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繪本和西方繪本的異同
在國外,大部分的繪本是由優秀的頂尖的藝術家和插畫師來創作,每一筆都極其用心的畫。構圖經營和色彩搭配的精緻程度自然不必多說,除了各種題材,各種媒介的紙上繪畫,還有各種手撕書,玩具書,立體繪本等等非常多的門類。
其中的繪本故事也往往生動美好,涉及豐富的兒童心理和兒童色彩視覺。並且,在國外也有很專業很完善的兒童插圖專業,不斷地為這個行業培養熱愛繪本的人才和大朋友。
反觀國內,不得不說我國的兒童繪本專業還處於比較萌芽的狀態。一方面從專業程度上看,只有中央美術學院有專業的繪本工作室,其他高校完全沒有專注於兒童繪本的專業,該學科幾乎為國內的空白學科。
另一方面從當前國內原創繪本狀態來看,畫繪本幾乎賺不到什麼錢,這就造成了很大一部分有才華的繪本作者迫於生計轉業或從事其它商業插畫。
也造成了很多國內的繪本出自廉價中專等非專業人士之手,外行人學幾天就去畫了,沒有多年的審美和藝術素養的積累,全靠簡單生硬的技術就直接上手,畫的時候想的是賺錢更不提什麼享受了,自然畫出的畫質根本沒辦法和科班出身的藝術家比。這是事實,也是很悲哀的一個現狀。
(1)如何解讀中國原創繪本擴展閱讀:
繪本誕生於17世紀的歐洲。20世紀30年代,繪本主流傳入美國,迎來了繪本的黃金時代。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繪本開始在韓國和日本興起,70年代,台灣開始了繪本閱讀,隨後帶動了繪本閱讀的繁榮。
繪本不僅可以講故事、學習知識,還可以幫助孩子樹立精神、培養多元智能。進入21世紀,閱讀繪本已經成為全世界兒童的一種時尚。
兒童心理學的研究認為,兒童認知圖形的能力從很小就開始緩慢發展。雖然當時的孩子是文盲,但他們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識圖能力。如果在這個時候,家長可以有意識地和孩子一起讀繪本,營造一個溫馨的環境,給孩子讀文字,和孩子一起讀圖片,講故事。
孩子們將從一開始就接觸高水平的圖片和文字。他們會通過聽故事來品味繪畫藝術,通過欣賞圖片來認識文字和理解文學。快餐文化是轉瞬即逝的,帶來的只是暫時的快樂,相比之下,欣賞繪本是毫無疑問的
❷ 為什麼國外繪本比國內繪本更受歡迎
我和孩子一起讀童書有9年的時間了,我自己也是更喜歡國外的繪本,國外的繪本無論是內容還是書的材料都更甚一籌。
這也是有原因的,繪本起源於西方,誕生於19世紀後半葉的歐美。在亞洲,繪本發展的比較好的國家和地區有日本、韓國、中國台灣。中國台灣地區的繪本大致從20世紀60年代後期開始起步,至80年代後漸入佳境。而在中國大陸,繪本僅為起始階段。可見,繪本在中國發展的時間不長,本土的繪本作者成長也是需要時間的。
大家一起支持中國原創,以後我們的孩子的孩子也會看到大量的中國原創優秀繪本。
