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近代國家觀念的文獻有哪些

中國近代國家觀念的文獻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3-01-19 16:31:33

Ⅰ 近代以來我國在國家觀念轉型和國家制度方面的變化

1.1842年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開始了開眼看世界,例如魏源的《海國圖志》和林則的《四洲志》。
2.太平天國運動後加上二次鴉片戰爭的失敗,清朝封建集團中逐漸形成了一批以「師夷長技以制夷」為口號的洋務派,開始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
3.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慘敗後,洋務運動失敗,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開始真正認識到中國需要政治、經濟全方面的改革,因而出現了「戊戌變法」運動,不過此運動由於改革者的不切實際和幼稚,以及封建守舊勢力的破壞而迅速失敗。
4.晚晴最後幾年清政府也認識清楚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條,因此也開始真正嘗試資本主義改革,放寬言論、立憲法、開議會。然而晚晴改革並不能得到全國人民的認同,人們開始嘗試武裝革命推翻清王朝統治,1911年10月終爆發辛亥革民,推翻了清王朝統治。
(辛亥革民後清王朝被推翻民國開始,封建制度結束資本主義制度政府在中國建立)
5.辛亥革命後袁世凱不久後就獲取了革命果實並與1916年恢復帝制不過立馬遭到極大抵制,袁世凱被逼退位(在此對於袁世凱稱帝的對與錯不予 論述),而後進入北洋軍閥時期,全面軍閥混戰開始(其間出現了張勛復辟這一丑劇,帝制基本上在中國沒有了市場),其間新文化運動開始在中國興起,工廠主義思想開始在中國傳播。
6.多年軍閥混戰後北伐戰爭開始,國名黨開始實行孫中山提出的軍政、訓政、憲政三部曲。蔣介石最終取得勝利果實並基本結束了中國軍閥混戰、割據的局面,軍政結束,訓政開始。
7.抗日戰爭勝利後,國共開始內戰,最終國民黨戰敗退居台灣,新中國成立,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大陸確立。
因為是突然之間寫下的可能有什麼不全不對的地方請見諒,寫了這么多希望對你有幫助,

Ⅱ 中國近代史上具有進步意義的兩部法律文獻簡述其歷史作用

欽定憲法大綱和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欽定憲法大綱》是清王朝在革命浪潮不斷高漲的形勢下於1908年制定和頒布的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憲法性文件,它以根本法的形式確認了日本在1889年確立的、從歐洲軍國主義色彩最濃厚的1850年《普魯士憲法》和1871年《德意志帝國憲法》,並且為1889年《大日本帝國憲法》所確立的二元制君主立憲制(二元君主制),帶有濃厚的的封建買辦性、同時又帶有一定的西方資產階級色彩。《大綱》以法律的形式規定了君上大權,意味皇權由法定,再把臣民的權利義務作為附則,表現了清朝統治者重軍權、輕民權的一貫性,但它在中國法律史上第一次明確規定了臣民的權利義務,這對於開啟民智,培養近化的法律意識具有一定的意義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盡管未能提出反帝的革命任務,也沒有提出一個完整的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築的反封建綱領。但在那個時期是一個比較好的東西.其精髓在於它通過立法程序.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的國家政治制度和政權的組織形式.以及人民的民主權利。其實踐意義在於在中國第一次開創了以法治國的先河。其思想啟蒙的意義在於促進了人民的覺醒,鼓舞人民起來為維護自己的權利而斗爭。其推動中國社會發展的意義在於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為以後民主革命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條件。其憲法意義在於實現了憲政原則。正如陳旭麓先生所言:「南京臨時政府的成立以及《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頒布.是『揖美追歐』的結果.也是『五·四』以前八十年先進的中國人經過幾代人的奮斗而取得的最富深遠意義的結果。

Ⅲ 中國近現代歷史有哪些重要文獻至今仍被保密,如公開的

中國共產黨成立於1921年,不久就國共第一次合作,中國進入國民大革命時期,隨後國共關系破裂,進入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或稱第一次國共內戰;隨後國共第二次合作,進步抗日戰爭時期;後又國共破裂,進入解放戰爭時期。
總的說1921-1949年為民族民主革命時期,主要是獲得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
1949-1956年為社會主義革命,主要是實現了社會主義的三大改造,初步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
1956-1966年,為社會主義的建設的十年
1966-1976年,為文革時期
1976-1978年為三年徘徊時期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中國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

Ⅳ 中國近代第一部較詳細介紹西方各國歷史地理的著作是( ) 是《四洲志》還是 海國圖志》

中國近代第一部較詳細介紹西方各國歷史地理的著作是《海國圖志》。

《海國圖志》是1841年起,由思想家魏源受林則徐囑托而編著的一部世界地理歷史知識的綜合性圖書。全書詳細敘述了世界輿地和各國歷史政制、風土人情。

主張學習西方國家的科學技術,提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中心思想。是一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巨著。它以林則徐主持編譯的不足九萬字的《四洲志》為基礎。

將當時搜集到的其他文獻書刊資料和魏源自撰的很多篇論文進行擴編,初刻於道光二十二年,為五十卷。道光二十七年增補刊刻為六十卷。

隨後,又輯錄徐繼畲在道光二十八年所成的《瀛環志略》及其他資料,補成一百卷,於咸豐二年刊行於世。

在中國近代史上,有位著名的思想家,對於如何抵抗外國的侵略,有力地打擊侵略者,提出了一句名言——「師夷之長技以制夷」。在如何睜眼看世界,他寫出了名著——《海國圖志》。他就是愛國主義者----魏源。

(4)中國近代國家觀念的文獻有哪些擴展閱讀:

1841年6月,承擔鴉片戰爭失敗責任的林則徐被流放新疆,把自己編寫的《四洲志》交給魏源,希望魏源在此基礎上編寫一部合乎中國人需求的世界概覽。

在此後一年時間里,魏源以《四洲志》為基礎,成《海國圖志》五十卷,1843年初版於揚州。1856年,魏源去世,一百卷本遂成為《海國圖志》定本。

《海國圖志》根據那個時代所能獲得的資料,詳細記述了世界各國歷史、地理、制度、文化習俗,而且開宗明義地提出了「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主張:「是書何以作?

