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訊息 > 中國的銀行市場如何

中國的銀行市場如何

發布時間:2022-02-12 19:31:57

Ⅰ 中國四大銀行的市場定位

壟斷……

Ⅱ 中國各大銀行的市場佔有率

中國人民銀行網站有統計數據,現在各家銀行都已經上市,可以從上市公司公布的財務數據分析各家銀行的市場佔有率。
1、中國工商銀行(全稱:中國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1984年,是中國五大銀行之首,世界五百強企業之一,擁有中國最大的客戶群中國最大的商業銀行。 中國工商銀行是中國最大的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基本任務是依據國家的法律和法規,通過國內外開展融資活動籌集社會資金,加強信貸資金管理,支持企業生產和技術改造,為我國經濟建設服務。
成立時間短,業務上還不夠規范化,服務上還要更上一層樓。總體上郵儲銀行在市場佔有率上是很低,但是在一些地方上,佔有率還是很高的。
除了宇信易誠和科藍外,還有非常多。像雅普蘭、文思海輝、軟通動力、還有宇信網路都做網銀,不過宇信易誠號稱市場地位國內第一,這幾年貌似很頹廢,網銀基本上沒有什麼創新。常常被宇信網路挖牆腳,搶走項目。科藍貌似市場佔有率很高。其它公司的都是零頭了,像雅普蘭做的是華夏銀行的網銀。
2、郵儲銀行在市場佔有率上只佔7.5%,主要是郵儲銀行成立不久,業務上還是比較落後於幾大商業銀行,服務質量還需提高。應完善體制,完善業務。
上升階段的有:招商銀行,寧波銀行,江蘇銀行,南京銀行,杭州銀行。下降非常明顯的是民生銀行,中信銀行,華夏銀行,浦發銀行。平安銀行與興業銀行基本維持。
這個趨勢也在股價中有一定反應,存款市場佔有率上升的銀行明顯強於存款佔比下降的銀行。標黃的為我持有銀行,分別從國有銀行選擇了建設銀行,股份制銀行中選擇了招商銀行,地方性銀行中選擇了江蘇銀行。
5年來,利率一直處於穩中下降的局面,一旦今後對公貸款利率處於上升階段,對於存款市場佔有率不斷提升的銀行是重大利好。特別對於最不受待見的國有四大行來說真的是重大機會,因為利率每提升一個BP,都是印鈔機!

Ⅲ 請教現在國內主要銀行的市場定位都是什麼

四大國有銀行其實在整體業務結構上並沒有什麼不同,市場定位也基本雷同,如果實在要區分的話,可以從一些個別業務上看出各自的特色;比如:

建行 :在房產按揭業務,尤其是住房公積金貸款這塊比較突出;龍卡的發行量也比較大;

中國銀行:主要是外匯業務、國際結算業務比較有優勢;

農業銀行:在縣鄉鎮這幾級的網點比較多;

中國工商銀行:網上銀行業務相對突出;網點多;

其他的股份制商業銀行相對定位比較清晰,比如招商銀行以電子銀行、網上銀行以及一卡通等科技含量較高的產品著稱;民生銀行非凡理財也有一定特點;中信銀行的國際結算業務在股份制銀行中是最突出的;……其他基本上也沒太多區別。畢竟現在國內銀行在整體的核心競爭力上跟先進銀行水平還有一定的距離。

Ⅳ 網上銀行在國內的發展狀況怎麼樣

調查報告顯示:網路銀行發展面臨五大瓶頸

據中國電子商務協會近日公布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網路銀行技術、CA認證、社會徵信體系、安全問題等這些曾經被視為困擾網路銀行在中國發展的舊問題依然沒有在技術上得到突破,國內網路銀行的發展正面臨五大瓶頸。

一是網路經濟市場需求不足,交易規模小,效益差。中國的許多傳統產業如家電、紡織、化工、汽車、石油、房地產等都已開始引入電子商務,但規模和效益還微不足道。

二是市場文化尚不適應,網上交易的觀念和習慣還有相當差距。網路經濟存在的問題同時也是網路銀行的問題。首先,貨幣、交易場所、交易手段以及交易對象的虛擬化是網路經濟的優點,但同時也是弱點。客戶對網上交易是否貨真價實心存疑慮,數字化、虛擬化交易要讓人們從心理上接受還需要一個過程。其次,居民總體收入偏低、上網費用較高等導致網上客戶層面較為狹窄,數量較少。第三,人們的觀念及素質還跟不上網路技術的發展。

