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歷史朝代順序表
中國歷史朝代主要有夏、商、周[、秦、漢、三國、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宋、遼、西夏、金、元、明、清、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
具體朝代年份如下:
夏朝:約公元前2029年-約公元前1559年,共計:471年
商朝:約公元前1559年-約公元前1046年,共計:438年
周朝:約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分為西周、東周,東周又分為春秋、戰國,共計:867年
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首稱皇帝,共計:16年
西楚: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項羽,共計:5年
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漢高祖劉邦,共計:210年
新朝:公元8年臘月-公元23年10月6日,新太祖建興帝王莽,共計:16年
玄漢:公元23-25年,漢更始帝劉玄,共計:3年
東漢:公元25-220年,漢光武帝劉秀,共計:196年
三國:公元220-280年,魏、蜀、吳三足鼎立,共計:61年
晉朝:公元265-420年,分為西晉(265-316年)、東晉(317-420年) ,共計:156年
南北朝:公元420-589年,共計:170年
隋朝:公元581-公元618年,隋文帝楊堅,共計:38年
唐朝:公元618-907年,唐高祖李淵,共計:290年
五代:公元907-960年,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共計:54年
十國:公元891-979年,共計:89年
宋朝:公元960-1279年,分為北宋(公元960-1127年)、南宋(公元1127-1279年),共計:320年
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元太祖孛兒只斤·鐵木真,共計:98年
明朝:公元1368-1644年,明太祖朱元璋,共計:277年
清朝:公元1644-1912年,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共計:268年
中華民國:公元1912-1949,孫中山,共計:37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元1949年-至今
中國在1912年建立民國以前,最高統治權力是以家族世襲為主的,這些世襲王族的更替構成了中國朝代。各朝代以「王」或「皇帝」為最高統治者,因為世襲相承,常稱為「家天下」。
我國歷史悠久,朝代更零星紛繁。每朝的創建者要首手辦的第一件事就是確立國號(朝代名稱)。國號就是一個國家的稱號。《史記·五帝本紀》:「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章明德。」
公元前21世紀,中國最早的國家夏朝出現。東周推進了生產力發展和社會變革,思想上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帝國—秦朝,西漢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了大一統的局面。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中國陷入分裂割據局面,五胡亂華期間,異族融於中國趨勢加強,諸多民族在分立政權的沖突中逐漸匯聚。隋唐時期,中央與邊疆少數民族聯系更為密切,經濟繁榮、科技文化高度發展。宋元時期,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經濟、科技發展到新的高度。明朝鼎盛時期,社會經濟高度發展,明末在江南地區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中國歷史悠久,自黃帝部落的姬軒轅(也稱公孫軒轅)時期算起約有5000年;從三皇五帝算起約有4600年;自夏朝算起約有近4100年;從中國第一次大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的秦朝算起約有2240年。中國歷經多次政權演變和朝代更迭,也曾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經濟、文化、科技世界矚目。
