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大豆是不是也叫黃豆
大豆就是黃豆.
一、 大豆歷史與其演進:
大豆(學名為Glycine max Merrill)(亦稱為黃豆),系莢豆科一年生草本.早在數千年前,在中國最先栽培,將它作為食物並發現其營養價值而供為食品蛋白質的來源,神農帝王把大豆列為五穀之一,古代中國葯草家也提及它的某些葯效,諸如腎疾病、皮膚病、腳氣病、腹瀉、血毒病、便秘、貧血症等的治療.爾後經由韓國傳到日本,即由素食者將豆腐帶到日本使其盛行東瀛.據知目前日本有三萬家以上的豆腐店,每人每年攝食豆腐50磅以上.有人認為長期食用豆腐系使日本成為世界最長壽的國家的原因之一.進而再傳到歐洲、美國、南美州等,尤其在美國發揚光大,使美國成為世界的大豆王國.
在中國被稱為大豆,意指"Greater bean".美國人因大豆之應用廣泛,而稱之為神奇的豆(Miracle bean).今天,大豆除了直接食用外,大豆油亦是世界上使用最多的食用油脂,提油後所余之大豆粕繫世界上最大宗的植物性蛋白,為所有畜產、水產養殖不可或缺的飼料原料.1920-1930年間"美國大豆之父"H. A. Horvath博士盡力推廣種植大豆,並於1925年創立國家大豆生產者協會(The National Soybean Growers' Association, 為American Soybean Association的前身),更促進大豆有效生產與用途,使美國大豆大放異彩.於1917年在美國大豆種植面積僅為5萬英畝,而到了1931年,其種植面積增加為70倍.目前美國大豆生產量已達約7,500萬公噸,約佔世界產量的一半,嘉惠人類.除了大豆蛋白以外,大豆又提供品質良好,營養豐富的油脂(大豆油)做為價廉物美的食用油脂來源.於1933年在美國芝加哥舉行的世界博覽會,世紀大豆展,更宣導促進大豆做為飼料用、食用、工業用、廣泛的用途與其地位.
⑵ 大家幫忙找點資料.
http://www.21food.cn/html/news/35/292623.htm
糧食主產區的工業化渴望
中國食品商務網 2008-04-11 09:31:00
劉庶明的身份是吉林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宏觀處處長,名片挺有個性,上面印著這樣一段文字:您了解「東北再造」第一人嗎?請到「振興東北網」看《東北再造》,請到「網路」等搜索引擎上點擊。劉在東北經濟學界以「大膽直言,觀點新穎,理論超前,全局意識」而被稱為「東北再造第一人」。
劉庶明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如果說現在東北遇到的是新現象,那就不能不說一說2000年的時候人們所說的「新東北現象」,那時候所謂的「新東北現象」,指的就是中國加入WTO以後,糧食可能會受到大的沖擊,其實指的主要還是吉林省,那時候人們主要擔心,東北一家一戶的小農生產方式太落後,成本大質量低,而西方國家是大規模種植,成本低質量高,國外的糧食一旦向中國傾銷,東北的糧食會出大問題,由於東北農民收入的70%—80%來自種植業,由此會帶來對東北三農問題的巨大沖擊,不過,通過這幾年東北的努力,隨著勞務輸出、畜牧業、加工工業等的增加,種植業收入的比重已經下降了,因此,人們擔心的WTO後的新東北現象沒有出現。但這不等於東北尤其是吉林省就沒有困難了,面臨的困難也許更多,解決困難的路也許更長,從長遠來看,解決東北的農業問題尤其是解決東北農民的增收問題,不能從小處著眼,必須靠大思路、大手筆走現代化規模農業、現代化高附加值農業的路子。
東北農業存在的問題
吉林省的一位官員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分析說,現在東北糧食市場主要面臨四個突出問題:一是市場的問題,市場信息缺乏,許多地方調整產業結構常有趨同現象,中介服務和政府指導跟不上,農民種植遠遠落後於市場要求;二是農村資金相當困難,畜牧業形勢雖好,但貸款難,如今信用社的貸款越來越難,農村的小額信貸已經非常困難;三是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困難;四是農民增收緩慢甚至有下降的趨勢。
這位官員指出,現在主要的問題在於對市場的適應性不夠和對市場的信息了解不夠,不僅對國際上大的農副產品調整帶來的影響不了解,對國內市場帶來的影響也不是很了解,這種對市場的把握不好,把握不了,造成了增產不增效、不增收的被動局面。
怎麼辦呢?他說,首先,要對糧食主產區進行宏觀的市場監測,然後指導農民調整種植結構,但現在恰恰是這個服務沒有,同時農戶是分散經營,農村的組織化程度相當低,他們在市場上的對話地位和分量自然就很低,不能公平地與外界進行溝通和交流,沒有規模化的經營,今後的農業是沒有出路的,還有就是中介服務發育不成熟,農民的聯合沒能組織好,生產經營的分隔狀態必須解決,單干是沒有出路的。
