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應該怎樣崛起
中國要全面的復甦我們老祖宗的中國的儒家思想和中國的大乘佛法,首先要學會做人,做一個孝敬長輩,友愛兄弟姐妹之人。同時必須要有信仰,沒有信仰的人是可怕的,往往什麼壞事都做的出來。我個人認為一個國家的崛起並不是經濟的崛起,也不是軍事的崛起,而是道德思想的深入。中華民族也曾被別的民族侵佔過甚至佔了一個世紀左右,但卻將別的民族融入其中,這有一定的道理在。我國現代發展,是犧牲我們後一代人的利益為代價的,作為他們的父母輩,或是爺爺那輩子的人,怎麼 捨得啊?!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啊。。。如果可以的話,真希望有能才之人,可以恢復中國的傳統文化,改變教育體制,必須要明信因果教育啊。。。
⑵ 論中國如何崛起為世界大國
從1840年鴉片戰爭列強入侵到甲午戰爭,淪為世界弱國,讓中國有識之士認識到以前閉關鎖國的盲目自大,開始接受西方文化科技以振興中華。進入20世紀,兩次世界大戰一直到冷戰,極大的削弱了西歐各國和日本蘇俄,中國乘勢崛起和唯一的大國美國在東亞開始了激烈的競爭。
⑶ 中國怎樣才能真正崛起
不是單純的招商引資,學會自主研發。回首過往引進外來資金,學習先進技術有幾個成功,自主研發又有幾個失敗!
加強教育,讓學生愛祖國,而不是崇洋媚外;加強教育,注中精神教育,讓孩子從小相信想獲得要用正當手段,智慧和努力並重。
⑷ 大國崛起 中國如何做
論哪一個國家的崛起,我們都看見了思想的繁榮,包括哲學,政治理想,經濟理念和科學創新。
然而反觀今天的中國,思想界可以說嚴重脫節,我們不得不面對,我們無法迴避,我們的文明建設僅僅成功的是物質的,也許有人會說我們的科學技術發展很大,可是創新的精神不是促成它發展的動力,我們的成就大都是在已知領域內的追趕取得,中國人的創新精神還沒有重新激發。中國的教育始終沒有把培育創新精神放在首要位置,可以說依舊是幾千年的傳統,塵封的模式是不可能引領我們取得輝煌的。
無法百家爭鳴,有不穩定的擔憂,可是如果自己的思想是符合歷史潮流,符合人民利益的,真真正正做到群眾路線,做到讓人民支持,難道還害怕不穩定嗎?國人是是非分明的,雖然歷經滿清200年奴化統治,可是優秀民族歷史遺留的錚錚鐵骨的精神還在血液中流淌,在傳承。
要強大,在不斷發展的道路上,重新取信於民,全面的改*革現有體制,讓創新重新激活起來,既然29年前我們能夠一步步明白經濟領域內的公有制主體地位,那麼29年後我們也能夠創造思想領域內的主體地位,讓思想繁榮起來,百家爭鳴
讓老古董退出話語圈,成為展覽品。
新!
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思想創新!模式創新!
所有的一切都說明一個國家要崛起,只有靠創新!政府的職責就是為這些創新建立一個溫暖的土壤。如同伊麗莎白一世那樣。用一隻無形的手來激發全體國民的創新激情。
總體上看,中國的機遇與挑戰並存,但機遇大於挑戰;原有的矛盾與新產生的矛盾並存,但新產生的矛盾多於原有的矛盾;有利條件與不利條件並存,但有利條件多於不利條件。這與1949年建立新中國的基本條件和1978年改*革開始的初始條件大為不同,我們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
⑸ 中國崛起的原因有哪些
一、國內因素:
1、全國上下改革開放的決心。
2、中國人的智慧勤勞。
3、近四十年來國內人民內部沒有大的矛盾。
4、中國社會全體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
二、外部因素:
1、美蘇冷戰,為了拉攏中國,美國派基辛格訪華,中美關系破冰,為中國加入全球一體化打開契機。
2、得益於世界的科技發展。
3、得益於WTO的發展中國家關稅過渡期政策。
4、得益於近十幾年來美國纏身於中東事務,給了我們悶頭發展的平靜時期。
(5)中國如何崛起擴展閱讀:
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科技研究國,現今大約有926000位研究家,僅居美國之後。自1998中國政府在科技研究方面所花的錢翻了三倍,將達到1360億美元。中國。在2010年中國的工程博士數量超過美國。許多外國公司都在中國建立了研究中心。
太空科技-在197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首次發射衛星東方紅進入太空,成為第五個有能力發射衛星的國家。200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為了世界上第三個可以獨立將人類送入太空的國家。
2007年,中國成為了世界第三個有能力以導彈摧毀人造衛星的國家。嫦娥一號繞月衛星的成功發射標志著中國已經成為了月球俱樂部的一員,中國政府更計劃在2020年左右向太空發射一個空間站和執行一個登月計劃。
⑹ 中國如何強力崛起
中國從科技、經濟到人民生活水平,與發達國家相去甚遠,現在中國正處於多事之秋,對外:受多國圍攻,對內:房價物價飛漲,老百姓水深火熱,而別有用心的人卻拿毫無意義的GDP來說事,說中國如何如何強大,生活水平多麼高,這正是美國想看到的,沒等到中國強大就被無限誇大,引起它國恐慌,然後聯美抗中!一些貪官污吏也在自鳴得意,將GDP作為衡量強國的標准,還把自已的生活水平標准強加給老百姓,就這樣虛構了中國崛起,加之媒體的吹捧,中國就這樣「崛起」了!
