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古代史怎麼能學好中國古代史實在太亂
中國古代史超簡單,多讀歷史故事,然後學到哪部分哪裡就有概念,很容易背下順序。
或者沒讀過很多,很多東西不知道的話,只能死記硬背了,然後主要記順序。歷史是一個不斷進步的過程,中古古代歷史是個朝代更迭,不斷循環的過程,所以需要記得每個時代的特徵。這方面推薦去看看人物傳記,小說還是K類圖書都很有用,關鍵培養歷史興趣。
如果你是一個高中生,那我告訴你,我曾經很多同學學不好的是中國近代史,真正對歷史有情感和很多個人感觸是很難讀得下去近代史的,所以對古代史擁有更多激情,古代史也更寬泛,書本上的內容太少了。
⑵ 如何正確學習中國歷史
1、首先,掌握一些系統的歷史知識、史學理論還是很重要的。如果只是憑興趣,「跟著感覺走」,讀了再多的書,看了再多《百家講壇》中的歷史講座,你都未必真的理解歷史,理解歷史發展的規律性的東西。
那麼,怎樣掌握基本的系統歷史知識和史學理論?你可以根據你已有的基礎,選擇比較權威的中國通史和世界通史著作下點功夫來啃。為什麼要先讀權威的通史著作,因為它的作者治學嚴謹,寫的書史料翔實,論述、論證比較科學,會啟迪你如何正確地觀察、分析問題,這就讓你初步學習到基本的史學理論、史學方法。加上它們是通史,這就使你的歷史知識不會是支離破碎的,而是系統的有規律的東西。有些新潮的年輕人會說,那些「公認的、權威的」歷史著作保守,觀點不新。是有這種情況,但他們嚴謹的治學態度和治學方法才是最值得學的,至於觀點、結論本來就不可能永久不變的,否則歷史學就不會發展了,就不是一門科學了。
2、其次,在吃力地啃通史名著的同時,為了張弛結合,也為了培養興趣,可結合閱讀些既生動又嚴肅通俗歷史著作。這些科普型的歷史著作必須是公認的、久經檢驗的,如過去吳晗編的「歷史小叢書」以及以後的《上下五千年》、《世界五千年》等。初學者最好不要迷於一些不負責任的嘩眾取寵的歷史書,例如大量充斥於書店的什麼什麼「大帝」的書。也不要迷信外國歷史學家的著作,它們當中即使質量較好較權威的往往也是一西方為中心的,對東方包括中國歷史或者有成見、偏見,或者並不真的了解中國歷史。當然,看看人家是怎麼看世界看中國還是有好處的,我只是說:不要迷信,不要人雲亦雲,其實對自己中國人寫的書也一樣。
3、爭取多看些原始史料。例如,你要學好中國古代史,像《史記》、《資治通鑒》之類的古代史學名著都沒有接觸,只是讀後人寫的歷史書,實在太不夠了。當然,你不想把歷史當作自己的專業,讀多讀少要根據你的時間和精力,但有可能讀多點是有好處的,至少不會被別人牽著鼻子走,不會相信那些不負責任的胡謅。
4、把讀歷史與觀察世界和國內的時事政治結合起來,能從歷史找根源的就去找,這樣學習就更有實際用處了。
⑶ 怎樣學好歷史
學好歷史的方法:
1、做好預習工作。
預習是學習的一項重要基礎工作。通過預習,自己可以先對課本內容有個大概了解,能夠找出其中明白的和不明白的知識點。這樣,在聽老師講課過程中才可以加深印象,並有針對性地重點聽自己不理解的內容。
2、課上做好筆記。
做好筆記,不是一味地照搬老師各種話語、文字。而是有針對性地記錄課文總體框架,填補一些自己不了解的知識點,為進一步宏觀把握歷史事件框架、歷程提供指導。
3、課後注意對知識點的串聯整理。
課文中的歷史知識並不是孤立存在的,歷史事件的起因、過程、發展和結果等都是遵循一定歷程或規律的,一定要對知識點進行串聯,這樣知識點就會記得更加牢固,也不易遺漏知識點。
4、獨立及時完成作業。
歷史作業,是對聽課效果的一種檢測方式,也是鞏固知識點的一種方式。所以,課後要獨立、及時地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達到及時鞏固學業成果的目的。
5、不要死記硬背。
歷史知識需要記住的東西比較多,所以有些學生就開始死記硬背。為了徹底牢固掌握知識,要在充分理解歷史知識框架、關系、大意等基礎上,要理解著知識點去記住這些知識,即盡量在把握知識點意思基礎上,可以將知識內容轉換成自己的語言。
6、經常性地復習。
可以安排一周復習幾次,長期性地對歷史知識進行多看,這樣記憶效果會更好。不至於每當考試前期猛地學習,一是可能掌握程度不夠;而是容易記錯知識。
⑷ 中國古代史怎麼學
在把握上述各階段的基本特徵和重點內容的基礎上,還需將中國古代史劃分為經濟、政治、文化、軍事、民族關系和對外關系等若干問題進行橫向的歸納、概括,掌握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認識奴隸社會代替原始社會和封建社會取代奴隸社會都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是生產力發展基礎上的重大變革。一、中國古代經濟史的學習 從宏觀上看,中國古代的經濟發展歷史,可以概括為這樣一個發展過程:原始經濟→夏、商、周奴隸制經濟→春秋戰國轉型期經濟→秦至清朝中期的封建經濟→資本主義萌芽。學習中國古代經濟史,應注意如下問題:(1)認知經濟史領域的基本知識。如兩稅法、一條鞭法等。(2)思考一些史學基本現象。如:中國古代經濟為何會取得輝煌成就?從中可以得到那些啟示?明代中後期以後,又為何會落伍?從中又能得到哪些教訓?(3)掌握一些史學基本原理。如:經濟的發展決定著政治和文化的發展,同時又受政治和文化發展的反作用的影響;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等。(4)注意一些史學基本理論。如:①在中國古代的經濟生活中,佔主導地位的農業經濟。發達的農耕經濟使手工業、商業都成為其附屬,其發展也依賴於農耕經濟的影響。