從更深層次來找原因,他認為主產區糧食問題在於:一是農業的盤子太大,二三產業落後,尤其工業落後,農民沒有進入二三產業,因而農村的產品仍是初級產品,是原始的原料銷售,其產品附加值很低;二是農村城鎮化滯後。由於加工工業薄弱,其城市化水平與工業化水平都呈相對薄弱,這是一個互為影響的關系,城市化影響工業化,工業化反過來又影響城市化進程。更應關注的一個現象是,目前農村人口的轉移仍是不穩定的,是個動態的變化,許多現在已經出去的可能以後又會因為在城市無法生活而再次回到農村。
他建議,解決農村農業農民問題,應將工業化的理念用於農業發展上,因為工業化的發展就是在產業升級中尋求市場,而農業也需要在產業調整中尋求市場,以市場來定農業發展的規模、思路;另外要堅持城鄉統籌,工農聯動。現在城市工業與農村工業尤其是鄉村工業是分隔的,吉林省目前把農產品加工業、食品工業作為支柱產業來抓就是這個道理。
大工業拉動大農業
從吉林省省會長春市出發,沿著102國道大約100多公里就到了榆樹市,除了能看到大片大片的莊稼地,最顯眼的就是公路兩側大大小小的 「工廠」,規模都不是很大,也許用家庭作坊來形容並不過分,但這一切對遍地都是玉米的產糧區來說,無疑是「工業」的徵兆,當糧食作為原材料已經不能使他們富足的時候,為糧食尋找「出路」就成了他們必然的選擇,而圍繞著糧食而衍生的「工業」無疑寄託了太多的內涵。
劉庶明說,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無疑是正確的,甚至於主要應該是由糧食主產區搞加工業,實現糧食就地轉化,不能運到外地轉化,而非糧食主產區少搞或者是不搞,除非進口外國糧食搞加工業。
目前,農產品加工業已經成了吉林省重點培育發展的支柱產業之一,在他們看來,這是振興老工業基地,推進農業現代化、農村工業化、農村城鎮化的希望所在。
長春市的工業化發展目標是,到2012年,全市農產品加工業實現新增產值1000億元,年均遞增30%左右,總量達到1360億元,培育3個產值超過百億元的企業,20個產值超過10億元的企業,50個產值超過億元的企業,形成龍頭企業群體。
--------------------------------------------
http://www.paper800.com/paper78/622A72CF/
體現大國風范,是因為有底氣而自信嗎?
加入WTO以來,農業領域有兩件大事沒有引起高度重視和充分討論。一件事是大豆加工企業被外資收購,對東北大豆農民的影響;另一件事是大批韓國、日本、台灣農業組織在國內大辦農業園區,可能對沿海地區勞動密集型農產品既有的海外市場帶來的影響。對這兩件事情的認識,可能直接影響我國未來農業開放政策和農業發展道路。
一,大豆產業被外資全面接盤,到底是喜還是憂? (負責任的大國首先是對本國人民負責)
中國近幾年來的大豆平均產量1600萬噸。
中國國家糧油信息中心預計,2005/06作物年度(10月到次年9月)大豆消費總量將達到4232萬噸,其中3250萬噸用於壓榨。
另據美國農業部的周度銷售報告顯示,截至2006年12月7日,2006/07年度(始於9月1日)美國對華大豆出口裝船量為463萬噸,比一周前增加了40萬噸,高於去年同期的427萬噸。2006/07年度迄今為止,美國對華大豆的銷售總量(已經裝船和尚未裝船的銷售量)為741萬噸,同比提高了45%。
另外一組數字與之形成鮮明對照:2006年黑龍江省大豆種植面積同比去年下降25%,總產下降18%。黑龍江省農民大豆種植微利,而農場種植大豆成本較高,約1.22元/斤,比去年上漲0.08元。按照目前的大豆市場價格計算,農場種植戶出售大豆將出現虧損。據黑龍江有關方面最新的調查說:2007年度的大豆種植面積還要下降10%以上。
全國有 6%左右的土地生產大豆,有5000萬戶(1.5億人口)主要靠生產大豆維持生存,黑龍江有三分之一的人口靠大豆收入維持生存。隨著大豆進口的不斷增長,已經迫使我國不少豆農不斷減少生產,生活難以為繼。
出現這樣的局面,雖然有國產大豆出油率不高或生產成本高的原因。但是,外國政府對本國大豆出口實行政策補貼,也是重要的原因。僅2001年,美國對大豆的補貼就高達190億美元,相當於出口價格的30%。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我國的大豆加工產業正陷入外資全面接盤的境地,大型壓榨企業只剩下一家未被外資兼並,據稱,「明年中國壓榨行業將不會再有中國獨資企業了」。
對於開放所帶來的大豆等土地密集型農產品生產困境和加工業的全盤西化趨勢,國內有不同的聲音。
大連商品交易所研究部總監王偉筠認為,從大豆產業可以看出,國外農產品不是不「入侵」,只是沒有直奔而來,而是改頭換面,迂迴包抄而來。外國大豆進入中國的方式是,資本先行,攜強大的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進入農產品加工業,控制加工業後,再從國外進口農產品。大豆產業當前的困境其實是我國大宗農產品在失去保護之後,遭受國際競爭後敗下陣來的一個縮影。下一個是玉米還是小麥?