❸ 善良和真誠有著神奇的力量,《春福》一本讓人驚艷的國產繪本
相信很多寶爸寶媽都有相同的經歷,給寶寶讀繪本的時候,當讀到書中角色受傷而哭的時候,寶寶竟然也跟著哭起來。我們不由得發出感嘆「原來小孩子的共情力這么好。」
繪本之所以流行的重要原因,就是孩子可以通過和家長共讀繪本,來感知世界、達到共情的 。小孩子非常聰明,讀繪本可以開發他們的思維和想像能力。
我和寶寶讀了這么多繪本,大多數都是國外的繪本。畢竟我國引入「繪本」也才十幾年,我們的繪本 歷史 還不到20年,而國外的繪本 歷史 已經有200多年了,所以那些經典的繪本必然是國外的。
但是總是閱讀國外的繪本,而不去了解我們自己的風度人情,我覺得這樣對孩子也並不好。 孩子不能只知道聖誕節,而不了解春節,只知道聖誕夜要放襪子在床頭,而不知道我們過年要吃餃子。
於是,我嘗試著給寶寶挑選一些有關中國民俗繪本,我發現了這本《春福》。值得慶幸的是,它讓我看到了我國的原創繪本驚人的發展速度,因為這本繪本就連我這個做家長的看了都喜愛。
《春福》是一本國內原創的繪本故事,作者張越97年出生,2020年剛從中央美術學院繪本創作工作室畢業,憑著《春福》拿下了優秀畢業設計一等獎。
故事以除夕為舞台,講述掉落人間的精靈小福氣,在孤單無助的夜裡,走進一家無人光顧的面館,一碗熱騰騰的湯面溫暖了他失落的心,他努力地幫助小狐狸和狐狸爸爸,讓麵店起死回生,生意興隆。
這是一本充滿了春節年味和 美食 香味的繪本,是一本有著精美畫面,彷彿動漫一樣逼真的繪本,更是一個啟發心靈,教人向善的暖心作品。
在書的世界裡,我們常說的福氣不是看不到摸不著的氣,而是一個個頭頂小揪揪,身子圓滾滾的小精靈。除夕那天,這些胖娃娃們會去月宮仙子那報道,變成發光的「春福」,灑向人家。
而書中的小主人公「春福」則是一個「倒霉孩子」,因為太期待到人間,所以睜著眼睛一直不睡,結果到了點化的時間,他卻睡著了。
錯過了點化的小春福,沒有法力,跌跌撞撞地來到人間。
孤單的他發現了一家舊舊的小面館,正在打掃衛生的小狐狸看出了春福又餓又累,於是好心地邀請他進店裡,狐狸爸爸做了好吃的面給他。
小春福一口氣吸掉了半碗湯面,身上有了力氣。他很好奇「這樣美味的面條為什麼沒人來吃呢?」
狐狸爸爸說:「因為人們都不相信狐狸,都不肯來吃我們家的面。」
於是小春福使出全力,用手把湯面的香氣提了出來,並且像飛舞的絲帶一樣,將香氣揮舞到了大街小巷。
正是酒香不怕巷子深,隨著面香,大家都來到了狐狸家的麵店,小春福讓這間小店從門可羅雀到門庭若市。
忙碌的一天過去了,小春福仰著頭,看著滿天飛舞,發著光的小福氣門,羨慕地想:「如果自己有法力,一定可以做更多更好的事情」
其實小春福自己還沒有發現,他已經和以前不一樣了,他的身上也已經有了光亮。 因為他給狐狸一家帶來了福氣,所以已經成為真正的福氣了。
原本不走運的小春福,因為自己的善良, 幫助了別人,成就了自己 。通過自己的努力,好的運氣和福氣才會發生在他身上。
