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人類活動——森林消失的原因
原始森林消失,因為人類砍伐樹林的速度, 遠超於森林生長的速度。過度砍伐樹木原因有很多,但都是為了滿足現代生活中的種種消耗。
1. 伐木業 - 為了滿足現代消費者,伐木業砍掉百年老樹,用來做家俬、紙張、木板,夾板和其他建築材料、木筷子和其他木製品。伐木業令部份森林遭受全面砍伐,整個森林被 夷為平地。其餘的森林則面對選擇性砍伐,令個別樹木被砍掉,嚴重破壞森林的完整性,倒下來的樹木,也會壓壞其他樹木,所以選擇性砍伐也會破壞森林,還令更 大范圍的面積遭受破壞。
無論那種伐木方法,砍伐的過程都會帶來以下的問題:
伐木用的重型機器破壞林木,原本疏鬆的泥土被壓實,漏出的油污、 排出的廢氣和產生的噪音,更造成環境污染,危害森林內各種生物。
被砍伐下來的樹木殘枝聚積在地面,令到樹木的種子不能接觸泥土,但卻令到攀藤植物迅速成長,阻礙了樹木新生的機會,這些易燃的攀藤植物更會增加發生山火的可能性。
為了運送木材和機器,工人建築道路到達森林的心臟地帶,築路牽 涉更多森林被破壞,同時亦把原來整片森林割切成一片片,造成更多破壞。
2. 采礦業 - 我們不停開采礦石,包括金礦、銀礦、銅礦、鑽石礦、煤礦等,以及開採石油和天然氣,用來製造各種電器、機械、建築材料、金屬製品和首飾,以滿足現代生活對能源、各種金屬、和寶石的龐大需求。
采礦帶來很多問題:
開采工程涉及把礦石或油田表層的樹木鏟平,加上工程需要築橋起路,以各種基建設施,也令大片森林被夷為平地。
采礦時用的有毒化學品又會污染毒害附近環境、泥土和地下水,遺留下來的有毒物質就算經歷幾個世紀仍然存在,造成土地和水源永久的破壞和生態災難。
礦場附近的河流(當地原住民和動植物的水源)被各種采礦廢棄物污染。
3. 商用種植場將
大片茂密的森林被夷為平地,改用來種植單一農作物去滿足現代人的需要,包括:
種植生長快速和利潤高的樹種,比如松樹和油加利樹,以滿足我們對紙張及木製品的龐大消耗。
種植各種高利潤的農作物,例如亞馬遜森林區有部份森林被夷平,去種植咖啡豆和可可豆,主要滿足全球化下,人們對異國飲料/食品的追求。
種植可做飼料的穀物,方便飼養牲畜,滿足我們社會吃肉的習慣,例如部份亞馬遜森林已被夷平去種植大豆。
飼養牛隻去滿足富裕社會對牛肉和奶類產品的龐大需求,例如部份中美洲森林被夷平,用作養牛場提供做漢堡包所需的牛肉。
種植高利潤的棉花,去製造現代人時髦的服裝。
這些商用種植場,引起很多生態問題:
原來精妙復雜的生命系統被扼殺,由商用種植的單一農作物取代,威脅大自然的「生物多樣化」。
商用種植場使用大量的化學肥田料、化學除蟲劑及化學除草劑,令大量野生生物中毒死亡,污染毒害泥土和水源,造成生態災難。
這些單一農作物商用種植場消耗大量食水,結果令地下水及河流被種植者抽乾做灌溉,令附近林木枯死。
4. 現代化發展
森林被夷為平地,以建造都市化的建築物。現在很多城市和工業區從前都是森林,城市和工業區的崛起,令能源需求劇增,同時為了支持都市的基礎設施,也令更多森林被夷為平地。
現代化發展帶來很多問題:
大型運輸系統、公路、發電站、水霸和工廠都搬到從前是森林的地區,用來支援伐木業、采礦業和都市及工業區需要的電力、水源和擴展空間。
擁有原始森林的國家,為進一步發展旅遊業,滿足來自富裕社會的旅客,將原始森林砍伐,用來建酒店和旅遊區。
5. 人為山火
商用種植場會使用山火來開辟大片的森林土地。伐木更令山火更勐烈和更經常發生。在1997至1999年印尼發生的極嚴重山火,有八成是人為的,由政府撐腰的大公司引發。
⑵ 森林消失有多快
研究表明(IIED,1987),在人類活動干擾以前,全世界約有森林和林地60億hm2.到1954年世界森林和林地面積減少到40億hm2,其中溫帶森林減少了32%~33%,熱帶森林減少了15%~20%.近30年來,世界森林,特別是熱帶森林的減少速度明顯加快,平均每年減少800萬hm2.中美洲由1950年的1.15億hm2減到1983年中0.71億hm2.非洲森林減少更快,從1950年的9.01億hm2減至1983年的6.9億hm2.
