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五大文化體制是什麼
一、中國文化體制
中國的文化體制是隨著經濟體制改革而不斷改革的,是一個不斷發展變化的動態過程。總的來說,中國文化體制有以下幾個特徵:
第一,在處理國際文化關系中,中國政府一貫奉行文化多樣性原則,堅持各國、各民族經濟和文化互相促進、共同發展的主張。認為世界各國只有互相尊重,互相促進,保持經濟發展模式、文化和價值觀念的多樣性,世界文明才能生機盎然地發展。
第二,在對文化價值和作用的認識上,我國黨和政府歷來高度重視文化建設。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府始終堅持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兩手抓。中共十六大進一步把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三大目標。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要樹立和落實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文化建設和發展被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胡錦濤曾強調指出,必須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全局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深刻認識加強文化建設的戰略意義,在推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同時,更加自覺地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要實現文化產業的跨越式發展。
第三,大力推進文化體制改革。計劃經濟時期,我們實行的是政府辦文化、管文化的「統包統管」的文化管理體制。改革開放以後,這種狀況逐步被打破。中國加入WTO以後,尤其是中共十六大以後,文化體制改革的步伐大大加快。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提出要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並對文化體制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2006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這是深化我國文化體制改革的綱領性文件,進一步明確了文化體制改革的指導思想、基本思路、改革重點[7]。
·文化體制改革的指導思想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入貫徹中共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圍繞中心、服務大局,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遵循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特點和規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全面推進體制機制創新,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
·提出了文化體制改革的目標任務:以發展為主題,以改革為動力,以體制機制創新為重點,形成科學有效的宏觀文化管理體制、富有效率的文化生產和服務的微觀運行機制、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和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要形成完善的文化創新體系,形成以民族文化為主體、吸收外來有益文化,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開放格局。
·提出了文化體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加大公益性文化事業投入,調整資源配置,逐步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並引導社會資金以多種方式投入文化公益事業;要規范國有文化事業單位的轉制,加快推進國有文化企業的公司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加快文化領域結構調整,合理配置文化資源,盤活存量,優化增量,大力提高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加強和改進文化領域宏觀管理,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明確文化行政管理部門職責,理順文化行政管理部門與所屬文化企事業單位的關系。
總體來說,中國文化體制改革的重點是實行分類管理。按照文化產品屬性,將文化各門類劃分為兩類:一類是以非營利性為目的的公益性文化事業,主要包括:一是承擔黨和國家喉舌功能的政治性文化事業。二是如作為國粹的京劇、昆劇等民族文化遺產的文化事業單位。三是如公共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紀念館等公益性文化事業。上述三類文化事業主要應由政府提供資金支持。同時接受社會贊助,動員社會力量發展文化事業。上述機構仍是政府主導,適當引入競爭機制。
另一類是以營利為目的的經營性文化產業,如娛樂業、音像影視等。中國文化體制改革的重點是促進經營性文化產業發展。經營性文化企業要做到自主經營,逐步取消所有經營性文化單位的行政主管;逐步開放經營性文化市場,允許多種所有制形式的文化企業公平競爭,共同發展。減少政府對經營性文化市場領域的行政管制,減少和規范行政審批。在促進經營性文化產業發展上,政府的主要職責是通過制定文化產業政策,引導文化產業的結構調整,加速經營性文化的產業化進程。制定相關法律、法規,並依法監管,確保文化市場競爭的公開、公平和公正。
第四,促進文化產業多元發展。重點是由原來政府單獨配置文化資源轉為政府和各種社會力量共同配置文化資源。包括允許文化企業上市融資、鼓勵各類社會資本參與文化企業、鼓勵文化產業實行股份制等多項措施。同時,打破部門分割和地區封鎖,鼓勵企業跨行業、跨地區經營。
如2003年文化部出台的《關於支持和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了逐步放寬市場准入政策。文化行政部門管理的各個文化產業門類,要降低門檻,向民營資本開放。積極吸引外資參與藝術品經營、音像製品分銷、大眾娛樂項目的經營以及文化設施的建設、改造和經營。凡鼓勵和允許外資進入的文化領域,均鼓勵和支持國內資本,特別是民營資本以獨資、合資、合作、聯營、參股、特許經營等方式進入,鼓勵和允許上市公司以資產重組或增發新股方式進入。非國有經濟投資的文化產業項目和建設的文化場館,在市場准入、土地使用、信貸、稅收、上市融資等方面,享受與國有經濟投資同等的待遇。
2004年文化部又出台了《關於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文化產業的意見》,指出非公有制經濟作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民經濟的許多領域包括文化產業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在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充分發揮國有文化企業主導作用的同時,按照「誰投資、誰決策,誰收益、誰承擔風險」的原則,積極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文化產業。進一步貫徹落實《文化部關於支持和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在演出業、影視業、音像業、文化娛樂業、文化旅遊業、網路文化業、圖書報刊業、文物和藝術品業以及藝術培訓業等行業已逐步放寬准入的基礎上,進一步降低門檻,搞好服務,鼓勵支持非公有制經濟以獨資、合資、合作、聯營、參股、特許經營等多種方式進入法律法規未禁止進入的文化產業領域。支持非公有制經濟參與國有文化單位的重組改造,打破所有制界限,打破地區封鎖和部門封鎖。堅持非公有制文化企業與國有、集體文化企業同等待遇,並要求各級文化行政部門把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文化產業納入當地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
