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改革開放改革體現在哪些方面

中國改革開放改革體現在哪些方面

發布時間:2023-01-19 19:06:12

1. 改革開放改革了哪些方面

改革開放是 *** 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一項根本方針。

改革,包括經濟體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改革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改革,包括發展民主,加強法制,實現政企分開、精簡機構,完善民主監督制度,維護安定團結。

開放,主要指對外開放,在廣泛意義上還包括對內開放。

改革開放是中國 *** 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基本點之一,是我國走向富強的必經之路。

對中國的經濟發展有著巨大影響。

黨的 *** 報告指出, 改革開放是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現代化,讓中國人民富裕起來,振興偉大的中華民族;就是要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賦予社會主義新的生機活力,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要在引領當代中國發展進步中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確保黨始終走在時代前列。

2. 改革開放社會變化體現在哪些方面



1、穿衣方面:在改革開放之前,我國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商品供應嚴重匱乏,人們買衣服要憑布票,且數量有限、色彩和樣式單調。改革開放後,人們的衣著變得豐富多彩,服飾已不僅僅是禦寒的工具,更是人們顯示風度、展示個性的方式。
2、食物方面:改革開放前,食物匱乏、單調,人們的營養嚴重不足。改革開放後,人們不但能吃飽,還能吃好,講究營養均衡,粗細搭配,綠色食品等科學衛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
3、居住方面:改革開放前,人們的居住條件較差。改革開放後,不僅人均居住面積大,而且室內裝修和居住環境也有明顯的改善。
4、出行方面:改革開放後,除了火車,還出現了高鐵、磁懸浮列車、地鐵等更加便捷的交通方式,人們出行更加方便。

3. 改革開放包括哪些主要方面

1、以產權制度改革和產權關系調整為核心和主線。

改革者也許並沒有意識到最初的,以「放權讓利」為內容的改革就是產權改革,當時也沒有產權理論作為指導。但是,這場改革實質上就是權利關系的調整。這種選擇也許是制度變遷的內在力量的推動和人們的本能選擇。無論是農村改革,還是城市的改革,或者二者相關的改革,都是以責權利關系及其制度的調整為核心和主線。農村的改革主要包括: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度的推行,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鄉鎮企業的建立、發展和改革,在家庭聯產承包制基礎上的股份合作制改革,農業產業化等。考察這一過程,我們發現每一步改革的實質都是「產權制度改革」或「產權關系的調整」。國有企業改革實際上從一開始就是產權制度改革,因為放權讓利、利改稅、承包經營責任制、租賃經營責任制、股份制等改革,本質上都是調整企業和政府的產權關系。公司治理結構的改革,實質也是企業的利益相關者責權利的界定和調整。

2、以舊制度最薄弱或新制度需求最強烈的環節——農業制度為突破口。

從總體上說,中國經濟體制改革最早是從農村的土地產權制度和生產組織制度開始的。為什麼制度變遷首先發生在農村?我們認為這是適應客觀需要而做出的理性選擇。農產品的統購統銷制度、價格剪刀差以及戶籍管理制度,使農民蒙受了巨大的利益損失。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制度名為集體經濟,實為變相的國營經濟。與城市的集體和國營經濟不同的是,國家對農村的集體經濟基本上「管而不包」。這樣農村改革的機會成本很低,農村對新制度的需求也就更加強烈。因此,農村相對於城市而言,舊的制度更容易打破,新的制度更容易產生,自發的制度變遷發生之後,更能夠得到政府的迅速認可和支持。

3、允許舊體制外生產新體制,即體制增量調整與體制存量調整並行,而且以前者促進後者。

中國的經濟體制,在舊體制的根本性變革難度較大的情況下,確實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增量改革、體制外突破來改革經濟體制的結構和促進或倒逼舊體制的變革,這是漸進式改革獲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和主要經驗之一,應該予以充分肯定。但是,不能因此而認為中國漸進式改革的成功和經濟的持續增長靠的就是非國有經濟的發展。無論體制改革還是經濟增長,都是「兩條腿」走路。公有制經濟(包括集體經濟和國有經濟)的體制,一直都在改革,甚至比非公有制經濟的出現要早。對集體農業經濟體制和國有企業的改革,包括對土地制度的改革,都在20世紀70年代末就開始了。而且,在強調體制外改革的積極作用的同時,決不應當忽視國有經濟在改革和發展中的巨大作用。與非國有經濟相比,國有經濟市場化的速度較慢,這固然不利於市場化的進程,但是可以使大量經濟資源特別是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部門處於政府直接控制之下,這不僅有利於維護社會政治和經濟的穩定,有利於控制轉軌過程中的各種矛盾,而且能夠在市場機制很不完善的情況下,通過政府的調節彌補市場的不足,克服市場的缺陷,充分發揮政府導向的作用,保證國民經濟的正常運轉。國有經濟實際上也為中國的漸進式改革和非公有經濟的發展承擔著成本。我們假設:國有經濟體制一開始就徹底變革,那麼,非公有制經濟能否發展到現在的水平?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能否順利?這些問題的答案可能要改變。