三是信用機制不健全,市場環境不完善。個人信用聯合徵信制度在西方國家已有150年的歷史,而中國才在上海進行試點。中國的信用體系發育程度低,許多企業不願採取客戶提出的信用結算交易方式,而是向現金交易、以貨易貨等更原始的方式退化發展。

四是金融業的網路建設缺乏整體規劃。就目前國內網上銀行業務的基礎環境來看,由於基礎設施落後造成資金在線支付的滯後,部分客戶在網上交易時仍不得不採用「網上訂購,網下支付」的辦法。雖然工、農、中、建四大商業銀行都建立起自己的網站,但在網站的構架和服務內容上,仍然離電子商務和網路經濟的要求有很大的距離。同時,商業銀行乃至整個金融業的網路建設缺乏整體規劃,使用的軟、硬體缺乏統一的標准,更談不上擁有完整、綜合的網上信息系統。

五是網上認證系統不完善不統一。同銀行信用卡的情況相似,中國金融認證中心頒發的電子證書仍然有各自為政、交叉混亂的缺陷,身份認證系統不完善不統一,認證作用只是保證一對一的網上交易安全可信,而不能保證多家統一聯網交易的便利。在支付安全系統方面,招商銀行網上交易中的貨幣支付是通過該行「一網通」網路支付系統實現的,該支付系統採用業務及網上通訊協議即SSL技術雙重安全機制;建設銀行採用給客戶發放認證卡的方式;中國銀行在個人支付方面採用SET協議進行安全控制,而在對企業認證方面則採用SSL協議。商業銀行之間使用的安全協議各不相同,既造成勞動的重復低效以及人力物力的浪費,也影響網上銀行的服務效率。

業內專家分析,入世後金融開放時間表對中國傳統銀行業將會帶來嚴重的沖擊,以新技術加快銀行業的改造是應對沖擊的重要舉措之一。因此,有權威人士呼籲,網上銀行是銀行經營中的新一輪變革,對國際所有傳統銀行機構都產生了巨大的震盪,中國銀行業應該充分利用後起者優勢,在直面挑戰的同時,做好一切技術、文化、法律環境的准備,去迎接一次新的網路盛宴。(

Ⅳ 你如何評價現在的中國金融市場

國務院辦公廳舉行新聞發布會,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國家外匯管理局負責人介紹應對國際疫情沖擊、維護金融市場穩定有關情況。“現在斷定世界已經進入金融危機還為時過早。”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陳在發布會上表示,國際金融危機通常有三個基本特徵:一是國際金融市場是否存在跨市場、持續的恐慌下跌;二是是否有大量金融機構,特別是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倒閉;第三,全球實體經濟是否受到嚴重損害。目前,許多國家針對國際金融市場動盪加劇出台了一些應對措施,這些措施的效果還有待觀察。當前,我國疫情防控形勢總體穩定,實體經濟活動逐步好轉,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

Ⅵ 近年來中國資管市場發展怎麼樣

——原標題:2018年中國資產管理行業分析:百億級市場規模,2019年真正迎來「大時代」

2018年中國資產管理行業發展現狀分析

2018年是資管行業的變革之年。監管體制重大改革紛紛落地,重塑資管行業產業鏈。金融業對外開放重重加碼,內資資管外部強敵環伺,大資管時代即將終結嗎?