②在游牧經濟與農耕經濟的相互沖撞中,代表先進文明的農耕經濟經常表現為對游牧經濟進行改造、融合。③土地制度、賦稅制度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基礎。二、中國古代政治史的學習 中國古代的政治史始終是圍繞著治亂興衰、統一與分裂展開的。因此,在學習中國古代史上的政治現象和特點時,應重點學習中國古代的政權沿革和政治制度及措施。政權嚴格中既包括奴隸制、封建制王朝的更替,也包括在農民反抗斗爭中建立的政權等內容。 在明了中國古代政權沿革脈絡的基礎上,掌握中國古代歷史上主要朝代的政治制度是拓展學習廣度和加深歷史認識的主要保證。因為政治制度是政治的載體和規則,其核心是國家政權的結構關系及其運作方式,它的確立和變更,都是由階級斗爭的具體條件決定的,是和國家的社會性質相適應的。中國古代歷史上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職官制度,及其重要歷史時期的變法改革措施。同時,要注重培養歸納、概括有關史實和梳理歷史線索的能力,通過對歷史現象的分析,初步理解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注重培養比較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的能力,並以次具備評價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能力。三、中國古代文化史的學習 中國古代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中國古代文化自成完整體系,在意識形態領域等方面,表現出獨特的個性特徵。可以從思想、科技、教育、史學、文學、藝術等方面對中國古代文化發展的概況和取得的成就進行整理歸納。 學習中國文化史,首先要理清文化發展的階段特徵,同時將文化與政治、經濟相對應進行分析、評價,以形成整體的知識體系。其次,要對中國古代文化史中的一些現象進行探究,找出其中的一些規律。例如:中國古代文化曾多次出現繁榮局面,且長居世界領先地位,原因是什麼?原因的共性在哪裡?明清時期,中國文化發展開始落後於世界,造成落後的原因有哪些?在先進於落後的比較中,我們可以得到哪些啟示?經常對此類問題進行探索和思索,能幫助我們透過現象看到歷史的本質,發現規律,提高認識水平。四、中國古代軍事史的學習 作為軍事的核心部分,戰爭在歷史上的特點、影響、性質及其重要,因為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是政治斗爭的最高表現形式。戰爭是產生了私有財產和階級以後才有的,是解決階級和階級、民族和民族、國家和國家、政治集團和政治集團之間矛盾的一種最高斗爭形式。 中國古代的戰爭,按其性質來分,可以分為:(1)原始社會末期部落之間以掠奪為目的的戰爭;(2)奴隸主貴族爭奪政權的戰爭;(3)奴隸主爭霸戰爭;(4)封建統治者為實現統一的戰爭;(5)反封建的農民戰爭;(6)封建統治者爭權奪利的戰爭(7)封建統治者平定叛亂的戰爭;(8)反對分裂勢力的戰爭戰役;(9)反對民族壓迫和掠奪的戰爭戰役;(10)反抗外來侵略的戰爭;(11)政治集團之間的戰爭等多種形式。 注意把中國歷史上各民族之間的戰爭和中國各民族共同反對外來侵略的戰爭嚴格區別開來。 發生在中國古代史上的作為戰爭具體表現形式的戰役,其性質是與該戰役所屬的戰爭性質相一致。除此之外,歷代封建統治者為加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在其制訂推行的一系列措施中必然也有涉及軍事領域的內容,包括官制、機構和若干制度等,在學習時同樣應當進行歸納整理。五、中國古代民族關系史的學習學習民族關系史,主要理清以下幾個方面的關系:(1)漢族與少數民族的關系;(2)少數民族與少數民族的關系;(3)少數民族政權如何逐步歸入中華民族中央政府的管轄之下。六、中國古代對外關系史 古代中國是個具有發達的經濟與文化的大國,它吸引著世界各地的人們;同時,具有「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思想的中國人,也樂於同世界各地的人們交往;中國古代史上許多王朝都重視同世界各國、各個地區的友好往來。古代中國對外關系史主要包括友好往來、反對侵略、閉關鎖國三個方面。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友好往來是中外關系史的主流。
⑸ 如何正確學習中國歷史
1、首先,掌握一些系統的歷史知識、史學理論還是很重要的。如果只是憑興趣,「跟著感覺走」,讀了再多的書,看了再多《百家講壇》中的歷史講座,你都未必真的理解歷史,理解歷史發展的規律性的東西。
那麼,怎樣掌握基本的系統歷史知識和史學理論?你可以根據你已有的基礎,選擇比較權威的中國通史和世界通史著作下點功夫來啃。為什麼要先讀權威的通史著作,因為它的作者治學嚴謹,寫的書史料翔實,論述、論證比較科學,會啟迪你如何正確地觀察、分析問題,這就讓你初步學習到基本的史學理論、史學方法。加上它們是通史,這就使你的歷史知識不會是支離破碎的,而是系統的有規律的東西。有些新潮的年輕人會說,那些「公認的、權威的」歷史著作保守,觀點不新。是有這種情況,但他們嚴謹的治學態度和治學方法才是最值得學的,至於觀點、結論本來就不可能永久不變的,否則歷史學就不會發展了,就不是一門科學了。