在印度尼西亞和巴布亞紐幾內亞的天堂雨林,當地的森林面積在過去15年年均減少200萬公頃.
根據世界銀行的報告,除非猖獗的採伐活動得到控制,否則殘存在印度尼西亞的低地雨林到2010年將徹底消失.
全球其他地方也並不樂觀.據統計,地球上只剩下10%的陸地面積是未經干擾的森林,而且148個位於森林地帶中的國家,有82個已經完全失去了未經干擾的森林.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報告,全球的森林面積正以每年減少730萬公頃的速度消失.
據了解,我國森林保護也存在不少問題,主要表現在:
森林總量不足.我國森林覆蓋率僅相當於世界水平的61%,居世界第130位.人均森林面積0.132公頃,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居世界第134位;
森林分布不均衡.東部地區森林覆蓋率為34%,中部地區為27%,西部地區只有13%,而占國土面積32%的西北5省、自治區(陝西省,甘肅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森林覆蓋率只有6%;
森林質量不高.全國林分平均每公頃蓄積量只有85立方米,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的85%,居世界第84位;
森林經營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人工林經營水平不高,樹種單一現象比較嚴重,森林生態系統的整體功能還非常脆弱.林地流失、林木過量採伐現象依然存在. 主要措施如下:
對森林資源保護,最重要的是提高民眾對森林生態系統功能的認識,強化人類生存環境意識,此外還要做好以下工作:
1、健全森林法制、加強林業管理
要管好林業,首先要建立和完善林業機構;二是加強林業法制宣傳教育;三是嚴格森林採伐計劃、採伐量、採伐方式;四是嚴格採伐審批手續;五是重視森林火災和病蟲害的防治;六是用徵收森林資源稅的方法,加強森林保護。
2、合理利用天然林區
利用森林資源,一定要合理採伐,伐後及時更新,使木材生長量和採伐量基本平衡。同時要提高木材利用率和綜合利用率。
3、分期分地區提高森林覆蓋率
在本世紀末使我國的森林覆蓋率達到20%,應分期分階段和分不同地區來實現。
4、營造農田防護林,加速平原綠化
我國應盡快建立起西北、華北等地區的農田防護林,發揮森林小氣候作用,抗禦自然災害。積極推廣農林復合生態系統的建設。提高單位面積上的生物生產力和經濟效益,同時提高系統的穩定性、改善土地和環境條件,減少水土流失。
5、搞好城市綠化地帶
城市應大力植樹造林,把城市變為理想的人工生態系統。我國城市綠化面積很低,上海市僅為人均0.5m2,距國家人均10m2的差距很大,和國外差距更大。
6、開展林業科學研究
重點開展對森林生態系統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環境效益三者之間關系研究。特別是在取得經濟效益的同時注意改善生態狀況,力求生態、經濟、環境三者之間相對協調發展。
7、控制環境污染對森林的影響
大氣污染物如SO2、O2、酸雨及酸沉降等都能明顯對森林產生不同傷害,影響森林的生長、發育。水污染和土壤污染隨著污染物的遷移、轉化也將對森林產生影響,控制環境污染的影響有助於森林資源的保護。
例如:
1978年開始的"三北"防護林體系工程,從黑龍江到新疆,20年來,使許多荒漠化土地得到了治理。
另外還有長江中上游防護林體系,沿海防護林體系等工程。
關鍵還是從自己做起,叢身邊小事做起.
