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樣理解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如何適應新常態
具體理解分析如下:
中國經濟新常態就是經濟結構的對稱態,在經濟結構對稱態基礎上的經濟可持續發展,包括經濟可持續穩增長。經濟新常態是調結構穩增長的經濟,而不是總量經濟;著眼於經濟結構的對稱態及在對稱態基礎上的可持續發展,而不僅僅是GDP、人均GDP增長與經濟規模最大化。經濟新常態就是用增長促發展,用發展促增長。經濟新常態不是不需要GDP,而是不需要GDP增長方式;不是不需要增長,而是把GDP增長放在發展模式中定位,使GDP增長成為再生型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模式的組成部分。
《人民日報》的評論指出:「經濟新常態,需要創新宏觀調控思路和方式,培育經濟發展的持久動力。從根本上說,就是向改革要動力,向結構調整要助力,向民生改善要潛力;就是要『激活力』,把該放的權放到位,讓市場主體真正放開手腳;就是要『補短板』,把該做的事做好,增加公共產品有效供給;就是要『強實體』,把該給的政策給足,夯實發展的微觀基礎。」《人民日報》評論認為:「新常態是新的探索,要創新宏觀調控思路和方式,統籌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以改革開路,充分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激發企業和社會活力,培育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加快經濟轉型升級結構優化,更好地改善民生。」
「新常態」作為中國高層對經濟形勢的清醒判斷和重要定義,對未來宏觀經濟政策導向有著決定性意義。而《人民日報》的三篇評論恰為人們清晰呈現了「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整體面貌和未來趨勢,正如評論中所說,「面對新常態,我們要有冷靜的心、堅定的心和火熱的心,科學認識新常態,積極應對新常態,學會適應新常態,創造中國經濟發展的新輝煌。
圍繞實現國有企業改革的目標,要抓好六項重點任務。一是分類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將國有企業分為商業類和公益類,推動國有企業同市場經濟深入融合,促進國有企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有機統一。二是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推進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建立企業領導人員分類分層管理制度,實行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企業薪酬分配製度,深化企業內部用人制度改革。三是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以管資本為主推進國有資產監管機構職能轉變、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推動國有資本合理流動優化配置、推進經營性國有資產集中統一監管。四是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引入非國有資本參與國有企業改革,鼓勵國有資本以多種方式入股非國有企業,探索實行混合所有制企業員工持股。五是強化監督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強化企業內部監督,建立健全高效協同的外部監督機制,實施信息公開加強社會監督,嚴格責任追究。六是加強和改進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貫徹全面從嚴治黨方針,充分發揮企業黨組織政治核心作用,加強企業領導班子建設和人才隊伍建設,切實落實企業反腐倡廉「兩個責任」。
2. 如何理解中國經濟新常態的主要特徵
新常態主要特徵:
一是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
二是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第三產業消費需求逐步成為主體,城鄉區域差距逐步縮小,居民收入佔比上升,發展成果惠及更廣大民眾。
三是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簡單的理解就是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速處於下行周期,並進入個位數增長時代。結構調整的深化是傳統追求數量和規模想追求質量和效益發展,反映到具體數據上是第三產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度提升,第二產業信息化、集約化、智能化加速。消費升級是指城鄉居民收入的增長數據。
本質,經濟新常態下中國經濟進入全方面的升級提檔時期。
新常態的內涵:
中國經濟新常態就是經濟結構的對稱態,在經濟結構對稱態基礎上的經濟可持續發展,包括經濟可持續穩增長。經濟新常態是強調結構穩增長的經濟,而不是總量經濟;著眼於經濟結構的對稱態及在對稱態基礎上的可持續發展,而不僅僅是GDP、人均GDP增長與經濟規模最大化。經濟新常態就是用增長促發展,用發展促增長。經濟新常態不是不需要GDP,而是不需要GDP增長方式;不是不需要增長,而是把GDP增長放在發展模式中定位,使GDP增長成為再生型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模式的組成部分。
3. 如何認識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
