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為什麼中國沒有淪為殖民國家
1,外國列強是在瓜分中國,導致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國家,而不是某一個國家侵佔中國,所以,他們既然要瓜分,就不能有1個國家獨大,都要得到利益才可以。
2,中國太大,人口太多,中國的文化和思維與那些列強之間的差異太大,所以他們沒法駕馭中國,因此要保留清政府作傀儡。
3,當時的鴉片戰爭,代表的不是英女王的意志,而是英國的鴉片商人,准確來說是那些為了在中國特別是香港等地得到經濟利益的人,而這些人唯利是圖,沒有太大的政治野心,且沒時間和精力去應付這些,只要給他們權利去經商,在中國得到足夠的好處就可以了,他們不關心別的。
綜上所述,最主要的理由還是因為中國領土太大,歷史積淀悠久,人口太多。如果真的變成像印度那樣的殖民地,則很可能最終會分裂成若干個小國。那樣的前提是滅掉清政府,但是當時英法也好其它列強也罷,都不能滅掉清政府。。。因為他們互相勾結的同時,也在互相爭斗。
⑵ 中國沒有淪為殖民地的內外在原因
,國內,閉關鎖國政策造成清廷上下過著天朝上國的迷夢,對國內外形勢變化與各國國情一無所知,沒落腐朽的封建專制體制缺乏強有力而有威信的中央集權政府,官員腐敗、軍備廢弛,全國各地官民沖突不斷發生,部分地區起義領袖醞釀大規模起義。國外,自從18世紀末英使馬嘎爾尼來華遭到華夷之辨的文化沖突及林則徐虎門銷煙後,英國內部要求以武力征華的呼聲甚囂塵上,終於發動了鴉片戰爭。從以上原因來看,根本原因是有閉關鎖國政策所形成的落後腐朽的封建專制體制,俗話說落後就要挨打,所以隨後很快就應驗了,割地賠款喪權辱國,一部中國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國漸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及中國人民逐步向西方學習而自強崛起、最終取得獨立的歷史。
⑶ 為什麼近代中國沒有完全淪為殖民地
有兩個原因:1,有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2,離西方列強比較遠。
第一個原因使得中國不會像印度那樣輕易被列強打敗並各個擊破,印度就是因為採用落後的類似采邑制度的封建制度,屬國跟多,所以被各個擊破,而莫卧兒的軍隊又不堪一擊,故而最終淪為殖民地。而一個強有力的政府,至少表面上強大的政府,就會讓西方列強避讓,也就是先去解決其他國家,最後再來對付中國,與第二個原因一塊使得中國開始被西方列強瞄上的時間比較晚,已經是十九世紀晚期,西方才開始了對中國的進攻,所以根本沒有足夠的時間去經營,如果時間足夠,中國至少也會像奧斯曼帝國一樣被肢解,但由於這個時間比較短,只有相鄰的俄國從中國攫取到了土地。
同時,第二個原因還導致當一個列強開始對付中國的時候,其他的列強也開始對付中國,因為其他的地區已經基本上瓜分完了,就剩下最遠的中國地區了,所以列強之間相互牽制,使得中國沒那麼容易被殖民。而這也導致西方列強能在中國得到的直接殖民地——像香港那樣的——很少,所以很容易被收回。
⑷ 為什麼中國人歷史上不建立殖民地
這主要是咱的文化決定的。咱們的文化是中心主義的封閉文化,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近者悅、遠者來」,從沒想過要走出去。加之咱們長期停留於農業社會,沒有工業社會發展中出現的資源渴求,客觀上也沒有走出去需要。所以,咱們沒有,也不會跑出去建立殖民地。
⑸ 中國為什麼沒像印度一樣 完全淪為殖民地
因為印度被殖民了,所以我國才沒有淪為殖民地。
殖民地的成立,就包含派總督,建當地政府,掏錢養軍隊維持秩序。根本目的是撈錢。
於是當印度開始入不敷出,去吞並體量更大的我國你這不開玩笑么?
而且彼時的大清是直接送錢,那你幹啥子自掏腰包殖民呢,半殖民半封建自然有人端錢來不好嗎?
再加上到了後期,沙俄,日本,甚至美國都加入殖民掠奪,眾帝國一家獨大也不符合客觀利益
⑹ 為什麼古代中國,為何從來沒有殖民其他地方
明朝鄭和下西洋,兩萬人的船隊有著對很多東南亞國家的滅國之力,軍事力量的強大和船隊能自給自足的物質條件卻沒有促成大量殖民地的開發,鄭和用完全不同的,古老而中國的方式來處理了和那些土王的關系。
大量納貢國的確立和友邦的建交取代了武裝殖民,而哥倫布的地理大發現引起的美洲殖民,帶來的巨大財富卻引起了西方政治軍事和科學的飛躍,明的不殖民政策甚至被看成了歷史上東西方優劣形勢轉化的轉折點,那麼明朝為什麼沒有建立殖民地系統呢?