第五,創新政府管理體制,轉變政府職能。中國政府把創新政府管理體制,轉變政府職能視為推進文化體制改革的關鍵。文化產品多數是准公共物品,可以由政府提供,也可以由市場提供。中國進行的文化體制改革,主要是要發揮市場在推進文化產業發展中的作用。政府則主要承擔引導、監管和法律職能,確保文化建設的健康發展。以電影為例,轉變政府職能具體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減少政府審批手續,健全電影市場的經營資格准入、產品准入、資本准入和技術標准准入制度。改革電影立項、審查制度。積極探索制定符合中國國情的影片分級制度,將未成年觀眾和成人觀眾區別服務,做到既真正保護未成年人的利益,又滿足不同層次消費者的需求。二是盡快完善法規政策體系。抓緊修訂和完善促進電影產業發展的政策法規,制訂深化電影體制改革的相關配套政策。在已有《電影管理條例》及相關法規的基礎上,抓緊電影的立法工作,以「始終把握面向市場、公平競爭、依法管理、保障權益、行業自律、促進發展」作為電影立法的宗旨。三是降低市場准入門檻。逐步實行許可證制度,鼓勵一切有實力、有條件的國有、民營文化企業進入電影製片、發行、放映領域
② 我國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都形成了哪些制度成果
政治方面,主要是: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持黨的科學理論,保持政治穩定,確保國家始終沿著社會主義方向前進的顯著優勢;堅持人民當家作主,發展人民民主,密切聯系群眾,緊緊依靠人民推動國家發展的顯著優勢;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切實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和人民權利的顯著優勢;堅持全國一盤棋,調動各方面積極性,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顯著優勢;堅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現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顯著優勢;
經濟方面,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把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有機結合起來,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顯著優勢;
文化方面,堅持共同的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促進全體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緊緊團結在一起的顯著優勢;
③ 中國歷史上都有那些制度
奴隸制度 封建君主專制 半封建半殖民制度 資本主義制度 和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
④ 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兩個制度
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兩個社會制度,一個是奴隸社會的制度即努力和奴隸主之間的關系 另外一個是封建社會最高統治機構貴族和窮人之間的階級矛盾,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兩個制度。
中國傳統文化
是民族文明、風俗、精神的總稱。「文化」的定義,往往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簡單地說,中國傳統文化以儒佛道三家為主幹。三者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相互影響,構築中國傳統文化的整體。這三家傳統文化之思想,在中國合稱為「三教」。
中國傳統文化,依據中國歷史大系表順序,經歷了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炎帝、黃帝軒轅氏、堯、舜、禹等時代,《先秦史》雲:「吾國開化之跡,可征者始於巢、燧、羲、農。」;到夏朝建立。之後綿延發展。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家文化主張「積極進取、建功立業」,為歷代儒客尊崇;而道家文化主張「順其自然、自我完善」;佛家文化主張「慈愛眾生、無私奉獻」。
⑤ 中國古代有哪些優秀的文化制度流傳至今且為人稱頌
中國古代的優秀文化制度,比如在春節的時候,我們都會貼春聯,然後給孩子發紅包放鞭炮,與家人聚在一起吃一頓年夜飯,而且到現在也是一樣,誰家的鞭炮放的響,去年貼的好就會被別人所稱贊。還有在端午節的時候,人們都會舉行賽龍舟和紀念屈原的活動。
⑥ 我國根本文化制度是什麼
我國的文化制度——以建設「四有」公民為目標的民族的、科學的社會主義文化
⑦ 文化制度是什麼
文化制度是指一國通過憲法和法律調整以社會意識形態為核心的各種基本關系的規則、原則和政策的綜合。文化制度包括教育事業、科技事業、文學藝術事業、廣播電影電視事業、醫療、衛生、體育事業,新聞出版事業,文物事業,圖書館事業以及社會意識形態等方面。
就其內容而言,文化制度大致包括三個層次:第一層次即最廣泛意義上的文化,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第二層次的文化則特指人類在一定歷史階段所創造的精神財富;其本質即我們通常所說的精神文明,只不過文化是相對於政治、經濟而言的;一般而言,從政治、經濟、文化三個方面能夠比較清楚地說明一個國家的性質,而從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兩個方面卻很難達到這個目的——要達到說明國家性質的目的,還必須加上制度文明。第三層次即最狹義的文化則限指文學藝術、新聞出版、廣播電視等特定的社會事業。
⑧ 舉例分析論述中國文化制度的重要特徵
中國文化主要可以歸納為三種:1.宗法文化 2.農業文化 3.血緣文化.
這三種文化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並且隨著歷史的演變它們之間相互滲透作用越來越緊密.例如:在封建社會的大家庭裡面,血緣關系十分重要,特別強調輩分和地位的等級差距,因此十分重視家族家規,它們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比國家的一些制度更具有凝聚力和威信,在魯迅先生的小說里我們常常可以看見宗法文化對封建統治和人們思想產生的影響;我國自古以來直至今日還是一個農業大國,正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以農業為主的經濟形態必然會產生與之相適應的文化制度.
以四書五經為代表的儒家文化幾千年來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因此我認為中國文化最主要的特徵就是儒家文化:強調天人合一,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使人的內在修養和外在的經世治國達到完美的統一.儒家文化的精髓就是平和中正,思無邪!
其次,農耕文化、家族文化、還有一些地域文化之間相互聯系相互滲透,在歷史的漫長演變中逐漸的形成我們中國傳統文化豐富多採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