答案恰恰相反。大資管的「大」,絕不是僅指規模大,更多樣的產品、更多元的參與者才是名副其實的大資管。大時代的「大」,絕不是金融系統空轉的自繁榮,而必須回歸資管本質、服務實體經濟。大資管時代並未結束,而是破而後立,返璞歸真。

監管體制重大改革,重塑資管產業鏈

1、1、行業規模平穩維持124萬億元。2018年4月27日,《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資管新規」)落地,作為首部由多部門聯合起草、對大資管行業進行統一監管的綱領性文件,它的推出拉開了統一監管的大幕。隨後,一系列配套文件接連出台。

由於市場預期充分,資管規模保持穩定。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資產管理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統計數據顯示,截止至2018年底中國資產管理行業總規模約124.03萬億元(銀行理財規模截止2018年5月,其他截止2018年6月),較2017年底僅略有回落。預計2020年,我國高凈值人群與一般家庭的可投資資產總額將分別達到97萬億元與102萬億元,也就是說每年有1.5萬億的增量。

通道、剛兌、資金池等業務較多的機構規模持續下降,如信託計劃、券商資管、基金專戶、期貨資管,而主動管理業務較多的保險資管、公募、私募基金規模仍保持增長,銀行理財規模整體企穩回升。

2018年全年中國資產管理行業總規模統計情況(單位:萬億元)



數據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2、新時代新格局,全產業鏈重塑

(1)資產端:非標受限,標准化資產迎來長期發展機遇。資管新規下,未來機構將增加主動管理業務,減少通道業務,從非標資產向債券、股票等標准化資產轉化將成為長期趨勢,對股票和非上市股權投資的長期需求也會逐漸增加,回表過程也將帶來貸款的增加。

同時,將非標轉成標准化資產也是大勢所趨,無論表內外非標都有轉換成標准化資產的需求,公募ABS、信貸資產流轉迎來發展機遇。

(2)資產管理機構:明確產業鏈戰略定位,打造核心競爭力

資管牌照紅利褪去,以預期收益率為主的機構,要思考如何做凈值型產品;以非標為主要業務的機構要思考非標嚴格受限之後的新方向;而業務本身不受沖擊的機構,也要思考如何面對更嚴酷的競爭環境。

所有思考都是資管機構回歸商業本質之後,對自身戰略定位的再審視。

從海外成熟經驗來看,
「大而全」的行業巨頭通常是早期具備資金端優勢的銀行系資管(如摩根大通、高盛、瑞銀等),或資產端優勢的大型基金公司(如貝萊德等),「小而美」的精品型機構則更為多元,涉及的資產類別或者策略相對單一,多為在特定領域維持高業績並收取高管理費和業績分紅(如橋水、德明信、KKR等)。

也就是說,資管機構根據不同的戰略定位,打造專有核心競爭力等。

(3)資管產品:消除中間冗雜的套利鏈條,嚴控風險

市場環境的變遷無一例外會直接反應到資管產品上。未來資管產品的設計需將圍繞著服務實體經濟、嚴控風險的基本原則,消除中間冗雜的套利鏈條,減少期限錯配、流動性錯配、信用錯配,嚴控杠桿率等。

(4)資金端:資金端需求劇烈分化

打破剛性兌付之後,客戶需要承擔資產本身的風險,對產品未來走勢的預期、流動性預期、風險預期、財富規劃等均將納入為決策要素,資金端將開始更加劇烈的需求分化。資管機構需要密切關注,跟進產品結構調整。已開始募集的養老目標基金,實際正是公募基金應對資金需求分化的率先布局。

金融業對外開放提速,資管正式入局國際競爭

1、改革開放40周年,金融業對外開放再加碼。2018年4月11日,央行行長易綱在博鰲亞洲論壇宣布進一步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的具體措施和時間表,金融業對外開放正式進入快車道。

2、市場以改革促開放,以開放促成熟

(1)金融市場對外開放:優化投資者結構,提升市場配置效率。2018年A股市場對外開放放鬆QFII 和RQFII松綁、互聯互通南北向單日額度擴大4
倍、時隔三年重啟新增QDII 額度和QDLP 額度和RQDII
業務、CDR發行制度、放開外國個人投資A股限制等,乃至可期的滬倫通、入富時指數等,外資參與的靈活度和額度均在不斷提高。

目前外資持股比例大約在3%左右,比例不高,但是增速很快,在A股市場情緒極度低迷的行情下,外資的不斷流入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穩定市場的作用。

債券市場也是一樣,可參與的投資范圍也日益豐富,銀行間債市已經基本全面向境外機構投資者開放,交易所債券市場除信用債質押式回購之外,國債、公司債、資產支持證券等均已全面放開。2018年3月,彭博將人民幣計價的中國國債和政策性銀行債券納入彭博巴克萊全球綜合指數。