中國又是一個有著輝煌文明的古老國度。從步入文明的門檻之日起,歷代統治者,以其各自的政績在歷史舞台上演出了內容不同的劇目,或名垂青史,或遺臭萬年。
在數千年的古代歷史上,中華民族以不屈不撓的頑強意志和勇於探索的聰明才智,譜寫了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創造了同期世界歷史上極其燦爛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萬里長城、大運河、明清故宮以及多姿多彩的各種出土文物,無不反映出大膽、高超的生產技術
中國人民同時在思想文化、科學技術領域產生了無數傑出的人物,創造出無比博大、深厚的業績;而包括指南針、造紙術、火葯和印刷術這四大發明在內的無數科技成就,更使全人類受益匪淺。
❷ 中國歷史朝代更替表
中國古代歷史朝代順序:夏、商、西周、東周、秦、西漢、東漢、三國(曹魏、蜀漢、東吳)、西晉、東晉、五胡十六國、南朝(劉宋、蕭齊、蕭梁、南陳)、北朝(北魏、東魏、北齊、西魏、北周)、隋朝、唐朝、五代十國、北宋、南宋、遼、金、元、明、清。
具體如下表,表一:
歌訣:三皇五帝始,堯舜禹相傳;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三分魏蜀吳,二晉前後沿;南北朝並立,隋唐五代傳;宋元明清後,皇朝至此完。
中國歷史悠久,朝代更是零星紛繁。每朝的創建者要首辦的事就是確立國號,即朝代名稱,簡稱朝名。
朝代名稱是由什麼決定的,大致有五個來由:由部族、部落聯盟的名稱而來,來自創建者原有卦號、爵位;源於創建者原始政權統治的區域;源於宗族關系;寓意吉祥。
夏:據傳禹曾受封於夏伯,因用以稱其政權為「夏」。另據歷史學家範文瀾先生說,禹的兒子啟西遷大夏(山西南部汾澮一帶)後,才稱「夏」,姒少康在綸城(今河南商丘虞城西)中興夏朝,恢復夏朝的統治,史稱「少康中興」。
商:相傳商族的始祖契曾幫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封於商(今河南商丘南),以後就以「商」來稱其部落(或部族)。湯滅夏後,就以「商」作為國名,定都亳(今河南商丘谷熟鎮)。後盤庚遷殷(今河南安陽)後,又以「殷」或「殷商」並稱。
周:周人到古公亶父時,遷居於周原(今陝西岐山)。武王滅殷以後,就以「周」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於鎬(今陝西西安西南),後來平王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因在鎬的東方,就有「西周」和「東周」的稱號。
❸ 中國歷史朝代的順序和時間是什麼
歷史朝代順序:夏朝、商朝、西周、東周(春秋、戰國)、秦朝、西漢、新朝、東漢、三國(曹魏、蜀漢、東吳)、西晉、(東晉、五胡十六國)、南北朝有南朝(宋、齊、梁、陳);北朝(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朝、唐朝、五代十國(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南吳、前蜀、吳越、楚、閩、南漢、荊南、後蜀、南唐、北漢)宋(北宋、南宋)、遼、西夏、金、元朝、明朝、清朝。
中國朝代順序時間完整表:
夏朝:
夏朝約前21世紀~前20世紀帝禹(姒姓)。
窮朝約前20世紀~前19世紀後羿。
夏朝約前19世紀~前16世紀帝少康。
商朝:
先商約前19世紀~前16世紀高祖亥(子姓)。
商朝約前16世紀~前1300太祖湯。
殷商約前1300~前1051世祖盤庚。
周朝:
西周約前1070~771文王昌(姬姓)前1070年稱王,前1051年武王發滅商。
東周前770~前256平王宜臼前770年稱王,前750年滅攜王。
楚國前704~前223 武王熊通(羋姓)前704年稱王。
晉國:
前632~前403文公重耳(姬姓)前632年開創宗室諸侯的霸業。
