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股票中國石油為什會破發求詳解
中國石油當時的一陣跟風,當是沒上市之前,因為回歸A股,好多人都看好,還有很多分析師也在熱解,所在很多人套在其中,原因可能估值過高,盤子太大。
股票(stock)是股份公司所有權的一部分,也是發行的所有權憑證,是股份公司為籌集資金而發行給各個股東作為持股憑證並藉以取得股息和紅利的一種有價證券。股票是資本市場的長期信用工具,可以轉讓,買賣,股東憑借它可以分享公司的利潤,但也要承擔公司運作錯誤所帶來的風險。每股股票都代表股東對企業擁有一個基本單位的所有權。每家上市公司都會發行股票。同一類別的每一份股票所代表的公司所有權是相等的。每個股東所擁有的公司所有權份額的大小,取決於其持有的股票數量占公司總股本的比重。
股票是股份公司資本的構成部分,可以轉讓、買賣,是資本市場的主要長期信用工具,但不能要求公司返還其出資。股票是一種有價證券,是股份公司在籌集資本時向出資人發行的股份憑證,代表著其持有者(即股東)對股份公司的所有權,購買股票也是購買企業生意的一部分,即可和企業共同成長發展。這種所有權為一種綜合權利,如參加股東大會、投票表決、參與公司的重大決策、收取股息或分享紅利差價等,但也要共同承擔公司運作錯誤所帶來的風險。獲取經常性收入是投資者購買股票的重要原因之一,分紅派息是股票投資者經常性收入的主要來源。
大多數股票的交易時間是:交易時間4小時,分兩個時段,為:周一至周五上午9:30至11:30和下午13:00至15:00。上午9:15開始,投資人就可以下單,委託價格限於前一個營業日收盤價的加減百分之十,即在當日的漲跌停板之間。9:25前委託的單子,在上午9:25時撮合,得出的價格便是所謂「開盤價」。9:25到9:30之間委託的單子,在9:30才開始處理。如果你委託的價格無法在當個交易日成交的話,隔一個交易日則必須重新掛單。休息日:周六、周日和上證所公告的休市日不交易。(一般為五一國際勞動節、十一國慶節、春節、元旦、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國家法定節假日)
2. 中國石油股票價格為什麼會下跌
1、因為中國石油上市的當天,股價高開了不少,超過了機構承受的底線。高開導致了中石油透支了預期的利潤,散戶的高位接盤造就了800億的高位套牢盤,導致股價一路下滑,但是至少說明散戶對中石油的期望還是很高的。
2、中國石油A股的估值過高,它的H股只18港元多,相比30元左右的股價比較合適。上市當天開價48.60元,估值太高,當然就要下跌了,同時,大家都看好並搶購的股票風險就大,建議遠離這樣的股票。而且A股股指偏高,上證指數達到了5500-6000的區間,顯然是很高的點位了,前期藍籌泡沫論也很熱鬧,中石油定價這么高,下跌也是必然。
3. 中石油中石化為什麼退市
就在8月12日的時候,中國石油、上海石化、中國鋁業、中國石化以及中國人壽五大央企集體發布公告,將從美國紐交所退市。
這條消息很快上了熱搜,並震驚了整個業內外。
為什麼五大央企會在此時宣布退市?這是否是脫鉤之前的徵兆?其他私營美股上市企業又該怎麼辦?
五大央企退市的原因?
