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數據時代中國如何崛起

數據時代中國如何崛起

發布時間:2023-01-26 11:04:13

『壹』 大數據將打開一扇怎樣的門

大數據將打開一扇怎樣的門
作為人類生活的重要基礎,大數據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而更重要的在於,通過大數據打開的那扇門,人們看到的不只是數據本身,而是在大數據基礎上出現的一種新的人類文明。
近20年來,大數據浪潮已經向我們撲面而來。有人形容,大數據就像一片無邊無際的大海,海面一浪高過一浪,而浪潮之下深不見底。與此同時,從國際零售巨頭沃爾瑪「啤酒和尿布」的經典案例到精準醫療等,大數據在人們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性越來越得以凸顯。面對大數據打開的一扇新的大門,我們不能不深入思考:這將是怎樣的一扇大門?又會將我們帶進一個怎樣的世界?
大數據正在把世界變成數據?
從通常的定義看,大數據被認為是不能用傳統資料庫軟體工具獲取、貯存、管理和分析的數據集合。這是大數據的技術定義,但顯然,並沒有涉及大數據浪潮深處最重要的內容。
大數據技術定義最主要的一個著眼點,就是規模大。但是,大數據的關鍵性質不主要是規模大,而是完全不同於作為樣本數據的小數據。通常,樣本數據的獲取總是在先設定明確甚至單一目的的。這種具有在先設定的取樣,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實現采樣前預設的目標;另一方面就像亞里士多德所說,在選擇了某種可能性的同時,也抹去了無數其他可能性的蓓蕾。
大數據的另一個更重要性質是維度全。通常,我們拍照會選取一個角度,角度一取,數據就固定了。面對一張拍好的平面照片,再要換個角度去觀察已不可能。而大數據則幾乎保留了全緯度。面對大數據,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考察。當然,事實上沒有任何大數據是真正「全」的,就像世界上沒有任何事物是十全十美的,但是,就人類的使用需要來說,其維度則可以看作是「全」的。作為樣本數據,小數據是「殘缺」的。就像尼采說抽象的概念是「乾枯的標本」,樣本數據和抽象概念的共同特點都是已經「失活」了。而大數據意味著活數據(動態數據)、全數據。因此,「全數據」是理解大數據的一個富有哲學意蘊的角度。從這個角度,我們可以看到更豐富的內容:大數據是不僅在規模上大,而且在維度上全到就人類使用需要而言的全數據。
大數據特別是其全數據的性質意味著什麼呢?
在大數據的基礎上,物數據化和數據物化構成循環。大數據的核心口號是量化世界。而量化世界為創構世界奠定了基礎。這是因為,物數據化事實上就是物信息化,而物信息化是一個含義更為廣泛的概念,它與小數據基礎上也能出現的物數據化完全不同。同樣,數據物化實質上就是信息物化。信息物化和物信息化兩個方面所構成的循環,使人類進入一個創構的時代。大數據基礎上的創構與築路修橋等工程不一樣。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創構活動及其產物與人的存在方式越來越密切地聯系在一起。
這里涉及一個新的重要概念,信息。對於信息,已有一百多個定義。其中,控制論創始人維納的定義最為耐人尋味。在維納看來,「信息就是信息,既不是物質也不是能量」。這個定義看上去像是同義反復,但卻富有深意。它表明,信息是一種不同於物能,但又具有和物能並列地位的資源。信息不僅既不是物質也不是能量,而且具有一些物能所不具有的重要性質。比如,物能復製成本呈正比增加,而信息復制的邊際成本遞減;物能越分享越少,而信息越共享越多。信息的這些重要性質,在作為樣本數據的小數據時,顯示不出其重要性,而在具有全數據性質的大數據基礎上,則就非同尋常了。在大數據的基礎上,信息不可能不對人類的文明發展產生極為重要的影響。