2、其次,在吃力地啃通史名著的同時,為了張弛結合,也為了培養興趣,可結合閱讀些既生動又嚴肅通俗歷史著作。這些科普型的歷史著作必須是公認的、久經檢驗的,如過去吳晗編的「歷史小叢書」以及以後的《上下五千年》、《世界五千年》等。初學者最好不要迷於一些不負責任的嘩眾取寵的歷史書,例如大量充斥於書店的什麼什麼「大帝」的書。也不要迷信外國歷史學家的著作,它們當中即使質量較好較權威的往往也是一西方為中心的,對東方包括中國歷史或者有成見、偏見,或者並不真的了解中國歷史。當然,看看人家是怎麼看世界看中國還是有好處的,我只是說:不要迷信,不要人雲亦雲,其實對自己中國人寫的書也一樣。
3、爭取多看些原始史料。例如,你要學好中國古代史,像《史記》、《資治通鑒》之類的古代史學名著都沒有接觸,只是讀後人寫的歷史書,實在太不夠了。當然,你不想把歷史當作自己的專業,讀多讀少要根據你的時間和精力,但有可能讀多點是有好處的,至少不會被別人牽著鼻子走,不會相信那些不負責任的胡謅。
4、把讀歷史與觀察世界和國內的時事政治結合起來,能從歷史找根源的就去找,這樣學習就更有實際用處了。
對中國歷史上的農民起義的評價,在史學界是有爭議的。在改革開放以前,中國史學界幾乎眾口一詞地對歷朝歷代的農民起義都給予充分的肯定,認為每一次農民起義或使封建王朝改朝換代,或使王朝的統治政策有所調整,總之,農民起義推動了中國歷史的發展。改革開放後,在史學界湧起了一股新的潮流,認為農民起義最大的成果也只不過是改朝換代,並沒有改變中國社會的性質,農民不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者,而且每一次過後都是中國的社會發展水平倒退幾十年甚至幾百年,因而農民起義沒有什麼積極意義。
進入新世紀以來,史學界幾乎沒有人再關注農民起義,關於農民起義的研究淡出了史學研究的視野。當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兒》中指出:元末的農民起義「盡管他們的起義形式毫無新意,但這並不妨礙他們的偉大和在歷史上的地位,在史書上,將永遠的紀錄著:公元1351年,韓山童、劉福通第一個舉起了反抗元朝封建統治的大旗。自古以來,建立一個王朝很難,毀滅一個卻相對容易得多,所謂牆倒眾人推,破鼓萬人捶,不是沒有來由的」。而且,他通過細致地描寫朱元璋參加起義的心路歷程,得出了如下的結論:
「這是一個真實版本的逼上樑山,也是那封建時代貧苦農民的唯一選擇。誰不珍惜自己的生命?誰願意打仗?在活不下去時,那些農民被迫以自己的鮮血和生命去推動封建社會的發展,直至它的滅亡。
這是他們的宿命。
所以我認為中國歷史上的農民起義確實是值得肯定的,他們也許不是那麼厚道,他們也許有著自己的各種打算,但他們確實別無選擇。」
筆者認為,當年明月通過分析元末農民起義得出的這個結論,是非常中肯的,也是能夠令人信服的。誠然,由於中國農民的局限性,他們起義的目的,只希望有一個好皇帝,能夠改變他們當時的生活困境,歷史並沒有賦予他們改變中國社會性質的使命。至於每一次農民起義都會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巨大的傷害,這是不可避免,因為他們別無選擇。
是必然的,有壓迫就有反抗,雖然有很多都是無濟於事,但也總歸是農民們發泄了自己心中的憤怒和無奈。
如果沒有基礎,單從興趣來看的話,你可以考慮從類似《圖鑒中國歷史》這樣寓教於樂的書籍入手,《上下五千年》通俗易懂,但裡面的史實和觀點都有不少過時或者不準確的,《明朝那些事兒》倒是很不錯的通俗歷史讀物,雖然文風略顯輕浮,但其創作手法倒是頗有古風,是試圖把歷史往活了寫的,推薦你看一下,如果你還有興趣再進一步的話,可以看《中國通史》呂思勉版、範文瀾版、白壽彝版各有所長,但限於政治環境,有一些歷史觀略嫌機械,倒是海外的傅樂成版《中國通史》沒有這個問題,也可參考。至於二十六史一類的暫時不必強求,否則反倒容易生出畏難情緒。
中國歷史是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歷史,中國的歷史,說成是全球的歷史也不為過,中國的成語故事就能包含整個世界的歷史,還有多,你可以根據自己喜歡的型別去學習,中國歷史比如三國時期,楚漢爭霸,每個朝代建立的過程,都是很有趣的
歷史學習要把握住四要素,即時間,空間,史實和史論,學會用這四點去總結歷史事件
學習 高中歷史一定要有綜合分析能力,要注意把中國史和世界史聯絡起來,思考一件中國歷史國際國內背景,
注意時序,把重要的歷史事件按年代列出來(歷史書後面都有大事年表),寫出他們的背景,過程,結果和影響
自己可以拿一個本子,按照這個路子把一些重要的歷史事件總結出來,然後還要注意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絡,如前面的史實對後面史實的影響,一個地方的史實對另一個地方史實的影響
不要死記硬背,把歷史知識變成一個個孤立的知識點,而要注意它們之間的聯絡,在大腦中形成知識網路
做題的時候掌握技巧,選擇題選最優選項,除不能有史實錯誤外,還應注意所選項不能被其他選項解釋或包涵,
平時練習時每個選項都要看一看,把其中正確的觀點作為知識點記下來,
平時不要依賴排除法,當然考試的時候是怎麼快怎麼來了
材料題記得先看題目,再帶著問題去看材料,這樣能夠快速篩選出有用資訊,提高做題效率,一般問題答案就在材料里,當然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也有讓你駁斥材料內容的反向材料題,千萬小心,這種題目照抄就是0分了
問答題比較麻煩,要有綜合概括能力,一般注意一點:分要點寫,標上序號,想出一點寫一點,千萬不要把答題當成寫作文,寫成一大段話,那樣很容易造成誤判
可以說人類在幾千年前就開始了對文明生活方式的探索,我們不斷學習,不斷探索,總結歷史規律。在漫漫探索旅途中,學會了各種生存技能,對歷史規律的不斷認識使我們在探索文明生活方式的過程中少走了不少彎路。
