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看待我國的經濟發展
要用用全面、辯證、長遠的眼光看待我國經濟發展。
危和機總是同生並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機。隨著境外疫情加速擴散蔓延,國際經貿活動受到嚴重影響,我國經濟發展面臨新的挑戰,同時也給我國加快科技發展、推動產業優化升級帶來新的機遇。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不同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和結構出現差異化態勢,這是個常見現象。美國和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發展也呈現了這樣的態勢。我們不應誇大這種現象的危險性,抹殺北方地區經濟發展所取得的成果。
正確的態度是理性看待差異化的發展,加大北方地區市場化改革力度,推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培育北方地區經濟優勢,改善全國地區經濟結構。
(1)如何評價中國經濟擴展閱讀
當代經濟發展要抓住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賦予的機遇,加快5G網路、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抓緊布局數字經濟、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大力推進科技創新,著力壯大新增長點、形成發展新動能。
代表經濟總量的GDP指標已經不能滿足全面客觀評價經濟發展情況的需要。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應當包括結構性指標、協調性指標、質量效益指標、創新發展指標、綠色發展指標等,以反映產業和地區的綜合發展狀況。對於南北經濟差距問題,應以高質量發展的理念和標准進行觀察。
2. 如何正確看待中國經濟發展
我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
短期波動並未改變長期趨勢,暫時壓力不能阻擋深層動力,中國經濟在負重中前行、於承壓中向好,這讓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識到,看待中國經濟,不能被短期指標牽著鼻子走,而應該客觀、全面、辯證、積極看待發展形勢。
當前世界經濟增長持續放緩,中國目前的增速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仍然居於前列。既要看到舊格局,也要看到新變化。轉型升級正在悄然凝聚勢能。具備全局視野,就會通盤考慮、做到心中有數。
(2)如何評價中國經濟擴展閱讀:
中國經濟發展消費支出上升因素:
1、居民收入增加。
這些年,國家實施就業優先政策,新增就業連續6年保持在1300萬人以上,為居民收入的增長提供了重要的基礎。黨中央、國務院還積極優化完善收入分配政策,中等收入群體規模在穩步增加,對於經濟增長的拉動在提升。
2、消費升級。
過去的消費更多是基本生活用品,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整體消費增長在向中高端商品和服務性消費增長轉變,恩格爾系數已經降到30%以下,近年來的消費更多向服務性消費轉變。
3、與社保的完善有很大關系。
過去社會保障體系的覆蓋面比較小,保障水平不是很高,但近年來社會保障體系有了很大改善。2018年,全國養老保險覆蓋人數已經超過了9億人,醫療保障覆蓋人數也超過了13億人,基本實現了全民醫保。
養老金標准連年提高,大病醫保的報銷比例也在提升,也解除了居民消費的後顧之憂。
4、與消費模式變化有很大關系。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網路購物蓬勃興起,對農村地區、偏遠地區消費增長起到了很大的拉動作用。同時,在信息技術發展過程中,網上的教育也出現了新的消費模式。手機掃描、NFC等電子支付方式完善也有利於消費便利性提高,促進了消費的增長。
3. 如何評價當前中國經濟
中國經濟仍處於疫後恢復期,相關的改革和政策仍需持續推進;2. 投資:整體穩步修復向好,尚未恢復至正常水平;3. 消費:受收入增速拖累,增長動力有待進一步釋放;4. 杠桿率:信貸供給收緊,需提防相關風險;5. 價格:大宗價格推升PPI上漲,但對CPI傳導較弱;6. 國際收支和匯率:經常賬戶回彈,趨勢或難持續,人民幣匯率仍面臨不確定性;7. 國際經濟形勢:關注疫情分化與反復、國際貨幣政策轉向兩大風險,全方位積極應對。 人力資源而非人口總量是經濟長期發展的基礎;2. 如何保護和提升人力資源;3. 如何提高人力資源的使用效率。目前疫情在全球范圍內尚未完全結束,我國居民收入和消費尚未恢復到疫情前的正常水平,仍處於「六穩六保」政策驅動下的緩慢恢復期,中國經濟企穩根基尚需進一步築牢。考慮到基數效應以及國際疫情可能轉好造成的外貿條件變化,我們預計全年經濟呈現逐季下降趨勢。結合高頻數據與各分項的增長趨勢進行測算,我們預計2021年全年實際GDP增速約為8.2%左右。如主要風險集中爆發,全年實際GDP增速有可能降至7%左右;如國際經濟形勢整體向好,消費恢復平穩,則全年實際GDP增速有望突破8.5%。人力資源總量是指一個經濟體內考慮到人口素質(包括健康水平和受教育水平)的有能力參與經濟社會活動的人口工作時間儲備。在綜合考慮人口結構的變化、健康和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之後,中國最近20年以來人力資源總量整體上呈現不斷上升的趨勢,2019年人力資源總量相較2000年提高14%。根據預測,隨著教育和健康水平的繼續提升,中國的人力資源總量將在2050年之前保持平穩緩慢上升,可以為新百年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堅實保障。我們建議,中國的人口國策應當轉變為人力資源戰略,更加關注人的發展,更加關注教育和健康。2021第一季度,我國實際GDP增速為18.3%,比2020年四季度環比增長0.6%;比2019年一季度增長10.3%,兩年平均增長5.0%。