黑龍江九三油脂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田仁禮:有這樣一筆賬,進口2000萬噸,是市場需要的,但當超過2000萬以上時,每多進口100萬噸,就可能有130萬的農民離開大豆種植業,甚至離開土地。因為,100萬噸大豆,按我們現在的單產水平需要856萬畝耕地,而黑龍江省農業人口人均耕地是6.6畝,所以多進口100萬噸,就要多影響百萬農民。那麼是不是不種大豆就可以種其他作物呢?不一定!在黑龍江西部地區,不種大豆就很難種其他作物。歷史上,大豆不好賣時,就曾經出現過農民棄耕問題。
我們大豆產業引進的外資,嚴格講不是外資,而是跨國糧商,他們收購中國大豆加工企業的目的不是做大做強我們的大豆加工業,而是為了賣更多的大豆給中國,把在中國的大豆加工企業變成他們實現國際貿易利潤的一個環節。因此,外資大豆加工企業越多,我們農民賣豆就越困難,如果我國的大豆加工企業都被外資收購,中國的大豆賣給誰?2006年度中國進口總量可能達到3000多萬噸,受害者就是農民,受益者則是跨國糧商。在大豆進口明細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這些大豆是誰進來的。
中國自產大豆供不應求是個不爭的事實,但進口大豆不能放任不管,我們要做到「有度、有序、有透明度,兼顧農民利益」
中國大豆產業與其他產業不同,大豆加工業的背後是「三農」問題,大豆加工業引進外資會增加我們解決「三農」問題的難度。
我們有關部門應該有所作為。如果真正把大豆看作是農業問題,就會找到解決的辦法。現在黑龍江大豆價格已經到了成本線,跌到了5年來的最低點。由於進口大豆增長超過需求增長,黑龍江今年大豆種植面積下降了25%,價格下降了24%,對農民已經造成了嚴重的傷害。我建議可以考慮動用反傾銷手段。
此外,大豆的產業是一個不小的產業,上聯種植業,下聯養殖業,這個產業出了問題將影響到幾千萬的農民。現在有的人說,進口大豆更劃算,我認為這是飲鴆止渴。現在大豆便宜,是因為我們還有不少的國產大豆,如果中國大豆產業不存在了,進口大豆還能這么便宜嗎?
農業部農研中心的柯炳生主任則認為:對消費者及農民來說,是外資還是私營企業沒有什麼區別。我們說改革開放引進外資,為什麼工業能引進外資,農產品、加工業就不能引進外資?關鍵是市場環境,是市場規范、市場行為的問題,不是所有制的問題。
如果真的發現有壟斷的話,國家有反壟斷措施,國外在農業方面很少聽到一個壟斷企業能把整個國際市場都壟斷了。不能拿著計劃經濟的那一套東西來套,想當然,不分具體情況,籠統一說。我們的汽車工業那麼多合資,就沒有人說被外資壟斷。
大豆為什麼進口多,主要還是因為國內生產沒法滿足需求,我國入世以來,也出現大豆價格高的時候,我們大豆的生產能力也是有限的,並沒有高出太多。需求滿足不了,只能進口。關鍵是中間加工環節要有一個競爭的市場,否則大豆價格高上去,消費者也受不了。中間環節、加工環節利潤不能拉得太大,必須是一個高度競爭的環境。現在的情況就是高度競爭,如果沒有壓力,不是消費者倒霉就是生產者倒霉。當然,進口大豆多,受到直接沖擊的是種大豆的農民,農民會因為降低而減少收入。在分析沖擊:影響的時候,要分清哪些是真正的沖擊,哪些是因為加工企業進行市場投機或者經營管理效率低所造成的。
競爭永遠存在,世界上的每個國家都存在競爭,只能是提高生產效率。抱怨沒有用。
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員、農業部原副部長王連錚:中國大豆不敵進口大豆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國產大豆不如進口大豆有競爭力,不僅是價格上競爭力不足,品質上也有不足。但是,大豆是東北及內蒙古的主要農作物,農民不種大豆也沒法種別的。沒別的種,這些老百姓政府能都包著嗎?劉源觀點:
大豆難題究竟該如何化解〔話題〕
大豆難題的化解之道,外要考慮對外資適當限制,內要考慮提高大豆的生產效率和大豆品質
外資大舉進入中國大豆市場,中國大豆產業究竟該怎麼辦?記者就此專訪了王連錚,以及農業部農村研究中心教授柯炳生。
中國大豆是否被外資控制
記者:目前的一種說法是,外資開始壟斷中國的大豆產業。您怎麼認為?
:有專家說,外資進入到多少比例就會危及到經濟安全。在我看來,
記者:進口大豆對國產大豆形成沖擊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柯炳生
田仁禮:
入世導致大豆危機?
記者:現在大家有這樣一種判斷,入世的時候普遍覺得對農業馬上會形成沖擊,但是這幾年過去了,沒有馬上受到沖擊,大家預期從今年和明年開始,大豆、玉米受到沖擊的可能性越來越大。
柯炳生:大豆問題受供求等多方面復雜因素的影響,不能籠統地說就是開放的結果,因為大豆在入世前幾年就已經是3%的關稅了。當然進口越少,國內大豆的價格就越能回升,但是這種現象沒法出現,
第一這不是抱怨的問題,跟入世沒有那麼直接的關系,入世之前到現在的關稅沒有變化,是市場行情發生了變化,跟開放歸結到一起沒有道理;入世以來也出現過大豆價格高的時候。第二
田仁禮:
解決之道
記者:在現在的情況下,大家認為有什麼辦法可以解決這些問題嗎?
