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人什麼都吃

中國人什麼都吃

發布時間:2022-02-10 16:29:35

① 中國人 什麼都吃

(一)

西方文化是「性文化」,中國文化是「吃文化」----這說法有道理嗎?

多少有那麼一點道理吧!

且不去說西方,就說我們中國。

說我自己吧。我今年在《中國青年報》周六「生活特刊」上辟了一個專欄,就叫「品味生活」。「品」是三張嘴,而且要嚼出味道-----連「生活」也要吃,還有什麼不能吃不敢吃的?

但「品味生活」並非什麼新鮮詞彙,沒有什麼人視為奇特。

(二)

我們把生活里接觸的人大體上分為兩類,一類是生人,一類是熟人。

生人,因為不熟,所以我們往往「不吃他那套」,他也對我們「軟硬不吃」。

熟人,因為熟了,所以我們有信心消化他,他也樂於容納我們。

「熟人好辦事」,我們中國的傳統菜餚中很少生魚片那類的東西,我們總是把生的東西弄得爛熟和覺得好對付,一樣菜如果「做生」了,那屬於烹調中的敗筆。

「一回生,二回熟嘛!」我們期待著互相視作熟人,彼此都熟,那就不僅「好說」而且相處「有味兒」,不至於「中看不中吃」。

「熟人」相見,分外「眼青」----在備受青睞之時,也就相互要「吃」了!

(三)

遇見難對付的事,我們常慨嘆:「真吃不消!」

棋牌賽中我們贏了對方的棋子或牌,很少說「我贏了你這個!」或「我取消了你這個!」一般總是說:「我吃了你!」

費力時,我們說「吃力」;

受驚時,我們說「吃驚」;

受損失時,我們說「吃虧」;

依賴原有功勞,我們說「吃老本」;

愛讓人表揚,我們說「吃捧」;

挨了批評,有時我們說成「吃了批評」;

受重視時,我們稱之為「吃香」,受冷落則叫做「不吃香」或「吃癟」;

混得開,我們稱之為「吃得開」,混的不好自然就是「吃不開」;

挨了罵還不敢還嘴,我們就說是「吃罵」;

形勢不好,我們說「吃了敗仗」;

被刀砍我們說「吃一刀」,被箭射我們說是「吃一箭」,被槍擊我們說是「吃一槍」、「吃黑棗兒」或是「飲彈」;

足球場上運動員犯了規,裁判給了他警告或罰他下場,我們中國人說是「吃了一張黃牌」或「吃了紅牌」;

工廠訂貨量不夠,我們說是「吃不飽」;

對問題心中無數,我們說是「吃不準」;

捲入訴訟,我們說是「吃官司」;

當中間人拿傭金,我們說是「吃回扣」;

女子長得漂亮,那麻煩了,我們不說「秀色可賞」,而說「秀色可餐」;

想佔有一樣並非食物的東西,我們也說是「垂涎三尺」;

肯定一樣並非食物的東西,比如文章、節目、繪畫……..我們也說「很有嚼頭」;

有技術,生存能力強,我們說是「一招鮮,吃遍天」;

汲取教訓,我們說是「吃一塹,長一智」------細想這話最怪:「塹」怎麼個吃法呢?

(四)

會吃是中國人的美德,不會吃則被人看不起,甚至構成奚落罵人的話語,如:

「吃飽了撐的!」

「別含著骨頭露著肉的!」

「別貪多,嚼不爛!」

「吃了槍葯了嗎?」

「吃了豹子膽了還是怎麼的?」

「才吃了幾碗干飯!」

「讓你吃不兜著走!」

「別想一口吃成個大胖子!」

「你這吃裡扒外的傢伙!」

「什麼腥的臭的你都叼!」

「狗改不了吃屎!」

(五)

中國的批評家都是吃家,1400年前的那位鍾嶸寫的《詩品》,就開創了3張嘴吃作家的先河。所謂批評其實就是「品味」,他們動不勸說什麼作品
「有味道」、「品味高」,要麼就是「沒有味道」或「味道」不夠「醇厚」,「淡而無味」、「品位低」或簡直「乏味」;他們總喜歡作品「有血有肉」,喜歡「成
熟」,贊賞「獨特的風格」,而且最好還是讓他們「品」完了還能「餘味無窮」,可供他們「回味」。在中國批評家的評論文章中幾乎不可避免地要出現許多與吃有
關的語匯,即使是一嚴重病的批評家,亦難免俗,難怪有的作家一想到批評家,眼前便現出一排厲厲的牙齒來!