4、包括政府在內的多元主體聯合創新體制,政府扮演重要角色。

中國經濟體制變遷過程中的初始主體可能存在比較大的差別,但是在制度的設計和變遷過程中,是多元主體聯合創新體制,並不斷進行著角色的轉換。其中,政府作為多元主體中的一員在體制創新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以農村改革為例。前面已經分析,農村經濟體制變遷包括許多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股份合作制和與農業產業化相適應的正在進行的制度創新三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不同主體扮演不同角色,起著不同作用,不同階段的角色及其作用又是有所變化的。政府雖然不是在每一項改革或改革的每一個環節上都充當主角或領域者,但是,它作為重要的制度變遷主體的作用是不可否認的。
家庭承包責任製作為制度創新在很短時間里向全國推廣,則屬於新制度的擴散。在這一過程中,中央政府是最重要的主體。它對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認可、支持極大地打消了廣大農民和各級地方政府的顧慮,使新制度以盡快的速度擴散。當然,最基本、最重要的事實是:這一變革除了觸犯了少數人的既得利益外,於農民、於中央和地方政府、於城市居民都是有益的,基本上屬於帕雷托改進,所在大家都是從自身利益出發支持改革的。
家庭聯產責任制也有局限性。還是農民自己在實踐中於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自然地創造了一種揚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適應生產規模進一步擴大的制度形式——股份合作制。毫無疑問,廣大農民自己是主角,他們是制度的設計者和實施者。無論是中央政府還是地方政府,基本上是認可、順應、引導。
隨著農業產業化的發展,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創新,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又拉開了帷幕。農民現在已經意識到家庭小規模經營對他們的種種不利。因此,農民們自己又在探索,他們仍然是創新的主角。
鄉鎮企業的發展既是中國農村的產業革命,又導致了整個農村經濟體制的重要創新——可以與農業中的家庭承包責任制相提並論的制度創新。這一創新有一個過程,在過程的不同階段,創新的不同主體及其相互關系是有所變化的。幾乎在家庭承包制剛剛全面實施的同時,「社隊企業」開始實行承包制,即由公社、大隊包給一些「能人」。這些「能人」都是農民,是農民中的「基層幹部」或原來就是「社隊企業」的經營者。第一步制度創新,是由「基層幹部」唱主角,集體代表——公社、大隊、生產隊及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廣大農民共同參與的,幾乎沒有反對的主體,因為它對任何一個群體或階層或國家,都是有益無害的。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顯然支持,但不是創新的發動者和領導者,不是主角。
20世紀80年代中期,已經有些大膽的農民開始投資辦企業了。有些單獨辦、家庭辦,有些是農戶合夥辦,這就使鄉鎮企業自身的組織也出現了新形式——家庭企業和合夥企業。非公有的鄉鎮企業取得了超常發展。農民自己仍然是創新的主角。政府,特別是中央政府起了一個「放」或「允許」的作用,即所謂「給政策」,例如國務院1984年的4號文件認可、允許個體或聯合投資。當然,「放」本身也是一種對創新的「參與」,它與阻撓或觀望是不同的,與一般的「支持」也不一樣。從這個意義上說,政府也是這一制度創新的重要主體。
20世紀90年代以來,鄉鎮企業進行了更深層次的體制創新,目標是與現代市場經濟接軌。最大的特點就是政府特別是縣以上的政府基本上退出了「制度創新主體」行列。因為經過第一、二步政府「放」以後,鄉鎮企業走上了自我發展、自我創新的道路。在政府跟鄉鎮企業沒有產權關系,鄉鎮企業也不再需要政府「放」什麼權、給什麼政策的情況下,政府面對鄉鎮企業的制度創新,就顯得沒有什麼可為了。進入90年代以來,鄉鎮企業從合夥制到股份合作制,甚至有些向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集團化的演變,都是鄉鎮企業、鄉鎮企業的投資者和廣大農民自己的事情,他們順應市嘗產業變化的需要,很自然地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產權關系和企業內部組織結構的創新。這是由他們的產權及由此決定的經濟地位和經濟利益關系決定的,他們有產權,從而有談判實力,能夠左右制度變遷的方向,而且也必須左右,以維護其產權收益。
國有企業至今為止的制度創新,盡管地方政府、企業及企業員工等主體在不同階段的角色或作用在變化,但是中央政府除了創新初期很短時期外,一直都是創新的主角,一直都是它主導,它決定創新的方向和方式,並組織試點和推廣。