如今,作為人類生活的重要基礎,大數據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而更重要的在於,通過大數據打開的那扇門,人們看到的不只是數據本身,而是在大數據基礎上出現的一種新的人類文明。
關於大數據的特徵,最多的提到了「42v」
關於大數據的特徵,最早是用「3v」概括的。幾年前,人們認為「3v」不足以描述大數據的特徵,又提出了「4v」的描述。到現在,關於大數據特徵,最多的提到了「42v」。不過,對於大數據特徵,目前獲得較多共識的是這「4v」,即大量「volume」、多樣「verity」、高速「velocity」和價值「value」。
「volume」一般理解為大量。大數據首先意味著數據量巨大。小數據時代主要由人工創建數據,而大數據時代則是由機器、網路和人類相互作用生成。大量是大數據的基本特徵,但往往被誤以為大數據就是大,事實上,這個特徵所表達的是大數據規模的整全性。正如前面所談到的,大數據的「大」不是純粹的量的概念,這個「大」的關鍵是全。樣本數據也可以規模很大,但不具有大數據的性質。大數據的「大」事實上是一個質的概念。
「verity」一般理解為多樣。這包括大數據來源的多樣性和類型的多樣性,也包括數據結構的多樣性。但是,「verity」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數據來源和類型的多樣性,也不能只是進一步涉及數據的結構化、半結構化和非結構化。由於數據結構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大數據的這一特徵還意味著數據結構的開放性。數據的結構化、半結構化和非結構化所表達的,不僅僅是數據的結構狀態,更意味著開放的大數據結構。比如,大數據與大自然不同。大自然可以滿足我們的生存需要,但我們面對大自然,作為很有限。而大數據不一樣,在以人類需要為出發點的大數據挖掘中,數據結構開放在數據和人類需要及其發展這一無限空間中,人類則正是在這一無限空間進行滿足自己需要的創構。
「velocity」一般理解為高速。它不僅僅是指技術設備的數據處理速度,更重要的,是指決定於數據處理速度的實時數據流。樣本數據在取樣後就是凍結的,而大數據可以實時獲取所需信息。對於大數據來說,信息是活的,是隨著時間而流動的。正因為如此,對於實時數據流來說,速率就特別重要。高速的數據流更能在時間上與現實過程同步,因而跟人類的生存更密切地聯系在一起。不僅如此,只有高速流動的數據,才能為我們提供無限的可能性。以往由於受速率限制,我們所獲得的數據和所要反映的內容往往是脫節的,而數據流的高速率使我們把握對象的手段越來越完善。事實上,大數據的整全性就包括數據流速這個至關重要的維度。
「value」用以描述大數據的價值。這個「v」所涉及的是大數據最重要的特徵。人們普遍認為,大數據的價值密度低,數據挖掘是「沙裡淘金」。其實,大數據價值特徵的重要性不言自明,但大數據也十分復雜。大數據是否有價值的關鍵,在於能否把握數據背後所揭示的相關關系組合與人的需要及其發展的關系。由於與人的需要及其發展相聯系,由於數據結構是開放的,大數據的價值不再只是簡單地反映大數據與人的自在需要的關系,而更與人的理解能力密切相關。對於同一個結構開放的大數據,在有的人看來是一座寶庫,價值連城;而另一些人則可能視其為一堆垃圾,毫無意義。大數據的價值和意義,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人們關於大數據相關關系和人的需要及其發展之間關聯的理解,取決於人們的眼光,而歸根結底,取決於對人的需要及其發展的理解和把握。而這顯然是個典型的哲學課題。隨著大數據的發展,不僅哲學等各學科將越來越相互融合,而且將迎來哲學與科學、社會和生活一體化發展的時代。
大數據應用:毫無意義的垃圾,還是價值連城的寶庫?