根據證監會的回復,上市和退市屬於資本市場的常態,五大央企之所以退市是出於自身商業考慮,並且這些企業都在多地上市,在美國上市的證券佔比也很小,所以即便退市影響也不大。
但是我們都知道,退市的可是五大央企,如果僅僅從商業視角來看的話,未免太過狹隘。
目前而言,之所以退市,市場流傳有以下三大原因:
第1點:《外國公司問責法案》的出台。
根據公開數據顯示,在2020年5月,美國國會參議院批准通過《外國公司問責法案》,隨後同年12月2日,老美眾議院表決通過《外國公司問責法案》,該法案正式進入實施階段。
這個法案是幹嘛的呢?就是字面意思,要對所有在紐交所上市的外國企業進行問責,所謂的問責就是對這些企業進行定期審查。
如果不同意審查,那麼就會被紐交所強制退市。
市場傳言,我方和老美進行了談判,允許紐交所對我國大多數非國有企業進行審查,但是不能我國關鍵國有企業和科技公司進行審查,但是老美沒同意,堅持所有外國企業都必須向其公開審計底稿。
所以最終還是談崩了,按照法案要求,如果連續三年未能接受審查,那麼就會啟動強制退市程序。
從法案出台時間來看,2023年就是最後期限,所以與其讓對方啟動強制退市,倒不如我方主動退市。
第2點:預防可能出現的巨大風險。
大家都知道4月份的「俄概股退市令」吧?為了應對同一家公司股票「國內一塊錢,國外一分錢」的現象,俄方果斷出手,簽署了「俄概股退市令」,以此反制西方。
可以說,俄市場已經提前把歐美的金融制裁措施給試探出來了,如今我方主動退市,屬於超前部署,化被動為主動,一旦真的出現某些重大情況也算是提前規避了風險。
第3點:內循環即將開始,嚴格控制外部輸出。
從2020年開始,我國經濟就已經開始走上以內循環為主,內外循環相互促進的發展模式,這種模式最大的特點就是整個經濟內循環一定要完善。
所以慢慢的,很多企業都會開始回歸,尤其是一些大股東是外資掌控的本土大公司。這些企業雖然是中國公司,但是每年大部分利潤卻都給到了海外資本,這些利潤量級可達數千億,如果再加上一些關聯交易,那麼破萬億也不難。
而在內循環為主的經濟模式之下,這種對外輸出的情況自然需要嚴格控制。
當然,除去上述三大原因之外,五大央企之所以從紐交所退市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重大原因,那就是雙方關系的急劇惡化。
既然中企已經不具備在美國市場生存的環境,國企更是不可能在美國市場融到資金,那麼為什麼不主動退出呢?
國內企業不能去美國上市了嗎?
那麼問題來了,現在退市已經成為了潮流,是不是意味著以後中企都不能去美國上市了呢?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首先關於這次五大央企退市,有悲觀者認為,五大央企的主動退市將拉開中概股集體退市的序幕。
但是也有樂觀者認為,只要全部國有企業完成退市,那麼接下來老美會放開對其他民營中企的限制。
其次,我方並沒有明確規定不允許企業赴美上市,只是對於一些掌握大量關鍵信息的企業赴美上市設置了門檻。
比如根據最新修訂的《網路安全審查辦法》規定,自2022年2月15日起,掌握超過100萬用戶個人信息的網路平台運營者赴國外上市必須申報網路安全審查。
最後,目前大部分民營企業已經做出了應對,比如阿里巴巴、貝殼、小鵬、理想等企業都已經選擇了雙重主要上市。
什麼是雙重主要上市呢?其實就是字面意思,即香港和紐約兩個市場均為第一上市地。
這有什麼好處呢?
好處就是兩家的股價表現相對獨立,股票不可以流通,即便紐約市場崩塌,對另一個香港市場的影響也極其有限。
這是釋放脫鉤信號嗎?
有人說,去年我國三大運營商從美國退市,現在又有五大央企從美國退市,這是不是脫鉤的前兆?
其實這遠遠談不上脫鉤,因為前面證監會已經說了,這些大型國企、央企在美國上市的份額非常小,即便退市影響也不大,自然也就談不上脫鉤。
相反,我們的主動退出釋放出了至少3個積極信號:
我們的市場已經可以獨立了,不再對外讓利;
化被動為主動,進行反擊和競爭;
關系惡化,合作空間被壓縮,接下來我國經濟內循環的大幕就將拉開。
簡單來說,如今的中國資本市場已經是全球第二大市場,不僅規模龐大,同時對外需求也已經大幅度降低,與美國市場接下來將會形成強力競爭。
而關於這一點,不得不佩服馬雲。
早在2020年的一次演講中,馬雲就明確表態,中國的14億人口內需也還遠遠沒有被發掘,未來全球化將由中國內需驅動。
以內需為主,外需為輔,實現大循環,打造一個全新的經濟中心。
而內需從哪裡來呢?當然是靠更多的低收入人群。
為什麼這么說呢?
富人的消費能力確實強,但是富人一天三頓飯,就算一頓飯10萬,20萬,一輛車幾百萬,幾千萬,但是這樣的富人有多少呢?他們的消費力度比得上1萬人,十萬人,還是百萬人呢?
說到底,這個世界上還是窮人多。
至於如何刺激消費,實現經濟內循環,那就是另外的話題了。
不過可以提前預知的一點是,接下來大公司、大企業,尤其是有跨國業務的大公司可能會不好過,但是對於普通人而言,可能會得到更多機會。
畢竟要讓馬兒跑,肯定得先讓馬兒吃草,共同富裕可絕不是簡簡單單一句空話、大話、套話!