柯炳生:為什麼汽車工業關稅越降越低,但是國內汽車工業還是照樣在發展?大豆行業的發展也是一樣道理。現在不是限不限制進口的問題,而是怎樣提高生產效率的問題。提高效率包括國家的基礎設施要好,建設水利設施、改善生產條件;第二要有先進技術、有好的技術推廣服務;第三農民要使用這些技術。解決農業問題的根本還是提高競爭力,提高生產力。這是根本的出路,這些都需要國家加大支持,這是國家財政支農的一個重要部分。
王連錚: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改進。適當地擴大種植面積;提高單產,改進品種;加強科學研究,目前全國還沒有一個全國性的大豆研究所;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從政策上,可以考慮像美國那樣加大對大豆的補貼。
田仁禮:解決大豆問題關鍵還是要解決市場問題。給錢不如給市場。現在美國農民除了有巨額的政府補貼之外,大宗農產品都是先賣後種,讓農民不用擔心市場風險,我們可以考慮仿效。
我的具體建議如下:應該盡快成立大豆協會,集中力量,統一協調,爭取大豆采購話語權,進而爭取買方市場的定價權;應該啟動非轉基因技術壁壘;應該進行統一招標采購、限制跨國糧商進入期貨市場;應該支持一批骨幹企業,給予相應的政策,鼓勵使用國產大豆;應該設立大豆市場調節基金,通過期貨市場調控需求和價格。(錄入:陳利明)
作者: 記者曹海東 來源:南方周末
時間: 2006-08-10 13:19:
就沿海流動密集型農產品出口而言,出口增長?但,境外農業組織正在成為流動密集型農產品出口的主導。
這樣做的結果,實際上是將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都拱手讓給國外農業企業和組織。
農業部等政府部門的官員對此的說法是,體現了中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
據陳國強介紹,發達國家對農民的補貼是每天10億美元。台灣韓國日本對農民的補貼?
菲律賓的歷史教訓:
在WTO的框架內,農產品貿易的自由和平等競爭是無稽之談,而我國卻讓享受政府高額補貼的境外農業企業和組織「自由」搶佔中國小農的農產品傳統市場,面對這樣的「自信」之舉,請問底氣何在?難道中國打算依靠財政養著8億小農嗎?還是死心塌地做菲律賓第二?
二、土地密集型農產品進出口情況
(一)穀物出口大幅增長、進口大幅下降,呈凈出口格局
穀物出口大幅度增長,進口大幅下降,由上年凈進口轉變為呈凈出口格局。這主要是近兩年我國糧食生產實現了恢復性增產,供求關系得到改善。分品種看,小麥進口顯著下降,玉米出口大幅度增長。
2005年,我國出口穀物1017.5萬噸,同比增長1.1倍;進口627.2萬噸,同比下降35.7%;穀物由上年凈進口495.8萬噸轉變為凈出口390.3萬噸,具體情況如下:
大米產品:2005年出口68.6萬噸,同比下降24.6%;進口52.2萬噸,同比增長31.9%;凈出口16.4萬噸,同比增長15.0%。
玉米產品:2005年出口864.2萬噸,同比增長2.7倍;進口量很小(4017.3噸),凈出口863.8萬噸,同比增長2.7倍。這是由於國家宏觀調控和我國玉米供給充足的共同影響。
小麥產品:2005年出口60.5萬噸,同比下降44.5%;進口353.8萬噸,同比下降51.3%;凈進口293.4萬噸,同比下降52.4%。
大麥產品:2005年進口217.9萬噸,同比增長27.7%。
(二)食用油籽進出口雙增長,貿易逆差擴大;食用植物油出口增長進口有所下降,貿易逆差縮小
食用油籽:2005年出口136.0萬噸,同比增長16.8%;進口2704.2萬噸,同比增長30.3%。其中,大豆出口41.3萬噸,同比增長18.6%;進口2659.1萬噸,同比增長31.4%。
食用植物油:2005年出口22.8萬噸,同比增長2.5倍;進口621.3萬噸,同比下降8.2%。其中,豆油出口6.3萬噸,同比增長2.2倍;進口169.4萬噸,同比下降32.7%。菜籽油出口3.1萬噸,同比增長4.6倍;進口17.8萬噸,同比下降49.7%。棕櫚油進口433.0萬噸,同比增長12.3%。食用植物油出口增長主要是玉米油和豆油出口增加較快。
(三)棉花進口增長,出口下降,貿易逆差縮小;食糖進出口雙增長,貿易逆差有所擴大
棉花:2005年出口0.8萬噸,同比下降33.1%;進口265.3萬噸,同比增長33.7%。
食糖:2005年出口35.8萬噸,同比增長3.2倍;進口139.0萬噸,同比增長14.4%。出口增長主要是進料加工、來料加工貿易方式的增長。進口增長主要是彌補需求缺口。
三、勞動密集型農產品進出口情況
以蔬菜、水果、畜產品、水產品等勞動密集型農產品出口繼續保持較快增長。主要是我國農產品質量不斷提高以及價格具有比較優勢。
(一)蔬菜、水果出口增長,均為貿易順差且順差擴大
