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國外農產品如何進入中國市場,需要辦理什麼手續,需要在國內重新注冊公司嗎
找個代進口的公司就解決你的所有問題了
㈡ 中國通過絲綢之路從國外引進了些什麼農作物
據史料記載,中國古代開辟的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對促進東西文化經濟的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與此同時,原產於歐洲、西亞、美洲等地的一些農作物,亦開始傳入我國。從陸上絲綢之路引進的農作物有20多種,最先傳入的是葡萄和苜蓿(一種牧草)。現把主要的13種用圖表列出(見表一)。在宋元時代,不少國外農作物的引入則主要是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見表二)。海外農作物的傳入,對我國的農業發生了深遠的影響。首先是為我國植物油生產提供了重要的原料。漢代之前,我國只會利用動物油脂。我國主要油料作物有芝麻、油菜、大豆和花生,其中海外傳入的佔了一半。其次,使我國的衣著原料發生了全新的變化。我國原有的服飾原料主要是絲、麻、葛、毛四種,棉花的傳入使中原地區以絲綢為主的局面開始被打破並很快被取代。此外,黃瓜、南瓜、番茄、胡椒、包菜等的引進解決了我國夏季蔬菜單一的問題。
㈢ 國外供應商向中國出口農產品要辦理什麼手續
首先查詢該產品的中國海關稅則下的海關編碼, 看看該海關編碼下有哪些監管條件, 做好相關監管條件才能進口 。 另外不要貿然先裝船運輸,因為有很多設計檢驗檢疫的是需要在出口國先進行相關監管,否則可能作退貨處理。 而退貨的費用可能很高。
㈣ 農產品首次向中國出口應履行什麼程序
一、出口國或地區政府檢疫主管部門(以下簡稱出口方)向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以下簡稱中方)提出出口農產品的書面申請,並說明具體名稱、種類、用途。
二、中方根據申請,向出口方提出涉及該農產品進口風險分析資料的調查問卷,請出口方答復。
三、在收到出口方就調查問卷的答復後,中方組織有關專家進行風險分析;
在風險分析過程中,如需要,中方將請出口方再補充有關資料;
在對以上資料評估的基礎上,中方將考慮是否派出專家組赴出口國或地區進行實地考察。
四、根據風險分析結果,中方提出進口該農產品的植物檢疫要求意見,雙方就此進行協商。
五、雙方就上述進境檢驗檢疫衛生要求達成一致意見後,雙方簽署議定書,以最終確定農產品輸華應符合的進境植物檢疫要求。
六、經中方正式確認,農產品輸華貿易正式啟動。
㈤ 中國有哪些農作物是從海外傳播過來的
中國有很多農作物都是從海外傳進來的,早在四千年前,中國就開始從別國引進小麥來種植,在張騫出使西域的時候,葡萄等物種就被引進;到了明清時期,中國就大規模引進外國的土豆,馬鈴薯等高產作物,這是導致後期中國人口激增的原因之一。
㈥ 美洲作物是如何進入中國的
食品物種交流的影響如下:
美洲的農作物,如煙草、玉米、馬鈴薯,甜菊、花生、西紅柿傳到歐洲、亞洲和非洲,增加了人類的食品種類,改變了人的飲食結構。歐洲的家畜,如馬、牛、山羊則影響和改變北美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美洲的煙草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歐洲人和土耳其人的生活習慣。
與玉米相似 16 世紀末馬鈴薯作為食用作物開始在歐洲推廣,甘薯傳入後推廣較為緩慢,明朝時傳入中國由西班牙人帶入歐洲18世紀中葉開始食用栽培 ,經過改良培育,18世紀末新品種又傳回美洲。
食品物種交流原因是新航路的開辟、美洲的發現、歐洲早期殖民擴張。
16世紀中葉起,玉米在南歐地區廣泛種植,成為當地主要的糧食和飼料作物之一;通過新航路的開辟的影響,到17世紀,玉米成為僅次於小麥的糧食作物,傳遍歐洲各國。
明朝時,玉米通過多種途徑傳入中國,從西亞、中亞傳入西北地區,從印度、緬甸傳入西南地區,從菲律賓傳入東南沿海地區。
古代新航路開辟使美洲的外來高產農作物傳入,改變了中國的飲食結構和經濟結構;對中國商品經濟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㈦ 從國外引到中國的農作物有哪些幫忙寫一下(包括年代或朝代),謝謝!