對外開放對金融市場中投資者結構的帶來優化,重塑了市場估值體系,進而提升市場配置效率。

(2)資管市場對外開放:更多元的參與者,更激烈的競爭

中國發展的潛力和開放的決心,吸引了許多國際知名投資機構入場布局。

據基金業協會備案顯示,截至7月底,已有橋水、元盛、安中、富達、瑞銀、富敦、英仕曼、惠理、景順縱橫、路博邁、安本、貝萊德、施羅德、畢盛14家全球知名外資機構獲得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牌照,共發行產品18隻,相信未來還會引入更多國際知名機構。

除私募以外,截止2018年5月,工銀安盛資管獲批,成為第一家合資保險資管公司,已有3家外資機構(瑞士銀行、野村證券、摩根大通)向證監會遞交了控股券商的申請,法興銀行也計劃成立持股51%的合資券商。

外資機構入場,將促進資管市場結構多層次發展,豐富資管產品線,給投資者帶來更多的選擇,提升市場活力。但要撼動內資龍頭的地位並不容易,內資機構與國際巨頭之間的學習實際是相互的。

變革之年,迎接真正的大資管時代

對比美國,我國資管機構的滲透率都顯著偏低。以工商銀行為例,中國高凈值家庭所擁有的財富占總體個人財富43%,而工行私行客戶資產規模占整體零售客戶資產規模比例僅10%,有極大的提升空間。

過去,資管行業內存在著大量的「偽」資管產品,事實上形成了「劣幣驅逐良幣」的不公平競爭環境,也積累了極大的金融風險。

2018年,大資管時代並未結束,而是換場,破而後立,返璞歸真,2019年,大資管將迎來真正意義的大時代!

Ⅶ 外來銀行在中國的市場佔有率

1、由於長期計劃經濟,國有銀行體制、機制較僵硬,資金、人事效率較低;

2、轉型期間,不適應市場,呆帳、壞帳率較高;

3、銀行受政府左右,長官插手銀行事務,使呆帳、壞帳率較高;

4、監管不夠嚴,內外勾結,易發生資金外逃事件;

5、不熟悉現代金融工具,較難與國際接軌。

Ⅷ 中國銀行網上銀行的市場地位分析

央行於已今年7月20日全面放開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管制,並於今年10月25日開始於每個工作日公布一年期貸款基礎利率(LPR),同時維持存款基準利率(3.00%)不變。截至目前,據《2013-2017年中國金融租賃行業運作模式與投資戰略規劃深度分析報告》顯示,貸款基礎利率基本維持在5.72%的水平,而金融機構的存款利率上浮上限為基準利率的1.1倍,即3.30%。
中國行政化的金融監管手段仍然存在,並且監管過渡(主要集中於准入門檻和競爭管制)和監管不足(主要集中於推出機制和消費者保護機制)並存,這些都是導致金融體系效率不高,結構扭曲,與實體經濟割裂的原因。

Ⅸ 中國金融行業未來的市場前景和趨勢

一、中國金融服務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隨著金融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我國金融業面臨的市場環境有了很大的改善,特別是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以來,各級政府都把金融安全和穩健發展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採取多項管理措施,加強自身建設,防範金融風險,取得了很大進展。但是加入WTO後,外國金融機構進入中國市場,我國金融業各部門的壓力仍將非常大,發展現狀不容樂觀。下面我們將分別談談我國銀行業(主要是商業銀行)、保險業和證券業的發展現狀。

(一) 銀行業

目前我國商業銀行市場基本上是由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所瓜分,行業壟斷程度相當高,其業務主要集中在傳統的存、貸、匯銀行業務和外匯業務等,很少經營或不經營全部的投資銀行業務,如金融租賃業務、保險業務、信託業務、財產顧問和咨詢業務和旅遊廣告業務等。這些業務范圍的限制,影響了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和金融工具創新能力,資本金嚴重不足,貸款能力出現內生性約束。由於國有銀行效益不佳,消化自身不良資產的壓力很大,也無力用經營利潤補充基金。因此,不良資產日益積累,致使部分國有銀行資產充足率根本達不到巴塞爾協議規定的8%的要求。由於商業銀行盈利能力不強,資產運用效率不高,存在大量的壞帳和呆帳。這些都將使國有商業銀行在與外資銀行的競爭中處於不利的地位。