⑶ 中國的森林境況如何
中國2005年1月18日公布的第六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結果顯示,中國的森林資源狀況相比5年前明顯好轉,不僅面積持續增長,質量也有所改善。目前,中國森林面積已達1.75億公頃,森林覆蓋率為18.21%。中國國家林業局官員表示,根據當前森林資源的發展形勢,未來中國可以在保護天然林的同時,滿足國內的木材需求。
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18日舉行新聞發布會,中國國家林業局副局長雷加富先生在會上公布了中國第六次森林資源清查的結果。據介紹,這次清查從1999年開始,到2003年結束,動用了2萬多名調查和科研人員,耗資6億多元人民幣,是中國第一次對大陸國土面積全覆蓋的森林資源調查。
雷加富表示,與1998年結束的第五次森林資源清查的結果相比,當前中國森林資源的狀況出現了好幾個可喜的變化:「一是森林面積持續增長。森林面積增加1590多萬公頃,森林覆蓋率增長了1.66個百分點。二是森林蓄積量穩步增加。繼續呈現增長大於消耗的趨勢。三是森林質量有所改善,林木平均生長速度加快。四是林種結構漸趨合理。五是林業所有制形式和投資結構趨向多元化。」
雷加富認為,中國近年來實施的一系列生態建設工程是造成森林資源狀況呈現出良好態勢的主要原因。據介紹,從上世紀末開始,中國陸續啟動了六項林業重點工程,規劃在50年的時間內,投資7000多億元人民幣,完成造林面積7600萬公頃。規劃建設內容包括資源保護、國土綠化、水土流失治理、防沙治沙、濕地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商品林基地建設等各個領域。六項工程啟動以來,不僅改善了森林資源狀況,還有效地遏制了土地退化的擴張趨勢,控制了水土流失的程度,保護了生物多樣性。
不過,中國在進行第六次森林資源清查時也發現了一些問題。比如,中國森林資源總量不足,森林覆蓋率和人均森林面積均排在全球130位以後;森林地區分布不均,中東部的森林覆蓋率是西部地區的兩倍多;林木過量採伐嚴重等。
中國國家林業局副局長雷加富先生表示,雖然在森林資源保護上還面臨著許多困難,但未來中國有能力在保護天然林的同時,滿足由於人口和經濟的增長而不斷攀升的國內木材需求。他說:「對未來我國木材市場的總需求和總供給,我們還是比較樂觀的。一是我們現在每年消耗木材3.65億立方米,消耗量只有生長量的70%左右。二是在我們現有的用材林當中,到2010年,我們有近30億立方米成熟林可以進行採伐,可供利用。三是我們已經啟動了速生豐產用材林的建設工程,到2015年每年可以從速生豐產林當中生產出木材1.3億立方米左右。」
因此,雷加富先生判斷,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國內的木材不會出現供需緊張的現象,中國更不會從國外大量進口木材或到別的國家砍伐森林,用於滿足國內的木材需求。
⑷ 我國森林總面積是多少,每年的流失率是多少
中國森林面積12465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為12.98%,與世界平均數22%比差距很大。地區分布極為不均。東北地區的大小興安嶺及長白山地一帶為全國最大林區,次為西南地區的川西、藏東南、滇西北等山區。內蒙古東部,東北3省及長江以南各省區,森林覆蓋率在25~30%以上,廣大農區和牧區少林甚至無林。華北平原地區覆蓋率不及10%,西北地區不及1%。林地面積中,用材林佔73.2%,次為經濟林、防護林、薪炭林、竹林等。現有林地利用,在交通方便的林區,普遍存在重采輕造、超采過伐、更新跟不上採伐的現象,森林資源日益減少;交通不便的邊遠林區,得不到開發利用,成過熟林比重大,自然病腐損失多;森林火災也較嚴重。人工造林則一般質量較低,成活率不高,成林面積小。除已有林地外,尚有疏林地、灌木林、未成林造林地、苗圃用地及各種宜林荒山荒地,約占國土面積15.8%(見中國森林資源)。
森林面積小。世界森林面積由5000年前76億公頃,1860年減至55億公頃,1975年降到26億公頃,1986年僅有23億公頃。現在森林正以3萬公頃的速度在消失,每年減少1100萬公頃。以此速度只需210年就砍光了,到時這些土地將難逃沙漠化的厄運,地球的土資源也將大大減少,土地貧乏,耕地缺乏的世界能稱得上「大世界」嗎?
