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天命觀念在三代時期經歷了怎樣的變遷
天命觀在先秦時期特別盛行,人們對它非常迷信,帝王也多利用天命觀來維護自己的王權.但是到了秦始皇時期,天命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由帝王對它的迷信轉化成一種純粹的政治工具.秦始皇不再像先前帝王那樣匍匐在上天的腳下,做任何事情都聲稱是奉天之命,而是把自己提高到與上天相並列的地位,把自己變為天神,真正成為天、地、人的主宰.秦始皇之所以敢於這樣做,既有天命觀自身發展的原因、中央集權統治力量加強的原因,又有他自身從政經歷的原因.
「天命」這一概念是儒家思想的一個重要命題,歷代儒家經典無論是四書五經還是後起的各種學說,無不以此作為核心內容.從名稱上看,天命這一概念歸屬儒家,但實際上所表達的內在含義並不僅僅局限於儒家思想的范疇,而是屬於哲學本體論方面的內容,是一切哲學思想都必然擁有的思想前提和觀念基礎.應當說,無論何種思想,也無論是否以「天命」為其命名,實質上都包含著天命這一概念所表達的實際內容.那麼,天命究竟有怎樣的含義呢?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天命似乎是一個不言自明的概念,然而事實上它的含義卻非常復雜,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天命的內涵不斷發生著演變和轉義,不同的階段,有著不同的含義,因而對天命概念的界定,必須依據不同的時代背景和具體內容作出仔細的辨析.以往人們以為天命的起源與演變已成定論,而事實上其中尚有一些環節和內容長期被忽略.
天命,顧名思義,本義是指上天的命令,以及上天主宰之下人的命運.它原本是一個極具宗教色彩的概念.天命這一名稱是由周人提出來的,但它源自上古時期人們對「帝」這一神靈的信仰.周人以「天」來替代此前的「帝」或「上帝」,並從中引發出一些新的有別於「帝」的觀念.孔子奠定的儒家思想是從周文化發展而來,因此,以「天命」命名的這一概念便延續到後來的儒家文化中,成為儒家文化的一個重要命題.在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建立之前,天命的概念就已經伴隨著歷史的發展而產生了極大的變化,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天命觀正是在這一演變基礎上奠定並發展起來的.因此,上古時期天命觀的起源和演變對孔子及其後儒哲學思想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孔子之前的三代文化中,天命中「天」的內涵大致有三項內容:一是指獨一的最高主宰上帝;二是指泛化的包括各種自然現象和祖先亡靈的鬼神;三是指人.表面上看,在三代文化中,這三種不同的對「天」的認識往往是盤根錯節,難分彼此.但仔細分析就會發現,其中有一個十分明顯的現象,就是三代對「天」的認識,具有一種從一神(帝、天)到泛神(天地鬼神)再到無神(自然現象、人)的下移過程.孔子曾在《論語·為政》中說:「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禮,起源於上古時期以祭祀為核心而產生的秩序、禮儀與規范.孔子通過禮而發現了三代的不同和變化,而這實際上是天命信仰的不同與變化.禮,只不過是一種外在的表現罷了.內在信仰的不同導致了外在禮儀的變化.《禮記·表記》以「夏道尊命」、「殷人尊神」、「周人尊禮」而勾勒出了一個清晰的信仰發展線索:從敬上帝,到拜鬼神,再到尊人崇德.
綜上所述,中國上古時期天命觀的起源和演變經歷了一個從神本到人本的發展過程,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哲學思想正是在上古時期三代天命觀發展與演變的基礎上產生的,孔子以「吾從周」而表達了其天命觀的選擇方向,這一順延的選擇方向決定了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哲學思想的基本性質,此後的中國儒家文化都是在這一人本主義的方向上延伸與發展的.