上述所談到的,大數據究竟是垃圾,還是寶庫,涉及的是大數據的應用。換句話說,既然大家都認為大數據是個好東西,是個有用的東西,那麼,怎麼應用呢?
就目前而言,大數據應用仍然是國際上一個重要而前沿的話題。而大數據中的相關關系和因果關系,是當前大數據應用和分析研究中的重要問題。大數據凸顯了相關關系的巨大魅力,但同時構成了對傳統因果觀念的嚴峻挑戰。
跨國零售企業沃爾瑪「啤酒和尿布」的故事,就是人們津津樂道的大數據應用的一個經典案例。沃爾瑪在大數據基礎上,用「購物籃方法」分析消費者購物行為時發現,一些男性顧客在購買嬰兒尿布時,常常會同時買幾瓶啤酒。原來,美國家庭有了小孩,一般是母親在家照顧孩子,父親外出采購。而為家裡添丁忙碌的年輕父親們在購買尿布時,常常會稍帶給自己買上幾瓶啤酒,既解乏又喜慶。由此,沃爾瑪推出啤酒和尿布擺在一起的促銷方式,吸引了更多有這種需要的顧客到沃爾瑪購物,使尿布和啤酒的銷量都大幅增加。
大數據相關關系在類似行業的成功應用,使人們理所當然地提出還要不要深究因果關系的問題。一些極端的觀點甚至認為:大數據是關於「是什麼」而不是「為什麼」的;大數據會自己說話,因而,只要相關關系,不要因果關系。只要相關關系不要因果關系的觀點,顯然是興奮於大數據相關關系令人驚嘆的實用性。但其實,大數據不僅把握相關關系,而且把握作為其根基的因果關系。
「蛋撻和手電筒」,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與「啤酒和尿布」的案例一樣,沃爾瑪的大數據表明,很多人在買手電筒的同時購買了蛋撻。因而,根據顧客同時購買蛋撻和手電筒的相關性,在貨架上把它們擺放在一起,以提高銷售量。但是,如果知道其背後的因果關系,相關銷售效果顯然會更好。究其原因,有人發現,人們同時購買手電筒和蛋撻的因果關系涉及北美颶風。這是因為,颶風來臨前人們既需要准備手電筒,又需要准備食物。可是,北美颶風是季節性風暴,如果只知道相關關系不知道因果關系,就可能一直把手電筒和蛋撻這兩類不同商品放在同一貨架上。而知道了背後的因果關系,就可以在颶風來臨前把蛋撻和手電筒放在一起,而且還可專設颶風用品位置。
可見,只要相關關系、不要因果關系的觀點,很容易被駁倒。其實,更關鍵的問題,不在於是相關關系還是因果關系更加重要,而在於怎麼理解相關性和因果性之間的關系。
關於這一問題的研究,涉及傳統因果概念的重新刻畫。傳統因果觀只是反映了日常生活和經典物理學中因果關系的表觀現象,「原因的原因的原因……」。一方面,追溯通常會導致最終原因的難題,另一方面,作為原因的現象引起作為結果的現象的簡單模型,具有明顯的內在邏輯矛盾。這樣的因果模型,不僅不能理解大數據的相關關系,更不能建立起大數據相關關系和因果關系的關聯。只有把原因看作是因素相互作用的過程,把結果看作是因素相互作用過程的效應,才能擴展對因果關系的理解,從而適用於大數據相關關系和因果關系問題的認識。由此建立起來的新因果模型具有內容豐富的結構,不僅存在因素相互作用已經完成和因素相互作用進行中的環節,還存在因素尚未進入相互作用的環節。這就呈現出了因果模型的過去時態、進行時態和未來時態。這不僅更有利於人們理解凝固的因果關系,而且在人們面前敞開了創構未來的廣闊空間。
由此,不僅可以看到,相關關系其實有它的因果根據,而且可以對相關關系和因果關系作一個統一的理解。在新的因果模型中,相關關系可以被理解為是因果派生關系,包括因素和結果之間的關系、結果和結果之間的關系以及特別重要的因素和因素之間關系。由於這些因素和結果還包括潛在的,我們還可以看到大數據相關關系的因果根基以及很多耐人尋味的重要內容,包括一些奇特相關關系案例的理解。由於相對於潛在結果,因素關系構成了無限廣闊的可能性空間,由此構成的相關關系內容非常豐富。在潛在因素的無限空間中,根據特定需要,讓特定因素以特定方式進入特定相互作用過程,就能創構出我們所需要的東西。顯然,這種新的因果關系與現實社會更加接近。
大數據將帶來新的信息文明並影響世界權力重構