全國第六次森林資源清查新聞發布會透露,我國人均森林面積不到世界 1/4,而且森林總體質量不高,分布不均。
全國第六次森林資源清查結果顯示:我國森林覆蓋率雖然較此前上升了 1.66 個百分點,達到 18.21%,但是仍然僅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的 61.52%,居世界第 130 位;人均森林面積 0.132 公頃,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 1/4,居世界第 134 位;我國人工林保存面積達到 7.95 億畝,居世界首位。
另外,我國森林資源分布不均:東部地區森林覆蓋率為 34.27%,中部地區為 27.12%,西部地區 12.54%,而占國土面積 32.19% 的西北 5 省區森林覆蓋率只有 5.86%。
國家林業局副局長雷加富分析說,目前我國森林總體質量不高。全國林分平均每公頃蓄積量只有 84.73 立方米,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的 84.86%,居世界第 84 位。林分平均胸徑只有 13.8 厘米,林木齡組結果不盡合理。雖然人工林面積突飛猛進,特別是非公有林業在政策導向下不斷擴大所佔比例,但是經營水平不高,樹種單一。林地流失依然嚴峻。清查間隔期內有 1010.68 萬公頃林地被改變用途或被徵佔改變為非林業用地,全國有林地轉變為非林地面積達 369.69 萬公頃,年均達 73.94 萬公頃。林木過量採伐仍相當嚴重。一方面可采資源嚴重不足,另一方面超限額採伐問題依然十分嚴重,全國年均超限額採伐達 7554.21 萬立方米。
據了解,第六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從 1999 年開始,到 2003 年結束,歷時 5 年,是我國第一次對內地國土面積全覆蓋的森林資源調查。
⑸ 現中國森林的面積正在以怎樣的速度減少
森林面積減少,全世界每年有1200萬公頃的森林消失,而我國年均消失天然林40萬公頃,且按近十年的平均採伐和毀壞森林的速度,到5055年將失去全部森林; 水資源危機,作為世界21個貧水國之一的中國,全國600多座城市中,缺水的就有300多座; 水土流失面積已達367萬平方公里,...
⑹ 現在中國森林消失狀況
研究表明(IIED,1987),在人類活動干擾以前,全世界約有森林和林地60億hm2。到1954年世界森林和林地面積減少到40億hm2,其中溫帶森林減少了32%~33%,熱帶森林減少了15%~20%。近30年來,世界森林,特別是熱帶森林的減少速度明顯加快,平均每年減少800萬hm2。中美洲由1950年的1.15億hm2減到1983年中0.71億hm2。非洲森林減少更快,從1950年的9.01億hm2減至1983年的6.9億hm2。
在印度尼西亞和巴布亞紐幾內亞的天堂雨林,當地的森林面積在過去15年年均減少200萬公頃。
根據世界銀行的報告,除非猖獗的採伐活動得到控制,否則殘存在印度尼西亞的低地雨林到2010年將徹底消失。
全球其他地方也並不樂觀。據統計,地球上只剩下10%的陸地面積是未經干擾的森林,而且148個位於森林地帶中的國家,有82個已經完全失去了未經干擾的森林。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報告,全球的森林面積正以每年減少730萬公頃的速度消失。
據了解,我國森林保護也存在不少問題,主要表現在:
森林總量不足。我國森林覆蓋率僅相當於世界水平的61%,居世界第130位。人均森林面積0.132公頃,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居世界第134位;
森林分布不均衡。東部地區森林覆蓋率為34%,中部地區為27%,西部地區只有13%,而占國土面積32%的西北5省、自治區(陝西省,甘肅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森林覆蓋率只有6%;
森林質量不高。全國林分平均每公頃蓄積量只有85立方米,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的85%,居世界第84位;
森林經營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人工林經營水平不高,樹種單一現象比較嚴重,森林生態系統的整體功能還非常脆弱。林地流失、林木過量採伐現象依然存在。