從古代文明到現代文明的漫長時間里,我們不斷學習,不斷總結,創生了許多學科,這些學科涵蓋了人類社會中的各個領域。我認為與那些技術類的學科相比,人文類的學科在某種意義上也許比技術類的更重要,更能夠發人深思。通過對人文類的學科的學習使我們更好的認識了歷史規律,在為人處世的方面也能給我們很大借鑒。在這里就談談我在學習中國近現代史這門課時的感悟及心得。
中國的近現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質來說,是中國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人民群眾為救亡圖存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英勇奮斗、艱苦探索的歷史;尤其是全國各民族人民在中國 *** 的領導下,進行偉大的艱苦鬥爭,經過新民主主義革命,贏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經過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把一個極度貧弱的舊中國逐步變成一個初步繁榮昌盛、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新中國的歷史。
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的中國近代史,就是一部帝國主義的侵華史,是一部反動 *** 的投降賣國史,但同時也是一部中國人民反抗帝國主義及其走狗,追求近代化的奮斗史!鴉片戰爭前的中國,清王朝實行閉關自守政策,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在整個社會經濟中占著絕對優勢,清朝封建統治日趨腐朽,無力抵抗外來侵略,為資本主義入侵提供了機會。以至於在今後幾十年裡對外來侵略勢力的戰爭中屢戰屢敗,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條約。民族自尊受到嚴重踐踏。可見,腐敗無能、軟弱透頂、閉關自守的 *** 是近代中國飽受欺凌的根源。這段屈辱的歷史時刻告誡著每個中國人落後必然挨打,激勵著每個中國人必須自強不息,維護民族尊嚴。
辛亥革命後中國工人階級隊伍的壯大,尤其是"五四"運動中工人階級登上政治舞台,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奠定了階級基礎。由於中國工人階級深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的沉重壓迫和剝削,具有革命的堅定性和徹底性,尤其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中國 *** 誕生後,堅持以馬列主義為指導思想,領導中國人民找到了正確的革命道路,從此中國革命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直到建立社會主義新中國。歷史證明,只有中國 *** 才能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1919到1949三十年的時間里,中國社會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人民經過長期、艱苦、曲折的斗爭,推翻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制度,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基本上完成了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任務,從而為實現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共同富裕創造了前提,開辟了道路。從中我認識到了任何困難都難不倒中國人民!中國人民是最偉大的人民!中華民族,是打不垮的民族,是最偉大的民族!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宣告了中國人民當家作主的時代已經到來,中國歷史由此開辟了一個新紀元。在此後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上,中國人民在探索中不斷成長。雖然有過不少錯誤,但我們能及時改正,終於探索出了一條屬於中國人自己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的事實告訴我到達成功的道路始終不是一帆風順的,在遇到困難時應該學會冷靜分析各方面的形勢,大膽實踐,只有這樣最後才能獲得成功。
學習中國近現代史,不僅使我們認識到了居安思危的必要性,而且還能提高自身的理論知識和使自己對自己的國家有一個具體系統的認識,從而更好地為祖國的繁榮昌盛做出自己的貢獻。
系統的學最好按時間來順,畢竟歷史就是按時間來發展的,先好好熟悉歷史年表,把每年的大事記好了,那麼你的歷史就會有系統。
然後再分別學習每個重大歷史事件
推介你看一些通史的書,比如《全球通史》等等。
先是看一些有趣的史書,然後慢慢地去看正規的史書,如果有機會可以看看紀錄片。但不建議看電視劇,因為現在的電視劇大多是不符合史實的。還有就是在學習歷史時要有一可批判和借鑒的心,這樣你才能慢慢愛上歷史,而且你也能在學習中找到樂趣和學以致用!