如果把以往的文明形態都看作是物能文明的話,那麼,人類社會發展到大數據時代所迎來的,則是一種不同於物能文明的信息文明。信息文明的形成和發展,必須有大數據作為基礎。作為一種與物能文明相平行的文明形態,信息文明是一種基於信息本性的共享文明。只有在大數據的基礎上,信息的共享本性才可能充分展開。而且,信息文明的發展,是一個在大數據基礎上的公共信息對稱化過程。
這就要求,一方面,為推動信息文明的發展,必須在公共領域盡可能消除信息不對稱;另一方面,為保持信息文明發展的動力,必須盡可能保護創新專利,而這也只有基於大數據才有可能。作為一種人類文明,信息文明是一種基於信息機制的役物文明。在信息文明時代,人類越來越通過信息控制物能,使物質通過結構的調整,由一種對人類不那麼有價值的材料變成價值更大的材料,從一種不太能滿足人的需要的形態變成一種更能滿足人的需要的形態,使能量從難以利用的形態變成更容易獲得和利用的形態,從而,人類活動更多地是直接與信息打交道而不是傳統的主要與物能打交道。而這些都必須在大數據基礎上進行。如果沒有大數據,信息即使重要,但也只能居於依附的地位。
作為人類文明發展的更高階段,信息文明還是一種基於信息創構的人性文明。正是大數據,也只有大數據,才能為這種創構的文明提供必不可少的信息空間。某種程度上說,信息創構活動是最符合人性的活動,只有到了以大數據為基礎的信息時代,人類歷史才真正步入人性文明的軌道,不僅對物能的控制達到全社會甚至全人類實現「物為人役」的水平,使人類活動從以描述認識為主進入到以創構認識為主;而且,創構時代所需要的全面解放創造力,也意味著社會發展到了這樣的程度,即人性在社會維度獲得程度越來越高的解放的文明水平。由此可見,信息文明與物能文明的區分,本質上不是一種基於社會生產方式的區分,而是一種基於人的存在狀態的人類文明劃分。這意味著,大數據將越來越成為人類生存的重要基礎,也意味著人將越來越以信息方式存在。
人越來越以信息的方式存在,預示著大數據所打開的信息文明大門,也將釋放出一系列新的重要問題。這些重大的問題,既涉及個人生活,也涉及社會發展。
一是信息生態問題。由於人越來越以信息方式存在,信息生態理所當然成了一個越來越重要的基礎性問題。對於人類來說,自然生態或更根本地說物能生態具有切身性,而信息生態則不僅具有切身性,而且更具「切心性」,信息生態更切近人的心靈。因此,在自然生態的基礎上,信息生態將日益為人們所密切關注,成為信息文明時代關乎人類發展的問題。就像在物能文明時代,自然生態是關乎人類生存的問題一樣。
二是人的存在意義問題。沒有物能就沒有信息的存在,物能存在是基礎。但是,在信息文明時代,如果一個人仍然主要以物能方式存在,仍然以基於物能的感官享受作為生活意義的主要來源,一句話,仍然主要滯留於物能存在方式,那麼,很可能將遲早將進入無意義的人群。在信息文明時代,人類的活動主要是信息活動,只有主要以信息方式存在,並且以創構活動作為自己主要活動方式的人,才能進入意義生產的領域。在這個意義上,信息文明的確意味著這樣一種分化:相對無意義的人群和生產意義的人群。這很可能將是信息文明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當然,對此人類社會也應當提前思考,如何避免新的社會不公平的出現。
三是國家的發展問題。從人類社會發展史中可以看到一個重要事實:一個大國的真正崛起,通常必須要引領一種新的文明。信息文明時代的到來,必定伴隨著大國的新的崛起,不管是現實的還是潛在的大國。在21世紀,中國要和平發展、成為世界上的大國,就需要引領信息文明。也許,信息文明不可能再像傳統文明時代的世界那樣,由某個國家引領,但不進入引領信息文明國家的行列,任何國家都不可能真正作為大國崛起。而國家的興衰與個人的生存和發展不僅聯系在一起,而且構成一個相互依存和協同發展的循環。
21世紀的競爭,將是信息的競爭。大數據時代的競爭將是信息文明引領的競爭,這意味著,大數據時代,中國要麼在引領信息文明中作為真正的大國,要麼只是作為大國崛起在物能文明層次。這也是從大數據所打開的信息文明大門,我們能越來越清晰看到的最為關切的一個重要內容。