這不正是「贈人玫瑰,手留余香」嗎?所以,小朋友們, 當你們幫助別人的時候,你是會發光的。當你們運氣不好的時候,也沒關系,善良的人,好運氣總會找到你的。
正如作者所說 ,溫柔和善良自有不可思議的力量。他們會改變你的命運,帶給你驚喜。
善良的小狐狸因為看到孤單又勞累的小春福,好意地送他了一碗面,所以他得到小春福的幫助,扭轉了店鋪的生意。
但是如果狐狸爸爸做的面不好吃,小春福再怎麼努力,小店的生意也不會火爆。
小狐狸說:「爸爸用了好多好多材料熬出的高湯,」盡管店裡生意慘淡,狐狸爸爸依然很用心地在做面。他並沒有因為顧客少而偷工減料,正因為用心真誠地做面,狐狸家的面才會有濃濃的香味,才會吸引那麼多街上的顧客。
正所謂「打鐵還需自身硬」,「爛泥再怎麼也扶不上牆」。所以麵店生意火爆 ,小春福的幫助雖然很重要,但是最根本的原因還是狐狸爸爸用心做面,認真開店。
「世界上最怕認真二字」,就像狐狸爸爸,盡管沒有人信任狐狸,盡管沒有人來店裡吃面,但是他依舊認真做事,幸運的事情才會來臨。
看好的繪本,是一種享受。這本繪本的時候,我全程處於嘴角上揚的狀態,不單單因為故事的情節溫暖又治癒,更多的是對於繪本畫面的喜愛。
不論是圓滾滾的小春福,還是毛茸茸的小狐狸,都讓人由衷地喜愛的。畫面中的其他動物,大熊貓,小老鼠,小浣熊等等也是既逼真又可愛。
尤其是當小春福拿起湯面,吸了一大口的時候,畫面外的我,竟然彷彿能感受到面的香味,真的讓人口水直流,充滿食慾。
從故事的緊湊節奏和畫面美感來說,這部繪本完全不輸那些動態的動畫,能將靜態的畫面如此生動地展現出來,不得不佩服這位95後作家張越的畫功,讓我深深感受到中國原創繪本真的是未來可期啊。
繪本在孩童內心構建了一個世界,這個世界不能只有一面風光、一種色彩。哪怕孩子只看了幾眼,我們也要尊重他們,給孩子選擇優質的繪本。
注重童趣,注重想像力和畫面的美感,能夠讓孩子接觸到更多生活的細節並給予他們正確的行為指導,這些優秀繪本的要求,這本《春福》都可以滿足。
❹ 專訪阿甲:為什麼我們對原創繪本的接受度不如引進版繪本
繪本《小黑魚》插圖
現在,要說起圖畫書,做了父母的人多少都能說出幾本經典繪本來。隨著90後和00後插畫師的加入以及圖像小說的流行,圖畫書也逐漸破圈,就連歐美的一些文學作家,也在和知名插畫師強強聯手,加入創作大軍中。
也許已經有不少人發現了,圖畫書翻起來字數寥寥,幾分鍾就能看完,似乎對任何人來說都不存在閱讀門檻,背後卻隱藏著諸多還未進入公共視野的知識與矛盾。讀者、創作者、出版人三方都存在著認知壁壘。
為此我們采訪了《圖畫書小史》的作者阿甲。作為對圖畫書有20多年觀察並翻譯了兩百多本圖畫書的研究者,他用歐美圖畫書中出現的眾多作品和創作者被發掘並成名的故事,串起了歐美圖畫書百年發展的 歷史 。優秀圖畫書背後鮮為人知的一面,我們來聽聽阿甲怎麼說。
01
市場環境、創作者與出版人的相互成就
新京報:童書市場上,家長很重視孩子的閱讀,各方出版機構也在蜂擁而入,但目前引進版圖畫書仍然占據主導地位,可以簡單概括下歐美圖畫書的發展 歷史 嗎?
