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指出,我國當時的主要矛盾是什麼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在北京舉行。會議批判了「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肯定了必須完整地、准確地掌握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高度評價了關於真理標准問題的討論,確定了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指導方針;果斷地停止使用不適用於社會主義社會的「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理論,作出了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提出了要注意解決好國民經濟重大比例嚴重失調的要求,制定了關於加快農業發展的決定;審查和解決了黨的歷史上一批重大冤假錯案和一些重要領導人的功過是非問題。這次會議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
⑵ 中共十三大的意義
(1)1987年10月,中國共產黨召開了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黨的十三大在思想上、理論上、政治上的突出貢獻,就是從我國國情出發,總結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系統地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科學地回答了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首要問題,並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作為立論基礎,提出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綱領。
(2)黨的十三大政治報告指出:「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這個論斷,包括兩層含義:第一,我國社會已經是社會主義社會。我們必須堅持而不能離開社會主義。第二,我國的社會主義社會還處在初級階段。我們必須從這個實際出發,而不能超越這個階段。」
(3)黨的十三大政治報告具體闡述了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總體目標和具有長遠意義的指導方針。
①《報告》指出:我們面臨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為了解決這一主要矛盾,必須大力發展商品經濟,提高勞動生產率,逐步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並且為此而改革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部分。
②《報告》指出,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要逐步擺脫貧困、擺脫落後;由農業人口佔多數的手工勞動為基礎的農業國,逐步變為非農業人口佔多數的現代化的工業國;由自然經濟半自然經濟占很大比重,變為商品經濟高度發達;通過改革和探索,建立和發展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體制;全民奮起,艱苦創業,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此,必須集中力量進行現代化建設;必須全面改革;必須堅持對外開放;必須以公有制為主體,大力發展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必須以安定團結為前提,努力建設民主政治;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努力建設精神文明。
⑶ 中共十三大對社會主要矛盾的描述分別是什麼
大會第一次系統地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並指出我國目前正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這個論斷包括如下兩層含義:第一,我國社會已經是社會主義社會,我們必須堅持並且不能離開社會主義;第二,我國的社會主義還處在初級階段,我們的一切工作都必須從這個實際出發,而不能超越這個階段。報告認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是泛指任何國家進入社會主義都會經歷的起始階段,而是特指我國在生產力落後,商品經濟不發達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客觀必然要經歷的特定階段。我國從50年代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到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實現,至少需要上百年時間,都屬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階段的任務是,逐步擺脫貧窮、落後,由農業人口佔多數的手工勞動為基礎的農業國,逐步變為非農業人口佔多數的現代化工業國;由自然經濟、半自然經濟占很大比重變為商品經濟高度發達。根據這個理論,報告明確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這就是:領導和團結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這條基本路線,可以概括為「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即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改。它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路線的繼續、豐富和發展,是符合我國國情的精闢的理論闡釋。據此,報告分別提出了發展經濟戰略、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改革開放中的黨的建設、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等諸方面的基本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