蔬菜:2005年出口680.0萬噸,同比增長13.0%,出口額44.8億美元,同比增長18.1%;進口9.7萬噸,同比下降9.2%,進口額0.82億美元,同比下降10.6%。
水果:2005年出口364.6萬噸,同比增長16.6%,出口額20.3億美元,同比增長23.5%;進口114.5萬噸,同比增長7.9%,進口額6.6億美元,同比增長12.7%。
(二)畜產品、水產品進出口雙增長;畜產品貿易逆差大幅縮小,水產品貿易順差有所擴大
畜產品:2005年出口額36.0億美元,同比增長13.0%;進口額42.3億美元,同比增長4.7%;貿易逆差6.3億美元,同比下降26.2%。其中,生豬產品出口9.5億美元,同比下降2.0%;進口1.8億美元,同比下降25.3%。家禽產品出口9.1億美元,同比增長40.8%;進口3.5億美元,同比增長1.1倍。
水產品:2005年出口額78.9億美元,同比增長13.2%;進口額41.2億美元,同比增長27.2%;貿易順差為37.7億美元,同比增長1.1%。
四、我國農產品進出口貿易仍以東部地區為主,其出口份額有所減少,進口份額略有增加;中部地區出口份額有所增加,進口份額略有減少;西部地區進出口份額都略有增加
2005年,東部地區農產品出口額為216.5億美元,同比增長14.6%,占農產品出口份額的78.5%,減少2.3個百分點;進口額為269.3億美元,同比增長2.9%,占農產品進口份額的93.8%,增加0.5個百分點。中部地區農產品出口額為38.2億美元,同比增長38.4%,占農產品出口份額的13.9%,增加2.0個百分點;進口額為12.2億美元,同比下降10.1%,占農產品進口份額的4.2%,減少0.6個百分點。西部地區農產品出口額為21.1億美元,同比增長21.7%,占農產品出口份額的7.6%,增加0.2個百分點;進口額為5.7億美元,同比增長9.8%,占農產品進口份額的2.0%,增加0.1個百分點。
2005年出口額居第一位的是山東省,出口額72.4億美元,同比增長22.2%;第二位是廣東省,出口額35.8億美元,同比增長5.2%;第三位是浙江省,出口額24.9億美元,同比增長9.4%。2005年進口額居第一位的是山東省,進口額56.5億美元,同比增長11.5%;第二位是廣東省,進口額45.5億美元,同比下降10.3%;第三位是江蘇省,進口額45.0億美元,同比增長3.4%。
五、亞洲仍是我國農產品第一大出口市場,市場份額略有減少;對歐洲、北美洲出口市場份額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對亞洲進出口貿易雙增長。亞洲是我國農產品第一大出口市場。2005年對亞洲出口181.5億美元,同比增長13.7%,占我國農產品出口總額的65.8%,減少2.4個百分點。其中,出口額前五位的國家和地區依次是:日本79.4億美元,同比增長7.2%;韓國28.6億美元,同比增長34.1%;中國香港地區27.7億美元,同比增長1.8%;馬來西亞6.9億美元,同比增長30.7%;印度尼西亞4.2億美元,同比下降6.4%。2005年,亞洲是我國農產品第三大進口市場,從亞洲進口56.7億美元,同比增長2.6%,占我國農產品進口總額的19.6%,增加0.03個百分點。
對歐洲進出口雙增長。歐洲是我國農產品第二大出口市場,2005年對歐洲出口45.4億美元,同比增長32.9%(其中,對歐盟出口35.0億美元,同比增長33.3%),占我國農產品出口市場的16.5%,增加7.3個百分點。其中,出口額前五位的國家依次是:德國9.4億美元,同比增長37.5%;俄羅斯7.3億美元,同比增長23.0%;荷蘭5.4億美元,同比增長30.7%;英國4.0億美元,同比增長25.7%;西班牙3.8億美元,同比增長68.4%。2005年,歐洲是我國第四大進口市場,從歐洲進口33.9億美元,同比增長31.3%,占我國農產品進口市場的11.8%,增加2.6個百分點。
對北美洲、南美洲出口增長。北美洲是我國農產品第三大出口市場,2005年對北美洲出口33.4億美元,同比增長23.6%,占我國農產品出口市場的12.1%,增長0.9個百分點。其中,對美國出口29.6億美元,同比增長23.4%;對加拿大出口3.9億美元,增長24.8%。南美洲在我國農產品出口市場中排第四位,對南美洲出口為5.3億美元,同比增長30.2%,占我國農產品出口市場的1.9%,增加0.2個百分點。
從北美洲進口農產品下降、從南美洲進口農產品增長。北美洲、南美洲分別是我國第一、第二大進口市場,2005年從北美洲進口79.0億美元,同比減少13.7%;從南美洲進口75.6億美元,同比增長14.3%。分別占我國農產品進口市場的27.5%、26.3%,分別減少5.2個百分點、增加2.7個百分點。其中,從美國進口67.2億美元,同比減少12.6%;從巴西進口30.1億美元,同比增加5.9%;從阿根廷進口,同比增加10.7%;從加拿大進口11.5億美元,同比減少20.4%。