4. 中石油股票為什麼一直下跌 知乎
為什麼中國石油會跌得這么狠呢?原因有兩個:
第一,上市後過度炒作,中石油是2007年上市的,按照2006年的業績來看,當年實現凈利潤1326億元,而中石油上市時48.62元對應的市值大概是89000萬元(總股本1830億股),市盈率高達67.11倍。中石油發行價是16.7元,發行市盈率是22.44倍,對於一家超級大盤股來說,給出這么高估值的發行價本身就存在泡沫,而當時股票上市首日是沒有漲跌幅的,一上市就被炒到了48.62元,泡沫巨大。
第二,業績沒有持續性,A股里也有很多長線牛股,比如貴州茅台、格力電器等,但這些公司營收利潤都是持續增長的。而中國石油業績是起伏不定的,比如2013和2014年,每年凈利潤都超過1000億元,而2015年下滑了66.73%,2016年更是下滑了77.84%,即便是2017年大幅增長188.52%,凈利潤也只有2014年時的20%左右。也只有2006年的17%,所以股價不斷下跌也是必然。
因此,中國石油上市後從48.62一路下跌至5.89元,不斷創新低,確實是一件讓人痛心的事情。主要還是因為A股市場投機氛圍重。所以作為一個理性的投資者,一定要保持克制,不宜盲目炒作,不能盲信各類媒體的研究報告,需要保持實事求是的作風。
5. 中石油、中石化等擬從紐交所退市,背後釋放了何種信號
有5個知名的企業擬從紐交所退市,分別是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上海石化、中國人壽和中國鋁業。這樣的消息震驚了業內外的所有人,也釋放出了一些信號。按理說企業的上市和退市是市場的常態,但是這5個企業共同退市就不只能從商業角度進行考慮了。其實這與美國參議院和眾議院通過的《外國公司問責法案》有關系,也與國際經濟環境有著很大的聯系。
首先這個法案要求所有的外國企業只要在紐交所上市了,就需要被定期的問責,不然就要被迫強制退市。所以企業必須要被紐交所審查,需要提供一些詳細的數據,這就會讓企業的經營被暴露。再加上國際環境是不怎麼好的,也就是俄羅斯和烏克蘭之間的沖突,這些企業可能就是想要規避風險。
現在只是擬退市還沒有真正的退市,不知道之後會不會出現轉折。
6. 造成中國石油壟斷的原因
造成這種怪圈的原因是中國石油政策的不透明:「我們總要在國際市場上保密,市場很難對中國的需求形成穩定預期。石油進口從本質上來說還是做生意,在商言商,一般而言,越公開透明越對自己有利,也越對生意夥伴有利,否則的話就會吃虧。」
量價齊升
來自海關的統計數據表明,今年1月中國進口石油836萬噸,同比增長77.7%,平均進口價格上升了51%,凈增11.1億美元。
同時,原油和成品油價格的上漲,帶動了其他互補性能源產品(如煤炭、天然氣、電力等)的價格上漲。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的統計報告,受國際油價的影響,在2003年1月,國內能源及相關產品的價格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原油價格環比(與前月相比)上升7.6%,同比上升42.7%;成品油價格環比上升1.8%,同比上升25%;1月煤炭價格環比上漲0.3%,同比上升3.2%;電力價格也微幅爬升,環比上漲0.4%,同比上升1%;天然氣價格環比上漲0.6%,同比上升0.7%。
「這是中國又一次在原油進口上實現了可觀的量價齊升,與以前的糧食進口有著驚人的相似」,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宋國青教授說。
宋國青稱,盡管中國只有不到10年的石油進口歷史,有關特徵尚不能在統計數據上顯著地體現,但根據他對中國糧食40年進口歷史的研究,中國的石油進口正在步糧食進口的後塵。「自從中國進口糧食以來,幾乎沒有一次不是在國際糧價的高點大量進口,而在最低點出口。
而石油進口正在走糧食的怪圈。」歷史紀錄顯示,2000年,國際市場石油價格一路上漲,而中國進口原油及石化產品也同時大增。來自海關的統計表明,2000年國際石油價格上升了62%,並導致相關化工產品平均漲價21%,但中國該年進口原油數量達到7013.4萬噸,與1999年的3661萬噸相比,幾乎翻了一番。
量價齊升的後果是成本巨額上升,這個數字到底有多大呢?中國的石油企業沒有公布由此帶來的損失。但一個可供參考的數據是,來自海關的權威人士估算,2000年僅原油進口一項,關稅至少多繳了150億元。「150億關稅是肉爛在鍋里了,但中國用戶為石油進口價格上漲支付的巨額成本,大都流到國外了。」宋國青說。
逢低減倉