『貳』 我國正在推行的3條主要數字經濟戰略是什麼

各國高度重視數字經濟,積極推進國家發展戰略和政策。

當前,數字經濟已成為推動經濟和社會持續轉型的重要力量,引起全球各國政府的高度重視。各國政府正逐步推進「國家數字化戰略」(NDSs),歸納起來,具體措施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在數字應用上率先推動政府服務的數字變革,通過內化ICT工具和提供在線服務等,發揮先行引導作用。一方面,政府通過提供的培訓和津貼等政策,推進電子政務,完成行政請求的在線處理。另一方面,發達國家政府不斷通過文化資源數字化共享和圖書館在線閱覽等措施,拓展數字資源深度應用。

第二,在改善數字創新的政策環境方面,OECD成員國主要對創新網路實施政策支持和提供更便捷的融資渠道。然而,針對波詭雲譎的數字經濟市場,各國政府在推進ICT或知識資本投資的創新政策方面,尚缺乏應有的重視。

第三,大部分OECD國家都已專門制定國家數字安全戰略,加強保護個人隱私和網路安全。政府通過教育提升勞動者的數字素養,推進普及數字經濟的專業化教育,使大眾安全地使用信息技術;同時,政府也通過提高用戶的數字安全風險意識和加強國際合作等措施,多管齊下,切實強化數字化安全。

『叄』 如何看待當今中國的強勢崛起

其實國際格局的重組變化、國際力量對比的此消彼長、各主要大國綜合國力的興衰交替,歸根結底在於哪個國家能擁有good governance capacity,即良善治理的能力,能實現good governance,即良善的治理。近四十年中國的迅速崛起,最主要的就是國家治理能力的提升。要了解這個命題,需要從歷史與現實,政治與經濟,國內與國際幾個大的范疇去論述。
主要分三個部分吧,第一部分,中國崛起的依據是什麼。第二部分,中國崛起的原因為何?第三部分,中國繼續崛起的挑戰是什麼。第一部分一帶而過,重點談第二、第三部分。

第一部分:中國迅速崛起的依據是什麼。直接上數據。

綠色曲線代表中國,曲線的斜率代表國力增長的速度。從2001年以後,中國的斜率是最大的,增長是最快的,2009年輕松超越日本,把印度越落越遠,但和美國仍有一定差距。(美帝確實厲害,在幾十年的時間里保持了一個非常穩定的增速。九十年代後,美帝在發展程度已經很高的情況下,經濟增速仍然能秒殺日本,且在次貸危機後迅速恢復,率先走出了經濟衰退。)

上圖是按照購買力計算的經濟體量,按照這個標准,中國在2015年已經超越了美帝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僅供參考)

上圖是不同時期世界上主要經濟體在世界經濟總量中所佔比重。如圖所示,紅色代表中國,可以看到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中,中國佔世界經濟總量的比重都能達到25%以上,明朝與清朝後中國的經濟總量最高佔到世界的35%,此後在1940年代迅速下滑至5%不到,之後又從1970年代起逐步恢復到今天的15%。用短短40年的時間使得自己國家在世界經濟的比重從不到5%迅速上升到15%,實在是一個偉大的成就。
其他的指標,諸如貿易總量、人均期望壽命、科技創新能力、工業生產能力、對外投資總量等數據均有了質的飛躍。這些指標,加上中國在國際社會與日俱增的話語權和影響力,一並構成了中國崛起的最好注腳。因這一過程是在短短幾十年內發生的,所以我們說中國的崛起是快速的崛起。

第二部分:中國崛起的原因為何?主要談三個原因,內在因素(體制因素)、外在因素(國際環境),歷史因素(數千年綿延不斷的偉大文明和一以貫之的強大治理能力)

1.內在因素:中國在改革開放後選擇了合適的政治治理體制,形成了一個有力、開明、且學習能力強的領導核心。這一核心顯著的加快了崛起的速度,充分發揮了發展中國家在追趕先進國家過程中的後發優勢。

『肆』 大數據時代的後發優勢

大數據時代的後發優勢

人類知識的唯一來源,是對過去經驗的記錄和整理,而數據,正是這種記錄的載體,因此數據的價值首先在於它是知識的來源。如果說傳統的數據是人類部分知識的來源,那隨著人類記錄范圍的不斷擴大,現代意義上的大數據將逐漸成為人類全部知識的來源。

數據是對客觀世界的測量和記錄,這種記錄也是對歷史和現實的記錄。1869 年,當美國總統加菲爾德在對美國的人口普查體系進行現代化改造之時,他就發現,數據當中不僅蘊藏著社會發展的規律,它還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歷史書寫方式:

直到現在,歷史學家還是以一種總體的形式來研究一個國家,他們只能給我們講述帝王將相以及戰爭的歷史,但關於人民本身我們龐大社會中每個生命的成長、各種力量、細節及其規律,歷史學家說不出太多的東西而普查把我們的觀察放大到民房、家庭、工廠、煤礦、田野、監獄、醫院等集中展示人性之強大及脆弱的所有地方,這讓新的歷史記錄成為可能。