阿甲: 從 歷史 上來看,圖畫書能發展起來首先要產生為孩子製作圖畫書的這種觀念,其次,經濟水平和工業技術水平達到一定程度才能批量印刷出這些書來,印出來也要普通人能買得起。此外還需要整體 社會 體系的支撐,哪一步沒有到位,圖畫書的發展都難以繼續下去。
為兒童製作圖畫書的觀點最早來自歐洲大陸,但繁盛起來是在英國,最後結出茂盛的果實是在美國。在維多利亞時代後期英國的印刷技術就已經能製作出彩色的圖畫故事書了,價格也不貴,家裡只要有人在工作就買得起。給孩子講好玩的童書維多利亞女王也以身作則,這帶動了整個上層和中產階層對圖畫書的認可,但因為英國根深蒂固的等級觀念,圖畫書難以下沉到普通民眾那裡,讓圖畫書變得大眾化是在美國接棒以後。
進入20世紀,美國的童書出版業逐漸興起,被提到關系國家和民族命運的高度,甚至到1980年代他們還會倡導大聲為孩子讀書。他們認為要成為強大的國家,就要先從兒童閱讀開始。允許兒童來圖書館借書,最早也是從美國開始。
美國在1900年就有了培訓兒童圖書館員的學校,兒童圖書館員後來主持紐伯瑞獎、凱迪克獎的評選,對美國整個童書市場都起著把關人的作用。世界上最早的童書編輯部也誕生在美國,到「二戰」之後美國的童書產業就超過了英國。一本彩色圖畫書在美國可以單獨出版,而一旦暢銷,就可以為創作者一勞永逸地解決生活問題,而英國人要出一本彩色圖畫書,還要聯合歐洲、澳大利亞、紐西蘭,最好也在美國一起出,才有可能在市場上站穩腳根。
安妮·卡羅爾·穆爾(Anne Carroll Moore,1871-1961 ),美國教育家、作家和兒童圖書館的倡導者。從 1906 年到 1941 年,負責紐約公共圖書館系統的兒童圖書館服務。
美國的圖書館是一個強大的圖書消化系統,圖畫書被推薦,圖書館就會采購,再加上海外輸出的能力,美國的圖畫書市場一直比較穩定。圖書館的公共福利也做得不錯,父母基本不需要花錢買書,大部分圖書孩子都可以從圖書館借到。美國的社區圖書館十分密集,密集到如果你在美國 旅遊 找不到公共衛生間,就可以在谷歌地圖上搜索public library。
新京報:說到童書大獎,現在編輯會重點標注一本書獲得過的獎項作為主要營銷語,但如果父母只是看著大獎來買書,又會發現買回來的很多書孩子並不愛看,這挺讓人困擾的。
《圖畫書小史》,阿甲 著,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2021年6月版
一般故事性強的圖畫書更容易獲得傳播,有些繪本雖然很好,但是不好轉述,也就難以獲得更多青睞。也有很多優秀繪本看似很抽象,因為繪本創作跟詩歌創作很像,作者會追求一種朦朧的感覺,他會覺得過於通俗就流於庸俗了。比如陳志勇的《內城故事》,就不說普通讀者,有很多童書圈內的專業讀者也不太能讀懂它。但是真的能讀透這本書的人,又會非常贊賞它。還有些繪本存在語言翻譯的問題,本來語言很優美的,但是轉成中文就差點意思了。
《內城故事》, [澳] 陳志勇 著,曹芳 譯 常立 審譯,蒲蒲蘭 | 二十一世紀出版社2020年12月版
新京報:為什麼有些圖畫書特別受孩子喜歡?
