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論中國在世界的地位
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作用
新中國建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取得的社會主義建設成就舉世矚目,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與日俱增。
中國作為綜合國力較強的國家,已成為邁向多極格局的一極。鄧小平同志指出:「所謂多極,中國算一極。中國不要貶低自己,怎麼也算一極」。中國可以作為「一極」的主要依據是:
第一,中國是獨立自主的政治大國,是經濟快速增長的發展中國家,也是擁有較強軍事防禦力量的國家。
第二,中國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並且是發展中國家中惟一的常任理事國。積極利用聯合國講壇伸張正義,主持公道,中國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第三,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始終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定地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走改革開放的道路,成為世界上極具特色和影響力的國家。
第四,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經濟上為發展中國家擺脫貧困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成功經驗;在政治上,加強同發展中國家的團結與合作,在反對霸權主義、維護和平的事業中,作出了重要貢獻。
2,如何樹立在國際上的良好中國形象
樹立中國的良好國際形象,從大的方面來講,我認為這要全社會營造一種公開、共贏、友好、積極的氛圍。公開透明盡可能詳盡並且有信心地報道在中國發生的事情,讓國際社會覺得我們並不是在躲避什麼問題,或有什麼見不得人的地方。所以我們應該更透明更友好一些,讓外界更願意了解我們。還有就是要有積極的態度,這應該是媒體報道的一個大的原則,我覺得政府、老百姓、社會團體、階層都應該有這樣一個積極的態度。這其中媒體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媒體可以比較直觀地報道和宣傳政府的積極形象。但是只靠媒體還不夠,為什麼呢?因為老百姓私下的一些非議也不利於良好國家形象的樹立。因此,應該比較公正、透明地來做宣傳工作,這樣,我們國家的形象也就提升了,老百姓也高興
『貳』 論中國是什麼制度國家
(噓)開門,送快遞的
『叄』 現在的中國是什麼
目前我國是發展中國家(Developing country)也稱作開發中國家、欠發達國家,指經濟、技術、人民生活水平程度較低的國家,與發達國家相對。發展中國家的評價標准主要是這個國家的人均GDP相對比較低,通常指包括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及其他地區的國家,佔世界陸地面積和總人口的70%以上。發展中國家地域遼闊,人口眾多,有廣大的市場和豐富的自然資源。還有許多戰略要地,無論從經濟、貿易上,還是從軍事上,都佔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從未來趨勢看,發展中國家整體增速放緩成為「新常態」。發展中經濟體增速高於發達經濟體,是拉動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在人類大家庭190多個國家中,大多數是發展中國家 。非洲、南美洲和亞洲絕大多數國家都是發展中國家。
『肆』 梁啟超則認為中國是
梁啟超對科學的價值深信不疑。他認為,西方所以能擺脫中世紀的黑暗,走向現代,歸根結底,端在科學的賜予。這不僅是指科學技術造就了令今人目眩的物質文明,更主要的是指它導致人類精神的大解放。達爾文的「物種起源」論及其進化論的發現確立了人類的真正位置,上帝造人說被打破,人類愈加自信事在人為,對未來寄予無限的希望,「像一盞明燈引著我們向希望路上行」。所以,他說:「現代文化根柢在哪裡,不用我說,大家當然都知道是科學。」再頑固的人,現在也不能不承認科學的價值,而民國以來最可喜的「新氣象」就是「科學的組織、科學的經營、科學的技術,一步一步的在我們實業界中得地盤」,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自覺地認識到「科學的戰勝非科學的」是必然的趨勢。梁啟超稱科學社是「一個關系中國前途最大的學問團體」,這也足見他將科學的發展視作關乎中國前途命運的頭等大事。他相信中國人不缺乏智慧,定可成為一等的「科學的國民」。同時,他還時常發表演講,宣傳科學。晚年的梁啟超因協和醫院的誤診,成為嚴重手術事故的受害者,一時輿論嘩然,致有「科學殺人」的說法。但病中的梁啟超卻發表文章,主動為協和辯護。他說:「科學呢,本來是無涯的。……我們不能因為現代人科學智識還幼稚,便根本懷疑到科學這樣東西。」「我盼望社會上,別要借我這回病為口實,生出一種反動的怪論,為中國醫學前途進步之障礙。」所以,當時有人稱梁是「為科學而獻身」,看來也並非沒有一點道理。
在梁啟超看來,要推動中國科學發展,還須對以下問題有清醒的認識。