曰:為以夷攻夷而作,為以夷款夷而作,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而作。」魏源看到了中國和西方的差距,提出了契合時代特點的主張,卻並沒有在中國獲得應有回響。

那時的中國人並不認為中國在鴉片戰爭中的失敗具有必然性,更不知道此次東來的西洋文明與中國文明的本質區別。

一個古老、精緻的農業文明怎樣面對工業文明、商業文明,那時中國人似乎根本沒有想過。晚清名臣左宗棠是為數不多的魏源同道。

他為《海國圖志》作序寫道:「書成,魏子歿,廿余載,事局如故」。然而,牆內開花的《海國圖志》,卻香到了牆外。

1851年的一天,一艘中國商船在日本長崎港接受入港檢查時,被查到了三部《海國圖志》,隨即被當作違禁品剋扣下來。這樣一個偶然的機會,讓《海國圖志》傳入了日本。

三年後,日本翻刻了《海國圖志》60卷本,日本人爭相購讀。也正是在這前後,美國「黑船」叩關江戶灣。日本通過談判達成了妥協,接受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打開了國門。

這之後的日本,既沒有像中國那樣長時期沉浸在失敗陰影中,也沒有單純地成為西方工業品的傾銷地,而是很快「師夷長技」,建立了自己的工業、商業基礎。

用不太長的時間在遠東建立起一個西方式國家。日本學者井上靖說,幕府晚期之所以能發生「開國主義」思想,其契機主要是因為那時的日本知識群體普遍閱讀過傳來不久的《海國圖志》。

Ⅳ 中國近代民族國家觀念的產生

近代民族國家是以民族為族群基礎發展起來的政治共同體,是近現代國際關系中的基本政治文化單元。我將近代民族國家,概括總結為:「兩個方面,兩個特點」。兩個方面是指民族國家包括兩個方面:一、民族認同構成民族國家的精神支柱;二、新君主制構成民族國家形成的政治保障。兩個特點則指:一、近代民族國家是以身份認同、文化歸屬、自我排他為主要內容的族群文化;二、是以主權獨立、地位平等、博弈競爭為主要內容的政治文化。通過「兩方面,兩特點」的總結,我們可以清晰的了解到近代民族國家這個概念了。近代民族的國家興起,對歐洲來說,是具有深遠意義的。這就需要再引申一下,歷史真可謂「一環接一環」,剛才的「兩方面」又引出一個歷史概念,何為新君主制?這是相對於中世紀「封君封臣制」下君主權力被各個領主削弱,虛弱的君主權力而言的。新君主制標志著王權的加強,擁有絕對的權力,打擊各個封建領主勢力,形成中央集權的國家,所以又稱為「絕對專制」。但是這種「絕對君權」,君主權力又不如東方的君主權力大,東方君主制下,整個國家都成皇帝的私產。所以東方專制英文稱為despotism,是個貶義詞,而西方的「絕對專制」,英文稱為absolutism,不含貶義。那為何西方的「絕對專制」,西方人不認為是貶義呢?因為上文我已經提到,它是近代民族國家的一部分,相對於中世紀分裂的封君封臣制,這種「絕對專制」,有利於國家的統一,利於形成統一的關稅,有利於形成統一的市場,因此從短時間內,反而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這對當時的歐洲而言,是有積極影響的。但這里我特意的註明,這只是「短時間而言」。由此可見,歷史是不斷變動的,某一種制度,在當時,可能是合理的,而到了後來,就又不合理。因為到了17世紀,這「絕對專制」,又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了。

Ⅵ 軍事理論:關於中國古代、近代國防建設的論文或文獻

人類歷史進入二十一世紀。進入了一個和平、穩定、繁榮的世界帶入新世紀,是在中國政府和人民的願望。

處在重要歷史時期,中國正致力於現代化建設。中國需要並十分珍惜一個長期的國際和平環境,特別是良好的周邊環境。中國人民願同世界各國人民一道,為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開創人類美好的未來,作出不懈的努力。

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建立鞏固的國防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戰略任務,是維護國家安全·統一和全面建設。

一、國防概念

國防,是一門求生學問,也是國家的防務,是指為捍衛國家主權、領土完整,防備外來侵略和顛覆,所進行的軍事及與軍事有關的政治、外交、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建設和斗爭。
國防伴隨國家的產生而產生,服務於國家利益。丘吉爾有一句名言:「我們沒有永恆的朋友,也沒有永恆的敵人,只有永恆的利益。」此言—語中的。國防直接關系國家的安全、民族的尊嚴、社會的發展。
1、國防的主體:國家。
2、國防的目的:捍衛國家主權、統一、維護國家的安全、保衛國家的領土完整。

3、國防的手段:軍事、政治、經濟、外交等。

4、國防的對象:侵略和武裝顛覆。

5、地位和作用:⑴國家安全保障。 ⑵國家獨立自主的前提。 ⑶國家繁榮發展的重要條件。
二、我國古代國防:中國古代的國防從公元前21世紀夏王朝的建立,至公元1840年鴉片戰爭終結,大約經歷了4000年的歷史。在漫長的國防歷史發展過程中,中華民族經歷了無數次血與火的洗禮,培育了民族的凝聚力和自強不息、衛國禦侮的尚武精神,最終形成了多民族、大疆域的國家。