⑹ 如何系統的學習中國古代史
一般根據以下接個主線來系統學習。
1、年代主線。根據朝代的變遷,把主要歷史事件貫穿起來。
2、制度主線。中國古代的社會制度在變遷,封建制度也是不斷的完善變革,並逐步走向君主專制的頂峰,後又走向衰落。
3、經濟文化的主線。制度的變遷,伴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繁榮----衰落。
⑺ 怎樣學好歷史
1.培養對歷史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2.憑借時間、空間兩條線、雙坐標牢牢記住歷史事件。
3.多看歷史方面的書籍,歷史故事、人物傳記、事件介紹。
4.如果你想學好中國古代史,必需學好古文,牢記實詞、虛詞的用法,這對於以後想學中國古代史的你相當有用。
5、平時多看歷史有關的書,最好是貫穿時段較長、涉及面較廣的通史,有利於建立知識網路和興趣。
6、做練習很重要,買套卷子,專門做選擇題,一道題隔開時間重復做它幾遍。
7、簡答題,論述題一般需要背點東西,可以根據關鍵詞來記。先把要記的一段文字分開類型,例如記「什麼原因」之類,先分開每一段是「政治原因,經濟原因,社會原因,文化原因」等等。
⑻ 中國歷史的學習方法有哪些
歷史學專業課內容繁雜,如果沒有合適的學習方法,往往事倍功半。為了幫助大家更好的學習歷史,以下是我分享給大家的中國歷史的學習方法,希望可以幫到你!
中國歷史的學習方法
以秦為界,以隋為分
中國古代朝代很多,不僅有250年以上的大朝,也有不少轉瞬即逝,偏安一隅的政權。但是,在記憶整體脈絡時,我並不推薦大家從夏一路縷到清,那樣很容易搞混,比較好的辦法是先定位秦和隋,再通過這兩個朝代把中國古代史分為三段進行記憶,先近、後遠、再中。
隋後脈絡
隋是大分裂後統一的王朝,和秦朝極其相似。隋後是“唐宋元明清”,這個很好記,但是這唐宋時代還有一些短暫王朝和並列政權,可以這樣記:
“黃巢大起義,梁唐晉漢周。杯酒釋兵權,宋遼西夏金。”
黃巢大起義發生在唐末,是唐朝滅亡的誘因,隨後在53年裡出現了5個短暫朝代,也就是五代時期。因為歷史學上,這五個朝代都稱為“後X”,很不便於記憶,有時候學生碰到“東漢”、“北漢”、“後漢”,很容易搞混。所以,我們把“梁唐晉漢周”作為一個整體,直接定位在黃巢起義後,就不會搞混了。
杯酒釋兵權,是宋朝開創的重要事件,與宋朝並立的有遼、西夏、金三個主要少數民族政權,南宋時代蒙古興起,可聯繫到元朝。把“宋遼西夏金”串聯在一起,是同一個時代,方便記憶,三個少數民族政權也是一個考點。
秦前脈絡
先是近,然後就是遠,我們考察一下秦前的脈絡,歷史學稱為“先秦時代”。其實先秦很好記,就是“夏商西周,春秋戰國“。然後春秋有五霸,因為不是考點,所以記住曾經有五霸就可以了。戰國七雄是考點,要記的,但也不難,分三段:“齊楚燕、魏趙韓、秦。”
把秦放在最後,是因為秦是一個重要的考點,一來是漢朝前期政治經濟一定會帶到秦朝歷史,二來是先秦有一個C級考點“社會大變革”,也容易捎到秦朝。
秦隋之間
秦隋之間的朝代很復雜,因為當中有一個中國歷史上最長的大分裂時期,所以秦隋之間的整體是“大一統和大分裂”,前半段兩漢大一統,後半段南北朝大分裂。
先是“漢朝分西東,最後魏蜀吳”,表明西漢、東漢和三國時代,這三個時代里有大量考點。
三國最終歸於西晉,所以是“三國歸西晉,五胡南北朝。”三國後是西晉,然後五胡亂華,中國分成了南北朝,南北政權的更迭是一個考點,南方記:“劉裕代晉,宋齊梁陳”,宋齊梁陳可以和後來的梁唐晉漢周對照背誦。
北朝就有點亂了,但是根據考點,只要記住“五胡歸北魏”就可以了。
最後,兩條線索歸於隋,回到記憶的第一段,唐宋元明清。
這種拆分的記憶方法,只要學生不會把秦朝和隋朝的順序弄錯,那麼在記憶時代的時候就不容易記錯,實際上要比從夏一股腦記到清要方便得多。
中國古代史的復習方法
一、先具體後抽象