六、我國農產品貿易主要以一般貿易方式為主,其出口增長進口下降;進料加工方式進出口雙增長
出口2005年一般貿易方式出口209.4億美元,同比增長18.5%,占農產品出口總值的75.9%;進料加工方式出口45.1億美元,同比增長17.6%,占農產品出口總值的16.4%;邊境小額貿易方式出口5.1億美元,同比增長23.2%,占農產品出口總值的1.9%。
進口2005年一般貿易方式進口202.0億美元,同比下降2.2%,占農產品進口總值的70.4%;進料加工方式進口42.5億美元,同比增長9.6%,占農產品進口總值的14.8%。邊境小額貿易方式進口2.0億美元,同比下降0.9%,占農產品進口總值的0.7%。
註:
1.大米產品:包括大米、大米粉、稻穀和種用稻穀
2.玉米產品:包括玉米、玉米粉、其他加工玉米和種用玉米
3.小麥產品:包括小麥、小麥粉和種用小麥
4.大麥產品:包括大麥、加工大麥和種用大麥
----------------------------------------
http://vip.bokee.com/20080118463820.html
中國農民正在失去國際國內市場
作者:李昌平 2008-01-18 14:41:02 發表於:博客中國
中國農民正在失去「兩個市場」。一個是土地密集型農產品的國內市場,例如,大豆及其加工品的國內市場70%的份額已經被外國企業佔有;另一個是勞動密集型農產品的國外市場,例如,蔬菜及其加工品的日本、韓國和歐洲市場,原本是中國大陸農產品的傳統優勢市場,但現在卻正被進入中國的外資農業企業逐步替代。
中國的農業政策存在嚴重缺陷。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國農業被迫進入了第三發展階段。如果說農業第一發展階段的政策目標是追求量的增長,第二發展階段是追求農產品品質和價格的提升,那麼第三發展階段的政策核心目標則是佔有市場份額,獲得持久的市場份額收益。
為了佔有市場份額,主要政策措施是「組織密集+技術密集(質量提高為主)+資本密集+品牌密集+國家產業政策扶持」,這就是歐美發達國家為什麼依然還對他們的農業組織實行高額補貼的原因。
兩年前筆者就曾經撰文警告:如果中國農民失去國內外「兩個市場」的趨勢不變,後果會非常嚴重,第一,中國將失去農產品定價權;第二,小農隨時都面臨大面積破產或成為資本家俎上之肉的威脅。譬如,前兩年豆農就破產了不少,棉農、奶農等現在都已經是俎上之肉了。
筆者預計,在未來一個時期,中國農民在農業領域的收入增長將逐年下降,小農家庭簡單再生產將不得不依靠家庭成員在城市就業的收入維持,但中國更多的小農將會被迫放棄小農家庭經營,中國農村將迎來一個快速兼並時代。這個時代的來臨,將帶來四個根本性轉變:農村問題轉變為城市問題;農民問題轉化為工人問題;國內二元經濟矛盾轉化為國際貿易摩擦;經濟和社會問題將轉變為政治問題。這也許是中國轉型過程中必須面對的轉變,對中國政府的考驗也許才真正開始。
---------------------------------------------------
http://www.cqvip.com/QK/83618X/2002003/6233969.html
上面的鏈接有畢克貴 寧霜合著的《加入WTO對東北地區糧食產業的影響及對策》我這里網速奇慢,你自己下載吧。
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⑶ 中國食品工業協會的組織機構
中國食品工業協會內設部門:
協會部門設置:辦公室、綜合業務部、行業信息部、科技質量部、企業發展部、市場發展部、戰略發展部七個部門。其職能如下:
1、辦公室:承擔協會行政、財務、人事、外事及後勤安保等相關工作;為協會各辦事機構、分支機構、下屬機構做好後勤服務;完成協會領導交辦的其他事項。
2、綜合業務部:承擔政府部門交辦事項;承擔與標准有關的業務;負責會員發展、聯絡、服務工作;負責聯系國資委、民政部及各地方食協;協調管理和聯系分支機構,做好服務工作;辦好簡報、協會網站工作;完成協會領導交辦的其他事項。
3、行業信息部:執行行業統計制度,開展行業統計工作,發布食品工業經濟運行情況;編寫食品工業年鑒;為政府、地方、企業提供信息服務;完成協會領導交辦的其他事項。
4、科技質量部:配合政府部門做好食品質量、安全檢查、產品鑒定、制定行規行約等工作;組織經驗交流、評價、推廣活動,提高行業質量管理水平;搭建科技服務平台,開展咨詢、評價論證,表彰先進,激勵引導食品工業企業增強創新能力和技術裝備水平,推動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完成協會領導交辦的其他事項。
5、企業發展部:負責培育發展龍頭食品企業、食品工業強縣以及相關服務工作;開展食品工業企業誠信體系建設工作;負責食品安全師培訓工作;完成協會領導交辦的其他事項。