(二)保險業

二十年多來,中國保險業以年均39.6%的增長速度迅猛發展,實現第一個保費收入達500億元用了15 年的時間,而實現第二個500億元僅用了3年時間(見圖1-1、圖1-2)。到2000年底,保費收入達1595.9億元。同時保險市場主體日趨多元化,目前,全國共有保險公司40家,一個以國有保險公司和股份制保險公司為主、中外保險公司並存、多家保險公司競爭的保險市場格局已初步形成。但中國保險業目前還存在一系列問題,如保險公司實力

差,資金運用渠道少(保險業收入仍以保費盈餘為主),效率和經營技術不高,服務水平不能適應競爭等。因此,一旦當我國保險公司與外國保險機構真正展開競爭,保險業將面臨很大沖擊。

圖1 1989—2000年我國保費收入趨勢圖

圖2 1989—2000年我國保費收入增幅趨勢圖

(三)證券業

我國證券業起步於八十年代,在1990、1991年滬深證券交易所成立後,經過曲折的歷程,取得了長足的發展。首先是融資能力的增強,我國證券市場融資額從1994年的99.78億元,增長到2001年的1192.22億元,占間接融資(銀行貸款)的11.45%;其次,隨著證券市場規模持續增長,股票交易額也持續增長,1993年的股票交易額為3627.2億元,2000年股票交易額達到高峰,為60826.6億元,增長了16.7倍。2001年我國上市公司數量已經達到了1154家,投資者帳戶為6639 .68萬戶。上述數據表明,我國證券市場經過10年的快速發展,已經初具規模。但由於我國證券業是在一定的保護下發展起來的,並沒有與國際市場完全接軌,因此其要進一步發展,仍存在一些問題:

首先,國內證券機構業務范圍狹窄,品種單一,結構趨同。業務范圍僅限於國內的承銷、經紀和自營三大傳統業務,企業財務顧問業務等雖然也有,但是大多是爭取承銷項目的輔助手段,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具有很大的雷同,對金融創新的重要性仍然沒有充分的認識。

其次,融資渠道不暢,上市證券公司不多。渠道有三個方面:同業拆借、國債回購和增資擴股,且融資偏重短期資金融通,缺乏券商發展急需的長期資金融資渠道。

第三,資本運作效率差。

第四,券商的資產管理業務混亂。

第五,證券經紀業務收益下降。

這些都表明,只有二十餘年成長歷史的新中國證券業同經歷過百餘年資本市場錘煉並且實力雄厚的國外證券公司同場競技,將面臨巨大的現實壓力。

二、中外金融服務業發展比較

2001年11月,中國終於邁進了WTO的大門,中外金融機構同台競技將成為必然趨勢,我國金融業要在這一場新的角逐中佔有一席之位,必須通過比較分析彼此的優勢和劣勢,判斷自身所處的生存環境,最終提出自己的戰略方案。

(一) 銀行業

1.經營規模比較

衡量一家綜合性商業銀行的經營規模,主要有總資產、一級資本、分支機構數量、跨國經營情況等子指標。

表1 中外商業銀行經營規模比較(1999年度) 單位:億美元

總資產
一級資本
分行機構數量
跨國經營情況

工商銀行
4275.46
219.19
國內分支機構眾多
跨國經營處於初級階段

農業銀行
2442.93
162.66
國內分支機構眾多
跨國經營處於初級階段

建設銀行
2658.45
131.96
國內分支機構眾多
跨國經營處於初級階段

中國銀行
3162.14
152.70
全球性機構布局
全球性銀行

花旗銀行
7169.37
476.99
全球性機構布局
全球性銀行

美洲銀行
6325.74
381.76
全球性機構布局
全球性銀行

德意志銀行
8437.61
174.18
全球性機構布局
全球性銀行

巴克萊銀行
3988.25
140.55
全球性機構布局
全球性銀行

資料來源:張仿龍、阮班鷹:《中外商業銀行盈利比較及入世對策》,《現代商業銀行導刊》2001年第一期;孔永、馬耕之《世界30家銀行資產負債及財務狀況概覽》,中國經濟出版社1996年版。