⑺ 黃土高原上曾有茂密森林,如今為何都消失了
曾經森林彌補的黃土高坡,之所以會變成今天的樣子,和人類對於大自然的破壞和改造是分不開關系的。正是因為人類的自以為是才導致了今天的局面。
還有人們日常生活對木材的消耗。直到上世紀前半期,隨著人口的不斷繁殖黃河流域人民的日常生活都離不開大量消耗木材。房屋的建築和維修、每天所需燃料、死後安葬的棺木,這是絕大多數人的基本需要。
再加上戰爭等原因,曾經充滿了茂密森林的黃土高坡最終變成了我們現在看的樣子。這也是給人類的一個活生生的教訓,讓人們學會如何和自然之間更好的和諧相處。
⑻ 世界和我國森林資源的現狀如何
一、森林資源分布情況
森林資源是林地及其所生長的森林有機體的總稱。這里指以林木資源為主,還包括林下植物、野生動物、土壤微生物等資源。林地包括喬木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林中空地、採伐跡地、火燒跡地、苗圃地和國家規劃宜林地。森林可以更新,屬於再生的自然資源。反映森林資源數量的主要指標是森林面積和森林蓄積量。森林資源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資源之一,是生物多樣化的基礎,它不僅能夠為生產和生活提供多種寶貴的木材和原材料,能夠為人類經濟生活提供多種食品,更重要的是森林能夠調節氣候、保持水土、防止和減輕旱澇、風沙、冰雹等自然災害;還有凈化空氣、消除噪音等功能;同時森林還是天然的動植物園,哺育著各種飛禽走獸和生長著多種珍貴林木和葯材。
據2005年全球森林資源評估結果,2005年全球森林面積39.52億公頃,占陸地面積(不含內陸水域)的30.3%,人均森林面積0.62公頃,單位面積蓄積110立方米。全球森林主要集中在南美、俄羅斯、中非和東南亞。這4個地區佔有全世界60%的森林,其中尤以俄羅斯、巴西、印尼和民主剛果為最,4國擁有全球40%的森林。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報告稱,有史以來全球森林已減少了一半,主要原因是人類活動。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2001年的報告,全球森林從1990年到2000年每年消失的森林近千萬公頃。雖然從1990年至2000年的10年間,人工林年均增加了310萬公頃,但熱帶和非熱帶天然林卻年均減少1250萬公頃。
南美洲共擁有全球21%的森林和45%的世界熱帶森林。僅巴西一國就佔有世界熱帶森林的30%,該國每年喪失的森林高達230萬公頃。根據世界糧農組織報告,巴西僅2000年就生產了1.03億立方米的原木。
又據世界糧農組織報告,俄羅斯2000年時擁有8.5億公頃森林,佔全球總量的22%,佔全世界溫帶林的43%。俄羅斯上個世紀90年代的森林面積保持穩定,幾乎沒有變化,2000年生產工業用原木1.05億立方米。
中部非洲共擁有全球森林的8%、全球熱帶森林的16%。1990年森林總面積達3.3億公頃,2000年森林總面積3.11億公頃,10年間年均減少190萬公頃。
東南亞擁有世界熱帶森林的10%。1990年森林面積為2.35億公頃,2000年森林面積為2.12億公頃,10年間年均減少面積233萬公頃。與世界其它地區相比,該地區的森林資源消失速度更快。
二、森林資源減少的主要因素
森林資源減少受諸多因素的影響,比如人口增加、當地環境因素、政府發展農業開發土地的政策等,此外,森林火災損失亦不可低估。但導致森林資源減少最主要的因素則是開發森林生產木材及林產品。由於消費國大量消耗木材及林產品,因而全球森林面積的減少不僅僅是某一個國家的內部問題,它已成為一個國際問題。毫無疑問,發達國家是木材消耗最大的群體。當然,一部分發展中國家對木材的消耗亦不可忽視。非法砍伐森林是導致森林銳減的另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據聯合國糧農組織2002年報告,全球4大木材生產國(俄羅斯、巴西、印尼和民主剛果)所生產的木材有相當比重來自非法木材。
三、濫伐森林的後果
森林濫伐是世界各地都存在的普遍現象,在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難以根本改善。歷史上地球的森林總面積達76億公頃,19世紀減少到55億公頃,1980年則減少到43.2億公頃。目前全世界每年損失森林面積1800至2000萬公頃,如果這種毀滅性的砍伐不加制止,不到2200年,全世界的森林將喪失殆盡。