玉米、甘薯、煙草
玉米和甘薯在清代傳入中國後不斷推廣種植,使不適宜稻麥生長的貧瘠土地得到了利用,糧食產量大幅度增加。這對於養活更多的人口,騰出更多的土地種植經濟作物,促進農業生產商品化有重要的意義。
這是歷史書上講的。
下面是搜索來的:
美洲作物的傳播及其對中國糧食生產土地開發和人口再生產的影響
摘 要]美洲作物之引種中國大多發生在明清時期,其中既有玉米、番薯、馬鈴薯這樣重要的糧食作物,也有花生、向日葵一類油料作物;既有番茄、辣椒、菜豆、番石榴、番荔枝等蔬菜果樹,也有煙草、陸地棉這樣的嗜好作物和衣被原料,總數接近30種。雖然它們傳入時有先後、途徑不一,但在不長的時間中獲得了相當快的發展,不少在今天的作物構成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 究其原因, 與明清以來人口激增導致的人地矛盾加劇及市場經濟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美洲作物的傳播與發展不僅滿足了日益增長的人口的生存需求,適應了人們對營養和享受多方面的需要,對充分用地和養地,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也發揮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在我國的現有農作物中,至少有50多種來自國外。宋以前我國引入的農作物大多原產於亞洲西部,部分原產於地中海、非洲或印度,它們大多是通過陸上「絲綢之路」傳入的。這些早期傳入的農作物多為果樹和蔬菜,鮮有糧食作物。中唐以後,隨著國家經濟中心的南移,海上「絲綢之路」迅速發展,不斷有新的農作物引進,其中美洲作物的引進和推廣則占據了相當大的比重。這些作物的傳入,不僅增加了我國作物的種類,同時對我國的農業生產及飲食結構的變化也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
本文所說傳入中國的美洲作物專指原產美洲的作物,原產世界其他地區的作物,即使是經由美洲傳入者,也不在本文論述的范圍。
一、傳入中國的美洲作物
1492年,哥倫布重新發現美洲,引發了歐洲人對這塊所謂「新大陸」的注意。在美洲成功殖民後,16世紀後期,西班牙人進而在南亞的菲律賓建立殖民地,一些美洲農作物開始傳入菲律賓,再由菲律賓傳到南洋各地,並進一步傳到中國。美洲作物的引種與傳播成為明清時期我國農作物引進的一個顯著特點。
傳入中國的美洲作物計有玉米、番薯、豆薯、馬鈴薯、木薯、南瓜、花生、向日葵、辣椒、番茄、菜豆、利馬豆、西洋蘋果、菠蘿、番荔枝、番石榴、油梨、腰果、可可、西洋參、番木瓜、陸地棉、煙草等近30種。
玉米(Zea mays L.),禾本科玉米屬植物,原產美洲的墨西哥、秘魯。我國古代稱番麥、御麥、玉麥、苞米、珍珠米、棒子等。至遲明代傳入我國。嘉靖三十四年(1555)《鞏縣志》已有「玉麥」的名稱,但明確而詳細的記載則見於三十九年(1560)甘肅的《平涼府志》卷11:「番麥,一曰西天麥,苗葉如蜀秫而肥短,末有穗如稻而非實。實如塔,如桐子大,生節間,花炊紅絨在塔末,長五、六寸,三月種,八月收。」此外,(明)田藝衡《留青日扎》和李時珍《本草綱目》均有記載。
番薯(Ipomoea batatas(Lam.)L.),旋花科甘薯屬栽培種,一年生或多年生藤本植物。又名金薯、朱薯、玉枕薯、山芋、甘薯、地瓜、紅苕、白薯、地瓜、紅薯等,原產中、南美洲,主要用作糧食和蔬菜。宋元以前中國文獻中屢見「甘薯」的記載,但那時所說得甘薯是薯蕷科植物的一種,而我們現在所說得甘薯則是旋花科植物,明萬曆年間傳入我國。自它被引種到中國以後,因其形似我國原有之薯蕷科得甘薯,有人便稱之為甘薯,久而久之,甘薯一詞幾為旋花科的番薯所獨占。