歷史學的最大特點在於其時間性。如果不考慮歷史發展的規律性,可以說,一部古代史就是各個王朝的累加。基於這樣的特點,復習中國古代史,應以時間為線索,先了解、熟悉、掌握各個朝代的具體狀況,在此基礎上,再去關注跨越幾個朝代甚至整個中國古代的重要專題。缺乏對具體朝代、具體事實的了解,匆忙進入專題史的閱讀,將會遺漏許多知識點,對專題的認識也不會深入,只是一種死記硬背,考試時很難有好的發揮。
二、以面為主,以點為輔
這個方法主要針對初學者而言。具體說來,初讀教材,目的在於對歷史過程的概括性了解,可以說沒有任何重點,尤其不要過於關注或強記考試點,特別是十分具體的考試點,如考試中的選題填空,教材中事件發生的具體年代。那樣將會分散對歷史整體了解的注意力。以西漢為例:不分輕重,閱讀三次,然後試著回憶,你可能會發現,一些十分具體、瑣碎的知識點印象模糊,如漢文帝時期賦稅徵收的數額、減輕刑罰的具體名目、察舉制的年代、對匈奴作戰的年代等,留在你腦海中的是比較概括性的內容,如文景之治有經濟方面的減輕賦稅,法律方面的輕刑慎罰,民族方面的和親以及漢武帝時期的一些重大舉措等。這說明你的閱讀有了重大收獲,已經開始建立起對文、景、武三朝的平面認識。至於模糊的知識點,不要著急,那是下一步要解決的問題。其他各朝代均是如此。
三、閱讀與回憶相結合
一部教材,可以先讀三遍,有了一定了解後,試著回憶學過的知識。需要注意的是:你所回憶的並非零碎的知識,而是從史前到明清時期的整個古代史,這其中沒有重點非重點之分,按順序回憶每個朝代的政治、經濟、軍事、民族、文化、思想、科技及對外關系等。這樣做的好處至少有兩個:一是可以充分利用零碎時間,如車上、路上、枕邊甚至排隊時均可從事這項工作;而且這種回憶用時甚少,可以在較短時間內將教材內容回憶一遍。二是變死記為記憶。你的記憶並非對原文的復述,而是大概意思的回憶,不求與原文一致,只求大意,最終的收獲將是“得意忘言”。進行回憶,你只需帶一支筆,一片紙,將印象模糊或一無所知的內容做成筆記,然後再到教材中尋找,補足。
當然,按朝代順序的回憶做得足夠好以後,你就需要變換回憶的主題了。可以再以人物或專題為線索,進行回憶。你可以隨時在空閑時間回憶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人的事跡,也可以隨時回憶某個專題,如漢與匈奴的關系,唐與突厥的關系。整個古代史肯定經不起你這樣縱橫結合的無數次回憶,如果能夠始終如一地堅持下來,你將會發現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並最終達到很高的境界,整個歷史將轉化為你自己的知識,任由你使用、發揮。無論縱向、橫向,還是選擇、史料,你將無往而不利。
四、相互比較,適當剪裁
對教材有了比較充足的了解後,復習過程中,要注意適當刪減一些不必要的內容。例如:每個朝代的經濟發展均包含農業、手工業、商業等方面的內容。這些內容繁瑣、細碎,全部牢記既費時費力,亦無必要,應將精力放在每個朝代有特色的方面。如農業生產工具在整個古代並沒有根本性的變化,要掌握的內容主要有:商代耒耜、春秋鐵器、漢代犁鏵、唐代曲轅犁、簡車等。其他內容亦應如此處理。這樣,經濟發展方面的內容事實上較之教科書要大大減少,掌握起來難度也將大大降低。
五、固定復習時間
這個固定主要指每天應抽出一定的時間進行復習,保持連續性。歷史學需要記憶,但並非死記硬背的學科,理解的基礎上去記憶、掌握,效果會事半功倍。理解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絕非一蹴而就。因此集中時間段對歷史進行沖刺,絕對不可能取得成功。盡量保持每天一讀,這樣始終保持對古代史的一種感覺,同時復習周期越短、記憶效果越佳,效果會更好。每天交叉復習中國史和世界史,不要連續數天只看古代史、或世界史,這意味著每一專業的復習周期延長,結果看了後面忘了前面、復習前面又忘了後面,這種無序或周期很長的復習效率很低,談不上對教材理解的深度。同時交叉復習(最好古代與古代對應,近現代與近現代對應),可以將兩者互相對比,互相聯系,比如同一年代發生的事件,就可以聯系起來記憶。時間的長度也最好固定,比如每天各拿出三小時復習中國史和世界史。