森林濫伐在不同地區不同時期表現得特別明顯,所造成的影響也特別嚴重。全世界熱帶雨林的40%已經被毀,熱帶雨林是世界上動植物種類最豐富、組成結構最復雜的生態系統,它的破壞對全球環境造成極為惡劣的影響。非洲撒哈拉地區是全球著名的乾旱帶,生態結構十分脆弱,而當地的毀林與造林之比為29:1,作為生態系統主體的森林被破壞,使整個撒哈拉地區的生態環境加速惡化。包括阿拉斯加以南的北美最大的溫帶針葉林,正在迅速消失,其速度甚至比南美的熱帶雨林消失得還要快,嚴重地威脅著當地的一些特有的鳥類、兩棲類和珍花異草的生存。2005年衣索比亞一地方通訊社報道說,在埃首都亞的斯亞貝巴以南約500公里的索羅地區,由於森林遭到過度砍伐,吉布河谷甚至鬧起了旱災,獅子所賴以生存的棲息地遭到破壞,一群獅子走出森林,頻頻襲擊當地農民和他們飼養的牲畜,甚至闖進村落吃人。據衣索比亞警方稱,這個獅群已經咬死並吞吃了20名村民,造成另外20人受傷,還吃掉了至少70頭牛。根據一份警方聲明,這些襲擊已經迫使至少1000人逃離家園。可見森林過度砍伐是釀成獅子吃人悲劇的根源。
森林破壞不僅造成巨大的直接損失,而且還能產生嚴重的環境惡果。它首先可使自然災害在更大的范圍內更加頻繁地發生。在大江大河的中上游地區,森林被砍伐,使陡峭坡地上沒有保護的表土加速侵蝕,水庫淤塞,昂貴的水力發電站工程的使用年限大大縮短。同時引起下游地區的洪水泛濫。近幾年來,孟加拉國、印度、蘇丹、泰國以及中國相繼發生嚴重的水災,給災區人民的生命財產及經濟建設造成嚴重的損失。如印度北部山區由於森林資源全部被砍光,引起1978年的特大洪水,結果造成兩千多人被淹死,4萬頭牲畜被沖走的慘劇。
森林銳減也能引起乾旱或導致乾旱加劇。乾旱化目前嚴重限制著許多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它造成糧食減產,威脅著千百萬人民的生命。非洲大陸的森林目前已減少一半,使長達十幾年的持續乾旱更加嚴重。乾旱使20多個國家出現飢荒,奪去了上百萬人的生命,成千上萬的人背井離鄉,1.5億人的日常生命受到威脅。據有關統計,我國農作物平均受旱面積達3億多畝,成災面積達1.2億畝,每年因旱減產平均達100~150億公斤,每年由於缺水造成的經濟損失達2000億元。
森林破壞導致了土地沙化的進程加快。土地沙化的迅速擴展更導致了生態環境的惡化,威脅著人們的生存和發展的空間。內蒙古的阿拉善盟是2000年幾次沙塵暴的沙源地。200多年前,這里曾是英雄的土爾扈特蒙古族人浴血東歸之後的生息地,這里曾有「湍急不息」的居延海和水草豐美的綠洲。然而,如今在土地沙化的長期作用下,這里成了9萬多平方公里的戈壁、8萬多平方公里的沙漠。內蒙古呼倫貝爾盟和黑龍江西部松嫩平原草原曾經都是水草豐美的牧場。現在草原的退化和萎縮卻日益成為困擾這兩地區的頭號問題。如今,呼倫貝爾盟全盟共退化草原面積達5000多萬畝,佔全盟可利用草原面積的30%。草原退化給當地自然生態環境帶來嚴重影響,草牧稀疏低矮,產量銳減,優良牧草消失,低劣雜草大量侵入,草場質量變劣,裸地增加,土壤蒸發量增大,致使小氣候旱化,鼠害大量發生。從森林到草原,從鄉村到城市,我們無不聽到綠色的呼救。隨著人類將斧頭伸向森林,人類也把斧頭伸向了自己。當人們向草原邁出掠奪的腳步時,人們也把自己引上了災害之路。
森林是大氣中二氧化碳的重要吸收者,森林的減少無疑會減少二氧化碳的吸收,促使溫室效應更加明顯,全球變暖加快。據研究,上世紀八十年代的10年裡,因森林減少使大氣中增加的碳達16億多噸。由於氣溫上升,一些地區容易出現極端性的天氣現象,乾旱洪澇、季節性風暴等災害將有所增加,森林火災及病蟲害更頻繁發生,如1990年1月,澳大利亞西南部遭到氣溫高達43℃的熱浪襲擊,引起大面積的叢林火災。
森林銳減嚴重威脅著地球生物的多樣性。生物多樣性就是地球上存在的所有動物、植物和微生物,它們每個個體所擁用的基因以及由此形成的錯綜復雜的生態系統。通常包括物種多樣性、遺傳多樣性和生態多樣性三層含義。隨著森林銳減和土地被人類拓居和開發,世界上大部分地區的野生生物已經減少。估計地球上有500~1000萬個動、植物種,其中大約160萬個種是已知的(即指經過科學鑒定,已被分類命名的物種)。由於人類活動造成的環境惡化,上世紀末已經有將近20%的物種滅絕,如果按目前的破壞速度繼續下去,那麼在50年的時間里,一半以上的物種將要消失,這將是一個不可估量的損失。2006年新華社每日電訊報道說,印度德里大學研究人員調查認為,由於砍伐過於頻繁,那些生長在世界海拔最高的區域——喜馬拉雅山區的森林正在逐漸消失,估計到本世紀末,當地1/4的動植物物種將會因此滅絕。
