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發改委如何回應中國現外資撤離潮現象傳聞
現在社會上一些聲音,中國出現了外資的撤離潮,而且也有一些外資在抱怨說在中國吸引外資的環境也發生了一些變化。發改委回應稱:中國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
在對外投資方面,中國堅持「引進來」、「走出去」相結合,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實現合作共贏,這是沒有改變的。到2016年底,我國累計對外投資1.36萬億美元,在境外設立企業3.72萬家,2016年投資額1962億美元,居世界第二位,存量居世界第六位。十九大報告就對外投資也提出了明確要求,要創新對外投資方式,形成面向全球的貿易、投融資和生產服務網路。在對外投資發展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需要引導企業規范有效地開展對外投資經營。今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於進一步引導和規范境外投資方向的指導意見,更好的引導和支持有條件的企業開展真實合規的對外投資活動,防範和應對境外投資遇到的各種風險。同時,我們還在積極推進境外投資條例的立法工作,促進境外投資持續健康發展。前三季度中國非金融類對外投資780億美元,降幅在收窄,結構趨於優化,房地產、體育和娛樂業對外投資沒有新增項目。
最後,我們將按照十九大報告的要求,促進國際產能合作。原則是企業主體、市場導向、國際慣例、政府引導,充分發揮我國和有關國家的各自優勢,實現互利共贏。
Ⅱ 為什麼最近一些有名的外資企業開始加速撤離中國
一些知名外資企業,如松下、日本大金、夏普、TDK等均計劃進一步推進製造基地回遷日本本土。優衣庫、耐克、富士康、船井電機、歌樂、三星等世界知名企業則紛紛在東南亞和印度開設新廠,加快了撤離中國的步伐。2015年,進入了製造業發展的真正考驗期。
據媒體報道,春節前夕,日本知名鍾表企業西鐵城在華生產基地——西鐵城精密(廣州)有限公司宣布清算解散,千餘名員工被解除勞動合同,限期離廠。與此同時,微軟則計劃關停諾基亞東莞工廠和北京工廠,並加速將生產設備運往越南工廠。微軟在東莞和北京兩地的關廠,將總共裁員9000人。
其他一些知名外資企業,如松下、日本大金、夏普、TDK等均計劃進一步推進製造基地回遷日本本土。優衣庫、耐克、富士康、船井電機、歌樂、三星等世界知名企業則紛紛在東南亞和印度開設新廠,加快了撤離中國的步伐。
曾經的世界製造工廠、製造高地,為什麼會面臨如此嚴峻的外企撤離問題呢?如果說2008年的那次外企撤離,還可以用外企本身發展遇到了困難,投資出現了問題來解釋和說明的話,此次外企撤離,則有著更多現實的原因。一大批國際知名企業撤離中國,讓我們感受到了一些不太輕松的東西。這些因素給2015年的中國經濟增加了諸多不確定性。
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中國採取了一系列的穩增長措施,特別是投資,可以說一輪接著一輪,但經濟增長不如人意。特別從去年下半年以來,經濟又步入了下行通道。實體經濟,特別是製造業出現了比較嚴重的問題,不僅不能為穩增長提供支撐,反而成為了經濟穩定增長的拖累。
以製造業為支柱站立起來的中國經濟走到製造業成為拖累的地步,與最近十餘年來的經濟戰略失誤有關,推行以房地產業為主的虛擬經濟導致了中國經濟的嚴重失衡。雖然中國經濟經過30多年的發展,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中國經濟的基礎是非常薄弱的,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以後的相當一段時間內,中國是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犧牲環境、資源和壓榨勞動力價值推動經濟增長,但只要遇到成本優勢的消失,出口導向型經濟就沒有生命力。
