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大家覺得中國科學院大學怎麼樣
不知你問的是哪方面
中科院大學目前以研究生培養為主,2014年也招收一些本科生,但這個學校質量還是參差不齊
先說說本科教育吧
本科教育可謂零經驗,如果立志做科研,這個學校倒是可以選擇,畢竟近水樓台先得月嘛,雖然院士很多,導師負責聽起來很誘人,但實際上這些院士牛人對於入門級的孩子來說真不敢贊同,畢竟本科生教育不像碩士生和博士生。
然後是碩士生教育,同樣,如果不讀博士的話,讀中科院還不如讀高質量的大學,中科院大概超過一半的碩士應屆畢業生繼續攻讀博士學位。碩士生大多數第一年要到北京集訓,如果研究所不在北京的話,簡直就是大五的生活,老闆管不著。還有中科院的碩士生大多數是小老闆帶的,也很少跟大老闆接觸。因此,中科院碩士最大優勢就是讀博士了
最好是博士培養,博士培養中科院在國內來說算好的了,當然有些都出國了,能出國還是出國的,現在博士越來越好考了,國內環境可能不是太好!
歡迎追問,你這個問題真不知道從哪回答,就簡單地介紹點情況,不是說中科院大學不好,而是說出了一些不好點,至於好處其他人說得太多了,就不需要我說了
⑵ 中國科學院大學怎麼樣
中國科學院大學,
當然好。
中國科學院大學,
是一所以科教融合為辦學模式、研究生教育為辦學主體的創新型大學,
入選國家「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
是首批學位授權自主審核單位。
⑶ 中科院大學好不好
中國科學院學部成立於1955年,是國家在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咨詢機構。負責對國家科學技術發展規劃、計劃和重大科學技術決策提供咨詢,對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的重大科學技術問題提出研究報告,對學科發展戰略和中長期目標提出建議,對重要研究領域和研究機構的學術問題進行評議和指導。
據2016年1月中科院官網顯示,中國科學院院士從全國最優秀的科學家中選出,每兩年增選一次。全體院士大會是學部的最高組織形式,學部主席團是院士大會閉會期間的常設領導機構,由中國科學院院長擔任學部主席團執行主席。設有數學物理學部、化學部、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地學部、信息技術科學部和技術科學部6個學部。
學部成立初期,組織學部委員參與制定了《1956-1967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成為新中國科技發展史上第一個里程碑。1986年,89位學部委員建議在中國科學院實行面向全國的自然科學基金,在此基礎上成立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為中國基礎研究發展奠定了基礎。同年3月,王大珩、王淦昌、陳芳允、楊嘉墀4位學部委員上書黨中央,建議加強中國高科技的研究和發展,形成了國家「863」計劃,對促進中國高技術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1993年,在王大珩、師昌緒、張光斗、張維、羅沛霖、侯祥麟等學部委員的倡議下,成立了中國工程院,推動和提升了中國工程科技事業的發展。1993年10月,經國務院批准,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改稱中國科學院院士。
院士數據概覽
據2017年11月中科院官網顯示,中國科學院有院士800人,其中數學物理學部154人,化學部128人,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150人,地學部132人,信息技術科學部95人,技術科學部141人;此外中國科學院還擁有外籍院士82人。[66]
截至2017年11月,中國科學院院士工作地分布在全國25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北京市386人,上海市96人,江蘇省41人,湖北省24人,陝西省20人,遼寧省19人,廣東省17人,以上省、直轄市、自治區共有院士603人,佔全體院士的81%;院士性別比例男性佔94%,女性佔6%;院士平均年齡為74歲。
⑷ 中科院大學怎麼樣
中國科學院大學(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簡稱「國科大」,是國家教育部正式批准成立的一所以研究生教育為主、科教融合為特色的創新型高等學府。入選國家首批「雙一流」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是環太平洋大學聯盟、京港大學聯盟、科技大學聯盟成員高校,國務院學位辦授權學位自主審核的20所高校之一。 [1-3]
國科大的前身是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成立於1978年,是經黨中央國務院批准創辦的新中國第一所研究生院,培養了中國的第一個理學博士、第一個工學博士、第一個女博士、第一個雙學位博士。2014年,國科大開始招收本科生,形成了覆蓋本、碩、博三個層次的高等教育體系。
⑸ 考上中國科學院大學前途如何
國科院大學還是不錯的。
