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為什麼中國人的人數多,但是卻要以英語為世界通用的語言
在二戰以前,法語是世界通用的語言,你看現在國際郵政規定還是,信封上的文字必須使用收信人所在國家的文字或法文.
二戰後,美國崛起,經濟勢力躍居世界頭一把交椅,所以人民才轉而學習使用英語.
說到漢語,在過去就是東亞人的國際語,直到明清,朝鮮文人都精通漢語,跟現在的高級知識分子會流利的英語一樣.當時琉球人還到中國來考科舉.日本人有的漢詩比中國人寫的還出色.
現在確實是因為慈僖太後袁世凱害得中國落後挨打,加上西方列強不要臉的強盜們,還有英國殖民主義賣鴉片,使得中國衰落了,所以.漢語在國際上沒有過去那種影響了.
② 為什麼在我們中國的生活中會有那麼多英語標識
中國是禮儀之邦,這樣表示對外國人的歡迎
英語是國際通用語言
可能是部分中國人崇洋媚外
部分中國人喜愛英語
(1,2為主要原因)
year中國真好 為你解答
如若滿意,請點擊[採納答案]或【滿意】 O(∩_∩)O謝謝
如若您有不懂之處,請追問、
③ 中國人為什麼要用英文名
中國人為什麼要英文名? 胡驚雷 我第一次逼自己回答這個問題時人還在英國念書。那時我有個英文名,Tom。然而我決定「廢除」自己的英文名。因為環顧周圍的中國學生,從阿爾弗雷德到約翰,從瑪格麗特到詹尼弗……我如果不用中文名,這校園里就沒有中國人用中文名了。 和很多其他中國學生一樣,我給自己取英文名的初衷是模糊的。說是為了表示對英語文化的尊重有點牽強――我們表現出來的尊重已經充足了,而英語國家的人並不需要我們這種額外的殷勤,就像他們不需要日本人埃及人印度人摩洛哥人取英文名以表示尊重一樣。 為了好玩?我相信這個原因占的比例也不少。畢竟絕大多數人生下來以後就沒有給自己取過名字。但給自己一個藏族名也會很好玩的,為什麼要英文名? 因為我們是在學英語!嗯。這是個很好的答案。但請你告訴我為什麼那麼多歐洲人也學英語卻沒有給自己取英文名。 大概是因為他們沒有被殖民史,從而有較強的民族自尊心吧?嗯,這個答案雖不太肯定,但有一定道理。但為什麼印度,巴基斯坦和一些也曾是英屬殖民地的阿拉伯國家的國民卻絕少有人(從他們的留學生就可見一斑)用英文名呢? 大概是因為宗教影響吧?(我已經感覺被自己逼到了角落)嗯,有道理。但非洲一些前英屬殖民地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宗教,她們的留學生也說英語,但絕少用英文名。同樣的事實也在前法屬殖民地的留學生身上再現――他們說法語,但不用法文名。為什麼會這樣?而為什麼在中國學生那裡卻截然相反? 看來深究下去,沒有一個讓自己滿意的答案。仰或真正的答案來自無意識,而自己的意識卻不敢正視? 難道是因為這樣流行(時尚)?嗯,這是個很充足的理由,既然大家都在做,我們就該與時俱進。那接下來的問題是,為什麼這樣流行? 大陸人「流行」取英文名當然直接受香港人「流行」的影響――這點是經驗之談。而香港人的「流行」似乎可以解釋為殖民地文化的表現。但僅僅解釋為殖民地文化的表現又不行――原因前面已經說了。那麼就讓人不可避免的猜想這可能是香港在兩個文化的夾縫之中生存而不得不向強勢文化妥協的產物。 從政治、經濟上看,處於弱勢的香港人倚重英國殖民者,特別是早期;從文化上看,香港人作為彈丸小地的「棄民」並不承擔「保種保教」保祖宗文化的道義(盡管令人十分欽佩的是事實上他們承擔了)。所以他們的妥協是合理的甚至是必須的。而在這種前提下產生的流行取英文名現象也是容易被理解的。 但中國(大陸)人的流行卻缺乏此前提,從而這種流行看起來更像集體無意識的產物。 在我求過學的那個城市裡有一個名叫HOPE的語言學校,有一天一個女英語教師(英國人)客氣而不容置疑的「要求」了中國學生用英文名,而同班的其他亞洲學生均無此殊榮。為什麼?因為中文名不好記?我實在看不出Matsumoto(松本)好記在什麼地方,而日本學生就可以這樣用;我也看不出FaizMukherjee好記在何處,而印度學生就可以這么用。如果我當時在,我會問那位老師為什麼,以得知這個要求背後隱含著對中國人的一個什麼樣的假設。而我這樣的人不在,於是中國學生便在集體無意識中默認了。 個人取英文名本身可能無可厚非(如同費正清,賽珍珠,李約瑟,馬悅然,陳納德等因為個人的一段命運緊緊和中國綁在了一起而使用中文名一樣),但作為一個民族,如果年輕一代人都以此為時尚則真是一個滑稽而奇特的現象。所以我在新東方上英語課時會告訴學生,如果你不煩自己的中文名的話,就不要再給自己一個英文名。前者最起碼是有意義的,說不定背後還有一段故事,後者則多半隻是盲目的附庸風雅,如果這也算風雅的話。 有人說取英文名體現了中國人思想開放,這是和「國際接軌」的一種方式,或者至少說是中國處於一個全球化時代的一種合理表現。等等,請注意,全球化不是文化一體化,而是文化多元化。用「國際化」(姑且不說帶有殖民色彩的)的英文名替代自己的帶有獨特中國文化胎記的中文名卻恰恰是對多樣化的抹殺。 所謂交流文化,不但是我們學習他國文化,還是向他國傳播本土文化。有來無往,談何交流?很多留學生或國內學生只看到了前者,所以才會忽略名字這個最起碼的傳播本土文化的媒介。大范圍的忽略形成了獨一無二的集體無意識。 了解一個人從他的名字開始,了解一個民族從她國民的名字可見一斑。很多中國學生大可借本名傳播中國文化,然而卻放棄了這個機會,從而淪為無意識的芸芸眾生中的一員。 我對這種現象的批評並不是把自己置身於道德高地向下鳥瞰--如前所說,我自己就不是「清白」的。我的批評來自於我對自己無意識的行為的反思,而在我悟到這其中的原因後,我就不能再有意識去附和了。我通過這種不附和表達我自己的價值觀,如果它被其他人接受,沒准兒會在這點上改變其他人。從長遠看,只有當這種改變成為一個大趨勢時,我們民族才可能擺脫無意識里的自卑情結--中國人的民族性格之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