魏國:
前403~前225文侯魏斯(姬姓)前403年繼承宗室諸侯的霸業。
齊國:
前341~前221威王田因齊(媯姓)前341年稱王。
趙國:
前323~前222武靈王趙雍(贏姓)前323年稱王。
秦朝:
秦國前325~前207惠文王駟(贏姓)前325年稱王,前256年昭襄王稷吞東周,前230年秦王政開始滅六國,前221年稱皇帝。
西楚前209~前202義帝熊心(羋姓)由項氏輔政,前206年項羽稱西楚霸王代楚。
漢朝:
西漢前206~公元8年高帝劉邦前206年封王,前202年稱帝,前195年消滅異姓王,前112年武帝劉徹滅南越。
新朝:
8~23王莽。
玄漢:
23~25更始帝劉玄。
東漢:
25~220光武帝劉秀。
三國:
曹魏:
213~265武帝曹操208年基本統一北方,213年封王,220年文帝曹不稱帝代漢。
季漢219~263昭烈帝劉備219年封王,221年稱帝。
東吳:
222~280大帝孫權222年稱王,229年稱帝。
晉朝:
西晉263~316文帝司馬昭263年滅季漢、封王265年武帝司馬炎稱帝代魏,280年滅東吳。
漢趙304~329光文帝劉淵304年稱王,308年稱帝,316年昭武帝劉聰滅西晉。
成漢304~347武帝李雄304年稱王,306年稱帝。
東晉317~420元帝司馬睿347年滅成漢。
後趙319~352明帝石勒319年稱王329年滅漢趙、統一北方330年稱帝。
前燕337~370文明王慕容337年稱王,352年景昭帝慕容俊稱帝。
前秦350~394三秦王苻洪350年稱王352年景明帝苻健稱帝,370年世祖苻堅滅前燕統一北方。
後燕384~407武成帝慕容垂384年稱王,386年稱帝。
其餘政權皆為割據。
南北朝:
北魏386~534道武帝拓跋珪386年稱王,398年稱帝,431年太武帝拓北方。
劉宋418~479武帝劉裕418年封王420年稱帝代晉。
南齊477~502高帝蕭道成477年封王,479年稱帝代宋。
南梁502~557武帝蕭衍。
東魏534~550孝靜帝元善見由高歡攝政。
西魏535~556文帝元寶炬由宇文泰攝政。
北齊550~577文宣帝高洋。
北周557~581孝閔帝宇文覺577年武帝宇文邕滅北齊、統一北方。
南陳557~589武帝陳霸先。
隋朝581~618文帝楊堅589年滅南陳。
唐朝:
唐朝617~690高祖李淵617年封王,618年稱帝代隋。
武周684~705則天帝武曌684年稱制,690年稱帝代唐。
唐朝705~907中宗李顯705年復辟。
五代:
晉-唐891~936太祖李克用891年封晉王,923年庄宗李存勖稱帝滅後梁、統一北方,925年滅前蜀。
後梁901~923太祖朱溫901年封梁王,907年稱帝代唐。
長和902~928桓帝鄭買嗣902年稱帝取代南詔。
南吳902~937太祖楊行密902年封王,919年高祖楊隆演改元建制,927年睿帝楊溥稱帝。
前蜀903~925太祖王建903年封王,907年稱帝。
後蜀933~966高祖孟知祥933年封王,934年稱帝。
南唐935~975烈祖李升935年封齊王,937年稱帝代吳。
後晉936~947高祖石敬瑭936年稱帝滅後唐。
後漢947~951高祖劉知遠。
後周951~960太祖郭威。
其餘政權皆為割據。
宋遼金:
契丹-遼907~1125太祖耶律阿保機907年統一各部稱汗,916年稱帝,947年太宗耶律德光滅後晉、改遼。
大理937~1253太祖段思平。
北宋960~1127太祖趙匡胤。
西夏990~1227太祖李繼遷990年稱干1038年景宗李元具稱帝。
金朝1114~1234太祖阿骨打1114年統一各部稱汗,1115年稱帝,1125年太宗完顏吳乞買滅遼,1127年滅北宋。
南宋1127~1279高宗趙構。
西遼1124~1218德宗耶律大石1124年稱王,1132年稱帝。
元朝:
1206~1388太祖鐵木真1206年統一各部稱汗1218年滅西遼,1227年滅西夏,1234年太宗窩闊台滅金1253年憲宗蒙哥滅大理 1271年世祖忽必烈稱帝改元,1279年滅南宋。
明朝:
1364~1662太祖朱元璋1364年稱吳王,1368年稱帝、驅逐元廷,1371年基本統一內地,1388年滅北元。
清朝:
1616~1912太祖努爾哈赤1616年統一各部稱汗,1636年太宗皇太極稱帝改清。
1644年順治帝入關1662年滅南明1681年康配帝消滅導姓王:1757年乾降帝滅准噶爾。
❹ 中國古代各朝代順序表!