中國歷史的學習建議
重視從古代歷史中得到啟發
整部《黃帝內經》中多是講基本理論的,較少涉及到具體的治療方法,所載的處方只有十三個,被稱為“內經十三方”,相對方劑來說,對針灸的記載就很多了,其中的《靈樞》又被稱為《針經》,《素問》中也有大量有關針灸的篇章,這是因為春秋戰國時期的交通還很不便利,又處於諸侯分治的階段,那時的物流一定很不便利,東北的葯物如何到達西南?故此時能夠大范圍內普及的只能是不太依賴交通工具的理念和針灸工具,《內經》中少葯多針的現象便自然產生了。
再看《內經》與《傷寒論》都十分注重對寒邪的強調,《素問·舉痛論》中幾乎整篇都在強調寒邪侵犯經絡臟腑,《傷寒論》更是以“傷寒”開宗明義,聯系秦漢時期的歷史特點,如人口稀少、大城市多集中在北方中原一帶,兩漢又處於中國歷史上第二個小冰河時期,氣溫較現在低得多,史料記載漢獻帝初平四年“夏六月,寒風如冬時”,故寒邪是當時外感病的主要病因,當然會引起醫家們的重視。溫病學派補充了傷寒學說的不足,產生於明清時期,據高王凌《明清時期的中國人口》書中的數據,明末清初時期中國人口大約在1.5~2億左右,人口基數是漢代的3~6倍,人的數量增加意味著能源的消耗增加,尤其在人口密度很大的江南一帶,是可以出現小熱島效應的,出現溫熱、濕熱成為外感病主要病因的現象,也不足為奇了。
再從整個人類發展史的宏觀視角來看,兩漢之前外感病較多,內傷病較少,有內傷七情飲食勞倦者,湯液醪醴可治之,這是因為遠古時期人類尚處於發展進程中的幼年階段,人受天地的制約強於今;隨著人文、自然科學的進步,人與天地相抗爭的能力愈發強大,現在已經進入到人類發展的青年期,暴露出來的更多是自身內部的不調,所以在當今一些經濟發達地區,心理病、內分泌疾病等身心相關疾病的發病率就遠遠高於偏遠地區,只要我們把人類發展史拉通縱觀,並橫向運用,理解並正確處理一些問題便不再困難。
重視文化思想史的影響
中醫學不是單純的自然學科,與現代醫學以生物、物理、化學等自然學科為基礎相對比,中醫學更為看重文學、歷史、哲學、藝術等人文學科。奠定中醫理論基礎的《黃帝內經》的著述者們根本沒有留下自己的姓氏,而只是假借了黃帝岐伯之名,這種做法在今天是絕少見到的,體現出了功成身退的老莊哲學思想,從這一點來看,《內經》的作者頗得道家思想的精要,自然會在書中體現出來,我們今天學習《內經》,若不懂得些老莊哲學,又豈能會心呢?西漢董仲舒勤勉非常,“三年不窺園”成為佳話,其學術思想在漢武帝的支持下儒家成為正統,《春秋繁露》提到“人副天數”,在《內經》中也是有廣泛滲透的,如唐代醫家孫思邈所處時代,正是佛教的大弘時期,中國佛教經南朝梁武帝蕭衍之提倡,形成了僧人吃素的傳統,這種觀念也影響了孫思邈的用葯,在其名篇《大醫精誠》中就坦誠表明心跡,雲:“夫殺生求生,去生更遠。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為葯者,良由此也”;其他如朱丹溪提出“陽常有餘,陰常不足”之說,是受程朱理學“存天理、滅人慾”思想影響;清代考據疑古之風大興,才會有王清任《醫林改錯》的出現;最應引起思考的是近代西學東漸後,西方文化至今已全盤占據了中國人的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故當代中醫的研究方向多是跟隨西方自然科學的步伐,對中醫的評價標准也多是西醫化的,造成今天中醫不振的情況當與滿清主政後的思想鉗制有歷史淵源,設想一下,在一個文字獄大興,知識分子只能噤若寒蟬的背景下,怎會有學術的自由,僵化的思想怎能帶來學術的新風?