從表1可以看出,就總資產和一級資本來源來說,我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與國際跨國商業銀行相比並不遜色,已經進入世界大銀行行列。但從分支機構數量及跨國經營情況看,除中國銀行具有眾多海內外分支機構並已初具全球性銀行的某些特徵之外,其餘三家國有商業銀行盡管分支機構總量很多,但跨國經營都還剛剛開始。因此,從經營規模指標分析,我國國有商業銀行與外國綜合性大銀行的最大差距表現在全球性分支機構布局缺陷和跨國經營滯後等方面。

2.業務功能比較

我國國有商業銀行與外資銀行在業務功能上的差異主要表現在管理當局對混業經營和分業經營的限制(見表2)。英國、日本和美國已分別於1986年、1992年和1999年修改了相關法律,最後從法律上廢除了混業經營的障礙。而我國《商業銀行法》嚴格禁止商業銀行從事證券投資等非銀行業務。

表2 中外商業銀行業務比較

商業銀行業務
投資銀行業務
保險業務
當局立法限制

工商銀行
存貸匯等業務功能齊全
工商東亞

分業經營

農業銀行
存貸匯等業務功能齊全


分業經營

建設銀行
存貸匯等業務功能齊全
中金公司

分業經營

中國銀行
存貸匯等業務功能齊全
中銀國際

分業經營

花旗銀行
存貸匯等業務功能齊全
全面開辦投資銀行業務

1999年取消限制

德意志銀行
存貸匯等業務功能齊全
全能銀行

全面混業經營

巴克萊銀行
存貸匯等業務功能齊全
全面開辦投資銀行業務

1992年取消限制

近年來,工商銀行、建設銀行和中國銀行已經開始繞過法律限制,通過到境內外收購、合資設立投資銀行機構,開展了投資銀行業務並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國內分支機構尚不能從事證券一、二級市場業務。因此,業務功能綜合化、全能化是形成外資商業銀行強大競爭力的重要因素。

3.金融創新比較

金融創新包括體制創新、機制創新和業務創新三大方面。由於外資大銀行身處市場經濟國家,不存在體制創新和機制創新的問題,因此,金融創新的比較僅限於業務創新。

從表3可以看出,我國國有商業銀行業務創新僅限於傳統的存貸匯業務,大部分業務創新還是借鑒國外商業銀行60—80年代的產品,而市場化程度高、科技含量高的品種,如期貨、期權、利率調換、消費貸款證券化、衍生金融產品交易等在我國都還未開辦。由此可見,我國國有商業銀行在新產品領域及跨國經營方面的競爭力非常弱。

表3 中外商業銀行業務創新比較

中國國有商業銀行業務創新
外資商業銀行業務創新

綜合帳戶

銀證轉帳

浮動利率貸款

票據融資

電子銀行

循環貸款

網路結算

消費信貸

給點分吧,很辛苦的

Ⅹ 中國投資銀行的前景

非常不錯,且有越來越集中的態勢,像中金公司、中信證券、銀河證券這樣的大券商越來越吃香

閱讀全文

與中國的銀行市場如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尼海嘯為什麼傷亡那麼多 瀏覽:307
從國內到英國要多久 瀏覽:549
越南海鮮去哪裡吃合算 瀏覽:44
和伊朗人做生意通過哪個銀行 瀏覽:265
印尼簽證費用一般多少 瀏覽:98
從英國的歷史我們可以學到什麼 瀏覽:676
中國建行專屬一戶通簽約多久到期 瀏覽:488
越南人如何對待大象 瀏覽:914
印度邊境沖突中國傷亡多少 瀏覽:354
印尼工程稅率多少錢 瀏覽:193
發票專用章用什麼印尼 瀏覽:91
印度茶園怎麼樣 瀏覽:851
伊朗女人長什麼樣的 瀏覽:911
印度街頭酥脆球怎麼配 瀏覽:719
伊朗新冠病毒怎麼來的 瀏覽:637
中國古建元素有哪些 瀏覽:949
在越南讀書需要什麼條件 瀏覽:556
印度的火車站有多少個 瀏覽:768
英國研究生多久開學 瀏覽:649
義大利木紋礦山在哪裡 瀏覽: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