⑴古代的國防政策和國防理論
我國古代為提高國防能力提出了許多卓有成效的國防政策和國防理論:一是「以民為體」,「居安思危」的國防指導思想;二是「富國強兵」,「寓兵於農」的國防建設思想;三是「愛國教戰」,「崇尚武德」的國防教育思想;四是「不戰而勝」,「安國全軍」的國防斗爭策略等。遵循這些思想,使我國取得了無數次對外戰爭的勝利,使中華民族代代繁衍,生生不息,使國防出現過「中國既安,四夷自服」的鼎盛時期。

⑵古代的兵制建設
所謂兵制,就是軍事制度,現在一般稱為軍制。它包括武裝力量體制、軍事領導體制和兵役制度等方面的內容。
在武裝力量體制上,我國古代一般區分為中央軍、地方軍和邊防軍。秦朝以前,武裝力量比較單一,在軍事力量構成上,實行兵民合一的民軍制,平時生產勞動,戰時集合成軍,以臨時徵集的方式組成軍隊。秦朝以後,隨著政治制度的完善和經濟生產的發展,各朝代根據國家的狀況和國防的需要,以及駐防地區和任務,將軍隊區分為中央軍、地方軍和邊防軍,並對軍隊的組織編制、屯田戍邊、兵役軍賦、軍隊調撥、軍需補給、驛站通道、武器的製造和配發等都做了具體的規定,通過法律形式頒布執行,如唐代的《衛禁律》、《軍防令》等。
在軍事領導體制上,夏、商、西周時期還沒有專門的軍事機構,國王一般親自主持軍政,領兵作戰。春秋末期,國家機構出現將相制,以將為主組成軍事指揮機構。戰國時期,將軍獨立統兵作戰已很普遍。秦統一後,設立了專門管理軍事的機構,最高的軍事官員稱太尉。隋朝對國家機構進行了改革,設立了三省六部制,專門設立了主管軍事的部門——兵部。宋朝為了防止「權將」擁兵自重,在中央設立了樞密院,作為軍事領導的最高機構,主官用文官擔任。樞密院對軍隊有調遣權,但無指揮權;將軍對軍隊有指揮權,但又不能調遣軍隊,造成樞密院和將軍的相互牽制。各朝代在軍事領導體制方面的做法雖然不盡一致,但皇權至上,軍隊的調撥使用大權始終掌握在皇帝手中。
在兵役制度上,隨著各個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人口狀況和軍事需要而發展變化。奴隸社會時期,生產力低下,人口稀少,戰爭規模小,主要實行兵民合一的民軍制度。封建社會時期,民軍制度逐漸演變為與當時歷史條件相適應的兵役制度,如秦漢時期的徵兵制、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世兵制、隋唐時期的府兵制、宋朝的募兵制、明朝的衛所兵役制等。
⑶古代的國防工程建設
我國古代為抵禦外敵的侵犯,鞏固邊海防,修築了數量眾多、規模龐大的國防工程。如城池、長城、京杭運河以及海防要塞等。
城池是我國古代國防建設中時間最早、數量最多的工程。城池建築始於商代,之後規模不斷擴大、結構日益完善,一直延續到近代。由此,城池的攻守作戰成為我國古代戰爭中主要的樣式之一。
長城是城池建設的延續和發展,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秦滅六國完成統一後,為了防禦北方匈奴的南侵,於公元前214年,將秦、趙、燕三國北部的長城予以修繕,連貫為一。故址西起臨眺(今甘肅岷縣),北傍陰山,東至遼東。後經各朝代多次修建連接,至明代形成了西起嘉峪關,東至山海關的萬里長城。
京杭運河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水利工程。隋煬帝時在原有的舊河道上開鑿連貫。運河北起通州,南至杭州,全長1794公里,把南北許多州縣連成一線,對軍事交通運輸和「南糧北運」起到了積極作用。
古代海防建設是從明朝開始的。為防止倭寇的襲擾,明朝在沿海重要地段陸續修建了以衛城、新城為骨幹,水陸寨、營堡、墩、台、烽堠等相結合的海防工程體系。
三、新中國成立後的國防:第一階段:(1949—1953)外御侵略,內治創傷的恢復時期。

第二階段:(1953—1966)調整時期。

第三階段:(1966—1976)「文化大革命」時期。

第四階段:(1977—1989)現代化建設時期。

國防歷史啟示:⑴經濟發展是國防強大的基礎。(2)政治昌平是國防鞏固的根本。(3)國家的統一和民族團結是國防強大的關鍵。(4)科技進步,對國防強大的重要保證。

現行的國防領導體制:(1)中共中央的國防領導職權。(2)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的國防職權。(3)國家主席在國防方面的職權。(5)國務院在國防方面的職權。(6)中央軍事委員會在國防方面的職權。

武裝力量體制:(1)中國人民解放軍。(2)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3)民兵

國防動員體制: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了「完善國防動員體系,加強國防動員建設」的要求。國防動員體制是國防動員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作為一種組織制度,是國家關於國防動員的組織系統、機構設置、職責分工和相互關系的規范。國防動員體制的功能狀態,對於增強國家的國防動員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

主要內容:(1)武裝力量動員。(2)國民經濟動員。(3)人民防空動員。(4)國防交通動員。

(5)政治動員.

我國國防的政策:我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國防政策是防禦性的,是為保衛國家安全,維護世界和平,反對外來侵略服務的,我們加強國防建設完全是為了自衛.

