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古詩之美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中國古詩之美,首先體現在內容之美。翻閱古詩名篇佳作,我們可以隨處感受詩中蘊含的德操之美,情感之美,哲理之美,心態之美。「願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戴淑倫《塞上曲》),直抒報國之志;「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於謙《石灰吟》),表明清廉之心;「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七步詩》),曲敘兄弟之情;「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婉述朋友之誼;「疾風知勁草,板盪識誠臣」(唐太宗《贈蕭瑀》),「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登鸛鵲樓》),蘊含人生之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飲酒》其五),表露悠然自得的心態……
中國古詩之美,其次體現在形式之美。中國古詩以中華特有的文字韻律,在世界詩壇上獨領風騷,以詩人獨具的品德才情,在文學殿堂里匠心獨運。「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賀知章《詠柳》),這是比喻之妙;「但得眾生皆得飽,不辭羸病卧殘陽。」(李綱《病牛》),這是比擬之巧;「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劉禹錫《竹枝詞》),此乃對雙關之用;「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杜甫《登高》),此乃對仗之工;「紅杏枝頭春意鬧」(宋祁《玉樓春》),「春風又綠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洲》),此為煉字之效……
閱讀中國古詩,我們可以欣賞隨處可見的無限風光,可以拾取美麗圓潤的顆顆珍珠。如春花之燦爛,似秋葉之靜美。
⑵ 有誰知道中國之美
「中國之美」是中華民族國藝文化交流促進會與北京中傳國藝文化交流中心通過大量研究,集思廣益共同創意策劃的一個主題文化傳播項目,是為弘揚中華文化、實現中華文化走向世界而選擇的一個特別的切入點、開拓的一條特殊的路徑。
中國之美」的緣起
近百年來,振興中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成為了時代的最強音,成為了中華民族走出屈辱、走向昌盛的內在動力,成為了民族精神與國家意志的核心要素,成為了時代領袖們喚起民眾、凝聚人心、振奮精神、再創輝煌的精神力量,成為了古老的中華民族立志為實現全人類和睦相處、和平發展、和諧共生而努力奮斗的代名詞,成為了民眾共同的理想、追求與目標。
縱觀人類文明五千多年的發展歷程我們看到,無論是中國的堯舜時期、文景之治、貞觀之治、康乾盛世,還是歐洲的文藝復興、英國的維多利亞時代、西方現代科技文明的快速發展,文明的進步都依賴於文化的昌盛與引導,文化的飛躍也總是依託於文明的繁榮與支撐,文化與文明、物質與精神,相輔相成、剛柔相濟地推動著滾滾的歷史車輪。
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的血脈,是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源泉,是中華民族生存與發展的軟實力,是中華民族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凸出表徵,是當今綜合國力提升、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古老的中華文化,她浩若星漢、悠久璀璨,她哺育了偉大的中華民族,成為了護佑中華民族生存、推動中華民族成長壯大的精神動力。中華民族能夠歷經戰亂紛爭、朝代更迭、天災人禍以及外族侵略,於艱難險阻、起伏掙扎之中傳承至今,並再一次地走向繁盛與輝煌,其根本原因就在於中華文化的薪火相傳、中華文脈的綿延不絕。
今天,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又一次的進入了快速的發展時期,改革開放、發展經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成就已經舉世矚目;繁榮文化、發展文化,文化興國、文化強國自然而然的成為了推動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必然選擇。