阿甲: 因為優秀的圖畫書有一種能夠跟孩子直接對話的能力,大人在了解一件事情之前會去查資料,但孩子不會,他們就是憑著感覺認知世界。大多數圖畫書創作者並沒有希望五六歲的孩子因為了解他本人才去了解他的作品,他們在創作的時候就是在回應自己遙遠的童年。
比如《別讓鴿子開巴士》這本書,莫·威廉斯把自己小時候的感受變成了一個鴿子的故事。這就是偉大作者了不起的地方,小孩子讀完後不問背景,也能深受觸動。
對於童年的記憶,我們是在慢慢淡化它。就拿下雨來說,我們很難回憶起自己2歲時對下雨的感覺,但是有的人就可以,並把這種能力用在創作中。桑達克說,我的畫不是最好的,故事也不是寫得最好的,(他甚至沒有上過大學,英文寫作也不是特別規范),但是我對童年的記憶十分深刻。
很多藝術家都保持著非常好的童年狀態。《下雪天》的創作者艾茲拉·傑克·季茲沒有結婚也沒有孩子,但這並不妨礙他用內心的兒童跟未來的兒童對話。
《下雪天》,[美] 艾茲拉·傑克·季茲 著/繪,明天出版社2008年9月版
02
阿甲: 童書史學家馬庫斯來中國參加童書出版人的活動時,曾說過中國現在的發展有點像美國四十年代圖畫書的黃金時代。雖然大家存在競爭關系,但是還是希望這塊土壤越做越大。但是中國的圖畫書缺乏圖書館體系的支撐,從這個角度來說與美國的圖畫書發展又沒有可比性。
從百年圖畫書的發展 歷史 來看,圖畫書編輯也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厲害的編輯看到一幅作品時無須知道作者的背景,就能馬上判斷出圖畫的品質,這就是眼光。我常常說,創作者是書的父親,編輯是書的母親。編輯對圖畫書的理解決定這本書最終呈現的樣子,甚至有時候編輯比創作者更重要。
《親愛的天才》,(美)倫納德·S.馬庫斯 編選 ,阿甲 / 曹玥 / 黃建萍 / 馬雲榮 / 楊慶華 / 姚晶晶 / 於麗錦 譯,耕林 | 河北少年兒童出版社2014年6月版
天才的編輯就像一個項目經理,對圖畫書的理解有專業性,對市場的嗅覺很敏銳,同時還能協調各方力量共同為圖畫書的創作、印刷和營銷鋪路。這些都不是課堂上能學來的,需要長期浸淫在圖畫書中慢慢積累直覺。現在美國的童書出版也依然重視編輯的力量,很多都是以團隊的形式在創作,厲害的編輯做出來的書,讀者也會很認可。中國也一直有這樣的編輯團隊,但是總體上不是太多,而且只有業內人知道。
《晚安,月亮》,[美]瑪格麗特·懷茲·布朗 著 [美]克雷門·赫德 繪 天略 |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4年6月版
阿甲: 這些圖畫書都可以叫知識類圖畫書(Informational Book),它們要把知識和故事融入到圖畫中,但如果更突出圖畫里的知識,其實創作難度更大。
在中國找到一個有豐富知識的專家不難,但要專家既善於把知識講給孩子聽,還能夠畫畫就幾乎沒有了。如果找一個會畫畫的人一起合作,又需要有擅長撮合他們的人,這對編輯又提出了要求。編輯既要懂怎麼跟孩子講,還要懂怎麼畫。所以這個市場需要的是懂藝術、懂科學還懂兒童文學的跨界人才。但中國的教育往往輸出的是專業性人才,他們在某個領域很專業,成為跨界人才太難。
舉個例子。於虹呈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在創作繪本《盤中餐》之前,她去雲南的山裡跟農民們待了一年半,觀察他們怎麼種水稻。她做了詳細記錄後,就裡面的知識點還專門請袁隆平的團隊幫忙看過。但即使這樣,繪本出來後還是有人質疑,收割水稻的田裡怎麼還有積水。後來咨詢了別的專家才知道,在中國南方的一些地區,確實是一邊蓄著水一邊收割稻子的。於虹呈只是忠實記錄了她看到的場景,但她畢竟不是這方面的專家。我們從中可以看到科普繪本的創作有多難。
《盤中餐》,於虹呈 著/繪,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2021年1月版
阿甲: 圖畫書非常需要反映主體意識,讀繪本就像是在讀我們在世界上的一個鏡像,我們作為一個東方人,一個亞洲人,一個中國人,如果我們的書中只看到西方文明,只看到日本人的文明,只看到外國人的名字,這是非常遺憾的。
《七隻瞎老鼠》,[美]楊志成 著/繪,啟發 |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
03
欣賞圖畫書也是一門學問
新京報:圖畫書能愉悅身心,也有一定的教化作用。現在是否很多父母過於看重圖畫書的教化作用?