其一,重要的是倡導科學精神。梁啟超認為,國人對於科學抱有不正確的態度,除了受傳統的「道器」觀影響而輕視科學外,便是「把科學看得太呆太窄了」,往往將科學研究的結果與科學本身的價值混為一談,「沒有懂得『科學』這個字的意義」。正因如此,洋務時期有人獎勵制船造炮,「卻沒有人獎勵科學」;至今學校都在教數理化,「但總不見教會人做科學」;更多的人更是錯誤地認為科學只是從事理工科的人的事,與自己無關。實則,科學本身的意義即在於它體現著一種最可寶貴的精神——「科學精神」。何謂「科學的精神」?梁認為就是求真的精神。「科學所要給我們的,就爭一個『真』字」。中國文化正因缺乏此種科學精神,故犯有「籠統、武斷、虛偽、因襲、散失」的病疾。中國欲發展科學,必先治固疾,但這「除了提倡科學精神外,沒有第二劑良葯了」。
其二,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共生並長,相輔相成。梁啟超強調,自然科學是科學,人文社會科學也是科學,二者共生並長,相輔相成。西方現代科學肇端於文藝復興時代,而文藝復興的主要任務和最大的貢獻卻是美術。從表面看,美術是情感的產物,科學是理性的產物,互不相容,何以「這位暖和和的阿特先生,會養出一位冷冰冰的賽因士兒子」來呢?究其原因,在於二者有共同的母親,就是「自然夫人」,即源於「觀察自然」。梁希望中國將來能有「科學化的美術」與「美術化的科學」。他強調,這是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間存在的普遍現象。文藝復興促進了科學發展,而隨著19世紀以來科學尤其是生物學的發展,社會學、法學、歷史學等等,哪一個人文社會學科不深受其影響?當然,梁的命意所在,更多地還在於強調人文社會科學必須自覺接受科學精神的指導。所以,梁在努力研究國學的同時,復與蔡元培等一起出任中國科學社董事會董事,又常常教導專攻建築學的梁思成要多讀歷史、文學方面的書,這顯然是出於文理要兼通的思考了。
其三,科學非萬能,為避免科學的誤用,須倡導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相諧調。19世紀末,西方工具理性的發展已導致科學崇拜即「科學萬能」論的出現。歐戰前後,非理性主義思潮的興起是人們反省現代西方文明科學與人文失衡的重要表徵。所以,梁的《歐游心影錄》所傳遞的信息確為西方思潮變遷的「大關鍵」,而非所謂的「謠言」。在其後著名的「科學與人生觀」的爭論中,梁啟超明確指出,丁文江的「科學萬能」論與張君的「輕蔑科學同一錯誤」。他說:「人類生活,固然離不了理智;但不能說理智包括盡人類生活的全內容」。例如,人類的情感生活,尤其是美感與愛意,就難以用科學的方法加以統一設定,這就不能不尊重人類的主觀與直覺。他最後斷言「關涉情感方面的事項,絕對的超科學」固然有失武斷,但他強調科學非萬能卻無疑是正確的。如果我們注意到他在後來曾強調指出,「科學不但應用於求知識,還要用來做自己人格修養的工具」,使「兩者打成一片」,那末我們也可以認為,他實際上已經化解了自己的武斷。因此,重要的問題不在於梁客觀地看到了科學自身的局限,而在於他能緣是以進,提出物質生活須與精神生活相調和,即科學須與人文相統一,這一現代人類所面臨的重大課題。梁啟超說,科學的進步是不能也不應抗拒的,「但科學勃興之結果,能使物質益為畸形的發展,而其權威亦益猖獗」,我們不能重蹈西方覆轍,須考慮「在現代科學昌明的物質狀態之下」,如何能避免「妨害精神生活之向上。此吾儕對於本國乃至對於全人類之一大責任也」。
至此,我們可以將梁啟超的科學觀做如下概括:科學是現代文明的根柢,尤為中國所必需;中國欲發展科學,應首重科學精神的倡導;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要互相滲透;要重視歐戰的啟示,科學非萬能,在尊崇科學的同時,應提倡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科學與人文的協調發展,這樣科學才能真正造福於人類
『伍』 如何評價基辛格的《論中國》
先想吐槽一下這書名起的,要不是細看了作者是基辛格博士,我肯定不會買(粗看還以為是和《中國不高興》一個檔次的書)。一個國家的組成何其復雜——歷史、文化、地理等等——寫幾本書也論不完,更何況我們這樣一個擁有燦若星河的歷史的老國家。所以,雖然書名起的很宏大,但是基辛格還是緊緊圍繞他的老本行來論述中國——外交(我一直覺得書名改成「論新中國外交」之類可能更貼切)。
全書的結構非常清晰。第一章總論中國的獨特性,從地理、文化、歷史等幾個方面來概括中國的特點,這些特點會從各個方面影響中國的外交決策,具體的影響之處和方式,都會在接下各章中體現。從第二章開始,按時間順序論述中國的外交發展進程,從鴉片戰爭開始,到千禧年結束,介紹了每個歷史大事件下,中國外交政策的博弈與變革。(包括:鴉片戰爭,社會主義革命,朝鮮戰爭,冷戰,中美建交,對越自衛還擊戰,中印戰爭,改革開放。基辛格博士更是親歷了毛鄧江胡四代領導人,也總結了對他們各自的印象和評價。)
本書最突出的兩個優點是:
1.歷史場景感和事件參與感。
2.全局視角,解構中國外交政策。
『陸』 你現在生活的中國是什麼樣的中國
我現在生活的中國已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不再是百年前的中國,任人宰割,現在的中國是繁榮富強的中國,人民團結一心的中國,我愛我的祖國,為祖國的強大自豪。
『柒』 中國是什麼主義呢
中國是社會主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實踐的發展而不斷豐富和完善。十八大報告對統一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道路、理論和制度關系,作深刻闡述。學習貫徹十八大精神,是要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深入理解把握其科學內涵、掌握其發展規律。