(六)

中國人常說:不要因噎廢食,我這小文讓你噎了幾下嗎?不要理我,請照吃不誤!

② 中國人為什麼什麼都可以吃

這個問題真難道我了,因為中國食客太牛逼了,什麼都敢吃。尤其是廣東那塊的,之前不還是胎盤么。。

③ 為什麼中國人什麼都吃

世界上很少有一個國家,有中國那麼多的美食,由中國那麼多的菜系,菜品的做法。中國人的烹飪方法讓他們吃驚,也讓他們贊嘆。很多西方人想都想不到的食材,都能被中國人做成美味。那麼,中國人為何會有那麼多的菜品,難道中國人是天生的美食家嗎?

④ 為什麼中國人這么執著於吃 為什麼中國人什麼都吃

中國歷史上幾次亡國
有氣節的都殉國了
留下甘願做亡國奴的人種無不貪生怕死
只會肉體享受

⑤ 中國人什麼都吃人人網

(一) 西方文化是「性文化」,中國文化是「吃文化」----這說法有道理嗎? 多少有那麼一點道理吧! 且不去說西方,就說我們中國。 說我自己吧。我今年在《中國青年報》周六「生活特刊」上辟了一個專欄,就叫「品味生活」。「品」是三張嘴,而且要嚼出味道-----連「生活」也要吃,還有什麼不能吃不敢吃的? 但「品味生活」並非什麼新鮮詞彙,沒有什麼人視為奇特。 (二) 我們把生活里接觸的人大體上分為兩類,一類是生人,一類是熟人。 生人,因為不熟,所以我們往往「不吃他那套」,他也對我們「軟硬不吃」。 熟人,因為熟了,所以我們有信心消化他,他也樂於容納我們。 「熟人好辦事」,我們中國的傳統菜餚中很少生魚片那類的東西,我們總是把生的東西弄得爛熟和覺得好對付,一樣菜如果「做生」了,那屬於烹調中的敗筆。 「一回生,二回熟嘛!」我們期待著互相視作熟人,彼此都熟,那就不僅「好說」而且相處「有味兒」,不至於「中看不中吃」。 「熟人」相見,分外「眼青」----在備受青睞之時,也就相互要「吃」了! (三) 遇見難對付的事,我們常慨嘆:「真吃不消!」 棋牌賽中我們贏了對方的棋子或牌,很少說「我贏了你這個!」或「我取消了你這個!」一般總是說:「我吃了你!」 費力時,我們說「吃力」; 受驚時,我們說「吃驚」; 受損失時,我們說「吃虧」; 依賴原有功勞,我們說「吃老本」; 愛讓人表揚,我們說「吃捧」; 挨了批評,有時我們說成「吃了批評」; 受重視時,我們稱之為「吃香」,受冷落則叫做「不吃香」或「吃癟」; 混得開,我們稱之為「吃得開」,混的不好自然就是「吃不開」; 挨了罵還不敢還嘴,我們就說是「吃罵」; 形勢不好,我們說「吃了敗仗」; 被刀砍我們說「吃一刀」,被箭射我們說是「吃一箭」,被槍擊我們說是「吃一槍」、「吃黑棗兒」或是「飲彈」; 足球場上運動員犯了規,裁判給了他警告或罰他下場,我們中國人說是「吃了一張黃牌」或「吃了紅牌」; 工廠訂貨量不夠,我們說是「吃不飽」; 對問題心中無數,我們說是「吃不準」; 捲入訴訟,我們說是「吃官司」; 當中間人拿傭金,我們說是「吃回扣」; 女子長得漂亮,那麻煩了,我們不說「秀色可賞」,而說「秀色可餐」; 想佔有一樣並非食物的東西,我們也說是「垂涎三尺」; 肯定一樣並非食物的東西,比如文章、節目、繪畫……..我們也說「很有嚼頭」; 有技術,生存能力強,我們說是「一招鮮,吃遍天」; 汲取教訓,我們說是「吃一塹,長一智」------細想這話最怪:「塹」怎麼個吃法呢? (四) 會吃是中國人的美德,不會吃則被人看不起,甚至構成奚落罵人的話語,如: 「吃飽了撐的!」 「別含著骨頭露著肉的!」 「別貪多,嚼不爛!」 「吃了槍葯了嗎?」 「吃了豹子膽了還是怎麼的?」 「才吃了幾碗干飯!」 「讓你吃不兜著走!」 「別想一口吃成個大胖子!」 「你這吃裡扒外的傢伙!」 「什麼腥的臭的你都叼!」 「狗改不了吃屎!」 (五) 中國的批評家都是吃家,1400年前的那位鍾嶸寫的《詩品》,就開創了3張嘴吃作家的先河。所謂批評其實就是「品味」,他們動不勸說什麼作品 「有味道」、「品味高」,要麼就是「沒有味道」或「味道」不夠「醇厚」,「淡而無味」、「品位低」或簡直「乏味」;他們總喜歡作品「有血有肉」,喜歡「成 熟」,贊賞「獨特的風格」,而且最好還是讓他們「品」完了還能「餘味無窮」,可供他們「回味」。在中國批評家的評論文章中幾乎不可避免地要出現許多與吃有 關的語匯,即使是一嚴重病的批評家,亦難免俗,難怪有的作家一想到批評家,眼前便現出一排厲厲的牙齒來! (六) 中國人常說:不要因噎廢食,我這小文讓你噎了幾下嗎?不要理我,請照吃不誤!