通過上述文化對中醫學影響的大體梳理和分析,我們可以樂觀地預言,中醫學是一定會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提高而復興,中西醫學之間必將面臨著一場激烈的爭論和較量,在矛盾中也一定存在很多溝通與契合,會形成“他中有我,我中有他”的復雜局面,這個復興將通過漫長的幾代人的努力才會來到,其後的中國新醫學,可能會出現中醫領跑,西醫跟跑,中醫有藝術,西醫有技術,既見森林,又有樹木的嶄新的醫學新氣象,最終中西醫的概念將會淡化,正如西來之佛學,經宋儒幾代人的努力匯入到新儒學,儒釋道三家合流為一一樣。
重視對歷代醫家個人生平的研究
每個人的學術思想都受其家庭出身、生活環境、社會地位、性格特點、個人遭遇等因素的影響。如張仲景長期擔任長沙太守,可以在大規模疾疫流行時用行政命令推行其治法,所以很容易得到對爆發性流行病的全面認識,針對這部分流行病的經驗而成頗有層次、理論系統性很強的《傷寒論》部分,而在日常小規模診療活動中獲得的零散經驗,便匯成了現在的《金匱要略》部分,其系統性就不是很嚴密了;西晉醫學家皇甫謐青年時專攻史學,因中年患痹,引發了學習針灸自我治療的興趣,後著成《針灸甲乙經》,成為一代針灸宗師;再如唐代葯王孫思邈天資聰敏,少年即得“聖童”之名,一生淡泊名利,長期在民間行醫,獲得了很多第一手的臨床經驗,又善於對民間的單驗方進行搜集整理,故其學術特點是善於匯通,活潑靈動,所作《千金方》《千金翼方》中有大量原創性的發明,與其個人經歷是密不可分的;李東垣出身富豪之家,平素交往人群多養尊處優、膏粱厚味且飲食無度,所患疾病多與脾胃有關,故有《脾胃論》之出現;明代張景岳被稱為“仲景以後,千古一人”,是對其學術磅礴大氣,系統嚴密最好的總結,常能借軍事論醫事,提出古方八陣、新方八陣之說,與其出身名門,又有長期的軍旅生涯經歷分不開的;清末大學者俞樾被稱為近代中國主張廢除中醫的第一人,他提出“醫可廢,葯不可盡廢”的觀點,因其學術、人格上的巨大影響,該觀點也對學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甚至被今天的中醫所詬病,然而我們只要了解到俞樾從青年時期開始,家庭接連的變故,親人相繼的離去,自然會理解他這種說法的由來。
猜你喜歡:
1. 如何才能高效能的學習
2. 如何才能高效能的學習
3. 各學科學習方法總結
4. 有效學習的十大方法
5. 關於名人學習的方法有哪些
⑼ 中國的歷史該怎麼系統的學
在知識目標方面,要求學生知曉中國古代歷史上重要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了解中國古代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
中國古代的歷史,時間長,內容多,如果面面俱到,勢必會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教師也會有教不完之感。因此,對課程內容進行精選是十分必要的。
《標准》中將「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限定在「重要的」范圍內,這是指中國古代歷史上主要的、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人物、事件和現象,這些重要的人物、事件和現象對中國古代歷史的發展有重要影響,是學生在學習中必須掌握的。
學生從小學進入初中,最先學習的歷史就是中國古代史。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僅要使學生掌握中國古代史的基本知識,還要使他們初步學習如何去了解歷史和認識歷史,掌握一些歷史學習的基本技能,這樣不僅有利於學生學好中國古代史,也為他們以後的歷史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導言在這方面提出了一些基本的要求,要求學生能夠識讀歷史圖表,正確計算歷史年代,較為清晰地敘述相關的史事,能夠閱讀普及性的歷史讀物。
(9)如何學好中國古史擴展閱讀
歷史不是塵封的記憶,也不是埋沒於故紙堆的故事。毛澤東同志說過,「讀歷史的人,不等於是守舊的人」。領導幹部學習歷史,是為了創造新的歷史,重在以史資政、古為今用。
正如習近平同志指出的,具有歷史文化素養,最重要的是具有歷史意識和文化自覺,即想問題、作決策要有歷史眼光,能夠從以往的歷史中汲取經驗和智慧,自覺按照歷史規律和歷史發展的辯證法辦事。
比如,不追求一時顯績,多下打基礎、利長遠的苦功;不依賴個人主觀,多做察實情、匯民智的工作。「掌上千秋史,胸中百萬兵」,讀史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更要不讀死書、經世致用,才能做到「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有句話說得好:你能看到多遠的過去,就能看到多遠的未來。今天的中國,正處於千年未有的大變革中,從全面深化改革藍圖的落實,到推進治理現代化的考驗,再到破解種種現實問題矛盾,各級領導幹部格外需要鏡鑒啟迪,格外需要從歷史這部教科書中汲取繼往開來的力量。
站立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吸吮著中華民族漫長奮斗積累的文化養分,不斷提升歷史素養、增厚歷史底蘊,我們就能在「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中,寫下勿忘昨天、無愧今天、不負明天的雄渾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