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黔是哪裡 秦是哪裡 滇是哪裡
黔
宋代以前設矩州,因當地語音「貴」「矩」難分,故也寫做貴州,元初正式命名為貴州。明設貴州布政使司。清設貴州??
取全稱中的「貴」字作為簡稱。一說認為因境內有貴山,故簡稱「貴」。
轄區東北部秦時屬黔中郡,唐屬黔中道,故又簡稱「黔」。一說認為境內有黔靈山、黔靈河,故簡稱「黔」。
貴州概況
一、自然地理
貴州省簡稱「黔」或「貴」,是一個山川秀麗、氣 候宜人、資源富集、民族眾多的內陸山區省。
貴州地處雲貴高原,介於東經103°36′~�109°35′�、北緯24°37′~29°13′之間, 東靠湖南,南鄰廣西,西毗雲南,北連四川和重慶,東西長約595千米,南北相距約509千米 。全省國土總面積176167平方千米,佔全國總面積的�1.8%�。
貴州地貌屬於中國西部高原山地,境內地勢西高東低,自中部向北、東、南三面傾斜,平均 海拔在1100米左右。貴州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全省地貌可概括分 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種基本類型,其中92.5%的面積為山地和丘陵。境內山脈眾多, 重巒疊峰,綿延縱橫,山高谷深。北部有大婁山,自西向東北斜貫北境,川黔要隘婁山關高 1444米;中南部苗嶺橫亘,主峰雷公山高2178米;東北境有武陵山,由湘蜿蜒入黔,主峰梵凈山高2572米;西部高聳烏蒙山,屬此山脈的赫章縣珠市鄉韭菜坪海拔2900.6米,為貴州境 內最高點。而黔東南州的黎平縣地坪鄉水口河出省界處,海拔為147.8米,為境內最低點。 貴州岩溶地貌發育非常典型。喀斯特(出露)面積109084平方千米,佔全省國土總面積的61.9 %,境內岩溶分布范圍廣泛,形態類型齊全,地域分異明顯,構成一種特殊的岩溶生態系統 。
貴州的氣候溫暖濕潤,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氣溫變化小,冬暖夏涼,氣候宜人。2002 年,省會貴陽市年平均氣溫為14.8℃,比上年提高0.3℃。從全省看,通常最冷月(1月)平均 氣溫多在3℃~6℃,比同緯度其他地區高;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一般是22℃~25℃,為典 型夏涼地區。降水較多,雨季明顯,陰天多,日照少。2002年,9個市州地所在城市中,降 水量最多是興義市,為1480毫米;最少的是畢節市,為687.9毫米。受季風影響降水多集中 於夏季。境內各地陰天日數一般超過150天,常年相對濕度在70%以上。受大氣環流及地形等 影響,貴州氣候呈多樣性,「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另外,氣候不穩定,災害性天氣 種類較多,乾旱、秋風、凌凍、冰雹等頻度大,對農業生產危害嚴重。
貴州土壤面積共159100平方千米,佔全省土地面積的90.4%,土壤的地帶性屬中亞熱帶常綠 闊葉林紅壤—黃壤地帶。中部及東部廣大地區為濕潤性常綠闊葉林帶,以黃壤為主;西南部 為偏乾性常綠闊葉林帶,以紅壤為主;西北部為具北亞熱成分的常綠闊葉林帶,多為黃棕壤 。此外,還有受母岩制約的石灰土和紫色土、粗骨土、水稻土、棕壤、潮土、泥炭土、沼澤 土、石炭土、石質土、山地草甸土、紅粘土、新積土等土類。對於農業生產而言,貴州土壤 資源數量明顯不足,可用於農、林、牧業的土壤僅佔全省總面積的83.7%。
