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全球環境治理過程中我們應該怎麼做
全球環境治理過程中我們應該做:
一是積極參與國際氣候談判。堅持公平、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和各自能力原則,積極參與氣候領域多邊進程,推動《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巴黎協定》等全面實施,與各方加強溝通對話,推動全球氣候治理體系建設。
二是積極參與國際對話交流與合作。應當在綠色技術研發、低碳產業布局以及氣候金融等領域加強國際溝通與合作。要加強與各國政策對話和技術交流,推動與相關機構、政府間組織、國際行業組織等合作,鼓勵引導國內外企業開展雙邊合作和交流培訓等等。
三是加強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應積極參與和引領全球氣候和環境治理,幫助發展中國家提高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和韌性,為發展中國家在資金、技術、能力建設等方面提供支持,最終實現以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助推「綠色絲綢之路」建設。
② 中國對全球環境治理做出了哪些貢獻
中國採取切實行動應對氣候變化,積極、建設性參與全球氣候治理,提出中國方案,貢獻中國智慧,展現了負責任、有擔當的大國風范。
積極參與全球氣候治理談判。中國積極參與了與氣候問題相關的國際治理進程,不僅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談判中體現建設性姿態,也積極派員參與公約外的各項國際進程,如千年發展目標論壇、經濟大國能源與氣候論壇、國際民用航空組織、國際海事組織以及聯合國秘書長氣候變化融資高級咨詢組等合作機制。
多年來,中國通過開展氣候變化相關合作為非洲國家、小島嶼國家和最不發達國家提高應對氣候變化能力提供了積極支持,主要包括中國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基金、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十百千」項目、「一帶一路」倡議等。
③ 作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中國對全球環境治理做出了哪些貢獻
中國近年來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作出的貢獻有:
1、在生態文明理念方面進行了科學有效的頂層設計。
2、通過制定主體功能區制度、劃定生態保護紅線等舉措,從優化國土空間、管控重要生態空間等方面加強保護生態和生物多樣性。
3、中國還設定「雙碳」目標,承諾不再新建境外煤電項目。
以上措施獲得世界自然基金會對此高度贊賞。
中國的領導力對於達成一個有雄心、可執行的「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至關重要,也體現了中國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發揮的積極作用。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世界自然基金會全球總幹事馬爾科·蘭貝蒂尼表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等理念對其他國家發展也具有借鑒意義。
期待未來中國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與自然資本核算、土地利用規劃、生態保護與修復和資源可持續利用方面,加強與其他國家的對話和交流,分享經驗,共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和生態危機,並加強農業、林業等重點產業全球綠色價值鏈合作,打造國際經貿合作與環境協調發展的新樣板。
許多國家同樣期待,中國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保護生物多樣性和海洋等議題的全球治理進程中發揮更關鍵的作用。
以上內容參考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國為保護世界自然環境作出重要貢獻」
④ 中國對全球環境治理做出來哪些貢獻
中國對全球環境治理做出來的貢獻有:
1、「減排力度最大的國家」
提出「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強調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性作用;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等,為解決全球環境治理困境貢獻中國方案,凝聚更多國際共識。同時,中國還將理念付諸實踐,積極參與全球環境治理,大力推動環境領域國際合作。
2、「對綠色發展有重要啟示」
中國在環境治理上的成就表明,經濟社會發展並不必然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發展中國家完全可以走出一條綠色發展之路,而不必重走資本主義國家當年『先發展、再治理』的老路。綠色發展是真正的可持續發展,它能保證生態、經濟和社會三者的和諧發展和有機統一。
3、「對人類文明負責的高度」
從成為《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生物多樣性公約》的首批締約國,到倡議共建「綠色絲綢之路」、設立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基金,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注入動力。
從積極推進「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到宣布中國碳排放及碳中和目標,國際社會有目共睹,中國可謂是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
⑤ 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的四大舉措
法律分析:1、推進綠色發展。
加快建立綠色生產和消費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導向,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發展綠色金融,壯大節能環保產業、清潔生產產業、清潔能源產業。
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推進資源全面節約和循環利用,實施國家節水行動,降低能耗、物耗,實現生產系統和生活系統循環鏈接。
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對奢侈浪費和不合理消費,開展創建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和綠色出行等行動。
2、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
堅持全民共治、源頭防治,持續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打贏藍天保衛戰。加快水污染防治,實施流域環境和近岸海域綜合治理。強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復,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
加強固體廢棄物和垃圾處置。提高污染排放標准,強化排污者責任,健全環保信用評價、信息強制性披露、嚴懲重罰等制度。構建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積極參與全球環境治理,落實減排承諾。
3、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
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優化生態安全屏障體系,構建生態廊道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路,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完成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劃定工作。
開展國土綠化行動,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強化濕地保護和恢復,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完善天然林保護制度,擴大退耕還林還草。嚴格保護耕地,擴大輪作休耕試點,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養生息制度,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
4、改革生態環境監管體制。
加強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設計和組織領導,設立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自然生態監管機構,完善生態環境管理制度,統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者職責,統一行使所有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和生態保護修復職責,統一行使監管城鄉各類污染排放和行政執法職責。
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完善主體功能區配套政策,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堅決制止和懲處破壞生態環境行為。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第一條 為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與生態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體健康,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制定本法。
第二條 本法所稱環境,是指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的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包括大氣、水、海洋、土地、礦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遺跡、人文遺跡、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城市和鄉村等。
第三條 本法適用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的其他海域。
第四條 國家制定的環境保護規劃必須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國家採取有利於環境保護的經濟、技術政策和措施,使環境保護工作同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相協調。
第五條 國家鼓勵環境保護科學教育事業的發展,加強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的研究和開發,提高環境保護科學技術水平,普及環境保護的科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