伊朗買石油走什麼路 瀏覽:330
疫情巴基斯坦捐助中國什麼 瀏覽: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