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電腦是哪一年普及的
80年代是開放的中國在思想上狂飆突進的年代,在那個時候大家都非常嚮往與西方接軌,快速使中國進入四個現代化。而其中「科學技術現代化」的各種宣傳當中,計算機總是離不開的一種象徵符號,和火箭、衛星、原子符號等搭配出現。
在當時,學好計算機主要指的是學習編程,雖然大家都不太知道這東西有什麼用,但都是為了祖國現代化服務的一種高尚的理想,更多於探尋其實用目的。
進入90年代的計算機新一次普及,與上一次不同的地方在於,計算機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當中,逐漸開始真正的發揮作用。
80年代,和其他國家基本同步地,中國開始了中文輸入的研究。王選院士的激光照排自不必說;而在辦公室領域,由北京四通集團製作的打字機風行,此後逐漸被IBM兼容PC所替代。
聯想和求伯君分別開發的「漢卡」,是可以讓當時的IBM-PC識別漢字字型檔的硬體。有了這樣的鋪墊以後,90年代初期,電腦加列印機的組合開始應用到更多的辦公場所。
漢字輸入也有了更快捷的方法。經過不斷的摸索和試驗,由王永明開發的「王碼」五筆字型在90年代得到大規模普及。當時人們要報電腦培訓班,進去主要練習的就是五筆輸入法。
你可以試著問問50-60年代生的你的父母或祖父母輩,問問他們是否對「王旁青頭戔五一」有印象。在掌握電腦操作技能之後,年輕人就可以充當文員,專門進行文字錄入的工作。
短短幾年之後,中國人迎來下一波電腦普及浪潮,還是在圖形操作界面被大規模應用開始。
1992年,微軟針對中國市場首次推出中文版的Windows3.2操作系統,而1995年Windows95面世後,中文版和其他市場基本做到同步發售,這一切都導致操作電腦的難度級別,下降到了普通人也能隨便學會的水平。電腦對中國人而言,再不神秘。
同樣在90年代中期,適合普通人的互聯網服務也開始逐漸的向下普及。雖然當時的撥號上網費和電話費都貴得驚人,但是從比較富裕的家庭開始,互聯網也在中國有了群眾基礎。
1999年9月,由10多家媒體聯合主辦了一場「72小時網路生存測試 」,12名參與者需要體驗如何使用當時並不完善的電子商務,在獨立的房間內,通過網路來滿足他們的飲食起居需求。
這是現在國內大部分網民不了解的那段歷史的終點。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就是我們大家都知道的了。
2017年8月發布的CNNIC第40次《中國互聯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 顯示,中國網民規模達到7.51億,佔全球網民總數的五分之一。同時我國互聯網普及率為54.3%,超過全球平均水平4.6個百分點。
但換個角度看,這其實意味著我國仍有接近一半的國民,即使在如今的信息社會中依然和電腦「絕緣」。如果他們不能掌握這一新時代的必備技能,就毫無疑問會被時代拋下,一旦他們同時陷於貧窮——這幾乎是肯定的——那麼他們將逃不出貧窮的詛咒。
讓全中國每個人都能平等地進入信息社會,跟精準扶貧的大目標一樣任重而道遠。
㈡ 中國是什麼時候開始有筆記本電腦的
中國在2000年以前就引入了計算機,甚至還掀起了一次計算機普及高潮。
1996年,美國《電腦雜志》提到康柏於 1982 年 11 月推出了一款手提電腦,重 28 磅(約合 14 公斤),這應該算是最早的筆記本電腦雛形。但 IBM 卻拒絕接受這個說法,堅持認為它在 1985 年開發的一台名為 PC Convertible 的膝上電腦才是筆記本電腦真正意義上的「開山鼻祖」。
美國人爭吵不休,大洋那邊的日本人也不樂意了。因為他們認定世界上第一台真正意義上的筆記本電腦是東芝公司的 T1000,這款於 1985 年推出的產品採用 Intel 8086 CPU,512KB RAM,並帶有 9 英寸的單色顯示屏,沒有硬碟,可以運行 MS-DOS 操作系統。
2001年,《美國計算機協會學報》在紀念 PC 誕生 20 周年的一篇報道中寫了「1985 年,東芝推出 T1000,第一次給人們帶來了『筆記本電腦』的概念。」
(2)個人電腦什麼時候進入中國擴展閱讀:
為了縮小體積,筆記本電腦採用液晶顯示器(液晶LCD屏)。除鍵盤外,還裝有觸控板(Touchpad)或觸控點(Pointing stick)作為定位設備(Pointing device)。
筆記本電腦和台式機的區別在於便攜性,它對主板、CPU、內存、顯卡、硬碟的容量等有不同要求。
筆記本電腦正在根據用途分化出不同的趨勢,上網本趨於日常辦公以及電影;商務本趨於穩定低功耗獲得更長久的續航時間;家用本擁有不錯的性能和很高的性價比,游戲本則是專門為了迎合少數人群外出遊戲使用的;發燒級配置,娛樂體驗效果好,當然價格不低,電池續航時間也不理想。
㈢ 電腦出現在中國的哪年
我國自己研發電腦是在1956年,那時是為了研究製造原子DAN,進入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們引進了蘋果2型電腦,九十年代PC機成為我們引進的主流電腦,一些單位也陸續使用,個人擁有的還是很少的,2001年後,電腦逐步走入家庭,慢慢普及
㈣ 筆記本電腦哪年開始在中國流行的
筆記本電腦2005年左右開始在中國流行的。隨著筆記本電腦行業技術的不斷提高,以及第二代SandyBridge處理器的面市,如今8~12英寸屏幕的筆記本電腦已經趨於簡單型筆記本電腦那樣,正在趨於價格、性能與攜帶方便的均衡。超薄筆記本電腦其內部配置,不論是從處理器、內存到硬碟等主要配件,在性能方面絕不輸於那些體型較大的筆記本電腦。
主流型
這類機型最為常見,是大部分潛在筆記本電腦用戶的首選。從配置上來說可以滿足各種需求,商務、辦公、娛樂、視頻、圖像等功能的整合已經十分成熟。從便攜性上來說,相對適宜的重量和成熟的開發模具,讓使用者更加方便,屬於整體性價比較高的一類機種。
㈤ 電腦什麼時候進入中國
電腦 我國計算機普及教育始於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那以前,就全國范圍來說,基本上談不上計算機普及教育,只有少數科研部門進行計算機的應用開發,在大學的非計算機專業基本上都沒有開設計算機課程。使用計算機,只是少數專家的事情。
㈥ 電腦是什麼時候引進中國的
1946年2月,第一台電子計算機ENIAC在美國加州問世。那時候的電腦都很龐大,速度也慢,數量少,也不普及。
【樓主注意】1958年和1959年,中國先後製成第一台小型和大型電子管計算機。60年代中期,中國研製成功一批晶體管計算機,並配製了ALGOL等語言的編譯程序和其他系統軟體。60年代後期,中國開始研究集成電路計算機。70年代,中國已批量生產小型集成電路計算機。80年代以後,中國開始重點研製微型計算機系統並推廣應用;在大型計算機、特別是巨型計算機技術方面也取得了重要進展;建立了計算機服務業,逐步健全了計算機產業結構。從1987年9月20日錢天白教授發出第一封e-mail開始,到1994年4月20日ncfg正式連入internet這段時間里,中國的互聯網在艱苦地孕育著,它的每一步前進都留下深深的腳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