其實翻開歷史的篇章可以看到,殖民地是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獨特的領土要求,這是重商主義社會對於掌控資源與市場需要而產生的,明朝是傳統重視農業的封建王朝,其開疆拓土的形勢也是傳統的駐軍和官員管轄。
殖民者們政治待遇優厚,從白丁一下成為爵士,經濟回報更是驚人,在給王室支付了巨額的保護費後,竟還有大量盈餘。而明這樣的中原王朝,從傳統的政治理念來講,更注重農業穩定性,對於商業利益至上產生的殖民地沒什麼興趣。
國家事實上的地大物博也一定程度上造就了民族自豪感,文明對周邊地域壓倒性的優勢,讓政府對蠻夷的土地沒有擴張的慾望,而中國的哲學,儒家和道家也並沒有強烈的佈道的意願,中央集權制度無法合理的安排那些萬里外的不受監督的官員,明朝自然對殖民地就缺乏興趣了。
⑺ 為什麼中國從來沒有過殖民地
中國有殖民地 不過有的變成中國領土了
比如戰國時期 中原人還沒有到達兩廣呢 秦始皇的南侵 實際上就是把兩廣和閩浙變成中國的殖民地
漢文帝時代 廣東就是由南越王尉陀統治 而他的臣民多為當地土著人
漢武帝入侵西域、西南地區 都是伴隨殖民活動
歷史上很多少數民族因為漢人的殖民而消亡或者長期處於落後的偏遠地帶
周總理曾說:「我國有些少數民族,原來是居住在中原的,後來漢族逐漸發展,就把他們擠到邊疆去了。漢族人口多,所居住地區的地理氣候條件好,經濟、文化也比較先進,處在有利的地位,這樣漢族就逐步地得到了較快的發展。」
「在北洋軍閥和後來的國民黨統治的時代,漢族佔了統治地位。國民黨不承認少數民族,只提「邊疆問題」,並且在政治、經濟、文化上壓迫少數民族,這樣就更加深了民族隔閡。歷史證明,舊統治者是永遠不能夠解決民族問題的。」
「正如我在前面講過,漢族愈發展,就愈把許多少數民族擠到邊疆,漢族統治者在政治上壓迫他們,在經濟上剝削他們。我們只要到內蒙古去作個調查,就知道過去漢族商人是怎樣利用蒙族人民文化上的落後去盤剝他們的。」
⑻ 為什麼近代中國既沒有成為列強的殖民地也沒有實
1:沒有淪為殖民地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國人民的不懈斗爭,如義和團運動粉碎了列強瓜分中國的圖謀,看到了中國人民不屈不饒的斗爭精神。
2:當然還有中國先進人士的救國圖存活動,像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等。
3:中國的國土廣闊,如果中國變為殖民地的話,他們會耗費巨大的兵力,財力,還有人力來佔領中國,這是他們西方列強辦不到的,所以他們只能以華制華。
至於中國為什麼沒實現獨立富強的夢想,是因為:
1:中國正處於積貧積弱的封建社會後期,而西方列強處於資本主義蓬勃發展時期,社會制度這一點中國就處於下風。
2:A雖然期間也有不少仙境的中國人探索救亡圖存的道路,但都沒有看清中國國內的根本矛盾,沒有分清中國的真正的敵人是何者,如太平天國運動。
B中國資本主義萌芽後的資本家們自身身份的多重性,有的即是大地主又是資本家。無法擺脫其自身的局限性無法全面的反封建因而對具有對國內腐朽封印與國外資本家們的妥協性與依賴性,註定了他們的革命不具備徹底性。同時國內資本家們是在封建、列強-帝國主義的雙重大山下發展,加上底子薄,資金實力並不雄厚等原因也註定其發展緩慢。
3:作為一侵略別人來掠奪財富的西方列強,他們絕對不希望看到一個獨立的富強的中國出現,所以從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控制中國,甚至還會採取武力鎮壓中國人民的反抗。
4:腐朽的清政府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不惜與西方列強狼狽為奸,成為西方列強在中國的代理人,和壓制鎮壓中國人民反抗的劊子手。
⑼ 中國當年為啥沒成殖民地