社會主義的主要任務:
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無產階級奪取政權之前,主要任務是進行社會革命,推翻資本主義的統治,建立無產階級政權,解放生產力。無產階級奪取政權並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之後,主要任務是進一步解放生產力,大力發展生產力。
發展社會生產力是社會主義國家最主要最根本的利益所在。
『捌』 中國是什麼主義社會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由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提出的。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共產黨對現階段綱領的概括。其科學涵義是要求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本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適合中國特點的道路,逐步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把中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國家,即一方面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走社會主義道路;另一方面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不照抄、照搬別國經驗、模式,而是走具有中國特色的路。
中國共產黨依據毛澤東倡導的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原則,總結長期探索所積累的經驗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實踐,深刻地認識到建設中國社會主義的規律,在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科學論斷。黨的十三大、十四大和十五大對這一論斷形成了一系列科學觀點,制定了一系列具體政策、措施。主要內容有: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以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中國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必須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主義現代化軌道上來;建設社會主義有一個很長的初級階段,社會主義社會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集中力量實現現代化;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對外開放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要條件;使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依法治國,改革和完善國家的政治體制和領導體制;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堅持四項基本原則與堅持改革開放兩個基本點要互相結合,缺一不可;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改善和發展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加強民族團結:用「一國兩制」來解決國家統一問題;執政黨的黨風問題關繫到黨的生死存亡;反對帝國主義、霸權主義、殖民主義、種族主義,維護世界和平。
『玖』 中國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國家
第一,中國是有著悠久文明的國家。
在世界幾大古代文明中,中華文明是沒有中斷、延續發展至今的文明,已經有5000多年歷史了。祖先在幾千年前創造的文字至今仍在使用。2000多年前,中國就出現了諸子百家的盛況,老子、孔子、墨子等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窮地理,廣泛探討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系的真諦,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
他們提出的很多理念,如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者愛人、與人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強不息等,至今仍然深深影響著中國人的生活。中國人看待世界、看待社會、看待人生,有自己獨特的價值體系。中國人獨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讓中國人具有很強的民族自信心,也培育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
第二,中國是經歷了深重苦難的國家。