新常態的核心是資源配置方式的理性回歸。新常態,意味著在全面深化改革的發展新時期,我們要辯證認識和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系,統籌發揮「有形的手」和「無形的手」的職能作用,確保政府既不缺位放縱市場,又不越位干預市場,也不錯位擾亂市場,從而將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這一要求落到實處。當前,全球經濟和我國經濟發展都已經步入新的階段,面對經濟下行壓力、經濟增速放緩,各級政府要有包容心態和科學研判,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沒有改變,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礎優勢仍然存在。各級政府要加強和改進宏觀調控,減少和克服行政手段的路徑依賴,不搞政府主導的大規模刺激和大面積調控,注重運用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最大限度地增強和保護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市場主體的創造活力,促進結構調整、產業轉型和技術創新。同時,推進政府職能深度轉變,履行好必要的監管職責,充分釋放經濟體制改革紅利,彌補市場失靈,矯正市場畸形,凈化市場秩序,管控市場風險,確保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有序發展
4. 如何理解中國經濟「新常態」
「新常態」不是一個靜態目標,而是一個動態的系統目標。
一是不追求過高的GDP速度。領導在尚未上任時就提出不以GDP論英雄,顯示其對單純追求經濟增長數據的傾向並不認同,甚至可能預見到了單獨追求經濟增長數據而忽視其帶來的社會代價及不可持續性。二是強調全面深化改革。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這對十一屆三中全會、「十四大」、「十六大」只提經濟體制改革是一種修正。新時期的改革是全方位的,而經濟體制改革只是其中的一個組成部分。三是在提出新常態的同時,也強調需要維持一定的增長速度。這顯示出決策層對經濟增速下行仍有容忍度,也說明經濟增速在目前只是一個相對次要的關注點。整體來看,中央領導強調中國經濟「新常態」,似乎暗示只要經濟運行能不出大的風險,能夠平穩運行,便是可以接受的。因此,「新常態」代表了一種全面改革的系統思維,以及不認為中國經濟會出大問題的從容心態。
5. 如何正確理解和認識新常態
您好,基於當前經濟發展現狀的分析和未來經濟發展趨勢的研判,我們大抵可以從以下三個維度來認識和理解新常態這一經濟新術語。
新常態的目標是經濟發展質量的全面提升。適應新常態,是我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之後必須面對和思考的一個重大現實問題。長久以來,地方政府為了發展經濟,盲目攀比搞工業,重復投資上項目,肆意擴張借貸款,跟風決策建新區,吹捧包裝玩概念,不僅造成了自然條件的嚴重破壞、資源承載的重大透支和生態環境的持續惡化,而且造成了市場經濟的表面繁榮、經濟發展的不可持續、財政收入的空轉虛增等問題。面對經濟全球化競爭的日趨激烈,我們要想在世界經濟舞台上始終能夠「一枝獨秀」、領銜演出,不被人指為「搭便車」,就堅決不能走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也不能走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邪路,而是要走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新路。落實經濟新常態要求,追求經濟新常態目標,必將有利於地方政府從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中解放出來,使中國經濟從片面追求經濟發展規模和速度轉向更加註重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的軌道上來,實現經濟和發展的良性循環,促進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
新常態的背後是執政思維理念的重大轉變。新常態的提出,預示著長期以來唯GDP增長馬首是瞻的政績考核指揮棒將會逐步淡化使用。當然,新常態,既不意味著對經濟發展連續探底的坐視不管,也不意味著對經濟發展徘徊不前的漠不關心,更不意味著對經濟發展一路高歌的刻意打壓。經濟新常態,實際上是從體制、機制和制度上,甩掉各級領導幹部的思想包袱,清除各級領導幹部的思維障礙,突破GDP增長高於一切、財政預算必須連年遞增的思維定勢,解開層層加壓指標值、層層簽訂軍令狀的權力束縛,不搞「一刀切」和「一錘定音」。具體來說,就是正確處理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系,堅決不要帶血的GDP,嚴防各類重特大安全事故和群體事件的發生,體現穩中求進、事緩則圓的要求。就是正確處理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隱形政績和顯性政績的關系,遵循經濟發展基本規律,潛心做好打基礎、利長遠的事情,堅決不做殺雞取卵的蠢事,體現咬定青山不放鬆和一張藍圖繪到底的統一。就是正確處理發展主體和發展客體的關系,凝聚發展共識的最大公約數,體現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執政邏輯。就是正確處理發展戰略和發展戰術的關系,在堅定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同時,增強憂患意識和風險意識,堅持問題導向和底線思維,體現「凡事從壞處准備,努力爭取最好結果」要求。
新常態的核心是資源配置方式的理性回歸。新常態,意味著在全面深化改革的發展新時期,我們要辯證認識和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系,統籌發揮「有形的手」和「無形的手」的職能作用,確保政府既不缺位放縱市場,又不越位干預市場,也不錯位擾亂市場,從而將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這一要求落到實處。當前,全球經濟和我國經濟發展都已經步入新的階段,面對經濟下行壓力、經濟增速放緩,各級政府要有包容心態和科學研判,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沒有改變,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礎優勢仍然存在。各級政府要加強和改進宏觀調控,減少和克服行政手段的路徑依賴,不搞政府主導的大規模刺激和大面積調控,注重運用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最大限度地增強和保護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市場主體的創造活力,促進結構調整、產業轉型和技術創新。同時,推進政府職能深度轉變,履行好必要的監管職責,充分釋放經濟體制改革紅利,彌補市場失靈,矯正市場畸形,凈化市場秩序,管控市場風險,確保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有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