2. 中國傳統天命觀起源於何時
在遠古時代就有。傳說黃帝,玉帝,閻王。是女媧的兒子,掌管天地和地獄。而掌管人間的黃帝自然被世人以天子之稱。封建思想認為,只有天子才能稱帝。往後的古代開國帝皇帝,為了不想背負竊國的罪名,一般都會想辦法為自己製造一些故事來說明自己是天命之子,說服百姓自己改朝換代是順應天命。例如鳳凰生劉邦的故事。
3. 什麼是天命觀
「天命」思想於中國哲學思想,有始基性的意義,關繫到對整個中國哲學的理解。
「天」字,在殷商時代早就有之,但並非有作為至上人格神的意義。《尚書·商書·盤庚》中有:「先王有服,克謹天命。罔之天之斷命,天其永我命於茲新邑。」 在殷商時帝是最高的人格神,它主宰人間的一切。天是在周時才受到格外的重視。<<殷墟卜辭綜述>>里說:「(殷商)卜辭的天沒有作為上天之意的,天之觀念是周人提出來的。」 天的本意是「顛」,即指人的頭頂。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對其的注釋是:「……顛者,人之頂也。以為梵谷之稱。始者、女之初也,以為凡起之稱。然則天亦可為凡顛之稱。臣於君,子於父,妻於夫,於民事皆曰天是也……至高無上,從一大。至高無上是其大無有二也。故從一大。」 許慎在說及天的本意時無外乎人的頭頂,而天的注釋卻顯得深厚凝重。在注釋的底層有一種建構,即對天的一種意義建構,在周時便賦予天與「帝」不同的內涵。周人的這番努力為未來的新天進行了新的意義奠基。周人的新構建與其重視天文學,重筮占,重農業的傳統息息相關,共同養成了對天的考查,思考,認識和崇拜,同時又塑造了周人深厚的理性精神。他們對天的新構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把天的權威重點放在「命哲,命吉凶,命歷年」 (<<尚書·周書·召誥>>)三個方面,突出了至上神在社會人事方面的特殊作用。
周人特別把這三方面突出出來,說明他們對至上神的把握和認識是緊緊圍繞社會政治這個中心進行的。這就不同程度的擺脫了殷人帝觀念中表先出來的神話崇拜的特徵,為進一步為至上神以理性的內涵打下基礎。
二,賦予天以道德的意義,作為「命哲,命吉凶,命歷年」的客觀依據。
《尚書·周書》中有「天德」一詞,《呂刑》說:「惟克天德。」「天德」是指上天立下的道德准則。上天監察世間統治的好壞,就拿這個標准去衡量。周人賦予天以至善和賞罰明辨的特性,使天成為人世間王權的監督者。一個明德的君王,上天會把大命交給他。周康王時代的《大孟鼎》,《麥尊》等銘文中,已經出現「天子」一詞,表明西周初期或稍晚天子觀念開始形成。《尚書·周書·蔡仲之命》:「皇天無親,惟德是輔,民心無常,惟惠為懷。」天,在這兒不是作為純粹自然的法則,而是體現為道德意義的法則和秩序。
三,拋棄殷人帝信仰中的盲從性,以理性的態度提出天不可信,「惟人」的觀點。
在《尚書·君奭》中,周公認為周的基業能否長久,在人不在天。商王朝的覆滅在於失德,違背了上天的旨意。天雖然降大命給我們,誠心的幫助我們,但我們千萬不可以忽視它的威罰,讓民眾產生不滿的情緒,一切都在人為。此時,天在周公的眼中開始失去其神聖的位格性了,這是天至上觀念轉變的第一步,但依然有至上神的影子,在新的理解中,天已經有了確定的道德內涵。周人在對天的構建過程中,產生了「以德為本」、「以天為宗」,使人與天靠著德行統一起來了。「『天』的神性的漸趨淡化和『人』與『民』的相對於『神』的地位的上升,是周代思想的發展方向。」 不僅使至上神的天威在社會政治領域中得到充分的發揮,且人的力量也在德教的自我約束中參與了天命的運作。從帝到天,由殷人猜度(卜)的對象,變成了可以認識可以理解的對象。人作為上天旨意的執行者,也從對天的盲目信從中解脫出來,靠著自我的主觀能動性,努力主宰著自我(「惟人」),以企與天命永遠合一。迨至春秋戰國時期,天的人格神意味進一步淡化。天由盤旋在我們頭頂上的超越物,不僅成為先哲們思考的對象,而且開始與他們最敏感的神經相勾連。天的意義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逐一而朗現。
一般說來,天有三重含義:1、指人頭頂上蒼蒼然的天空,自然之天。2、超自然至高無上的人格神,有意志能創造萬物,並主宰一切,亦稱為帝,超越之天。3、宇宙的本源已沒有作為意志主宰之天的意義。被看作自然的是人性的依據,道德的依據,根源之天。
所謂命者,天之令也,以天開命。「命」一般有三個含義:1、宿命,命運。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論語·顏淵》)2、天命,性命。「子罕言利與命。」(《論語·子罕》)3、命令,辭命。「厥黨童子將命」,子曰:「為命:裨諶草創之,世叔討論之,行人子羽修飾之,東里子產潤色之。」(《論語·憲問》)。
