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是怎樣走向社會主義國家道路的
社會主義是中國人民的歷史選擇
1.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走不通
(1)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
中國封建社會後期商品經濟的發展,已經孕育著資本主義的萌芽,如果沒有外國資本主義的影響,中國也會緩慢的發展到資本主義社會。到了近代,中國社會發展的道路被扭曲了。帝國主義和中國封建統治者相互勾結,是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840年,英帝國主義發動的鴉片戰爭,打開了中國的大門,迫使腐敗無能的清政府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這是中國社會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開始。1895年,在甲午戰爭中遭到失敗的清政府,同日本侵略者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是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1900,八國聯軍攻陷北京,清政府同英、美等11國列強簽訂了又一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下,中華民族淪落到苦難深重和極度屈辱的悲慘境地,中國的廣大人民,尤其是農民生活日益貧困,過著飢寒交迫和毫無政治權利的生活。(2)舊民主主義革命沒能完成救國圖強的歷史使命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聯合統治,是近代中國貧窮落後的總根源,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反動統治是近代中國民主革命的基本任務。從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為謀求國家的獨立、民主、富強,同國外侵略者和中國的封建勢力進行了長期的不屈不饒的革命斗爭。在近代中國,曾先後出現過太平天國革命、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等幾次人民革命斗爭的高潮。這些可歌可泣、英勇頑強的探索和斗爭,每一次都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推動了中國的進步,但都因沒能找到正確的救國道路而一次次的失敗了。在舊民主主義革命的不同時期,洪秀全、康有為、孫中山等一批先進的中國人,在西方物質、文化的激發下,尋找挽救中國的葯方,提出了各種救國方案,但都沒有行得通。特別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第一次提出了比較完整的在中國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方案,主張以資本主義救中國,歷經艱辛,最終也沒能實現自己的理想。事實表明,不出動封建根基的自強運動和改良主義,舊式的農民戰爭,資產階級革命派領導的民主革命,以及照搬西方資本主義的其他種種方案,都不能完成救國圖強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歷史的結論是: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走不通。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走不通,是由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決定的。帝國主義不允許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封建勢力頑固強大,反對走資本主義道路;中國民族資產階級沒有能力領導民主革命走向勝利。辛亥革命失敗以後,中國人民期待著新的社會力量,尋找著先進理論,以開創救國救民的新道路。2.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1)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進入了嶄新階段辛亥革命的失敗,是中國的先進分子陷入極度的苦悶和彷徨之中。中國人民對民族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由寄予希望到徹底失望,引發了對先進理論和先進政黨的強烈期盼。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人民的革命斗爭有了新的領導核心,是中國革命有了科學的指導思想——馬克思列寧主義。從此,領導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爭,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實現振興中華的偉大使命,就歷史地落到了工人階級及其先鋒隊中國共產黨的身上,中國革命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准確地把握了世界歷史的發展趨勢,深刻的分析了中國的特殊國情,正確的解決了中國民主革命的一系列基本問題,給中國人民指出了一條唯一正確的道路,即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2)光輝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相結合,開創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沿著這條道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浴血奮斗,經過北伐戰爭、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這樣四次偉大的人民革命戰爭,推翻了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1949年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結束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實現了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3.中國人民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1)由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革命是中國人民的歷史選擇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已經基本完成,中國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轉變為新民主主義社會。為完成國家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的新的歷史任務,中國共產黨必須不失時機地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實現了由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既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掃除了障礙,也為社會主義因素的成長創造了條件,中國歷史已經走到了社會主義的門檻,按照無產階級和大多數人的利益和要求,走向社會主義,是新中國發展的必然前途,也是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中國走向社會主義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由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革命的轉變是中國人民的正確歷史選擇。(2)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建立社會主義革命的基本任務就是對生產資料私有制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消滅剝削制度和剝削階級,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1952年底,新中國完成了國民經濟的恢復任務,社會主義革命的時機已經成熟,對生產資料私有制實行社會主義改造,成為中國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從1953年起,中國共產黨提出了過渡時期的總路線,並領導全國人民全面展開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經過3年的努力,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建立了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確立了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從此,中國進入了社會主義建設時期。