貴州植被豐厚,具有明顯的亞熱帶性質,組成種類繁多,區系成分復雜。全省維管束植物( 不含苔蘚植物)共有269科、1655屬、6255種(變種)。植物區系以熱帶及亞熱帶性質的地理成 分佔明顯優勢,如泛熱帶分布、熱帶亞洲分布、舊世界熱帶分布等地理成分佔較大比重,溫 帶性質的地理成分也不同程度存在。此外,還有較多的中國特有成分。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 ,貴州植被類型多樣,既有中國亞熱帶型的地帶性植被常綠闊葉林,又有近熱帶性質的溝谷 季雨林、山地季雨林;既有寒溫性亞高山針葉林,又有暖性同地針葉林;既有大面積次生的 落葉闊葉林,又有分布極為局限的珍貴落葉林。植被在空間分布上又表現出明顯的過渡性, 從而使各種植被類型在地理分布上相互重疊、錯綜,各種植被類型組合變得復雜多樣。
貴州河流處在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繫上游交錯地帶,有69個縣屬長江防護林保護區范圍,是長江、珠江上游地區的重要生態屏障。全省水系順地勢由西部、中部向北、東、南三面分流。 苗嶺是長江和珠江兩流域的分水嶺,以北屬長江流域,流域面積115747平方千米,佔全省國 土面積的65.7%,主要河流有烏江、赤水河、清水江、洪州河、氵舞 陽河、錦江、松桃河、松坎河、牛欄江、橫江等。苗嶺以南屬珠江流域,流域面 積60420平方千米 ,佔全省國土面積的34.3%,主要河流有南盤江、北盤江、紅水河、都柳江、打狗河等。大 體上,貴州河流數量較多,處處川流不息,長度在10千米以上的河流有984條,2002年,全 省 河川涇流量達到1145.2億立方米。貴州河流的山區性特徵明顯,大多數的河流上游,河谷開 闊,水流平緩,水量小;中遊河谷束放相間,水流湍急;下遊河谷深切狹窄,水量大,水力 資源豐富。
由於特定的地理位置和復雜的地形地貌,使貴州的氣候和生態條件復雜多樣,立體農業特徵 明顯,農業生產的地域性、區域性較強,適宜於進行農業的整體綜合開發,適宜於發展特色 農業。
『貳』 秦人的祖先是哪裡
秦俑秦文化研究之早期嬴秦與姬周關系初探
早期嬴秦與姬周關系因文獻簡略,說法不一,本文主要從甲骨、金文資料入手,結合考古資料,對姬周與早期嬴秦關系作初步探索,不妥之處,懇請指正。
一、甲骨、金文中所反映的早期嬴秦與姬周關系
(一)中時期與姬周的初次交鋒
在商代晚期的卜辭中有蘕族率眾在「京」地活動的記載,「京」與族有關,而亞族徽是秦人的族徽,「京」地之地望在今陝西周原一帶。周原一帶的商晚期遺文化存可分為三類:一類屬先周文化,一類屬姜戎文化,惟有「壹家堡類型文化」與上述兩類文化面貌有別,雖含有商文化因素但與商文化有差異,有學者著文認為周原附近的扶風壹家堡類型文化可能就是秦文化或其的一支。[1]。
殷墟卜辭中有反映商、周關系的就涉及到秦族。如:
「丁巳卜,貞:周弗致 丁巳卜,貞:周致 貞:周弗致」(《乙》7312)。這是一條正反對貞卜辭,其內容為周人來獻秦女。太王遷岐後,周原一帶的京地秦族曾與周發生過糾葛[2],上面卜辭的內容很可能與此背景有關。
《秦本紀》雲:「(中衍)其玄孫曰中,在西戎,保西垂。」又雲:「申侯乃言孝王曰:『昔我先酈山之女,為戎胥軒妻,生中,以親故歸周,保西垂,西垂以其故和睦。』」可見嬴秦族在中時就已歸順於周,並為其保西垂。中之子蜚廉生活在周文武王時期,那麼中與周太王季歷時代相當是講是得通的。中能與初遷岐地的周人發生碰撞,從邏輯上講,其活動地域最大可能也只能在在周原附近。周原附近的扶風壹家堡類型文化是秦文化,從考古、文獻、時代上考察,中族很可能就是創造壹家堡類型的文化的主體。嬴秦族在周人遷岐後不久,便歸順於周,並效力於周室是可能的。
