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載人航天技術的項目
中國載人航天計劃(英文:China Manned Space,縮寫CMS)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載人航天計劃,於1992年9月21日建立。計劃分為三個步驟:第一步驟目標是將宇航員送入太空天地往返(神舟一號至神舟六號),第二步驟建立第一階段短期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神舟七號至神舟十號)、第二階段中期三十天為基準的天宮二號太空實驗室(神舟十一號、天舟一號),第三步驟建立長期天宮太空站。自1999年神舟一號發射至今,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已實施16次重大飛行任務,全部取得成功。
B. 中國的航天成就有哪些
中國航天成就簡寫如下:
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用長征一號運載火箭發射成功,《東方紅》樂曲傳遍全世界,中國從此邁入了探索太空的時代。
1975年11月26日,長征二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返回式衛星,衛星在軌運行3天後,按預定計劃順利回收,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回收技術的國家。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利用返回式衛星遙感所獲得的遙感信息,在國土普查、資源勘測、地形繪制、災害預報等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
1984年4月8日,長征三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東方紅二號試驗通信衛星,標志中國航天已掌握了使用氫氧發動機以及在失重條件下兩次點火的技術,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能夠研製和發射同步靜止軌道衛星的國家。
1985年10月25日,中國政府宣布長征系列運載火箭承擔國際搭載和衛星發射業務,從此中國航天步入國際市場。自1990年4月7日發射亞洲一號通信衛星之後,至2000年,中國共將26顆外國衛星成功發射升空。
1988年9月7日,長征四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風雲一號氣象衛星,風雲一號是中國第一顆太陽同步極地軌道氣象衛星,在氣象觀測,海洋捕撈,農業估產,中長期天氣預報和氣象研究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1992年8月14日,長征二號捆綁式運載火箭成功發射由美國休斯公司研製的澳大利亞「澳賽特bi」通信衛星。長二捆運載火箭在大推力發動機、大型衛星整流罩、火箭捆綁技術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果。中國航天已具備發射各種大載荷商用衛星的能力。
1997年5月12日,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東方紅三號通信衛星,中國大容量通信衛星技術實現了重大突破。
1997年8月20日,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菲律賓馬部海通信衛星。長征三號乙採用大推力氫氧發動機,使其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達到5噸,增強了中國在國際商業衛星發射市場上的競爭能力。
1999年10月14日,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由中國和巴西合作研製的資源一號衛星,其綜合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它也開創發展了中國在航天高科技領域成功合作的典範。
1999年11月20日,新型長征運載火箭成功發射神舟號試驗飛船,11月21日飛船順利回收,中國載人航天技術實現歷史性的突破,是中國航天史上的里程碑。
2001年1月10日,中國成功發射「神舟」2號試驗飛船,按照預定計劃在太空完成空間科學和技術試驗任務後,於1月16日在內蒙古中部地區准確返回。
2002年3月25日,中國成功發射「神舟」3號試驗飛船,環繞地球飛行了108圈後,於4月1日准確降落在內蒙古中部地區。
2002年12月30日,中國成功發射「神舟」4號飛船。
2003年10月15日至16日,中國成功進行了首次載人航天飛行,中國航天員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在太空運行十四圈,歷時二十一小時二十三分,順利完成各項預定操作任務後,安全返回主著陸場。
2005年10月12日至16日,中國成功進行了第二次載人航天飛行,中國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乘坐神舟六號載人飛船在太空運行七十六圈,歷時四天十九小時三十三分,實現多人多天飛行並安全返回主著陸場。
2007年10月24日18時05分,嫦娥一號探測器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是中國自主研製、發射的第一個月球探測器。
2008年4月25日23時35分,中國首顆數據中繼衛星「天鏈一號01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升空。
2008年9月25日21時10分神舟7號發射,9月28日安全返回主著陸場。
神舟十三號
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開啟中國迄今時間最長的載人飛行。3位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踏上為期半年的太空之旅,中國空間站也迎來第二批航天員和首位女航天員。
空間站在距離地球400公里左右的近地橢圓軌道上飛行,航天員所處的環境是微重力、高真空、溫度高低交替,還有空間輻射。空間站每90分鍾繞地球飛行一圈,這意味著空間站要頻繁感受冷熱交替,最高溫度達到200攝氏度,最低溫度達到零下120攝氏度。
如此神奇、嚴酷的太空旅程已歷時3個月,神舟十三號航天員,度過此次「太空出差」的一半時間,不僅圓滿完成了各項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同時對空間站的居住環境越來越適應,也越來越習慣於繁忙而又精彩的太空生活。
C. 中國航天事業有哪些項目起名與中國神話
嫦娥——中國探月工程
送「嫦娥」奔月。
從古至今,「嫦娥奔月」的故事在我國廣為流傳,浩瀚星空,皎潔明月,人類從未停止對月球的渴望與探索。我國首個探月工程的開啟,成為中國航天的又一里程碑。除了承載非凡的意義,它還有一個美麗的名字——嫦娥工程。
誇父衛星
D. 中國的航天技術有哪些
2020年,中國航天全年共執行39次發射任務,發射載荷質量103.06噸,發射次數和發射載荷質量均位居世界第二。其中,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完成34次發射。
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首飛成功,拉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站階段任務序幕。長征五號運載火箭全面投入應用發射,成功發射火星探測器和嫦娥五號探測器,實現了我國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由5.5噸級到14噸級的跨越。
世界首次連續纖維增強復合材料太空3D列印完成在軌演示。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搭載的「復合材料空間3D列印系統」,在軌期間自主完成了連續纖維增強復合材料樣件列印。此次實驗,是中國首次太空3D列印,也是世界首次連續纖維增強復合材料太空3D列印實驗,對於未來空間站長期在軌運行、超大型結構在軌製造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