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畫的現實意義
從20世紀以來,美術界出現了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問題,而且這些問題變得越來越模糊和混亂,如「中國繪畫窮途末路」、「筆墨是否等於零」等爭論,多年都沒有一個明確的結論。這些爭論其實都涉及到傳統與創新之間的問題,但似乎認為傳統與創新之間沒有什麼關聯,兩者之間好像存有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而且這種觀點還得到了不少人的認同。
總而言之,過去許多中國畫大師的一個共同特點,就是他們不僅研究繼承中國傳統繪畫技法,還充分發揮當代科學技術發展成果,運用新技法、新形式,將中國傳統繪畫發揚光大。這也正是每一位有志於從事當代中國繪畫創作者所肩負的歷史責任。
❷ 如何評價國畫
相對西洋畫來說,中國畫有著自己明顯的特徵。傳統的中國畫不講焦點透視,不強調自然界對於物體的光色變化,不拘泥於物體外表的肖似,而多強調抒發作者的主觀情趣。中國畫講求「以形寫神」,追求一種「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感覺:而西洋畫呢?則講求「以形寫形」,當然,創作的過程中,也注重「神」的表現。但它非常講究畫面的整體、概括。有人說,西洋畫是「再現」的藝術,中國畫是「表現」的藝術,這是不無道理的。
中國畫與西洋畫相比有著自己獨特的特徵,還表現在其藝術手法、藝術分科、構圖、用筆、用墨、敷色等多個方面。按照藝術的手法來分,中國畫可分為工筆、寫意和兼工帶寫三種形式。工筆就是用畫筆工整細致,敷色層層渲染,細節明徹入微,用極其細膩的筆觸描繪物象,故稱「工筆」。而寫意呢?相對「工筆」而言,用豪放簡練的筆墨描繪物象的形神,抒發作者的感情。它要有高度的概括能力,要有以少勝多的含蓄意境,落筆要准確,運筆要熟練,要能得心應手,意到筆到。兼工帶寫的形式則是把工筆和寫意這兩種方法進行綜合的運用。
從藝術的分科來看,中國畫可分為人物、山水、花鳥三大畫科,它主要是以描繪對象的不同來劃分的。而中國畫中的畜獸、鞍馬、昆蟲、蔬果等畫可分別歸入此三類。
中國畫在構圖、用筆、用墨、敷色等方面,也都有自己的特點。中國畫的構圖一般不遵循西洋畫的黃金律,而是或作長卷,或作立軸,長寬比例是「失調」的。但它能夠很好表現特殊的意境和畫者的主觀情趣。同時,在透視的方法上,中國畫與西洋畫也是不一樣的。透視是繪畫的術語,就是在作畫的時候,把一切物體正確地在平面上表現出來,使之有遠近高低的空間感和立體感,這種方法就叫透視。因透視的現象是近大遠小,所以也常常稱作「遠近法」。西洋畫一般是用焦點透視,這就像照相一樣,固定在一個立腳點,受到空間的局限,攝入鏡頭的就如實照下來,否則就照不下來。中國畫就不一定固定在一個立腳點作畫,也不受固定視域的局限,它可以根據畫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腳點移動作畫,把見得到的和見不到的景物統統攝入自己的畫面。這種透視的方法,叫做散點透視或多點透視。如我們所熟知的北宋名畫、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用的就是散點透視法。《清明上河圖》反映的是北宋都城汴梁內外豐富復雜、氣象萬千的景象。它以汴河為中心,從遠處的郊野畫到熱鬧的「虹橋」;觀者既能看到城內,又可看到郊野;既看得到橋上的行人,又看得到橋下的船;既看得到近處的樓台樹木,又看得到遠處縱深的街道與河港。而且無論站在哪一段看,景物的比例都是相近的,如果按照西洋畫焦點透機的方法去畫,許多地方是根本無法畫出來的。這是中國的古代畫家們根據內容和藝術表現的需要而創造出來的獨特的透視方法。