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的道路,堅定不移地奉行防禦性的國防政策。中國的國防是國家生存與發展的安全保障。加強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維護國家安全統一,確保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順利進行,是中國國防的主要任務。中國的國防政策以國家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服從和服務於國家的發展戰略和安全戰略。中國緊緊抓住並充分利用本世紀頭二十年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堅持發展與安全的統一,努力提高國家戰略能力,運用多元化的安全手段,應對傳統和非傳統安全威脅,謀求國家政治、經濟、軍事和社會的綜合安全。

三、國防法規概述:特徵:(1)調整對象軍事性。 (2)公共程度有限度。(3)司法連用的優先性。(4)處罰措施嚴厲性。

四、〈〈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法〉〉簡介:

〈一〉國防活動基本原則:①維護國家利益。②統一領導。③協調發展。④獨立自主。⑤積極防衛。

⑥全民自衛。

〈二〉公民、組織國防義務和權利。

第五十條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參加民兵組織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光榮義務。
各級兵役機關和基層人民武裝機構應當依法辦理兵役工作,按照國務院和中央軍事委員會的命令完成徵兵工作,保證兵員質量。其他有關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和企業事業單位應當依法完成民兵和預備役工作,協助兵役機關完成徵兵工作。

第五十四條公民和組織有對國防建設提出建議的權利,有對危害國防的行為進行制止或者檢舉的權利。

兵役制度:

1、義務兵與志願兵相結合。

2、民兵與預備兵相結合。

平時徵集:

1、徵集年齡。2、徵集程度。3、緩征與不征。

學生軍事訓練:學生軍訓工作是依據《兵役法》和《國防教育法》開展進行的。組織高等學校、高級中學學生進行軍事訓練,是加強國防後備力量建設的重要措施,是全面推進學校素質教育和國家人才戰略工程的重要舉措,也是青年學生履行兵役義務的一種方式。目前,我國每年有1660所高等學校、27000所高級中學開展學生軍訓,訓練學生達1200萬人。學生軍訓工作已進入全面普及階段,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通過軍訓,廣大青年學生理想信念更加堅定,國防觀念和國家安全意識進一步增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得到強化,組織紀律性不斷加強,意志品質得到磨練,吃苦耐勞精神和艱苦樸素作風得到弘揚。近年來,青年學生要求入黨、參軍和報考國防生的人數明顯增加。各地普遍反映,學生軍訓工作是一項利國、利民、利軍的大事好事,育人功能是其他任何教育形式都不能替代的。這項工作的開展,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得到各界的普遍歡迎。《學生軍事訓練工作規定》的頒布,確保了學生軍訓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必將有力促進學生軍訓工作的規范化、制度化建設。

國防教育法:為了普及和加強國防教育,發揚愛國主義精神,促進國防建設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根據國防法和教育法,制定本法。
國防教育法的基本原則是實行經常教育與集中教育相結合、普及教育與重點教育相結合、理論教育與行為教育相結合。

國防教育法的方針是全民參與,長期堅持。講求實效。

《國防教育法》在第三條中對國防教育的內容和目的作出了明確規定:「國家通過開展國防教育,使公民增強國防觀念,掌握基本的國防知識,學習必要的軍事技能,激發愛國熱情,自覺履行國防義務。」國防觀念是指人們對國防的認識和態度;國防知識是指有關國防的基本理論、常識;軍事技能訓練包括學習防原子、防化學、防生物武器知識和個人防護器材的使用,人民防空知識和戰場救護知識常識,開展射擊、投彈、刺殺等軍事訓練活動,以及越野、跳傘、滑翔、航海、駕駛等軍事體育運動。因此,國防教育作為一門相對獨立完整的教育學科,其內容是十分豐富的。可以說,凡是與國防有關的理論、知識、精神等,都是國防教育內容的組成部分。從完整性和系統性兩個方面來講,國防教育主要包括:
國防理論:國防理論教育是較高層次的國防教育,大體上包括國防地位和作用、國防構成、國防建設等三個方面的理論。
國防歷史: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都有燦爛和曲折兩個方面,正確運用正反兩個方面的歷史經驗對後人進行教育,可以起到激勵精神、催人奮進的作用,國防歷史教育最有震憾力和影響力。
國防常識。國防常識是指國民應該了解的國防方面的一些基本知識,包括國家防衛知識,如領土、領海、領空的基本概念,防衛的重要意義及基本原則等。現代戰爭的基本特點、戰時動員對國民的要求,以及形勢戰備、國防建設等方面的一些知識,如人民解放軍、武裝警察部隊、民兵、預備役部隊的主要職責任務,國防科普知識等。
國防精神。國防精神教育是國防教育的中心內容,主要包括愛國主義精神教育、尚武精神教育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教育等三個方面。
此外,國防法制、國防科技、國防經濟、國防外交與形勢、國防體育等也是國防教育的重要內容。國防教育的這些內容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相互促進,其核心是愛國主義教育,國防教育的目的是使公民「激發愛國熱情,自覺履行國防義務。」