6、市場發展部:負責組織和協調國內、國際性的行業展覽活動;研究分析國內外食品市場發展動態,為企業開拓國內外市場做好咨詢服務;完成協會領導交辦的其他事項。
7、戰略發展部:調查研究食品工業發展中的重大問題,提出相關政策建議;組織制訂行業發展、區域發展等規劃;組織協調食品工業特色園區、基地建設相關工作;完成協會領導交辦的其他工作。
中國食品工業協會分支機構:
登記證號 分支機構名稱 成立時間
3510-1 中國食品工業協會啤酒專業委員會1984.11.3
3510-2 中國食品工業協會白酒專業委員會 1985.10.10
3510-3 中國食品工業協會營養指導工作委員會1992.4.15
3510 -4 中國食品工業協會豆製品專業委員會2003.8.10
3510-5 中國食品工業協會大豆及植物蛋白專業委員會 1996.11.3
3510-6 中國食品工業協會馬鈴薯食品專業委員會2006.3.22
3510-7 中國食品工業協會發酵工程專業委員會 1988.8.8
3510-8 中國食品工業協會糖果專業委員會1992.10.10
3510-9 中國食品工業協會堅果炒貨專業委員會2005.12.15
3510-10 中國食品工業協會花卉食品專業委員會2005.5.22
3510-11 中國食品工業協會食品物流專業委員會2005.1.24
3510-12 中國食品工業協會麵包糕餅專業委員會2006.7.14
3510-13 中國食品工業協會方便麵專業委員會 2006.7.14
3510-14 中國食品工業協會冷凍冷藏食品專業委員會 2013.9.5
中國食品工業協會科學與法規工作委員會中國食品工業協會內設機構:
中國食品工業協會粽子行業委員會
中國食品工業協會粉絲行業工作委員會
中國食品工業協會燕麥產業工作委員會
中國食品工業協會葡萄酒專家委員會
中國食品工業協會果酒專家委員會
中國食品工業協會黃酒專家委員會
中國食品工業協會調味品專家委員會
中國食品工業協會肉、禽、水產製品專家委員會
中國食品工業協會下屬機構:
中國食品安全報社
中國食品工業雜志社
中國食品工業信息咨詢中心
中國食品工業年鑒編輯部
中國食品工業協會技術培訓中心
⑷ ABCD四大糧商是怎樣控制中國糧食市場的
這是中國經營報上的文章 很能說明問題。 隨著2008年中國關於限制外資企業進入糧食流通領域的世貿組織過渡期已結束,已經牢牢掌控了中國的大豆定價權的外資糧商,又把目光急切地投向了中國的糧食產業,現在,他們決定從中儲糧開始突破。\x0d\x0a面對拿著「彩禮」上門「提親」的外國糧商,中儲糧並不急於做出決定,已經學會吸取大豆教訓的他們,要看一看,「洋人」的葫蘆里賣的是「什麼葯」。而國家發改委則對此保持著高度警惕,畢竟向中儲糧提親的外資糧商,都以控制整條糧食產業鏈條而著稱於世。\x0d\x0a被政府賦予平抑糧油價格的中儲糧,正處在事件的中心,地位微妙。\x0d\x0a外資糧商「提親」\x0d\x0a「他們確實一直想和我們合作。」中儲糧新聞發言人魏強告訴記者。\x0d\x0a他說的「他們」包括世界四大糧商之一的嘉吉公司,中國總部上海,他們的工作人員對於「中儲糧」幾個字並不陌生,「我們經常有一些傳真件往來」,不過,她拒絕透露這些傳真涉及的內容。\x0d\x0a嘉吉是一家掌控全球糧食輸出和交易業務的企業,在交易規模上已居全球之首。從食品的生產、包裝,到市場的每一個環節,無不一手包辦。公司業務橫跨五大洲及66個國家,嘉吉現在的發展戰略,就是要開發第三世界的潛在市場。\x0d\x0a此時此刻,外資四大糧商在佔領了中國大豆行業後,謀局中國糧食行業的步伐已漸行漸快,除了嘉吉,還有ADM、路易·達孚以及邦基。此前中儲糧某高層透露:四大糧商均在與中儲糧接洽,商談合作事宜。\x0d\x0a他們頻繁示好的中儲糧,實際上是中國政府控制的一家糧食購銷機構,主要作用為平抑糧食及農產品價格,彼時,為了使其擁有更多的資源完成這項職能,政府賦予了中儲糧進出口農產品的權力。\x0d\x0a記者了解到,目前中儲糧並未完成企業化改造,投資主體依舊為單一的中央政府。按照政府的安排,中儲糧直接管理著中央在地方的糧庫,負責收購糧食,並以最低收購價以及適時調整價格的方式,影響與控制糧食在流通領域中的價格。其擁有的糧食購銷渠道,在中國境內只有中糧(中國糧食集團)可以比肩,而這顯然是外資看中中儲糧的原因所在。\x0d\x0a此時,天時又站在了外資四大糧商的一方。\x0d\x0a根據中國簽訂的WTO協議,2008年,中國對糧食流通領域的過渡期行將結束,中國政府將不能再對糧食流通領域的外資介入問題進行限制,外資四大糧商顯然是看中了這個機會,方才頻繁示好中儲糧,希望以此為切入點,進入一直受到政府控制的糧食購銷領域。\x0d\x0a現在,布局的還不止是嘉吉。據業內人士介紹,隸屬世界四大糧商之一ADM公司的益海嘉里集團,已經在山東、河南、河北、黑龍江、湖南等糧食主產區建立或並購糧食加工企業,並在江蘇等省准備建立糧食收儲企業。