文化的內涵及其豐富。今天,我們要大力弘揚並且要面向世界、走向世界的中國文化,應該是中國文化的精華、中國文化中最具普世價值的內涵,並且應該以「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方式來讓國人、讓全人類喜愛、接受、分享與追求。因此,「美」應該成為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文化走出去的關鍵詞。因為「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美」是能夠使人類感到愉悅的一切事物,是人類對事物的感受與最基本的評價標准、取捨標准。發現美、創造美、分享美是人類的共同天性。中華民族精神境界的最高追求是「真、善、美」,中華民族對「美」的發現、創造與分享的態度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包容、欣賞、融合的態度與和諧一統的思想。
「中國之美」就是在這樣的認知基礎與時代背景下,通過大量研究、集思廣益而提出的一個文化主題,是為弘揚中華文化、實現中華文化走向世界而選擇的一個特別的切入點、開拓的一條特殊的路徑。它誕生伊始就肩負著中華民族文化強國的偉大歷史使命。
如前所述,「美」不但是事物共有的屬性、人類共同的追求,而且「美」還具有跨時空、跨種族、跨文化、跨宗教、跨國度、跨地域在人們心中產生共鳴的特徵。我們今天之所以能夠於傳世書畫之前流連忘返、於跨文化的音樂之中動情陶醉、於古典經傳之上豁然頓悟、於世界名著之內心馳神往、……,其根本原因皆是文化之大美、壯美、秀美、完美甚至是凄美在震撼、呼喚、激盪、感動著人類的心靈。「中國之美」就是要將中華民族文化之「大美、壯美、秀美、完美」超越時空、超越文化、超越種族、超越國度、超越藝術形式的展現給全人類,創造至真、至善、至美的和諧境界。因此,創造與展現中華民族的博大之美、文質之美、靈動之美、端莊之美、秀麗之美、高雅之美、豪放之美、渾厚之美、飄逸之美、和諧之美、……,便成為了「中國之美」的根本追求。
「中國之美」從理論上講可以涵蓋一切中華文化與文明之美,但就目前而言,「中國之美」的著眼點將定位在文化、文藝與武術等范疇之內,重點是展現書畫、工美、演藝、武術等方面的美,並聚焦在具有較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屬性的中國書畫、中國玉器、中國陶瓷、中國紫砂、中國民間工藝以及中國京劇、中國崑曲等國粹藝術和中國武術之美的挖掘、創作、展示、展演、傳播與交流等方面。
因此,「中國之美」將以「挖掘中國之美、發現中國之美、傳承中國之美、創造中國之美、展現中國之美、奉獻中國之美、傳播中國之美、分享中國之美」為核心;通過「中國之美」年度大展、「中國之美」國際巡展、「中國之美」文藝演出、「中國之美」現代媒體傳播、「中國之美」創作基地、「中國之美」書院、「中國之美」基金會來實現對「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弘揚、中國現代先進文化的傳播、中國當代文化藝術人才的扶持」;通過系列與周期性的文化活動,為參與者提供文化研究、文藝創作、才藝展現、作品展示、文化交流、文藝欣賞、公益慈善與文化素養提升的平台。向全世界展現中國的文化之美、思想之美、文學之美、藝術之美、歷史人文之美、當代生活之美、……。
「中國之美」的主題詞是:中國之美——走向世界、感動世界!
中國之美標識
標識基本釋義:「中國之美」四個字採集了「毛體」字,展現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瀟灑、飄逸、豪放與靈動之美,更代表著中華文化所蘊含的自由揮灑、勃勃生機、強大的創造力與獨立的個性;宮殿建築的圖案,展現了璀璨的中華文化的深邃與悠遠,代表著中華文化端莊、渾厚、和諧的王者氣概;「Besuty of China(中國之美)」代表著「中國之美」的國際視野與開放的胸懷,展現「中國之美」走向世界、感動世界的崇高使命。
中國之美主題歌:
作詞:李春
伏羲的聖地,女媧的星空。
炎黃的血脈,龍鳳的圖騰。
好一個神奇的大中華,
一派中國美,萬古華夏風。
飄逸看老莊,端方說孔孟。
晨歌習寶劍,晚茶讀易經。
壯烈風波亭,凄美紅樓夢。
絲竹演梁祝,水墨畫長城。
中國美,華夏風,此岸花開彼岸紅……
答案來源於:網路
⑶ 中國之美有哪些
如張家界—以峰稱奇—以谷顯幽—以松見秀
⑷ 你理解的傳統中國美是什麼
美在意象,傳統中國美!