在用筆和用墨方面,是中國畫造型的重要部分。用筆講求粗細、疾徐、頓挫、轉折、方圓等變化,以表現物體的質感。一般來說,起筆和止筆都要用力,力腕宜挺,中間氣不可斷,住筆不可輕挑。用筆時力輕則浮,力重則飩,疾運則滑,徐運則滯,偏用則薄,正用則板。要做到曲行如弓,直行如尺,這都是用筆之意。古人總結有勾線十八描,可以說是中國畫用筆的經驗總結。而對於用墨,則講求皴、擦、點、染交互為用,干、濕、濃、淡合理調配,以塑造型體,烘染氣氛。一般說來,中國畫的用墨之妙,在於濃淡相生,全濃全淡都沒有精神,必須有濃有淡,濃處須精彩而不滯,淡處須靈秀而不晦。用墨亦如用色,古有墨分五彩之經驗,亦有惜墨如金的畫風。用墨還要有濃談相生相融,做到濃中有淡,淡中有濃;濃要有最濃與次濃,淡要有稍談與更淡,這都是中國畫的靈活用筆之法。由於中國畫與書法在工具及運筆方面有許多共同之處,二者結下了不解之緣,古人早有「書畫同源」之說。但是二者也存在著差異,書法運筆變化多端,尤其是草書,要勝過繪畫,而繪畫的用墨豐富多彩,又超過書法。筆墨二字被當做中國畫技法的總稱,它不僅僅是塑造形象的手段,本身還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
中國畫在敷色方面也有自己的講究,所用顏料多為天然礦物質或動物外殼的粉未,耐風吹日曬,經久不變。敷色方法多為平塗,追求物體固有色的效果,很少光影的變化。
以上談的中國畫的特點,主要是指傳統的中國畫而言。但這些特點,隨著時代的前進。藝術內容和形式也隨之更新,並不斷地發生變化。特別是「五四」之後,西洋畫大量湧入,中國畫以自己寬闊的胸懷,吸收了不少西方藝術的技巧,豐富了中國畫的表現力。但是,不管變化如何,中國畫傳統的民族的基本特徵不能丟掉,中國畫的優良傳統應該保持並發揚光大,因為中國畫在世界美術領域中自成獨特的體系,它在世界美術萬花齊放,千壑爭流的藝術花園中獨放異彩。中國畫是我們民族高度智慧、卓越才能和辛勤勞動的結晶,是我們民族的寶貴財富。
❸ 中國畫還有發展前途嗎
中國畫還有發展前途。
縱觀全球藝術領域,中國畫佔有很重要的一席之地。國畫的發展前景應該是非常可觀的,但實際上,國畫單獨的發展非常困難,就現在而言,國畫的價值雖然很高,尤其是名家作品市場很受歡迎,但成就一名合格的畫家卻非常不容易。女生天生就比男生藝術細胞豐富,更適合學習中國畫專業,未來發展空間也很大,本科畢業生考研也成為很多中國畫學生的不二選擇。
中國畫的現狀是繼承了傳統又還時代創新,現代照相機的素材收集和機算機的輔助設計讓國畫作品更有時代感了,但缺乏的是書法功底和筆墨基礎,年輕的一代畫畫國的少了些。
❹ 對中國繪畫的認識和理解
中國畫有著自己明顯的特徵。傳統的中國畫,依南朝謝赫的古畫品錄評論:
講究「氣韻生動」,不拘泥於物體外表的肖似,而多強調抒發作者的主觀情趣。中國畫講求「以形寫神」,追求一種「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感覺
講究筆墨神韻,筆法要求:平、圓、留、重、變。墨法要求墨分五色,焦、濃、重、淡、清。
講究「骨法用筆」,不講究焦點透視,不強調環境對於物體的光色變化的影響。
講究空白的布置和物體的「氣勢」。
國畫是要表現「氣韻」、「境界」。
中國畫用紙
中國畫用紙種類廣泛,如宣州所產宣紙,四川的皮紙,河南禹縣布紙、湖南來陽棉紙等等,推而廣之,不但是紙,綾,絹等織物都是繪畫的材料。但宣紙種類多,產量高,品質好,其特性將國畫要求的筆墨神韻能最好的發揮出來,且較絹等價格便宜,故宣紙幾乎已成為國畫用紙的代名詞。
宣紙分生宣和熟宣兩種。熟宣是用礬水加工過的,水墨不容易滲透,在上面可以工整細致地描繪,反復地上色,因此像絹織物一樣,適合於畫工筆畫;生宣是沒有經過礬水加工的,水墨容易滲透,落筆為定,無從更改,而且滲透開來,能產生豐富的筆墨變化,所以寫意畫多用生宣。
❺ 中國的國畫、書法、油畫是否偏離了國際視野審美的坐標你怎麼看
沒有偏離國際審美的坐標。因為中國的文化獨具特色,所以是符合國際審美的。
❻ 想請問一下你們對中國畫的看法