五、我心中國防。

在我的心中,國防是一個國家的根本,國防事業是每個中國人都應引以為高尚的事業,而從事國防事業的人是世界上最高尚與偉大的人。
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在不斷發展,人類在不斷進步,社會也變得更加文明。國家、種族的界限日益縮小,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好,素質也越來越高,和平與發展成了當今社會的主題。在許多人的印象中,國防只有在戰爭年代才值得重視,在這個和平的年代裡顯得多餘了。
可是,如果沒有強大的國防作後盾,無論多強大的經濟也會化為烏有。眾所周知,落後便要挨打。當今霸權主義,強權橫行。由於一次海灣戰爭,原本風光富裕的伊拉克也算一個經濟強國,但現在卻只能任人宰割,前幾年的阿富汗和南斯拉夫不都是活生生的例子嗎?假如他們擁有自己強大的國防後盾,還會任人宰割嗎?假如美國等國家沒有強大的國防作後盾,他們能夠肆意的挑起戰火嗎?
我們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美好願望和宏偉藍圖,可是罪惡的子彈還在威脅著一些國家和地區,甚至威脅到全世界的和平。人民軍隊擔負著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任。沒有他們,就不會有和平穩定的發展局面,就不能與霸權主義斗爭到底;沒有他們,人民的生命財產就無法保障。
摘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7057aa0100apol.html
其他參考資料: http://www.59165.net/papers.asp?papers_id=1103997
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jslsyj200203016.aspx

Ⅶ 具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和先進的近代觀念的文獻有哪些

具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和先進的近代觀念的文獻是《資政新篇》。《資政新篇》是近代中國的先進人士最早提出的發展資本主義的近代化綱領,集中反映了當時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尋找真理和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迫切願望。但由於農民階級自身的局限性以及沒有付諸實施的客觀環境和條件,對太平天國革命的發展未產生顯著作用。

(7)中國近代國家觀念的文獻有哪些擴展閱讀:

《資政新篇》的主要內容為:

1、用人察失類,主張禁朋黨之弊,重視群眾意見,強調加強中央權力;

2、風類,主張革除封建陋習,宣揚新風尚,提倡新式教育;

3、法類,主張發展交通、開采礦藏、興辦銀行、郵政,發展文化、衛生、醫院等事業,與資本主義國家平等交往、通商和文化交流;

4、刑類,主張「善待輕犯」,「恩威並濟」等,意圖在農民革命的基礎上建立資本主義制度,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

Ⅷ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經典文獻有哪些

<中國道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經典文獻回眸》

由中央文獻研究室課題組編寫,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10月出版。
該書以中國近代以來的歷史發展為大背景,通過回顧和解讀我們黨在歷次重大歷史關頭推出的重要文獻,展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開辟中國道路、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程,以此為主線,描摹出一幅中國共產黨歷經艱辛探尋中華民族復興之路、成功開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路線圖。全書視角新穎,內容精練,信息豐富,敘述流暢,融知識性、思想性於一體,對廣大黨員幹部理解和思考中國道路很有幫助。

Ⅸ 近代戰爭觀念與國防思想是什麼

以鴉片戰爭的爆發為起點,中國國防遇到了「千古未有之變局」,中國人不得不面對既富於侵略性,又擁有近代科學技術和社會制度,擁有強大經濟和軍事實力的敵人。在新的國際形勢下,在「千古未遇」的強敵面前,中國近代國防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一是列強不斷發動對中國的侵略戰爭,且規模越來越大,從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這樣的局部戰爭,直至發展到甲午戰爭這樣的日本全面侵華戰爭。列強各國雖然在瓜分領土、攫取權益方面有矛盾,有爭斗,但在侵略和壓迫中國人民這一共同目標上則是一致的,常常攜起手來共同對付中國。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和中法戰爭中,列強都聯手制華,或組成聯軍一同人侵中國,1900年甚至出現8個帝國主義國家共組聯軍人侵中國的情況。這就使中國在進行反侵略戰爭時,往往陷入腹背受敵的危險境地。二是列強對中國的入侵是海陸並舉。與中國傳統邊患主要來自北方邊疆不同,近代列強入侵中國很多是從東南沿海方向人侵的。同時,沙俄在東北、西北,英國在西藏,法國在西南的陸路方向也都分別發動了入侵。所以近代中國所面臨的國防威脅是全方位的。三是列強對中國的侵略既是為了割占土地,又是為了掠奪政治、經濟權益。它們不僅逐漸蠶食瓜分中國的神聖領土,還一步步將中國推向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深淵,嚴重威脅到中華民族的生存。上述國防形勢的深刻變化,極大地刺激了中國軍事理論界,迫使人們對戰爭與國防問題做出新的、更深刻的思考:

(一)改變以往否定戰爭暴力的傾向,提倡軍國民主義

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中國古代兵學家們,曾長時間抱著以道德化育天下的理想觀念,認為「國之存亡在德不在強」(《洋務運動》第6冊,第166頁),仁義之師必會取得勝利,強調「倭、法殘人之宗,夷人之祀,虐用其民。我以仁義之道,行壯直之師,興滅繼絕,其理亦可以一戰」(《澗於集·奏議》卷1,第11頁)。但在遭受一次又一次的入侵之後,人們終於認識到帝國主義列強擴張的本性是中國受侵略、遭壓迫的根源所在,認識到「十九世紀之中,白皙種人既佔領澳大利亞,又出全力分割阿非利加洲,粒砂寸土,皆有主權;於是登喜望之峰,脾脫全球,見夫太平洋東之大陸,可以染指,遂乃移戈東向,萬馬驕蹄,群趨並力,移其劇攝於亞洲,六十年於茲矣。今既圈其土地,割其港灣,削其主權,監其政治,二千年文明之古國,久已為列強姐上之肉,釜中之魚,其存其亡,不容自主矣。」值此強權之世,中國數千年來所奉行的「兵者不祥之器」、重文輕武。興文堰武的戰爭觀念已經過時,中國雖然愛好和平,但國人必須崇尚武力,「非尚武不足以立國」。從世界各國興亡廢替的教訓看,「英法德美何以強?強於民質之尚武也;印度、波蘭何以亡?亡於民質不尚武也」。所以,「國之有尚武精神,譬之則國魂也。今者中國已矣,其無國魂矣。風景不殊,舉目有山河之異;黃天已死,四郊皆多事之秋」。「吾將列炬以燭之,張樂以導之,呼萬歲以迎之,日魂兮歸來,吾祖國之魂兮,蓋歸乎來!」