5、從制度變遷的規律和中國實際出發,選擇漸進式改革的方式或道路。

對於體制轉軌,理論上存在多種途徑或方式。在實踐中,也有多種方式,人們把20世紀開始、持續至今還沒有完成的許多國家的改革,大體上劃分為兩種方式:漸進式改革和激進式改革或「休克式療法」。從改革的效果來看,比較多的人認為,以中國為代表的漸進式改革更加成功。主要標志是,在市場化改革推進過程中,經濟快速發展,連續20年經濟平均以近兩位數的速度增長;與此同時,物價上漲率限制在公眾可以承受的范圍內,從1979年至1999年,社會零售物價上漲率平均為6.6%(居民消費價格上漲率從1985年至1999年平均為8.9%),沒有到兩位數,從而沒有危及經濟穩定和社會穩定(張卓元,2000)。由於經濟快速發展,物價上漲率總的來說處於居民可承受的范圍內,全國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普遍有較大提高,得到改革的實惠。
所謂漸進式改革是指在根本經濟制度不發生較大變化的情況下,對經濟發展過程中限制或阻礙經濟發展的經濟體制進行逐漸地改革。中國的漸進式改革體現在許多方面:從農村改革開始,然後擴展到城市;先著力發展比較適應市場經濟的非國有制經濟,而後重點推進國有經濟的改革;先發展商品市場,然後著重發展生產要素市場;價格改革先調後放,調放結合,並逐步同國際市場價格相聯系;生產、流通、價格等都出現計劃內外雙軌制,然後向市場單軌制過渡;經濟特區、沿海城市改革開放先行一步,逐步向內地推開,實現全方位開放等等。在改革推進的方法上,也是這樣。先是摸著石頭過河,走一步看一步,然後隨著經驗的積累,逐步實行相互協調、相互配套的整體推進;還有是先易後難,先改革那些比較容易改的領域,最後搞攻堅戰——推進國有企業改革。
中國的國有企業與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有著密切關系。由於國有企業產權改革牽涉到國家財政收入的穩定、社會成員的就業與福利保障,所以一直是中國經濟改革中最為復雜、最為困難的改革。為了保持社會穩定,避免對企業的迅速改革可能導致的生產下降,失去社會大眾對制度變遷的支持,同時又要提高企業經營效率,中國企業制度的變遷實際上是通過體制外變遷和體制內發展相結合的道路來推進的。也就是前面分析的「兩條腿」走路。

當然,我們只能說,從目前的情況看,中國的漸進式改革比較成功。但是,它同樣有其局限性。而且,我們也不能認為或斷定激進式改革就不成功或不能成功。一切有待更長時期的時間去檢驗。不同國家在不同時期的制度變遷所面臨的環境和約束條件不同,改革道路的選擇也可能不同。

4. 改革開放改的是什麼

改革開放改的是以下內容:
改革,即對內改革,就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自覺地調整和改革生產關系同生產力、上層建築同經濟基礎之間不相適應的方面和環節,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和各項事業的全面進步,更好地實現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改革開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開始實行的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中國的對內改革先從農村開始,1978年11月,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實行「分田到戶,自負盈虧」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大包干),拉開了中國對內改革的大幕,國營企業的重大改革——自主經營權、自主調控市場;1979年7月15日,中央正式批准廣東、福建兩省在對外經濟活動中實行特殊政策、靈活措施,邁開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性腳步, 對外開放成為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中國的強國之路,是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改革開放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992年南巡講話發布中國改革進入了新的階段。改革開放使中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1992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四大宣布新時期最鮮明特點是改革開放,中國改革進入新的改革時期。2013年中國進入全面深化改革新時期。深化改革開放需堅持社會主義方向。

閱讀全文

與中國改革開放改革體現在哪些方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美國為什麼要制裁伊朗是因為石油嗎 瀏覽:74
中國青年人獎項有哪些 瀏覽:276
義大利的購物中心叫什麼名字 瀏覽:955
伊朗戰爭會對中國有什麼影響 瀏覽:441
中國捐款越南多少 瀏覽:421
印尼bappebti是什麼機構 瀏覽:546
印尼10000頂中國多少 瀏覽:298
越南邊境國家哪個城市好 瀏覽:571
印尼養蝦前景怎麼樣 瀏覽:12
義大利電動壓面機怎麼樣 瀏覽:741
越南水果麥片哪個牌子好吃 瀏覽:227
印尼游戲市場有多少 瀏覽:315
大皮尼亞塔羅在義大利哪裡 瀏覽:741
美國跟伊朗中間有哪個國家 瀏覽:29
今天是印尼人的什麼節日 瀏覽:377
中國今天新型冠狀病新增多少例 瀏覽:471
英國征稅人強迫波士頓人民喝茶的諷刺什麼 瀏覽:19
越南服裝廠有多少 瀏覽:500
伊朗堅果多少錢一斤 瀏覽:688
印尼巴士模擬器皮膚怎麼改格式 瀏覽: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