在工業革命發生前的幾千年時間里,中國經濟、科技、文化一直走在世界的第一方陣之中。近代以後,中國的封建統治者夜郎自大、閉關鎖國,導致中國落後於時代發展步伐,中國逐步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外國列強入侵不斷,中國社會動盪不已,人民生活極度貧困。窮則思變,亂則思定。
中國人民經過逾百年前赴後繼的不屈抗爭,付出幾千萬人傷亡的巨大犧牲,終於掌握了自己的命運。中國人民對被侵略、被奴役的歷史記憶猶新,尤其珍惜今天的生活。中國人民希望和平、反對戰爭,所以始終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不幹涉別國內政、也不允許別人干涉中國內政。過去一直是這樣做的,今後也會這樣做下去。
第三,中國是實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國家。
1911年,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舊的制度推翻了,中國向何處去?中國人苦苦尋找適合中國國情的道路。君主立憲制、復辟帝制、議會制、多黨制、總統制都想過了、試過了,結果都行不通。最後,中國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在建設社會主義實踐中,有成功也有失誤,甚至發生過嚴重曲折。
改革開放以後,在鄧小平先生領導下,從中國國情和時代要求出發,探索和開拓國家發展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出要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和諧社會、生態文明,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堅持和平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實現現代化,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歷史命運,獨特的國情,註定了中國必然走適合自己特點的發展道路。走出了這樣一條道路,並且取得了成功。
第四,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
中國發展取得了歷史性進步,經濟總量已經躍升到世界第二位。作為有著13億多人口的國家,中國用幾十年的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發展歷程,無疑是值得驕傲和自豪的。同時,也清醒認識到,中國經濟總量雖大,但除以13億多人口,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還排在世界第八十位左右。中國城鄉低保人口有7400多萬人,每年城鎮新增勞動力有1000多萬人,幾億農村勞動力需要轉移就業和落戶城鎮,還有8500多萬殘疾人。
根據世界銀行的標准,中國還有2億多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這差不多相當於法國、德國、英國人口的總和。今年春節前後的40天里,中國航空、鐵路、公路承載了大約36億人次的流動,相當於每天都有9000萬人在流動之中。所以,讓13億多人都過上好日子,還需要付出長期的艱苦努力。中國目前的中心任務依然是經濟建設,並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推動社會全面進步。
第五,中國是正在發生深刻變革的國家。
先人早就提出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思想,強調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前行,就如同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改革是由問題倒逼而產生,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而深化。
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中國已經進入改革的深水區,需要解決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這個時候需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氣,不斷把改革推向前進。推進改革的原則是膽子要大、步子要穩。
「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隨著中國改革不斷推進,中國必將繼續發生深刻變化。同時也相信,中國全面深化改革,不僅將為中國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推動力量,而且將為世界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總之,觀察和認識中國,歷史和現實都要看,物質和精神也都要看。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國人民近代以來170多年斗爭史,中國共產黨90多年奮斗史,中華人民共和國60多年發展史,改革開放30多年探索史,這些歷史一脈相承,不可割裂。脫離了中國的歷史,脫離了中國的文化,脫離了中國人的精神世界,脫離了當代中國的深刻變革,是難以正確認識中國的。
參考:http://ke..com/subview/61891/14022133.htm