⑥ 為什麼中國人什麼都吃

除了生食猴腦、熟食熊掌較為昂貴,油炸螞蚱、毛雞蛋、烤狗肉等早已司空見慣。往歷史上說,一桌滿漢全席,干盡焚琴煮鶴的勾當。只是,世易時移,不吃獼猴不是不能過活,何況——上個世紀70年代初以來,全球發現的30多種傳染病中絕大多數都是因人類食用野生動物造成;而根據《野生動物保護法》,獵捕非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必須取得狩獵證,並且服從獵捕量限額管理;持槍獵捕的,必須取得縣、市公安機關核發的持槍證——為什麼現實還是阻擋不了「什麼都敢吃」的心?最可怕的,是那些越是有錢的「吃貨」,越是想著法子要把地球上沒吃過的舔舐一遍。這個時候,你談什麼食物鏈、什麼生態環保,都抵不過舌尖上的一抹味覺。

⑦ 論述你對「中國人什麼都吃」的理解

因為他們無須擔心觸犯戒律。這歸根結底是因為中國社會的宗教性最為淡漠,很早就建立起了世俗政治主導的社會秩序。但凡宗教居於較重要地位的群體,總會有一套嚴格的飲食禁忌,因為這是他們保持自身特性的重要規范。

在《聖經舊約·利未記》中,上帝列出了長長的禁食清單;伊斯蘭教除了眾所周知的禁食豬肉外,據清初回族學者劉智《天方典禮》記載,還禁食鷹、鷂、虎、狼、狗、獅、豹、熊、象、狐狸、貓、驢、騾、龜、蛇、蟹、鱉、青蛙等,此外還禁食血液、自死物和未誦真主之名所宰之物。

相比起來,中國人給人的印象差不多是「什麼都吃」,而這在西方人眼裡看來,往往顯得不是稀奇古怪,便是貪婪墮落,因為從他們自身的角度來看這難以接受。

美國外交官Edmund Roberts 1832年到訪廣州,事後有這樣的記錄:「他們的生活習慣最為墮落殘忍;賭博四處流行,並且已然上升到一種毀滅而且罪惡的地步。

他們服用致命葯物和烈酒給自己帶來快感;他們還是粗暴的雜食家,地上跑的、走的、爬的、天上飛的、水裡游的,實際上幾乎所有可以吃的東西,不管是海里的、還是土裡的,哪怕是別人看來最惡心的東西,他們都會貪婪地往嘴裡送。」反過來,中國人則很難理解外國人放著美食而不吃——例如歐洲到處橫行的大閘蟹。



(7)中國人什麼都吃擴展閱讀

關於這個問題,動物保護主義者自然有動物保護的邏輯,社會心理學派有心理學的闡釋,如果說得溫和柔軟一些,拋開「心存敬畏」的終極價值規則不說,或許路易斯·辛普森的那篇《美國詩歌》足以說明一切——「不論它是什麼,都必須有,一個胃,能夠消化橡皮、煤、鈾、月亮、詩。就像鯊魚,肚裡盛只鞋子。