鄙視一切用這個詞的人或媒體,你們不是蠢蛋,就是賣國賊
⑺ 如何看待中國的崛起
我認為中國民眾和西方世界都應該用客觀的心態來看待中國的 崛起。原因在於: 一、中國發展對世界的積極作用不容抹殺 「中國如果不發展,對世界來說就是一種災難」。中國人民外交學會前會長、中國前駐德國大使梅兆榮如是說。他說,中國的發展對世界的作用,國際社會作出了不同解讀和猜測,有些人歡迎,有些人驚奇,有些人擔憂,有些人誤讀中國,有些人甚至宣揚中國威脅論。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取得的快速發展為世人矚目,中國的發展對世界有巨大的積極意義,中國解決了地球上約1/5人口的生存和發展問題,為世界提供了巨大的銷售市場和豐富的產品,中國的發展意味著世界和平力量的加強,有利於地區和全球穩定。中國致力於建設持久和平與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中國對任何國家都不構成威脅。 在談到如何客觀真實地了解中國、認識中國在世界的作用時,德國沃分布特赫爾佐格(Herzog August)圖書館館長赫爾維格·施密特(Helwig Schmidt-Glintzer)教授也對誤讀中國的現象表達了批評之意,他指出,每個國家有自己的傳統,有自己的文化根源,有自己的發展道路,德國100年與中國100年的進程就不一樣。世界需要了解中國,但必須帶著感情去認識中國,在認識中國的時候應該多考慮中國過去所走過的道路和人民的願望。西班牙中國政治研究所主任楊恩瑞在題為「多極世界的同路人」的演講中也說,中國與西方發展程度不同,但這不應成為雙方認識事物保持距離的理由。中國政府贊成聯合國憲章,簽署了兩個人權宣言,帶頭叫響「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一再承諾尊重人權。中國政府大力推動市場經濟發展,注重社會公正,把民主這個好東西納入社會的發展方向。 「中國決定自己的路,發展本國的經濟,並且虛心向世界其他國家學習,我就不明白:虛心的學生怎麼會得到那麼多批評呢?」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所長、院士周弘曾經提出了這樣的疑問。她強調,每一個民族、國家都存在各種各樣的不足,中國也不例外,但是應該看到中國政府正在努力改進工作、改善人民的生活,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從來不想把自己的經驗、自己的發展模式強加給別人,中國一直在堅持自己的價值觀和發展模式。 二、媒體不能戴著「有色眼鏡」看中國 近年來,有些西方媒體在報道中國時,雖然力度在不斷加大,但不可否認,的確存在片面、不客觀的現象。 有專家就曾經一針見血地指出,西方有些媒體在涉及中國的報道中,根據意識形態的劃分,完全是冷戰思維,片面、不客觀,甚至是憑想像歪曲、編造事實詆毀中國形象,而對中國的發展事實、中國對世界的貢獻視而不見,甚至多次宣揚中國威脅論,不僅傷害了中國人民的感情,也不利於中西方之間的良好關系。 目前西方國家在看待中國的問題上,有一種錯誤認識,那就是以為可以去「印象」中國。歐美的一些媒體甚至認為通過報道去影響中國,進而影響中國的發展,這是完全錯誤的。中國過去的發展道路是由自己決定的,今後的發展道路也是由自己決定的。作為媒體的記者,首先要看清這一點。否則,就不能讓世界各國的讀者看到一個真實的中國和中國的真相。 西方媒體在報道中國時有一個不良現象,即忽略信息,看重結果。作為一名記者,首先應收集信息,對信息負責,必須保證向讀者提供准確的信息,不能簡單地看到一條信息,甚至不知道信息的來源,就根據自己的印象作出判斷。然而,這種現象在西方記者關於中國的許多報道中都經常出現。 西方媒體在過去幾年中關注中國的力度明顯增大,應該承認有一些報道或節目是客觀的,是有事實根據的,並且經過了詳細調查,但確實也有一些報道或節目是片面的,甚至搞一些聳人聽聞、虛構事實的報道。真實是報道的生命,為了討好讀者,滿足一部分人的慾望,編造那些不真實、不客觀的報道,是不應該的。 