阿甲: 欣賞圖畫書是一門學問。我現在每次講座都會問問家長,「覺得自己有藝術修養或藝術趣味的請舉手」。但幾乎沒有幾個大人敢舉手,去問小朋友這個問題,舉手的都是一二年級或者幼兒園的孩子,到了五六年級就幾乎沒有人舉手了。
如果問他,你為什麼覺得自己是藝術家,他就會說因為在學校拿了幾次獎,然後到市裡面還拿了一次獎。他們認為拿過獎的人才是藝術家。
我就發現我們的藝術教育是有缺陷的。當代藝術更強調的應該是個人的感受,是符合自然美感的真實表達,而不在於你拿了什麼獎。
我們欣賞圖畫書時視覺上的美感跟小時候受到的視覺訓練有關系,我們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受到的視覺教養比較少,孩子就是去博物館和美術館,也是帶著學習知識的態度去的,不是帶著欣賞的眼光去的。
《小黑魚》《田鼠阿佛》的創作者李歐·李奧尼為什麼能成為藝術家?他從未經過專門的藝術訓練,但他每天放學的時候要路過兩家免費開放的世界級美術館,他放學後就去那裡逛,隨時高興隨時臨摹,他對藝術的感覺就是這么培養出來的。
《小黑魚》,[美] 李歐·李奧尼 著/繪,愛心樹 | 南海出版社2010年1月版
新京報:你在講座時,經常會被家長問到什麼問題?
阿甲: 家長問我的大多是關於親子閱讀的問題,「孩子幾歲讀什麼書」,「他讀書的時候是這個樣子的,這個是不是正常的」等等。總結起來還是實用性問題偏多,探究性問題較少。家長很少會對經典為什麼會是經典產生質疑,我寫《圖畫書小史》做的是一個探究性的總結,可能許多人從沒有想過要從圖畫書的 歷史 發展脈絡中來理解圖畫書,這類書也不多見。
新京報:為什麼不多見?
阿甲: 美國的圖畫書有一個完整的發展歷程,但美國人寫圖畫書的 歷史 也就寫到70年代就沒再往後寫了。因為寫這樣的書最大的困難是要從出版社那裡獲得圖片的授權,每一張圖片都要聯系不同的出版社,花錢買授權,沒有人能承擔這么大的費用。但是一本講圖畫書 歷史 的書如果沒有圖片那也沒法看。我這本《圖畫書小史》最終能出版,也是得到很多出版社和作者的支持。
新京報:你覺得怎樣的圖畫書算是經典作品?
阿甲: 經典是由時間和讀者來決定的。一般來說我們會把這個時間設定為至少25年以上,某一代人說,5年之後某一本書就成為經典了,這是不大可能的。等25年之後還有讀者去尋找它,出版社還在不停地銷售它,那麼就離經典很近了。經典作品並不需要所有讀者都喜歡它,只要有一部分人喜歡它,願意一直講它,這本書就能存活下去。但不管是不是經典,總會有人喜歡它,有人不喜歡它,所以家長也沒有必要糾結有些經典圖畫書自己根本讀不下去。幾乎所有經典作品的作者在創作時,都不會知道它後來會進入經典的行列。
家長在選擇圖畫書時,首先要了解自己,知道什麼書是我的菜,你如果對自己都一無所知,怎麼能選對書呢。那給孩子買書也要先了解孩子,每個孩子都不一樣,馬庫斯說《晚安,月亮》這本書他為作者瑪格麗特寫了傳記,還推薦給了無數人,但他念給他兒子聽,他兒子就不買賬。那也沒關系,再換一本書就好了。
采寫 申嬋
編輯 王一 張進
校對 李世輝
❺ 什麼是原創圖畫書
原創圖書書就是通俗點說「本土文化」做的圖畫書、繪本。作者是中國人。圖畫書經典的是西方的、日本的都很棒。引進版很多。原創的少。可以看看這個少兒書網站圖畫書做的很專業www.huanqiu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