(二)提倡「師夷長技以制夷」,兵戰、商戰並舉的新型國防建設思想

經濟是國防建設的物質基礎,是戰爭賴以進行的必備條件,也是人們研究國防問題時無法迴避的重要內容。在中國漫長的冷兵器時代,它又最直接地表現為糧草與戰爭的關系。據古代史籍,早在上古時代,部落領袖神農氏就說過「有石城十仞,湯池百步,帶甲百萬而無粟,弗能守也」(《漢書·食貨志》)。此說固無足信,但說中國古代思想家們很早就產生了「重農重糧」思想則是不錯的。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以孫武為代表的古代兵學家就從戰爭的實際需要出發,發出「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孫子·軍爭篇》)的告誡。其後,隨著戰爭規模的不斷擴大、作戰樣式的日趨復雜,戰爭對經濟的要求也超越了以往儲粟運糧的水平。基於古代中國以自然農業經濟為主導的情況,人們首先想到搞好農業生產與富國強兵的關系,強調「民事農則田墾,田墾則粟多,粟多則國富,國富則兵強,兵強者戰勝,戰勝者地廣」(《管子·治國》)。在秦、漢以後的封建社會里,大多數古代兵學家都從「重本抑末」的傳統觀念出發,把發展農業經濟視為強兵的惟一途徑,把孔子提倡的「足食」、「足兵」、「民信」視為國防建設的不二法門。另一方面,由於中原王朝在大多數情況下面臨的是北方邊疆游牧民族的襲擾,而對於一個以農耕經濟為主的政權來說,構築長牆、城邑是防止邊疆游牧民族襲擾的最重要手段。所以從戰國時代開始,歷代王朝大都很注意修長牆,築城邑。秦統一六國後,動用大量人力物力修築了從臨挑到遼東的萬里長城,在中原北部豎起了一道人工的國防屏障。漢代更在陰山之北修築了一道外長城,並將秦長城延至焉耆。即使在無法修築長城的情況下,如宋代燕雲十六州被遼朝佔領,國防線被迫內移,無法修補長城故址,仍特意興置稻田,開挖塘泊,建成一道長四百五十公里,以關隘為重點,用寨柵渠網相連接的防禦工程,以阻遏契丹騎兵漫野而過。鑒於修牆築城在古代國防建設中曾發揮過重要作用,它也成為傳統國防建設活動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

然而到了近代,中國所面臨的不再是使用冷兵器的侵略者,所要進行的戰爭也不再是建立在農耕及游牧經濟基礎上的中世紀戰爭。中國一方面要改變國防經濟落後的狀況,另一方面又要設法將國防潛力最大限度地轉化為直接的國防力量,這就需要對國防建設問題進行新的理論思考。

中國近代思想家們最早將目光集中在國防科技的問題上。林則徐等人基於對鴉片戰爭中西方「船堅炮利」的深刻印象,首先開始了師敵長技的初步探索,如設法購買外國製造的大炮和水師船隻,組織編譯有關西式槍炮技術的書籍等。魏源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揮,系統地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說「善師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師外夷者外夷制之」(《海國圖志『大西洋歐羅巴洲總敘》),並具體說明西人長技主要就是戰船、火器和養兵練兵之法(但他後來對「養兵練兵之法」有所忽略)。師夷長技以制夷」主張的提出,成為中國國防建設思想歷史性變化的開端。其本質是突破了傳統重農耕、重修城築牆的原則,凸現了國防建設的科技主題。19世紀60年代,洋務運動全面展開。在從事國防科技引進的過程中,人們更深切地感受到國防科技與國防經濟是密不可分的,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國防經濟的發展不再簡單地體現為對農耕和農業經濟的重視,而是要大力發展近代工商業。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具體實踐經驗的積累,人們對近代國防經濟的認識也在逐步深化。這一思想認識大體表現為三個逐步遞進的深化過程:最初,人們只是認識到引進西方近代軍事科技最主要的途徑是建立和發展中國自己的近代軍事工業。這種近代軍事工業不再是古老的手工作坊,而是建立在「制器之器」基礎上的新式工業。李鴻章甚至把它看成是中國自強的推一道路。說「中國欲自強,則莫如習外國利器;欲習外國利器,則莫如覓制器之器,師其法而不必盡用其人」。在此思想指導下,中國辦起了福州船政局、江南製造局等一大批近代軍事工業,仿製了大量的洋槍洋炮,對中國國防近代化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接著,一些人看到單純發展軍事工業是不行的。軍事工業需要原料和燃料,故應開採煤鐵礦藏,冶煉鋼鐵;需要大量的經費,故應發展近代民用工業和商貿,靠它們的利潤來不斷為軍事工業注入巨額資金。因此人們由求強進而求富,認識到「欲自強,必先裕餉;欲浚晌源,莫如振興商業」(《李文忠公全書·奏稿》卷39)的道理。最後,以王韜、鄭觀應為代表的一批近代思想家發現,中國近代國防雖然直接表現為軍事落後,但更深層次的原因還在於國家經濟的不發達。他們為了從根本上解決中國國防問題,主張首先要大力發展工商業,即與東西方列強進行「商戰」而不是「兵戰」。王韜說只有民族工商業發展了,「凡泰西諸國之所眈眈注視,躍躍欲試者,一旦我盡舉而次第行之,俾彼無所覬覦艷羨其間,此即強中馭外之法也」。鄭觀應則明確提出了「商戰」的口號,說「欲制西人以自強,莫如振興商務」,因為「彼之謀我,噬膏血匪噬皮毛,攻資財不攻兵陣」,所以「習兵戰不如習商戰」。他把商戰視為無形之戰,把兵戰視為有形之戰,主張先進行商戰,即對中國國防力量衰弱標本兼治,反對遺其本而圖其末,反對單純重視軍事斗爭。同時,他還把國富看成是兵強的前提,堅信「國既富矣,兵奚不強」的道理。