今天回頭看,此話非常具有前瞻性。隨著人類躍進到大數據時代,數據不僅是新知識的來源,還是記錄歷史最重要、最可靠、最好的方式。從今以後,人類所有的歷史記錄,無論是數字、文檔、圖片,還是音頻和視頻,都將以數據的形式存在,數據就是靜態的歷史,歷史就是動態的數據。歷史的碎片,就是游離的數據;歷史的迷霧,就是模糊的數據;歷史的盲點,就是缺失的數據。用數據構建的歷史,因為精確的細節而永遠鮮活,數據越豐富,後世的歷史學家也就越能經由數據更好地再現當時的社會。

除了發現知識、記錄歷史,本書認為,人類使用數據的巔峰形式,是通過數據訓練機器,讓機器獲得智能,在不遠的將來,無處不在的計算設備和網路將像有智商的人一樣,為人類工作和服務。這意味著我們在向智能型社會邁進,在這個新的社會形態,由於精準的計算和預測,整個社會的各個部分可以像無數個大大小小的軸承和齒輪一樣,環環相扣,齒齒吻合,日常管理將通過數據得到優化,各種任務、合作可以無縫對接,社會運行的成本可大幅降低,更重要的是,越來越多的工作將被計算機或者機器人代替。這既是進步,又是挑戰。回望農業時代和工業時代,人類不斷地開發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從地表到地下,物理性的資源終有耗盡的一天,而大數據將成為人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新資源,在這片資源之上,再通過軟體和演算法,人類將建設一個智能型世界。

數據,正在成為這個世界最重要的土壤和基礎。

在這個社會轉型的緊要關頭,中國,作為正在趕超發達國家的發展中國家,歷史將賦予我們前所未有的機遇。例如,當年的美國用了幾十年的努力,才建立了全民信用制度,今天,因為掌握了客戶的交易流水數據,阿里巴巴在短短幾分鍾之內就可以決定是否發放一筆貸款。利用無處不在的充沛數據,中國的全民信用體系可能在較短的時間內、以較小的成本就可以建立起來。又如,隨著網路的普及,信用卡將數據化、虛擬化,實體信用卡將大幅減少甚至消失,這意味著我們的銀行不用再像美國銀行那樣建設那麼多的物理網點和自動存取款機了。再如,因為智能在線教育平台的出現,未來的教育資源完全不會局限於鋼筋水泥的學校,中國教育資源緊缺的問題可能得到快速的、大幅的緩解。此外,可穿戴式電腦設備、智能軟體診斷系統、遠程醫療等技術的出現,將緩解醫療資源、專業人才的緊缺。

種種機遇,可以概括為後發優勢。

以銀行的自動存取款機為例。從下表可以看出,近年來,中國擁有的自動存取款機在迅速增加。 2012 年,中國平均每 10 萬成年人擁有的自動提款機數量為37.51 台,但和英、美、日、加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們的差距還很大:加拿大平均每 10 萬成年人擁有的自動存取款機為 205 台、美國為 173 台、日本為 127 台。如果要在數據上縮小、拉平這個差距,中國肯定還需要很多年的努力。但由於大數據、互聯網金融的出現和普及,大部分金融交易都可以通過虛擬賬戶來完成。可以預見,未來的社會一定不需要那麼多實體存取款機了,如果我們現在就能立足長遠、科學規劃,就可以跨越建設這些存取款機的環節、省去相應的費用,這就是後發優勢。

2001 年前後,華裔經濟學家楊小凱先生曾經提出,如果中國僅僅重視技術模仿,而忽視制度建設,後發優勢就可能轉化為後發劣勢,但我認為,我們當下擁有的後發優勢並不屬於這個范疇。現在出現的後發優勢,是因為人類正在從工業文明大步邁進信息文明,因為大數據的沖擊、智能社會的到來,人類的地平線上出現了一些新方法來解決一些老問題,這些方法用的不是鋼筋和水泥,而是軟體和數據!