豆薯 (Pachyrrhizus erosus(L.) Urban),豆科豆薯屬中能形成塊根的栽培種。一年生或多年生草質藤本植物。又名涼薯、地瓜、土瓜、沙葛、新羅葛,是一種既可當水果又能當蔬菜的作物。原產中美洲,後由西班牙人傳入菲律賓,可能後來從新羅經海道傳入我國福建[1] 。中國西南、華南地區和台灣省種植較多。
馬鈴薯(Solannum tuberosum L.),一年生茄科茄屬草本植物。我國亦稱洋芋、土豆、山葯蛋、地蛋、荷蘭薯。原產南美洲秘魯和玻利維亞的安第斯山區,為印第安人所馴化。大約1570年傳入西班牙,1590年傳入英格蘭,1650年左右傳入中國。
木薯(Manihot esculenta Crantz),大戟科木薯屬栽培種,世界三大薯類之一。起源於熱帶美洲,16世紀末傳入非洲,18世紀傳入亞洲。中國於19世紀20年代引種栽培,遍種於長江以南,其中以兩廣、福建台灣為最。
蕉芋(Canna elis Ker.),美人蕉科美人蕉屬栽培種。別名蕉藕、姜芋,原產安第斯山脈。公元前2500年在哥倫比亞馴化,1821年傳入日本,1948年引入中國,福建、江西、浙江等地有少量栽培。
花生(Arachis hypogaea L.),原產美洲。我國亦稱長生果、落花生、落地松、萬壽果、番豆、無花果等,是一種人們喜愛的食品,也是一種重要的油料作物。分小粒型和大粒型兩種,小粒型最早記載見於元末明初賈銘的《飲食須知》,大粒型是清代引進的。
向日葵(Helianthus annus L.),菊科向日葵屬一年生草本油料作物,亦稱西番菊、迎陽花、葵花等,原產北美。在中國的種植最早見於1621年(明)王象晉所著的《群芳譜》,稱西番菊。1688年(清)陳淏子《花鏡》始稱向日葵。
辣椒(Capsicum frutescens L.),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別名番椒、海椒、秦椒、地胡椒、辣茄。原產中南美熱帶地區,1493年傳到歐洲,1593~1598年傳至日本。傳入中國有兩條途徑:一是經由古絲綢之路傳入甘肅、陝西等地;一是經海路引入廣東、廣西、雲南等地。中國關於辣椒的記載始見於(明)高濂《遵生八箋》(1591):「番椒叢生,白花,果儼似禿筆頭,味辣,色紅。」辣椒一名最早見於乾隆二十九年(1764)《柳州府志》。
南瓜(Cucurbita moschata Duch.),一年生草本植物,葫蘆科南瓜屬。別名番瓜、飯瓜、倭瓜、回回瓜、金瓜等,原產中、南美洲。元末明初已見於賈銘的《飲食須知》:「南瓜味甘性溫,多食發腳氣黃疸,同羊肉食,令人氣壅,忌與豬肝赤豆蕎麥面同食。」說明元代我國已經引種。
筍瓜(Cucurbita maxima Dutch. ex Lam. ),葫蘆科南瓜屬栽培種。別名印度南瓜、玉瓜、北瓜,原產南美玻利維亞、智利和阿根廷等地。中國筍瓜可能由印度傳入,19世紀中葉安徽、河南等省方誌有記載。
西葫蘆(Cucurbita pepo L.),葫蘆科南瓜屬栽培種。別名美洲南瓜,原北美洲南部。17世紀後期已見於陝西、山西等方誌。
佛手瓜(Sechium ele Swartz),葫蘆科佛手瓜屬栽培種。別名瓦瓜、拳頭瓜、萬年瓜、陽茄子、土耳其瓜、棒瓜等,原產墨西哥和中美洲。18世紀傳入歐洲,後傳到東南亞,1916年由緬甸傳入中國雲南,現華南和西南等地有栽培。
番茄(Lycopersicon Mill),茄科番茄薯草本植物。亦稱番柿、六月柿、西紅柿、洋柿子等。原產南美洲安第斯山地帶。我國最早記載見於(明)王象晉的《群芳譜》:「番柿,一名六月柿,莖如蒿,高四五尺,葉如艾,花如榴,一枝結五實或三四實,一樹二三十實,……來自西番,故名。」
菜豆(Phaseolus vulgaris L.),豆科菜豆屬栽培種,一年生草本植物。又稱四季豆、時季豆、芸豆、四月豆、梅豆、聯豆、架豆等, 具有糧食、蔬菜、飼料等多種用途。原產中美洲。16世紀初傳入歐洲。中國自明後期曾多次引種,(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和清代《三農記》(1760)都有記載。南北皆有種植,栽培面積僅次於大豆。