虞→夏→有窮→寒→夏→商(殷)→周【西周、東周(春秋、戰國)】
秦→西楚→漢【西漢】→新→漢【玄漢、東漢、蜀漢(曹魏、孫吳)】
三國【魏、蜀漢、吳】→晉【西晉(東吳)、東晉(北魏)】
南北朝【南朝、劉宋(北魏)、南齊(北魏)、梁(北魏、東魏、西魏、北齊)、陳(北齊、北周、隋)】、北朝【北魏(劉宋、南齊、梁)、東魏(西魏、梁)、西魏(東魏、梁、北齊)、北齊(西魏、梁、北周)、北周(北齊、陳)】→隋(陳)→唐(武周)
五代十國【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十國】→宋 (北宋、南宋)遼、西夏、金、→元(大蒙古國、元、北元)→明(明、南明)→清→近代(中華民國)→現代(中華人民共和國)
虞朝:約前36世紀初-約前21世紀初 有虞(今河南省商丘市虞城縣) 黃帝 顓頊 虞幕。
夏朝:約前2070年-前1600年斟鄩陽城(今河南洛陽) (今河南登封)夏王禹 夏王啟 夏王少康。
有窮:前1981年-前1973年鉏(今河南滑縣) 有窮王夷羿。
寒朝:前1973年-前1933年寒水(今山東濰坊)寒王寒浞。
商(殷)朝:前1600年-前1046年前1600年-前1300年(商) 約前1300年-約前1046年(商(殷))亳 殷(今河南商丘)(今河南安陽)商王湯 商(殷)王盤庚。
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
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鎬京(今陝西西安)西周文王姬昌,西周武王姬發。
東周:前770年-前256年洛邑(今河南洛陽)東周平王姬宜臼。
春秋:前770年-前476年。
戰國:前475年-前221年。
封建社會
秦朝:前221年-前206年咸陽(今陝西咸陽) 秦始皇嬴政。
西楚:前206年-前202年彭城(今江蘇徐州) 西楚霸王項羽。
漢朝:前202年-263年(包括蜀漢)。
西漢:前202年-公元8年長安(今陝西西安)西漢高祖劉邦。
新朝:公元8年-公元23年長安(今陝西西安)新太祖王莽。
玄漢:公元23年-公元25年長安(今陝西西安)玄漢更始帝劉玄。
東漢:公元25年-公元220年洛陽(今河南洛陽)東漢光武帝劉秀。
三國時期:220年-280年。
曹魏:220年-265年洛陽(今河南洛陽)魏武帝曹操 魏文帝曹丕。
蜀漢:221年-263年成都(今四川成都) 蜀漢昭烈帝劉備 後主劉禪。
孫吳:222年-280年建業(今江蘇南京)吳大帝孫權。
晉朝:265年-420年。
西晉:266年-316年洛陽(今河南洛陽)西晉武帝司馬炎。
東晉:317年-420年建康(今江蘇南京)東晉元帝司馬睿。
十六國:304年-420年。十六國末期:420年-439年。
南北朝:386年-589年。
南朝:420年-589年。
劉宋:420年-479年建康(今江蘇南京)劉宋武帝劉裕。
南齊:479年-502年建康(今江蘇南京)南齊高帝蕭道成。
南梁:502年-557年建康(今江蘇南京)梁武帝蕭衍。
南陳:557年-589年建康(今江蘇南京)陳武帝陳霸先。
北朝:386年-589年。
北魏中後期:420年-557年平城 洛陽(今河南洛陽)(今山西大同)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北魏孝文帝元宏。
東魏:534年-550年鄴城(今河北鄴鎮) 東魏孝靜帝元善見。
西魏:532年-556年長安(今陝西西安)西魏文帝元寶炬。
北齊:550年-577年鄴城(今河北鄴鎮) 北齊文宣帝高洋。