中國畫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繪畫,它紮根於中華民族濃厚的土壤之中,歷經數千年文化積累、發展,已成為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瑰寶之一。它包含了中國人的文化素養、審美意識、思維方式、美學思想、哲學觀念以及技法、理論等程工具有鮮明的中華民族特色、特點和風格、氣魄,區別於世界各國的繪畫藝術,不僅為中國人民所喜愛,而且也受到世界各國人民所贊賞,能與西方沒畫相媲美,是另一座藝術高峰,立於世界藝術之林。中國畫從創作方法上包含了作者的文學基礎、書法功底、思想修養、立意造型、筆墨技巧、氣韻精神、經營布局、作品風格等,從繪畫種類上又有山水、花鳥、人物、走獸,且有工筆、寫意、潑墨、重彩、金碧等等,門類多樣、異彩紛呈,又具有工具材料輕便,便於保存、普及等優點,可謂繪畫種類中這佼佼者。但是過過中國長期遭受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國力不振,導致閉關自守,中國畫也難與世界文化接軌,在發展上長期處於停滯狀態。現在開放入節,正是中國畫挖掘潛力,謀求發展的大好時機,但部分中國畫作者受外來藝術的沖擊,崇洋媚外,看不到民族繪畫深邃的優勢,導致方向不明,思路模糊,學習中國畫淺嘗轍止,或與西畫形式混為一體,不倫不類。我們應該認識到中國畫的前景是美好的,認識到祖先留給我們的財富,從思想理論、技術方法和藝術寶藏之豐富,發展潛力之巨大,是無與倫比的。在此,我提出自己的看法,我認為作一個中國畫的畫家,首先應該熱愛自己的國家和民族,要以繼承發展自己的民族繪畫為己任,以外來的藝術只能作為借鑒,取長補短,而不能被同化,這是維護民族特色的需要。有民族性,就有世界性,所以就必須保持民族特色。中國畫的創新,應在繼承傳統、發揚傳統優勢的基礎上突破傳統,完成自我。中國畫創作貴在於「悟」,作畫要「畫中有我,有我則生」,我主張「學習中國畫要承傳統,師造化,體察入微,落筆概括,重筆墨,求意趣,重創作,出新意,中畫為體,西法為用,形神兼備,物我交融,寫實與浪漫相結合,筆到意至,物盡其美,雅俗共賞,寓教於藝,有益社會」。在內行的人們都認為我這個主張,字字珠璣,對於中國畫的發展有著指導意義,但我認為還有不足之處,提出來與同道商榷。
❼ 你是怎麼看待中國畫的
中國畫即國畫,是水墨彩墨與軟書技法在中國繪畫史上的完美結合,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領域|,是中國文化精隨的重要部分。作為文化的一部分,國畫的發承和發展分與中國社會發展的各個時期相依存。各個歷史時期的國畫都精彩的用中國筆墨,生動艷麗的有所表現和濃縮。為中國傳統文化作出了自己的貢獻。隨著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不斷發展,民族復興的中國夢必將實現。國畫作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也必將己自己特有墨色魅力呈現自己的精彩。
❽ 對中國畫的理解
一、中國畫,簡稱「國畫」。國畫是我國的傳統繪畫形式,是用毛筆蘸水、墨、彩作畫於絹或紙上。[1]工具和材料有毛筆、墨、國畫顏料、宣紙、絹等,題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鳥。從美術史的角度講,民國前的都統稱為古畫。國畫在古代無確定名稱,一般稱之為丹青,在世界美術領域中自成體系。中國畫在內容和藝術創作上,體現了古人對自然、社會及與之相關聯的政治、哲學、宗教、道德、文藝及自然等方面的認識,是琴棋書畫四藝之一。
二、繪畫工具:
中國畫有著明顯的特徵,傳統的中國畫,依南朝謝赫的古畫品錄評論:講究「氣韻生動」,不拘泥於物體外表的肖似,而多強調抒發作者的主觀情趣。中國畫講求「以形寫神」,追求一種「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感覺; 講究筆墨神韻,筆法要求:平、圓、留、重、變。墨法要求墨分五色,焦、濃、重、淡、清;講究「骨法用筆」,不講究焦點透視,不強調環境對於物體的光色變化的影響;講究空白的布置和物體的「氣勢」。和外國的畫作相比,可以說西洋畫是「再現」的藝術,中國畫是「表現」的藝術。國畫是要表現「氣韻」、「境界」。
「筆墨紙硯」是中國古代文人不可缺少的工具,號稱「文房四寶」,其意義不止於書寫繪畫方面,中國文人對其給予了深厚的文化內涵和感情,歷代文人書畫大家和筆墨紙硯相關的故事舉不勝舉。
❾ 如何評價中國畫