萊豆(Phaseolus lunatus L.),豆科菜豆屬栽培種。別稱棉豆、荷包豆,原產中美洲。16世紀初傳入歐洲。20世紀三、四十年代傳入中國。
菠蘿(Ananas comosus (L.) Merr.),鳳梨科鳳梨屬多年生常綠草本果品栽培植物。別名鳳梨、王梨、黃梨。原產南美巴西,很早為印第安人馴化。16世紀初,熱帶各國相繼引種。亞洲最早是由葡萄牙人引入印度(1550),後又傳入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中國在17世紀初(1605)由葡萄牙人將菠蘿苗帶入澳門,後經廣東傳入福建和台灣。廣東《東莞縣志》(1639)和台灣林謙光的《台灣紀略》(1687)都有黃梨的記載。約在18世紀末傳入廣西,19世紀初傳入雲南。
番石榴(P. Guajava L.),桃金娘科番石榴屬常綠小喬木或灌木。原產美洲墨西哥和秘魯。 (南宋)周去非《嶺南代答》(1178)稱黃肚子。清代《南越筆記》稱秋果,《植物名實圖考》稱雞矢果。台灣在200年前已有栽種,現主要分布在台灣、福建、廣東、廣西、海南和雲南等省區。
番荔枝(Anona squamosa L.),番荔枝科番荔枝屬半落葉灌木或小喬木。又名佛頭果。原產熱帶美洲,明末清初傳入中國。最早見於《台灣府志》(1614)。現主要分布在台灣、福建、廣東、廣西和海南等省區。
番木瓜(Carica papaya L.),番木瓜科番木瓜屬小喬木栽培種,又稱木瓜、乳瓜、萬壽果,原產墨西哥南部,18世紀後期成為世界上重要的一種水果。清代傳入我國,《嶺南雜記》和《植物名實圖考》均有記載。我國南方各省都有種植,尤以廣東、台灣最多。
腰果(Anacardium occidentale L.),漆樹科腰果屬喬木,又稱檟汝樹、介壽果、雞腰果,果仁是營養豐富的美味食品。原產巴西東北部,16世紀由葡萄牙人傳入非洲和亞洲。中國於20世紀30年代引入台灣和海南,1984年海南栽培面積達1.1萬公頃。雲南西雙版納也有少量種植。
可可(Theobroma cacao L.),梧桐科可可屬常綠喬木,世界三大飲料作物之一。原產南美洲亞馬遜河上游熱帶雨林地區。17~18世紀傳入東南亞,1922年傳入我國台灣,1954年引種於海南省。
油梨(Persea Americana Mill.),樟科油梨屬常綠果樹。原產中美洲。13~15世紀墨西哥西部和南部已有栽培,20世紀初傳入亞洲。中國1918年開始引種,台灣、海南、廣東、廣西、福建、雲南等省均有栽培,其中以台灣、海南為最多。
人心果(Minikara zapotilla(Tacq.)),人心果科人心果屬熱帶常綠果樹。又名吳鳳柿,原產墨西哥和中美洲。福建於1900年由華僑自新加坡引入,種植於漳州、廈門等地;廣東於1910年引入,分布於湛江、汕頭和珠江三角洲各縣市;台灣於1920年自爪哇引進,嘉義、台南、雲林均有栽培。
蛋黃果(Pouteria campechiana(HKB)),人心果科蛋黃果屬熱帶常綠果樹。又名蛋果,原產南美秘魯。中國於20世紀30年代引入,由印度尼西亞華僑帶到海南繁殖,50年代在廣州栽培。
西洋參(Panax quiquefolium L.),五加科人參屬多年生草本栽培種,別名五葉參、廣東人身、花旗參。原產北美。1976年後在中國北京、黑龍江、吉林、遼寧及陝西等地先後引種成功。
煙草(Nicotiana tabacum L.),茄科煙草屬葉用一年生作物。原產中南美洲,人類已有1500多年使用的歷史。後經西班牙和葡萄牙人傳至歐洲和世界各地。傳入我國是稱「淡巴菰」,這是印第安語煙草的音譯。我國最早紀錄煙草的文獻是[明]張介賓的《景岳全書》:「此物自古未聞,近自我明萬曆時始出閩、廣之間。」煙草的別稱還有相思草、金絲煙、芬草、返魂煙等.