1、在鴉片戰爭以前,西方對於中國的認識是一個潛在的巨大時市場,未開墾的處女地與漸趨腐朽的中央集權制國家,一個老大的帝國。馬戛爾尼在被清朝官方武斷而自然的當作「{貢使」而覲見乾隆皇帝後,對這個老大帝國的評價是:這是一艘在驚濤駭浪中航行的巨輪,但它已經腐朽不堪。但在一般英國商人看來,與廣東行商建立的通商關系與鴉片走私,實在不值得讓他們去與這樣一個國家發生戰爭,盡管在面對貪婪的官吏和煩瑣的禮節時,他們頗為不快,但商業仍在順利進行,一個穩固的政府是至關重要的,所以駐華商務監督仍不斷的致力於能夠與中國官員平等對話。按照蔣廷黻的觀點,在鴉片戰爭前,是我們在對外關系中對西方不平等,似乎是有一定道理的。 2、當然這個問題很快得到流轉。茅海建《天朝的崩潰》一書改變了國人的傳統觀感,即鴉片戰爭本來可能勝利,是由於腐朽的清政府未能廣泛發動群眾,以及指揮的失誤、「主和派」的投降主張。這里,林則徐與奇善分別作為正反兩大陣營的代表粉墨登場,成為詮釋這場戰爭勝敗原由的一大因素。但事實似乎是,這是一場中國不可能勝利的戰爭,甚至是一場即使中國取勝也無根本意義的戰爭。對於中國來說,鴉片戰爭的最大危害是讓皇帝失盡面子,而在具有濃烈反滿傳統的東南沿海一代,帝國的威信受到損害是及其危險的,後來天地會的包圍廣州,及其太平天國的一呼百應,也與清朝控制力的減弱成為正比。 3、清朝對於列強的心理感覺,在兩次鴉片戰爭後得到逐步改觀。弈忻本來是堅決的主戰,但當他的皇帝哥哥跑到承德,把空盪盪的北京城丟給他後,他能夠親身的體驗洋鬼子的外交與炮艦。他發覺洋鬼子並非毫不講理的蠻夷。他們似乎比中國人更信守條約,而且他們也無意推翻皇帝,改朝換代,而只是想從中國得到更大的商業利益。於是,弈忻與文祥為中樞,曾、左、張等方面大員為外應,開始自強運動。19世界60年代,是請政府與列強的蜜月期,列強希望請政府通過一系列改革,向西方靠攏,開發出巨大的市場潛力。各國的外交官、傳教士紛紛為中國出謀劃策,應該說,根本原因是為了本國利益,但他們並不希望中國分裂卻是事實。 4、然而不斷發生的教案始終在動搖著西方對清政府的信任,他們雖然並不認為中國政府在放縱排外的民眾,但地方官員在跋扈的洋人、教民與守舊而激進的民眾間往往難以尊俎折沖。雙方的不滿都在暗中滋長。這個趨勢在中國1894年甲午戰敗後達到新的高潮。本來作為亞洲楷模的李鴻章的自強運動失敗了 ,日本人認為自己才是東亞的領袖,應該率領黃人與白人爭奪生存空間。西方則轉向支持日本對於中國的掠奪,這種掠奪是災難性的。真正想瓜分中國的第一人是日本,當他們的軍隊在朝鮮取得勝利之前,他們對清國的戰略意圖甚至深入到上海一代——他們本來計劃在杭州灣登陸,寄希望於控制中國的江南富庶之區,但忌憚與英國在中國長江流域的傳統利益以及自身戰爭能力的有限,他們止步於遼東半島。 5、真正阻礙日本的,除了自身能力的有限,實際上是西方列強的制約。西方對於迅速崛起的日本仍是疑慮的,雖然英國扶持日本對付俄國,但並不代表同意它獨吞中國。所以「三國干涉還遼」制止了 日本的進一步的瓜分企圖。 6、對於歐洲人來說,傳統的利益均衡原則對於中國來說同樣有 效,而且舊大陸日益緊張的國際形勢也使得列強們需要在中國維持一種表面的平靜。德國人似乎最先向這種「表面的平靜」挑戰,藉助兩名傳教士的被殺,德國在中國山東尋找不凍港的慾望找到了突破口。請政府的方針是力避沖突——之前不斷的教案已經讓它澆頭爛額,但德國人迅速佔領膠東以及隨後的《膠澳租界條約》卻徹底打破了歐洲列強在中國表面的平靜。列強紛紛尋求自己的勢力范圍。當李鴻章與英國人交涉,請求不割新界與英國時,得到的回答是:法國人在廣州灣的大炮能夠打到我們。為了自衛,我們必須獲得補償。 7、列強在中國的侵略行為雖然讓請政府憤怒,但尚可接受。而真正無法忍受的是各國對光緒的公開支持和對太後的不敬。在「已亥建儲」事件後,太後與公使團的緊張氣憤達到頂點。一份至今不能證明真偽的「最後通牒」被防到太後面前。最後一條「歸政於太後」激怒了磁喜。