中國科學院大學(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簡稱「國科大」,是國家教育部正式批准成立的一所以研究生教育為主的科教融合、獨具特色的高等學校。環太平洋大學聯盟、京港大學聯盟成員高校,國務院學位辦授權學位自主審核的20所高校之一。入選國家首批「雙一流」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國科大的前身是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成立於1978年,是經黨中央國務院批准創辦的新中國第一所研究生院,培養了中國的第一個理學博士、第一個工學博士、第一個女博士、第一個雙學位博士。2014年,國科大開始招收本科生,形成了覆蓋本、碩、博三個層次的高等教育體系。
截至2017年底,中國科學院大學由京內四個校區(玉泉路、中關村、奧運村、雁棲湖)、京外五個教育基地(上海、廣州、武漢、蘭州、成都)和分布在全國的116個培養單位組成;除7個校部學院(系)外,還依託京內外高水平培養單位,相繼成立了38個科教融合學院,其中京內23個,京外15個;研究生學科分布在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10個學科門類;全校有教師3000餘名;在崗研究生指導教師10170名,其中兩院院士283人,博士生導師6000餘名;在學本科生1447名;在學研究生4.7萬名,其中博士生佔52%,博士生數量位居全國第一,理學博士生佔全國三分之一;在學外國留學生1571人,來自91個國家,其中外國博士生1011人,外國博士生數量位居全國高校第一;所培養的學生有108名當選為兩院院士
⑹ 中國科學院大學怎麼樣
中國科學院大學是一所很好的大學。是一所以科教融合為辦學模式、研究生教育為辦學主體、精英化本科教育為辦學特色的創新型大學。
國科大培養了新中國第一個理學博士、第一個工學博士、第一個女博士、第一個雙學位博士,培養了全國約四分之一的「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培養。自1978年建校以來,所培養的學生有137名當選為兩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大學其他情況簡介。
國科大擁有豐富的文獻資源和現代化的教學條件。國科大共有、共享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的資源,文獻情報中心擁有豐富的館藏資源和電子文獻,同時學生也可在中國科學院各分院、各研究所以及國科大雁棲湖校區、玉泉路校區的圖書館,使用各類資源和服務。
國科大教學設施優良,全面應用多媒體、網路視頻教育等現代化教學手段。國科大狠抓教學質量,嚴格教學管理,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出版了大量高水平的專業教材。
以上內容參考中國科學院大學——學校簡介
⑺ 中國科學院大學好嗎
中國科學院大學屬於研究生學院發展而來,所以學校有大部分學生都是研究生,博士,博士後。並且擁有全國各地的研究所。這些研究生有很多都會為本科生去上課。在住宿方面還是很不錯的,大家住的都是單人間,每個單人間都會有一個洗漱間和衛生間。
但是隨著招生人數的增加,很多單人間都變成了雙人間。但雙人間也不錯了,畢竟很多學校都是四人間,六人間,甚至是八人間。
不得不贊美一下中國科學院大學的衛生間,每個坑位都會有一個放手機的地方,可以說是非常的人性化了。對於學校設施,如果有損壞的話,學校的後勤基本上都會當天解決,這對學生來講也很便利。小區有游泳館,健身房,每次刷卡就可以,也特別的方便。
所以來這所學校絕對不會讓你後悔。
⑻ 你們覺得中國科學院大學怎麼樣
非常非常好
⑼ 中國科學院大學的前景如何
國內實力還是不錯的,想走研究方向或者准備考研學習,選擇這個學校也是不錯的,當然這個學校的分數線也不低。本科不一定很好,但研究生教育應該很強。
是中科院辦的的大學,中科院是國內頂尖科研機構,過去是不招本科生的,最近幾年才開始招收本科生,絲毫不會亞於985高校。
教學建設
至2019年底,學校有直屬教學科研單位55個,其中,京內40個、京外18個;有附屬醫院19所;有一級學科博士點42個,一級學科碩士點54個,本科專業13個;專任教師3000餘名。
各研究生培養單位在崗研究生指導教師11737名,其中博士生導師6786人(含兩院院士282人);在學本科生1620名;在學研究生5.17萬名,博士生數量位居全國第一;在學外國留學生1734人,其中外國博士生1055人。
⑽ 如何評價中國科學院大學
中國科學院大學(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簡稱「國科大」,是國家教育部正式批准成立的一所以研究生教育為主的科教融合、獨具特色的高等學校。國科大的前身是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成立於1978年,是經黨中央國務院批准創辦的新中國第一所研究生院,培養了中國的第一個理學博士、第一個工學博士、第一個女博士、第一個雙學位博士。經教育部批准,國科大從2014年起開始招收本科生。
中國科學院大學匯聚和造就出一大批為新中國科技事業做出重大貢獻的科學家,其中代表人物有「兩彈一星元勛」於敏、王大珩、王希季、王淦昌、鄧稼先、朱光亞、孫家棟、任新民、吳自良、陳芳允、陳能寬、楊嘉墀、周光召、趙九章、錢驥、錢三強、錢學森、郭永懷、屠守鍔、黃緯祿、程開甲、彭桓武。
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吳文俊、王選、黃昆、劉東生、葉篤正、吳孟超、李振聲、閔恩澤、吳征鎰、徐光憲、谷超豪、孫家棟、師昌緒、謝家麟、吳良鏞、鄭哲敏、張存浩、程開甲、於敏。
新中國主要學科的奠基人和開拓者華羅庚、蘇步青、吳有訓、周培源、嚴濟慈、庄長恭、曾昭倫、張鈺哲、竺可楨、貝時璋、童第周、馮德培、錢偉長、李薰、周仁等,還有馮康、王應睞、陳景潤等一批勇攀世界科技高峰的傑出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