四、保護森林資源的措施
1、締結國際森林公約。眾所周知,森林在地球陸地生態系統中的巨大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國際社會對森林的重視程度特別是在政治高度上卻遠遠不夠。雖然自1992年在巴西里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簽署《森林問題原則聲明》以來,在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委員會下分別於1994和1997年成立了政府間森林工作組和政府間森林論壇,2000年聯合國成立了聯合國森林論壇,但成效十分有限。締結森林公約既可喚醒各國人民更加珍惜彌足珍貴的森林資源,加倍愛護森林愛護樹木;又可強化各國對林業工作的重視,加大對林業的投資,促進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提供先進的林業技術等;同時還可利用國際立法的方式來規范林業活動特別是伐木行為,以拯救日益減少的森林資源。
2、改變生產和消費方式。森林雖具可再生特點,但也經不起人類的大肆掠奪。10年來,森林資源銳減的一個重要原因即是發達國家與可持續發展相悖的生產和消費方式。發達國家是國際木材市場的最大買家,亦即最大的消費源;如果按人均計算,發達國家更高出發展中國家的若干倍。當然,發展中國家也有必要逐漸改變非持續的生產與消費方式。比如,發達國家風行、發展中國家存在的一次性筷子消費現象每天就消耗掉無以數計的木材。
3、其他措施。多管齊下是拯救森林資源必不可少的措施。一要立法執法,大力植樹造林和保護森林資源:嚴格控制林木砍伐量,杜絕非法伐木行為。二要規范國際木材交易行為,在國際和國家兩個層次上建立木材認證和標識制度,從而達到國際市場交易的任何木材均是出自可持續經營的森林的目標。三要開發研究木材產品的替代品,這樣也可減少森林的消耗,從而達到有效保護森林資源的目的。</TD> 五,我國森林狀況我國森林資源現狀
中國資源匱乏,其中以森林資源最為緊缺,在建國初期擁有112億立方米,幾十年來因為人口膨脹、毀林造田而砍伐了100億立方米,剩餘的12億僅夠維持6年。 (中國煤炭剩餘儲量900億噸,可供開采不足百年;中國石油剩餘儲量23億噸,可供開采14年。)
我國國土面積960萬平方公里(摺合143.9928億畝),約佔世界總量的7%,人口13億,約佔世界總量的22%,而森林面積僅佔世界的4.6%。 我國森林總面積15894.1萬公頃(摺合23.94億畝) 林木總蓄積量不足世界總量的3% 森林蓄積量為112.7億立方米 森林覆蓋率為16.55%,排世界第142位 人均森林面積0.128公頃,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5,排世界120位 人均森林蓄積量9.048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8,排世界第121位 年人均消費木材0.22立方米,而世界平均水平是0.65立方米,比我國高近3倍多,差距十分明顯。
由於多種原因,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水災、旱災等生態問題十分嚴重,生態建設任重道遠。目前全國荒漠化土地面積367萬平方公司,占國土面積38.2%,而且每年以3436平方公里(相當於一個中等縣的面積)的速度在不斷擴展,總體上仍呈惡化趨勢。我國水土流失面積267萬平方公司,占國土面積的27.8%,每年還在以100萬公頃的面積增加。
⑼ 為什麼中國的森林和野生動物都消失了而美國以及其他國家卻很多
因為北美洲的開發歷史短,僅有400年左右。北美印第安人和中國人同為蒙古人種,起源相同。但印第安人尚未形成國家。就被白人殖民者驅趕殆盡。所以現在的美國,自然環境相當於夏商時的中國般原始。而我國經歷了四五千年的反復開發,自然環境已經大受破壞。
⑽ 中國森林面積減少詳細原因 以及森林形成條件
森林面積減少原因,砍伐與濫伐、亂伐,深層次原因是人口多,需要糧食棉花等大量的資源;
森林形成條件:適宜的土壤、氣候和降水;大多數是自然形成,只要人類不破壞、少破壞就行;少部分人工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