申國是姜姓國,與周室通婚,從後來宣王時期的詩篇《詩-大雅-崧高》最能反映周王室同申國的親密關系。中與申又是甥舅關系。《秦本紀》中「以親故歸周」比較費解,是由於申侯與周有親緣關系,中與申是甥舅關系,中自然與周沾親帶故,是歸周,保西垂還是中與周結親,歸周,保西垂不過無論哪一種情形,嬴秦與姬周關系變得密切,中XL贑效力於周室則是肯定的,由於申侯的中介作用,中與周人有碰撞的結果,中歸順於周,西遷到天水一帶,為周看守西北門戶。
8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甘肅東部的甘谷毛家坪、天水董家坪找到了西周時期的秦人墓葬,毛家坪的秦文化年代上限可至西周早期[3]。近年甘肅禮縣城東大堡子山秦公大墓慘遭盜掘,出土國寶重器甚多,大多流失海外,對於該墓的年代學術界還有爭議。文獻記載表明,秦人自商代晚期的中贑開始,至襄公、文公在禮縣苦心經營西垂約三百年。考古工作者近年在大堡子山發現了一批秦國中、小型墓,學者們相信那裡必有商至春秋時期的大批中小型秦墓發現[4]。
(二)女防、旁皋時期嬴秦族與姬周關系的加強
周原甲骨(H11:32)雲:「王秦……」,此片雖殘,卻很重要,所記禮制同於寶雞戴家溝舊出的《方鼎》。《方鼎》有「秦」句,第一個(飲)酒禮,第二個字是清酒,秦飲當是秦地的清酒。從《方鼎》銘文看,「秦」是慶祝凱旋的禮儀[5]。
據《秦本紀》女防時期大致相當於西周成王時期,周原甲骨H11:32、《方鼎》的時代也在成王時期,那麼秦地酒是誰釀造的呢秦人至遲在商末已活動於陝甘一帶,其一支在中時已歸順於周,並為周保西垂。《後漢書-東夷紀》載:「東夷率皆土著喜歡飲酒歌舞,或冠弁衣錦,器用俎豆。」
在史前諸系統文化中,酒器的發達以大汶口文化和山東龍山文化最為突出,亦最引注目,由營縣陵陽河六號墓隨葬葬了40個酒杯,可證當時東夷人酗酒之甚[6]。根據考古資料,我國釀酒業產生於距今大約7000年的北辛文化時期,東夷人很可能是我國人工釀酒業的最早發明者[7]。秦人祖先伯益曾是東夷酋長,秦人在西遷過程中把釀酒技術帶到西部而擅長釀酒是順理成章之事。周原近於秦地,《方鼎》出土於寶雞戴家灣,就屬於秦地。因此,筆者認為「秦」之「秦」就是當時居住在關中西部、甘肅東部一帶秦人釀造的,作為上好的貢品進獻於周室,用於重大活動的慶典。
周原甲骨H11:51、107可綴合,全辭為「夷其邦茲豐」。關於這批甲骨的年代上限到文王,下限到穆王,有明確年代的絕大部分在成王以前,最晚的當是H11:131和H11:135[8]。
從概率上講H11:51、107在成王以前的機率最大,最晚也在康昭時期。
「夷」應是居住在陝甘一帶嬴秦族的一支,因為該卜辭出土於周原,當時的周原分散著一些夷人居住點,很可能是周王占卜周原附近的聚落邦國情況。從該卜辭內容分析,當時這支嬴秦族已建立了小邦國,政治地位比較高,周王室很關心其農業收成狀況,暗示這支秦人與姬周關系比較密切。
(三)太幾――公伯時期秦族地位逐漸提高
太幾――公伯時期相當於周穆王――厲、共和時期,屬於這一時期的金文資料有懿王時期的《詢簋》[9],孝王時期的《師詢簋》和厲王時期的《師酉簋》[10]。「詢」「師詢」為一人,而「師酉」乃「師詢」的孫子[11]。因其先祖輔佐周室受天命而世代受封,成為周室重臣,耐人尋味的是師酉家族非姬姓。