相對西洋畫來說,中國畫有著自己明顯的特徵。傳統的中國畫不講焦點透視,不強調自然界對於物體的光色變化,不拘泥於物體外表的肖似,而多強調抒發作者的主觀情趣。中國畫講求「以形寫神」,追求一種「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感覺:而西洋畫呢?則講求「以形寫形」,當然,創作的過程中,也注重「神」的表現。但它非常講究畫面的整體、概括。有人說,西洋畫是「再現」的藝術,中國畫是「表現」的藝術,這是不無道理的。
中國畫在構圖、用筆、用墨、敷色等方面,也都有自己的特點。中國畫的構圖一般不遵循西洋畫的黃金律,而是或作長卷,或作立軸,長寬比例是「失調」的。但它能夠很好表現特殊的意境和畫者的主觀情趣。同時,在透視的方法上,中國畫與西洋畫也是不一樣的。透視是繪畫的術語,就是在作畫的時候,把一切物體正確地在平面上表現出來,使之有遠近高低的空間感和立體感,這種方法就叫透視。因透視的現象是近大遠小,所以也常常稱作「遠近法」。西洋畫一般是用焦點透視,這就像照相一樣,固定在一個立腳點,受到空間的局限,攝入鏡頭的就如實照下來,否則就照不下來。中國畫就不一定固定在一個立腳點作畫,也不受固定視域的局限,它可以根據畫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腳點移動作畫,把見得到的和見不到的景物統統攝入自己的畫面。這種透視的方法,叫做散點透視或多點透視。如我們所熟知的北宋名畫、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用的就是散點透視法。《清明上河圖》反映的是北宋都城汴梁內外豐富復雜、氣象萬千的景象。它以汴河為中心,從遠處的郊野畫到熱鬧的「虹橋」;觀者既能看到城內,又可看到郊野;既看得到橋上的行人,又看得到橋下的船;既看得到近處的樓台樹木,又看得到遠處縱深的街道與河港。而且無論站在哪一段看,景物的比例都是相近的,如果按照西洋畫焦點透機的方法去畫,許多地方是根本無法畫出來的。這是中國的古代畫家們根據內容和藝術表現的需要而創造出來的獨特的透視方法。
❿ 談談自己對中國國畫的認識
在這我就談一下自己對中國畫的認識,我覺得了解中國畫首先應該了解中國畫的產生,發展及其內在精神。中國畫是中國傳統的精緻文化,是我國民族智慧的結晶,民族情感的表現,在世界藝術林苑中佔有重要位置。然而中學生在欣賞中國畫時往往不得要領只看皮毛,就自然感受不到這一國粹的精妙之處。欣賞中國畫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才能得其精神,感受其作為"四大國粹"的藝術光芒。
山水畫萌芽於晉朝,顧凱之在《魏晉勝流畫贊》中第一句就是「凡畫,人最難,次山水,次狗馬」,山水畫已成為一個主要表現題材,我覺得人對人自己認識太深才覺得每幅畫人的言態表現得不盡人意,山水可誇大其氣勢表達出其意境即可,狗馬只須表達出其形而已從顧凱之僅有的山水畫《洛神賦圖》中可以窺見當時山水畫初期形態的端倪,基本上如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的所記載的樣子,傳本〈洛神賦圖〉中的山水部分,確實如其所言「群峰之勢,若細飾犀拮」,或「水不容泛,人大於山」無論是山水還是樹石,都表現為高度的概括化,比如樹的表現,銀杏樹僅象徵性地以三五片銀杏葉概括,樹枝的「列植之狀」也是「若神臂布指,離現實生活中真實的印行樹有很大距離,正如前邊所論「凡畫,人最難,次山水,次狗馬」。山石僅以「高古游絲」線條勾勒,而沒有皴法,但我認為,水法和雲法的表現是極為純熟的,水雲的流態動勢相當完美,由此可見,山水畫的表現在當時已達到的藝術水準只是沒有後來的布局合理罷了。 初期的山水畫往往是人物活動的背景,配景,即使獨立為一個專門畫種也是需要一個發展過程的,山水畫初期的這種形態是不足為奇的,雖然我們現在已不能得睹六朝時期的山水畫作品而且見於史料的早期山水畫家也不是很多,顧凱之、宗炳、王微等人關於山水畫論的發展為當世山水畫的發展和成熟作了理論上的准備歷隋唐,五代諸朝,山水畫漸盛。