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二十四節氣,是古人依據什麼而制定的
到秦漢時期就有完整的二十四節氣的,方法一般是測出兩次冬至之間的時間然後24等分。叫做平氣法的。
所以這種方式事實上是依據正午日影長短,或者說,正午太陽高度。
B. 古人是靠什麼確定二十四節氣的
古人是靠什麼確定二十四節氣的?地球每年圍繞太陽公轉一周,每天24小時還要自轉一次,地球旋轉的軌道與赤道不一致的,保持一定的斜度,太陽光直射到地球的位置是不同的,古人根據太陽照射,測量每天太陽照射物體的影子長短,這個測量的方法叫高表測影法,用一根桿子垂直於地面,然後觀察測量正午影子的長短,因為季節不同,正午太陽高度不同。太陽直射在北緯23.5度時,影子最短就是夏至;太陽直射在南緯23.5度時,影子最長就是冬至。兩次冬至或夏至之間的時間間隔,就是一個回歸年,把回歸年的時間二十四等分,再在根據氣候特點給每個點取了一個名字。
C. 二十四節氣是誰研究出來的
農歷「二十四節氣」是顓頊發明的。有人可能不認識顓頊這兩個字,顓的意思是圓頭胖腦,頊是飾品的意思,合起來就是頭戴玉的人。顓頊(zhuān xū)中國上古部落首領,「五帝」之一,姬姓,號高陽氏,黃帝之孫,昌意之子 。顓頊生於若水,生活在窮桑,後封地於高陽。後來稱帝。廢除鳥官制,建立五官制。並把少昊創立的八卦歷廢除,根據當時農業生產和生活需要,創立了更為科學實用的顓頊歷法。顓頊歷法以孟春為一年的開始,正月初一為立春。一年分十二月,每月三十天,每年的十二月為三十六天。一年分成春夏秋冬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節氣,四季共十二個節氣。這是二十四節氣的雛形和基礎。
我國古代的歷法不是純陰歷的,而是陰陽歷。陰陽歷平年十二個月,六個大月各三十天,叫「大盡」,六個小月各二十九天,叫「小盡」,全年354.355天。而朔望月的長度為29.5306天,全年天數與太陽年365.2422天相差約十天二十一時故須置閏,即三年閏一個月,五年閏兩個月,春秋中葉後規定十九年閏七個月。每逢閏年加一個月叫「閏月」,閏月加在某月之後就叫「閏某月」。古人很重視置閏,置閏可使歷年的平均長度約等於一個太陽年,並和自然季節大致吻合。所以《尚書·堯典》說「以閏月定四時成歲」。
二十四節氣來歷,敢於肯定的是始於春秋,確立於秦漢,不應是只有一個人的發明,是集體的經驗智慧完善後總結而得。閏年比較精確算準之功歸功於祖充之是對的。二十四節氣是逐步完善的,先測定二分二至,再到四立再及其他。最先是利用土圭測日影法確定。如今河南嵩山腳大還保留有最古老的「周公測量台」,就是最好佐證。
D. 二十四節氣是怎麼發明的為何會如此准確
二十四節氣可以說是發明,也可說是發現。說的那麼准,那是有地域限制的,不是在地球內所有地都准,在我國,是在中原及黃河中下游地區就特靈驗准確一些。因為我國古人多生活在這一區域,二十四節氣制定也是依此地物候為主而論。
我們現在用的農歷(陰陽歷)來定日子的,與西歷無關,所以每個節氣的日期不是固定的,才會有幾天變動,這也能說明與西歷紀年的不同。
而現在所說的農歷,實際是陰陽歷,即太陽太陰之結合,紀年用太陽歷,紀月用太陰歷。
關於太陽歷,可以參考《夏小正》,這是一本相傳為夏代遺留之物候及農事歷書,文極簡奧,古老。
E. 二十四節氣是怎麼發明的怎麼那麼准確
說到二十節氣大家也知道的非常的著名,話說在中國這個節氣十分受用,也十分的准確,但是我想問了呀,這個二十四節氣為什麼會這么准確呢?這到底是誰發明的啊?下面我們就著這個問題一起來分析揭秘看看吧!
二十四節氣可以說是發明,也可說是發現。說的那麼准,那是有地域限制的,不是在地球內所有地都准,在我國,是在中原及黃河中下游地區就特靈驗准確一些。因為我國古人多生活在這一區域,二十四節氣制定也是依此地物候為主而論。
先辨析一下發明,發現。發明發現都是動詞,都可指尋求出未知的事物。發明是指創造或創造出的新事物,新方法,兼作名詞。發現是指開始看到或找到原來就有的以前未知的事物或規律,也偶作名詞用。這是一項重要發明,這是一個重大發現。我國使用的二十四節氣,二都兼備,可以說是我國古代的重要發明,也可以說是我國古代的重大發現。
我國古人很早就重視觀察太陽,月亮的運行規律,並依其運行特點而創制了陰陽歷。夏朝時使用的夏歷,就是陰陽歷並用了。陰歷是以月亮運行規律來制定的,陽歷是以太陽運行規律制定的,我國夏朝之前,就有人以土圭測日影,發現了「夏至至長,冬至至短」,「春分秋分,日亱平分」。所以,最先是先確定了「二分二至」,再得出「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然後推而廣之,而逐步制定完善成二十四節氣,一月一節一氣。到了漢代有《太初歷》才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歷法,也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二十四節氣與農耕有很大關系,可以依此而指尋農耕。二十四節氣是以太陽運行規律特點而總結創制出來的,反映了四季寒暑冷熱的變化。這是我國古人的智慧結晶,今天還在使用,我們應好好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