它必須游過茫茫的沙漠,一路發出近似人聲的吼叫。」我們的胃裡,除了五穀雜糧,除了不死金丹、人血饅頭,除了燕窩魚翅、虎骨熊掌,還有幾分明月幾分詩情、幾多美好、幾多信仰?或者,胃裡盛滿太多,只是因為心裡剩得可憐。

⑧ 試分析中國人為什麼什麼都吃

這與中國社會的特殊性有關:作為一個至遲在秦漢時代就已建立起早熟的政治體系的國家,宗教在中國人的社會生活中並不十分重要,而儒家又堅定秉持關注此世生活的信念,除了某些特殊儀式期間有飲食禁忌(如居喪期間不能飲酒、或齋戒時要吃素)外,並無特定的嚴格戒律。

甚至即使犯戒也不過只是受到罰款或「越禮」、「敗德」這樣的指責,除了虔誠的佛教徒之外,基本不必擔心死後要受地獄之火炙烤。

在其他社會中,這卻往往攸關重大。在基督教傳統中,酒和麵包象徵著基督的血與肉,社會學家塗爾干認為一些社會禁酒的起因可能就在於「(葡萄)酒和血的外在相似性」,有著祭祀上的重要性。

近代以來歐美社會的禁酒運動,雖然常舉出「飲酒引發犯罪」這一看似世俗的理由,但實際上背後的推動力往往來自宗教界。



(8)中國人什麼都吃擴展閱讀

關於中國人什麼都吃問題,動物保護主義者自然有動物保護的邏輯,社會心理學派有心理學的闡釋,如果說得溫和柔軟一些,拋開「心存敬畏」的終極價值規則不說。

或許路易斯·辛普森的那篇《美國詩歌》足以說明一切——「不論它是什麼,都必須有,一個胃,能夠消化橡皮、煤、鈾、月亮、詩。就像鯊魚,肚裡盛只鞋子。它必須游過茫茫的沙漠,一路發出近似人聲的吼叫。」

我們的胃裡,除了五穀雜糧,除了不死金丹、人血饅頭,除了燕窩魚翅、虎骨熊掌,還有幾分明月幾分詩情、幾多美好、幾多信仰?或者,胃裡盛滿太多,只是因為心裡剩得可憐。

⑨ 中國人,為什麼啥都吃

因為中國地大物博啊,在中國的土地上,除了那些不能住人的地方,還有那些深山老林啊,其餘的地方都是住滿了人。

中國的每個人都有一個強大的胃,能消化各種地方的各種食物,不管是甜的還是辣的,還是酸的甜的,都可以往裡面裝。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住在山的旁邊那就是全是山味,全是地上跑的,天上飛的,而住在海邊上的就是各種海味了。

這就讓我們有很多的選擇了,而且什麼食物都給包括在裡面了,試想天下食物是一家,就算不是同種食物,那麼也可以用相似的做法去弄,那味道也是差不多的,而且還可以改良。

而且每個地方的風土人情不一樣,每個地方的氣候不一樣,每個地方的特產也不一樣,這就造成了每個地方的吃法,喜歡吃的東西不一樣了。

這就造成每個地方都有各自的特色美食。

這些東西都是經過了長時間的沉澱,一代一代的改良,再不好吃的東西也就變得好吃了,好吃的東西誰不吃?

閱讀全文

與中國人什麼都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英國回國行程單是什麼樣的 瀏覽:426
中國哪裡有噴灌 瀏覽:904
穿越火線越南服怎麼改貼圖 瀏覽:842
中國有哪些省種山楂比較多 瀏覽:161
怎麼用谷歌搜索伊朗的客戶 瀏覽:352
伊朗有什麼國際銀行 瀏覽:643
瑞典和義大利哪個最強世界足球 瀏覽:46
越南人做房地產怎麼樣 瀏覽:713
英國人將香腸薄餅叫做什麼 瀏覽:603
在越南芽庄看日落什麼地方好 瀏覽:982
中國新加坡國際經貿的形式有哪些 瀏覽:260
印度為什麼四國聯盟 瀏覽:502
伊朗上將被殺叫什麼 瀏覽:373
義大利花精油怎麼用 瀏覽:600
中國網是什麼部門 瀏覽:749
印度現在走的是什麼主義 瀏覽:87
中國移動吉比特無源光纖如何注冊 瀏覽:386
印尼為什麼沒有遷都成功 瀏覽:136
在英國做裝修工資怎麼樣 瀏覽:407
中國老年人服飾有哪些 瀏覽: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