在《詢簋》中懿王冊封詢的權職很大,管理的人眾多達十三四種:邑人、先虎臣後庸、西門夷、夷、秦夷、京夷、畀身夷、師苓側新、囗華夷、人、成周走亞、戍秦人、降人、服夷。詢之所以被周王重用,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丕顯文武受命,則乃祖奠周邦」。原來,在周朝建立過程中,詢的祖先出了很大的力,這是應當注意的。在詢所管理的人眾中,有以身份劃分的,有以地域劃分的,可能還有以職業劃分的。
虎臣為師氏屬下,《周禮》中師氏之職「使其屬(即虎臣)帥四夷之隸,各以其兵、服,守王之門外,且蹕」。「蹕」,本意是帝王出行時,開路清道,禁止通行,泛指與帝王行止有關的事情。《詢簋》銘文先虎臣後庸下有:「西門夷、夷、秦夷、京夷」等。學者們普遍認為虎臣是保護王的衛官、衛士,包括眾多的夷人在內。由於保衛王常在王的左右和王親近,而且在關鍵的戰役中他們承當敢死隊的角色,因此,他們必須對王室忠誠。「京」之地望在今扶風、岐山一帶的周原,秦人至遲在商代末年就已活動的陝甘一帶,京夷即居住在周原附近的嬴秦族;商周時其在今寶雞縣虢鎮以東的渭河南岸,有一個地[12]。夷大概是居住在這一帶的秦人;秦夷應該是居住在秦地的秦人。值得注意的是銘文中同時出現了秦夷、秦人、戍秦人三個概念。關於嬴秦西遷大體有三次,第一次發生的夏末商初;第二次約在商代末年;第三次在周初[13]。發生在周初的秦族西遷,是因為其參與了東土叛亂,周王朝採取了強迫政策使嬴秦族背井離鄉,有一部分被安置於宗周京畿地區[14]。從《詢簋》內容可以看出,當時周原附近星羅棋布的分數居住著嬴秦族人,有政治地位高的,也有地位卑微的。筆者以為地位高的嬴秦族,可能是早期居住在陝甘一帶的嬴秦族,如秦人、戍秦人;而秦夷、西門夷、夷、京夷等可能是周初被迫遷至京畿附近的東夷族,地位卑微。但無論是戍秦人,還是諸夷,他們對周室是非常忠誠的,周室對他們也是信賴的。
作於孝王元年二月的《師詢簋》其銘文表明,上一王之末年周室曾經發生了禍患(天疾畏降喪)。《周本紀》雲:「懿王之時,王室遂衰,詩人作刺」。《漢書-匈奴傳》亦雲:「懿王之時,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虜中國。中國被其苦,詩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獫狁之故。」
此間師詢曾汲汲盡力於周室,並對新王有輔立之功(「汝汲屯周邦,妥立余小子」)。孝王即位第二個月便冊命師詢並賞賜夷 300個。「夷」之「」金文作「」,筆者以為乃「」字之訛,蓋宋人薛尚功摹刻失真所致。甲骨文中「」字作「」形,像用手按其屈服之形。依字形分析,這種人可能是俘虜或罪奴。在甲骨文中,有關的記載很多,都是占卜以為人性的。因此,「夷」是奴隸,其地位卑微。
從《詢簋》《師詢簋》銘文分析,詢與師詢就是一個人,詢因其祖先輔助周室之功而被懿王重用,掌治王宮衛士及各種庶人、奴隸,在懿王末年社會動盪中為周室出了大力,因而新王即位第二個月又被重用,並一次賞賜夷 300人。這在金文中也是不多見的。這里的夷可能是秦族中地位較低的一支。
《師酉簋》作於厲王元年,由於詢的冊命是首次,因此其儀式是由周天子親自主持的,而其孫師酉是世襲其祖恩蔭,於是改作史官「牆」冊命即「史牆冊命師酉嗣乃祖啻官邑人……」因其世襲爵位,影響較小,因此其權力也顯著縮小,《詢簋》中詢管理的人眾多達十三四種之多,而《師酉簋》中師酉僅管理7種。夷人的范圍也在縮小,可能表明一部分夷人的地位提高。
太幾――公伯時期,在周原附近星羅棋布地居住著嬴秦族,雖然他們的地位微卑,但其對周王室是非常真誠的,也得到姬周王朝的信賴,他們孝忠於周室,同時也發展壯大了自己,到厲王時其整體政治地位逐漸提高。
(四)秦仲、庄公時期嬴秦族的崛起