美是什麼?這是一個老問題,一直到今天,人們依然還在討論這個問題,而且看法極為分歧
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中國學術界曾有一場美學大討論,討論的中心問題就是「美是什麼」的問題,換個說法,就是「美在物還是在心」的問題。當時稱為「美的本質」的討論。參加討論的學者很多,在討論中分成了幾大派。
對這個問題,中國傳統美學給了我們什麼啟示呢?
在中國古代的多數思想家看來,並不存在一種實體化的、外在於人的「美」,「美」離不開人的審美活動。
在這里首先要提到的是唐代思想家柳宗元。他提出了一個十分重要的命題:
「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蘭亭也,不遭右軍,則清湍修竹,蕪沒於空山矣。」(《邕州柳中丞馬退山茅亭記》)柳宗元的意思是說,自然景物(「清湍修竹」)要成為審美對象,必須要有人的審美活動,必須要有人的意識去「發現」它,去「喚醒」它,去「照亮」它,使它從實在物變成「意象」(一個完整的、有意蘊的感性世界)。外物和風景是不依賴於欣賞者而存在的,但美並不在外物和風景(自在之物)。或者說,外物和風景並不能單靠了它們自身就成為美的(「美不自美」)。美在體驗。這種審美體驗,是一種創造,也是一種溝通,就是後來王陽明說的「我的靈明」與「天地萬物」的欣合和暢、一氣流通,也就是後來王夫之說的「吾心」與「大化」的「相值而相取」。
柳宗元的命題,使我們想起當代法國哲學家薩特的一段話。薩特說:世界萬物只是因為有人的存在,有人的見證,有人的喚醒,才顯示為一個統一的風景,薩特說,「這個風景,如果我們棄之不顧,它就失去見證者,停滯在永恆的默默無聞之中」。薩特這段話的意思,和柳宗元的命題極為相似。
沒有一種實體化的、外在於人的「美」,那麼「美」在哪裡呢?
中國傳統美學的回答是:「美」在意象。
中國傳統美學認為,審美活動就是要在物理世界之外建構一個意象世界,即所謂於天地之外,別構一種靈奇」,這個意象世界,就是審美對象,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廣義的「美」(包括各種審美形態)。那麼什麼是意象呢?
中國傳統美學給予「意象」的最一般的規定,是「情景交融」。但是這里說的「情」與「景」,不能理解為互相外在的兩個實體化的東西,而是「情」與「景」的欣合和暢、一氣流通。
意象世界不是物理世界。一樹梅花的意象不是梅花的物理的實在,一座遠山的意象也不是遠山的物理的實在。意象世界是人的創造。王國維說,世無詩人,即無此種境界。陶潛的菊是陶潛的世界,林逋的梅是林逋的世界。這就象莫奈畫的睡蓮是莫奈的世界,梵高畫的向日葵是梵高的世界一樣。沒有陶潛、林逋、莫奈、梵高,當然也就沒有這些意象世界。正因為它們不是的實在物,而是非實在的意象世界,所以王國維說「境界之生於吾心而見諸外物者,皆須臾之物」。意象世界只能存在於審美活動之中。
⑸ 你覺得中國之美是什麼
我覺得中國之美可以是美食,也可以是人文地理,還可以是人心,更可以是傳統美德,這就是我中國最美得地方!
⑹ 中國之美在乎科技之美中華什麼
中國之美在乎航天科技之美續寫
中國之美在乎航天科技之美,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強大力量,為增進人類的福祉作出更大貢獻。
航天技術的快速發展,實現了航天研發、製造、應用能力的整體躍升,帶動了信息技術、微電子、新材料等領域一批新技術及其產業化發展,推動著經濟、社會、生活多方面的進步。展示了偉大的中國精神、中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