目前疫情在全球范圍內尚未完全結束,我國居民收入和消費尚未恢復到疫情前的正常水平,仍處於「六穩六保」政策驅動下的緩慢恢復期,中國經濟企穩根基尚需進一步築牢。考慮到基數效應以及國際疫情可能轉好造成的外貿條件變化,我們預計全年經濟呈現逐季下降趨勢。結合高頻數據與各分項的增長趨勢進行測算,我們預計2021年二季度實際GDP增速約為9%,全年實際GDP增速約為8.2%左右。如主要風險集中爆發,全年實際GDP增速有可能降至7%左右;如國際經濟形勢整體向好,消費恢復平穩,則全年實際GDP增速有望突破8.5%。1-4月,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9.9%,兩年平均增長3.9%;但相對於工業、出口、消費,投資復甦進度相對偏慢、力度相對乏力,整體投資增速尚未恢復至疫情之前的正常增長水平。分行業來看,製造業投資恢復進度最慢,兩年平均增速尚未轉正;基建投資復甦乏力,增速低位徘徊;房地產投資一枝獨秀,表現出較強韌性和活力,是當前拉動投資增長的主要動力。展望下半年,固定資產投資仍將保持穩定恢復態勢,但增長動能可能仍然減弱,政策加力刻不容緩。ACCEPT預計全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為8.5%-9.5%。雖然第一季度居民消費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同比增速分別高達17.6%和33.9%,然而較高的增長速度主要是由於去年低基數所導致的。綜合考慮過去兩年的整體情況,當前居民消費的增長速度仍要慢於疫情爆發前2018年與2019年的水平。導致消費反彈不足的最主要原因,是總產出恢復並未完全反映在居民收入的提升之中。除收入因素之外,年初疫情的偶有復發與消費習慣的調整也部分地導致了居民消費增長的放緩。我們認為,在經濟增長總體性恢復的大背景下,今年三至四季度,我國居民消費有望出現U型反彈。
4. 如何看待我國當前經濟發展的形與勢
正確看待當前的經濟形勢,需要把握幾個方面:
一、經濟正在經歷艱難時刻
一個時期以來,除了大環境國際經濟不景氣,國內經濟結束了兩位數高速增長之後,開始階段性轉換,增長速度持續下行,增長速度呈階梯式回落之勢。
經濟增長速度階梯式回落,使各方面壓力加大,相當多的企業經營困難甚至倒閉,部分地區經濟下滑嚴重,一些省份財政收入急降、失業問題突出,股市大幅動盪,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升高。
從統計數據看,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體現出來,一是三大需求同時收縮;二是工業生產繼續回落;三是產能過剩問題依然突出;四是部分地區困難凸顯。
二、在經濟下行中有亮點
從高速增長到中高速增長,表明我國經濟增長進入「新常態」。經濟下行確實給我們帶來前所未有的壓力。壓力當前,但也不乏亮點。
一是產業結構加速升級,第三產業增長增速較快;二是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明顯上升,目前最終消費支出的貢獻率達到60%,這說明我國經濟增長的動力結構在加速調整,消費的基礎性作用不斷強化;
三是新市場主體繼續快速增加。在經濟下行壓力下,盡管有些企業經營困難甚至倒閉,但又不斷有企業新生,實際上企業生生死死是市場經濟競爭規律發揮作用的體現;四是能源消耗進一步下降。
降低消耗、減少污染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重要內容,是經濟運行效益提高的重要體現;五是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城鄉居民平均收入增長經濟增速,說明城鄉居民的平均收入增幅相對穩定。
5. 經濟上怎麼評價中國
1、首先中國是一個新興的經濟體,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有世界上很大消費潛力的大國。
2、其次中國的外匯儲備世界前列,中國在當前世界經濟不景氣的狀況下,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3、最後世界經濟的發展少不了中國,中國的經濟也不能脫離世界經濟的軌道。以上是經濟上對中國的評價。
6. 如何評價當前中國經濟發展情況
1,外向型經濟繼續鎮痛,國際市場的低迷使得外部需求不足,使得出口必然處於低增長率。最大的動力引擎依舊疲軟。
2,內需的探頭。按官方消息,內需已開始超過出口成為拉動經濟的重要杠桿。但是,國內市場機制的不完善,人民對國內產品的不信任及對將來生活的不安心未得到任何緩解,依靠內需帶來驚喜,還是不要太報期望。
3,對固定資產投資的期待。東南沿海各省的基建已達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和密度,且大多數地方政府負債累累。國家希望一針又一針的強心劑似的投入大量金錢進入基建來刺激經濟,殊不知造血機能(地方經濟發展)不足,打入再多的強行針也沒用。
總的來說,不會出現9%以上高速發展,也應該不會出現大的滑坡,應該會維持在7-9%的經濟發展率。
7. 如何評價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
第一,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經濟結構不斷優化。5年來,我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在世界主要國家中名列前茅,國內生產總值從54萬億元增長到80萬億元,經濟總量穩居世界第二位,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
第二,人民生活不斷改善,社會大局保持穩定。深入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一大批惠民舉措落地實施,人民獲得感顯著增強。