北周:557年-581年長安(今陝西西安) 北周孝閔帝宇文覺。
隋朝:581年-618年長安(今陝西西安)隋文帝楊堅。
唐朝:618年-690年 705年-907年長安(今陝西西安)唐高祖李淵唐中宗李顯。
武周:690年-705年神都洛陽(今河南洛陽)武周聖神皇帝武則天。
五代:907年-960年。
後梁:907年-923年汴京(今河南開封) 後梁太祖朱溫。
後唐:923年-936年洛陽(今河南洛陽)後唐庄宗李存勖。
後晉:936年-947年汴京(今河南開封) 後晉高祖石敬瑭。
後漢:947年-950年汴京(今河南開封) 後漢高祖劉知遠(暠)。
後周:951年-960年汴京(今河南開封)後周太祖郭威。
十國:907年-979年。
遼朝(契丹):907年-1125年上京(今內蒙古巴林左旗)遼太祖耶律阿保機。
西遼:1123年-1218年,都虎思翰耳朵,遼德宗耶律大石。
宋朝:960年-1279年。
北宋:960年-1127年東京(今河南開封)北宋太祖趙匡胤。
南宋:1127年-1279年臨安(今浙江杭州)南宋高宗趙構。
西夏:1038-1227年興慶(中興)(今寧夏銀川)西夏景宗李元昊。
金朝:1115年-1234年中京(今北京市)金太祖完顏阿骨打。
大蒙古國:1206年-1260年曲雕阿蘭(今蒙古國肯特省)蒙古(元)太祖成吉思汗孛兒只斤鐵木真。
元朝:
元:1271年-1368年大都(今北京市)元(蒙古)世祖孛兒只斤·忽必烈。
北元:1368年-1489大都(今北京市)元昭宗孛兒只斤·愛猷識理答臘。
韓宋:1355年-1366年,都開封,小明王韓林兒。
明朝:
明:1368年-1644年應天(今江蘇南京) 京師(今北京市)明太祖朱元璋 明成祖朱棣 南明 1644年-1683年 行在 (今北京)明安宗朱由崧。
南明:1644-1683年
清朝:1636年-1912年盛京 京師(今遼寧沈陽)(今北京市)清(後金)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 清世祖順治皇帝愛新覺羅·福臨。
中華民國:1912年-1949年北平 (今北京市)袁世凱(北洋軍),(後南京)孫中山,蔣介石。
(4)中國歷史朝代怎麼填表擴展閱讀
中國歷史悠久,朝代更是零星紛繁。每朝的創建者要首辦的事就是確立國號,即朝代名稱,簡稱朝名。
朝代名稱是由什麼決定的
大致有五個來由:由部族、部落聯盟的名稱而來,來自創建者原有卦號、爵位;源於創建者原始政權統治的區域;源於宗族關系;寓意吉祥。
夏:據傳禹曾受封於夏伯,因用以稱其政權為「夏」。另據歷史學家範文瀾先生說,禹的兒子啟西遷大夏(山西南部汾澮一帶)後,才稱「夏」,姒少康在綸城(今河南商丘虞城西)中興夏朝,恢復夏朝的統治,史稱「少康中興」。
商:相傳商族的始祖契曾幫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封於商(今河南商丘南),以後就以「商」來稱其部落(或部族)。湯滅夏後,就以「商」作為國名,定都亳(今河南商丘谷熟鎮)。後盤庚遷殷(今河南安陽)後,又以「殷」或「殷商」並稱。
周:周人到古公亶父時,遷居於周原(今陝西岐山)。武王滅殷以後,就以「周」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於鎬(今陝西西安西南),後來平王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因在鎬的東方,就有「西周」和「東周」的稱號。