(三)改變以往重北輕南、重陸輕海的做法,實行全方位防衛、海防塞防並重的國防方針

中國古代歷史上,中原王朝所面臨的威脅大多來自北方游牧狩獵民族的襲擾,因而國防的主要方向在北方。歷代王朝築牆置戌的重點在北方,兵力部署的重心也在北方。從先秦至明代,在北方邊疆實行多層次、大縱深戰略防禦的思想日趨完善,普遍採用了修邊牆,屯重兵,以邊牆當其出沒,以重兵當其長驅的作戰原則。隨著火器在明清戰爭中得到更廣泛應用及西洋大炮的傳人,邊防城守戰法也得到進一步發展,有的兵學家提出了構築城壕、牛馬牆,以銑護城,以城護民的戰法,還有人提出了主張計謀退敵的謀守,奇襲出擊的以戰代守,憑堅城用大炮的固守戰法,等等。而在中國遼闊的東南沿海,由於以農業經濟結構為主的古代中國缺乏海洋經濟利益的強大推動力,古代戰略家們一直難於解脫自安於陸的傳統心態,大多數缺少海上生活經歷的封建文人士大夫,對驚濤巨浪極為恐懼,甚至在海上力量相當強盛的明代,仍然有人認為:「今之說海事者,往往謂御之於陸不若御之於海。其實大海茫茫,卻從何處御起?自有海患以來,未有水軍能盡殲之於海者,亦未有能逆之使復回者。」不如「陸戰一勝即可盡殲,賊乃興俱,不復犯我」(《籌海圖編》卷12)。以胡宗憲為代表的主張殲敵於海上的戰略思想在中國並不佔主導地位。清朝長期實行海禁政策,其海防的主要目標是防備漢族反清力量和海盜搶劫、走私,而非把已經大舉東侵的西方殖民者從海上入侵看成是國防的主要威脅。康熙帝晚年在一定程度上感到西方殖民勢力從海上入侵的可能性,認為「千百年後,中國恐受其累」,並提出「海防乃今日之要務」(《清聖祖實錄》卷270)。但實際上,中國國防重北輕南、重陸輕海的傾向並沒任何改變。鴉片戰爭後,西方列強從海上、陸上頻頻入侵,中國的周邊環境日趨復雜,戰略形勢更加惡化,以往較少碰到的主要威脅和次要威脅、現實威脅和潛在威脅,國防的主要方向和次要方向,海防和塞防等一系列新問題都擺在人們面前,迫切需要用新的戰略觀念和理論來加以解決。

制定中國近代國防戰略的一個重要方面是認清敵友,即搞清楚中國已經遇到和即將遇到的敵人是誰。鴉片戰爭以後,清政府在相當長一個時期里仍沒有從所遭受的打擊中清醒過來。林福祥、魏源等人總結鴉片戰爭經驗時,也主要是著眼於對付現實威脅,對長遠的國防問題尚未涉及。只有林則徐在充軍新疆期間,耳聞目睹沙俄侵吞中國疆土的勃勃野心和強權行徑後,一曾指出:對付英國侵略軍「易與耳。終為中國患者,其俄羅斯乎?」(《國朝先正事略》卷25)第一次提出了國家面臨的潛在威脅問題。1861年。面對風起雲涌的國內各族人民大起義和西方列強的人侵,清朝重臣奕沂等人聯名上奏「章程六條」,從統治階級的利益出發,進一步分析了主要威脅和次要威脅。他們指出:「就今日之勢論之:發捻交乘,心腹之害也;俄國壤地相接,有蠶吞上國之志,肘腋之患也;英國志在通商,暴虐無人理。不為限制則無以自立,肢體之患也;故滅發捻為先,治俄次之,治英又次之。」(《咸豐朝籌辦夷務始末》卷71)這一認識雖然在方法論上比前人有所進步,但在選定國家主要敵人時,將對農民起義軍的血腥鎮壓放在首位,而沒有從全面維護國家的安全利益出發,對可能的作戰對象進行綜合考察,只對單一的敵人進行防衛,沒有注意到潛在的、次要的威脅也可變成現實的、主要的威脅。所以清廷上下很少有人預料到普法戰爭後元氣未復的法國,竟會在茹費里上台的短暫時間里就改變國策,把侵略的矛頭指向中國。當法國侵略軍向越南北圻步步進逼時,清政府也對自己的作戰對象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並指出「環何而起者,不止一法國,相逼而處者,不止一越南,此不特邊疆之患,抑亦大局之憂也」(《中法越南交涉史料》卷2),因此「亟宜通籌邊各,以彌後患」。基於上述新認識,清政府在中法戰爭後普遍的邊疆危機面前加強了全方位的國防建設,特別是結合對周邊環境的分析,正確地認識到日本將成為中國主要的直接的威脅。當時情況恰如時任北洋大臣幕僚的姚錫光所分析的那樣:「今日本機牙甚銳而毛羽未豐,舉中國全力以經營朝鮮,彼尚未能與我爭衡;失今不圖,殆非區區對馬海峽所能限制,更非鴨綠江門一衣帶水所能防維,患氣所乘,恐將延及畿甸」(《塵牘叢抄》上卷)。但清政府實際上並沒有十分重視對日本侵略野心的防範,由此造成在後來的甲午戰爭中的慘敗。