二、美洲作物的發展及其動因分析
美洲作物的引種和傳播是明清時期我國農業發展的一個顯著特點和成就。下面僅以部分重要作物為例對其傳播過程和發展動因作一番簡要的分析。
關於玉米傳入我國的路徑與時間,學術界長期存有爭議。有人認為最早的記載是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甘肅《平涼府志》;但據近年研究,早在明初蘭茂(1397-1476)《滇南本草》即有記載[2] 。此外,16世紀後期雲南《大理府志》和《雲南通志》均有玉米種植的記載。因此,玉米很可能是從印度、緬甸傳入雲南,再從雲南傳播到黃河流域;當然也可能從中亞細亞循絲綢之路傳入我國,越河西走廊過平涼而進入中原;第三路則可能經中國商人或葡萄牙人經海路傳入我國東南沿海地區。
玉米在中國的傳播大致經過了先邊疆後內地,先丘陵山地後平原地區的過程。如道光《遵義府志》談到「平地居民只知種稻,山間民只知種秋禾、玉米……」。平川地區居民即使地頭屋角、田畔園圃「偶種一二,」也只是「以娛孩稚」或作為果蔬輔助食品(乾隆《霍丘縣志》)。因此,李時珍《本草綱目》卷23指出:「玉蜀黍種出西土,種者亦罕。」但19世紀以後,隨著人口的激增,玉米種植不僅繼續向山區拓展,也逐漸走向平原地區。嘉慶《漢中府志》說:「數十年前,山內秋收以粟谷為大宗。粟利不及包穀,今日遍山漫谷皆包穀矣。」《植物名實圖考·卷1》亦說:「又如玉蜀黍一種,於古無征,今遍種矣。」從各地方誌先後記述的情況看,19世紀中期,玉米種植已遍及大江南北絕大多數省區,各地有關玉米的稱謂多達99個。[1] 晚清至民國時期,玉米發展成為中國僅次於水稻和小麥的第三大作物。1936年中國玉米種植面積達693萬公頃,總產量1010萬噸。
經過長期發展,玉米在中國逐漸形成了三大種植區:北方春播玉米區、黃淮海夏播玉米區、南方山地丘陵玉米區。玉米種植比較集中的地方有: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西、山東、河南、陝西、四川、雲南、貴州、廣西等。這些省區的玉米種植面積和產量約佔全國的80%。1983年中國玉米播種面積已達1882萬公頃,總產6819萬噸,分別佔世界的14.6%和15.2%,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玉米生產國。[2] 2000年玉米播種面積進一步增加到2306萬公頃,總產10600萬噸,播種面積和總產分別為第三大生產國巴西的1倍和2倍。[3](P258)
一般認為番薯傳入我國有兩條途徑:一是陸路,由印度、緬甸引入雲南;二是經由海路,從菲律賓傳入福建或由越南傳入廣東[3]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3)《大理府志》已有「紫蕷、白蕷和紅蕷」的記載。此外,《雲南通志》記有「紅薯」並指出雲南6個府州都有種植。1582年陳益從安南(越南)將番薯引入廣東東莞,不久林懷南也將甘薯從越南引入廣東電白。關於番薯傳入福建,《閩小記》記載雲:「萬曆中,閩人得之外國,……初種於漳郡,漸及泉州,漸及莆。」(明)蘇琰所撰《朱蕷疏》亦談及萬曆十一至十二年(1583-1584),有人將番薯從海上傳至晉江。萬曆二十二至二十三年,泉州一帶發生飢荒,「他谷皆貴,惟薯獨稔,鄉民活於薯者十之七八,由是名曰朱薯」(龔詠樵《亦園勝牘》引蘇琰《朱蕷疏》)。番薯引種活動影響最大的還是福建長樂商人陳振龍從呂宋將番薯引入福州,經其子陳經綸上書金學曾巡撫倡議種植,收到顯著效果。《農政全書》曰:「今番薯撲地傳生,枝葉極盛。……閩、廣人賴以救飢,其利甚大。」18末至19世紀初期番薯栽培向北推進到山東、河南、河北、陝西等地,向西推進到江西、湖南、貴州、四川等地,最終遍及全國。1985年中國是世界最大的甘薯種植國,其種植面積617萬公頃,約佔世界總種植面積的61%。[4]