此時大致相當於宣王時期,宣王即位就封秦仲為西垂大夫,嬴秦地位顯著提高,秦仲在與西戎戰斗中被西戎所殺,可謂為周室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不其簋》所記是周宣王時其庄公與西戎的一次戰役,不其就是秦庄公的小名[15]。周王命伯氏和不其抗擊獫狁侵擾,在甘肅天水西南不其隨伯氏大勝獫狁,伯氏回朝向周王獻俘,不其率兵車繼續追擊,又與戎有搏戰,有所斬獲,此事可與《秦本紀》互證。
庄公時期,嬴秦還鎮守著西周的西北門戶,在西戎族不斷侵擾周王的情況下,秦族成了周王朝的西方屏障,而秦也憑藉周王室依託發展壯大了自己,成為秦族正統的一支。
二、早期嬴秦與姬周關系之特點
(一)太王遷岐,姬周與嬴秦周原碰撞;中蚥西遷,嬴秦與姬周世代修好
自太王遷岐與秦族接觸後,嬴姬和睦是周秦關系的主流。秦人至遲在晚商已活動於陝甘一帶。太王遷岐後,與居住在周原附近的中族發生碰撞,因申侯的中介作用,中很快歸順於周,西遷至天水一帶,效力於周,成為姬周防禦西戎的屏障,在武王伐商的戰役中,秦族是其主力。
周初,秦族與姬周的聯系進一步加強,擅長於釀酒的秦人把釀好的上等美酒貢獻於周室,成為周王進行重大慶典活動的國。酒這時一部分秦人可能已建立了小邦國,周王室很關心其農業收成狀況,秦人的豐歉與周王室戚戚相關。
從懿王時期的《詢簋》可知周王衛隊主要是由秦人組成的,這些被稱為夷人的秦人,雖政治地位不高,但其對周室卻是非常忠誠的,周王對這些夷人也是十公信賴的,並委以重任。厲王時,其中的一部分夷人已脫離宗族奴隸的身份,秦人的整體政治地位在不斷的提高。秦仲被宣王封為西垂大夫,這是嬴秦族崛起的標志,是秦周世代修好的結果。秦人在不斷抗擊諸戎的行動中,一方面壯大了自己,另一方面也得到姬周的青睞。宣王對秦仲的冊封這在秦人發跡史上是件劃時代的大事,秦仲一支成為秦族中的正統一支。
需要指出的是,秦族西遷主要有三次,商末以前西遷的地位較高,可能已建立了小邦國,而周初西遷被安置到宗周京畿地區的秦族,其地位一落千丈,淪為家族而居的周王室的奴隸,但有一點必須明確,無論地位如何,秦人對周王是非常忠誠的。
(二)嬴姬結姻,嬴秦依附周王室;以夷制夷,姬周利用秦貴族
在上文我們曾說被周王冊命,手握大權的師酉家族不是姬姓。一般說來,青銅器銘文中出現日名者,可推斷非周氏族人。詢、酉稱其稱為乙伯體現了日名制度;師酉祖先的配偶均為姬姓女子,因此可能肯定,師酉家族不是姬姓周族。
師詢又釋作師,酉字與酒有關,甲骨、金文中有直接用酉字借指酒的辭例。古人常以職業為姓氏或名。師酉家族成員與酉字有關的命名很可能與他擅長釀酒有關。嬴秦族是一個長於釀酒的民族,周王室以秦酒作為國宴的佳酒。當時在非姬姓中,秦人最為被周室所賞識。師酉家族很可能就是秦族人。《不其簋》中不其之祖公伯配偶為姬姓,不其即秦庄公,師酉的祖先配偶也為姬姓,因此,我們認為師酉家為秦貴族世家。
詢被周王重用的一個重要因素是「丕顯文武受命,則乃祖奠周邦」,這個信息非常重要。文武受命,即文王、武王革命。這表明在推翻殷紂暴政,建立周王朝的過程中,詢的先祖為周室立下了汗馬功勞。嬴秦自中時就已歸服於周,為周保西垂,在後來周王左右衛隊、敢死隊的成員主要是秦夷,而首領為秦貴族。從《詢簋》給我們的信息可以推測,在武王革商的戰役中,一定有秦人參加,而且其起主力作用。史書之所以不另外指出是因為姬周把秦人當作自己的親信,這可能就是以後幾百年間嬴姬關系和睦的基點。