㈡ 中國從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發展到社會主義社會的歷程
我考研正復習這部分的內容,希望對你有用。
一、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1840-1919)
鴉片戰爭後,帝國主義用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的大門,中國變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為此,一系列的愛國志士進行了救亡圖存的斗爭,主要有太平天國運動(農民階級),洋務運動(地主階級),戊戌維新運動(資產階級改良派),辛亥革命(資產階級革命派)。這四次運動是 對國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但均以失敗告終。其中,最有成就的是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清王朝,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但革命果實被袁世凱竊取。
二、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1919-1949)
1.第一次國內革命時期(1919-1927)
主要事件: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國民大革命。
2.第二次國內革命時期又稱為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27-1937)
主要事件:土地革命、反圍剿、長征、遵義會議
三、抗日戰爭時期又稱全民抗戰時期(1937-1945)
主要事件:日本侵華、國民黨及其正面戰場、共產黨及其敵後戰場、抗日戰爭的勝利
四、解放戰爭時期又稱第三次國內革命(1945-1949)
主要事件:從爭取和平民主到自衛戰爭
國民黨政府處在全民包圍中
中國共產黨和民主黨 派的合作
中國革命的勝利
五、新中國的成立到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
第一階段(1949-1952)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並不是社會主義社會,而是處在過渡時期。
建國後前三年主要是跟資產階級的殘余勢力作斗爭,為社會主義社會的最終確立掃清障礙。
第二階段(1953-1956)
這一階段是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的時期,1956年改造結束後,中國正式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
㈢ 我國是怎樣進入社會主義的
按照歷史教科書的說法,在完成「社會主義三大改造」之後,中國正式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
時間是1956年底。
新中國建立以後,政府迅速沒收了官僚資本,但對民族資本(大約相當於現在的民營資本)允許其繼續合法經營。民族資產階級和其代言人——民主黨派,還正式參與了1949年建立的中央人民政府。當時中國的社會性質是新民主主義社會。
1953年中央制定了向社會主義過渡的總路線。社會主義改造與工業化同時開展,稱為「一化三改」。一化即工業化。三改即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即民族資本)進行社會主義改造,計劃時間:10~15年。
1956年底,「三大改造」在「疾風暴雨」下提前完成。國家宣布中國正式進入社會主義社會。
㈣ 中國是怎樣走向社會主義
中國必須要走社會主義道路,新民主主義社會要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這在民主革命時期已經明確。我國在20世紀50年代選擇過渡到社會主義,充分考慮了具有實現的可能性。第一,我國已經有了相對強大和迅速發展的社會主義國營經濟。由於現代工業的固定資產中官僚資本佔80%,國家沒收這一部分龐大資本,不僅建立起了在國民經濟中起領導作用的社會主義經濟,而且為向社會主義過渡提供了物質基礎,因而成為整個國民經濟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重要開端。第二,土地改革完成後,為發展生產、抵禦自然災害,廣大農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內在要求。一般規模較小的農業互助合作組織,沒有大機器,主要靠協作,也可以增產。事實上,與個體農業相比,農業互助合作組織的增產一般比較明顯。這也為黨提出向社會主義過渡的總路線提供了重要依據。第三,建國初期,黨和國家在合理調整工商業的過程中,創造了加工訂貨、經銷代銷、統購包銷、公私合營等一系列從低級到高級的國家資本主義形式。這些措施,不但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了有效的利用和限制,也很自然地加深了它們同社會主義國營經濟之間的聯系,引起它們在生產關繫上發生程度不同的變化。國家在利用和限制資本主義工商業的過程中所積累的經驗,成為對資本主義經濟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最初步驟。這也成為黨提出向社會主義逐步過渡的總路線的又一個重要因素。第四,當時的國際形勢也有利於中國向社會主義過渡。蘇聯社會主義的發展已經顯示出對於資本主義的優越性,對我國有重要的借鑒作用。朝鮮戰爭停戰使世界的形勢開始和緩。這為實行過渡時期總路線提供了有利的國際環境。正是在科學分析了新中國建立後,經濟、政治和社會發生著的深刻變化及發展趨勢,及時提出了過渡時期總路線,在中國這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轉變。㈤ 為什麼說我國是社會主義社會
因為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都是人類進步的社會歷史產物。它們的性質根本對立,但在當代同處於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的第二大形態,具有共同的社會存在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
中國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過渡到共產主義社會,需要經過一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用來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不斷擺脫對物的依賴性,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創造條件。
中國社會的發展演進,的確出現了特殊形式。封建社會沒落之後,中國沒有按照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進入資本主義社會,而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奪取了國家政權,開始了新民主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應該是在中國特殊的國情條件下,在人類社會發展的第二大形態中,具體社會制度演進的一種特殊形式。它在本質上不同於經典的資本主義,完全有理由承擔起為人類社會向第三個階段共產主義邁進創造十分發達的生產力和極為豐富的物質財富的一部分任務。