但要在全球競爭中把握住這種後發優勢,並不容易。國與國之間的競爭,表面上是科技競爭、經濟競爭,但歸根結底,還是國民素質和文化的競爭。沒有一個健康、理性、與時俱進的文化,一個國家就難以變得強大,本書的努力,就是試圖在中國,把數據這個科技符號變成一個文化符號,將大數據這個高端精英的話題變成一個大眾話題,使數據文化進入中國人的視野、融入中國人的意識和血液。

面對一輪又一輪的技術浪潮,世界各國的政府(包括歐美發達國家)的反應其實都很遲鈍。信息技術發展到今天,它已經不是在推動社會的進步,而是在拉動社會的進步。如前文所述,如今社會的各種配套設施、管制規定已經滯後於信息技術的發展,技術的能量要全部釋放,社會就必須重建自己的基礎設施和管制體系。回頭再看美國的鍍金時代和進步時代,正是在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的轉型中,美國適時地抓住了機會,不僅成功化解了當時的社會危機,還實現了大國崛起。如今一個新的社會形態又在向我們靠近,在這個轉折點上,對任何一個國家而言,戰略選擇都特別重要,其中最大的責任和挑戰,莫過於政府。

但任何一個國家的建設和進步,又不能全盤系於政府。不調動全社會的力量、沒有真正的公民,國家的進步就會缺乏長期的動力,其進步就只能依靠外部的刺激和外力的拖動,結果就是:跟在發達國家背後亦步亦趨。在中國社會幾千年的封建王朝更替中,不乏這樣的例子和教訓。公民,無數的公民,才是推動一個社會不斷進步的源源動力。對於中國社會的決策者而言,關鍵是要意識到,新技術的能量將打破權力的平衡,在傳統的界限之外,已經出現了一些新的、可調用的資源,必須要有新思路、新手段去整合、調用這些資源。

改變,並不一定代表進步,但進步,一定需要改變。我們期待中國更多的進步和改變。這系於政府,系於中國大眾,更系於中國的文化革新。

數據,自古就有,人口普查、農業統計、軍事戰爭、政治計算數據雖小,卻有助於治國安邦。美國之所以繁榮鼎盛,數據文化根基牢不可破概是主因之一。

信息爆炸、互聯互通、智慧城市時代,大數據,更以排山倒海之勢席捲全球,政府施政、企業掘金,大眾要公平與正義,大數據被賦予了新的歷史使命。

在《數據之巔》這本書中,從小數據時代到大數據的崛起,作者以宏大的歷史觀、文化觀、大數據觀,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數據科學、智慧文化的全景圖。全書從美國建國之基講起,通過闡述初數時代、內戰時代、鍍金時代、進步時代、抽樣時代、大數據時代的特徵,系統梳理了美國數據文化的形成,闡述了其數據治國之道,論述了中國數據文化的薄弱之處,展望了未來數據世界的遠景。

尊重事實,用數據說話,推崇知識和理性,用數據創新,作者不僅意在傳承黃仁宇數目字管理的薪火,還試圖把數據這個科技符號在中國轉變為文化符號,形成一種文化話語體系。

以上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關於 大數據時代的後發優勢的相關內容,更多信息可以關注環球青藤分享更多干貨

『伍』 如何擁抱「大數據時代」

    洶涌澎湃的大數據浪潮,正攜帶著巨大商機,撞擊傳統經濟的概念和思維。大數據孕育和驅動下的新產品、新服務、新產業層出不窮,並日益深刻地改變著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一個基於技術進步的「大數據時代」正在來臨。

    中國有句成語,叫「窺一斑而知全豹」。回望人類發展的歷史長河,囿於技術限制的「抽樣數據」,和建立在此「有限數據」基礎上的假設、推理、論證,恰如「窺管知豹」一樣,是人類在無法獲得「全體數據」的條件限制之下,探索未知領域時無法選擇的唯一途徑。

    在互聯網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社交網路、電子商務、移動通信、可穿戴設備等「雲計算」技術,讓「抽樣數據」迅速讓位「全體數據」,「全體數據」即「大數據」時代的來臨,使「知全豹」不僅成為可能,而且變得越來越容易。

    寬頻資本董事長田溯寧說:「以雲計算為基礎的信息存儲、分享和挖掘手段,可以便宜、有效、快捷地將這些大量、高速、多變化的終端數據存儲下來,並隨時進行分析和計算。」

    「全豹」當然比「一斑」更能反應事物的本質。《大數據時代》的作者維克托認為,大數據使人類第一次有機會和條件,在非常多的領域和非常深入的層次,獲得和使用全面數據、完整數據和系統數據,深入探索現實世界的規律,獲取過去不可能獲取的知識,得到過去無法企及的商機。