而在接下來的2001年,中國原油進口又陷入另一個怪圈。從2000年末開始到2001年美國「9·11」事件之後,油價從30美元以上一路下滑到17美元一桶。但該年中國的進口原油數量為6025.5萬噸,比2000年下降14.09%。
「中國現在的年進口量也只在7000萬噸左右,而美國每年的進口量在2億-3億噸左右,所以中國原油進口的絕對數量在國際市場並不算很大。但是中國進口量的波動是國際市場上最大的,」宋國青說,「2000年,中國的進口需求增加得很突然,增加量約為3500萬噸,絕對數也不算很大,但是這個數字占據了該年國際市場原油供應增加量的將近一半。來自中國的需求突然增加,打亂了市場本來的預期,其後果就是價格上漲。」
體現在月度變化的數字更清楚地表明了這一趨勢。1999年1月
至2月,是國際油價處於最低谷的時期,中國進口原油297.94萬噸,比上年同期反而減少40%;1999年3月國際油價開始大幅回升,而中國的進口亦同時回升,當月進口原油433.25萬噸,成為1998年以來最多的月份,是上月的2.6倍。在進口量不斷大幅上升的同時,中國進口原油的到岸價也在同步上升,在進口量大幅下降的1、2月份,平均進口單價為89.59美元/噸;而到進口量大幅上升的3月份,這一數字上升到92.07美元/噸。
由此,國家計委能源研究所所長周大地稱,1999年是國際石油市場油價急劇上漲的典型的一年,也是中國石油市場「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體現「應變能力」的典型的一年。
宋國青稱,造成這種怪圈的原因是中國石油政策的不透明所致:「我們總要在國際市場上保密,市
場很難對中國的需求形成穩定預期。石油進口從本質上來說還是做生意,在商言商,一般而言,越公開透明越對自己有利,也越對生意夥伴有利,否則的話就會吃虧。」
戰略儲備無補短期波動
中國石油進口的深層次原因還在於國內石油市場格局。
盡管進口原油僅占國內市場的20%強,但其價格卻已主導國內市場。根據1998年國家出台的《原油與成品油價格改革方案》,國內採油企業的原油出廠價格基
本圍繞國際原油價格波動。而在成品油方面,仍採取新加坡、紐約、鹿特丹三地「盯價」,由國家計委在進口完稅成本的基礎上,加國內合理流通費用確定零售中准價,中石油、中石化在中准價上下8%左右的范圍內確定零售價。
但是這種政策設計在價格的傳導過程中卻出現了斷裂。周大地稱,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中國石油市場的不對稱性:
中國石油消費的市場化程度在迅速提高,但石油供應仍處於過度壟斷之中。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三大石油公司幾乎壟斷了國內原油產出;而進口原油方面,擁有進口專營權的也只有四家(上述三家加上中化),而依賴配
額生存的其它小規模進口商只能分享20%左右的配額;成品油的批發幾乎由中石油和中石化兩家壟斷,而零售方面,兩大公司在各自區域上都具有壟斷力量。
周大地解釋說,在這種體制下,國際石油采購的方式,則由國有的石油外貿公司按國家分配的計劃指標分月度組織進口,基本上採用現貨貿易方式從國際市場購買石油,導致經常出現了「買漲不買落」。
周大地稱,中國石油市場體系和市場機制的嚴重不完善扭曲了供求關系和對未來價格的有效期望,中國石油用戶既不能有效預見石油市場的風險,也不能採取有效的經濟措施和市場手段化解危機。「目前的體制根本難以應對國際市場價格的短期波動。」周大地說。
目前,很多專家表示中國必須建立國家石油戰略儲備來應對國際石油突發事件,周大地稱這幾
乎無助於解決短期的市場波動。宋國青甚至表示,國家石油戰略儲備從長遠看來可能也沒有作用。
「我們還是拿糧食打比方。從過去的數據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世界糧價和中國糧食儲備之間具有很強的相關性:中國增加儲備,世界糧價上漲;中國減少儲備,世界糧價下跌。中國最近一次增加糧食儲備是在1996年,當時是以2倍於現在的價格大量進口,到現在我們卻以一半的價格在出口。」
宋國青問道:「糧食儲備已經成為國家財政的一個大包袱,石油儲備呢?」
7. 中石油中石化等擬從紐交所退市,退市的原因是什麼
中國石油8月12日公告,公司已於2022年8月12日(美國東部時間)通知紐約證券交易所(以下簡稱紐交所),公司將根據一九三四年美國證券交易法(經修訂)(以下簡稱證券交易法)等相關規定,申請自願將其美國存托股份(以下簡稱存托股)從紐交所退市。中石油中石化等擬從紐交所退市,退市的原因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