馬鈴薯傳入中國是在17世紀前期,可能從東南、西北和西南幾路傳入。1650年荷蘭人斯特魯斯(Henry Struys)訪台,見到栽培的馬鈴薯,稱之為「荷蘭豆」。《致富紀實》則說:「陽芋,出俄羅斯。」(明)蔣一葵《長安客話》和康熙《畿輔通志·物產》均有「土豆」的記載,說明北路傳入的時間可能更早。康熙福建《松溪縣志》(1700)記載:「馬鈴薯,葉依樹生,掘取之,形有大小,略如鈴子。色黑而圓,味苦甘。」馬鈴薯的重要性18世紀後漸趨重要。《植物名實圖考》說:「陽芋,黔滇有之,……療飢救荒,貧民之儲。……聞經南山氓,種植尤繁富者,歲收數百石雲。」四川《奉節縣志》也談到:「乾嘉以來漸產此物,然尤有高低土宜之異,今則栽種遍野,農民之食,全恃此矣」(《植物名實圖考》卷6)。到19世紀我國東西南北不下10多個省均有馬鈴薯栽培。2000年我國馬鈴薯種植面積達472萬公頃,總產1325萬噸,種植面積為世界第二。[3](P263)
番茄大約於17世紀傳入菲律賓,後傳到亞洲其他國家。中國栽培的番茄是明萬曆年間(1573-1620)從歐洲或東南亞傳入。番茄引種之初長期作用觀賞植物。直到19世紀中後期才進入菜圃,20世紀初上海等大城市郊區菜開始栽培食用。大規模發展是20世紀50年代以後,現已成為中國主要蔬菜之一。
花生原產南美巴西[4] ,16世紀初傳入中國。明嘉靖《常熟縣志》(1538)和王世懋《學圃雜疏》均有明確記載。《三農記》卷12亦雲:「番豆,乃落花生也。始生海外,過洋者移入百越,古因此名。初時為果,今湖田沙土遍植。」花生最初在廣東福建一代種植。據《廣東新語》的記述,清初已普遍種植。《滇海虞衡志》更稱「落花生為南果中第一,……高、雷、廉、瓊多種之」。17世紀花生栽培漸至浙江,《衢州府志》、《山陰縣志》、《瑞安縣志》等均有記載。18世紀以後花生種植有進一步發展到湖南、江西、四川及我國北方地區。近代以前我國花生種植品種皆為小粒種。19世紀八、九十年代美國傳教士將大籽花生引入山東蓬萊,使蓬萊成為大粒花生的主要產區[5] 。因其種植便易、耐貧瘠,而且產量高,頗受農民歡迎,很快被推廣至長江流域和北方各省,其中尤以冀魯豫等省為最。如鄭州、商丘一帶,過去很少種植花生。自1894年美國大籽花生傳入後,往日「荒丘之區,向所棄之地,今皆播種花生」。[5](P34) 1900-1929年山東、河南、江蘇、湖北等省的一些地方花生的種植面積已經佔到整個耕地面積的三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
表1 花生在河北等省農田面積種所佔百分比(1900-1929)
年度 河北 山東 河南 江蘇 湖北 湖南
1900 10 0.1-0.2 10 — 10-15 —
1915 20 15-35 10-15 — 15-25 5
1920 20 10-45 20-40 32-34 20-25 10
1924 20 10-50 40-50 40-52 25-30 18-20
1925 12 19-39 26-35 22 17 28
1929 12 11-39 26-47 22 17 28
資料來源:John L. Buck: Cost of Growing and Marketing Peanuts in China. Chinese Economic Journal. Vol.5,No.3, 1929(9).