脫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進展,6000多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貧困發生率從10.2%下降到4%以下,貧困地區發展步伐加快。教育事業全面發展,中西部和農村教育明顯加強。高度重視就業工作,就業狀況持續改善,城鎮新增就業年均1300萬人以上。
第三,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大力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全黨全國貫徹綠色發展理念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顯著增強,忽視生態保護的狀況明顯改變。
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強調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全面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全面加強生態環境整治,著力解決人民群眾反映最強烈的突出環境問題,在生態文明建設上的重視程度、投入力度前所未有。
從經濟發展長周期和全球政治經濟的大背景出發,作出了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重大判斷,提出了新發展理念,明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工作主線,加快完善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體制機制,推出一系列新的重大戰略,推動我國發展加快從速度規模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不斷朝著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方向前進。
8. 如何辯證看待我國經濟發展
1、用全面的眼光准確把握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
我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具有強勁的內生動力、廣闊的轉型升級空間和規模巨大的國內市場。疫情改變不了我國經濟韌性強、潛力足、迴旋餘地大的基本特徵,改變不了我國經濟持續增長的良好支撐和基礎條件。發展的巨大潛力和強大動能充分釋放出來,努力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
2、用辯證的眼光深入挖掘我國經濟增長新動能。
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加速融合、城市智能化改造等都體現出經濟社會發展對數字技術更加廣泛多樣的需求。
疫情還對消費習慣改變、商業模式創新等產生深遠影響,無在線消費、居家辦公、遠程視頻會議和線上醫療健康、在線教育培訓等快速成長,「宅經濟」「雲生活」既順應民生需求趨勢,又釋放新興消費潛力,將帶動數字化、智能化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加速經濟發展新舊動能轉換。
(8)如何評價中國經濟擴展閱讀:
正確認識我國經濟發展
一方面,短期經濟下行壓力加大。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GDP年均增長9.5%,隨著經濟體量不斷增大,GDP增速放緩的態勢明顯。當前,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消費增速減慢,有效投資增長乏力。這其中既有周期性因素,但更多是結構性、體制性的,我們必須保持定力、增強耐力,勇於攻堅克難。
另一方面,經濟轉型蘊藏著巨大增長潛力。
經過40多年的改革發展,中國總體上進入工業化後期,經濟轉型升級呈現不少新特點。一是我國經濟轉型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市場空間。
9. 如何看待疫情後中國的經濟
疫情影響的是中國經濟發展的節奏,而不是趨勢。
1、實力大、家底厚,基礎扎得牢。
2019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接近100萬億元,穩居世界第二,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大關;220多種工業產品產量居世界第一,是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所列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
外匯儲備規模超過3。1萬億美元,為第一大外匯儲備國。中國生產的齊全性、規模性,金融市場的厚實性,使外生沖擊難以引起經濟趨勢性變化,更為疫情防控提供了充足「彈葯」。
2、動力足、潛力強,發展空間大。
中國仍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還處於城鎮化過程中。促進約1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改造約1億人居住的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引導約1億人在中西部地區就近城鎮化是「剛需」,不會因疫情而消失。中國擁有14億人口,超4億人的中等收入群體仍在穩步擴容,國內市場潛力巨大。
(9)如何評價中國經濟擴展閱讀:
積極應對,努力實現2020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
一是繼續對疫情嚴防嚴控。嚴防嚴控的關鍵是嚴在防控的意識,嚴在自控自律,嚴在日常防護措施,至於說非常時期、非常情況下採取的過分嚴厲措施,應該按照情況的變化,適時作出調整。作為地方來講,不能長時間停擺,必須根據疫情變化,對過去的隔離措施作出適當調整。
二是抓緊復工復產。做好防控工作的前提下,按照疫情風險劃分,差異化分區分類推進復工復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