(5)中國如何成為社會主義國家的擴展閱讀: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與和諧社會建設全面發展。
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尊重人民群眾的創造精神,通過深化改革、創新體制,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激發全社會的創造活力;注重社會公平,正確反映和兼顧不同方面群眾的利益,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妥善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系。
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使它們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確保社會政治穩定。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是無差別的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既是目標又是過程,需要經過長期奮斗、不懈努力才能逐步實現。
㈥ 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是如何確立的
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分兩步走,第一步是新民主義革命,第二步是社會主義革命,最終目的是通過建立社會主義制度,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新民主義主義革命的任務基本完成,需要進入社會主義革命的階段,這個階段在中國可分兩步:
1949年到1952年的三年,是國民經濟恢復時期,1953年到1956年底是大規模的社會主義改造時期(其實,我國的社會主義改造從新中國成立時就已經開始了),通過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使我國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社會主義公有制。
在推進手工業合作化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採取的是積極領導、穩步前進的方針。手工業合作化的組織形式,是由手工業生產合作小組、手工業供銷合作社到手工業生產合作社,步驟是從供銷人手,由小到大,由低到高,逐步實行社會主義改造和生產改造。
對資本主義工商企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就是要把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成為社會主義性質的企業,並對民族資產階級實行贖買政策。
㈦ 中國是如何從新民主主義社會轉變為社會主義社會的
中國新民主主義社會是指1949年建國,到1956年完成社會主義改造這段時間。這一轉變是通過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改造實現的,也就是通常所說的「三大改造」。
對農業和手工業都是採取了合作化道路,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則採取贖買政策,類似於「半送半買」,通過這樣的方式實現了向社會主義的過渡。1956年底,中國建立起了社會主義制度。
三大改造的介紹:http://ke..com/view/33802.htm
㈧ 中國是如何一步步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
中國近代的革命建國現實決定了只有社會主義才能夠給中國的革命提供一個理論武器,因為科學社會主義本身就是一種社會革命學說。
當時由西方傳入的其他各種主義都不能夠給中國社會提供一個動員民眾的革命理論,唯有馬克思主義、唯有科學社會主義才能夠給中國提供動員民眾起來革命的武器。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社會主義成了中國的救國之道。
在1949年建國之後,中國仍然面臨著一個重大選擇:究竟是選擇西方的資本主義道路,是固守新民主主義階段,還是選擇社會主義道路?當時中國對這個問題並非沒有分歧,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毛澤東鮮明指出,新民主主義只是一個過渡時期,中國一定要進入社會主義。
毛澤東的這個思想最終在中國成為了主流。從1953年開始,中國共產黨制定了過渡時期的總路線,中國開始向社會主義過渡。到了1956年下半年,中國完成了農業合作化和城市的社會主義改造,最終在中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
(8)中國如何成為社會主義國家的擴展閱讀:
中國一定要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原因:
首先是國際環境的需要。
新中國成立之初,仍然面臨著非常嚴峻的外部安全威脅,亟需盡快建立起自己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防體系。這個時候的中國如果不集中力量來建立起自己的國防,那麼就不能夠保證自己的安全,國家很可能會受到外敵入侵。
其次是歷史的經驗和教訓。
回望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歷史,我們可以發現,土地兼並和貧富懸殊是每個王朝晚期面臨的共同問題。盡管歷朝歷代都試圖緩解這一社會矛盾,但生產資料的私人所有制決定了土地兼並和貧富懸殊的現象無法根除。
綜上所述,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實行什麼樣的制度,並不是某一個人或某一些人能夠主觀決定的,而是由歷史與現實決定的。社會主義在中國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中國選擇社會主義是歷史的必然。
㈨ 我國的社會主義是怎樣建立起來的
建國初期,1953年到195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三個行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全國在1953年春天土地改革基本完成,隨即進行三大改造。1953年至1956年,就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使中國從新民主主義社會跨入了社會主義社會,我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從此,中國進入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
㈩ 中國是如何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
1、1919年的五四運動,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台,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開始,為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創造了條件。
2、1912年,中共一大召開,中國共產黨誕生,開始領導工人運動。1927年,中國共產黨發動南昌起義,召開八七會議,土地革命開始。此後,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革命戰爭、創建人民軍隊、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探索出一條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
3、經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後,1949年,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進入新民主主義社會。
4、1953年~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我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期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