秦:據《史記》記載,本為古部落,其首領非子為周孝王養馬有成績,被周孝王賜姓為「嬴」,並賜給了一小塊土地(今甘肅天水縣,另說是隴西谷名)。後來襄又救周有功被封為諸侯,秦始皇統一六國,始建秦國。
漢:項羽封劉邦為漢王,其封地在漢中。後劉邦擊敗項羽,統一中國,國號稱「漢」。漢朝前期都長安,後期都洛陽,故從都城上有「西漢」和「東漢」,從時間上有「前漢」和「後漢」之分。
新:王莽所創的朝代(國號)「新」的含義:新的本義是改舊、更新。西漢後期在天人感應的五德終始學說支配下,社會政治涌動著一種新德代替舊德的思潮,在這樣的背景下,王莽以新德的代言人自居,「革漢而立新、廢劉而興王」,並最終完成「再受命」的代漢過程。
漢為火德,為赤帝,王莽為土德,自稱是「托於皇初祖考黃帝之後」,依照五行相生之理,土德代火德,意在赤帝傳黃帝,天命授之。
魏:漢獻帝曾封曹操為「魏公」、「魏王」爵位,曹丕代漢後便稱「魏」。以皇室姓曹,歷史上又稱「曹魏」。曹操謚號魏武帝。
蜀(漢):劉備以四川為活動地區,蜀指四川。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或「蜀漢」,又稱「季漢」。
吳:孫權活動於長江下游一帶,歷史上曾建吳國,曹魏曾封孫權為「吳王」,故史稱「孫吳」;又以地位在東,也稱「東吳」。
晉:司馬昭逼魏帝封他為「晉公」,滅蜀後進爵為晉王。後來他的兒子司馬炎繼承他的爵位,逼令魏帝退位,自立為皇帝,國號「晉」。
隋:隋文帝楊堅之父楊忠,曾被北周封為「隨國公」。隋文帝後襲用此封爵,稱為「隨朝」。他認為隨有走的意思,恐不祥改為「隋」。
唐: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佐周有功,被追封為「唐國公」,爵位傳至李淵。太原起兵後,李淵稱「唐王」,後廢楊侑建唐朝。
遼:遼原稱「契丹」,契丹是族名,改「遼」是因居於遼河上游之故。
宋:後周恭帝繼位後,命趙匡胤為歸德節度史,歸德軍駐宋州(今河南商丘),趙匡胤為宋州節度使。故陳橋兵變後,發跡在宋州,國號曰「宋」。
西夏:拓拔思恭占據夏州(今陝西橫山縣),建國時以夏州得名,稱「大夏」。因其在西方,宋人稱「西夏」。
金:金都城上京會寧(今黑龍江阿城南),位於按出虎水(今阿什河),相傳其水產金,女真語「金」為「按出虎」。
元:據《元史》記載:「元」的命名,是元世祖忽必烈定的。是取《易經》上「大哉乾元」句中的「元」,有大、首等意思。但也有人認為與蒙古人的風俗與圖騰有關,有的認為與佛教有關。
明:朱元璋是元末起義軍之一,是繼承郭子興而發展起來的,郭子興屬於白蓮教組織。白蓮教宣稱「黑暗即將過去,光明將要到來」,藉以鼓舞人民反對黑暗的元朝統治。
所以又稱「光明教」。白蓮教的首領韓山童稱「明王」(他的兒子韓林兒稱「小明王」),都體現其教義宗旨。朱元璋不僅曾經信仰白蓮教,而且承認自己是白蓮教起義軍的一支(他曾為小明王左副元帥)。朱元璋取得政權後,國號稱「明」。
清:滿族是女真族的一支。女真族在北宋時建立金國。明末女真勢力復強,重建金國(後金)。
後金為了向外擴展,割斷了同明朝的臣屬關系,清太宗皇太極把「女真」改為「滿州」,把「金」改為「清」。
在宋時女真人受制於契丹人,他代針對「遼」字在契丹語中是 「鐵」的意思,因此命名「金」,表示比鐵更堅強有力,可以壓倒「遼」。「金」改「清」的原因,史學家有不同意見,有人認為是皇太極要避免引起尖銳的矛盾。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歷史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