《不其簋》為庄公器,庄公之祖父公伯娶姬姓之女孟姬為妻,這是秦姬結緣最確鑿的證據,近年,在河南三門峽出的季嬴銅鬲銘文曰:「虢仲之嗣國子碩父作季嬴羞鬲,其萬年子子孫孫永寶用享」。學者認為此鬲鑄造年代在公元前800年前後。據《竹書紀年》幽王七年(-775),虢人滅焦,在原焦國廢墟上建立起來的西虢國自西虢寶雞東遷而來[16]。也就是說,此鬲鑄造地應在西虢。虢仲為虢國國君,是國子碩父之父,季嬴為某嬴姓家族中排行最小的女子,此應是國碩父之妻。西虢,姬姓國,乃王季之子虢仲的封地,在今寶雞縣虢鎮一帶。銘文中的虢仲與王季子虢仲應是兩人。這是姬嬴聯姻的又一個證據。
周初實行了分封制,其主要目的是為了有效地統治全國,在主要分封親族的同時,西周還對一些異姓部族首領進行了加封,對殷民,採用以殷治殷有辦法,籠絡殷貴族,治理殷遺民。
嬴秦民族是一個善於利用形勢,與強大異族和睦相處的民族,在殷商時期與子姓關系密切,當太王遷岐後,很快與姬周改善了關系。秦自中時期就為周保西垂,在武王伐商時,秦族是其軍隊的主力。周初周王室曾用秦人的酒舉行重大朝事活動。作為周王左右的衛隊親近,成員主要是由秦夷組成的,衛隊是由秦貴族指揮的。周王也一直很關系夷邦的農業收成。更重要的是,從很早起,秦就與周攀親,一方面是嬴秦想依附於姬周;另一方面是姬周想利用嬴秦,重用秦貴族,治理秦夷人,是其「以夷制夷」基本國策的體現。
『叄』 古代秦國國力強盛,地域寬廣,你知道現在相當於哪個省嗎
秦國是一個不斷擴張的概念,通常認為其中心地區包括甘肅東部和陝西西部。戰國晚期則包括了四川省大部、山西省、河南省、湖北省等省份的部分地區在內。
秦族的歷史可以上溯至五帝時期。周夷王以後,周王室越來越衰敗,不得不依靠秦人來穩定西部疆域的和平。公元前821年,秦庄公擊敗西戎,被周宣王封為西陲大夫,賜以原大駱之族所居的犬丘(甘肅天水市西南禮縣一帶)之地。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西戎所攻殺,秦襄公因率兵救周有功,而得到周平王的賞識。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護送周平王東遷,被封為諸侯,又被賜封歧山以西之地。自此,秦國正式成為周朝的諸侯國。
直到秦穆公時先後滅掉西方戎族所建立的12個國家,開辟國土千餘里並穩定大後方以後,才奠定了其作為春秋四大強國的基礎。
戰國初魏國連年進攻秦國,奪取了河西之地,秦國被迫退守洛水以西。秦孝公時,任用商鞅進行變法,秦國因此與日俱強,逐漸成為戰國中後期最強大的國家。
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稱王。前316年秦滅蜀國,從此秦國正式成為戰國七雄中版圖最大的國家。
『肆』 甘肅省先秦故里是不是秦人的發源地
1993年,由於盜墓者的盜墓,甘肅禮縣大堡子山上的古墓被意外發現,一些珍貴文物流失海外。1994年,甘肅省文物考古所在大堡子山進行了為時8個月的搶救性發掘,發掘過程中考古專家發現:大堡子山的陵墓座西向東,墓主頭西腳東,與雍城陵園、芷陽陵園、始皇陵園完全一樣;這些墓葬中還出土了大量的青銅器和金、玉器。
這里既是秦族、秦文化的發祥地,素有「秦皇故里」之稱,又是諸葛亮六齣祁山地,據說《詩經·秦風·蒹葭》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一方的水指的就是是流經隴南市西和、禮縣的西漢水。
『伍』 秦人都不怕死嗎秦國是現在中國的什麼地方,感覺日本人就像秦人
秦人作戰英勇,因此給人不怕死的感覺。
秦國主要是現在的陝西、甘肅一帶。
沒感覺你說的人種和秦人有相似之處,你的感覺出問題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