    田溯寧認為,大數據正在成為巨大的經濟資產,是新時代的「礦產」與「石油」,並將帶來全新的創業方向,商業模式和投資機會。

的確,大數據正成為資本「熱戀」的對象。從Facebook、谷歌,到網路、九次方,五湖四海的資本如過江之鯽,正在加速向「大數據」領域集結。成立於2010年的九次方大數據,2014年、2015年兩次融資,就募得資金近10億元,得到了博信資本、建銀財富、當代集團、IDG資本等18家頂尖基金的追捧。

    《2015年中國大數據產業白皮書》顯示,我國大數據市場規模2014年達到767億元,預計到2020年將超過8000億元。而申萬宏源的報告分析稱,10年後「大數據」可撬動萬億元級GDP。

    美好的前景,並不能掩蓋前行的曲折。稀缺是任何資源的基本屬性。「大數據」發展的瓶頸,同樣在於數據的「可獲取性」。中國政府網披露的信息顯示,目前我國信息數據資源80%以上掌握在各級政府部門手裡,「深藏閨中」而未能與社會共享,造成了極大的浪費。

    身處大數據時代,人們生活所需的導航、氣象、房屋、醫療、就業等信息,往往都來自政府的信息數據開放;產業發展所需的戰略思考、布局規劃、落地方案等,往往也要依託對政府信息數據的挖掘、重組、混搭。龐大的手機用戶和應用市場,造就了中國大數據資源的極端豐富性。解決這些由大規模數據引發的問題,探索以大數據為基礎的解決方案,是中國產業升級、效率提高的重要手段。

    貴陽大數據交易所執行總裁、九次方大數據創始人王叄壽認為,大數據將成為繼土地之後政府手中最值錢的資源。他說,激活政府手中的大數據資源,讓它們走出政府的「深閨大院」,作為要素參與市場,既是簡政放權的現實需要,也應該是供給側改革的重要內容,更是擁抱大數據經濟的必由之路。

    流動的要素才能創造價值。開放、流通的數據是時代發展的要求。目前美國政府已創建了Data.gov網站,為大數據敞開了大門;英國、印度也有「數據公開」運動;我國近年來也崛起了貴陽大數據交易所等一批數據交易機構,但作為數據主體的政府依然動作緩慢。

    數據的挖掘和應用,不僅是公司競爭力的核心,也必將成為國家競爭力的標志。在我國產業轉型升級的過程中,以大數據思維的創新方式解決問題,推動供給側改革,創建新的產業群,實現「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中國智造」轉型,意義顯得尤為重要。

    縱觀近代歷史,歷次技術革命,中國都落在了時代的後面。而這次以互聯網為基礎的大數據變革,中國與世界的距離最小,在很多領域甚至還是領跑者。田溯寧說:「只要我們以開放的心態,創新的勇氣擁抱『大數據時代』,就一定能抓住歷史賦予中國創新的機會。」

閱讀全文

與數據時代中國如何崛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越南能帶多少煙過境 瀏覽:500
英國人怎麼表示一樓 瀏覽:578
印尼榴槤是什麼品種好吃嗎 瀏覽:848
杭州義大利人居住的小區在哪裡 瀏覽:852
奧運會籃球中國隊有多少名 瀏覽:220
去印度旅遊需要多少擔保資金 瀏覽:970
伊朗總人口多少面積 瀏覽:474
7000印尼幣是多少錢 瀏覽:352
印度是向陽國足怎麼處理的 瀏覽:213
英國怎麼轉賬給國內 瀏覽:613
中國燃燈古佛的道場在哪裡 瀏覽:266
中國做飛機到越南多久 瀏覽:763
中國智庫有哪些國家 瀏覽:460
真人版的花木蘭在中國多久上映 瀏覽:70
中國大豆如何進口 瀏覽:139
從廈門去越南旅遊怎麼去 瀏覽:129
英國軍服代表什麼意思 瀏覽:266
為什麼種植越南青柚 瀏覽:365
從青島到越南多少錢 瀏覽:11
越南簽證每月多少錢 瀏覽: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