三、應該辯證看待中國社會轉型中的問題 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和環境研究中心主任潘家華首先分析了人類社會發展進程的三個階段,即傳統農業社會、工業社會和知識型社會。他認為,中國的工業化進程正進入加速階段,中國正在逐步邁向知識型社會,這對中國來說是一個挑戰,對世界來說也是一個挑戰。中國駐德國大使館公使銜教育參贊姜鋒博士認為,中國在邁向知識型社會的進程中有兩大挑戰:一是中國怎樣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二是中國怎樣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接下來,他從教育的角度,向與會者介紹了中國教育發展的現狀以及中國人在提高知識素養方面的努力。 德國不來梅大學尼古拉·斯帕科斯基(Nicola Spakowski)教授在演講中說,中國快速發展的過程,實際上是知識與技術相結合的發展,尤其是在科技領域,中國有許多精英。在中國的知識經濟發展過程中,那種崇尚知識、渴求知識的程度,在世界上都是獨一無二的,與中國相比,德國在這方面就有很大差距。 德國波鴻大學辜學武教授則認為,知識是一種能力,它具有隱秘性、轉換性、淘汰性和被動性四個特徵。而知識型社會這一概念應該包括:知識型經濟、學習型社會、開放共享的社會和具有高度組織能力的社會。他認為當前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還沒有形成知識型社會,要邁向知識型社會,需要走很長的一段路。 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院長李強在談到中國工業化和社會轉型問題時,分析了中國近年來發生的巨大變化,介紹了工業化、農村改革、城市化和社會結構調整的情況。而德國作家兼記者蘇珊·梅斯表(Susanne Messmer)則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談了自己對社會轉型期中國的印象和看法。她曾經多次來中國采風,今年她用同中國許多老年人的對話和采訪作為素材出版了一本書——《中國故事》。她認為中國的確變化很大,如果隔一段時間再來,就會找不到原來的地方。 潘家華一方面介紹了中國在減少廢氣排放、治理環境污染等方面作出的努力;另一方面也呼籲世界各國要辯證地看待中國在社會轉型期存在的各種問題,在看到問題的同時,更應看到中國政府為此採取的措施。 我們真誠希望世界與中國應該加強溝通與交流,增進共識和合作。認識中國非常的不容易。她是一個多棱鏡,你看到的是五顏六色。看中國必須用望遠鏡,同時也要用顯微鏡。另外,中國第一是大國。第二是個發展中國家,有各種各樣的問題。第三,中國還很特別。所以想加深相互了解溝通的最好辦法還是進行對話、合作。通過辯論來增加我們的了解,來增進我們的共識,加強合作。
⑻ 中國之崛起之路是怎麼樣的
中國和平崛起的策略具有相當的權宜之計的特點。我敢說,中國強大了,牽涉的利益糾紛多了,和平崛起的策略必將修改。因為有美國等既得利益者容不得中國崛起威脅他們,這些問題不是談判能解決的,只有鐵和血才能解決。俾斯麥對此看得很透徹,而德國的發展對今天中國的發展具有非常現實的意義。
這個和平崛起的提出,首先是基於兩次世界大戰和冷戰對人類造成的巨大傷痛。鑒於此,世界人民都不願意看到戰爭降臨自己頭上。這是和平崛起策略提出的意識基礎。
然後,中國自鴉片戰爭以來,一直是世界上一個落後的國家,但是絕對的實力絲毫不弱。這樣的國力背景,決定中國既可能通過戰爭去擴張,也可能遭到其它強國的打壓。而中國本身又落後,落後既要挨打這個道理是中國當局者太明白不過的了。所以中國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需要解決的問題是縮小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而不是去擴張。
從整個歷史發展的角度看,但凡大國崛起,都是依靠戰爭。而今天,不靠戰爭崛起的因素還不充分,戰爭不可避免,但是規模可以減小。中國的和平崛起方針,不可能永遠實施,現在就到了修改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