1914-1918年,全國17個主要花生生產省區種植面積達1390萬畝,年產花生5085萬擔,1931-1937年種植面積增至2251萬畝,年產量5380萬擔。[6](P195-196) 總之,民國初期至抗戰前,山東、河北、河南為我國最重要花生產區,其花生播種面積和產量常年佔全國的45-55%。20世紀80年代,我國花生種植面積在100萬畝以上的省區發展到10個,即:山東、廣東、河北、河南、廣西、遼寧、四川、安徽、江蘇、福建,其種植面積和產量均佔全國的90%以上。花生單產也由1949年每公頃的1012.5公斤增加到1985年的2010公斤,36年單產提高了98.5%。
向日葵作為油料作物早期只有少量種植。1980年向日葵的種植面積增加到84.47萬公頃,總產90.98萬噸,成為超過芝麻和胡麻的第三大油料作物。
煙草於16世紀中後期和17世紀初期經由南北兩線先後傳入我國。
㈧ 從國外進口冷凍肉到國內需要什麼手續
一、凍肉進口報關必須出示的材料有什麼?
1、海外必須出示原產地資格證書
2、海外的動植檢資格證書
3、是不是在國家容許進口的目錄
4、中國收件人是不是有食品進出口商品流通資質證書
5、中國進出境動植檢證實
二、冷凍肉進口報關流程
1、簽合同;
2、食品類漢語標志審批(貨品到港前剛開始申請辦理);
3、補貨;
4、提前准備報關單證;
5、送貨到港;
6、換單;
7、報關報檢;
8、出口報關(審價、查貨);
9、繳稅;
10、貼上標簽;
11、申請辦理報檢檢查;
12、貨品海關放行。
三、冷凍肉進口的常見問題
冷凍肉類進口針對收件人必須具有相對資質證書,如沒有相對資質證書,博雋有。
1.國外供應商產品是否准入,工廠是否在華注冊備案
2.國外供應商需要提供原產地證和衛生證(由在華備案登記的獸醫開具)
3.國內收貨人是否具有進出口權,營業執照經營范圍是否包含食品或農產品的進口、生產、經銷或代理等內容。
4.國內收貨人還需要辦理國內肉類收貨人備案,如首次進口需要辦理入境動物檢疫許可證,並在商檢備案。
5.國內收貨人還需要商務部頒發的自動進口許可證就目前而言重要的是國外是否准入,國外工廠是否在華注冊。這兩項是國外牛肉進口的首要前提,也是必備之處
㈨ 怎樣從智利進口農產品
有檢疫的審批,有進口目錄中的農產品,並且有允許入境的資格。
進口農產品還需要食品收發貨人備案、貨到港口安排換單中英文標簽、備案進口報檢出通關單、進口報關出稅單商檢、海關查驗抽樣送檢繳稅海關放行。
注意的事項:
1、應來自指定的產地、果園和包裝廠需要在國家准入和品類准入名單之內。
2、包裝箱上應標注或有標識註明水果名稱、產地、包裝廠名稱或代碼。
3、品類應與許可證許可的內容相符,數量不得超過許可的數量,不得夾帶未經審批的水果種類。
4、應不帶土壤、枝、葉以及中國關注的病、蟲、雜草等危險性有害生物。
5、農葯殘留、重金屬等有毒有害物質的含量應符合中國國家標准。
6、辦理輸出國/地區植物檢疫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