於是,磁喜決定利用義和團與八國開戰。戰爭結果是註定了的。在這一期間,日本和德國似乎傾向於徹底解決清政府,但八國內部的明爭暗都很快讓大家明白,這只能是一種幻想。 8、盡管義和團的豬血和降神並不能擋住洋人的子彈,但他們認識到,這種「排外」的力量是如此強大,即使在一個統一的中央政府統治下,尚且難以保持其穩定,若是由這各自心懷鬼胎的列強來「分區佔領」,無疑是痴人說夢。最現實的辦法是,維持一個統一的請政府。盡管對於光緒的態度有所不同,但《辛丑條約》的簽定實際是繼續承認清政府的合法地位,前提是要它能夠維護帝國的穩定和列強的利益。 9、在近現代中國,西方列強普遍的不希望中國分裂,也不希望把中國變成徹底的殖民地。他們清楚,中國不是印度,也不是菲律賓。唯一希望中國分裂的是日本。中國的穩定統一有利於西方的在華即得利益,但卻不利於日本的大陸政策實行。所以日本最終公開向英美宣戰,就也是必然。 10、維持一個殖民地的前提條件是這個地區的原著民不具備統一的政權和民族凝聚力,然後在中國的廣闊內陸,漢族是絕對多數的統治民族,在印度那樣天然的種族分裂和宗教的分裂是不存在的,在非洲和南美那樣的分散原始狀態也是不存在的,中國仍然是一個龐大的具有強大民族凝聚力的國家。錢穆先生在《國史大綱》引言中說:西方希臘羅馬的文明就像一巨燈高懸室中,照亮四周,若中央巨燈一壞,則四周一片漆黑。而中國傳統文化,則猶如四周遍布燈燭,照亮中央,即使打爛一盞,而其餘仍能交相輝映而連綿不絕。這正是中華文明之精神所在,各地方、各區域的人們 雖然習俗不同,但共同的國家民族觀念卻是其他亞非古老民族無法比擬的,特別是在近代西方文明沖擊之下,中國急劇高漲的民族主義情緒使得任何一個列強都不敢獨霸中國,變中國為殖民地,敢於這樣嘗試的,就只有失敗的下場。列強深知這一點,所以凡是不利於中國政局穩定的行為,列強都是不支持的。比如孫文早期的革命,袁世凱的 稱帝、孫文在廣州的政權以及北伐軍的北伐和日本的入侵。
⑽ 中國為什麼從來沒有過殖民地
首先說,殖民地這個概念並不適合古代中國,因為這個是伴隨著近代資本主義發展而衍生出的一種統治形式,近代中國沒有殖民地的原因我想不用我說,就是弱罷了。
而如果按照武裝佔領,承認從屬地位等等來看待您心中的「殖民地」的話,那古代中國是有的,而且很穩定,基本上中國古代的殖民地就是琉球,越南,朝鮮三處外加上時有時無的西藏。這些地方基本在中國古代不是被政府佔領直接統治就是被列為屬國或者保護國,基本上就是中國的勢力范圍。但是「中華」在古代中國不是一個民族或者國家概念,而是一個文化概念,古代中國時期的所謂「殖民地」的人大都認為自己是中華的一部分,但不是中國的一部分。所以說,殖民地不適合古代中國。
如果非要說對外擴張開疆擴土算是殖民行為的話,那麼我就告訴你,最根本的原因在於缺乏利益,而缺乏利益的原因在於地理因素,經濟形式和思想因素。中國古代在漢代基本就確定了基本的核心領土,而這些地方基本就囊括了中國天然地理延伸的極限。如果再向外擴張,地理因素上看,北是草原和冰原,東是海,南是海,西是沙漠戈壁和喜馬拉雅山脈,無論哪個方向,地理上都不利擴張,土地實在太貧瘠,交通實在太差。經濟上,自然經濟加家庭手工業的經濟組合使得中國對外部市場的需求很小,況且四周的土地都沒什麼經濟利益可言。思想上,中國古代的懷柔遠人,合和,重土安遷等思想都使得古代中國人比較愛好和平,不喜好征伐和侵略,而更喜歡思想上的同化和政治上的臣服。古代中國對外的軍事行動多是為了獲得穩定的發展空間,而戰爭本身的成本是巨大的,中國的經濟體系不重視商業,依賴於農業,而對外貿易等重視的是思想和政治因素而不是經濟利益,這就造成了這種耗費巨大的行動的可持續性不足,也使得中國對於對外擴張或者說「殖民地」沒有太多的內在以及外在需求。
希望幫到你,個人意見,完全手打,還有問題就追問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