與辨識主要威脅密切相關的,還有一個主要方向和次要方向問題。近代史上最先涉及這一問題的,是70年代那場海防塞防大討論。當時,俄侵東北,日犯台灣,英窺新疆,邊睡多故,危機四伏。中國的海防塞防同時出現危機。對此,一些督撫要員提出不管海防,專顧塞防的主張,還有一些人提出了暫時放棄新疆,移塞防之費專顧海防的主張。左宗棠則提出海防塞防並重,海軍、陸軍發展並重,最後清政府採納了他的主張,從而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把海防提到與塞防等量齊觀的地位。

Ⅹ 求一篇關於中國近代國家觀念的形成的文獻綜述

近代中國社會嚴重的內憂外患
促使中國人逐漸覺醒,是中國近代國家觀念形成的條件。中國近代國家觀念的形成大致經過了傳統國家觀念的打破及近代新國家觀念的萌芽、近代各種國家觀念及其

主流的產生、近代國家觀念的基本確立等三個階段。它的形成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一方面,它使中國政府通過外交途徑爭回大量因不平等條約而喪失的國
家主權;另一方面使自由、民主和平等觀念在中國民眾中得到普及和被接受,對統治者的專制行為有一定抑製作用

近代中國社會, 內憂重重, 矛盾紛起。政治上, 統治機構的腐朽墮落, 官吏的橫征暴斂, 頻繁的天災人禍以 及土地的高度集中, 使農民生活困苦, 甚至無立錐之地, 被迫奮起反抗。白蓮教起義、天理教起義以及雲南、四 川、台灣、兩廣、山西、湖南等地起義, 此起彼伏, 風起雲涌。而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更將農民起義推向高峰, 引起清政府與廣大士紳階層的極大恐慌。經濟上, 小農業與家庭手工業密切結合的自然經濟佔主體地 位的格局, 因帝國主義的入侵而逐漸解體。一部分擁有財富的地主、官僚、商人開始投資於新式工業, 促進了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但同時, 封建主義與帝國主義的雙重盤剝, 使民族資本主義企業得不到應有 的保護與發展, 引起新興資產階級的不滿。他們「於萬死中求一生, 惟希望有善良之政府, 實行保護產業之政 策, 庶幾有所怙恃而獲即安。」

要求建立適合資本主義發展的新型國家的呼聲越來越高。同時, 西歐及日美各國在 19 世紀以後, 逐漸走上資本主義道路, 工業革命的發生, 使其經濟持續高速發展。他們野心勃勃地在世界各地開拓殖民地, 地廣人多而貧窮落後的中國就成為其追逐的目標。先進的炮艦撞開了中國緊閉的國門, 一系列不平等條約迫使中國割地賠款, 帝國主義一步步地陷中國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狀態。在這亡國滅種的危急時刻, 建立一個什麼樣的國家, 才能「富國強民」, 不受列強欺侮, 就成為社會各階層人士考慮與探索的
問題。

內憂外患使在「西學東漸」影響下的新一代知識分子認識到了「救亡圖存」、改變中國的迫切性。他們介紹大量的西方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到中國, 強烈揭露抨擊清政府的腐敗, 要求建立資本主義國家, 在中國人中引起很大反響。如嚴復翻譯大量外國政治書籍, 對封建制度提出尖銳批評, 他介紹的學說「自有左右輿論之勢力」 ; 梁啟超、楊度等人創辦刊物, 揭露清政府「對於內惟知竊財, 對於外惟知贈禮, 人民之生命財產, 非其所 問」的真實面目 , 認為「苟欲救之, 舍立憲外, 既無他策」 ; 而孫中山更為大膽地提出: 「我們必須傾覆滿洲政府, 建設民國。……效法美國總統選舉, 廢除專制。」
在他們的大力宣傳下, 「自由民權之說, 膨脹於國民之腦中, 莫不憤慨於國權之衰弱, 而切齒於政府之腐敗者。」 中國人的思想觀念逐漸發生轉變, 對於國家的認識較以往亦有所不同。舊的傳統國家觀念被打破, 而新的近代化國家觀念則在孕育和形成中。

閱讀全文

與中國近代國家觀念的文獻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伊朗戰爭會對中國有什麼影響 瀏覽:441
中國捐款越南多少 瀏覽:421
印尼bappebti是什麼機構 瀏覽:546
印尼10000頂中國多少 瀏覽:298
越南邊境國家哪個城市好 瀏覽:571
印尼養蝦前景怎麼樣 瀏覽:12
義大利電動壓面機怎麼樣 瀏覽:741
越南水果麥片哪個牌子好吃 瀏覽:227
印尼游戲市場有多少 瀏覽:315
大皮尼亞塔羅在義大利哪裡 瀏覽:741
美國跟伊朗中間有哪個國家 瀏覽:29
今天是印尼人的什麼節日 瀏覽:377
中國今天新型冠狀病新增多少例 瀏覽:471
英國征稅人強迫波士頓人民喝茶的諷刺什麼 瀏覽:19
越南服裝廠有多少 瀏覽:500
伊朗堅果多少錢一斤 瀏覽:688
印尼巴士模擬器皮膚怎麼改格式 瀏覽:568
伊朗的英語普及率為什麼那麼高 瀏覽:670
河源中國黃金店的黃金多少錢一克 瀏覽:540
中國核工業二二公司電話號碼多少 瀏覽: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