\x0d\x0a產業鏈利益的覬覦\x0d\x0a「最危險的是,外資四大糧商都是一條龍的集團化運作,從種子、化肥等生產環節到建立自己的運輸通道等流通環節,掌控了整個鏈條。」中國大豆產業協會會長劉登高說。\x0d\x0a顯然,中儲糧只是這些外資的切入點,他們覬覦的是整條糧食產業鏈的利益,記者了解到,在向中儲糧頻繁示好的同時,嘉吉已在布局中國的化肥市場,這正是糧食產業鏈上的重要環節。\x0d\x0a根據嘉吉方面的公開資料,嘉吉在華有27個獨資和合資公司,但在這個資料中,嘉吉對他們在中國化肥領域的投資隻字不提。\x0d\x0a而據記者的不完全統計顯示,嘉吉在華已經建立了全資的山東嘉吉化肥有限公司,以及合資的雲南三環中化嘉吉化肥有限公司等。除了種植領域外,嘉吉在華的鏈條基本搭建完成。\x0d\x0a「如果控制了化肥等農資,就很容易控制糧價。」劉登高的擔憂並非空穴來風,2006年以來的中國糧價上漲,農資漲價是重要因素。\x0d\x0a在這之前,益海嘉里已經做到了中國小包裝食用油市場的頭把交椅,佔有中國市場份額的60%~70%。\x0d\x0a「益海嘉里集團的下一個目標是糧食。」劉登高表示,該集團已在山東兗州建立一家大型麵粉加工企業,一期年加工能力為30萬噸。另據中國儲備糧總公司調查,這個集團在河南周口、河北石家莊也正准備建設麵粉加工企業;不僅涉足糧食加工行業,在江蘇射陽,益海嘉里集團已進行了考察,准備在射陽沿海建立大型糧食收儲加工基地,進入糧食收儲領域。 \x0d\x0a發改委的戒心\x0d\x0a大豆河山的全面淪陷讓政府早已產生了戒心, 「幾年前的教訓觸目驚心,糧食肯定不會重走老路。」中儲糧的上級主管單位——發改委農經司官員告訴記者。\x0d\x0a他表示:「我們的國有糧庫不可能讓外商染指。即便是合作,也僅僅限於一些小的加工廠之類,小公司我們不管,國有糧庫,不可能。」\x0d\x0a魏強也告訴記者:「我們現在和四大糧商沒有任何實質性的合作。」2007年,四大糧商之一的路易·達孚有意和中儲糧合作建立一家榨油企業,「最後不了了之了。」\x0d\x0a「染指中儲糧,沒戲。」上述發改委官員說,「中儲糧並非企業,主要任務不是創造商業利潤,不會為了商業利益放棄宏觀調控職能。」\x0d\x0a大豆行業的全線崩潰顯然是長鳴警鍾。大豆市場放開僅幾年,定價權已經完全旁落。此後,中儲糧在食用油方面的調控能力日顯蒼白。最有名的例子是,2007年的食用油漲價潮中,中儲糧拋出20萬噸食用油平抑油價,市場上卻波瀾不起。隨後的調查顯示,70%的食用油都進入了益海嘉里的倉庫。\x0d\x0a國內一家大型油脂企業的負責人向記者抱怨說,「20萬噸太少了。」不過,魏強認為,「關鍵不是太少,是四大糧商實力太強大了,我們太弱小,就是再多投也沒用。」\x0d\x0a「我們已經改變了方式,比如從拋售改為定點銷售,效果好了很多。」魏強說,「不過在油料市場上,失去的舊河山,再難收復。」政府顯然不希望大豆的悲劇在更重要的糧食領域重演。\x0d\x0a不過,在商務部外資研究部主任、《中國WTO年度報告》主編馬宇看來,這一切根本不用過於擔心:「引進競爭是好的,反壟斷法也已生效,政府可以通過反壟斷法遏止他們的壟斷行為。」他說。\x0d\x0a中儲糧的憂慮\x0d\x0a然而,盡管如此,上述外資糧商的來勢洶洶仍然讓魏強很擔憂,「比起四大糧商,中國的幾大糧食集團勢力太弱小了,四大糧商在全世界范圍內建立了完整的產業鏈條,我們卻沒有一家企業在國內擁有完整的產業鏈條。」\x0d\x0a目前,中儲糧作為全國最大的糧源控制企業,具有較強的實力,但卻沒有糧食加工業務;中糧集團有加工業務,卻不能掌控糧源,銷售網路也不夠;華糧集團雖然在全國屬於比較大的企業,但實力與跨國公司根本不能相提並論。\x0d\x0a另一點讓魏強擔憂的是,同時負責平抑油價的中儲糧,以前曾有過糧食的進出口權,不過,現在糧食的進出口權基本上被中糧壟斷。這一弊端在中儲糧的食用油和大豆等輪換時暴露無疑,「有時我們需要輪換,但是國內的供給跟不上,我們又沒有進口配額,這樣一來,就滯後很多。」\x0d\x0a不過,外資四大糧商在中國糧食流通領域市場放開後的一系列動作,正在加劇這種擔憂,「不是說我們完全封閉,我們不和他們合作,我們國家糧食就安全了。」魏強說。承擔平抑國內農產品價格的中儲糧,多少有些進退兩難。\x0d\x0a事實上,在四大糧商已經掌握了中國植物油銷售的終端渠道後,通過建立或收購麵粉、大米加工廠,通過植物油的渠道銷售進入糧食消費市場並不難,「因為在我國,糧油完全是一個銷售渠道,這就給我國糧食流通帶來極大風險。」\x0d\x0a「而且,外資四大糧商布局銷售網點比我們要強很多,可行的路徑就是,必須有大型的糧食企業與之抗衡。」魏強透露說,下一步,中儲糧會加快糧食加工領域的業務開發,不過,具體的時間表仍然未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