以房地產和城市建設為代表的投資拉動方式,對中國經濟的增長也只能起到階段性、短期性作用,而無法使經濟步入可持續發展軌道。中國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只有依靠實體經濟、依靠製造業,但在房地產業泡沫式發展的十餘年裡,製造業為主體的實體經濟升級換代被耽擱了,中國經濟出現嚴重的「空心化」狀態。
外企大量撤離中國,與製造業能夠提供的利潤和回報急劇下降有關。想一想,中國的民間資本都不願再在製造業呆下去了,外資憑什麼要在製造業呆下去呢?更何況,東南亞和印度等國家的勞動力成本很低。
雖然有一些外企撤離中國,但也不要過度擔心,因為外資撤離也與中國的經濟轉型有關。一方面,微軟諾基亞、松下等國際知名企業撤離中國的生產能力絕大多數都是低端製造,也是中國下一步需要調整的產業;另一方面,由於中國在這些領域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本土企業已經完全有能力與這些國際知名企業抗衡。在這種情況下,它們的盈利空間和市場競爭能力大大下降了。這些外企看到這種情況,及早作策略調整,反映了它們的靈活經營策略,從這個層面來看,外企撤離中國的負面後果也不必過分誇大。相比之下,在中國的外企迴流到其母國的現象更需要引起重視。迴流的外企,特別是美國、日本、德國等製造強國的企業主要是生產高端產品,這也是下一步中國經濟結構調整與轉型需要重點關注的方面,它們如果大量撤離後果會更加嚴重。
雖然從事低端製造的外企撤離中國,從長遠來看影響不大,但就眼前特別是2015年來說,對中國經濟的影響還是不能忽視的。中國經濟正處於困難狀態,如果外企再大量撤離,將對中國經濟產生新的沖擊。所以,如何通過改善投資環境、進一步重視實體經濟尤其是製造業發展,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視。
2015年,進入了製造業發展的真正考驗期。尤其是作為製造業重點地區的廣東、江蘇、浙江等地,更應當把戰略重點放在振興製造業上,不要再沉迷於通過負債進行城市建設的發展模式了。
Ⅲ 德政府逼迫德企減少對華投資,撤離中國,此舉對哪國企業造成的損失更大
德政府逼迫德企減少對華投資,撤離中國,此舉德國企業造成的損失更大,因為我國是需求國,就拿汽車來說,不買他們的車,還有其他車可以買,但是他們的車不賣給我國,那麼就少了這一塊的市場。
“政、媒”兩界呼籲減小對華依賴之際,德國經濟研究所卻驚訝地發現,2022年上半年對華直接投資和貿易逆差均創新高。其中在2022年1-6月,德企在華直接投資高達100億歐元。
德國“政、媒”兩界如此憂慮,無非是擔心台海爆發戰爭。但寶島與烏克蘭完全不同,更與德國的國家利益關系不大,只要下定決心保持“獨立自主”,拒絕跟隨美國在寶島問題上與中國對抗,完全沒必要這樣徒增煩惱。
Ⅳ 外資企業為什麼撤離中國
從經濟深層次原因來看,經濟結構調整上的嚴重失誤導致了中國製造業實體經濟被邊緣化、空心化是外企製造業撤離的根本性原因。
Ⅳ 如何理解最近一段時間 外資企業撤離中國的現象
從表面上看,一批外資撤離會引發諸多負面影響,比如中國產業有可能出現空心化。但冷靜觀察,這種現象實屬正常,引導好甚至能壞事變好事。
隨著國內綜合商務成本的提高,以及中國對外商投資優惠待遇的取消,有一部分外資代工加工企業轉移到越南、印度、緬甸等地是很正常的,不需要太過緊張。
對於撤資引發產業空心化的論斷,專家認為太過於悲觀。其實,中國傳統吸引外資優勢減弱之時,正是中國經濟發展方式轉型之機。
當前我國正在進行產業轉型升級,需要引進高技術、高附加值的產業,與中國產業轉型趨勢相吻合的外資會更多地引進來,而那些低附加值、勞動密集型企業撤離得越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