「天命」,上天的旨意或命令。引申開來,一指必然性或命運。二指先天的自然稟賦。人們的道德觀念和人性的善,都是先天的賦予。天命意義的凸顯在於西周以降天人意義的突顯。
在西周初形成的天命思想是後來儒家思想的重要來源,如果說孔子是先秦文明的集大成者,那麼周公便是開啟者,周孔思想一脈相承,孔子在周公的天命思想上有所損益,形成了早期的儒家天命觀。
在西周初形成的天命思想是後來儒家思想的重要來源,如果說孔子是先秦文明的集大成者,那麼周公便是開啟者,周孔思想一脈相承,孔子在周公的天命思想上有所損益,形成了早期的儒家天命觀。
對待天命的三個態度
1、體認天命
2.敬畏天命
3.持守天命
4. 古人常說的「天命」有何含義
中國古代的哲學觀是以「天人合一」為宗旨,所以「知天命」和「受天命」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個核心問題,在春秋戰國的諸子百家都很重視「命」。中國古代言命之論,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非常昌盛了,「孔子言知命、墨子言非命、孟子言立命、莊子言安命順命、老子言復命、荀子言制命」。《易傳》、《中庸》、《禮運》、《樂記》言至命、俊命、本命、降命。諸子百家其言論各不相同。
5. 天命觀對西周政治影響深遠,為何會有這種情況呢
西周拓展了殷商時期單一的“神靈崇拜”思想,“德”成為天命觀的核心,“以德配天”順理成章被納入統治階級意識形態的范疇,與西周政治緊密相連
中國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回溯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頭夏商周時期,科技不發達,對世界理性認識不夠,那是的人們用自己的感官認識世界,面對自然界及社會上發現的一些難以解釋或沒見過的現象,他們會認為是神秘力量的操控,而這個神秘力量在殷商時期被稱為“帝”。
諸子百家對天命觀有各自的繼承和發展,孔子一直主張克己復禮,主張復興周禮,他對待鬼神的態度完美體現了西周對鬼神的看法,“敬鬼神而遠之,敬之而不親近之意”。
道家學派對天命觀是徹底地顛覆,老子對天的看法完全不同於以前,老子認為天的存在不過是一種自然形態,它與人根本沒有任何關系,道才是一切抽象的源泉。荀子的受天命而制之更是強調了人的強大作用。春秋時期的“以德配天”
往往都要服務於政治及軍事斗爭的需要,對德政的要求變得比西周更高,人在神上是這個時期天命觀的新發展。
6. 天命觀是什麼時期的戰爭指導思想
以「天命觀」為戰爭指導思想是發生在夏商周時期。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是指中國在奴隸社會、封建社會時期,各階級、集團及其軍事家和軍事論著者對於戰爭與軍隊問題的理性認識.它隨著社會的前進、戰爭的發展而不斷深化,經歷了發生、發展的沿革過程.
中國古代軍事思想的初步形成(夏、商、西周時期)
公元前21世紀至公元前8世紀,我國先後建立了夏、商、西周3個奴隸制王朝.這是中國奴隸社會從確立、發展到鼎盛的整個歷史階段,也是我國古代軍事思想的初步形成時期.這個時期軍隊數量不多,沒有專職的指揮將領;除甲士有銅兵器外,許多徒(步)兵仍使用木、石兵器;作戰方式基本上是以密集隊形進行集團肉搏正面沖殺.商代以後逐漸以車兵為主,作戰中形成以車兵為核心的方陣隊形.
由於對戰爭客觀規律認識的局限,戰爭受迷信的影響極大,經常以占卜、觀察星象等來決定戰爭行動,產生了以天命觀為中心內容的戰爭指導思想.軍隊的治理以「禮」和「刑」為基礎.「禮」主要適於上層的貴族和軍官,講究等級名分、上下有序;對下級和士兵的管理主要靠嚴酷的刑罰.這個階段已產生了一些萌芽形態的兵書.商代甲骨文、商周的金文中就有大量關於軍事活動的記載.西周時期已出現《軍志》 、《軍政》等軍事著作,雖早已失傳,但這是我國古代軍事思想形成的重要標志.
7. 怎樣理解西周時期的天命觀思想
這個「天命觀」就是我們中國傳統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古代,天是代表至高無上的存在,他虛無但卻是玄妙,這一點從道教的對「道」的認識中可以看出,世俗世界,皇帝自比天子,視為天之子,認為自己是接受天的授命,才成為九五至尊的,可見天在古代的至高無上。古人們認為,一切自然的奧秘,生命的奧秘都來自這個「天」,也可以說,每個人的命運都是命中註定的,正所謂「冥冥之中,自有天命」,誰也不能夠違背,天主導者一切,天就是一個造物主,他創造了一切,無比強大的存在,至此不難看出為什麼古人如此崇拜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