他們可謂山水畫的先驅,六朝時期是中國山水畫的真正起點,雖說是中國歷史上政治最黑暗的時期,卻導致了美學上的最燦爛,我認為這應該歸功於當時不忍心目睹石灰的琴棋書畫的隱士,且當時類似於陶哦淵明,謝靈運的隱逸思想普遍流行,此時人們對自然美有了更深的認識更促進中國山水畫的發展,謝靈運《山居賦》中所記載的始寧山就是典型的例證,他的山水詩開拓了山水詩寫實的審美之路,王維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也正說明了中國山水畫的發展也益於詩的發展和衍生。 山水畫在六朝時期興起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藝術家自身的發展。漢以前的藝術家往往以工匠身份出現他們都依靠繪畫的手藝謀生,繪畫是功利的,必須圍繞服務對象的要求進行創作,但也不同程度促進山水畫的發展。 說山水畫的內在精神,中國山水畫十分強調作者的主觀因素,在山水畫創作中,作者對自然界的認識理解,以及作者的情感流露是起著主導作用的,畫家應當「以情入畫」力求「情景交融」,正如在一幅山水畫上題一首詩或多一個紅戳更能增加山水畫的內在精神和蘊涵,在對客體世界有一個多側面深層次認識的基礎上憑借心靈感受概括勾畫出山水形象,者便是「遷想妙得」許多優秀的山水作品所顯露出來的氣質和高雅的格調,並不僅僅是因為作者具有深厚的筆墨功力,更重要的是作者具有飽滿的創作激情和高深的文學修養。因此山水畫家的學識越高,創作後勁也就越大。唐代山水家的學識越高,創作後勁也就越大,如「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搜盡奇峰打草稿」均提倡到生活中去,到實踐中去。 欣賞中國山水畫我覺得應該首先了解中國山水畫的內在精神,中國山水畫是中華民族藝術知會的寶貴結晶,是燦爛的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它自身發展的過程中,逐步地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獨立的藝術體系,所以民族性是中國山水畫最顯著的特徵之一,中國山水畫體現了中國人特有的審美情趣,即簡練、恬靜、含蓄和韻律等。 其實山水畫從一開始就與其它的道、佛家、儒家有關,佛家的禪宗對中國山水畫的創作影響也是值得討論的,它沒有連續性和次序性,認定在精神上能夠出現自發性的領悟,這種領悟實際上是對人世解憂的解脫和心理障礙的排除,而這些又恰恰是中國山水畫家們孜孜以求的。 佛家是對中國文化影響最大的思想體系,孔子最早提出「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是以道德價值來評價山水,但是這種對大自然的審美追求,客觀上已超出了道德的范疇,其中的中和之美構成了中國傳統山水畫感情含蓄,氣息平和的總體風格。 儒佛道的自然觀影響於山水畫共同點有三個:一是取法自然,用於自然的統一,二是靜態與動態的統一,三是客觀世界與主觀世界的統一。中國山水畫深刻的思想內涵是與中國古典哲學有著直接的因果關系。繪畫不能沒有哲學思考,沒有哲學思考的繪畫是沒有靈魂的繪畫。 作山水畫須先胸有丘壑。「意在筆先」是中國畫構圖的特點,落筆後應意到筆隨。我們不能忽視道家這里的深遠影響,傳統中國畫家長期藝術實踐中都自覺和不自覺地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作畫在落筆時就應考慮各種陰陽關系,加以對比此和諧的處理,如方圓,橫直,點線,剛柔,濃淡,冷暖,輕重,虛實等等。山本靜,水流則動;石本頑,樹活則靈」正所謂山水之靜動,頑與靈,均是大自然中存在的各種陰陽節奏關系,作為山水畫家如果不自覺到自覺地運用這些關系,筆下可如神助。 其實,從個人觀點,我感覺速寫,素描,水粉與山水畫之間無不有很大的聯系,其明暗,線條的剛柔等等,最重要的一點是它們都遵守透視規律是不同於裝飾畫的。 中華民族的歷史源遠流長,中國建築、文化藝術、人的思維方式都受傳統美學思想的影響。 中國畫的歷史是為了承前啟後,我們應齊心協力,使中國畫這個傳統的畫鍾更加繁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